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全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陶渊明与《桃花源诗并记》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写著的《桃花源诗并记》作为其代表作,一千六百年来争论不休,从李白、苏轼到陈寅恪、唐长孺等人皆对此进行探索。桃花源问题因何不能定论?千古之谜在于:一、桃花源里的居民是什么人?来自何方?二、“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在哪里?三、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

  关于陶潜的《桃花源诗并记》[1]一文的真实性,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近人陈寅恪1936年的《桃花源记旁证》[2]认定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与坞堡类似,并给出详细的逻辑推理。唐长孺则在1956年的《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3]中反驳桃花源故事本为南方的传说,是武陵蛮人的故事,与坞堡并无关系。

  然而二者的论证也不过是两种可能性,论证多为推测,材料亦很不足。如陈先生认为桃花源虽本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但以牵连刘驎之入衡山采药事之故,不得不移之于南方之武陵。和唐先生认为蛮人的故事“事先在荆、湘一带传播”,之后“又流入蜀地”,都不过是主观的设想。正因如此,后来的学者在这条桃花源路仍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桃花源之所以神秘,未解之疑在于:一、桃花源里的居民是什么人?来自何方?二、“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在哪里?三、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

  在这几个问题中,桃花源居民的身份归属最为重要,故首先探讨。

  唐长孺先生认为桃花源居民乃武陵蛮人,他们因受徭役赋役压迫入山。笔者赞同此观点。原因是如果像陈先生所说桃花源人避的是前秦之乱,前秦与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太元年间,即373-396年)不远,里面人不致如此惊异。另外,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一直处于动荡,若要避乱,何不早避呢?而在赋役方面,秦的暴政是极为苛重的,贾谊亦认为繁重的徭役是秦灭亡的主因。《桃花源诗》开头为“嬴氏乱天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不提战乱而多提徭役。又如陈先生所说,坞壁一般有首领率领入山,且坞主与成员是庇护者与被庇护者的关系,被庇护者需要缴租服役,存在一定剥削压迫。而《桃花源诗并记》中太古之风能如此长存,显然是一种无等级无压迫的氏族社会,成员皆为逃亡难民。“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里没有官吏,没有捐税,没有压迫和欺诈,一切只有淳朴安乐。由于蛮族此时大致处于氏族公社末期,内部阶级矛盾尚不尖锐。又因为避乱入山,面临山林未开垦、生产工具和土地条件不足等艰困条件,必然要求通力互助以保证生存,很可能又恢复公社组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句子表明桃花源里的土地经过统一规划,田地较为集中,大家一起劳动,这也就是桃花源人聚族而居的情形。

  关于桃花源人是武陵蛮族的研究,彭伊立、覃武陵在《<桃花源记>并非虚构——论桃花源与武陵蛮》[4]中给了更充分的证明,其主要论据有:

  (1)公元前3世纪秦灭巴后,巴人其中一支,流入五溪。成为武陵蛮的先民之一。其具备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人文背景。巴人是最早的稻作文化民族之一,其有着优良淳厚的风俗,文中“便要(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正是巴文化淳厚民风的写照。即桃花源居人是避秦时乱的巴人后裔。

  (2)自秦汉起,中原封建王朝在武陵山区均是“古所设县、并无其官”。长期实行“以蛮治蛮”的政策,对蛮酋,以抚为主,只求降服,纳贡。部落首领仅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的头人,不脱离生产。《桃花源记》中的无阶级、无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相处的社会环境正是当时“武陵蛮”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3)汉朝数次进攻武陵山区,终因武陵山区险恶的地形和气候环境原因失败告还,自此后武溪山区“蛮夷”民族一直过着相对比较安定、和平的生活。魏晋时期武陵蛮聚居区亦有200多年没有战争,成了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与外界严重隔离。武陵山区腹地是桃花源的典型原型,这些和“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情景相一致。

  笔者认为桃花源人除了是武陵蛮族外,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桃花源居民是北人南渡入山。魏晋时期北人南渡的两个方向为“东晋南朝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尤其是深入山区。”由于桃花源“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显现出的秩序井然,民风纯朴和表现出来的相当深厚的农耕文化渊源,与蛮族有一定差别,然而也不排除文章具有相当程度的夸张性。

  第二个问题是: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在哪里

  南朝后期黄闵所著《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引《武陵记》云:“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又曰:“昔有临沅黄道真,在黄闻山侧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今山下有潭,立名黄闻。此盖闻道真所说,遂为其名也。”[5],即认为陶渊明是根据纪实而非一人虚构写著《桃花源记》。又郦道元《水经·沅水注》云:“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耸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冠居之,故谓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而《桃花源记》记载的时间是东晋太元年间,即公元376年至396年间的事,与陶渊明处于同一时代。其笔下的太守、武陵渔人、刘子骥均是同时代的真实人物。

