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文字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掩耳盗铃》这则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成语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它讲的是:一个盗贼,去盗取一个他喜欢的铃铛,为了不让主人听见,就把自己的耳朵堵住,结果他自己没听到,却把主人引来了。我觉得那个人实在太愚蠢了,他这样做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类似这样的人在我们班上也有。早上,我发现有的同学早早地来到学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拿着别人的作业抄了起来。当然,也有苦思冥想想不出来的,也只好拿着别人的作业本“借鉴”一番。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就好比把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又吃了一遍,一点“味道”都没有。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就是为了下午不想留到学校,为了想看到老师的大红勾,给自己一点儿精神安慰。但是有没有想到考试的时候可是一人一个位置,或者和其他不同年级的同学坐在一起,那时,你怎么去抄?谁又会让你抄!到时你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在课堂上,有的同学不专心听讲,老师结束时问同学们听懂了没有?有些同学就会跟着听懂的同学一起回答:“听懂了!”等到该做练习时,老师还是出的类似的数学题,有些同学就不会做,下课时我的作业本也会“不翼而飞”。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哎!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呀。我问xxx:上课老师问听懂了没有,你怎么“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说你听懂了?“你管不着!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哼!”他理直气壮地说。“懂就是懂,不懂就不能装懂。拿来,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你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欺骗!”我气愤地说。

  哎!简直太闹心了,气得我那一节课都没上好。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不能有依靠心理,要相信自己呢。抄作业最大害处会使自己失去思考的机会。不会思考的大脑,那是多么可悲啊!最后,我想劝劝有些同学,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凭借真本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再掩耳盗铃了。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文字版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故事就是这样了,到最后,他也没有得到铃铛,反而别抓了。

  成语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

  一天,一个既诡计多端又爱占便宜的人,来到了一户人家旁,那人看见那户人家有一台精美的大钟,那个人准备把那一台大钟偷走,那个人很聪明,他知道大钟是金属做成的,他就要用锤子把钟给砸烂,结果,他刚砸上去大钟就响了,主人听见了响声就揍了那个人一顿,主人就回家睡觉了,那人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人说:“我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就声音敲的再大,我也听不见了吗?”说着,他就捂着耳朵去敲钟,自己听不见,可是别人能听见,所以那个人又被主人抓住了。

  王宇森

  2010.12.20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拼音:

  yǎněrdaoling

  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

  开诚布公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例子: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的笨拙的把戏。(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谜语:

  聆

  成语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经过上一次的经验,这个人又反思了一夜,决定再也不干偷偷摸摸的事了,他暗暗下定了决心。

  可当他又经过人家大门前,看到那个精致铃铛时,他的贼心又起了。这次,经过深深地思考,总结上次偷盗的失败经历,吸取了教训,他决定先用棉球把自己的耳朵紧紧塞严,再找块布蒙住自己的整个脸,只露出一双可以随时观察的眼睛,然后用锤子敲破铃铛,再一块一块搬走。在这个人眼里,今天这个主意真是十全十美的呀!既不会被发现认出,也能偷走铃铛,真是个绝妙的办法。

  他得意地捂住嘴巴偷笑,“嘿嘿.嘿嘿.”,四下瞅瞅确定无人后,悄悄蒙好脸,把两只耳朵里塞满了棉球,高高举起借来的锤子,使出全身的力气,对着铃铛一锤子敲下去,只听“咣当”一声,铃铛被敲破了,可他也没听见,正准备乐呵呵地搬走呢!还没等他拾起地面上的铃铛片,听到声音的主人,已经迅速跑出来,把他给抓住了。这个人只能又认栽了,这次他还得赔偿敲破铃铛的损失呢!这个人真愚昧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要想让别人不知道你做了坏事,除非你不做,否则总有一天会露馅的。”

掩耳盗铃成语小故事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故事

  这个词讽刺了那种自欺欺人的人的做法。掩耳盗铃的意思就是捂着耳朵去偷一碰就会响的铃铛,在此成语故事中,这个人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别人也就听不见了。着实很可笑很讽刺。一般我们讲这个故事就是说有一个人去偷铃铛,泛泛而谈。其实不然,这个故事是有真名实姓的,偷的也不是铃铛,而是铜钟。

  春秋末年,大将范吉射一家因被追杀,只好逃离晋国。一天,有个人在范家的门口发现了一口钟,很漂亮,于是便想要把它偷走。可是钟太重了,他根本不能背走它。过了一会儿,他想出了一个主意:钟不是太重吗?那就把它敲碎,一块一块地搬走不就行了吗?于是,他很得意地找来一个铁锤,用尽全身力气砸向大钟。“当——”,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因为这钟是铜浇铸而成的,自然是一点也没破损。他又猛力砸了一下,钟仍然发出很大响声,只稍微晃了几下,完好无损。这时他突然意识到,如果再继续砸下去,这“当当”的声响被人听到,就偷不了钟了。他自以为聪明,又想出了个办法:捂住自己的耳朵再砸。这就是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这则成语讽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那么为什么后来钟变成了铃呢?这是由于在古时,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后人将“掩耳盗钟”演变为“ 掩耳盗铃”。

  如今这个成语被韩乔生恶搞成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老韩巧妙地把迅雷不及掩耳和这个词融和起来,达到了令人喷饭的效果。

  拓展阅读:掩耳盗铃的造句

  该剧精选了“龟兔赛跑”、“杞人忧天”、“鹬蚌相争”、“宋人酤酒”、“掩耳盗铃”等寓意深刻的经典寓言故事,创造出一个个完整有趣的故事情节。

  我手托弯月,头顶繁星,眼含秋波,口衔玫瑰,脚踏祥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飞到你的面前,只是为了给你送上圣诞礼物,祝你圣诞快乐!

