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物特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眼中的林黛玉 描写林黛玉的作文

  林黛玉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名著中的人物,曹雪芹对她的描述是多愁善感,年少才高。在《红楼梦》中,她是贾敏于林如海的独女,也是一位生性孤傲、天真率直的才女。

  林黛玉虽然率直,却并不鲁莽;恰恰相反,她行事却十分谨慎。这以性格特点在她初到贾府时的描写的淋漓尽致:黛玉曾听母亲说过,她的外祖母家中与别人家中十分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唯恐让别人耻笑了。

  而她也给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又有这样一段话:

  众人见她年龄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股自然的风流姿态。就连王熙凤都不由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这也另一方面写出来了林黛玉的貌美如花。

  林黛玉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她的多愁善感与年少才高。“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所表现最突出的一个典型事例。她不忍心看美丽落花被尘土所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是她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抔净土掩风流。”从此,“黛玉葬花”便成了《红楼梦》中的一个著名景点故事。“黛玉葬花”这件事把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渲染到了极致。

  黛玉的出身、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她和宝玉的情感故事无不在渲染着一种悲剧的气氛。

  正所谓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林黛玉的人物特点

说说我眼中的林黛玉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原是衰落的“清贵之家”的女儿,很早就死了母亲,到贾府后又死了父亲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先天病弱,整天与药锅相伴。环境的恶劣、势利,使她多愁善感。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她常常是“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便自泪不干的。”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从不趋炎附势,而且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执着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自由。“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蔑视功名,反对封建的黛玉一生以泪洗面,在生命和理想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诸多看红楼的人,一般是不能理解林黛玉的性格,觉得她那么狭隘、小气、爱哭、无缘无故耍小姐脾气,不得人心。可我却认为我们对于黛玉典型性格的许多特点,不能抽象地去看,而是要把她放在产生她那个贵族社会的典型环境加以分析。我眼中的黛玉,勇敢、对自由理想热烈追求,但,封建势力扼杀了她的生命。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红楼梦之林黛玉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她白净的脸蛋、清澈的双眸、尖尖的鼻梁、红润的嘴唇……她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就是传说中那颗绛珠仙草的化生,她生于扬州,自小就失去了母亲。但是林黛玉却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每次作诗、写词都能得到大家的夸赞;林黛玉也是个礼貌乖巧的女孩,很听老太君的话,对长辈们彬彬有礼,能与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林黛玉更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从她写的诗词里面就能感觉到伤感的情结,她喜欢葬花,有一次黛玉拿着花锄、小扫帚在大观园里,黛玉把桃花扫得一干二净,却不愿将桃花倒进水里,担心水把花瓣儿弄脏,而是为桃花做了小花冢,将花埋入土里,之后看着花冢莫名的伤感落泪了。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结局因为年幼时身体娇弱,很年轻就去世。但是我却喜欢她身上那份柔情,那份恬静。

畅谈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个性格复杂的人,《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深刻地体现出了她气质不凡,心思缜密,而又孤芳自傲的多面性。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他人耻笑了他去。步步时时一句一步,这些细微准确的描述表明出她在刚进贾府时极为小心谨慎,在意留神的心理状态,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我读出了她既担忧又极富自尊心的一面。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段,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他人之口加上黛玉的自述,可得知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像个药罐子,但又清丽脱俗,透出不凡的气质。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宝玉的眼中看黛玉,既脱俗飘逸又显灵淑之气,可谓美若天仙又不乏灵秀之气。

林黛玉人物分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没错,她就是林妹妹。

  书中描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仅如此,宝玉还送她一妙字——“颦颦”。可想而知,她是如何的美丽动人!

