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负荆请罪哲理故事

  战国时期,蔺相如在赵国为相。由于在出使秦国索回和氏璧的事件中立下大功,赵王于是让他担任上卿之职,位置比赵国战功赫赫的名将廉颇还高。

  廉颇听说蔺相如的官高于自己,很不服气。心想:我带兵出生入死,为赵国保境安民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出使秦国费了一番口舌而已,有什么资格做的官比我还大呢?于是,廉颇逢人就说:“我以后遇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有人将廉颇的话告诉了蔺相如,于是蔺相如就不再与廉颇见面。每当要参加早朝时,想到要见到廉颇,就常常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前去。

  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地望见廉颇骑马向自己走来,马上叫驾车人绕道而行。就这样,廉颇想羞辱蔺相如,却一直没有机会。

  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了,就劝告他说:“您这样一味地躲避着廉将军,不是太软弱可欺了吗?我们作为您的下属,也因此而感到羞耻,因此我们向您请求辞职。”

  蔺相如听完后,站起来问他们道:“你们看廉颇比得上秦王吗?”

  众人回答道:“似乎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又说:“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威风八面,我尚且敢当着他的面在朝堂之中大声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很愚笨,秦王尚且不怕,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必有一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安危为重,将个人私仇放在一边。”

  这些话逐渐传到了廉颇耳里,使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他解衣露体,背上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里去向他请罪。蔺相如一见,马上将廉颇扶起:“老将军这又是何必呢,只要你我二人同心协力,赵国就会强盛。请罪的话,再也休提。”

  从此以后,廉蔺二人结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

  哲理点拨:想巧妙地应付极难相处的人,必须要展现你的智慧及忍让气度,问题必能迎刃而解。如果让对方发现你的优点,进而产生敬佩之心,还会乐于与你交友的。

负荆请罪的故事50字

负荆请罪之前的故事

  因为这两件事,蔺相如变成了上卿,所以廉颇才会侮辱蔺相如,在后来得知真相后,才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一幕。

  我们曾经学过《负荆请罪》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蔺相如因为官比廉颇高,所以廉颇三番五次地侮辱蔺相如,后来廉颇知道了原因,就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廉颇为什么要侮辱蔺相如吗?那是因为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件事,让我给大家说一说吧。

  有一天,赵王得到了一块名叫“和氏璧”的宝玉,赵王欣喜若狂。秦王听说后心急如焚地派了一位差人快马加鞭带一封信给赵王,信上说秦国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宝玉。赵王思索后叫蔺相如去秦国。到了秦国,秦王十分开心,拿着宝玉左瞧瞧右看看,看完后还给其他人看,蔺相如看见秦王想要“和氏璧”,但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的意思,蔺相如就说:“和氏璧上有缺点。”秦王立刻把宝玉给了蔺相如,蔺相如说:“秦王你不把十五座城池给我们,我就把和氏璧摔碎。”于是秦王立刻拿出地图,假惺惺地指出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又说:“秦王你要斋戒五天。”秦王只好答应。回到宾馆蔺相如叫人把宝玉送回去。五天后,秦王向蔺相如要宝玉,蔺相如说:“宝玉已经送回去了,你想要就先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再给你和氏璧。”秦王怕被别人耻笑,就放走了蔺相如。

  又过了几年,赵王被秦王叫去。秦王叫赵王鼓琴,赵王没办法不做,只好鼓了一曲,秦王叫史官记下。然后蔺相如请秦王击缶为大家助兴,蔺相如威逼秦王,秦王只好击了几下,蔺相如叫史官记下这事,秦王的群臣说:“请赵王用城池为秦王敬礼。”蔺相如反将了一军。秦王始终无法占上风。

负荆请罪的故事作文新负荆请罪

  古代多文人墨客,这些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古人,用他们的智慧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文化之路。在各国的语言中,中文无疑是最有特色的,一字多含义,别具一格。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爸爸走了过来,突然发问:“你知道‘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吗?”我淡淡道:“不就是背着荆条去请罪,形容道歉得十分诚恳。”“那你能根据这个成语,再编一个故事吗?”我来了兴趣,瞬间开始了头脑风暴,很快,一个崭新的故事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古时,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为人善良,总是接济一些穷苦百姓,人们都十分敬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可是有一个富家子弟却十分看不起他,他总是在众人面前讽刺、挖苦他,让他丢尽面子,下不了台,但是年轻人毫不在意,依然平淡地过着生活。有一年,朝廷开始动荡,一次次战争让无辜百姓们苦不堪言,那个富家子弟因战乱也逃到了他乡,一日,几个士兵埋伏在一个小山坡旁,准备把过路百姓杀个精光,眼看着那个富家子弟就快走到山坡前了,那个年轻人正好路过,一把拉着他躲进了荆棘丛中,他正想破口大骂,正巧看见血腥杀戮的一面,他顿时无地自容。战争平息后,那个富家子弟专程背着一根他当年躲进荆棘丛中的一根荆棘,来到年轻人家门口,写过恩后,他和年轻人成了莫逆之交。”

  爸爸赞许地点了点头,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爸爸是想让我通过“负荆请罪”开动脑筋,编造出一个新颖的成语新说,不得不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正是博大精深!