  关于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众家皆认为桃花源是有确切地存在的,所争议的不过是该地的具体位置。陈寅恪先生认为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唐长儒先生对此观点是否认的,其认为桃花源应在南方之武陵,并引用与陶渊明时代相当的刘敬叔《异苑》中武陵蛮人射鹿故事及《神仙感遇传》中庾冲关于武陵酉阳县孤山的描述证明。1969年,劳榦发表《桃花源偶记》[6]一文,亦反对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认为北方干枯的黄土峡谷,与《桃花源记》“良田、美池、桑竹之胜”不相宜。桃花源地争论的最大难点其实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性造成的,魏晋时由于人口的流动带来文化的融合,桃花源里聚族群居式的生活不独为北方所有,桃花源的传说也可能在南北方同时流行。

  但是不难看出,《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更有可能是江南的环境。这和作者陶渊明是南方人是吻合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陶渊明的笔锋直指当时的武陵。武陵在南方,捕鱼业也更广泛的存在于鱼米之乡的南方。

  现今全国大约有三十几处自称是桃花源原址。其中典型说法有这样几种:

  1、江苏连云港宿城西麓说。宿城地处云台余脉,三面高山,一面向海,与外界隔绝,形成天然坞壁。当年陶渊明为镇军刘牢之参军时到过宿城,并留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诗文,其地至今还保留着武陵的地名。

  2、湖南新化的奉家山说。其根据是发现了奉姓人族谱中有先世避秦乱迁徙此地的相关记载,其后人认为奉姓即秦姓的演变。[7]

  3、湖南常德桃花源说。这个“桃花源”面积约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文化的中心,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

  4、湖北十堰竹山县说。此地曾为古武陵县所在地,西汉置,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南朝梁废;唐初又置,贞观十年又废;而湖南常德的武陵县隋代才设置,相隔千年。且该地与刘子骥所在的南阳较为接近。[8]

  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实指何处,首先必须考证一下“武陵蛮”所处的地理环境。笔者较为认同的是当时武陵蛮存在于荆、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区,即现今的湖南、湖北省西部。陶渊明本人对武陵蛮是十分了解的,其曾祖陶侃生于鄱阳,而鄱阳为当时奚蛮杂居区域。《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记载:“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在本传末论曰:“士行(侃字)望非世族,俗异诸华”。《世说新语》更载有温峤骂陶侃为“奚狗”。[9]陶侃在西晋时任荆州刺史,亲自督占过五溪蛮。陶渊明祖父陶茂亦曾做过武昌太守,其亲妹妹出嫁武昌程氏,405年病故后他还亲自到武昌奔丧,这些都是他进一步了解“武陵蛮”社会状况的有利条件。

  清人蒋维光《游桃花源》写到:“此境何人辟?渊明记一篇。”,认为湖南的桃花源出现于文章之后。此地虽有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但它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统治的核心区域,战争频繁,很难有无阶级、无压迫、无纷争“世外桃源”的社会环境。而湖北的竹山县说也尚未成定论。真实的桃花源只有一个,也正因为该疑问无人能解。近年来,为旅游业的需要,全国争相申报桃花源原址的地区如雨后春笋,可谓壮观。

  最后一个问题:陶渊明创作此文的背景是什么?其受到哪些传闻影响?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潜,字元亮,号渊明,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东南)人。生于公元365年,殁于公元427年,终年63岁。[10]其曾五次出仕,七次辞官,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写作《桃花源诗并记》,此时,陶渊明已年届五十四,归隐田园达13年。陶渊明在此背景之下,写下了梦幻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用意何在?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这还要从其五次出仕,七次辞官说起。

  1、393年(东晋太元十八年),29岁的陶渊明首次出仕,任江州祭酒。其深感大志难酬,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田。后来州里召他做主簿,他辞不受命。

  2、399年(隆安三年),大约在35岁,其充任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不久桓玄在江陵筹备篡位的阴谋败露,陶渊明觉得自己“投冠旋旧墟”看错了人,401年(隆安五年)冬,母孟氏卒,陶渊明还浔阳居丧。从而找藉口离开了桓玄。但这次在江陵生活的见闻,使他了解了“武陵蛮”的生活现实,为其晚年撰写《桃花源记》提供了写作题材。

