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的主要风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古尔邦节的民族习俗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下面是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

  夏天的喀什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再过两天就是穆斯林群众的传统盛大节日古尔邦节,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进行节日的准备。高台民居的土陶艺人吐尔逊便是其中之一。他从家里的一个水壶中拿出钱,坐在炕上跟家人一起商议着过节的开销。越临近过节,羊的价格就越贵。他想着提早把羊买回家养着,是个不错的省钱主意。

  与肉孜节一样,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原译为“库尔班”,是阿拉伯语中“牺牲”的意思,所以一些学者就把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或献牲节,也有译为忠孝节的。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的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于是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让他杀了自己的儿子当作献祭。接收到指示的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准备照办。他拿起刀子准备割向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派遣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便有了古尔邦节这个传统节日。也因为这个故事,在穆斯林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因为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与我们一般使用的历法不同,所以古尔邦节有时候会在冬天,有时候又会在夏天。它在维吾尔族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相当于汉族人的春节。

  维吾尔族人一年四季都有婚礼举行,但是临近古尔邦节,举行婚礼的年轻人会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大家都希望借着这个传统的节日讨个吉祥。前一天,吐尔逊在上午就参加了大姨子孩子的婚礼。下午的时候,妻子和孩子们就来到婚礼的流水席。穿着洁白的婚纱,披着头纱的新娘一脸幸福,安静地坐在屋内等待新郎的到来。

  按照习俗,宴席要在下午才接待女宾,而前来迎娶新娘的新郎以及新郎的朋友则要等到日落时分才能进入。所以,到了傍晚的时候,偌大的喀什市人民广场就会唢呐声、鼓点声不断,不时有婚庆的车队在乐声中经过。

  维吾尔族人一年四季都举行婚礼,而选择在古尔邦节前举行婚礼的年轻人是希望能借此讨个吉祥。

  参加完亲戚的婚礼,离古尔邦节的到来又近了一天。这一天,吐尔逊和家人经过一番争论,确定了过节的花销后,他就去牙医那把自己已经坏掉了一段时间的牙补好回来,并结清了一年的费用。毕竟是快要过“大年”了(一些会说汉语的维吾尔族人用汉语表达对古尔邦节的情感是会说古尔邦节是“大年”),吐尔逊跟我们汉族人有一样的想法。

  “过年”了,最好就有一番新气象,坏了的要补回来,欠下的要还回来。新疆民俗专家楼望皓老师说,在维吾尔族中,也会出现在过去有成见或是闹过矛盾的人,在过节这天握手言和,重归友好的。

  随后,吐尔逊又在朋友那里买了20个供婴儿在摇篮里面使用的木制尿管和9个吊葫芦,这些对于他们当地人来说都是非常适合用来送礼的物品。因为是好朋友,所以买了这么多东西,吐尔逊一共才花了100元。而省下来的钱就可以让他们挑选一只比较好的羊来过节了。从喀什地区邮政局附近走进库木代尔瓦扎路,左转就能进入吾斯塘博依路。吾斯塘博依路是喀什老城中历史比较悠久的街道,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百年以上历史的老房子。临近过节,卖羊买羊的人们把这里挤得热火朝天。成千上万人来赶集,羊只交易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要火爆。吐尔逊和妻子在羊群中穿行挑选,最终在市场上用2800元买了一只既健康又强壮的大公羊。

  节日的前一天,过节的气氛更加浓烈。吾斯塘博依路上熙熙攘攘,羊市的交易达到顶峰。中亚大巴扎中,人们忙碌地准备年货,大家都在采购食品、衣服等。家家户户的妇女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准备足够而且美味的食物。据说古尔邦节是主妇们展示自己的手艺以及持家德行的重要节日,所以如果在这段时间到维吾尔族人家中做客,称赞女主人的手艺是不可少的话题。