  她的人生是极其不幸的,幼时就失去了母亲,而且她自小体弱多病。而当她的父亲也离她而去时,她的心就像在冬天被淋了一盆冷水,冰冰凉凉的,将所有人都隔离在心之外。而大观园的出现是黛玉人生的转折点。

  世人常说林黛玉孤僻、高傲、刻薄……常用“小肚鸡肠”来描绘林黛玉的敏感和脆弱,在我心里,并不是这样,因为她寄居他人篱下,所以不敢过多说话,害怕他人不乐,十分敏感、脆弱。当她看见了贾府的荣华富贵,想到了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后将会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才有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刻薄。

  黛玉有她过人的聪慧和文采。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时,总是艺压群芳,无不体现出她的诗人气质。黛玉虽然吟诗作文无人能比,可她对宝玉的不求上进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处处暗中帮助,当元春省亲姐妹们吟诗比赛时,黛玉又偷偷地帮助宝玉蒙混过关,这也表现出在黛玉对封建社会的鄙视和厌恶。

  黛玉是受宠的,在贾府得到贾母的呵护;黛玉是幸运的,在贾府得到宝玉的爱;黛玉是幸福的,能得到薛姨妈的关爱……

  提及林黛玉,必想起《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她将自己暗喻成花,比如:“花开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正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和无能为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写出自己在贾府每天都要应对别人的冷落和抵赖。“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洁身自爱,追求爱情的忠贞不渝。可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抵抗不了封建社会家族势力的逼迫,真真可怜!

  她的这一生一世,华丽而至,却终究没能逃出死亡的大门,当我细致的去品她的一生时,突然发现很是压抑,没有无忧无虑,只有长叹短惜!

林黛玉的魅力

  林黛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一名主角,自父亲林如海过世后就住进了贾家,随之与贾宝玉发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信很多人知道,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长相。身材等都不及城府极深的的薛宝钗美丽端庄。冰肌玉骨,林黛玉只喜欢一个人暗自垂泪、仰天长叹,但是我个人却觉得林黛玉的这种清新脱俗的独特气质更有魅力,更能吸引我。

  首先,林黛玉能吸引贾宝玉,就说明能让整天跟姑娘们在一起的贾宝玉喜欢上自己的林黛玉有着与平常姑娘不同的独特气质与魅力。其次,林黛玉在文学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在史湘云举办的一次螃蟹宴上,“潇湘妃子”林黛玉提出的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分别获得前三名,回味极深,令人难以忘怀。因此,林黛玉也是个少有人能比的文学才女。

  林黛玉不怎么喜欢与人交谈,大概是寄人篱下勾起了她内心最深处的自卑,她将自己的多愁善感抒发在诗词里。她性情忧郁,暮春时节,惋惜落花,将落花收集,埋于土中,称其为“花冢”,并写下了《葬花词》。

  美丽并不重要,或许,我喜欢林黛玉,是喜欢。也许,林黛玉没有王熙凤的精明,薛宝钗的美丽,袭人的善解人意,但她的才华横溢、天性率真却更加突显她的独特气质与魅力,这也是我喜欢林黛玉的原因。

  六年级写人作文500字篇二_爱哭才女林黛玉

  这几天读了《红楼梦》的前三十回,里面的人物可真多呀!许多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比如泼辣张狂的王熙凤、美丽心细的薛宝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算是林黛玉了。

  林黛玉最大的一个特点和我有点像,就是爱掉眼泪。总是遇到一点小事就生气、掉眼泪;有时只是一句话,她就哭了;有时没人招惹她,自己想起一些事,也会暗自神伤,流泪不止。比如,园子里花开花落,多美的景色,谁看了都会心情愉快,可黛玉竟把花瓣拾在一起,流着泪在那儿葬花了呢。和她相比,我的爱掉眼泪真不能算是爱掉眼泪了。

  林黛玉还有一个特点真让我佩服,那就是很有才华,特别会作诗。贾元春省亲时,让众姐妹各赋五言律诗一首,黛玉就得到了元春的赏识。还有在二十四回――潇湘子夺魁菊花诗。大伙在大观园以菊花为题作诗,十二个题目,林黛玉写了三个:咏菊、问菊和菊梦。韵律整齐,立意也新,被大家公认作得最好。不知她怎么会写出那么多诗的,我就是脑袋想大也作不出那么多的好诗来,真得好好学习了。

