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有关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二万五千里长征小故事

  长征小故事1:一个铜盆的故事

  在行军途中,我们到了一个叫富民县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个土豪非常有钱。在打土豪时,我们拿了一些东西。

  其中就有个铜盆。这个盆子非常好看,有两个提耳,很厚实。回来后,我请求连长和指导员把盆子分给我,后来这盆子起了大作用呢!

  我拿回来后,我们班就拿它煮饭、烧水、炒菜,开会时还当鼓来敲。还有一个作用,你们想不到的,就是烫虱子。我们只有一身衣服,每天穿着,天晴下雨都穿,衣服干了湿,湿了干,晚上翻开衣服,一伸手就能捉到好几个虱子。所以晚上大伙就用铜盆烧水,把水烧得滚烫的,然后把衣服摊在地上,泼水上去烫。

  我们用完后,其他班的战士就来跟我们借,也去烫虱子。铜盆作用很大,慢慢的,战士们对它产生了感情。

  在长征路上,我一直带着它,直到出了甘肃,有一次行军时跑得特别快,挂在背包上的铜盆不知道在哪弄丢了,后来发现后,大家都哭了。

  长征小故事2:互相推让一口青稞面

  到阿坝后,缺少粮食,没办法,上面下命令,以班为单位,带上银元出去找。头一天我们出去找,什么也没找到。第二天,我来到一个村庄,村里房子倒是蛮多,但却找不到粮食。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啊!中午的时候,我到一个房子里,发现角落有一堆青稞麦子,我抓了一把,捻了捻,我非常高兴,又打又捶,直到天黑,我弄到了20多斤麦子。我背回去,大伙一起用锅炒。那个晚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还是连队里第一个弄到粮食的。

  但很快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大家舍不得,开始吃自己的皮带,坐在火边,一边烤一边吃,后来皮带也很快吃完了。

  一天晚上,大家都没吃东西。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我捧到这个面前,这个摇摇头,捧到那个面前,那个也不要。我知道,大家都很饿,但都不肯吃。最后推来推去,把青稞面泼到地上,大家都很难过,为了不浪费,我们把地上的青稞面一粒粒拣起来吃掉了。

  长征小故事3:挨了政委一棍子

  出草地后,我掉队了。那时师长张振坤骑着马,亲自带着收容队,收容掉队同志。他一眼认出了我,问我:“小伙子,你怎么掉队了?平时你精神不是蛮好吗?”我告诉师长,粮食吃完了,实在走不动了。他听了后,很久没说话,他让我把枪放到他的马背上,让我上马。可我怎么能让师长走路呢?我坚决不肯,于是他说,前面有个森林,到了那后,我们把马、骡子全杀掉,煮着吃,你可一定要来啊!然后他就走了。

  师长刚走,来了个政委。他一见我那副模样,立刻就火了:“你怎么搞的!”“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走了。”一听这话,政委火冒三丈,拿着棍子朝我背上狠狠打了一棍。

  怕被再打,我只好低着头继续往前走,但我心里真是委屈,我边走边哭,可想想前方有牛肉吃,我又强打精神振作起来,一口气走了10里路。一到目的地,发现牛早杀好了,我分了小半碗牛肉。后来想来,我真的感谢政委那一棍子,他当时是为我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多救一个人出去。

  伍衡阳,湖南省石门县人。1918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副军职。历任班长、营支书、团组织股长、团政治处主任、东北十纵队八十八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公安部队干部部副部长、山东省昌滩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山东省济宁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

  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各时期的主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五台山、辽西、平津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88年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8月离职修养。

长征有关的故事

长征故事:开国将军话长征

  伟大长征,走出了共和国第一代中坚。

  不知不觉红军长征已经80年过去了,但是长征英雄们,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

  刘华清、张震、张铚秀、戴润生、魏天禄,戎马白发映将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征一兵!

  刘华清:孤军长征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之路。我们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直到1935年7月,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所以我们叫它孤军长征。

  长征中,我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任组织科长,后又当宣传科长。出发那夜,我印完出发《宣言》,躺在稻草铺上睡不着。心想这次打“远游击”,不就是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别山了吗?就要和鄂豫皖边区父老乡亲离别了!我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好几年没回家了,不知母亲现在怎么样?这次远行,还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和亲人重见……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我决心抛却一切留恋,随大军西行,革命到底!

