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完壁归赵

  第一幕

  时间:公元3050年7月7日

  地点:赵国宫殿

  人物:赵王、蔺相如、大臣A、大臣B

  赵王:今天秦王发来了E-,说我国得到了一块和氏璧,他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宝贝,朕不知任何是好,众爱卿意下任何

  大臣A:和氏璧乃是我国的国宝,怎么说换就换呢

  大臣B: 但是如果我们不换,秦国会用原子弹轰炸我国,而且现在联合国已名存实亡了

  赵王:我也是这么想的。(紧锁眉头)

  [大家都安静了下来,思考着,过了五分钟]

  蔺相如:臣有一建议。(不急不慢)

  赵王:(惊喜)快说!

  蔺相如:我国制造假货的技术十分高超,我们为什么不送给秦王一块假璧呢?要知道秦王高度近视,一定看不出来!这样我们又可以白白的得到十五座城池。

  赵王:(疑惑)有把握吗

  蔺相如:(坚定)有!

  赵王:(眉开眼笑)好!朕马上派人造好假和氏璧。造好后,你马上乘坐波音000199飞机飞往秦国。朕马上给秦王发E-,好吧!退朝!

  第二幕

  时间:公元3050年7月10日

  地点:秦国宫殿

  人物:秦王、蔺相如、大臣C、大臣D

  [秦国宫殿中传来了阵阵欢笑,秦王和他的大臣们正在传阅假氏璧]

  秦王:好!不愧是国宝啊!

  大臣C:大王,只有您这么伟大的君主才配享有这么完美的璧!我为您高兴。

  秦王:哈哈哈哈——

  [蔺相如不屑一顾的站着,不时地瞥秦王几眼,脸上露出轻蔑的笑。]

  大臣D:果然是好玉呀!多么完美!

  蔺相如:大王,这玉我们赵国已经送给您了,只是那十五座城池什么时候交给我们赵国呢

  秦王:好说,好说,朕马上派人把十五座城池也交给你。

  [不久秦国割了十五座城池,蔺相如欢天喜地地回到了赵国]

  第三幕

  时间:公元3050年9月21日

  地点:赵国宫殿

  人物:赵王、蔺相如、大臣E、大臣F、将军G

  [赵王刚刚收到秦王的E-,上面说,秦国的国家质量检验局发现和氏璧为假璧,所以秦国马上要攻打赵国。]

  赵王:(气愤)你干的好事!现在!秦国就要攻打我们赵国了!你看怎么办

  蔺相如:(害怕)大王!我错了!我——

  大臣E:大王不要生气了,快说个对策吧!

  [殿外响起炮火]

  大臣F:我们应该怎么办

  将军G:不好了!大王,秦国军队攻进城了!快逃命吗!

  [不久秦国攻下了赵国,赵国灭亡了]

  话外音:失去诚信,最终会引火焚身。

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完璧归赵

  时间战国时代地点秦国人物秦王:秦国的国君。

  赵王:赵国的国君。

  蔺相如:赵国的上卿。

  大臣:赵国的臣子。

  第一幕[幕启。赵王正在欣赏刚得到的宝玉——和氏璧,一位大臣拿了一封信,跑进来禀报。]大臣(着急地)大王!大王!赵王什么事

  大臣(献上信)启禀大王,秦国国君来信,想以十五个城来交换和氏璧。

  赵王你有何想法

  大臣臣认为,秦国国君只不过想把宝玉骗到手罢了,我国决不能上他的当。

  赵王(点了点头,思考片刻)大臣我国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眼前一亮)快,快请蔺相如进宫借鉴。

  大臣是!

  [大臣下,过了一会儿工夫领蔺相如上。]蔺相如大王,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愿意以15个城来换宝玉,我就将宝玉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15个城,我一定将宝玉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好吧!

  [幕落]

  第二幕[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来到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宝玉。]秦王啊!这块宝玉真是不错。

  蔺相如这块宝玉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

  秦王(惊讶地,将宝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着宝玉,向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我看您并不想交付15个城,所以将宝玉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拿起宝玉,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别,别,咱们有话好商量。(交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15个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我才肯交出来。

  秦王(无可奈何地)好吧!

