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牛郎织女(叶圣陶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乾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爱理不理的,彷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麼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麼对得起它呢?他老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乾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乾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到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做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

  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开家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峰重叠的地方。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自从离开村子,他还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边,原来是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老牛真会说话了!

  牛郎并不觉得怎麼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

  老牛说道:“明天黄昏时候,你得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裏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去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知道了。”牛郎高兴地回答。

  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蓝紫色的波纹晃晃荡荡。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裏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麼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

  他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女子们上岸的声音,只听见一个说:“不早了,咱们赶紧回去吧!咱们偷偷地到人间来,要是老人家知道了,不知道要怎麼罚咱们呢!”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的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於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她把这个想法跟别的仙女说了。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那天下午,王母娘娘喝千年酿的葡萄酒,多喝了点儿,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看样子不见得马上就醒,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来,一齐飞到人间。她们飞到湖边,看见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去洗澡。织女关在机房里太久了,能够在湖水里无拘无束地游泳,心里真痛快,想多玩一会儿,没想到就落在后边。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彷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你勤我俭,不怕劳累,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分手了!我死了,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没说完就死了。夫妻两个痛哭了一场,留下老牛的皮,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罚她们,把她们关在黑屋子里。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时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风呼呼地直响。飞了一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叫妈妈。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儿往背后一画,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住在一块儿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七月七日跟牛郎会一次面。

  每年七月七日,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就因为这件事,所以人们说,每逢那一天,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孟姜女

  古代秦始皇时候,有个女子叫孟姜女,嫁个丈夫叫万喜良。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可惜结婚才一个月,官府就征万喜良去当差,并且限期很紧,立刻就得动身。到哪去呢?北方的荒凉地带。去干什么呢?修筑万里长城。多长时间可以回来呢?谁也不知道。当时各县各村都征人,人数成千上万,万喜良是其中的一个。

  这真是个晴天霹雳。没出这件事的时候,一家人无忧无虑的过日子。公差一上门,马上就把家庭拆散了。公差凶极了,催人上路,像屠夫赶牛羊一样。孟姜女又是怕,又是恨,心慌意乱,一时也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她跟着公婆送丈夫到村口,那里挤着很多人,送人的,被送的,都含着眼泪。她恨时间太短,说不尽许多话,身体要保重啦,冷热要留心啦,常常捎信回来啦,能回家的时候赶快回家啦……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公差催着赶快走,送行的跟上路的这才分开,却还是我追着望望你,你回头看看我,直到彼此瞧不见影儿。

  孟姜女跟着公婆过日子,体贴地侍奉着公婆,像丈夫在家时一样。公婆见孟姜女这样,心里也就得到了一些安慰。

  可是万喜良一去就杳无消息。孟姜女时常到村口去看,希望过路的人给捎封信来。好容易遇见几个从北边来的人,问他们见着万喜良没有,他们都说不认识。孟姜女又时常抬头望天空,希望鸿雁落下来,脚上带着万喜良的信。可是一群群的鸿雁飞过去,远了,一只也没落下来。万喜良在外头怎么样了呢?累了怎么休息?病了有谁照顾?是不是平平安安的在那里?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孟姜女这样想想,那样想想,心里越来越不安定。跟公婆说起,公婆也说惦记得要命,对着脸唉声叹气,谁也没有好主意。

  一晃几年过去,这一年又到了冬天。猛烈的西北风刮起来,吹到脸上像刀削似的。孟姜女想,丈夫在北方,北方的风还要厉害得多。那里不但风大,而且满地冰雪。寒风和冰雪围住丈夫,他带的几件衣服肯定早就破烂不堪了,那怎么受得了?他怎么能得到新的寒衣呢?他没法得到,除非自己给他做。他怎么能穿上自己给他做的寒衣呢?他没法穿上,除非自己给他送去。

  于是,孟姜女就动手做寒衣。剪刀忙忙地裁,针线密密地缝,就怕穿在身上不够暖和,做得特别厚。她一面做,一面祈祷北方的寒风吹得轻一些,天气暖和一些,不要跟丈夫为难。她一面做,一面默默地跟遥远的丈夫说话,叫他忍耐几天,自己正在为他做寒衣,做完就给他送去。

  公婆也很惦记儿子,自然也希望媳妇能给儿子送去寒衣,可就愁她不认得路,不知道儿子在什么地方,送不到。孟姜女回答公婆说,她不知道丈夫在什么地方,可是知道那个地方总在世间,秦始皇能把丈夫派到那个地方,她就能找着那个地方。公婆听她说的有理,等她完工,就叫她即日动身,快去快回。

  她背起包裹,包裹里是自己亲手给丈夫做的寒衣,辞别公婆,就起程了。一路上鸡鸣赶路,日落投宿,一直往北方走。她知道只要方向不错,总能到达丈夫所在的地方。

  她一直往北走,道路越来越艰难了,可以说没有什么路,尽是崎岖不平的山石,山坡很陡,又盖着挺厚的雪。她常常要两只手着地,在山石上爬,累得要命,呼呼地喘气,心好像要爆炸似的。背上的包裹越来越重,仿佛里面不是衣服,是石头。这些她全不管,一心只想丈夫在前边,自己要给他送寒衣,哪怕千难万难,非找着他,让他穿上不可。

  一天,她望见远远的,连绵不断的积雪的山上有一条曲折的黑线,心里猛地一动,莫非这就是万里长城?要是这就是万里长城,那么丈夫就在眼前了。她一阵兴奋,好像添了好些力气,走得更快了。近了,近了,黑线变成黑带子了,随后看得清城墙城垛口了。向左右两边望望,只见那城墙沿着高高低低的山峰伸过去,望不到头。最后她走到城墙底下,抬起头来看,有二十来个人那么高:这果然是万里长城!

  那里只有奔腾呼啸的风,听不见旁的声音。只有几只苍蝇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筑城的人们在哪儿呢?丈夫在哪儿呢?孟姜女起初以为找着万里长城就可以找着丈夫,可是,现在自己明明站在万里长城脚下,别说丈夫,连个人影儿也瞧不见!

  她急着想找个人打听一下,就回过头来望。望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山沟里有一家人家。她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开门的是个老大娘,满脸皱纹,眼里布满了红丝。

  孟姜女把自己的事情跟老大娘说了。还没说完,老大娘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说:“你的丈夫就是万喜良?万喜良,我知道,他是我儿子的好朋友。当时千千万万人修这该死的万里长城,他们俩常在一块儿。”

  孟姜女问:“如今万里长城修好了,他到哪儿去了?”

  老大娘哭出声音来了,断断续续地说:“埋了……没等到……万里长城……修好……累死了……埋在……万里长城……底下了……你丈夫……我儿子……还有……千千万万……累死的……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自从万喜良被征出门,孟姜女虽然惦记他,却一回也没哭过,现在听老大娘这么说,禁不住放声大哭。那哭声凄惨哀伤,牵肠绞肚,简直没法形容。

  她没料到那一回送丈夫到村口就是最后的分别,从此再见不着丈夫的面了。她没料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好寒衣,辛辛苦苦跑了那么多路,竟落了个空,穿衣服的人已经埋在地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起在家里在路上做的好些个梦,不是夫妻俩欢欢乐乐地一块儿过日子,就是丈夫平平安安地回来,说从此再也不分开了。她想起自己编的小曲儿,虽然没有几句话,可是唱着心里就痛快一些,别人也喜欢听。如今好梦证明是空的了,小曲儿只引起悲伤的回忆。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公婆在家里是怎样盼望,盼望儿子又盼望她。她想起公婆嘱咐她快去快回,最好是双双回家,至少也要带个平安消息。如今他们的盼望成了一场空,他们的儿子早已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不相信死了埋了就不能见面,她要跟丈夫再见一面,哪怕他死了埋了。她不相信万里长城就能压着她丈夫的身体,万里长城原来是人修的,每一块砖头石头全是人垒起来的。什么时候万里长城倒塌,丈夫的身体暴露,自己能跟他再见一面呢?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不住地哭,也不知道哭了多长时间,直哭得天愁地惨,积雪变色。天空中风云奔腾,风声又大又急,好像海面上起了海啸。黑云尽在那里堆积,压得很低很低,几乎要碰着那些城垛口了。

  忽然间,天崩地裂似的一声响,万里长城倒塌了八百里!