  3、404年(元兴三年),陶渊明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亦看清了刘裕篡权的野心,失望之下辞官,结束第三次出仕。

  4、4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到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处任建威参军。不久,刘敬宣上表辞职,陶渊明亦自然离职,第四次出仕的时间很短暂。

  5、同样是405年,陶渊明为了生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浔阳郡派督邮至,其不愿意“束带迎之。”故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五次出仕未遂的曲折历程,使陶渊明终于认识到“世与我而相违”,写下了脍炙人口《归去来兮辞》,开始田园隐居生活。观其一生,陶渊明的性格具有两重性,这与他受到他外祖父孟嘉和曾祖父陶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陶侃是一位被后人推崇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的良臣,其早年当过武冈令,后又被荆州刺史刘宏辟为南蛮长史,负责荆州少数民族事务。亦亲任荆州刺史多年,死后葬于长沙。其一生和荆州、武陵蛮有着许多难解之缘。这或许成为陶渊明晚年写作《桃花源记》生活渠道之一。陶渊明一生的品德操守受其曾祖父陶侃影响至深,少年时期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11]的大志。他关心人民疾苦,痛恨战乱,希望像曾祖父陶侃一样兼济天下,却目睹官场种种黑暗,其为了维护自身气节,最终辞官归隐。

  另一方面,陶渊明自幼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12]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又存在着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直至最后,陶渊明“爱丘山”的素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正是陶渊明退隐后的阅历、遭遇,对君权的不满和愤慨,促使他写著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诗并记》。其集毕生之见闻,特别是在江陵生活时对武陵山区武陵蛮的见闻,以武陵蛮的生活现实为原型,以极平淡质朴形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这个与世隔绝、和平安定、民风淳朴的桃花源。

  在第二个疑问中,我们确定了桃花源应处于荆、湘一代的武陵山地区,但是《桃花源记》的形成还融合了一定的传说。唐长孺先生认为《桃花源记》的故事经过了一个民间传说的过程,最终的作品有作者一定的想像和虚构。而胡怀琛先生的探究支持此观点,他认为陶渊明之《桃花源记》与刘敬叔之《异苑》、任昉之《述异记》在故事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者是《桃花源记》“词彩更为丰美,篇幅更长,更接近于一篇独立的小说”。其根据它们的繁简程度,进而指出:“应该是简单的在前,繁复的在后。”[13]

  另外,《桃花源记》深藏着至少是三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故事的精髓。即误入仙境、秦人古洞和烂柯山故事。[14]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化用了东汉时已在民间流传的“误入仙境”的故事。入桃花源被洞人盛情款待与“秦人古洞”的传说极其相似。而渔人出来后,寻向所志,不复得焉,隐晦地表达出了桃花源仙境早已茫然、无法问津。

  关于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诗并记》究竟受到了哪些“传闻”的启发?唐长孺先生认为是来源于南方蛮族传说。陈寅恪先生怀疑,陶渊明间接或直接得知了东晋义熙十三年(417)春夏间,戴延之等进入函谷关途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记》的纪实成分可能取材于这里。

  笔者认为《桃花源记》的另一个疑点是刘子骥。唐代编修的《晋书•隐逸传》[15]中记载:“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刘子骥根本就无意于奔走仕途,他远离尘世,过着隐逸的生活。“好游山泽,志存遁逸。”“车骑将军桓冲闻其名,请为长史,驎之固辞不受。”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并偏爱灵山异水。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与陶渊明是志趣相投的,也无怪乎陶渊明在文中称其为“高尚士”也。《晋书•隐逸传》中有一段对其传奇经历的记述“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

  《桃花源记》全文为何会出现一个有真名真姓的人物?这个与陶渊明同时代并且有相同志趣的人是否与陶渊明接触交谈过?陶渊明是否从这个爱好山水的人身上听闻了一些传说?如今都不得而知。

  陶诗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其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是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着着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违农时。他们不交苛捐杂税,生活宁静而幸福。但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的归隐之路,实际是其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桃花源记》亦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其崇尚自然的本性发生冲突的产物。

《桃花源记》全诗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比较分析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源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年轻时的陶源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 “壮志难酬”了。正因为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记》。

  《桃花源诗并记》,都是通过对一个借想的“桃花源”的叙述,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 “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飞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叟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这样与“记”中所述的民风之纯朴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可以说,“记”和“诗”在主题中心和立意构思角度是一致的。