  独树镇负伤

  长征第10天,独树镇之战,关系红25军生死存亡。那一仗,我负了伤,差一点离开人世。

  记得是11月26日,寒流气温陡降。天空阴沉,朔风怒吼,雨雪交加。我们在昨天打退敌追击后,进了独树镇。突然枪声大作,另一股敌人扑出挡住我们的去路,子弹雨点般迎面打来。千钧一发之际,军政委吴焕先大吼:“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边喊边冒着弹雨,带领225团反扑过去,与敌展开白刃战。

  吴政委的举动,让我热血沸腾,我也举枪高喊:“冲啊!”冲着冲着,我觉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了。爬起来一看,左腿踝骨上侧被子弹打穿一个洞,鲜血直流。当时也不觉痛,还要冲。但刚一站起又摔倒,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

  这次战斗,负伤的人不少。我的伤经过处理,血止了,也不那么痛了,但不能走路。组织上要把我就地安置,我表示坚决不留下。拖着伤腿走可能会死,我说,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知道后说:“那就带上他吧。”还给了我一匹小马骑。靠了那匹小马,我跟上了部队的转移。我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1996年6月,我到河南考察工作,在郑州看望了戴季英,91岁了,还清楚记得独树镇战斗。遗憾是那匹小马再也见不到了。

  1997年,为纪念这次战斗,当地政府建立了“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我题写了碑名。

  创办《战士报》

  红25军长征分两个阶段,中途有一次停顿,创建了鄂豫陕新苏区。创建新苏区的日子里,军政治部创办了《战士报》,我是宣传科长,从筹稿、编辑到刻印都要管,还要负责起草文件、拟定标语口号、组织布置群众大会等等,还让我管政治部的宣传队,管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虽然忙累,但很起劲。

  新苏区的创建很不容易。给养不济,生活异常艰苦。我们及时把部队的好人好事收集起来,在报上刊登。为配合群众反抗捐税的斗争,我们又在报上提出抗捐、抗债、抗粮、抗夫、抗丁的五抗斗争口号,积极配合宣传。

  《战士报》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平时没时间讲的事,通过报纸做了宣传,效果不错。军领导也很关心,吴政委多次给我们指示。一天,我正在编稿,吴政委来了,对我说,报纸的稿子要短一些,稿子要到连队去约,要动员部队的干部多写稿子,多反映部队的情况。有时候,吴政委还亲自写稿子。记得有一篇叫《骑马大王》的批评稿就是吴政委写的。稿子在报上发表后,不仅帮助了被批评者常团长本人,而且教育了全军干部战士,密切了官兵关系。《战士报》很快成了全军上下关心的报纸。虽然简单粗糙,但很及时很实际,富有战斗力,对新苏区创建起了积极作用。

  红25军官兵关系很密切,尊干爱兵蔚然成风。我亲眼见过徐海东抬担架运伤员。我自己也两次切身感受。在山阳县由于饮水不对,高烧一直不退。军医院院长钱信忠亲自给我做了治疗,后来我高烧昏迷,他就报告了戴季英。戴季英立即找来担架,让人抬着我走。

  绝处中逢生

  1935年9月初,在合水县板桥镇,敌35师骑兵团突然铺天盖地压过来。225团1营迅速抢占一座山头,以猛烈火力阻敌进攻,掩护徐海东等突出重围。这一仗225团损失200多人,团长方炳仁同志壮烈牺牲。

  继续北进,没想几乎走进绝境。先是峻岭中的崎岖山路,再是荒草野地,不时还有小面积沙漠,饥饿和疲劳的阴影笼罩全军。体力弱的,走着走着就昏倒了。伤员更艰难,药品奇缺,加之饥饿,有的生命力耗尽了,就永远长眠在这荒山野岭之中。

  困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全军指战员采取互助形式,体力强的帮助体力弱的,年龄长的帮助年龄小的,配了马的干部都把马杀了让大家果腹,全军上下团结一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恰好,来了一伙赶羊的商贩。军领导如获至宝,当即让供给部把羊全部买下。部队得以饱餐,经数天跋涉终于走出这片可怕的荒漠区。

  1935年9月7日,我们到达了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这已是陕甘苏区边缘。9月15日,我们到达延川县永坪镇。9月16日,刘志丹等同志率领红26军、27军赶来和我们会师。会师大会在永坪一条干涸的河道里举行,场面十分动人,热烈握手热情拥抱。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场面如在眼前。9月18日,永坪镇又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两支队伍胜利会师。