  [幕落]

  第三幕[幕启。秦王在宫里举行了典礼]蔺相如宝玉已经送回赵国去了,如果您真有诚意,先将15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无可奈何,送蔺相如回国)[幕落]

  第四幕[幕启。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我封你为上大夫。

  蔺相如谢大王![幕落]

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

  古时候,赵国拥有一块又大又美丽的宝玉——和氏璧。有一天,秦国国王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使者对赵国国王说:“我们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市来换和氏璧”。

  赵王想:“秦国一向不讲信用,这次肯定又在骗我”。但是,秦国非常强大,赵王不敢违抗秦王的意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大臣蔺相如说道:“大王,就让我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吧。如果秦王不遵守诺言,我保证完好无损地把和氏璧带回来。”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

  蔺相如刚刚走进宫殿,秦王就迫不及待把和氏璧接过来。光洁细腻的宝玉,散射着柔和的光泽。秦王捧着宝玉看了又看,实在是爱不释手,完全把蔺相如忘在一边,更不要说十五座城市的事情了。

  蔺相如等了很久,见秦王根本没有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在秦王手上,怎么才能夺回来呢?他灵机一动,对秦王说:“大王,这块和氏璧虽然美丽,但是还有一点不好的地方,让我指给您看吧!”于是,秦王便将宝玉交还到蔺相如手中。

  蔺相如接过宝玉,便坚定地对秦王说:“当初您与我家大王约定,用十五座城市来换和氏璧。为什么今天根本不提起这件事?!我看您毫无诚意!既然如此,我就将宝玉和我的脑袋一起撞碎在这宫殿上!”说着,蔺相如就要把和氏璧摔在地上。

  秦王一看慌了神,赶忙拦住蔺相如。他拿出地图,假惺惺地将十五座城市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说:“我家大王对和氏璧非常敬重。我来秦国之前,大王斋戒了五天,才把它交给我。您应当像我家大王一样,斋戒沐浴。五天后,恭恭敬敬地收取宝玉。”秦王没办法,只好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

  当天晚上,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沿着小路赶回了赵国。秦王得知消息,已经追不上了。于是,和氏璧就这样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

  话说,那赵王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叫“和氏璧”,便整天琢磨着拍卖个好价钱。秦王听说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派了一名通讯员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咱总统说了,愿以十五座城来换个和氏璧。”赵王知道秦王一向阴险狡猾,便花了高薪聘请了蔺相如,让他带着宝玉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蔺相如为节省时间,便打了一辆“的士”,直驱“总统府”。终于到了,眼前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建筑,乳白色的墙壁鲜活明快,绛红色的屋顶镶着耀眼的金边,屋檐两端,两条精致的飞龙倔强地高仰起头。“好一幢气派的建筑,不愧为是秦国的总统府啊。”蔺相如暗暗赞叹。走进总统府更是华丽无比,经过几个转弯,总统办公室到了。

  蔺相如轻轻地敲了敲那环保木料做的门,不一会儿,门开了。蔺相如双手紧握和氏璧,生怕发生意外,然后缓步到走到秦王办公桌前:“宝玉在此。”秦王不顾君子体面一把从蔺相如手中夺过宝玉,翻来覆去,仔细端详。“嗯,此物真乃宝玉。”说着,便将宝玉传入身旁几个漂亮的“小蜜”手里。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要进行交易的态度,便急中生智,装出一副假惺惺的样子来:“大王,你有所不知,这块和氏璧有一块小小的斑点,要不要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打了个响指,示意将宝玉拿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就变了脸色,恼羞成怒地对秦王喝道:“亏你在当总统之前还在商行混了几年,现在连交易的基本原则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真是可以呀你。你若不把‘土地所有权’转让给我的话,我就把它给炸了。”说着,便从衣服口袋里取出一个拉环式炸弹。秦王怕把宝玉给弄坏了,连忙赔理道歉“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毕竟我离开商海也有好几年了吧,既然你提醒了,我就知道了,何必这么冲动呢?”说完,便唤人拿来地图,并指给他看。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完璧归赵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释义用法蔺相如奉和氏璧出使秦国,有勇有谋,据理力争,终于挫败秦王的诡计,使和氏璧安然返归赵国。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后用此典或表示事物完好归回; 或表现大义凛然的气概,机智果敢的精神; 或以此璧形容贵重难得的宝物。

  用典形式

  【头碎柱】 金 ·元好问:“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回赵璧】 宋·张元干:“睨柱倘触回赵璧,思鲈安用过吴侬?”

