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故事和传说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一只风筝的故事

  箱子里一只放着一只黄色的风筝,很普通,但是却又一段不能不说的故事。

  记得一次老师说要举行放风筝比赛,让同学们把自己的风筝带来放。那是爷爷已经给我做了一只用黄布做的三角形风筝,可我一直嫌它老土,一点儿也不好看,也就没打算要带它去参加比赛。那时的我性子很倔,不肯听家人的劝阻,愣是自己买了做风筝的材料,想带自己做的风筝去,想在人前炫耀炫耀自己的手艺。可是事情总是不如人意。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不是竹骨扎歪了就是纸糊反了。结果到头来做成了一个看似四不像的玩意儿。

  到了双休日,我带着自己做的乱七八糟的风筝来到空地上,准备趁着有力的风势放风筝。可是,人都已经跑了几十米远了这只风筝可还是没怎么动,根本就不能飞。“怎么会这样?”我惊异地望着已经在空地上挣扎了几十次的风筝。突然间,我想起了爷爷做的那只黄色的三角形风筝。“那不就是只普通的风筝嘛!又老土又难看,怎么能派的上用场呢?”我心里嘀咕着。在那一刹那,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大堆让自己十分纳闷的画面:有那只风筝孤独呆在角落里的身影;有爸爸妈妈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辜负爷爷的一番苦心的画面;还有爷爷半蹲在地上,艰辛地用刀子劈开竹子削成竹骨的场景。这一瞬间,我突然间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

  可是,我还是忍住了眼泪的淌流。后来,我翻箱倒柜,找出了那只黄色的三角风筝。它仍是躺在角落里,静默不语。

  我试着把它放上天空,它凭着壮实的身,稳稳的飞上了天空。那一刻,我的心里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这是一只风筝的故事,每一只风筝可能都充满了灵魂,它们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普通,请珍惜每一只风筝。

关于风筝的故事和传说

历史典故: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

  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风筝节也是英蓝国际教育集团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也是英蓝国际教育集团对外形象展示的大型活动,自2010年开始,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是孩子们和家长喜欢的竞技交流活动,给孩子们一片天空,让他们追逐风筝,嬉戏春风,放飞心情,享受快乐,放飞理想、放飞希望;给校园一片天空,让校园充满欢笑、充满活力;给英蓝文化一片天空,让她尽显英蓝教育风彩和美丽、尽显生机和魅力。

风筝的由来

  风筝是一种玩具,在南北朝,风筝是用来传信息的。

  风筝最早是用木头做的,它叫木鸟,可惜的是它飞一天就会坏掉。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纸鸢的头部装有竹笛,风入竹笛,会发出古筝的声音,因此得名“风筝”到了宋代风筝就变成了一种玩具了。

  传说,鲁班也发明过一种木鸟,它可以飞三四天左右。

  知道了这些再看看小猪发明的风筝吧。

  早上,小猪在窗前看见天上飞翔的小鸟,便想起来了发明一种可以在天上飞的东西。小猪想了想,它想了很长时间,就动手做了,他把这个东西称为:纸鸢。小猪很高兴,他把纸鸢放了出去。可就在这时,天上下起了雨,雨把纸鸢淋湿了,纸鸢就掉了下来,小猪说:“看来得做个防雨的风筝。”小猪就用木头做。做好后,就给它起了个名字:木鸟。小猪请了小羊、小熊等人看看自己做的木鸟怎么样。小猪把木鸟放了上去,小羊他们看了,连连称好。可是过了一会,木鸟飞不起来了,小猪一看,还是不行,小羊提了个建议:用线缝成蝴蝶的形状,而且还要让动物们放,最好还要有竹子支撑。小猪按照小羊的的建议做了起来,最后终于做好了,这回小猪试了试,还真行了,小猪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风筝。