  我们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胜利结束长征。这时,全军总共是3400余人。

  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经唱了几十年,当初,它的出来很偶然。

  1935年9月,我们与陕甘红军会师后,统一合编为红15军团。军团政治部机关,是红25军政治部改编的,我仍当宣传科长,程坦是政治部秘书长。

  红15军团接连打了劳山、榆林桥两个大胜仗,部队补充了大批新兵。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时,程坦秘书长建议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让大家天天唱,我完全赞成。我们长征到陕南创造新苏区时,程子华、郑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队教唱歌,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觉得太麻烦,也曾有过把它编成歌曲的想法。但天天赶路没精力,另外我没有音乐知识,也就作罢。现在真是不谋而合,但程坦也不懂音乐,我们就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唱过来哼过去,一唱一哼很合拍,于是在《红色战士报》登出这首歌,很快就传唱开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在庆祝会师大会上,红15军团的官兵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立即引起全场注意,很出了点风头。会后不久,许多部队都学会了这支歌。

  这支红军歌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军队任务和纪律要求的变化,歌词做过相应的修改。1950年,总政治部组织文艺专家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可以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由红25军先唱起来,然后传唱开的。

  张震:长征,永远的精神丰碑

  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到1935年11月,我在红军第3军团的行列中,一边打仗一边行军,有一段还被战友们抬着,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多少战友倒在了漫漫征途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中央红军离开苏区进行长征前,我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住进了医院。我记得好像就是在长征开始的前一天,红3军团第4师政委黄克诚来医院看望受伤养病的战士们,一见我的面,就指名要我跟他回前方。我担心自己的伤会影响部队的行进战斗,可黄克诚政委以不容置辩的口气说:“你的脚能走,回前方也能养好伤。”

  后来听说,红军主力走后,医院的同志和伤病员都牺牲了。我想,当年如果不是黄克诚同志把我从医院里接出来,带我走上长征路,哪里还会有今天!

  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我当营长,率部坚决扼守光华铺地区。一天之内,两任团长都牺牲在这里,全团伤亡近半。指战员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终于完成了掩护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在界首渡江的艰巨任务。

  遵义会议的精神我们大约是到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后才听了传达,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感到红军有了希望,革命有了希望。

  1936年6月9日,我们团来到夹金山脚下。那时最困难的还是缺粮,部队吃饭成了大问题。团首长决定要我改任管理主任,主要负责筹集粮食,千方百计去找吃的。

  有一天,我们沿着黑水河右岸前进,看到左岸有位藏民,就请通司(翻译)向他喊话,讲明我们是红军,是反对官僚、军阀压迫穷人的队伍,现路过此地,因没有吃的了,请他帮助。他立即杀了一匹马,用河上的索道把马肉传送过来,我们也用索道将银元传送过去,但他坚决不要,又退了回来。大家很感动,多好的藏族兄弟啊!

  7月上旬,我们继续北上,开始翻越打鼓山。途中,我们看到掉队的同志围着火堆取暖,但喊他们时并不答应,上去一碰就倒下了。沿途到处是战友们的遗体。

  宣传队想喊口号给大家鼓鼓劲儿,可一句也喊不出来。仅几百米高的雪山,我们却整整爬了半天,到了山顶,又遇到冰雹,砸伤了不少人。

  接着,我们又翻越了拖罗岗雪山,来到毛儿盖。我的肺有毛病,路上曾吐过几次血,呼吸甚是艰难,凭着革命的毅力和战友们的帮助,终于翻过了这座座雪山。

  我身为管理主任,宿营时要负责分配住处,进了草地后,一片荒原,便无事可做了。部队既无住房,又无雨具,白天烈日暴晒,汗流浃背,入夜大雨滂沱,冷得发抖,无法入睡,还不时遭到敌骑兵的袭击。同志们带着行军、作战的疲劳,背靠背坐着,任凭雨淋风吹,一直熬到天明,不少体弱者生病倒下了。

  在草地行军中,自带的干粮根本不够吃。开始时,抓把青稞添点肉干喝口冷水,还能勉强填饱肚子。后来,这些吃光了,只能靠野韭菜花充饥,前面的部队还能挖到一点,后续部队连它也难找到。

  在烈日下行军,口渴难耐,有人就去喝沼泽中的积水,谁知水中有毒,饮后腹泻,又有一些战友因此长眠在草地上。后续部队无需向导,沿着一具又一具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边的部队,到达宿营地。