  然而,与忙碌的大人相比,小孩和老人却显得悠闲得多。在喀什老城的小巷子中,孩子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玩耍。当好几个妇女提着东西走过,在小巷子里玩着玻璃珠子的小孩只是抬头看一眼,随后便继续埋头玩起来,而那些年纪稍大点的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的,更是头都不抬一下,甚至对走过的忙碌的大人们毫不觉察。而在喀什老城巴扎的一个茶馆里,也是一片闲适自得的景象。茶馆的墙壁上写着一壶茶一块钱。蓄着胡子的老人端着茶、吃口馕,时光就这样慢悠悠地在指缝间溜走了。

古尔邦节的主要风俗

古尔邦节习俗作文

  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到喀什游玩,正赶上古尔邦节。那天早晨8点多钟,爸爸就和一些老乡们成群结队地到艾提朵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礼去了。不一会儿,寺内外就人山人海了,仪礼开始了,此时听不见往日城市的喧闹声,只有大阿旬诵念古兰经的浑厚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荡。在这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中,成千上万排列成行的爷爷、叔叔们同时屈膝跪下来向安拉祈求平安。

  一个小时后,仪礼的各项仪式结束了,这时,一队鼓乐手们在艾提杂清真寺的门楼上吹起了咬呐,敲起了阿格拉鼓,弹起了冬不拉。一群梳着辫子,穿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小姑娘们和成百上千的其他观众都围在艾提朵清真寺前,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原来一群小伙子正在那里跳沙玛尔舞,欢乐的曲调把节日的气氛带到了大街小巷,带到了每个家庭。

  我跟随着妈妈去亲戚朋友家拜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满了鲜美丰富的食品。有烤镶、炸傲子、手抓羊肉、葡萄瓜果……我们来到叔叔家拜节,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华贵的景象,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壁毯,炕上铺着床毯,五光十色、风格各异。这时好客的主人端上来了一盘烤羊肉串,羊肉串上撤着孜然、盐末和鸡蛋等作料。看起来肉色酥黄,闻起来香沁心脾,吃起来外焦里嫩,风味独特,我边吃边赞不绝口。

  古尔邦节过去了,我也该回去了,可是我永远忘不了在喀什度过的别有特色的古尔邦节。

关于古尔邦节的习俗范文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云南、贵州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都在开斋节过后第七十天举行。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传说,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传统民族宗教节日,其内涵已有多重复合内容,与单纯宗教节日有了很大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中国回族穆斯林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民间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不管大小,均以村、乡、镇、巷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传统习惯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节前的穆斯林通常都要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服装,欢乐地奔跳。然后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6] 回族穆斯林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意思是,无论多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聚礼中,大家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撒拉姆”问好。会礼结束后,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宰牛、羊、骆驼献牲。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每人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灵。所宰的肉一般分为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馈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宰牲典礼完成后,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穆斯林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都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民歌。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也唱“花儿”。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穆斯林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中国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穆斯林放假一天,予以特殊照顾。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穆斯林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穆斯林节日幸福、快乐,增进民族团结,给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羊肉煮好了。客厅的地毯上早已摆好了各色各样的食品,主人们和亲友一边喝茶,一边吃着馓子和蜜枣,耐心地等着羊肉上桌。维吾尔人的屋子里温暖如春,铁炉子的热气裹着煮羊肉的香味飘散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在等待的闲暇里,主人拿出热瓦甫、手鼓和卡龙琴,即兴演奏古典音乐——木卡姆,唱维吾尔族传统歌曲。维吾尔人生来就是舞蹈家,个个都是歌唱家,浑厚的歌声带着浓郁的风情缭绕在小巷上空,引得鸽子敛起翅膀屋顶踱步,倾听优美的歌声。女人们也是闲不住的,她们会邀上三两女伴,一起走过古老的街巷去走亲访友,一起谈论往事、丈夫和孩子。

