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五夜古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正月十五

  夜未央,灯火阑珊诉寒凉。寒风谁思量。此山不解此水语,此水似懂霓虹光。几载烟雨几许风霜,岁月只顾自流长。淡淡模样,波光影里暗荡漾,远去,还有绕指香、缠耳乐。

  ——题记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曾这样形容元宵夜:“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虽然如今的传统节日大不如从前隆重,但传统习俗依旧在。即使没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也有一夜鱼龙舞,热闹非凡,曾经只能看到红红火火,现在更能看到五彩缤纷。

  千年之前的元宵,辛弃疾曾在灯火辉煌处众里寻她千百度,却蓦然回首时看见在灯火阑珊处的她。光阴似箭,如今辛弃疾不再,诗中的她亦不再,一世长安,终究没入岁月红尘

  西津古渡畔,华灯初上,夕阳隐去了光辉,灯火映亮了长江。夜幕垂临,不闻静寂,却听得熙熙攘攘。脚下青砖,穿梭千年,通向未来,亦通向历史过往。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点一盏灯,听一夜孤笛声,忆江上风起云涌,愁煞渡头人;看就生红船乘风破浪,济渡救生。走进待渡亭,渡船已在一百多年前,或是更早的时候离去。在待渡亭中,侧耳倾听,已听不到江涛拍岸、桨橹击水,没有船工的吆喝、渡江人杂沓的脚步,也听不到独轮车的吱吱呀呀,只有风簌簌掠过树梢,还有不知从哪座房屋中传出古琴的音韵,很轻,很美,很悠远。

  花市灯如昼,有老者凝视着大红灯笼,忆往昔、念故人,奈何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有孩童提着荷花灯,轻轻放在池塘,许下单纯的心愿。在游人笑语中,灯火绵延千里,从远古而来,向未来奔去。

  灯,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一盏明灯,一曲箫音,涟漪了前世今生的眷恋。

  正月十五是元宵,也是月圆之夜。有人家月圆人圆共赏明月,也有游子孤身一人,唯有祝愿千里共婵娟。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张祜在西津渡停歇,道“一宿行人自可愁”。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吹彻霓裳清路下,嫦娥独自对芳樽。香榭亭台阁楼宫阙,细雨轻浮波无烟。亭台楼阁,灯火依旧;浮世三千,谁人记得。

十二月十五夜古诗

唐诗《正月十五夜灯》

  朝代:唐代

  原文: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赏析:

  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武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千门开锁万灯明:“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即人都出门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动”震动。形容热闹。“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八月十五夜作文

  《八月十五夜》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是如何的。

  《八月十五夜》原文

  卷尽顽云玉漏中,月华如水浸层空。

  一轮圆缺常时见,万里阴晴此夜同。

  突兀楼台犹昔日,高低禾黍自秋风。

  转蓬地远归心折,尚想霓裳舞旧宫。

  《八月十五夜》的作者简介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十五日雨夜相思苦爱情诗歌

  而今五一五

  汗水湿被褥

  虽有夜风抚

  却似日当午

  翻来又覆去

  难得一舒服

  众友皆熟睡

  唯吾心无主

  何时挂心头

  深深脑海处

  佳人影又浮

  似花又如月

  如月飞不去

  玲珑若落花

  绵绵若流水

  素颜胜群芳

  更有纤纤美

  初闻侬芳名

  便已倾如醉

  姑娘非江南

  盖过江南美

  秀发飘飘然

  回眸令人醉

  红颜仙姿色

  缠绵入心扉

  此刻吾思君

  不知君念谁

  念此伤心处

  骤雨狂风怒

  恨雨雨不停

  恨风风狂吹

  厌忆忆满绪

  厌声声不绝

  古来相思苦

  何谈单念汝

  落花有此意

  流水定重情

  愿得君一心

  白首不相离

月亮的诗句:正月十五日的夜

  《正月十五日的夜》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日的夜》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表现了初唐时期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繁荣景像。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读者不难想象,这是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日夜》作者简介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唐诗《正月十五夜》

  朝代:唐代

  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元宵节的唐诗:正月十五夜灯

  《正月十五夜灯》,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元宵节也称灯节,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按照汉族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唐诗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②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③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④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⑤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⑥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骑(jì)”

  ⑦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⑧落梅:曲调名。

  ⑨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⑩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

  ⑪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白话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通往皇城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创作背景】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观灯者人山人海。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然而,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 。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赏析】

  正月十五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上元节。该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观灯的景象。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说洛阳城处处如此。唐代,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诗中说:“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可与此诗相印证,可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是说原本黑洞洞的城门与黑沉沉的城河在节日的夜晚也点缀着无数的明灯,远远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桥银河了。

  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万家空巷,一起涌上街头;人人雀跃,不分富贵贫贱。上联写达官贵人,走马观花,马蹄溅起飞扬的尘土;明月当空,照耀着簇簇攒动的人群。下联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伎们艳装行歌,唱着“落梅”一类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说游行的歌伎们浓装艳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说她们边走边舞,边舞边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的典调之一。这里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称“执金吾”,指京城里的禁卫军。据史记载唐代设左、右金吾卫,主管统率禁军。玉漏,指古时的计时器,用铜壶滴漏以记时。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苏味道(约648~705年),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九岁即能成诗,二十岁中进士,后任成阳尉。深得吏部侍郎裴行俭器重,两次以书记之职随其征讨突厥。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出为集州刺史,不久官拜天官侍郎,圣历初年官至宰相,颇得武后信任,共三次出任此职,前后共计七年。由于武后执政时期吏治严苛,苏味道为官处事小心翼翼,有人蔑称其为“苏模棱”,后还因此得成语“模棱两可”。 中宗复辟后,因其曾依附于张易之兄弟,被罢黜宰相之职,贬为眉州刺史。五十八岁时卒于四川 ,后于栾城苏邱安葬。身后有一子留居眉山,其后代中以“三苏”最为出名。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诗·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那孤单的小树上栖息着孤单的小鸟,这树,这鸟,像极了远在他乡,周围没有亲人的我。一阵风吹来,吹凉了我的身体,吹凉了我的心。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了 ,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滴答滴答,树叶上的露水断断续续悄然落下,直击我的心底。冷……好冷,就像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的感觉……孤独伴随着我,这个中秋,又是我一个人过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着天空中散发着柔和光芒,又大又圆的明月。我同他们一样望着,望着……渐渐地,月亮变得不圆了,它变换着,一会是爹的脸,一会是娘的脸,一会是兄弟们的脸,一会是姊妹们的脸……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么多望月的人,总会有一部分是像我这样的,远在他乡的人,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的身上?在众多的望月之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了。不知爹娘和兄弟姊妹们都怎么样了?远在家乡的他们,都还好吗

  [文章是根据原诗的意思再加上我揣摩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称写的,若有冒犯,多多谅解]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采访者的英语

农村一层最美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