  林黛玉美若天仙,又很有才气,只是缠绕了一身的病,又爱流泪伤心,最后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真让人痛心。我以后再也不敢像林黛玉那样爱掉眼泪了,真伤身体呀。但我要学习她的写作,多积累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历史典故

  林黛玉是一个病美人,她的悲剧其实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林黛玉的性格与其疾病完全符合。

  《红楼梦》对于林黛玉的人物刻画最为具体生动,包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完全符合她的体质以及她的疾病,这也体现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一、林黛玉的身世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贾府通称林姑娘。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

  林黛玉是姑苏才子林如海之女,本是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大家闺秀,由于幼丧双亲而寄人篱下,养成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性格。

  二、林黛玉的言语

  林黛玉才华横溢,堪称才女,先天的聪慧和后天文学的熏陶使林黛玉具有高雅的语言特征,说话时思维快捷,反应迅速,善于借题发挥,暗语影射。由于她清孤高傲,目无下尘,不愿意像薛宝钗那样阿谀奉承,循规蹈矩;也不愿像王熙凤那样,把伶牙俐齿用之于笑谈打趣,逢迎权势,投合家长,却把伶牙俐齿用于讥讽揶揄,造成了与世俗的对立。

  书中多处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言语特征是尖酸刻薄和悲音哀调。这样的语言是由林黛玉的脾虚所决定的。

  《内经》说:“脾在志为思”,王冰注释:“脾藏意,记而不忘也。”林黛玉寄居贾府,爱慕贾宝玉而不得,整日杯弓蛇影,疑虑重重,故而“久思气结,伤脾而耗气”,导致林黛玉既有肝郁,又有脾虚,属于肝脾失调。

  三、林黛玉的外貌

  整部《红楼梦》关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并未占据太多的篇幅,然而这寥寥笔墨却给后世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文章开篇的“受寰宇之精,得甘露之养,脱草木凡胎,才换的人形”一句完美塑造了林黛玉“玉秀清灵”的形象。

  但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看出她有“不足之症”,还询问她在吃什么药。再从贾宝玉的视角来看林黛玉:“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笔墨至此,娇弱、文静、玲珑、内向的林黛玉已浮现于纸上。林黛玉的“病态美”衬托了她寄人篱下的辛酸和无奈。

  一则,罥烟眉

  形容眉色好看,像一缕轻烟。从中医来分析,眉毛长粗、浓密、润泽,体现了血气旺盛;反之,眉毛稀短、细淡、枯脱,则反映气血不足。临床可以观察到,凡是眉毛淡疏者,往往气血衰弱,体弱多病,此类患者容易手脚冰冷,肾气也较弱。这也符合林黛玉的体质特点。

  二则,含情目

  关于含情目,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爱恨朦胧花季间,含情为你似婵娟”,极言眼睛之美,含情脉脉。

  从整体来看,林黛玉是一个病美人。其体态极美,但身体甚弱。可以说,气血不足,精气神皆弱,这样的美是一种值得读者怜悯的美,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四、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林黛玉因寄人篱下,平时小心谨慎,这种性格极易导致肝郁气滞。她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抑郁寡欢,优柔寡断。因为这样的性格,导致了她的身体出现了以下不适,包括:胸满胁胀,大便不调,舌苔薄而腻,脉弦而紧。

  二则,在老师贾雨村的熏染下,林黛玉也有不拘礼法、清高孤傲的性格。她蔑视强权,甚至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静王水溶称为“臭男人”;虽寄居贾府,但从不邀怜取宠;在爱情上,追求真正的知己,敢为敢言。受家庭经历的影响,她性格孤僻任性,喜散不喜聚,认为聚终将会散。而正是这样的不奉承、不讨好的黛玉招致了贾府人的非议,甚至连“慈善家”王夫人都流露出对林黛玉的厌恶,百般受辱的黛玉只有寄情于诗,将苦难化作潜潜泪水。