古尔邦节的来历和习俗

  民间传说

  古尔邦节的宰牲,起源于伊斯兰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

  易卜拉欣独尊真主并无比忠诚,他常以大量牛、羊、骆驼作为牺牲献礼,作为敬拜真主的一种方式,人们对他无私的虔诚行为大惑不解。而且当时易卜拉欣老来无子,甚是烦恼,即向真主祈祷:倘若真主给他一子半女,即使以爱子做为牺牲,他也决不痛惜。后来,他的妻子真生了一个儿子——伊斯玛仪,伊斯玛仪的出生,给他老两口带来了无尽的愉悦。光阴荏苒,他把许愿的事情忘记了。在伊斯玛仪长成一个英俊的少年的时候,真主的考验来了。真主几次在梦境中默示他履行诺言。

  于是他先向爱子伊斯玛仪说明原委,并带他去麦加城米纳山谷,准备宰爱子以示对真主忠诚。途中,恶魔易卜劣厮几次出现,教唆伊斯玛仪抗命和逃走,伊斯玛仪拒绝魔鬼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最后顺从地躺在地上,遵从主命和其父的善举。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时,天使吉卜力勒奉真主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羝羊以代替牺牲。真主并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我必定要这样报酬行善的人们。这确是明显的考验。

  为纪念这一事件和感谢真主,先知艾敏继承了这一传统,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教法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礼仪。朝觐者在12月10日举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为3天。超逾期限,宰牲无效。艾敏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时,真主降示:“我确已赐你多福,故你应当为你的主而礼拜,并宰牺牲”。

  艾敏顺主命,效发易卜拉欣宰牲献祭,于伊斯兰教历2年(633)12月10日定制会礼,即今宰牲节。宰牲与朝觐同义,目的为求接近真主。

  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有:(1)举行会礼,穆斯林们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

  中国新疆地区的穆斯林称该节日为“大尔德”(大节日)。这一天,穆斯林们都精心打扮,宰杀牲口,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做客,同时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而在回族穆斯林当中,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就低于开斋节,一般把它称为“小尔德”(小节日)。

  会礼

  会礼是古尔邦节的核心内容之一。穆斯林沐浴更衣后会聚于城市中心清真寺或宽畅的郊野举行盛大会礼仪式,以诵读《古兰》和纪念先知、赞美圣贤为主要内容。各地穆斯林每年逢此日,都要戒食半日,俟会礼后进食。

  宰牲

  各地穆斯林于节日前三天须备好牲灵(羊、牛、骆驼),大户用驼,中户用牛,小户用羊,无力宰牲者免除。羊为1人1只,牛为7人1头,驼等同于牛。不管哪种牲灵,均须健康强壮,外观美丽。

  古尔邦节所宰牲灵的肉通常分为三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馈赠亲友,1份施散穷人。宰牲时必须高念“泰克比尔”(Takbir,即真主至大),宰牲方为有效(Mustahabb,可嘉圣行)。

  中国新疆地区的突厥语系的各族穆斯林比内地穆斯林更重视古尔邦节。是日,万人空巷,皆盛装参加会礼,然后宰牲宴请亲友宾客,并与前来祝贺节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欢庆歌舞延续数日。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是日也盛装赴寺会礼,家中薰香,有条件者在宰牲宴请亲友的同时,游坟诵经,缅怀先人。有些地区的穆斯林还于节前斋戒10日,故有“小尔德”('Id Saghir,即小节日)之称。

古尔邦节的风俗作文

  我的故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的开斋节,被回族群众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这一天,全国将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要祝贺自己的节日。按照回族的习俗,每年,我都要在家乡参加这一年一度的隆重庆典。

  先天晚上一夜雷雨,清晨放晴,云开日出。深秋的阳光和煦的照耀着冬犁过后的田野,显得格外明亮和开阔。这是银川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镇。

  早上六点,清真寺望月楼上的四个喇叭同时响起。独特韵味的穆斯林音乐欢快地在大街小巷荡漾。离老远就看到清真寺那碧绿色圆顶上高耸的星月杆,在初升的朝阳下精光四射。这独具阿拉伯风格的建筑,隐现在薄雾和绿树之中,使古老的村镇更增添了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