  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秦始皇即刻就派人查究。查明万里长城是孟姜女哭倒的,就把她抓住。秦始皇非常气愤,决定重重治罪,办她个车裂。可是又听说她长得美丽,就变了主意,说只要孟姜女答应做他的妃子,就可以免罪。

  孟姜女听人传言,冷笑了几声,说做妃子也可以,不过先得把万喜良他们的尸首捡出来,好好装殓,由秦始皇亲自祭奠。秦始皇满口答应,完全照办。

  万喜良他们的尸首从倒塌的城墙下捡出来了,还没腐烂。孟姜女果然又看见她的丈夫了,抚着他痛哭一场,给他穿上亲手做的寒衣。万喜良入了殓,秦始皇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朝棺材祭奠。

  孟姜女转过身来,一头撞死在山石上。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

  孟母教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孟母对这个独生子毫不溺爱姑息,从小严加管教,精心培育。历史流传下来的孟母教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孟母忐忑不安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沽肉示信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3、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长了就厌烦了,经常逃学。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苦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古渔雁民间故事

  停在辽河口海域二界沟码头的渔船

  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一直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因这一群体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他们在几千年的迁徙中,饱尝了大自然风雨的洗礼和潮浪的淘练,形成了宝贵的、沉淀深厚的渔雁文化。

  二界沟的古渔雁主要是从华北的冀中、冀东地区通过旱陆和水陆迁徙到此地的打鱼人,他们是古渔雁民间文学的创作者与传承者。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很大的不同。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与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与文化创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渔雁民间文学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内容原始,较少发展和变化。

  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蕴藏丰厚。近十多年来,当地文化部门曾挖掘、采录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并搜集渔歌一千余首。古渔雁的后代、渔民出身的文化人刘则亭能讲述数百则有关古渔雁的故事和传说,是古渔雁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人。

  古渔雁口头文学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海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古渔雁民间文学以口述史的方式,比较完整地记述和反映着这一古老的人类文明,其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古渔雁文学中关于古代渔具、造船、航海、加工的经验和技术的传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而古渔雁文学中体现的敢于冒险、敢于开拓新航线、敢于发现新渔场的开拓精神,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净化海洋环境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盘锦大洼县二界沟古渔雁口头文学记载了人类祖先在大自然的恩赐、制约下曾经的迁徙渔猎生活,到了半定居的渔猎时期和定居的农耕时期,也没有停止。古渔雁行踪,在我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绝迹,惟独在辽河入海口还保留着,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群体在我国历代社会都处于边缘状态,文献对其极少记载。加之近年来,这一生计方式在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区域多已中断,老一辈的古渔雁也相继离世,古渔雁民间文学濒临消亡。基于此,辽河入海口二界沟尚存的古渔雁民间文学更显珍贵,急需进行保护。目前,古渔雁文学已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下一步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工作,争取把古渔雁文化传播到世界,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古渔雁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跷故事亭子

  盛行于黄陂东乡、西乡一带。集杂技、戏曲、故事于一体,在高空中用高跷小调演绎戏曲故事。

  一花一团一赛场,武汉杂技名远扬。民间竞技更活跃,强身健民体质壮。

  杂技皇后夏菊花、屡获国际大赛殊荣的武汉杂技团、以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武汉杂技厅为载体和场馆的国际杂技东方赛场,使武汉成为中国和世界杂技艺术的中心之一。作为衬托红花的绿叶,便是遍布各城区的民间竞技和群众性的武术、渡江等活动,这些民间竞技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伍家沟民间故事

  伍家沟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六里坪镇的一个行政村落,毗邻丹江库区,素有“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该村因此被相关机构命名为“民间故事村”。

  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状况与河北耿村齐名,民间文艺界有“北有耿村,南有伍家沟村”的赞誉。伍家沟地处武当山的褶皱里,较为封闭,故而原生态的作品较多,如武当山的传说、陈世美的传说和有关本乡本土的传说等,都是当地所独有的“土产”。这些传说源远流长,如《人狗成亲》这类神话首次在伍家沟故事中发现,从中可见原始社会荒火为害和以狗为图腾的状况;《挖断岗》则传达出了关于生殖崇拜的信息;李自成到过武当山地区的传说为外界闻所未闻;《秦朝的书生今日死》虽是当代作品,但它浓郁的传统色彩是了解该地区故事发展的一道道鲜明“年轮”。伍家沟民间故事生态鲜活,有的老人至今仍把幻想故事如《林家庄遇鬼》、《狐狸精偷鸡》、《吃过鸡蛋捏碎壳》等当成实有其事,讲者生动传神,听者兴趣盎然。这就使得这些故事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有了一定的群众性。

  虽然伍家沟的故事文化空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亦已发表,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生活出现多样性选择,伍家沟民间故事生存的社会环境受到了强烈冲击。如何保持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空间的有序发展是传承人和社会各界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堡坪民间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自古以来,这里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特别是民间故事驰名大江南北,全乡到处都有神话传说、民间笑话、生活故事。一批民间故事传讲人,长期活跃在田边村头。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当地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因而民间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下堡坪故事是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这里民间文学历史悠久,经历了古代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期。下堡坪乡,流传着2000多个民间故事,乡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讲故事。据调查,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两千多个。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能讲200个故事以上的有4人。现年67岁的谭家坪村农民刘德方能讲四百多个故事,且能传唱一百多万字的山歌、薅草锣鼓歌、丧鼓歌、花鼓戏和皮影戏,被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2005年6月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他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原生态作品多,大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故事的文化品位较高。下堡坪乡民间故事是三峡坝区民间文学的缩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极适宜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在农闲时,几乎每个村子都要自发举办故事会。一个农家小院内,几十个村民围坐一起,各自讲自己听来的故事。讲得好的,大家一起鼓掌,讲得不好也没人笑话。并且讲完后,大家再一起进行评论,或发纪念品。渐渐地,各个村子涌现出一批"民间故事家"。这些人大多都没读过多少书,这些故事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也有些是后人根据以前的故事梗概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的。就算在农忙时,下堡坪乡的人也不忘讲故事消遣消遣。比如在采茶时,累了,人们就会要求"故事家"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在谈笑声中,疲劳不知不觉消散了。

  下堡坪乡民间故事蕴藏量大,普及面广,传讲人多。故事种类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五大类。这里的故事特点鲜明,尤其是故事形式上,带有诗文对联的故事多,传讲手法上说唱结合,谜语间夹,演示助讲。这里的故事大都具有教育、娱乐、启示、传播知识等多方面的功能 。

  过去,下堡坪民间故事凭口耳相传,无专用器具及物品,主要靠传承人维系着故事的"兴衰"。如今,随着老一辈故事家陆续去世,接班人又难以培养,故事乡面临着断代的危险。为了不让这丰富的民间文化消失,近几年来,宜昌有关部门先后整理出版了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刘德方民歌集《郎啊姐》,长篇刘德方传《奇遇人生》和DVD光牒《刘德方笑话馆》。另外,文化部门还编纂有杨万洲民间歌谣集《野山鼓词》和《下堡坪民间故事集粹》等,使民间文化得到了保护。

  同时,该乡把民间故事艺人请进当地中、小学校,传授民间故事,并定期在校园举办民间故事比赛,培养故事接班人;还成立"下堡坪乡民间故事协会",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任荣誉会长,在节庆、假日中组织故事比赛活动。

  2006年6月6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出2006年6号文件,授于下堡坪乡"湖北省民间故事之乡"的称号。近几年,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及湖北省文联、宜昌市文联先后8次调查并开展学术研讨,认为以刘德方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为代表的下堡坪乡民间故事是三峡坝区--宜昌市夷陵区以及整个三峡地区民间文学的缩影,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但是,目前杰出的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人大多年事较高,年轻一代对故事的兴趣越来越小,因而下堡坪民间故事的传承正濒临消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下堡坪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刘德方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黄帝传说故事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关于黄帝的传说: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 、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

  一、媒神之祖

  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

  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考虑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这在本书第二章已述及。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修了女娲娘娘庙或高禖庙,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礼节来祭祀她。这些庙至今在山东洛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有保留。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首(中国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真诚的爱情的)。牛郎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中国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相对。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 “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三、月神

  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有此事。

  此后,月神就较普遍地为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四、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月老”。据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我国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中有个月老殿,殿的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脍炙人口,对联云:

  这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历史上记载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关于韦固娶妻的故事(本书第五章第七节曾经述及)。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明人刘兑还编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的杂剧,即演此事。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了以下这段话: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对以上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给他们以美好的憧憬;同时,其中包含的宿命论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当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至于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唐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 “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关于一些比较经典的民间故事你会去读吗?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从前有片大瓜田,瓜田里结了数不清的大西瓜。

  一天夜里,管瓜田的罗五郎看见一个老虎从山上下来,蜕下皮,呼啦一声变成个漂亮大姑娘,然后钻进瓜田,偷那最大个的西瓜吃。

  五郎偷偷看着她,心里又是喜欢又是害怕。

  第二天,他把这事告诉隔壁家的阿公,阿公见多识广,教他说:“你准备一团热饭,等那大姑娘一张嘴,就塞进她口里,她吃了饭团,就会忘记她是老虎精,然后你娶她当老婆吧!”