风筝的来历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风筝的故事

  风筝是历史上真正的飞机最早的雏形,它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由中国发明了。而欧洲的风筝,据人们所知,最早出现在14世纪。在东方,风筝用于宗教、捕鱼、军事通信,而且用来载人。在欧洲,风筝最初是作为一种军事标志出现的,到16世纪就变得普遍了,成了从东方传入的一种儿童玩具。

  1804年,空气动力学的创立者凯利根据风筝制造出了第一个现代滑翔机的模型。1839年,哈格雷夫发明了一种平稳的盒式风筝,这是对现代风筝的发展作出的最重大的贡献。在巴登.鲍威尔于1894年做了一些载人的试验后,欧洲的海军和陆军中出现了用来进行观察的载人风筝。1904年,用以承重的一长列盒式载人风筝问世了。在20世纪初出现了风筝的一种最有价值的应用:用风筝将气象仪器载到很高的高度。从1905年起,盒式风筝的原理被应用到飞机上,首先是滑翔机,后来是有动力的飞行机械。在现代,风筝不仅是一种玩具,还用来协助海上救援。

关于风筝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的儿子,在下雨时玩风筝,忽然一道闪电把王子给活活地电死了。

  国王伤心欲绝,茶饭不思,半夜三更总是大声地哭泣。

  所以第二天,国王颁布一个新的规定。说:“从这一天起,国家内不准出现半只风筝。反抗者格杀勿论。”人民很愤怒,但是,又不敢说出来。于是人们把所有风筝交给了国王。第三天,国王命人把所有风筝都烧成灰烬。

  几年过去了,国王在一次出宫游玩时,发现了一个男孩在玩自己最痛恨的风筝。国王于是走上前问:“小男孩你这个风筝那来的”

  小男孩回答说:“这是在几年前要烧掉风筝的坏国王的手中拿回来的”。国王说:“我就是那个在你心目中的坏国王,你快把你手上的风筝给我。

  小男孩连忙拿出剪刀把风筝线剪断掉,风筝飘走了。国王望着这只断了线的风筝,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做错了。

  故事说完了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有关风筝的故事

  当我看见风筝,我的心里就泛起了点点忧伤,父亲那慈祥的面容也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我童年时,在乡村里生活的事。那时,我家并不大,几十平方米的地方,昏暗的光线。生活全靠父亲当普通教师微薄的工资,家里还有五个孩子要吃喝。母亲在家织毛衣,卖出去也不过几块钱。我就是在这粗茶淡饭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不求富贵,只求活得安稳。

  一次,我在家门前玩着儿小石子。隔壁有钱的小孩拿着一只漂亮的风筝来向我炫耀,笑我“穷鬼”,连零花钱也没有。我没说什么,只是把石子踢到一边,低下头,默默忍着眼泪。这一切被父亲看在眼里,心像被刀割一样疼痛。

  过了些天,我放学回家后,发现父亲桌上有一封信和几篇修改得密密麻麻的文稿。我扔下书包,好奇地打开信封,一看,是一张五毛钱和一张通知:

  同志,您的文章已被我社录取,支付稿费五角。感谢您的投稿!

  杂志社

  我一字一句地读完信,呆呆地看着手心里的五角钱。一瞬间,我明白了一切:父亲不想让我被小伙伴嘲笑,所以这些天他才会敖夜写作,希望他的文章可以投稿,是为了……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涌了出来,想起父亲那布满血丝的双眼,我怎么对得起我可怜的父亲!

  又过了数十日,家里多了一只漂亮的花布风筝。我走上前去,把风筝楼在怀里,紧紧地,像抱着父亲。这只小小的风筝,包含了多少父亲对我的爱啊!

  在我的心里,有一只飞翔的风筝。这是父亲的风筝。它凝聚了父亲每一次对我的爱,对我的关怀,疼爱,以及无数次的鼓励。

风筝的由来及其传播故事

  风筝的起源:说起风筝的起源,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故去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据说,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 “风筝”的叫法。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淄博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公元前约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比如《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南朝的“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

风筝的美丽传说

  一提到风筝,大家自然而然地都会想到放风筝,但有没有人会想到风筝的美丽传说呢? 在南北朝的时候,战乱纷纷。一次,梁武帝与侯景打仗,梁武帝战败,被侯景围困台城。梁武帝被围困了很多天,他想:“再这样下去实在不行,可是又不能把救援信送出去,这该怎么办呢?”