  道光皇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可是,面对日益衰败、百弊丛生的无奈,他只好掩耳盗铃,听之任之。

  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大吼一声跳起,把虫子捉住了。

  她持续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搭不理屈词穷之势,插了队,并且买到了火车票,众人对她骂骂咧咧,她却毫不在乎。

  偶今天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般杀到公司。

  花钱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赚钱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那些掩耳盗铃,贪赃枉法的官员,迟早会作法自毙的。

儿童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

  掩耳盗铃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拓展阅读:掩耳盗铃的读后感

  读了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我先是觉得这个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的人愚蠢的可笑。笑过之后,我又想了许多。

  有个小偷,到一户富人家偷到一了个铜铃铛,他一边往外跑,铃铛一边在他怀里响。小偷便用自己的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也听不见,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抓住了。

  这个小偷为什么以为只要捂住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别人就都听不见了呢?我认为原因有两条。第一,他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寻求安慰。小偷偷东西,他也害怕,他也紧张,他也不希望被别人发现,铃铛像是他便抱着侥幸的心理捂住自己的耳朵,只要自己不害怕,不紧张就行了,万一别人也没有听见,铃铛不就到手了吗?第二,说到底,他还是舍不得丢了铃铛,贪婪占了上风。得到这个铃铛,他便可以吃喝玩乐,便拥有他认为的幸福、快乐,铃铛响了,可能被别人听到,他也心甘情愿冒这个风险。

  反观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像《掩耳盗铃》中的小偷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吸毒者也知道毒不能碰,但却自己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试个一两次,没什么问题,但最终却上了瘾,在毒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再比如贪官,明知道不义之财不能拿,却被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望所诱惑,贪婪占了上风,以为每一次伸手天知地知我知鬼都不知道,胃口越来越大,最终东窗事发,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所以《掩耳盗铃》中的小偷也好,吸毒者也好,贪官这也好,都是自欺欺人,贪婪的人。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掩耳盗铃》的故事里得到启发,不能碰的东西不要碰,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做。

寓言故事的成语: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寓意以及道理: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范氏(1)之亡也,百姓有得锺(2)者,欲负(3)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4)毁之,锺况然(5)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6)揜(7)其耳。(《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

  (1)范氏:即范吉射,春秋时代晋卿,后被智伯所灭。

  (2)锺:乐器名,同“钟”。古代一种中空的打击乐器,用铜或铁所制成。

  (3)负:用肩背物。

  (4)椎:音追,用来敲打物品的器具。

  (5)况然:这里指敲钟所发出的声音。

  (6)遽:音句,急忙、赶紧。

  (7)揜:掩注遮蔽。音眼,通“掩”。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晋国的智伯把范吉射消灭以后,有人在范家看到了一口钟,就想把它偷偷背走。但是那口钟实在太大了,根本就背不动。因此他就想把钟敲碎了,然后再一块一块的搬走。不料,一动手敲打钟,钟就发出了阵阵嘹亮的响声。他怕别人听到钟响也来跟他抢夺,于是急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认为这样自己听不见了,那么别人也一样的听不到。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引申为“掩耳盗铃”这句成语,比喻自作聪明的人,妄想欺骗别人,实际只是欺骗了自己。

  【讨论】

  (1)偷钟的人为什么要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什么行为

  (2)举一个你做过或看过的掩耳盗铃的事情,给你什么启示?请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做坏事的人总想找借口来为自己脱罪,这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例:他以为涂改成绩单,妈妈就不知道他不及格了,真是掩耳盗铃!

  【相似成语】

  盗铃掩耳;掩目捕雀;塞耳盗钟;自欺欺人;掩耳盗钟

  【课后时间】

  请将竽、弦、管、鼓、琴等乐器填在适当的空格中:

  ( )瑟和鸣

  滥( )充数

  ( )外之音

  对牛弹( )

  一( )作气

  双( )齐下

  参考答案︰

  (琴)瑟和鸣

  滥(竽)充数

  对牛弹(琴)

  一(鼓)作气

  (弦)外之音

  双(管)齐下

成语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的成语可以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对于我们做人有着实际的意义。因此学习云故事的成语是有好处的。下面是相关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螳螂捕蝉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出处】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汉·赵晔《吴越春秋》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相近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成语举例】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成语造句】

  ◎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对牛弹琴的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启示: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按图索骥的典故】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按图索骥的启示:

  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也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正确。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刻舟求剑生活中小例子

错别字门头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