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寓言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拼音]īqǐ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鸡:鸡鸣报晓。

  [语出]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辨形]鸡;不能写作“机”。

  [近义]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反义]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

  [结构]连动式。

  [成语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造句]:

  1.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2.他有闻鸡起舞的精神,所以他进步快。

  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闻鸡起舞,最后打败了吴国。

  4.辞乙酉难忘闻鸡起舞,迎丙戌仍需刺股悬梁。

  5.他每天五点钟便起床锻炼身体,风雨无阻,这种闻鸡起舞的精神,可敬极了。

  6.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7.每天早晨,我一听到闹钟响,就起床学习,这也算是闻鸡起舞吧。

  8.闻鸡起舞:老爷爷在乡间修养,天天闻鸡起舞,打太极健身。

  人物介绍

  祖逖

  祖逖祖上世代为官,但是祖逖小时候并不用功读书,直到成年才发奋,后被举孝廉、秀才。又和同为晋朝名将的刘琨是好友,二人相互勉励,闻鸡起舞这个成语说的便是这二人。后来祖逖深受司马睿的赏识,司马睿封他做徐州刺史,当时的祖逖十分主张要北伐,也是他从事后半生的工作,得到司马睿的一些资助后,祖逖便拉开了他北伐战争的序幕。

  在其多年的北伐战争中,发生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中流击楫、智退桃豹等,公元320年的时候,祖逖担任奋威将军和豫州刺史,他派遣部将韩潜去占领陈川的东台,但是其守将桃豹占领着西台,和东台形成的布防局面十分牢靠。韩潜和桃豹相持四十多天,这时候祖逖让任用布袋子装满沙土,看起来就像米粮一样,让一千多个人奖布袋子运送到东台,故意让西台的士兵看到,又派几个人扛着真的米袋子在城外行走,表现出扛着的米很重自己很累的样子来迷惑西台的士兵,西台的桃豹立马就带人来抢米袋子,因为粮食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发现里面竟然真的是米,桃豹就对东台城楼上的袋子里也是米深信不疑,而这时候来救济桃豹的米粮早就被祖逖给抢去了,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桃豹。

  祖逖一生对民族和北伐事业贡献卓越,不愧为后世称赞的民族英雄。

  中流击楫

  成语中流击楫说的是晋代的民族英雄祖逖的故事,自从匈奴攻占了长安之后,西晋的统治就彻底结束了,中国开始进入民族大迁徙时期。当时祖逖就是那场向南逃跑避难中的一员,并且由于品行良好,为人负责人,被难民们推举为“行主”。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一些人等的支持下建立东晋王朝,司马睿听到祖逖的名声后,很是欣赏祖逖,便下诏任命祖逖为徐州的刺史。后来又被调任祭酒等官职,驻守一些要塞重地。祖逖当时就向司马睿建议去中原讨伐乱贼,但是司马睿志向保住现在的安稳,所以只是象征性地给了祖逖一些兵马,并且封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所提供的军饷物资更是稀少,都让祖逖自己解决。祖逖就自己招募士兵,因为祖逖治兵有方,军纪严明,所以民间拥护祖逖的人很多,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祖逖带着队伍渡长江,当船只行驶到长江中心的时候,他拿起船桨敲击船舷(即中流击楫的意思)来向大家发誓说,自己不把中原的敌人赶走,自己永远不会回到江南。来向三军展示自己作战的决心,鼓舞士气。祖逖渡过长江后,将队伍驻扎在淮阴,继续招兵买马,壮大队伍。祖逖的军队士气昂扬,在祖逖的带领下,他们攻占了重要城池谯城,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为后期祖逖的北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后人根据祖逖的故事,便将中流击楫来比喻奋勉的意思。

  祖逖避难

  当时时局比较动乱,匈奴人占领中原后,西晋彻底灭亡,北方由于处在战争地带,很多百姓不堪战争带来的重负,纷纷向南方迁徙,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当时的祖逖在乡党中的名声甚佳,带领着周围的人有序地进行迁徙工作,途中的祖逖关心乡人,自己的马车让给老弱病残,自己的衣服、粮食都是拿出来和大家已是使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被推举为“行主”,这次避难让祖逖的名声传的更远,司马睿听到祖逖的事迹后把祖逖封为徐州刺史。

  祖逖的后半生都在从事北伐战争,期间的军队整建、军饷、物资等等都是由祖逖亲自操办,因为祖逖深深知道一个军队要想壮大,必须有严格的军纪,必须和老百姓打好关系,不能再给百姓增加负担,所以祖逖的军队深得各地百姓的民心。

  在祖逖的带领下,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土地,期间发生了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中流击楫”、“威压王敦”等等,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祖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极其简约,把钱都节省下来建设军队,他还奖励耕作,积极招收新归附的人,从来不看地任何人,即使是和自己有过过节的人,祖逖也是热情地接待。

  祖逖的北伐战争还没有完成,祖逖便病逝了,祖逖去世的时候,百姓悲哀地如同自己的亲人去世,可见祖逖在百姓中的威望是何其高。

闻鸡起舞的寓言故事

闻鸡起舞的故事

  凌晨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形容有志者及时奋发的精神。

  【成语故事】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

  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当时,祖逖看到国家被匈奴军队攻陷了很多城池,非常着急,立刻上书皇帝,请求率兵北伐,收复失地。

  皇帝很高兴,封祖逖为“奋威将军”,带领军队北上。由于祖逖和刘琨作战英勇,不久便收复了很多北方的城池。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为大家分享了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欢迎欣赏!