  当天晚上,老虎又变成大姑娘来偷瓜了。就在她张嘴想吃西瓜的霎那,五郎冲过去,拿热饭团往她嘴巴一塞。

  吃了热饭团,姑娘就忘记了自己是老虎精,她留在瓜田里,跟五郎结了婚。五郎怕老婆还会再变回老虎,偷偷把那张老虎皮藏到神堂去。

  第二年,这老虎精生了个儿子,起个名儿叫虎生。虎生十分聪明,他读书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写诗了,有一日天降大雪,他写了首诗,题目叫《雪》,这么说: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先生看了这首诗,拍手称赞说:“神童!神童啊!小小年纪心怀天下,关爱众生,长大后了不得啊!”

  这时有个顽劣小孩,听了这个话哈哈大笑:“他有屁出息呀!先生你不知道,他娘是个老虎精,虎皮还藏在神堂里哩!”

  虎生一听,把手里的书一扔,不读了,撒腿往家跑,推开门,一把抱住娘的大腿,大哭道:“娘,他们说你是老虎精,虎皮还在神堂里……”

  娘一听,猛然醒悟过来,她甩开孩子,一路跑去神堂,找出那张老虎皮,“沙沙沙”一抖,马上披到身上。只得得“呼哇”一声响,虎生的娘当场变成个母老虎。那母老虎撒开四蹄跑回家,不问情由,一张嘴,把她丈夫罗五郎吃掉了,吃完丈夫它掉转头,又想吃她儿子。那会儿形势紧急,祖母顺手拿来个大箩筐,把孙子覆在里面,骂那个老虎道:“常言说,虎毒不食儿,他是你儿子啊,吃不得!”

  母老虎听了,点点头,一溜烟跑上山去,再也没有回来。

  由于这孩子隐藏在箩筐里得救,人们叫他箩隐。后来,他嫌箩字的竹字头笔画多,写成“罗隐”。

  罗隐没了爹娘,只得跟祖母一道生活。

  从祖母家上学堂得经过一座破庙。罗隐每走到那破庙门口,本来坐得稳稳当当的一排泥菩萨便都站起身来,朝他弯腰行礼。

  罗隐觉得好玩,散学后也不回家,一个劲在庙前跑来跑去。跑到天黑了,星星和月亮都出来了,祖母出来寻他,看到泥菩萨站起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一个个弄得大汗淋漓,地上落了厚厚一层泥屑子,而罗隐却在那“嘻嘻哈哈”笑个不停。

  祖母大吃一惊,连忙把罗隐拉回家。

  回到家,祖母对罗隐说:“你明天路过庙门口,见到泥菩萨站起身时,就问他们:‘我长大后要做什么呀?’”

  第二天,泥菩萨果然又站起来弯腰行礼,罗隐问他们说:“泥菩萨,我长大后要做什么呢?”

  结果,一整排泥菩萨齐声回答:“做皇帝。”

  祖母得知孙子长大后要做皇帝,得意得差点长出金尾巴来。到了小年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的那一天,祖母跟邻居万家的老婆子吵架,吵到气头上,说漏了嘴:“你有啥了不得?等我孙儿长大做皇帝,要杀尽你万家人!”

  话说那灶君老爷年纪大,耳朵背,心里也糊涂,心想,杀尽万家人怎么得了?他赶紧上天,到玉皇大帝面前告状:“那罗隐可不能当皇帝,他要杀尽万家人哩!”玉皇大帝一听,慌了神,连夜派雷公下凡,让他拆去罗隐的龙骨。

  那天半夜,屋顶上头雷声霹雳,罗隐只觉得骨头疼痛,身上好像被钢刀锯一样难受,他大声喊:“阿婆啊,有人拆我骨头哩,好痛啊!好痛!”

  祖母顺手拿过个马桶盖,叫罗隐咬住:“咬紧,千万不要放松!”

  雷公拆了罗隐的龙骨,给他换上一身讨饭的贱骨头。但是,由于当时罗隐紧紧咬住马桶盖,雷公怕脏,没有换他的龙牙齿和皇帝嘴巴骨。

  后来就这么着,罗隐带着一身贱骨头,当上了流浪的叫花子。但是,他仍然留有一张皇帝金口,说什么应验什么。

  话说那罗隐长大成人,读书不能上进,种田就禾死豆枯,去做生意么——咸鱼一遇雨水就复活逃走,卖豆鼓吧,又长出绿芽。到了穷途末路,罗隐饿得没办法,只得狠狠心,咬咬牙,出门去乞食。

  第一天出门,天上正下着冷雨,他来到一座瓦窑,想要烤火取暖。但是瓦窑的灶门只有一个,如果让罗隐烤火就无法添柴了。烧瓦师傅于是过来赶他走开。罗隐骂他:“歹心的人啊!你的瓦窑一日烧不熟,两日烧不熟,三日烧不熟……”他一边走一边骂,骂到“六日烧不熟”才停了嘴。于是乎,原本一窑瓦坯只需烧一天,经罗隐的金口说了后,变为要烧七天七夜才能烧熟。

  罗隐离开瓦窑,来到一个钵子窑,向烧窑师傅借火取暖。钵子窑灶门多,让他取暖不碍事,烧窑师傅就答应了。师傅看他身上穿得破烂,怪可怜的,将剩下的饭也让他吃了。罗隐非常欢喜,就对烧窖师傅说:“钵子窑只要烧一日,烧熟也好,烧不熟也可以。”后来,人们烧钵子窑真的一天就烧成了,烧不熟也不影响钵子的质量。

  第二天,他游荡到一片水田,看见有个农夫正坐在田埂上,吃热腾腾的香面疙瘩。罗隐走过去讨面吃,农夫说:“只剩下这一点了,不够分给你。不如你帮我插秧,我回家去给你盛一碗面来。”

  罗隐饿得急,就答应了:“好啊,快点盛来!”可是罗隐哪干得了农活啊?他歪歪歪扭扭插了几棵秧,就倒累了,喘着气坐在田头等面吃。那农夫装了面出来,见罗隐那懒散样子,很生气,骂他道:“活都不会干,哪有面条吃?”随手便把那碗香面疙瘩倒进水田。

  罗隐眼见到口的香面疙瘩被倒掉,气不打一处来,说了句:“大的变牛蛭,小的变蚂蟥。”于是乎,面疙瘩变成了牛蛭,细面条变成了蚂蟥。从此,水田里就有了数不清的蚂蟥和牛蛭。

  有一日,他翻过山头,走上山坡,突然有只山鸡从路旁飞起,吓了他一跳。罗隐生起气琮,骂那山鸡道:“你这连屎带毛不到三斤重的东西!”因为被罗隐骂过,山鸡总是精瘦精瘦的,重量从不超过三斤。

  罗隐乞食乞到建瓯,有一天走在路上,包扎被子的绳子断了,他问耕田使牛的农夫要一根牛绳,农夫说:“我若把牛绳给你,怎么使牛呀?”罗隐说:“你把牛绳给我,使牛不用绳。”农夫就把牛绳解下给罗隐。说来也怪,虽然没有绳,牛却变得很听话,叫它向左不向右,走停自如,随心所欲。从那时起一直在现在,在建瓯一带,耕田使牛都不用牛绳。