  三则,在坎坷爱情以及“金玉姻缘”之说的影响下,黛玉神经越来越敏感,地位越来越孤立,假想的敌人越来越多,怀疑、苦痛、忧郁不断侵蚀着她。

  正如《内经》所言:“五脏化五气,而生七情。”同时,七情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惊则气乱。”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必将影响气机,导致肝郁气滞。

  五、林黛玉的死因

  在《红楼梦》第83回记载:林黛玉“六脉弦迟,素由积郁。左寸无力,心气己衰。关脉洪,肝邪旺。肝木不疏,上克脾土,致默默不欲饮食;甚至肝木反克肺金,肺金受殃,精凝为痰,随气上涌,自然咳吐。”

  左寸应于心,无力则心虚;关脉应于肝脾,脉洪则肝旺而脾弱;金本克木,木旺亦可侮金,肝气郁结,导致肺金受损。可见,林黛玉已经是心脾肺皆损。属于本虚而标实。

  在小说第96回说,听闻“宝玉要娶宝姑娘的事”,黛玉不禁“身子晃晃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心头乱跳,身子突然前栽,‘哇’的一声,一口血便吐出来。”

  悲为肺志,悲则气消,导致肺的气机耗损,肺脏功能受损,亦影响其他脏腑的气机。

  更兼林黛玉自小体弱,长期抑郁,而情绪压抑导致郁气伤肝,肝不藏血,摄血无力,血势上冲,于是表现为咳嗽、咯血、气喘、气急,最终命绝于此。

  林黛玉内心凄苦,心地又善良,这样很容易受到伤害。偏偏林黛玉又不肯改变性格,气郁越久,其脾和肺越虚。最终肺金不能敛降,肝血上冲,而阴阳离绝。作为读者,很多人都喜欢林黛玉,但林黛玉又是一个悲剧人物,读来令人不胜其悲。

  通过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与疾病,这也提示我们,好的性格才能带来健康,而负面性格亦会影响健康。为了健康,一定要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这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快乐则心气和畅,五脏六腑自然归于平衡。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儿女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一位妙龄少女,花开花落也能牵动她的一颦一笑,温柔美丽,却体弱多病,善解人意,郁闷而多愁善感。她就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

  林黛玉把一切都看得太悲观。一日,贾宝玉在葬花之处闻见林黛玉的呜咽声,才得知她正为落花伤心,一朵小小的花儿也能让她如此泣汲,可见她禀性善良。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谓她全身标志,似胜天上仙子,也曾有人评价她“绛珠仙草”,“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得林黛玉清秀之美,淡雅,不比浓妆袭一身。她体弱多病,却更衬那种外在的美。林黛玉是女性中的典范,她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王熙凤与贾宝玉初见她,一个称她天下独有的标志人物,一个说是神仙妹妹,所见之人几乎都赞不绝口。

  黛玉七岁死了母亲,父亲在他十一时去世,自己又染上了疾病,遂投靠了家势强大的外祖母。毕竟母亲已逝,她认为自己不过是寄人篱下,自尊心强的她平时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来是怕别人小瞧她,因而表现得彬彬有礼。二来是怕外祖母家的亲戚不喜欢她,将她扫地出门。林黛玉时时刻刻都要在人们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所作所为其实才真正体现了她的自卑与脆弱,以至在后来的打击面前不堪一击。

  林黛玉多愁善感,可她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公认为大观园中最有才气的女子。黛玉的诗词全都借物,反映自己的生活悲凉凄惨。《葬花吟》中,为花儿死去伤心,感觉这花儿凋零如同自己的命运一样可悲、可怜、可叹,于是写下了凄美绝伦的《葬花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她胜在于成功塑造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及后宫的争纷,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悲惨遭遇、爱情故事。小说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三角爱情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当时,贾母很细心地观察了两位少女,她认为林黛玉自幼受环境影响,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且性格悲观,不适合于自己的“心肝儿”贾宝玉在一起。