  但比较二者,我们又不难发现二者在体裁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各具特色。

  从体裁上看,“记”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叙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经过。桃花源的发现是在渔人的“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忽逢”而见的,而且是置于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缤纷的花片中,这样就给人一种神秘变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显得扑朔迷离,有如梦幻。但同时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亲切可感,因为文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写的又是渔人的亲闻亲见。这正是散文这一体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诗”则是侧重叙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和诗人的一种向往之情,它不同于“记”的入微摹神和绘色刻画。诗中表明的社会观,是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由此衬托出黑暗社会激发的一种矛盾。这样,这种超脱的精神所形成的独特的胸怀,又使诗中蕴含了一种超然的意境,因此这种看似平缓的叙述也就带上一种清雅脱俗的意韵。这些正是由“记”和“诗”的不同的体裁所决定的。

  从内容的选择上看,其一,“记”是以渔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全文,这样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局限于一时一地之见闻。而“诗”则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这样就可以多侧面多角度的辐射壮的铺陈。“记”的内容选择从细微出着眼,可摹状绘神。而“诗”的内容选择则从大处落笔,以拓其面。这样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极好地反映了主题。其二,“记”中受文体的限制,故而选择了富有情节性的太守“寻向”不得的细节来表明心愿--高士刘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显得含蓄,意味深长。而“诗”则发挥诗体表情的优势,直接议论:“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来点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显得自然真挚。

  从具体的写作手法看,由于“记”,“诗”体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就迥然不同,实为“异曲”。首先从笔发上看,“记”多用描绘,如 “乃大惊”的神色,“皆叹惋”的情态等,写得细腻生动;而“诗”则多用叙述,议论,显得平缓蕴韵。其次,“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如“土地平旷”诸句,言不多而尽出桃源风貌。李公焕说,《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造语之极简妙。而“诗”的语言则显得质朴自然,近似口语,全无雕饰做作之痕。再其次,结构上“记”以渔人串文,从美丽宁静的环境,写到男女衣着,劳动和欢愉的精神风貌;从这些人的生活,写到他们的来历,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条理清晰。而“诗”由叙“先贤避乱”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议论,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最后,从个别局部看,“记”中言避世由来,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诗”中则运用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

  总之,《桃花源诗并记》两者主题构思角度相同,而体裁手法各异。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极好地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和志趣,愿望。实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对话描写的技法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短短320字,记叙了一个渔人的奇特经历,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世外仙境,其语言之简练,记叙描写之畅达,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其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也是极尽简省之能事,如同中国画的写意笔法,惜墨如金,虽有许多空白,却有一气呵成之感。其对话描写的省略,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法:

  1. 有问而无答

  例句1:“问所从来。具答之。”

  这是村中人见到渔人后,问他从哪而来。渔人回答了什么,作者予以了省略。为何省略?因为文章的第1、2段已经比较清楚地介绍了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如果将渔人回答的话写出来,就显得重复累赘,故以“具答之”三字一笔带过。

  例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今是何世”,这是村人对渔人的询问。渔人作何回答?作者没有交代,只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笔带过。但作者却写出了村人听到渔人回答后的心理活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推断渔人向村里人详细介绍了秦后朝代更替的历史。由“皆叹惋”,可以想象得出渔人所描写的外部世界如何黑暗,与桃花源中的世界反差如何强烈。

  2. 有答而无问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显然,这也是渔人与村中人问答式对话中的一个截面。村中人介绍他们是何时、为何到这个桃花源来的,显然是在回答渔人提出的疑问。那么渔人向村中人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村里人的回答推断出来:“谁领你们来的?什么时候来的?为何到这里来?都有哪些人一起进来了?”因为渔人的疑问也是每一个读者心中的问题,故此省略。

  3. 无问无答

  例句:“见太守,说如此”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不顾村中人的嘱咐,径直找太守报告他的发现。渔人和太守之间,应该有一段对话。但作者却将这一段对话省略掉,形成空白。但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段空白填白起来。例如:渔人禀报太守:“大人,草民今天有一奇特发现,特来向您禀报。”太守问:“有何发现?快快说来。”渔人答:“我今天早晨捕鱼,发现一片桃花林……”如果这样写来,文章就显得累赘多了。作者只以“见太守,说如此”六字,就将太守和渔人之间一问一答的过程交代出来,显示语言裁剪的深厚功力。

  《桃花源记》中对话的省略启示我们:叙事作文中,要善于留下适度的空白,这样不但可使文章简洁明快,还为读者留下更多的读解空间。我们在阅读叙事作品的时候,也要善于发现、捕足作者有意留下来的空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填补作品中的空白。这样的阅读,会使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加饱满、深刻。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後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放牛班的春天》

夜来香论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