  罗隐乞食到丹阳,又累又饿,信步走进一家糕饼店,店主人送了一块杏仁饼给他,饼上有七八只小蚂蚁,店主人抱歉地说:“我店里每块糕饼上都有许多蚂蚁,客官不要嫌弃,要是糕饼店里没有蚂蚁,那该多好!”罗隐边吃边叹道:“蚂蚁不要再进糕饼店就好了!”说也奇怪,话音刚落,只见蚂蚁成群结队从架上、柜里下来,爬出店外,连半个也没留下。从此以后,丹阳的糕饼店一只蚂蚁都没有。

  罗隐脚跟没线系,到处皆是家。有一回,他流浪到翔安的大嶝岛,恰好碰到渔民们出海打鱼归来,满仓的狗仔虾,活蹦乱跳的。眼馋的罗隐凑上前去道:“渔民大哥,行行好,给我一些海虾尝尝鲜。”渔民看罗隐衣衫褴褛,不想理他:“走开,走开,年纪轻轻当乞丐,还想尝海鲜?”罗隐脸涨得通红,转身离去时嘴里嘟嘟喃喃骂道:“谁要你的臭海虾?离水臭,下船臭!”说时迟,那时快,整船的海虾立马发出阵阵腥臭,刺鼻难忍,一大群金脑袋绿翅膀的苍蝇从天而降,“嗡嗡嗡……”绕着船舱打转转,挥之不去,去了又来。渔民知道罗隐皇帝嘴厉害,连忙端起自家煮好的小虾追上罗隐,请他吃虾,又赔礼道歉。罗隐吃得津津有味,点头称赞道:“闻虽臭,食还甜。”就这着么,这种“狗虾仔”成了闽南大嶝岛的特产,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离开海水马上死去,迅速发红、发臭,但煮熟了吃起来却鲜味更浓,香甜可口。

  罗隐离开大嶝岛,来到翔安香山脚下,见几个樵夫在山上砍松树劈柴火,罗隐走上前去和人家攀谈。聊得高兴,顺势坐在一段松木头上,没想到松木流出松脂,牢牢地粘住了罗隐的屁股,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罗隐笑着骂道:“松柏砍头,就绝后。”樵夫一听急了,道:“松木是上好木材,怎能让它绝后?”然而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咋办呢?罗隐想了想又说:“不打紧,松籽风传千万里。”从此,只要是砍过的松树,树头很快就枯死了,可松树种籽却能随风飞舞,自然播种在山山水水间,落地生根。罗隐转过一个山头,登上了鸿渐山,又见樵夫在砍杉树。杉木的清香直沁心肺,舒服极了,罗隐就说:“杉仔砍后,要再发芽。”从此,即使是被砍后的杉树,树头又会发芽,长出许多株新树苗。如今,如果你登上香山,会看到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而鸿渐山就长满杉树,漫山遍野,散发出罗隐当年闻到过的芳香。

  罗隐走了数不清的地方,说了数不清的话,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了真。

  有一天,罗隐走累了,饥肠如鼓响,他坐在路边歇息,看见一头又肥又壮的大水牛从面前走过,便说道:“这时日,如果能有一餐牛肉吃,该有多好。”这会儿,天上下起大雨,罗隐赶紧躲进附近的一个灰寮里。罗隐喝完葫芦里的酒,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然后他倒头便睡着了。同在灰寮避雨的,还有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认得罗隐,他不想让罗隐吃他的大水牛,就从罗隐身上摘下毛笔,捉着罗隐的手,在灰寮柱上写了一行字:“灰寮塌落,压死罗隐。”待罗隐醒来,雨已晴了,放牛娃也走了。罗隐见柱上写着一行字,信口便念:“灰寮塌落,压死罗隐。”这一念可糟啦,他皇帝口说什么应验什么,刚念完,灰寮便塌下来,把罗隐压死了。

天方夜谭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的称呼,仅凭这名字,就足以把人带到神秘的异域世界中。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终身不笑者的故

  一个青年受雇于一个老人。和老人居住在一起的还有10个老人。青年照顾老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青年发现,这十个老人平时总是伤心的哭泣,从来不曾笑过。

  十二年过去了,十个老人先后死去。剩下的那个老人也气息奄奄。青年在老人临终前终于忍不住询问老人他们终生不笑的原因,老人这才告诉他:那里有一道禁门,千万不可开启,否则会落得和他们同样的下场。言毕,老人暝目长逝。青年一连呆了七天。

  到第八天,他按耐不住好气,打开了那道禁门。门内出现一条通道,正走间,突然一只大鹰将他抓起飞落一座孤岛。当他走投无路时,海面驰来一艘小船,里面坐着十个美丽的女郎,见了他,说道:“你是我们国王的新郎啊!”说毕将他载到一个去处。这里开阔空旷,绿荫碧地,流水潺潺,枝头鸟儿啼鸣,田间农夫耕耘。远处矗立着一座宫殿。他被带进宫廷,晋谒国王。国王是一个美若天仙的女郎,原来这里是一个王国,女子执掌国事家务,男子耕田纺织,国中一派安居乐业。女郎找来法官,与青年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恩爱,美满幸福。女王将一切财产尽给青年使用,但告诫他,那里有一道门,千万不可开启,否则悔之无及。青年在这里过着美好享乐的生活,一连七年过去了。

  有一天,他走过那道门,禁不住好气,就像打开看个究竟,不料刚一开启,原来那只大鹰突然飞来,将他抓起扔到原来的海滩上。他一连观望等待了2个月,再有无法回到原来的地方,只好失望的返回原来他与老人们居住的房舍。这时他才明白老人们伤心哭泣,终身不笑的原因。如今,他也遭到了同他们一样的命运,从此,他自己也整日伤心哭泣,成为一个终身不笑者。

  ★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

  在巴士拉的地方有个银匠叫哈桑。后来他被一位波斯人骗到一座山上下不来。随后他跳下了山,但却未摔死,来到一座宫殿,里面有七位公主。有一次,七未公主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将哈桑一人留在宫中。哈桑打开一个房间,看见有十位公主到里面的池塘中凫水嬉戏。他爱上了其中一位,并想尽办法取得那位公主的好感。但那位公主却离他而去。哈桑历尽艰难险阻,穿越万水千山,终于找到那位公主,把她带了回来,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的主人公阿里巴巴是一个出身穷苦、一贫如洗的憔夫。他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在砍柴的路上发现了强盗集团的宝库,得到了大批财宝,但他没有据为已有。强盗们为除后患,密秘私访要谋害阿里巴巴。由于聪明、机智、嫉恶如仇的女仆美加娜的帮助,阿里巴巴才化险为夷、并战胜了强盗。美加娜先后三次破坏了强盗们的罪恶计划,使两名匪徒此在自己同伴的刀下。另外三十七名匪徒被她用汽油烧此。

  最后又机警的发现匪首的明谋,她勇敢的利用献舞的机会,用匕首将他刺死,阿里巴巴把一半的财产送给了她,并让自己的侄儿娶她为妻。这个故事除了描写阿里巴巴的忠厚、善良的个性外,还突出地刻画了女仆美加娜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中国民间故事

  一、朱元璋微服私访

  话说那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到民间微服私访。

  君臣二人东游西逛不觉来到徽州府歙县地带,忽听后面锣鼓喧天,人声噪杂。

  二人忍不住回头看,但见大道上一群穿红着绿的人拥着一顶漂亮华丽的轿子敲锣打鼓而来,二人知道这是民间迎亲的队伍。

  刘伯温不是等闲之辈,他晓阴阳,知天文地理。他的足智多谋比得上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先生。

  他掐指一算,不由暗惊道:不好,今日乃七煞忌日,这户人家娶亲为何用此忌日

  君臣二人停住脚步候在路旁。

  不一会迎亲队伍来到眼前停下。

  朱元璋见了花花绿绿的民间小轿感到新奇,伸出双手在轿顶上来回摸了摸道:“这位姑娘好福气,居然坐上如此小巧玲珑的轿子出嫁。”

  刘伯温悄悄扯住迎亲队伍中的一老者问道:“敢问老丈,今天这婚嫁喜日是何人所择?”老者回道:“是大田庄钱老先生所择。” 刘伯温暗道:这钱老先生竟用忌日迎亲看来非等闲之辈。 君臣二人随着迎亲队伍望大道而去。

  他们来到王庄时,只见男男女女都喜笑颜开跑向庄中祠堂。

  刘军师忙扯住一汉子问道:“敢问老哥,贵庄今日因何一派喜气洋洋气象?”