  我们的队伍就这样前仆后继,接连走了六七天,8月底终于走出了草地。这是我长征中走过的最艰难的一段路程,令人难以忘怀。

  1936年11月,红军发起直罗镇战役,从此打破了国民政府军对陕甘苏区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并开展新的局面,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1月21日,在部队向直罗镇之敌发起攻击的时候,我碰上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正生着病,躺在担架上,还坚持指挥战斗,身边只有一个警卫班。就在这时,10团2连从该处经过,毛主席要其留下,连长不认识毛主席,说没有团长的命令,不能停止前进。见此情景,我急忙告诉2连连长:“这是毛主席!命令你们留下,你们就留下。”正巧,2连指导员也上来了,他也认识毛主席,马上敬礼报告。这样,该连就留在了毛主席身边。我嘱咐连长、指导员一定要好好保卫毛主席的安全,并将情况报告了10团杨勇政委。

  后来,战斗激烈时,毛主席命令2连出击,配合兄弟部队消灭了不少敌人。

  长征已经过去70年了。每当我回想起长征的时候,总是感慨万千。昔日领袖、首长、战友们鲜活的身影,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环境,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年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历尽艰辛,势不可挡,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从江西来到陕北,进入了陕甘苏区,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长征,既是世界军事史上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也是我们党和军队从挫折中奋起、不断走向成熟与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二万五千里长征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过长征的人已经不多了,但长征精神是一座永远的丰碑,充分显示出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它必将激励、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不息!

  张铚秀:久久在心头闪亮

  80多年了,当年随红6军团一路长征的震天喊杀声,仿佛还在我耳边……

  率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时,第一战,攻打敌人湘赣边境四道封锁线,我们49团担任前卫。一碉堡拦路,我带了一个班摸上,敌人竟毫无察觉,一个班干了敌人一个加强排。休整时,驻村群众腾房子铺稻草,妇女们给部队洗衣服、补衣服,红军战士们也争着扫院子、担水。年龄大一些的大妈把我们战士当成她们的儿子,问长问短,说这里就是你们的家。句句暖在心里,真是终生难忘。

  打新田县,我们排最先搭人梯爬上城墙。分水岭一仗,我们排后卫掩护。就在撤出阵地时,一发子弹击中我头部,当场昏迷……幸好,子弹从右额上面打进,没伤着大脑。就是醒来第二天,头和脸都肿了起来,战友们都几乎认不出我了。战友们要绑担架抬我,我坚决不让,忍着伤痛坚持行军,有时跟不上队,我就来个笨鸟先飞,比部队先出发一会儿,部队赶到我前面休息了我不休息。只要活着,我就要革命到底。

  与贺龙红3军会师时,红3军同志见我们都光着脚,就从自己的身上把草鞋解下给我们穿。后来打永顺,我带领全排从悬崖绝壁摸上去奇袭,一排手榴弹扔出去敌人就乱了套。一仗下来,当了连长。

  1935年11月,我已是营长,随全军开始突围长征。在贵州,我又腿部负伤,天天坐在马背上指挥全营作战。在云贵川边境,我们也来了一招威逼昆明,乘虚巧过金沙江。我乘最后一趟渡船,刚过去1个小时敌兵就到了。战士们隔江向敌人大声嘲笑说:“再见!”

  翻过哈巴雪山,进入茫茫草地。吃青稞,不消化,拉出来还是一堆青稞。后面部队收集起来洗一洗又煮着吃。甘孜会师兴高采烈,可接下来过草地,一些掉队的同志有气无力地坐在路边,我们经过赶紧上前。他们看到我们也身无一粒粮,坚决对我们摆手说:“你们坚持下去吧,我是不行了!”

  1936年10月,我们结束了长征,与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每个同志都悲喜交加。参加长征,是我革命生涯中经历过的重大事件。那些浴血奋战的壮烈情景,那些团结友爱的情感,久久在我的心头闪动着不灭的亮光。

  戴润生:长征三险志不屈

  我总是要说这句话:“没有长征胜利,就没有新中国。”

  长征一路,我最难忘的,还得数那三次濒临绝境……

  第一次,在金沙江畔,三只小船渡险滩。当时我所在的干部团为全军前锋。占领的皎平渡口没有桥,仅一能容10多人的小木船,中央红军大部队顿时被阻。我得知附近一渡口有两只船,便带着7连战士去找船。爬过几座山,终于看到一个约有20来户人家的小镇子,还有100多人的敌人保安团。7连战士们伪装成白军,大摇大摆地走进镇子里大喊:“快把枪架起来集合,我们长官要给你们训话。”保安团信以为真,果然出来集合了。就这样把保安团俘虏缴枪,找到了船,顺利巧渡金沙江。

