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位于北京西郊海淀镇北面的一片平原上,距北京城中心十公里。其基址为明代懿戚李伟的故园遗址,在清顺治时赐其子康熙,后康熙又赐其子雍正,并亲自题名为“圆明园”,取“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达照,达人之睿智也”之意。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XX年),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扩建,乾隆又加扩充,到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并先后在圆明园东侧和南侧修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共历时150多年。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面积约350公顷,外围周长约10公里。园内共构筑园林景区140多处,楼台、阁、殿、轩、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园外西起西山麓,东达西直门,又广布十几处园林,可谓“园中有园,园外有园”。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三园之间设门相通,平面图呈倒品字形,只以隔墙、甬道划分,而且水系相通。圆明园为风景点、小园林、景区三者的结合;长春园由一个大景区和一个小景区组成,辅以若干小园林和风景点;万春园则是利用水系连贯和某些枢纽部位建置风景点的方式将许多的赐园和私园组织成一个彼此联系的小园林集群。在山环水绕之中,共分布着123处景观,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万春园30处。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其造景的意境,多采取神话传说中的仙宫幻境,或仿历代著名山水画中的深山幽壑,或采江南旖旎多资的名园胜景,同时还兼取了国外古典宫廷建筑的特点,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成为当世罕见的园林集大成者,被誉为“万园之园”。同时,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图书。

  今天驰誉世界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外围园林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想象当日的圆明园是何等的宏伟和壮观。

  咸丰XX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入侵者进了圆明园,见到庄严的大殿,辉煌的楼阁,幽静的园林,立即动手大抢起来。抢了金子、银子和镶有珠宝美玉的艺术品,而许多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太大不能搬走,竟被打碎。最后他们仍不满足,就对圆明园进行焚毁。公元1860年10月,一代名园终于在侵略者的火把下化为灰烬。清同治时曾下令对圆明园进行修复,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顿。光绪26年(19xx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再遭洗劫焚毁。故今日仅留圆明园遗址公园,呈现我们面前的确是一片废墟。

中国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外围周长约10公里。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众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

  《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圆明园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约29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是中国各地建筑风格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最的景点当属长廊了。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仑湖,长700多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分为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我们都知道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今开放的颐和园也曾多次遭到破坏。清漪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重建,改称为颐和园,用作消夏游乐地。1900年颐和园又不幸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大体修复。之后,颐和园又多次遭毁坏,多次被修复,它就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它所在时期下中国的成长。

  现在,我们在感受颐和园独特魅力的同时,更应该好好保护它!

圆明园—历史的耻辱

  地铁站里,圆明园的壁画便映入我眼帘。那灰暗的色调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地下尚且如此,地上一定能让人擦拭眼泪了!我抿着嘴走出来,外面明亮却刺眼的阳光使我一时适应不过来,揉了揉眼睛,最近的一个路灯上“圆明园第X届荷花节”的字样映入我眼帘。啊?圆明园不是已经……我奇怪地来到门前,却见里面一片莺歌燕舞——

  柳树妩媚地甩着头发,悠闲地在河边照着镜子;小草狂妄的长着,却被剪得整整齐齐;游人说说笑笑,路上人流如潮,丝毫没有一丝伤感。!这就是想象中的那个人烟稀少、破败不堪、使人深刻反省的圆明园吗?眼前的这一切使人难以置信。走了不多时,望见一幅巨大的圆明园盛景的画。图上层层叠叠的房子和现在空荡荡的一片,使人心中涌动出一股酸涩的感情。那没烧坏的石桥上一根根的钢筋,更像是巨大的猛兽,噬咬着我的心。但那路边的小贩也起劲的宣扬着,更多的游客便为此停下脚步。如织的游人不断地涌过来、挤过去,我梦着头,只管走下去,只想快点儿逃离这喧嚣与嘈杂。

  老远就看见西洋楼遗址了。那巨型的石块横七竖八,歪歪斜斜的躺在冰冷的地方,在痛苦的书写着它饱经沧桑的过去、现在。走近了,无数游客攀上了高高的石头间,似乎他们来这儿就是为了留下那“美丽”的永恒。似乎他们眼前的不是被别人狂笑着烧毁的废墟,而是他失手打碎的花瓶。

  我慢慢地走着,在一堆乱石交错的凹凸道路中,我感慨万千。我深情地注视着脚下一块块已被烧得灰色的汉白玉,想象着原来那宏伟气魄的建筑,为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感到深深地耻辱。

  侵略者狰狞的面孔一直存在我想象间,那一个个灰白的石头都在诉说着什么!那饱受耻辱的一段历史没有摧毁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而是让他更加辉煌!

  地铁站里古铜色的壁画还是静静的呆着,我的心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色彩,整个人像是被灰沙布裹住了似的。我知道,这是历史的耻辱,但这历史的耻辱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圆明园的故事

  在地球上,有一个世外桃源,犹如天上人间,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好像一个博物馆、艺术馆、可惜的是,它已经消失了,它就是中国北京的圆明园。

  圆明园中有许多奇珍异宝,如:古铜器、漆器、金银器、翡翠、珍珠、宝石等。那时,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了。

  圆明园中不仅有珍宝,还有仿照中国各地的名胜风景和西洋景观,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风昔照,海晏堂,万花陈谐奇趣等,以及圆明园四十景,如:缕月云开,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月地云居等。圆明园是经过三代皇帝建造出来的,也就是用了151年建造出来。用了数万个能工巧匠的呕心沥血,花了很多时间,每一处都要经过皇帝来考察。