  汉子回道:“客官有所不知,我庄新建‘王氏之家’祠堂,定于今日吉时上梁,二位客官若有兴趣同去参加庆典如何?”

  刘伯温一听又是吓了一跳:这宗祠上梁关系到整个庄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事,是庄里的头等大事,谁个大胆敢用七煞日上梁

  于是又问道:“请问老哥,贵庄宗祠今日上梁之吉是何人所择?”

  “定此吉日的是大田庄钱老先生。二位客官若无其他事,小民告辞了。”

  那汉子边答边向祠堂奔去。

  刘伯温一听暗道:又是钱老先生!

  君臣二人一则闲逛无事,二来有心看看村民上梁景象,便也尾随着汉子进了新祠堂。

  但只见“王氏之家”不仅宽敞明亮,而且雕梁画栋,做工甚是考究。不由得朱元璋快步登上后堂用双手抱了抱四根又圆又大的柏木堂柱。

  喜得那刘伯温在天井边檐的长条青石上背着双手踱过来踱过去丈量着这祠堂的长和宽,计算着它的总面积呢。君臣二人着实新奇了一会,这才又向旁人打听道:“敢问老哥,那上梁吉时定在何时?”那人回道:“听我们族长吩咐说,上梁吉时要等到‘天空下雨,鲤鱼上树,头戴铁帽,木马骑人’时。”

  刘军师听了暗笑道:这钱老头也真是的,书上只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时辰,何曾有如此怪时辰,再说世上只有鸟儿上树?人骑马儿,那鱼儿没有翅膀怎能飞上树?那木马是木头的,怎么会骑在人身上?分明是故弄玄虚,蒙骗人家。

  他抬头看看天空,但只见晴空万里,不曾有半点即将下雨的兆头。

  如此看来这钱老先生纵有千算万算,这一回可要失算现丑啦。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哪料天空突然变脸,未及半个时辰,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就下起了豆大的雨点,紧接着倾盆大雨“哗哗哗”地下。

  正在这时,只听祠堂门口参天的榧树上传来一个快乐的声音:“族长,时辰已到!”族长马上庄严地下令:“上梁!”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披红挂绿的正梁徐徐上升。

  原来刚才下大雨前,有两个庄民正在村外庄稼地里拆收临时用来守候野猪保庄稼的茅棚,见天空下大雨,慌乱中一人双手抓住铁锅盖上头顶跑回村来,一人抓起木风车扛着往家跑,这就是所谓的“头戴铁帽、木马骑人”啦。

  而更巧的是那“鲤鱼上树”呢。庄民王二卖了一条鲤鱼拎着回家来,快到村时遇上了下大雨,便忙不迭地将鲤鱼挂在路旁的银杏树的树枝上,自己站在树干旁躲雨。

  这一切都被族长安排的在榧树上专侯怪时辰的小伙子看在眼里,他急忙大声禀报族长,族长便命令上梁。

  君臣二人心中称奇,有心会会大田庄的钱老先生这位异人。

  当晚君臣二人在族长家借宿,次日一早告别族长赶往大田庄去。

  却说君臣二人紧走慢赶了半日来到村脚,见有户人家门口晒谷场上晒满了谷子,一男孩手持竹竿在一旁赶鸡。

  刘伯温抬头见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即将来临,不由着急招呼道:“小娃子,还不赶快收谷子!”

  男孩听了朝内喊道:“爷爷,客人说天空就要下雨了,快出来收谷子吧。”

  只听屋内喊道:“乖孩子,不妨事!今日有青龙精经过此地,天空不会下雨!”

  君臣二人闻声大惊失色,断定这位老者就是闻名的能掐会算神通广大的钱老先生,逐向内喊道:“钱老先生,我们来拜访您了。”

  这时从屋内走出一位虽头发花白但却红光满面,步伐矫健的老人。

  他笑呵呵地道:“我早料到今日有贵客临门。”

  刘伯温一听又是一惊问道:“晚辈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敢问老先生因何用七煞忌日迎亲上梁,难道故意加害他人不成?”

  钱老先生笑道:“有道是一物降一物,万物相生相克,况这凶杀吉利之日乃人所定。老朽本不敢定此吉日,但掐指一算,此日虽凶,但有青龙精缠轿、抱柱,还有文曲星踏基,大忌变大吉,故而敢定此日。”

  刘伯温一听更觉惊奇,心中暗忖道:可不是吗

  朱元璋乃天上星宿下凡,当今皇帝象征龙,民间有真龙天子之说。他昨日无意间摸了摸迎亲花轿,这就是青龙精缠轿。

  他又在祠堂拥抱过堂柱,这就是青龙精抱柱。

  而我这军师,人称文曲星下凡,昨日在祠堂内来回踏步,这不正应了文曲星踏基吗

  到此时,刘伯温更加确信这钱老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若能请得此人和自己一同协助朱元璋治理天下,何愁天下不太平盛世。

  想到此便将他二人的真实身份和盘托出,并恳请他出山。

  谁料钱老先生听后把头摇得像个货郎鼓:“治理天下?老朽一生只喜山野不喜高堂,实难从命。”

  说着唤了孙子进屋“哐当”一声关上大门闭门谢客了。

  君臣见状只得相视一会摇头叹息着往别处私访去了!

  二、夺取紫金铃

  昔日,这大别山中有一群金丝猴,这些猴子矫健异常,穿山逾岭、爬崖越壁如走平地,攀援上树蹦跳如飞。它们在一只强壮的公猴王带领下,春夏秋三季钻入万山丛中不见踪迹。冬季下山到有人住的地方觅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每到冬天,很多人来这里观看猴群嬉戏,热闹非常。官府因势利导在山中修建了观猴亭,供达官贵人观赏娱乐。

  这年深秋,一场小雪飘飘扬扬洒落下来,猴子们都下山了,本郡的鄂王爷听说后带着家眷来到了观猴亭。贵人们聚集在亭中,看前方万丈悬崖上群猴嬉闹,他们边看边扔饼果,引猴子跳到亭边捡吃。

  此时,鄂王的爱女百花郡主,手拿一只紫金铃,跟一只瘦小的猴子闹着玩。她对小猴摇着金铃,清脆的响声诱得小猴子乐不可支,过来手忙脚乱地抢铃儿,其野趣憨态惹得贵人们哈哈大笑。

  大家兴至盎然逗耍着小猴子,没防备山上的那只老猴王,眨眼间,老猴王箭一般跳下来从郡主手中夺走紫金铃,飞身跃上悬崖。众家丁急去抢夺,哪里夺得回来!

  老猴王连蹿带跳地玩摇着铃儿,郡主丢了紫金铃,急得哇哇大哭,众人兴趣顿时全无。

  此铃是皇家之宝,非同小可:去年春上王爷带郡主进京面圣,到太后宫中请安。太后见小郡主长得如花似玉十分喜爱,便将随身所带紫金铃赐给了郡主。

  御赐之物,如丢失是要掉脑袋的,鄂王爷心知肚明,此铃一旦丢失,不但鄂王府上担待不起,而且连累地方官乌纱帽戴不稳当。本来是观猴取乐的,如今倒取来了忧愁,急得鄂王爷吃不下、睡不稳。

  黄州知府柳宗吕,向鄂王爷献上一计:挂榜悬赏,谁能从猴王爪中夺回紫金铃,赏白银千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时间各路能人,来到大别山捕捉猴王,夺宝请赏。

  那猴王岂是等闲之物,白天黑夜在丛林中穿梭蹦跳,山多岭多,它时隐时出、时伏时现,众人闹腾了一个多月,连个紫金铃的影子也没见到。鄂王爷在府上如坐针毡,柳知府说,此猴王已有百多岁了,估计是个成妖作怪的猴精,须高人才能成事!