  再看薛宝钗,大方活泼,知书达礼,性格外向,将它许配给贾宝玉是最合适的人选。林黛玉原本多愁善感,又因失去爱慕已久的宝玉而精神恍惚,让她再一次承受了最沉重的打击,就在薛宝钗与贾宝玉成亲当天,她因积郁成疾、受不了刺激、伤心过度,含恨而死!这既是封建社会的恶瘤带来的悲剧,也是林黛玉自身的性格悲剧。她平时忍气吞声,又不懂得自我调整,把所有的痛苦积攒在心里,默默压抑。

  林黛玉集善良、美丽、好强、聪慧于一身,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令人动容,但她还是在伤心中度过了短暂而遗憾的一生。以她为鉴,在生活中,我会做一个优秀、聪慧却开朗、活泼的人,为自己平淡的人生天上绚烂的色彩,乐观、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未来!

浅析《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降珠仙草下凡,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向神瑛侍者还泪。于是,就勾开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解此案,共同演绎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梦》。

  先看黛玉的身世。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林家祖上曾袭过列候,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所以黛玉自小便生活在书香之家,学得满腹才华原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可惜在三岁时便死了,虽然父母爱发珍宝,但也正因无兄弟姐妹,住进贾府的黛玉更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何等无奈的句子。

  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作者便直白地写出了黛玉的心理想法:“……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他了去。”从这句中我觉得至少体现了黛玉的三个性格特点。首先说第一个特点:与世无争。她不想惹上什么事,只求平平静静地生活,她不惹麻烦,麻烦也不来惹她。而黛玉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心思过细。她由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思考到贾府,再到以后的日子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时时刻刻都十分警惕。决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小步。她不想惹麻烦,成为别人的笑柄,被他人耻笑,这也是黛玉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小心思——爱面子。

  还是在第三章。因林黛玉掂量后说出的一句话,宝玉生气地把帖身宝玉给摔了。于是,对什么都万分敏感的林妹妹,又在那儿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抺眼泪,独自伤感。其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也都时刻透露出林妹妹对其他人和事的严重猜忌。

  而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妹妹被勾起伤春愁思,将残花掩埋,却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作了一首《葬花吟》。我想,不仅是宝玉,每一个读到这里想到此景的读者都会为之痴倒,为之心碎吧。在旁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在她看来“却是愁绪满怀无处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淌香断有谁怜?”再美的鲜花,也会有凋落的一天,正像《落花》中所唱的:“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枯萎的花儿有谁会怜惜呢?凋落的花儿或许还会存有丝丝幽香,但愿“一杯净土掩风流”,让那些花儿纯洁地去,正如她们纯洁地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被人称为“病罐子”、“药罐子”和“醋罐子”。“病罐子”主要表现在:体弱多病。例如在第四十五回中写道:“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天,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咳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药罐子”具体表现在:从小药不断,她自己曾说过:“从会吃饭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所以说,林妹妹完全称得上是“药罐子”;而“醋罐子”所体现的地方就更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触动林妹妹的神经,让她醋意大发,像薛宝钗来贾府时,因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众人一心,因此林妹妹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她对周围太敏感了,这也导致了她后来病情加重,最后“魂归离天”,结束刀悲惨的一生。

  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我是充满着矛盾心理的。她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女主那样完美得无可挑剔,她有着体弱多病的身体,出类拔萃的才华,多情善感、好强善妒的内心和一段令人叹惜、心酸的爱情。在花柳繁华地,温柔贵乡中,她无依无靠地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正像林黛玉的曲中所唱的那样:“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她,又曾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呢?从春流到了夏,最终哭尽了眼泪,春残花渐落,春尽红颜老,只留下一个“花落人亡”的凄惨故事,让后人感慨。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特点分析

  形象: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欲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不过,因为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神的溃乏和处于被欺凌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现在受了爱情的伤,还要每日为生存和男人们一样打拚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处。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喜欢的节日春节普通话

我想变成一棵树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