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节气24节气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文

  大家好,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我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大雪,我也是一年中降雪量最多的时候。我有很多兄弟姐妹,但是我是见识最广的一个,现在,我跟大家说一说我的经历吧!

  我去过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同学们见到我,都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有的同学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把我揉成一团扔到空中,弄得我晕头转向。有的把我堆成一座小山,不仅把红色的桶放在我的头上,还把两颗蓝莓、萝卜、石头放在我的脸上,有的同学还在我的怀里打滚。

  我还去过宽阔的停车场,我一来临,天气更冷了,人们便把衣服裹厚实了,我看见光秃秃的汽车,被冻得瑟瑟发抖,于是,我大发善心,给汽车穿上了一层雪白的毛衣。可是,人们见到了我,气得直跺脚,用铲子把我铲掉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又去过芳香馥郁的梅花园,都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它花见到我都吓得凋谢了,只有梅花不畏寒冷在雪地里屹立不倒,我真是好感动。

  我是大雪,虽然我一年只出来一次,但我已经很满足了。

十四节气24节气

有趣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这就是节气歌,短短的四句话,包含了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来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说法。在战国后期的 吕氏春秋 一书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

  后来人们又根据每个月月初、月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位置,结合了天气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一年平分成了二十四等份,还给起了专门的名字,这样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形成了。

  其实,我们中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国画、剪纸、京剧、中国结等等。而我,只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采集了这些香甜的蜂蜜,再将我采集到的这些果实分享给更多国人,发扬光大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中考满分作文之二十四节气:立春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让我们看看春季的几个节气:\"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它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地均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请从\"立春\"、\"惊蛰\"、\"春分\"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立春

  筱筱,你问我为什么不把纪念册写给你时,我说了谎,说我忘带了。好几个夜晚,我坐在写字台前,咬着笔头,想把我们这四年来的辉煌写满,我怕你会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可我们这四年来,又似乎没有什么,只是肩并肩一路向北,然后不说\"再见\",就天各一方。

  20xx年,我们十三岁。

  阳春三月,日历上说,今天立春。你被老师带进教室,\"她叫筱筱,是今天转到我们学校的。\"你热情地和大家问好,我有幸和你成为同桌。你一直和我说话,而我则羞涩地说,我不爱说话。你说没关系,我说你听。那年,我们五年级,即将小学毕业。

  20xx年,我们十四岁。

  面临升入中学的考试,我一直冒汗。眼看考试时间要到了,我还有很多题没做。你顺手扔来一张纸条,不幸被老师发现。你一直不肯说答案是给谁的。结果影响了你的成绩,你却笑着说:\"我们又可以在一个班了。\"那年,我恨,是我的自私和懦弱害了你。

  20xx年,我们十五岁。

  你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七,那天,你约我爬上屋顶,大声喊:\"妈!我十五岁了!\"从那一刻起,我知道,原来没妈的孩子也可以这么快乐。那年,我感到我们都很幸运。

  20xx年,我们十六岁。

  面对雪花似的试卷,你的成绩开始出落到顶尖,而我则一退再退。我开始逐渐与你疏远,而你则在这个春天告诉我,因为后母的原因,你要转学了,并把纪念册给我填。那年,我后悔自己不懂得在失去前的珍惜。

  20xx年,我……十七岁。

  离别的感伤像图书馆墙壁上潮湿的藤蔓,从立春开始悄然爬满整个校园。没关系,我们说过,十七岁不哭!

  今天,我去给你寄纪念册,忽想起,有一年春天,你带着诗一样的心和纯真的脸庞来到我身边。从此以后,每逢立春,我便都会感觉如此甜蜜,那么美好!留下祝愿那些和我们一样即将分别又来不及说\"再见\"的人。

  当纯真的友情被定格为一帧帧流动的画面,那么平淡中的真情便化作了永恒的美丽。

  这是一段平凡而不平静的友谊,巧妙的结构使文章添色,清新淡雅而又略带伤感的文笔,更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全文思路条理清晰,相逢的平和、相知的喜悦、相处的快乐、相离的惆怅……我们的心灵也被文中那一段段朴实无华却流动着真情的文字撼动?情感也随之惬意地绽放在每一个浪漫的立春时节。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节气简介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至白露节气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此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此外,华南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华南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华南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华南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华南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