  【全赵璧】 宋·文天祥:“不是谋归全赵璧,东南那个是男儿!”

  【冲冠发】 明 ·吴易:“到而今,薪胆向谁论,冲冠发。”

  【连城贵】 唐 ·元稹:“在楚裂地封,入赵连城贵。”

  【连城璧】 明 ·陈子龙:“时清自弃连城璧,遇险终须万斛舟。”

  【抱璧还】 清·王夫之:“绛节生须抱璧还,降笺谁捧尺封闲?”

  【相如璧】 元 ·王逢:“连城不换相如璧,百结何妨子夏衣。”

  【重连城】 宋·辛弃疾:“商量诗价重连城,相如老,汉殿旧知名。”

  【秦璧归】 宋·范成大:“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酬赵璧】 清·王士禛:“十五名城酬赵璧,何如谈笑请咸阳。”

  【璧终全】 宋·罗绮:“齐好无移竿尚在,秦酬有爽璧终全。”

  【入贡全璧】 宋·汪元量:“入贡能全璧,怀归不献图。”

  【完璧归赵】 清·黄景仁:“脱囊生赠吴三尺,完璧全归赵百城。”

  【赵璧犹全】 宋·范成大:“郑环信美非吾宝,赵璧犹全任汝归。”

  【指图睨柱】 宋·苏轼:“君不见秦赵城易璧,指图睨柱相矜夸。”

  【怒发冲冠】 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能回赵璧】 宋·黄庭坚:“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睨柱吞嬴】 宋·文天祥:“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先生令赵重】 宋·范成大:“正倚先生令赵重,宁容骄子诧胡 强。”

  【恨不逢相如】 金·元好问:“割城恨不逢相如,佐酒恨不逢朱虚。”

经典历史典故:完璧归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完:完整;璧:宝玉。将宝玉完整地归还给赵国。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

  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别人的托付时,心中便也有了相应的责任感,这是一种美德、一种信誉,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将赵王的托付顺利完成,这就是一种担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像蔺相如一样勇于担当责任,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从而得到最大的回报。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六年级上7单元作文苏教版:完璧归赵的故事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许多多的课文、成语及诗篇等等,都令我们回味无穷。而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赵国的上卿——蔺相如的身上了,那就是《完璧归赵》了,这就听我来为你讲一讲吧:

  战国时,赵王得到了一块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想把美玉占为己有,便派人给赵王送信,骗赵王说秦王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美玉。赵王想将美玉送给秦王,却又怕秦王不履行诺言;想不给,又怕得罪秦王。大臣们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出使秦国,一时又找不到。这时,蔺相如听了,主动向赵王提出了自己可以拿着美玉出使秦国,并表示:秦国吧城池让给我们赵国,就把美玉留在秦国;若不给,就一定会把美玉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和大臣们都都点头答应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见了秦王,并献上了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满心欢喜,爱不释手,传给大臣和妃子们观看,压根个不提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的事。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无诚意,便心生一计,上前说道:“这块美玉有点小毛病,让我只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便命侍臣将美玉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美玉,后退几步,背靠柱子,你猜他说什么了?他愤怒地说:“大王只顾观赏美玉,根本不提交城池的事,可见您并无诚意,所以,我将美玉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这根柱子上,这块美玉也一块撞碎”。秦王生怕美玉真的碎了,恼怒万分,只有把蔺相如放回去了。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可见蔺相如是一位足智多谋、机智聪明、做事谨慎、顾全大局的人。我喜欢这个故事,跟喜欢蔺相如这个人,你认为呢

完璧归赵的故事典故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了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章概括

亡羊补牢故事概括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