  清真寺大门口两旁,插满了五彩缤纷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在热烈欢迎我的归来。门柱上的古兰经对联和跨街横挂的条幅,相互映照,衬托出一片喜庆。人们喜气洋洋的从四面八方向寺里走来,男的头上戴着一色的白帽,大家见面后亲切的拉着手,互道着穆斯林的祝安词:“安塞俩目,迩来库目”。那意思是,“愿真主赐福给你”。热情的问候和真挚的祝福洋溢在寺里寺外。

  寺院里摆放着两排桌子,挤满了交纳“天课”的穆民群众。“天课”也叫开斋捐,按照教法的规定,应是每个穆斯林必须承担的义务,

  但现在已演变成一种不加干涉的自觉行为,数额多少也完全自愿。我走过缴纳了我的心意顺便去看了一下礼单,有交数千元的,有交数百元的,也有交10元的,多少不等。那是教门的一种“乜提心”。我注意到,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也纷纷派来了代表,并递交了贺礼。

  有一位60多岁的老年穆斯林,交了天课后又喜笑颜开的额外交了100元。我听到他解释说,是为刚生了的孙女而举的“乜提”。我懂得他那

  寺里的“水房”门口,有人在等着沐浴。按规定,参加聚礼的穆民那是必须要先洗“大净”,也就是洗净全身,然后换上洁净的衣服才可参加典礼。

  10点钟左右,寺院里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地坐满了前来参加聚礼的群众,清真寺管委会负责人宣布庆典开始。首先由阿訇诵读了“古兰经”首章并作了开斋节致辞,然后是参加庆典的上级领导讲话,最后是管委会负责人向大家作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发言内容都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建寺爱寺等等。

  将近中午的时候,典礼结束,全体穆民步入礼拜大殿开始进行开斋节聚礼。

  通体洁白的大殿里铺设着绿色的地毯,给人一种清纯肃穆的感觉。身着白色长衫,头缠米黄色围巾的教长,排在最前边。数百人整齐划一的列成横队,面向西方圣地麦加的方向进行礼拜,祈祷。然后,教长手持圣仗登上宣讲台,再次诵读“古兰经”篇章。人们表情凝重,满脸虔诚。庄严的经文声在大殿里回荡,似乎带着人们的心灵飞向了

  那神秘的天国。

  下午开始“走坟”,这是开斋节的重要活动。一家男人集体来到埋葬亲人的坟地,在阿訇诵起的经文声中,大家默然垂立,向亡故的亲人寄托着哀思。在阿訇的带领下,大家伸出双手,放在脸前,进行着一种叫作接“嘟哇”的仪式。据说这样就可以和另一个世界进行沟通,亡人的在天之灵就会知道你的到来。每个人都是表情肃然,就连几岁的娃娃也很认真,因为大人告诉过他们,没见过面的姥姥,或者老爷就歇息在这三尺黄土下边。

  开斋节的那几天,我在家受到了亲戚们的盛情款待。无论在哪家作客,摆满菜肴的饭桌上都离不了一种叫作“油香”的食品。那实际是一种油炸的圆形面食,这里有一个悠久的传说。说是先圣穆罕默德打了胜仗,但他不接受富人家的邀请,而是去了一家贫困的家庭。那个贫困人家只有拿出唯一的“油香”来招待先圣。先圣吃得很高兴,还用右手扯开来分给孩子们。于是“油香”就流传至今,而且吃油香一定要掰开吃以表达一种对主人家的尊敬!

  我和许多赶回家来参加开斋节的同乡们一样,不仅是在履行一种宗教信仰的权利和义务,还包含有一种深厚的情结。因为故乡的黄土地里长眠着先我们而去的亲人,他们在期盼着开斋节这一天的到来,他们知道我在这一天一定会回去看望他们的。因为我在梦中总是听到那种亲情的召唤:你是故乡的儿子,你是一名回族穆斯林!