  于是他想啊想,想啊想,啊,想出来了,把救援信放在纸鸢(以前风筝称纸鸢)上,让人放出去不就行了?后来,梁武帝顺利地利用风筝把救援信送出去了。 真是妙计呀,利用风筝把信送出去,真是绝了。听了这段故事,是不是觉得还没有听够,别急,我还有一个小故事。

  我听说,有一个小国在打仗,可是兵力太弱,怎能敌得过别人?不过,他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他们把火药装在风筝上,去突袭敌人。其中的奥秘是在导火线上绑上一根燃着的香火,并且将风筝放在敌营的上空,趁爆炸造成混乱,然后突袭敌军。 没想到吧,风筝还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和这么多的用处呢。

风筝的传说

  童年的夏夜,爱跟着奶奶,到老家胡同口的那棵槐树下乘凉。在奶奶编的大蒲团上,半躺半坐地依偎着奶奶,奶奶缓缓地挥动着手中的芭蕉扇,眼望着夜幕中闪烁的星星,轻声细语地讲述着那些我喜爱的故事。

  一

  很久以前,白浪河边,居住着一个勤劳的少年。少年叫牟天,在河边垦荒成田,种植着大豆高粱,还有一些果树。春天到来,田野返青,花开春暖,白浪河两岸处处是迷人的春光。每到夜晚,少年的梦里,总会有一个美丽的少女,乘着彩云,翩翩而来。

  这日,牟天在田间劳作累了,来到河边,洗了把脸,坐在岸旁的一个树桩上歇息。这时,从蔚蓝的天上飞来一只鸟儿,落在他身旁的灌木丛上,亮开歌喉鸣叫起来。这是一只娇小又俊俏的鸟儿,全身的羽毛五彩斑斓,两只眼睛湖水一样蔚蓝,鸟儿的鸣叫,更是清脆婉转。自幼就住在白浪河边的牟天,从未见过长相如此俊俏,叫声如此美妙的鸟儿。

  正当牟天,如醉如痴的欣赏着鸟儿的时候,一只藏匿在树丛后面的狐狸,悄悄的来到了小鸟身边,猛地一个雀跃,用又尖又长的嘴巴,叼住了这只小鸟,那甜甜的鸟鸣辄然而之,顷刻间响起了鸟儿凄惨的呼叫。

  狡猾又凶残的狐狸,叼着拼命挣扎的鸟儿,急急向树林深处跑去,牟天见状,奋力追赶。一边狂奔,一边不住的捡起地上的石块,向狐狸奋力猛砸。狐狸见到少年穷追不舍,只好丢下鸟儿仓皇逃去。

  牟天赶忙把受伤的小鸟捧在手心里,跑回自己的茅屋中,将开水化上盐巴,细细的为鸟儿擦净血污,清洗了伤处,日日夜夜精心的照料着。鸟儿恢复得很快,几日后又能自如的飞翔,放声的歌唱了。这只鸟儿非常感激牟天的救命之恩,从此追随着少年,与其形影不离。白天,牟天在田间劳作,鸟儿便落在他身旁的树枝上,甜甜的歌唱。晚上,牟天躺在铺上休息时,鸟儿就栖落在铺的一角,静静的守候着他。少年喜欢这只俊美的小鸟,小鸟依恋着善良勇敢的英俊少年。

  二

  傍晚,一场春雨过后,无垠的田野,碧绿一片,两岸的挑花,艳艳的开着,清凉的风中弥漫着花的芳香。夕阳西下,一条彩虹架在苍翠的远山之上,几片晚霞在彩虹边慢慢的飘移。小伙子站在茅草屋前,凝望着天上的彩虹,放声高歌。