负荆请罪成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水果宝贝幼儿园里幼儿园大班有一班和二班两个班,一班的成绩总是考的比二班好,二班的学生和赵老师就经常被一班的嘲笑。有一次月考,二班的小如同学考的特别好,拿了年级的第一,小赵老师非常开心,就让小如同学当了班长,劳动委员小颇很不开心,想:我每天都辛辛苦苦监督同学打扫卫生,把教室弄得干干净净的,他小如只不过考试考好了而已,凭什么他当班长?下课见到他,你们陪我一起去揍他丫的。

  小如无意中知道后就处处躲着小颇,但是有一天,回家的路上,还是不小心碰上了,小如同学远远的看见小颇就拔腿飞快的跑了。一起的另一个同学就说:你那么怕小颇那个黑木头干嘛,他要敢打,我们就找小赵老师告状惩罚他。

  可是,我不想和他打架闹矛盾啊,那样的话就又会让一班的那些小屁孩笑话我们的

  小颇听说了小如说过的话后,很后悔,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周末的时候就背着根木条,去小如家求原谅去了

  小如班长,都是我不对,你打我吧,我们以后还做朋友好不好

  就这样小如和小颇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小如管理班上同学的学习,小颇管理劳动,要是有一班的同学来欺负班上的同学的话,小如就出鬼点子,小颇就帮忙揍他们。

  好了,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了,负荆请罪指的是背着木条去请求别人的原谅,这个小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在学校里要和其他同学和班干部好好相处,互帮互助,一起努力成为优秀班级,而不是闹脾气哦。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及典故

  【注音】fù jīng qǐng zuì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这里插入一句,您了解记叙文吗,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典故】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近义词】引咎自责

  【相反词】兴师问罪

  【歇后语】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英文】offerahu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第四十六回《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卧薪尝胆【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苏教版六年级上七单元作文:负荆请罪的故事

  在书本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如詹天佑修筑第一条中国主权的铁路、忠于职守的船长、谭千秋为了救自己的学生而牺牲……其中让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负荆请罪》,里面的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一心为国的人,他为了赵国而不与羞辱他的廉颇计较。

  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里了功劳,而任命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就很不高兴,经常在别人的面前羞辱他,但蔺相如听到了不肯和他见面,不肯和廉颇争位次的高下,每次出门,只要远远地看见廉颇,就转车子避开他,他的门客见他怕廉颇,要离开他,蔺相如坚绝反对他们离开,并说明了他避开廉颇是因为如果廉颇和蔺相如现在两虎相斗,必然都不能活下来,那样的话,秦国就会侵犯赵国,但秦国现在不侵犯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门客听了便留了下来了。廉颇听到了这话,便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那里道罪,蔺相如原谅了他,两人成了生死之交,从那天起,他们一文一武为国效力,使秦国不敢再犯赵国。

  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宽容是人生一大美德,也体会到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地面对错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并改掉错误才是最好的。

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2]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塑像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3]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赵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对赵王说:“听说你鼓得一手好瑟,能为大家展示一下吗?”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

  廉颇图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蔺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②,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约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 ”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④。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以备匈奴。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大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罢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负荆请罪前的故事

  蔺相如回国后,赵国喜出望外,给蔺相如升官加薪,廉颇因不满蔺相如是个文官,但升官比他快,总是在人前侮辱蔺相如,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最后廉颇才向蔺相如请罪。

  ——蓝天(2)班六年级朱梦妍

  我学过一篇文章,叫《负荆请罪》,这篇文章讲述了赵国将军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高,而处处羞辱蔺相如,但蔺相如一再忍让,最后得知真相后廉颇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的故事。

  廉颇为什么要羞辱蔺相如呢?哈哈,这之前还有两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完璧归赵”。今天,我就来说一下“完璧归赵”。

  公元几千年前,天下混乱,有几个国家,秦国为首,最强大。有一次,赵国的皇帝得到了一块美玉名叫“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秦王知道后,心里直痒痒,很想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便派了使臣,快马加鞭送一封信到赵国,信里说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决定由蔺相如带着宝玉出使秦国。秦王一听消息,欣喜若狂。连忙召集大臣,迎接赵国使臣。赵国使臣来到宫殿中,呈上宝玉,秦王喜出望外,欣赏完美玉后,传给大殿里的人欣赏。蔺相如见秦王没有割城之意,便对秦王大声说道:“秦王,你如果不割城,我就拿着宝玉一起撞死在这大殿之中!”秦王一听,大惊失色,只好假惺惺地叫下人把地图拿过来,装模作样地在图上画了十五个城池。蔺相如看秦王的样子,没有诚意,便又心生一计策,说又要秦王斋戒五日,秦王为了“和氏璧”,只好同意了。蔺相如一回到客栈,便让随从把宝玉“和氏璧”快马加鞭带回赵国,还写了一封信给赵国皇帝。五日后,秦王斋戒五日回来,便向蔺相如索要“和氏璧”,蔺相如不紧不慢地说:“宝玉已被我送回赵国。”秦王一怒,差点杀了蔺相如,但为了面子,只好让蔺相如回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国喜出望外,给蔺相如升官加薪,廉颇因不满蔺相如是个文官,但升官比他快,总是在人前侮辱蔺相如,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最后廉颇才向蔺相如请罪,也就是我们在课文里学的《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背后的故事 小学六年级作文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后人常用“将相和”比喻文武百官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亲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赵惠文王进退两难,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恭恭敬敬的把璧送上去。可昭襄王和众臣看了半天也不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便以玉上有小毛病,要指给大王看为由把璧拿到手,怒气冲冲的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看大王并无交换诚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让我的脑袋和璧一同砸在这柱子上!”说着做出要撞上去的样子。秦王无奈,赶紧命令大臣把地图拿上去,把准备交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要求五天后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昭襄王答应了。蔺相如连夜将璧送回了赵国。

  而后,在公元前279年的渑池会上,秦王为了侮辱赵王,便让赵王鼓瑟助兴,并让史官当场记录下来,随赵王一同出使的蔺相如以性命相要挟,强迫秦王击缶,也让史官记录下来。秦王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马威!”这话传到蔺相如耳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坐车出门遇到廉颇也尽量避让。只等廉颇认识到蔺相如的苦心,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负”是背着;“荆”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

  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赵州桥的恐怖传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章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