  第二次,在大雪山上。爬山前,战士们每人喝了一碗姜汤辣椒水,准备御寒。开始爬山时,大家都没什么反应。爬到半山,就有许多人开始感觉喘不过气来。快到山顶时,山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接着下起大雪,还夹杂着鸡蛋大小的冰雹,一些体弱的战士开始撑不住了。一名战士在风雪中突然倒坐在地上,虽然战友们赶紧将他扶起来,可是他撑着走了几步却再也挪不动了,永远留在了雪山上。忍痛告别牺牲的同志,中央红军大部队以顽强的毅力翻过雪山。当在山脚下终于见到红四方面军战友时,我和战友们都激动不已,纷纷欢呼:“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来了!”那真是热泪盈眶呀!因为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第三次,在过草地中。红军战士们在过草地前,除了粮食,还带上了干柴、脸盆和木棍。可别小看这些东西啊,作用可都大着呢。干柴除了可以生火,还可垫在草地上休息。脸盆既可用来洗脸洗脚,还可用来烧饭烧水。木棍作用最大,走路时支撑身体,过河时探测水深,还可挑行李担东西,宿营时候支帐篷……不少体弱的战士就是靠一根木棍过的草地。红军战士们都风趣地称它为“第三条腿”。虽然已有思想准备,但是一进入草地,我们就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行进了四五天,我所在的连队已有好几个同志牺牲了。大家把自己仅剩的一点粮食都拿了出来,表示要活大家一起活着走出草地,要饿死大家一起饿死在草地!粮食没了就吃野菜,走不动了就互相撑一把,终于走出茫茫草地,走向长征胜利……

  魏天禄:八十年前的精彩

  长征开始后,当时我们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崇山峻岭中的鹤峰、桑植、宣恩、恩施一带,著名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就坐落在这一地区。这个地区山多地少,寸土如金,人稀民贫。有的姑娘十多岁了还没有裤子穿,只好用块布遮羞。青黄不接时,人们就上山挖野菜、掘树根、剥树皮充饥度日。在这偏僻贫瘠的山区,军队的给养、兵员的补充都极为困难。但我们从不动老百姓的一草一木,偶尔在地主家猪食缸里找到一些准备喂猪的熟土豆,就是上品。

  红3军已没军服了,贺老总也穿便衣。肩膀那一块与枪带摩擦,最容易破损。有时搞到一块布,那可成了宝贝,既想补衣服又想打草鞋。在山区夜晚站岗,不仅随时可能有危险,而且冰雪腊月身着一件单衫在哨位上,那风就像刀子扎进骨髓里。没有被子,就钻稻草堆、苞谷壳里睡觉。

  尽管生活艰苦,仍然时刻不忘尽一切努力帮助穷苦百姓。有时我们白天打了土豪,没收来的东西,乘夜晚悄悄送给群众。倘若白天送,被地主知道了,红军走后,不仅东西被地主抢走,而且全家都要受害。晚上送到老百姓家门,只要一开门,东西就倒在屋里了。

  与红6军团会师后,1934年11月永顺一仗,打开了新局面,开始了发展湘鄂川黔边区的新阶段。一年后,我所在的红2军团在贺龙带领下,从湖南桑植向贵州出发开始长征。乌蒙山打了近一个月,辗转千里回旋战。金沙江、大雪山、大草地,终于在10月22日到达甘肃将台堡,胜利完成历时一年的伟大长征。当时,我还是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

  这么多年革命生涯,我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离职休养后,始终愿意把“为党分忧、为民谋福”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实践毛主席当年所提倡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回顾我这一辈子,我十几岁参加革命跟共产党打江山、闹革命,记住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这是我在长征途中坚定下来的信念,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动摇过!

红军长征故事作文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古诗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多么漫长的征途啊,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然而,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而红军战士们却做到了。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但是战士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当他们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时,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他们却没有一句怨言,继续克服困难。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在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他们是多么坚强啊!在我们看来,这些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想象不出来他们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勇敢啊!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现在,我们能为祖国做更多的事,就是努力学习,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自己的能力把国家强大。同学们,我们要好好学习,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不能在享受祖先的东西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我们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像红军一样,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看,我们现在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的。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继续在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

  周天浩是红军长征的一员。1936年春,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进入西康境内。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红军长征的故事作文

  5月22日上午,刘伯承带着队伍前进了,他让肖华领导的工作团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山林中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几百名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持棍棒、枪支、石块、长矛和弓箭,不停地呼喊着、奔跑着。这时,肖华和通司令走上前去,向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彝族人耐心的解说红军的宗旨和借道北上的目的,并表示愿意和他们友好合作,并说红军刘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盟修好。很快,红军得到回话,彝族沽基家首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