  王爷加赏,到了第三日,有一个叫赛悟空的高人来揭榜,此人上屋奔梁如履平地。谁知赛悟空引着一伙捕猴徒弟入山,在林中追逐了半个月,落得伤痕累累,一无所获。

  接着,有位叫候三的高人,来揭榜文。此人以捕猴驯猴为业,熟悉猴子的习性。他领着鄂王府的兵丁,带着刀枪弓弩、锄耙钩绳、筐套竿索,在冰天雪地里待了一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只将猴王手下群猴悉数捉获,但还是近不了老猴王的身,只得蔫头耷脑,无功而返。

  鄂王爷忧心似煎,眼看冬季将过,春天一到,猴群度过缺粮期,就会钻进万山丛中,远离人们视线,再想寻找难上加难。紫金铃万一让猴王玩腻了,扔到哪个山沟、荆棘洞里,再去寻找岂不是大海捞针。

  王爷无奈,只得将赏金加到五千两。谁知,榜文挂出好几天,竟无人敢揭。鄂王爷急得整日长吁短叹。这天,突然下人来报,说有人揭榜了。王爷像溺水者抓到一根稻草,忙叫揭榜者进来。

  那人进来之后,王爷顿时大失所望。

  原来,揭榜的人竟是个瞎子,自己走路拄根拐杖还一歪三晃,怎么能进山去跟猴王周旋

  王爷勃然大怒,骂瞎子不知好歹,敢在这个时候戏弄王爷,喝令家丁将瞎子拉下去打五十大板。

  瞎子不慌不忙地说:“王爷不要小瞧人,自古没有金刚钻,谁敢揽瓷器活儿?”说话的声音恰似铜钟,一下子把王爷给镇住了。

  王爷态度软下来,他问瞎子有何办法夺回紫金铃,并要瞎子立下生死状。

  瞎子说只要王爷答应他的要求,就签下生死状,保证夺回紫金铃。王爷为了夺回紫金铃,这时候什么条件都答应。

  瞎子签下生死状,若半月之内没夺回紫金铃,他的性命听凭王爷处置。瞎子叫王爷放出捕获的群猴,让它们上山找猴王。又让王爷下令,山上山下的村民,把所有能吃的东西全部拿回家里严密收藏,把山地收割时漏下的少量庄稼收拾干净。

  山里人养狗多,瞎子又令每个村子都放狗守村,不让猴子溜进村偷东西吃。

  做完这些后,瞎子把一篮鲜水果放在眼前,这篮鲜水果是他专门从外地弄来的,雪地里放着一面大鼓,他让王府家丁远远埋伏,听到鼓声再冲过来,自己盘腿而坐等待猴王出现。

  雪夜,凛凛冷气穿肌扎骨,四面寂憩无声,瞎子双腿盘坐雪地像一尊木雕,他在那里纹丝不动地坐着,已经三天三夜了。此时,残冬未尽、大雪封山,漫山遍野并无半点食物。猴子们已有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饥饿逼着它们下山来。因没有游客丢果饼,村子又被严密封锁、狗群守护,它们根本无隙可钻。众猴子饿得嗷嗷直叫,猴王急得干摇紫金铃,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天晚上,猴群在山边转悠。猴王鼻子异常灵敏,立即嗅到一股鲜果的味儿。它悄悄下山,见雪地里端坐一人,一只手托着一只果子,一只手放在膝盖上。

  猴王看见人,吓得跑上山去。此时,皓月当空照得雪地明如白昼,那人坐在雪地上一动不动,如泥雕木刻一般。猴王又悄悄靠近,那人似没有感觉。

  其实,瞎子早闻出一阵骚气,知道猴王下山来了。他眼虽瞎耳朵却异常灵敏,猴王那极微小的气息,他都感觉到了,但此时他却像老僧入定。

  猴王围着瞎子转了好几圈,见没有一点动静,就放心大胆过来观察。这猴王狡猾异常,在瞎子身边转了好长时间,悄悄看瞎子的动静。最后,猴王终于忍不住了,它闪电般的扑向瞎子,抓住他手中的果子。瞎子凭着神奇的感觉,瞬间从猴王爪中抢下紫金铃,捏住紫金铃后迅速击鼓。远处埋伏的家丁立即冲过来,猴王正要抢铃,见众人扑来,吓得心惊胆战,慌忙逃入山中。

  事后,王爷饶有兴趣地问瞎子:“这么多高手都奈何不了那只猴王,先生怎么轻而易举夺回了宝贝?”

  瞎子说:“这很简单,人再敏捷,绝对对付不了这只机灵敏捷的猴王,唯一的办法是以静制动。心不受外界影响,身才能纹丝不动。惊魂未定的老猴王,错把人当成没有生命的木石雕塑,才敢过去抢人手上的果子,就在它伸手拿果子的瞬间,人才有机会抢过它爪上的紫金铃。”这需要极静的守候,除了瞎子,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完全入静的境界。

趣话古代的男裙民间故事

  说起裙子,现代人肯定都会不假思索地说那是女性的专利。其实,裙子最初是男女同时穿的。

  "裙"字,本作"君",《说文解字》云:"裙,从巾或从衣,君声。"《辞海》"裙"字条下解释说:"古谓下裳,男女通用。"也就是说,古时候人们把上衣叫"衣",把下衣叫"裳".而"裳"就是裙子,不论男女,大家都是一样的。

  裙子最初的产生应该是在原始社会。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在用树叶或其他原料做衣服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往身上一围,最初的裙子就这样产生了。此时的裙子当然不会是女性的专利,而应该是男女通用的。史书上记载说,上古时代的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意思是说黄帝是身着男裙——"帬"治理天下的。今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前的黄帝雕像身上穿的就是裙子。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古代的"上衣下裳"制度,被视为最庄重、最正统的服装,就像现代人在庄重场合穿西服打领带一样。

  商代人的服饰。上身的"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的"裳"长到足踝,并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麒",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人们开始把"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这个小小的改动使"裳"比商代更为漂亮、雅观。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争霸,战争频繁,马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工具。对于骑马的人来说,裙子就显得极不方便。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人们干脆把上衣和下裳合在一起,由过去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具体做法是,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其形状颇有些像我们今天的连衣裙。

  汉魏六朝时期,男人穿裙子的风气极为流行、时尚。《宋书·羊欣传》里记载说,羊欣从小就喜欢书法,尤其擅长隶书,深得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喜爱。羊欣l 2岁那一年,其父为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县令,王献之为吴兴郡(治所在乌程)太守。这年夏天,羊欣"著新绢裙,昼寝".这时,王献之来到羊欣家拜访羊欣的父亲。临走时,王献之见羊欣穿的新裙子非常好看,一时兴起,"书‘裙’数幅而去".羊欣醒来后,按照王献之给他书写的几幅"裙"字条幅练习书法,书法造诣"因此弥善".

  《南史·儒林传》里还记载了一件趣事。有一次,南朝梁武帝在文德殿与张讥、袁定等人一起议论"乾坤"二字的含意。梁武帝让群臣发表自己的看法,群臣怕自己的观点和皇帝不同引来杀身之祸,故"诸儒莫敢先".而张讥却整容而进,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且辞令温雅,"帝甚异之,赐蒂、襦、绢等",并说这是为了"表郷稽古之功".由此可见,皇帝赏赐男裙在当时是一种较高的荣誉。

  在汉魏六朝的上层社会中,"帬屐少年"非常流行,极为时髦。所谓"帬屐少年",就是贵族子弟以穿裙子和木屐为时尚。以至于后来人们常用"帬屐少年"来比喻那些只注重衣服、装饰而不注重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纨绔子弟"的代名词。如《北史·刑恋传》里记载说:"萧深藻是帬屐少年,未治政务"等。

  隋唐以后,男人开始不再穿裙子,但是,因为黄帝被公认为人文始祖,所以历代皇帝的服饰仍然采用"上衣下裳"制,只不过外面加了件龙袍而已。普通老百姓则男以"袍"为常服,而女则以"裙"为常服。其实,无论是皇帝的"龙袍",还是普通百姓的"布袍",和最初的"裳",也就是裙子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中国古代民间谚语故事

  1、说曹操曹操就到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2、吃力勿讨好,阿旺炒年糕

  宁波谚语。喻卖力干活,但得不到赞赏。宁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传统的宁波习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即男子不做家务。炒年糕须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务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窍门,会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会炒焦。他出了力气不但得不到表扬,还会遭到妻子的臭骂。由于“火旺”和“阿旺”谐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讲作“阿旺炒年糕”。

  3、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4、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齐疑他谋反,将他打的半死。于是范雎离开自己的家乡游说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杀掉魏齐

  5、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

古代民间小故事

  古代民间小故事:腊八1腊八一大早,凤儿回了娘家。凤儿前脚刚进门,男人金柱后脚就撵了进来。两个人谁也不说话,绷着个脸,好像有谁欠了他们几斗米似的。凤儿的脸上还挂着泪痕。

  正在做腊八粥的六婶一看这架势,慌了:“大腊八的,你们……这是咋啦?”

