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字诗词飞花令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秋之韵

  自古以来,爱秋的人数不胜数。特别是诗人,他们大都崇尚“悲秋‘”,认为秋天是一个萧瑟和离别的季节,于是就有了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让人无奈与憔悴的季节,于是又有了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实,秋天更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季节,于是就有了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热辣辣的太阳疯狂了三个月过后,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柔,抑住了满腔的热情,开始小心翼翼地、匀缓地向人间投射温暖的阳光。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地步入了秋天。

  秋天的清晨

  清晨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拉开窗帘,欣赏这美丽的秋晨。

  晨光中,只见窗户上整齐均匀地铺上了一块晶莹透亮的白纱布,布上嵌满了颗颗钻石似的小水珠,美丽非凡。手指在玻璃上轻轻一划,掉落了许多水珠,却使这块白纱布更加透亮了;忍不住再划几下,几笔就写出一个“秋”字……

  匆忙洗漱后,顾不上吃饭便坐在门前赏秋。

  眼前的大地正披着一身银白的纱衣。放眼望去,路边几棵大树的叶片儿一点儿也瞧不见,能看见的只有树干那高大的身躯。走近一看,呵,真美啊!片片叶子上都托着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那苍劲的树枝上也挂满了同样晶莹的钻石,那粗壮的树干也不甘落后,故意弯曲着身体,引得一串串露珠滚动嬉闹。

  再向远处望,只见几棵棕树张开片片宽大的叶子,正敞开胸怀迎着什么。身边,一缕缕白雾环绕着飘过,使人如临仙境一般。此时的世界静得出奇,那是一种不使人感觉空寂的宁静。一会儿,几只早起的鸟儿唱起了歌儿,不必担心它们的个省会打破这份宁静。你听,那美妙的歌声不是使心灵变得更加的安宁吗

  秋天的正午

  风从树叶边飘来,轻柔爽朗,悄悄地抚过人的脸庞,撩动人的发丝。头顶是一片瓦蓝瓦蓝的天,上面缀满了洁白的云朵,那份柔软和舒适让人多想上去躺一躺啊!不远处的池塘,波光粼粼,清澈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跳着金鳞般的光芒。平静的水面下,应该有鱼儿吧,此时此刻,它们也应该在无拘无束地赏秋吧

  我爱在田间地上漫步,独自一人,欣赏着一片烂漫的秋色。秋天的田野恰似一副斑驳的水墨画:那大片的褐色是一株株棉花杆儿,上面残留不多的白色是晚开的棉花,其间还夹杂着不多的金黄,那是串串稻穗,他们都乐呵呵地笑弯了腰,正尽情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的傍晚

  暮色渐渐袭来,冷风也瑟瑟地吹着,天边那轮红日已消退了正午的热情,徒留下些许柔和的橘黄。想起日落的辉煌,便不由得盯着它看,想领略它退场时的美艳。看了许久,却不见它的谢幕。脖子酸了,眼睛累了,稍稍放松一下,回头再看时,不禁吃了一惊:刚才还镶嵌在天边那块红通通的圆盘,不知何时已挂在了树梢,瞬间,它又没入了地平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遐想之际,一片树叶从眼前飘过,思绪便随即跟着落叶飞转。

  秋天的落叶总是枯黄枯黄的,挂在树枝上,便似那烘干的标本;落在空中,又好像一只只轻灵而潇洒的蝴蝶,不羁地飞舞着,自在地飘荡着;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在生命将终结时,却仍然能以如此坦然的姿态从容地飘向大地,那该需要一种何等坦荡的胸怀啊!秋的后记

  秋是美的,她虽然没有春的生机勃勃,没有夏的姹紫嫣红,没有冬的洁白深沉,但她却拥有一份独特的宁静、淡泊与充实。秋天,她不仅是一个萧瑟的离别的季节,更是一个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给人慰籍的宁静的季节。

  我爱秋天。

秋字诗词飞花令

秋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本诗题为《秋词》,所以在诗开头,诗人就用常理:“自古逢秋悲寂寥。”写出秋的意境,秋的特色,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种悲凉,是一种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诗的三、四句,便神来一笔,将这一笔调转成高亢的秋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赏析:在深秋的夜晚,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

  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秋节诗歌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字诗词飞花令

秋词

  朝代:唐代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诗歌

  九月的大雁

  飞过了我的房檐

  静寂中不见了鸣蝉

  秋风在把绿毡撤换

  呈上枫红片片

  人的哀怨

  常在悲秋里体现

  林中厅前

  都是愁绪迷漫

  形只影单

  充耳皆是离人叹

  飞鸟渐远

  雁语声断

  羽影渺渺不见

  而我的思念

  似也飘入云天

  经久不散

  云遮月残

  冷风撩动着影帘

  清影半院

  落叶不见

  秋景年年现

  春在心田

  谁在召唤

秋词诗歌欣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枯草却争花落意,昏鸭更赛燕新声。

  花艳柳柔夕自红,黄叶飘然竟亦言。

描写秋的诗歌

  【鹧鸪天.秋色】(词林正韵第二部)

  雁影横空字一行,碧空如洗映霞光。

  菊花簇簇含清韵,枫叶层层舞盛装。

  风送爽,谷盈仓,满园秋色尽徜徉。

  金黄遍地心神醉,画卷如诗意蕴长。

  《七绝.咏菊》(平水韵)

  落叶铺阶又菊黄,清姿隐逸蕊疏芳。

  丹青点润篱边影,玉骨冰魂雅客藏。

  《七绝.咏菊》(中华新韵)

  清香素蕊剪霜裁,浅笑斜阳次第开。

  百卉凋零含露谢,雏菊挽月逸瑶台。

  《七绝.秋雨》(中华新韵)

  攸来骤雨落新愁,搁浅诗书笔亦休。

  萧瑟时节今又至,寂凉飘絮懒登楼。

  《七绝.秋雨》(平水韵)

  西风带雨叩清愁,摇瘦千枚满地忧。

  洗练云烟鸿雁影,裁诗题叶惹凝眸。

  《七绝.赞师》(中华新韵)

  一片丹心苦作耕,修枝剪叶为花成。

  披星戴月春秋染,桃李芬芳遍地红。

  《七绝.残荷》(平水韵)

  秋来菡萏谢容妆,临水残荷冷月塘。

  昨日娇姿何处现,枯荣淡去待明芳。

  《五绝.残荷》(平水韵)

  莲落千诗瘦,倾斜伫水央。

  满池羞萎玉,霜浸锁余香。

  《七律.秋》(平水韵)

  红摧绿褪陋声稠,更见西风叩晚秋。

  满野菊花衰草瑟,半坡枫叶映江流。

  千帆斜影长涛尽,万卷横云断岭幽。

  常恋烟光春暮好,难赊一梦剪思愁。

《秋》诗歌

  诗词名句,写景,四季,秋天

  【名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

  【出处】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注】

  红莲已残,荷香已消,竹席上也开始透出深深的凉意。

  ① 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说明】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这首词的起句,领起全篇。这句写荷花凋谢、竹席泛凉的秋天。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红藕香残”写的是户外之景,“玉簟秋”则写室内之物,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的起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花开花落,既是寻常自然现象,又是人间悲欢离合的象征。花谢有再开之日,而人的每一次离别都不能确定是否还能重聚,因此“相见时难别亦难”。“玉簟秋”是说竹席发凉,既是触觉,也是词人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如果心是孤独悲凉的,就算是厚厚的锦衾也应该是冰凉的吧。可是那种闲愁无法排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袭了一身,这浓浓的秋意,不过是浓浓的闲愁。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夏天的古诗十首

描写春天的诗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