  【拼音】yèlángzìdà

  【基本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近义词】然糠照薪发奋图强锲而不舍鸡鸣而起废寝忘食自强不息发愤图强

  【反义词】自暴自弃苟且偷安

  【典故】

  晋代的祖逖年轻时候就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喜欢读书,而且从书中学到了大量的知识。认识祖逖的人都说他有才华,今后肯定会大有作为。

  祖逖和刘琨曾经一起做官,刘琨也是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的关系非常好,还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有一天半夜,祖逖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他连忙叫醒刘琨,对他说:“我听说半夜鸡叫是很不吉利的,恐怕要发生战争了,我们不能再睡了。”于是祖逖取下双剑,开始在院子里练剑。刘琨看见祖逖这样,想了想说:“对,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要为以后做打算。”说完也去取了剑,和祖逖一起练剑。从此,每天半夜听到鸡叫,他们就起床练剑。两人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成为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的文武双全的人。

  不久之后,匈奴入侵中原,祖逖向晋王建议,希望晋王能够亲自领兵赶跑匈奴。但是晋王没有打仗的想法,所以虽然任命了祖逖为将军,但只给了他够几千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没有给他兵器,而且还让祖逖自己招募士兵。

  祖逖带着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而且还留下了誓言:“如果我不能取得胜利,就像这江水一样不再回来。”

  祖逖率领这些人驻扎下来,一边铸造兵器,一边招募人马,为了自己的理想继续前进。

  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报效国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只要勤奋,就一定有所成就。

闻鸡起舞的寓言故事

闻鸡起舞的故事

  晋朝的时候,一个名字叫祖逖的青年,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为国家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见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推醒刘琨,两个人起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执长剑,刘琨手挥大刀,认真的挥舞起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记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白姓的支持和拥护。

传奇故事 闻鸡起舞

  财神上门

  崔东亮自主创业,承包山林养土鸡。可眼看要有收益了,一场山火却毁了一切,他只好带着火场余生的几十只鸡,搬回了自家的老屋。老屋门前有个岔口,连接着国道,弯儿有些急。路左边是崖壁,右边是河堤,还都种着树,视野不好。崔东亮的鸡散养惯了,总乱跑,遭过路的汽车碾轧了一只又一只,如今只剩下一公一母两只鸡了。

  这天,崔东亮正在屋内长吁短叹,远远听见有汽车引擎声。再看院内那两只鸡,激动得扑起了翅膀,八成是饿了。他犹豫了会儿,慢慢打开了院门,两只鸡“嗖”的一声就从门缝蹿了出去。紧接着,就听外面又是喇叭声,又是刹车声,崔东亮应声奔出去,只见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打着漂移,横在了路边。一个四十多岁的黑瘦司机从车里下来,惊魂未定地瞅来找去。

  崔东亮操起个铁钩子冲上前,弯腰趴在车底,一探手,飞快地钩出一只被碾得稀烂的死鸡。他把死鸡提在手里冲着对方怒吼道:“你怎么开车的?前面那么大的牌子你没看见?”岔口立着个硬纸板制成的警示牌,上面歪歪扭扭是崔东亮饱蘸浓墨涂成的大字:“前方事故多发地段,减速慢行!”司机连连道歉:“不好意思,我真没瞧见。这么着吧,我赔。”崔东亮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再看看他那辆破车,好长时间没洗了,连车牌上都蒙了层尘土。

  崔东亮开口道:“我这是正宗土鸡,怎么着也有七八斤吧,一斤按五十算,你给四百吧。”对方看了看他倒提在屁股后的死鸡,点了点头,从身上掏出一叠钞票,点出四张大钞。崔东亮偷眼一觑那叠钱,再一寻思,对方这么好说话,看来还有油水可榨。于是他又指指不远处咯咯乱叫的母鸡:“我这鸡是夫妻鸡,感情深着呢。你把公鸡轧死了,母的肯定也活不了。这母鸡,就算你三百吧。”崔东亮边说边留意对方的神色,以防真惹恼了对方不好收场。没想到对方爽快地又点了三张大钞:“行,谁让我今天心情好呢。”看来今天是财神上门了,崔东亮又摆出一副哭丧脸:“你别急,我这还没算完呢。这一公一母,开春就能抱窝了,不出一个月就又是群小鸡。就这群小鸡,算三百不贵吧?得,您掏一千块就完事。”其实说这话时,崔东亮心里也没底,不料对方听了,尽管脸色有些难看,却依然不急不躁,递过张名片:“行。可你看,我现在身上只有不到两千,其中一千,是我今天要还的欠账。要不,剩下的钱我下次送来?”崔东亮接过名片一看,这司机叫安光荣,还是家货运站站长。

  崔东亮想,今天能赚的钱可不能搁到明天。钱不够,拿点东西凑数算了。他二话不说,探头钻进车里,想找些可抵价的东西,可车里只有几个破纸箱。一扭头,驾驶台上有个亮闪闪的小镜子,是打鸣的公鸡形状的,挺精致。得,就它了吧!没想到安光荣一见镜子,变了脸:“不行,镜子留下!”

