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对于一个新的问题,不是要教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指导他们自己主动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求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今天我们新课程说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做三者当中,陶行知更加强调“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从实践中获得认知。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它在反传统的旧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活动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去努力,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生活中关注教育,我们的教育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教育名著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日记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果然收获不小。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的实践体会:“假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6张报纸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组领到报纸后就迅速的来到小区广场,我和罗龙二人一组,我们一起向行人推销,罗龙骧递报,我找补零钱。我在家时已准备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6角钱,我就把4角钱分成一扎,这样顾客给一元钱,我就拿出一扎找补,如果顾客给5元钱,就拿出4元钱和一扎角票,这样又快又准确。我回家进行了盘点,还真是一分都不差。这次卖报很顺利,是我们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都用得很好,礼貌用语赢得了顾客的夸奖,数学知识赚到了辛苦钱。回家后,我和妈妈讨论假如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元,而卖报纸每份赚两角钱,那么要卖3500份报纸,一天要卖110多份报纸才够生活费,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头顶烈日,走街穿巷,还要不停的吆喝,口干舌燥。我终于知道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我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读后感

  今年假期,学院党总支布置党员利用寒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我阅读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一书,虽然陶行知先生的观点、理念我并不陌生,但今日精读周洪宇先生著的《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重温陶先生的言语,又有了新的感悟,平添了几份敬意。

  一、新的角度,给人启迪

  周洪宇先生对陶行知先生的研究颇深,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本书为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学习、研究和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有效帮助。本书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研究、系统分析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把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学说,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思想文化氛围里来认识、理解与描述,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土与域外的结合。因而将陶先生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分析透彻,将陶先生生活教育学说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颇有启发。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任务空前繁重。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启动实施。未来几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如何从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借鉴、运用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了解、学习与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是我们读者所需要思索的问题。

  二、古为今用,实践探索

  1、文化立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大众诗人,也是我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学说体系、富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思想家。

  透过陶行知先生人生志向的四次抉择和人生际遇的四次推卸,反映了陶先生“为中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的高远志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的真实写照。

  陶行知先生曾经发动平民教育运动、推行乡村教育运动、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发起国难教育运动、投身战时教育运动、从事全面教育运动、倡导民主教育运动等七大教育运动,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现代大教育观、培养“真善美的活人”的主体教育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课程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及“教育与人生为始终”的终生教育论,与我们当前教育目标要求完全吻合,为我们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陶行知先生会通古今,学贯中西,述而且作。“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等名言已深入我们教育人心中,让我们清晰感受陶先生为中国教育实践所进行的理性思考。

  2、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基本主张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促使“封闭式”的教育逐步向“开放式”的教育转变,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德育倡导体验式学习,它的关键就是强调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的目的就是与生活相结合,将学得的内容运用于生活实际。正如课程改革要求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主体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独立个性、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活人”。他非常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主体性的提高,强调“心、脑、手”并用。

  陶行知先生在四十年代的时候就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陶先生的创造教育的观点是对传统教学的呐喊,也是对今天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乃至生存教育的启示。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发明创造出多少新的事物,而在乎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态度,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归结为一点就是“为创新而教”,没有创新的教育是可悲的。

  这次陶行知思想理论的再次学习,将会对本人开展教育工作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幼儿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幼儿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动手区"制作动物指偶"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绘画。同时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制作活动,我组织了谈话活动"遇到困难了,怎么办?"通过谈话,让幼儿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重要的教育理论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启发我们无限的思考,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后世教育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并且他所指的“教育”,实际上是“满足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因此,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这一方面来看,不难看出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一些学生被外界的压力强迫着去学习一些所谓的以后都用得着的东西,然而当他们把这些有用的知识都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这些东西。相反,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反而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是同陶行知先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有目的的加以教育这一思想相一致。我们不应该一天到晚捧着书本过书里的生活,而应该从适应生活的角度,去探索去选择书本里的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它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它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其目的就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如果我们仍旧按传统的方法,将学生禁锢在学校里进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那么教育必然是会失败的。唯有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构架起联系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更好更快的适应并融入社会。

  (三)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先生的这一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他强调以“行”求知,强调“行”的重要性,然而这个“行”又不仅仅局限于现在个人狭隘琐碎的实践活动。

  由此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自己面对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并且通过“做”巩固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之,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在他后期教育思想变化之后,“生活教育”论也随之发展而变化。只有在汲取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行之有效的的实施教育手段和政策,收获好的教育成果。

生活即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爷爷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让我在这个暑假里才体会到他的真正含义。我们中小学生每年都有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我们离开了老师的辅导和家长的看管,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来管好自己。然而,我们的一些同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无拘无束,有的同学整天泡在游戏机房、电脑房里玩游戏,有的还夜不归宿,把家长急得心慌。而还有的同学却非常懂事,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他们积极地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学游泳,学打乒乓球,既学会了本领,又锻炼了身体。在这个暑假里,我也学会了自己洗头、梳头,我还可以帮妈妈烧饭、洗衣服和收衣服。这些本领都是爸爸、妈妈教我们的。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名言是陶行知爷爷送给我们的。我们应该牢记心中。伙伴们,你们在暑假里学习了什么吗

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有感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配合老师做好社会调查,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做手套,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的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能飞9000000公里的纸飞机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