  凤儿一屁股坐到炕沿上,抢先说:“金柱他……他打我……”

  六婶是村里出了名的厉害茬儿,一听这话,火“腾”地蹿上脑门,手里的锅铲差点戳到金柱的鼻尖上:“凤儿长这么大,我都不舍得动她一指头,你敢打她?说,你凭啥打人?今天你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打凤儿一巴掌,我拍你三锅铲!”

  金柱往后挪了下身子,朝凤儿翻翻眼,嘟囔着说:“你问她。”

  六婶扭脸看着凤儿,凤儿不吭声。六婶不满地对金柱说:“你们结婚两年,你在城里打工,家里就撇下凤儿一个人,春种秋收,打鸡喂狗,还要伺候你那有病的老娘……”

  “她伺候我娘?算了吧,怕是我娘伺候她哩。”金柱嘴一撇,打断六婶的话,“听邻居花嫂子说,她饭不做,锅不洗,推了饭碗上牌桌,连我娘得了阑尾炎都不管,幸亏我昨天赶回来……”

  六婶一愣:“啥?你娘得了阑尾炎?哎哟,我的亲家母,可遭了大罪哩。”

  金柱说:“村卫生室的医生让到县医院做手术,说再迟了怕有生命危险。我回家拿钱,凤儿不给钥匙,还和我大吵大闹。一气之下,我才动手打了她一巴掌。”

  六婶瞪着凤儿,等着她说话,可凤儿的嘴像上了封条,就是不吭声。六婶明白了,又气又急地对金柱说:“她不给你钥匙,你就没辙啦?不就一把锁吗?你砸呀!亏你还是个大男人,撵着媳妇往我这里跑,瞧你那点出息!”

  金柱的一张脸臊成了腊八粥,窘迫地“嗯嗯”两声,转身便走。凤儿呆若木鸡。

  六婶丢了锅铲,狠狠地瞪一眼凤儿说:“丢人现眼的东西,还有脸回娘家?你娘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就是罪人,还不快滚!”

  金柱和凤儿一前一后出了门。屋外,大片大片的雪花落下来。

  古代民间小故事:一次难忘的拥抱21983年夏天,年逾古稀的婆婆患了一场重病,我赶紧从油田请假回家看望老人。到家后,我来到婆婆床前,精心护理照料,给婆婆洗脸、擦身、按摩肢体,给婆婆调理饮食,做可口的饭菜补养身子,以弥补不能在婆婆身边长久伺候的愧疚。

  在家那5天里,我全天候围着婆婆转,就像儿女般对老人。婆婆在床上不住地念叨:“平儿,婆婆什么都没有给过你,你为啥待我这般好?”我说:“妈把自己疼爱的儿子给了我,我做媳妇的当然要孝敬您老人家啊!”一句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说得婆婆在床上乐开了花。

  说实话,身为儿媳的我,与两个长期守护着女儿比,我确实做的太少了,我也深感自己对老人尽孝的不够。由于工作忙,只在老家陪了婆婆短短5天,我就得回油田上班了。那天中午,我把一切为婆婆安排好后,便走出家门准备乘车离开,然而在我回头时猛地吃了一惊:婆婆竟然拄着拐棍踉跄着走出大门,还用一只手遮挡着刺眼的阳光,在吃力地目送分别的儿媳呢!看到这一幕,我赶紧回到婆婆身边,紧紧地拥抱了婆婆……

  婆婆在我怀里有着片刻的痉挛,然后,哽咽着:“我养大了五个女儿,从来没有得到女儿的拥抱;却在今天,得到了儿媳妇的贴心拥抱,我值啊,我好幸福……”说着说着,婆婆抱着我像小孩子似的放声大哭起来。此刻,我很理解,婆婆的哭是老人对爱的一种渴望,是老人对儿女的一种思念,也是老人对心灵荒芜的一种宣泄。

  这次与婆婆的拥抱令我终生难忘。因为那一刻,我深有感触:家有老人,更应体谅他们的精神追求,更要体谅老人的寂寞,他们有时就像婴孩一样,迫切需要肌肤之亲。而给予老人适当的爱抚,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只要作晚辈的稍用心思,拿出照顾孩子十分之一的爱心和耐心,哪怕是给予一个深情的拥抱,就是对老人的最大安慰。

古代民间故事:断臂的僧人

  一天晚上,夜色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突然,一声响亮的锣响,一座小庙的四周,灯笼火把映照得如白天一样。官兵们呐喊着围住小庙,正准备堆积柴草,烧掉这座小庙。闹闹哄哄之际,只听得小庙里面一声大吼,庙门打开,一个和尚手舞着枣木棍,风一样卷了出来。

  这个和尚,名叫明海。

  官兵们见了,发一声喊,扔了火把,一个个举刀挺枪围了上来。明海见了,枣木棍风车一样飞转,一连打翻了十几个人,顿时吓得官兵纷纷后退,不敢上前。王知府一见,急了,大喊一声:“老和尚想逃,没门!”说完,亲自提着剑冲了过来。明海见他是一个文弱的读书人,并没有放在眼中,右手拿棍,挥舞如风,阻挡着其他人的刀枪,左手一掌横扫过去,直击王知府。王知府丝毫不让,嘿嘿一笑,长剑一挥,一道白光闪过,明海大叫一声,一只手臂飞了起来。

  王知府原来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竟然文武双全。

  明海一只胳膊断掉,一身鲜血浸透了僧袍,他再次大吼一声,势如疯虎一般,右手持着枣木棍,舞成一团影子,直冲了出去。

  官兵们见了,全被他的神勇吓呆了,纷纷躲避,让开了一条路。连王知府也惊得目瞪口呆,忘记乘胜出剑,待到醒过神来,明海已经一头钻入黑压压的山林里,不见了踪影。

  丰阳府的差人在王知府的带领下,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迎接周一刀。周一刀下了轿子,拄着拐杖,带着几个心腹走到丰阳府衙前,对王知府笑呵呵地道:“逃犯已经抓到,老朽亲自送来,请知府大人过目。可是此人?”

  王知府笑着打量着明海点点头,突然大吼一声,指着周一刀命令道:“来啊,把这个通倭的家伙抓起来!”差役们一听,大吼一声,仗着刀枪扑了上来,围住明海、周一刀和众土匪。

  周一刀一见大惊,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露馅,忙从腰间一扯,扯出一把弯刀,挥舞成一团雪光。他旁边被捆绑着的明海身上的绳子结的是活头,被押送的喽们同时一扯,自动散开。

  一个喽按照事前约定,忙递上一把长剑。明海飞快接过,长剑划过一道弧光,冷风嗖嗖射向王知府,中途突然剑光一转,剑架在了周一刀的脖子上,回身对着那些跟来的喽喊道:“不许动,动就砍死他。”跟来的喽们一听,都睁大眼住了手。周一刀更是吓得一动也不敢动。差役们一拥而上,抓住了周一刀,还有那些喽。周一刀这才醒悟过来,瞪着眼睛望着明海,大惊失色道:“这……都是你的计谋?”