  深不可测

  崔东亮也不乐意了,把镜子往对方怀里一丢,说:“我看你是想赖账吧?”说着,他把名片也一扔,嘀咕道:“谁知道这玩意是真是假?”安光荣见状,思忖了片刻,面色凝重地弯下腰,擦去了车牌上的灰尘:“名片可以是假的,它可假不了吧。你把它记住了,就不怕找不到我了。”

  崔东亮打眼一看,呵,这车牌是一连串的“9”组成的,这可是能上拍卖会的吉祥号啊!再瞅瞅这辆破面包车和面前一脸胡碴子的安光荣,崔东亮有些不淡定了。这是那么值钱的车牌,怎么挂在了这破车上,这人,到底什么来头?崔东亮细一琢磨:坏了,这车牌八成不是真的,这人敢伪造车牌,就不是什么善主,甚至有可能是混黑道的!崔东亮有些软了:“嗯……赶着这快过年的当口咱俩碰上了,也算是缘分。您就给七百得了。”可安光荣却说:“人无信不立,话出口不改,就一千。”

  安光荣这态度让崔东亮心里更发虚了:“咳,要说我那对鸡,其实也不是原配,我看,您给四百够了。”安光荣乐了:“你再这么说下去,估计一分都不要了吧?”“嗨,其实吧,这鸡我正想今天宰了吃呢,不想您替我代劳了,咱俩就算两清了吧。时间不早了,大哥,您赶紧上路吧。”崔东亮越来越觉得对方在扮猪吃老虎,他心慌得很,想赶紧打发人走。不料拦神容易送神难,安光荣这些年受够了欠人钱的滋味,眼看今天就能无账一身轻了,他可不想再多一笔糊涂账,他较上劲了:“我轧死的鸡当然该由我来赔。”怎么还不依不饶呢?崔东亮有些恼火了,话里有话地说:“大哥,这伪造车牌可是犯法的!”安光荣一听,笑了:“兄弟,你把镜子翻过来看看。”崔东亮接过镜子,一翻,后面还夹着一张小小的剪报:“我市‘五连9’车牌拍出天价,买主为天成实业董事长安光荣。”剪报上附有安光荣的照片。崔东亮扭头再仔细瞧瞧眼前这人,不由惊叫:“大哥,真是您!”安光荣说,他白手起家,创办天成实业,获得了成功。可在成绩面前,他自我膨胀了。车牌拍卖会上,许多实力雄厚的公司老板都参与了竞拍,但别人懂得量力而行,安光荣却硬是斥巨资拿下了这块车牌。没多久,不良后果就显现出来了,天成公司因资金周转不灵倒闭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还债,安光荣只好开了个小货运站,当站长兼司机,没日没夜地忙。崔东亮仍有点不敢相信:“可是大哥,光这个车牌就值不少钱啊!”安光荣点点头,说:“是,但我不能卖了它。因为它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真正配得上它。还有这面镜子,每当累了,就看看背面,再照照自己,我就明白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负责。所以这镜子,我不能轻易送人。”

  崔东亮傻傻地听着,突然“咕咕咕”,一只大公鸡从河堤下的草窝里蹿出来。安光荣看看崔东亮遮遮掩掩藏在身后的死鸡,再看看脚下正相互打招呼的公鸡和母鸡,问道:“你不是只剩两只鸡了么?”崔东亮长叹了一声,丢了死鸡,抱头蹲在了地上。其实,这一切都是他设的局。

关于闻鸡起舞的经典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渐渐受到人们的称赞。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担任司州主簿。二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办公,晚上合盖一条被子睡觉,而且还有着共同的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从此,“闻鸡起舞”就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每天鸡叫后,两人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公元311年6月,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祖逖要求北伐,收复中原。司马睿内心不愿作战,只任命他为豫州刺吏,要他自己招募军队,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横渡长江,当船到中流时,他举起桨来叩击着船舷,起誓说:“我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就决不再渡江回到南方去!”有勇有谋的祖逖不久就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但他的行动引起了晋朝统治集团的疑忌,对他施加压力。公元321年,祖逖五十六岁时,怀着未了的志愿饮恨而死。

  ——《晋书·祖逖传》

  【求解驿站】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活学活用】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妙语点拨】我们要学习祖逖的勤奋、自强不息和精忠报国,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惰性,严格要求自我,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栋梁人才。如此一来,既能报效祖国,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生活的更加美好!何乐而不为呢?那么,如何克服惰性呢?不妨先为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有道是“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这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个值得所求的目标。有这个目标在那里等待我们去达到,我们就觉得有理由把自己发动。

  【近义】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反义】苟且偷安、饱食终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故事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的故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