  与此相应,华南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华南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2016二十四节气雨水的天气

  节气天气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

  有关雨水的天气谚语中有根据雨雪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有雨百阴"、"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还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特点,对三麦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墒,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

  附注:

  据气象部门介绍,昨日起,我国东北、南方等地区出现雨雪降温天气。本市虽未现雨雪天气,但受冷空气影响,将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今天,本市多云转晴,北风2-3级转3-4级,最高气温3℃,最低气温-1℃,空气污染气象条件2级。

  明天,风力有所增强,偏北风达4-5级,最高气温在3℃至4℃。“此次冷空气来去匆匆,预计周日开始,天气系统回归平稳,届时将刮偏南风,最高气温将升至6℃至7℃。”气象专家表示,目前正值冬春两季交替,气温会有明显起伏,时常出现气温骤升骤降的情况。预计从3月开始,本市天气会逐渐变暖。

  雨水节气话养生 防风展腰多吃甜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今天我们迎来“雨水”节气,本市专家提醒,这个时节不仅要养肝护肝,也应防风清毒。

  雨水注意防风邪

  每年阳历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此时节春风遍吹,冰雪融化,雨水增多。天津市海河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叶祖明介绍,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乍暖还寒,由于此时以“风”气为主,《黄帝内经》认为“风者,百病之长也”,所以这个时节防病最首要的任务就是防风邪。

  他解释说,春天多风,加之冷暖不定,人们的呼吸道很容易受到侵袭,引起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随着天气逐渐升温,各种传染性疾病逐渐高发,此时一定要防风透气清内毒,外出活动切记避开风口,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时最好戴上口罩。除了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外,叶祖明主任还建议健康人群根据说明书的提示,吃上三天左右的连翘败毒丸或清瘟败毒片。

  养肝最好多展腰

  养生讲究轻重主次,叶祖明主任说,春季首先要护肝。中医认为,“肝属木,应于春季”。春季万物生长、树木枝条伸展,与肝气的升发正好相对应,此时,肝承担的工作最多,自然需要重点呵护。

  “肝主疏泄”“肝藏血”,它影响着血液运行。肝气通达,就会身体轻松、精力充沛;肝气受损,很容易出现疲劳困倦、眼干目涩等不适。因此,春季养肝首先要顺应肝的“喜好”。

  由于肝喜条达,主疏泄,所以想要养肝,不仅要休息好,调养情志帮助护肝,还应多伸伸懒腰,抻抻胳膊腿,让人舒展,让肝不觉憋闷。尤其是工作到困乏时,气血循环缓慢,最好尽力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帮助行气活血、振奋精神。

  饮食建议多吃甜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虽然五味里“酸味入肝”,但由于春季肝气本来就旺,如果一味贪食酸味,肝气升发过于亢盛,可能克犯脾土,导致脾胃虚弱。因此,此时要注意补益脾胃。

  叶祖明认为“甘味入脾”,春季饮食以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如谷物里的大米、小米、燕麦、糯米、黍米等;蔬果里的山药、南瓜、红薯、胡萝卜、莴笋、白菜等,都是“天然甜”的甘味食物。此外,粥类饮食最养脾胃,平时经常感觉胃脘隐痛、食欲不振,或者容易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甚至形体消瘦的人,不妨吃点山药红枣粥、枸杞糯米粥、胡萝卜菠菜粥等。

24节气的文学知识

  农历二十四节气简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小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谷雨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黄道位置及意义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对应着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阳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立春一般是阳历的2月4日或者5日,一年中最热最冷分别是大暑和大寒。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如此,我学中医。

中国24节气

  中国古代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日月的运行位置,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中国24节气。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气温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有人认为中国24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西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因为中国24节气的产生与应用,首先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后才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在其他地区,二十四节气的时期或许有一些差异。

24节气

  昨天是四季变化的24气节之一——春分。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去植树。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曰: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而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春分时节,在我们岭南地区的开平苍城镇,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的习俗。因为春分前后,雷震大地,万物标长,正是吃春菜的好时节。

  春分时节,一个美丽的时节,大地因你而变得更加迷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