古尔邦节习俗介绍

  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牲。至于是宰牛杀羊宰驼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乡的古尔邦节-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新疆奎屯,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在新疆维吾尔、回、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日。

  爷爷奶奶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我妈妈是回族,我爸爸汉族,我们家可算是民族大团结了。爸爸尊重妈妈的民族风俗习惯,每次张罗过好古尔邦节;妈妈尊重爸爸,每逢爸爸的节日,妈妈都要给爸爸买新鞋新衣服,表示祝贺,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家庭幸福和睦。

  我从小是外婆和外爷抱大的,在我的记忆当中古尔邦节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节日那天,人们杀牛宰羊,穿着节日的盛装,走亲窜友。在我们家,奶奶和妈妈最忙碌,她们打扫室卫生。院子、房屋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奶奶和妈妈还要制作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各家各户都做的是好吃的,有油炸食品,比如甜麻花,散子,油果子等。还有满桌子的干货,葡萄干,杏干,核桃等。有各种各样的炒菜,最吸引人的算是粉汤了,味道鲜美,粉汤有肉,有块等。很有营养价值,我和爸爸很爱吃粉汤。

  回族的古尔邦节有3天假期,在过节当中亲朋好友都相互拜节,庆贺,谈谈笑风生,每个人都过的很愉快,因为这个节日即品尝了美食又放松了心情。我喜欢这个节日----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的习俗

  这天是我们回族的第二大节日——古尔邦节,也是世界穆斯林的重大节日。

  早上,爸爸妈妈很早就叫醒我和弟弟,为我们精心打扮一番后,随爸爸赶往奶奶家,爸爸和弟弟每人戴着一顶雪白的回族帽子,因为他们要参加盛大的聚礼——做尔地。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一座古老而又神圣的清真大寺:相传这座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只看见院子里面停满了摩托车与自行车和各种各样的轿车,把若大的院子围的水泄不通。

  走进大殿,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为之一震,哇!好多的人啊,有老人有小孩。来的早的都跪在大殿里面,来的稍迟点的就跪在院子里,他们不管老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穿戴的非常整齐,戴着洁白的帽子,更为这一盛大的聚礼增添了一道风景。(我没有进去,因为这样的聚礼是不允许女人和女孩)参加的。

  一个多小时礼拜结束了。人们迅速起身,穿上自己的鞋,拿着自己的拜毡离开场地。通道非常狭窄,离开的人们摩擦接踵,犹如洪水一般向殿外涌出。不一会儿,来到坟园(回族墓地),在那里要为我先逝的亲人们祈祷,让真主保佑他们早一点进入天堂,也寄托活着的人对亲人们的哀思,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

家乡的古尔邦节-关于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是位于准葛尔盆地西北缘的新疆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是个美丽而热情的城市,在这个有着30多个民族的城市,到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情意。尤其是古尔邦节来临的时候,各民族之间相互“拜年”,充满了欢乐。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我们会看见许多小区单元门前拴着羊。到了节日的早晨,靠近清真寺的居民早早就可以听到聚礼的声音。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按宗教传统杀羊,然后在家里炖羊肉、烧奶茶、摆上节日美食,准备迎接客人。

  这个时候,我最开心了,外公会带着我去他的维吾尔族好朋友阿乌提爷爷家“拜年”,阿乌提爷爷家里四周墙上挂着美丽的壁毯,地上还铺着地毯,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摆在各式各样漂亮的盘子里,干果、水果、馓子、点心等等,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还有我最喜欢的抓饭和清炖羊肉呢。阿乌提爷爷穿着维吾尔族服装,戴着精致的小花帽,拿着长长的“冬不拉”给我们弹奏一曲民间舞曲,别提有多神气了。

  晚上,爸爸会带我去油建小区里的“大巴扎”逛逛,那里人可多了,热闹非凡,有卖新疆腰刀的、有卖烤全羊的,各种新疆特产应有尽有,真是目不暇接。

  节日第二天,妈妈会带我去她的回族朋友家“拜年”,回族人家里可干净了,男人都带着小白帽,大家坐在一起聊天,一会儿功夫,回族阿姨就给我们端上了颜色鲜艳,味道迷人的粉汤,回族阿姨还给我们唱了一首歌呢,妈妈也高兴地唱了一段,真有趣。

  这就是我美丽而热情的家乡--克拉玛依的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的风俗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送给闺蜜的生日长文

家乡的风俗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