  可就在1860年,英法联军或攻北京城,圆明园也包括其中,刚占领了第一天,第二天,圆明园就被这些侵略者洗劫一空,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互相扭打跌跌撞撞,摔倒了又爬起来,他们如同饿狼一般吞噬着各种金银珠宝,能拿走的,一件不放过,稍微重一点的,用牲口拉走,实在拿不动的,就破坏掉,文物珍宝一件都没有留下。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他们便放火烧了这世外桃源,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曾经是世外桃源的艺术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

  现在的圆明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那金壁辉煌的宫殿,那些名胜风景……,我们再也看不到了,它也只能称作为遗址公园了。

圆明园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三园共占地350余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圆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不支,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据说当的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各永远不会飞烟尽的自然山水。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

  圆明园遗址仍保持水景园特色,园内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积的“福海”和规模稍逊的“后湖”,以及众多小块面联结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衬以聚土而成的山岗、岛堤和荒石,别有秀色,仍是今人所爱之园。特别是附近清华、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学子,课余经常骑车到此,观水赏月,体味园中不尽的底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国文化遗迹—圆明园

  人人都听说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个故事,它是中华人民的耻辱,让我们知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圆明圆建于1709年,于1809年建成,是廉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后来因雍正在原赐园内加以拓展使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圆明园中,有三个主园。分别是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而这整个园林的水域面积相当于顾和园的整体面积。在山环水绕之间,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入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中。当中有50多处景点是直接模仿的外国的胜景。这使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

  但是可怕的事发生了,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7日,英国和法国的入侵者进入圆明园后,发现了园内有无数奇珍异宝,便开始抢夺园里的金银珍宝和文化艺术珍品。他们把所有可以抢走的抢走了,抢不走的就摧毁掉。抢走宝物后,为了不留下证据,就放了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得只剩断岩残壁……

百年圆明园遗迹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题记

  康熙四十八年,这位清朝第三位皇帝将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从此,圆明园踏上了它近一百五十一年的风雨历程。

  这是一座奢华的皇家园林,一座神秘的帝王离宫,它见证着一个家族的成长与没落,荣耀与痛苦,见证着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

  从踏入圆明园那一刻开始,我就意识到,圆明园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痛,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

  康熙酷爱牡丹。一日,他的一个儿子邀他到园中欣赏牡丹。同时他还见到了自己的孙子。聪明伶俐的小孙子让康熙十分喜欢,这奠定了清朝盛世的三代帝王。当然,这是雍正的精心安排,因为康熙的孙子数不甚数,很多连面都没有见过。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很多,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因为老皇帝喜欢自己的孙子。传教士郎世宁曾在日记中写道:“人老了自然就会喜爱小孩子,皇帝也是这样”。雍正继位以后,下令扩建圆明园。或许他念念不忘那日祖孙三人在园中相会。雍正时期的建筑风格含蓄朴素,与园内的自然景观十分协调。整座园林效仿全国多处自然人文,桃花坞,曲院风荷……紫禁城的居住环境皇帝不适应,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圆明园中度过。乾隆时期,其建筑风格有较大的改变,各处亭庙富丽堂皇,却与周围山水格格不入。这种风格印证了这位盛世皇帝鲜明的性格——自负。

  “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同有无”。一句话,充分道出了乾隆盛世下悲哀的不可逆转的结局。当大清帝国还在用老祖宗留下来的腰刀弓箭的时候,当军队里还用两百年前的大炮的时候,这一切就早已注定。

  走在圆明园的遗址上,身旁的莲花池吹来百年前的风,却已闻不到那时的腥风血雨,战火硝烟。容妃的宫殿如今已只剩下断墟残垣。大水法是整座圆明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郎世宁在设计西洋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会是这个将近600个足球场大小的圆明园唯一没有完全毁灭的建筑

  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一个人的缺点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腐败,落后。一个皇族的缺点决定着一个帝国的衰亡。慈禧垂帘听政,光绪软禁被害。哪怕光绪帝成功变法,但大势已去,再也无法力挽狂澜。满目疮痍。中国这块肥肉,侵略者怎能不动心?烧杀抢掠,淘尽了圆明园各种奇珍异宝,然后,得不到,就毁掉。

  “Fire——”

  如此惨烈的失败,唤起了一部分人的觉醒。中国近代史的滚爬摸打,清朝的悲伤已经远去。

  这就是历史,不论你怎么样,它都不会再改变。

  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们交谈拍照。躺在地下的大清不会想到,伟大的圆明园将以这种方式继续它的旅程……

历史的烙印—圆明园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到北京圆明园去游玩。听他说,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得知了这个消息,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恨不得马上就能目睹到那豪华而神秘的皇家宫苑。

  到了圆明园,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呆了:断壁残垣,一片废墟。我愤愤地质问爸爸:“这明明就是一片废墟么!哪里是什么皇家花园?你这不是在骗我吗?”爸爸听后,严肃地对我说:“圆明园的确是皇家花园,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被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导游听到爸爸说的话后,向我详细介绍道:“但不幸的是,这座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圆明园内残存及陆续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但没过多长时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洗劫,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圆明园犹如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史册,发挥了它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听了爸爸和导游的介绍,我的心里燃起了一团怒火,望着光秃秃的柱子和断壁残垣的废墟,怎么能让人想象的到这里曾经是皇帝的乐园呢?看着西洋楼的残石断柱,我仿佛听到了它在向人们讲述着祖国的盛衰荣耻,激励着华夏子孙为了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如今,东方睡狮已经醒来,炎黄子孙们将会为中华民族揭去耻辱的一面,为中国的繁荣昌盛献出他们巨大的贡献。

  圆明园,这座昔日压倒群芳,震惊世界的园林建筑奇珍,今日已成了绿树丛中的断壁,伤痕累累的废墟,但它让我永远的记住了中国清政府当年的懦弱,激发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不会被他国所欺!

  我们要牢记圆明园给我们留下的历史烙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那件令我难忘的事500字左右

用英语介绍中国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