  白浪河畔好春光,

  绿柳花红百鸟唱。

  我问天上的七彩虹,

  梦中的姑娘在何方

  小鸟儿静静的站在枝头,侧耳倾听着牟天动情的歌唱。

  这天夜里,睡梦中的牟天被一阵轻柔的推搡弄醒了,他睁开惺忪的睡眼,朦胧中看见,自己梦中遇见的那个美丽少女,此刻正坐在他的睡铺上,双眼满含深情的望着自己。牟天以为自己是在梦中,生怕少女再离自己远去,便张开双臂将少女紧紧搂入怀中。少女温柔的依偎着牟天,告诉他,自己就是那只被他救起的小鸟。她是银河王的小女儿依依公主,自幼喜欢游览天上的胜景,那日清晨,她在天际之上,见白浪河,水流清冽,银浪微卷,两岸柳暗花明,风光无限,便化作一只小鸟越出天界,飞来欣赏,却被狐狸所伤,幸被牟天救下,才免遭大难。

  这些日子,依依于牟天朝夕相处,已被其的善良和勤劳所感动,对人间的这个英俊少年,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牟天好高兴,他问依依,这是不是一场虚幻飘渺的梦,梦醒之后,他的茅草屋中又会是空荡荡的,没有了少女的踪影。依依不作回答,只是不住温存的亲吻着牟天,用自己的痴情回答着少年的疑问。

  这一夜,一对天上人间的少女,互诉衷肠,尽情地在爱河里徜徉。

  三

  春天里,庄稼人的农活多,天刚放亮,牟天就起床去了田间。几场雨后,庄稼地里的杂草,一个劲的疯涨,甚至都要漫过那些高粱苗。牟天沿着一条田垅弯着腰耐心的清理着,当他拔着草到了前方的田头,太阳已从白浪河对岸的树林里升起。早晨的天空飘满朝霞,白浪河面金光万道,鲤鱼跳跃,海鸥鱼鹰云集;树林里、草丛中,数不清的鸟儿在飞翔歌唱。

  牟天转身看自己的茅屋,一柱淡淡的炊烟,袅袅的向上升腾。依依头戴一方布帕,站在屋前微笑着向他招手,用亮亮的嗓音喊牟天回屋吃饭。牟天走回到茅屋前,接过依依递来的手帕,擦净身上的汗水,同依依双双走进茅屋中。屋内的饭桌上,摆满了依依做好的色香味俱佳的饭菜。牟天津津有味的吃着饭,不住的笑望坐在他身边的依依。牟天好幸福好满足。

  吃过饭,依依要牟天站在茅屋前,看她怎样除草。依依摘下戴在头上的布帕,轻轻抛向空中,那方手帕就像一张请柬飞上了蓝天,一会功夫,一群群的天鹅和大雁,从四面八方赶来,落入牟天的庄稼地和果园,整齐有序的排列开,仔仔细细的啃着杂草向前行。这些天鹅和大雁将杂草清理干净后,便飞进白浪河内,洗净羽毛上的尘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形,飞向天空,缓缓离去。让能干的牟天看的目瞪口呆。

  又过了几天,白浪河两岸发生了百年不遇的虫灾,所有的果园和庄稼地里,无数的青虫肆掠,把嫩嫩的叶片和鲜艳的花朵,啃食的残差不齐,让人看了心疼。依依把头帕抛到天上,无数的小鸟儿纷纷聚来,片刻不停的搜寻吃食着害虫,很快所有的害虫被消灭净光。

  牟天分外的珍爱这个来自天宫的美丽少女。

  有了依依的帮助,牟天不用天天忙农活了。闲暇的时光里,这对相爱的少男少女,手牵着手,在白浪河畔,赏盛开在水边的美丽野花,追着蹁跹的蝴蝶漫步,面对着银浪翻卷的白浪河,尽情的歌唱。两人采来无数的鲜花,将居住的小茅屋,装扮成花的世界。夜里,牟天爱将几朵鲜花,插在依依的发髻,然后捧起依依花儿一样的笑脸亲吻。依依就依偎在牟天的胸上,任心上人亲爱抚慰着,静静的聆听窗外夜莺的歌唱。