  当天下午,刘伯承与小叶丹在肖华的安排下见面。小叶丹见面前这位司令戴着眼镜,态度和蔼,连忙摘下头帕,按照彝族最虔诚的礼仪下跪行礼。刘伯承急忙把小叶丹扶起来,亲切的说:“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我们打仗目的就是要把压迫百姓的人消灭,我们应该结尾兄弟,联合起来打土豪,不要自己打自己。”一席话说的小叶丹心里热乎乎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刘司令你的话句句说道俺心窝里去了。按照俺们的传统习惯我们今天歃血为盟,兄弟相称。”刘伯承爽快的答应了。

  小叶丹喊了一声,几个黎族人跑上来手里提着一只羽毛十分美丽的大公鸡,端着两碗清清的水。小叶丹左手抓鸡,右手握着大镰刀,口中念到:“五月二十二日,刘司令,小叶丹结义为兄弟。”说完举手割断鸡喉,鲜红的鸡血滴进碗里,刘伯承也举碗发誓,说罢,两人举碗一饮而尽,静静的山谷顿时一片欢腾。读到这里,我为红军长征的壮举而自豪。

长征故事

  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军需处长的故事

  在长征中,在零下四十度的寒冬,有一位只穿衬衫的军需处长……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严寒把云中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病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的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灭。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感人的长征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长征的故事

  特制布鞋红军在爬雪山以前,那天晚上,下着大雨,董必武和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小道,一脚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时,脚上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路。第二天,雨过天晴,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去!”小王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过雪山没问题。”他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吗?”小王说:“那双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小王很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小王望着董必武,问:“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听过。”

  董必武笑了笑,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只有他的办公用具和生活用品,还有在途中捡的破布和破棕片。今大,他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包扎起来。包好后,在地上走,边走边说:“我们把棕布捡来做鞋,坏了后再包不是正好吗?”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个捡棕布的小王。董必武就是用“特制布鞋”过了雪山。

关于长征的故事

  今天的若尔盖湿地看上去十分美丽,绚丽的鲜花争相盛开。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老红军袁美义回忆说。

  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基本上吃完了。

  “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老红军彭永清说,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就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了。

  90岁的老红军程启学至今认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苦的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走完雪山草地后,我身上的皮肤也换了一层,头发、眉毛、睫毛全部掉光了,2年后才慢慢长了出来。”

  “掉队的人太多,每天能收容掉队者上百人。晚上露宿,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起来一推,很多人身体已经冰凉。”长征中,曾负责过收容掉队战友的老红军袁林说,“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

  1935年9月,手握红四方面军指挥大权的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率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军和部分编入四方面军中的中央红军调头南下。

  “上次死的人已经被水泡涨了,我们就光着脚在白生生的肚子上走,过了那段路就要洗脚,否则要烂脚!”曾经三过草地的刘洪才用“尸水横溢”来形容再次走进草地的感受。

  “全师1500多人,从草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过草地时任2军团4师10团副政委的陈浩说,活下来的人,也是靠战友情、同志爱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的。雪山是哪些,又有多少勇士化山脉

  鸟兽绝踪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1935年6月,近2万人的中央红军开始翻越雪山,到8月下旬穿越草地后,在右路的中央纵队和1、3军团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5、9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

  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主要有夹金山、梦笔山、达古山、亚克夏山、昌德山等5座;红二方面军翻越的有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海子山,马巴亚山,麦拉山,德格雀儿山等十几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翻越的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

  1936年7月,当红2、6军团经过一个月的雪地行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1万多人的队伍减员了2000多人。

  海拔4800米的亚克夏山北坡的垭口上,一座红军烈士墓躺在积雪云雾之中。

  1936年,12名红军战士在长征胜利前夕,长眠在这座雪山之巅,直到16年后,他们的尸骨才被发现。于是,便有了这座世界上最高的红军墓。

  生命无言。无言的生命为那次悲壮的行军,标上了精神的高度。

有关长征的故事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

  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彭军团长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么还不回来?”跟随首长来前沿的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也为首长担心,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山峰。

  突然,钟队长发现从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一边往山上招手。钟队长见状,冲出掩体,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半年前入伍的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

  “给你包扎一下吧!”

  “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

  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轻轻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

  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一条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了。大家抹去脸上的泪水,掩埋了小刘的遗体,悲痛万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二年级每日写话大全

小孩必背100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