  明海丢下剑,流着泪无声地点点头。

  周一刀被抓住,消息一夜传遍整个丰阳府。丰阳府百姓听了,敲锣打鼓,拍手叫好。王知府平定通倭巨寇,消灭了一处隐患,也高兴得乐呵呵的,将周一刀押入监狱,准备秋后问斩。就在他打算奖赏明海时,却不见了明海的人影。无奈之中,他四处打听,一路寻找到天柱山的圆觉寺。

  这儿一片寂静,他走近山门,轻轻敲打门环,庙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小和尚迎了出来,双手合十,问他从何处来。王知府告诉他,自己专程来这儿,是为了寻找一个叫明海的法师。

  在王知府的叙说中,小和尚才知道,不久前的一个黑沉沉的晚上,有个老和尚登门拜见王知府,告诉他,自己是周一刀的师兄明海和尚,自己的师弟勾结倭寇,无恶不作,自己出山,就是为了擒获这个家伙为民除害。至于擒获周一刀的办法,明海献策说自愿失掉一只胳膊,去取得师弟的信任。他说,自己的师弟十分贪婪,一旦听到有万两赏银,一定会冒险下山的,到时里应外合,一定能擒住他。

  小和尚听了大惊,连声念着阿弥陀佛,告诉王知府,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师父已经圆寂一年多了。

  王知府听了睁大了眼睛,他特意将明海大师的样子仔细描述了一遍。小和尚听了,也瞪大眼睛,连声称道好奇怪,说王知府所说的人,确实是自己的师父,可是师父也确确实实已经圆寂一年多了,是坐化在一口缸中的。当时,是自己亲手封的缸盖。

  看到王知府不相信的眼光,小和尚伸手相请,带着他径直来到寺庙背后的石山上,那儿有一个山洞,山洞里放着一口大缸。小和尚指着那口大缸告诉王知府,这就是师父圆寂时坐化的缸。说完,走过去恭敬地掀开缸盖,隐隐约约的光线下,只见一个僧人闭目端坐在缸中,脸色和活着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没有了呼吸而已。小和尚看着看着,突然惊叫一声,颤抖着声音指着师父道:“师父……我师父的左手手臂怎么断了啊?”

  王知府听了,仔细地端详着,果然,坐在缸里的和尚肉身少了一只左臂。

  王知府默默无语,让小和尚盖上缸盖,然后恭恭敬敬走上前上了一炷香,长叹一声,转身慢慢下了山,消失在夕阳里。

  王知府刚刚转身离开,一个老和尚拄着拐杖,从另一个山洞中慢慢踱出来,此人断了左臂,不是别人,正是明海法师。看到师父走出来,小和尚急忙迎上去,不解地问道:“师父,你为什么要塑一尊蜡蜡像哄骗王知府,坚决不去领赏呢?”明海法师右手捻着念珠,昂首向天,许久后才回答道:“师父这样做,是为了天下苍生,不是为了领赏。”

  王知府一怒,手一挥,士兵们将火把扔进柴堆,把明海栖身的那座小庙烧了。

  跑了朝廷的要犯,这还得了,朝廷怪罪下来谁承担得起?王知府第二天就四处贴出布告,悬赏捉拿明海:今有和尚明海,勾结其师弟周一刀,私通倭寇,无恶不作。有抓获明海的,赏银一万两;窝藏者和明海同罪,定斩不饶。

  明海逃离小庙后,不敢有丝毫停留,踉踉跄跄地跑向远方。包扎好伤口后,他拄着那根枣木棍,一路躲躲闪闪跑上了天柱山,投靠他的师弟周一刀。

  周一刀占据着天柱峰,带着一群喽,勾结倭寇,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这天,他正在大厅里,汇集着自己手下的一群土匪,吆五喝六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个血人突然踉踉跄跄地冲了进来,到了大厅上,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咕咚”一声倒在了地上昏死过去。

  周一刀一愣,扔掉酒碗,让喽们扶起那人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师兄明海。他忙让人灌下一碗参汤,明海悠悠醒转,周一刀轻声问:“师兄,你不是早已出家了吗?怎么到了我这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明海喘口气,眼圈发红,咬牙切齿地告诉周一刀,这都是王知府那狗贼害的。这个王知府不知从哪儿听说明海和周一刀师出同门,曾经一块儿学过功夫,他捉拿不住师弟周一刀,就诬陷明海通倭,想借机抓住他交给朝廷将功抵罪。明海栖身的小庙被烧了,一只手臂被剁了,现在成了残废,无奈之下只好杀出重围,强力支撑才逃到这里,希望得到师弟的保护,苟活下来。

  周一刀听了,拍着桌子溅着唾沫星子大骂王知府不是东西,发誓总有一天要抓住这个官,将他一刀两断,为师兄报仇,也为自己消除一个对手。然后,他叫来山寨里的草药先生,为明海重新包扎了伤口,红着眼圈道:“师兄,你就住在这儿吧,我吃干的,绝不会让你喝稀的。”

  明海点点头,无奈地长叹一声,被人扶下去了。

  周一刀望着明海的背影,得意地哈哈笑了,因为,那个制造谣言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派的喽下山四处散布的。

  周一刀通倭之后,干尽坏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自己的师兄明海知道,出山来清理门户。他十分清楚,自己虽然一把金背大砍刀无人可敌,那是因为没有遇见自己的师兄,否则早已落败,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他灵机一动,派手下的喽下山四处散布谣言,希望借助朝廷之手,害死明海,除掉眼中钉。没想到,师兄竟然没死,仅仅丢了一只左胳膊。这样更好,自己一举两得:既少了一个劲敌,又多了一个帮手。

  他想了想,酒也顾不得喝了,招招手,叫来身边的一个亲信,对他轻轻说了几句。亲信听了,连连点头,对他说:“放心,我一定完成。”说完,转身离去。

  半个月后,明海的伤势已经好转。这天,明海和周一刀在大厅里闲聊,那个亲信回到山上,叫过周一刀来,告诉他,自己下山去打听了,果然一切如明海说的那样,没有丝毫掺假。说着,他拿出一张文告神秘兮兮地递给周一刀,说这是自己特意在知府衙门外的墙上扯下来的。

  周一刀看看文告,又回头看看明海,高兴地哈哈大笑道:“好啊,一笔大买卖上门啦,该着我老周发一笔财呀!”明海听了一惊,忙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周一刀把那张文告递给明海,明海一看,顿时气得咬紧了牙。原来,这张文告正是王知府的那张悬赏布告。

  明海狠狠骂道,这个王知府,没想到如此狠毒,竟然想赶尽杀绝。

  周一刀听了,也不住地点头,咒骂着王知府,然后长声慨叹道:“一万两白银啊,实在太诱人了。”

  明海摇着头,劝他说:“师弟,银子再好,可也弄不到手啊。”

  周一刀嘿嘿一笑,指着明海说,自己把他一捆,送到王知府那儿,万两银子不就到手了吗

  明海一听大惊,立马站起来道:“你……你想出卖我,为了一万两银子?”

  周一刀忙解释,这只是他的一个办法罢了。说完,对着明海的耳朵嘀嘀咕咕说了一通。明海不相信地问道:“能行吗?别把师兄我搭进去了!”周一刀说绝对能行,保证有惊无险,好好发一笔财。明海无奈,只有长叹一声,让周一刀找来绳子,把自己绑了,捆得如一只粽子一样。然后,周一刀派出一个喽,打扮成仆人的模样,骑马下山去给王知府送信,说明海已经被捉住了。他在出逃途中,沿途讨饭,逃到他们庄上,被他们的庄主给认出来了,于是,给他端上下了麻药的饭菜,麻翻了这个和尚,一绳子捆起来,准备押来领赏。

  王知府一听,高兴得拍桌叫好,让所有衙役准备好,敲锣打鼓组织迎接,并预备下一万两银子,届时送给这位立有大功的庄主。随后,王知府高兴地告诉大家,他终于可以向皇上交差了。

  周一刀听了喽的禀报,自然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带着几个亲信下山,押送明海,亲自领回赏金。明海仍有些发慌,生怕一不小心露了馅,自己和周一刀都可能人头落地。周一刀哈哈一笑,进了内屋,再出来时,已经化装成一个花白头发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弯着腰驼着背,甚至连明海都认不出他来了。然后,周一刀带着几个喽,坐着轿子,押送着明海直奔丰阳府。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节约粮食倡议书450字左右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