  小小的茅屋里,弥漫着花的芳香,爱的温馨。牟天和依依尽情的欢度着美好的时光。

  四

  日子飞快的流逝,转眼之间,夏天悄悄的逼近了。

  依依显得很忧郁,她的眼神里饱含着忧郁,歌声中也充满伤感。

  这天晚上,依依躺在牟天的怀抱里,泪流不止。她告诉牟天,人间一春,天上一晨,再过会,她的父王将安排天兵天将,在天际四处巡逻,要是发现依依闯入凡间,就要大发雷霆,将其捉拿归天,重重惩罚,甚至将其处死。依依为了与牟天相守,甘愿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只是担心深爱着她的母后,在失去了爱女之后,会痛心疾首,难以生存。为了母后的安危,她必须忍痛割爱,在立夏的前日返回银河。

  依依说得伤心至极,牟天听得泪流满面,两人紧紧的相拥在一起。夜幕中的茅屋里,没有了往昔的温馨,传出的,是一对恋人同声的叹息。

  之后的日子,两人更加的珍惜分别前的时光。白天里,依依默默的行走在田间,行走在果园,行走在白浪河畔。这里的每一片叶,每一瓣花,每一朵细浪,都让她深深的留恋,难以割舍。依依去集市上买来布匹,为牟天做好了四季的新衣,把两人所用的被褥拆洗后,再重新做好,整齐的叠放在睡铺上,将他们居住的茅屋收拾得干干净净。依依一边细心的做着这一切,一边伤心的落泪。她担心,在他们分别之后,牟天将是怎样渡过那孤独的每一天,思念的每一夜。晚上,晚上两人相拥着坐在茅屋前,默默的仰望浩瀚的夜空。想到别离后彼此相距的遥远,悲伤便涌上两人的心头。

  时光,没有因有情人的难分难舍而止步,分别的日子还是从得到来了。

  立夏的前一日,天地之间风起云涌,白浪河内巨浪翻腾,牟天和依依都早早的醒来,即将分离的两人,紧紧相拥着,从早晨直至黄昏。眼看着天就要黑下来,依依从牟天的怀抱里站起,两人把早买下的红红的丝线放到茅屋前的,依依将丝线的一头牢牢地系在腰间,牟天将丝线的另一头牢牢的抓在手里。两人依依道别之后,依依脚下生出一团彩云,载着泪流满面的依依,缓缓升起,牟天泪流满面,望着越升越高的依依,期盼着她明年的春天能早早归来。

  五

  两人分别之后,是无尽的思念。依依和牟天,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相聚遥遥无期,

  只能靠那条红红的丝线传递思念之情。依依总是在天兵天将们不注意时,跑到天边,抓着自己偷偷系在玉树上的红丝线不住的摇晃,把自己的思念和渴盼,传递给牟天。牟天在自己的茅屋上系上了无数条红丝线,丝线的另一头系着五颜六色的绸缎,风一吹,在空中飘飘扬扬,陪伴牟天,等待着依依的归来。

  第二年,白浪河两岸春暖花开之时,依依踏着彩云归来了。这个的春天,依依生下了一对龙凤胎,自此,依依离去之后,就有一对儿女于牟天陪伴,而依依则在天际更加的牵挂她的爱人和儿女,年年春天都要在归来,和他们共享天伦之乐。到两人子孙满堂之后,依依还会在春天如期归来,同他们相聚。

  在牟天和依依百年之后,他们的儿孙,以及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旷古奇缘,总在春天里做成各种各样的风筝,放飞在蓝天,一直演绎至今。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幼儿园沙包的制作方法

骑自行车动作描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