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深度影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人间世》观后感

  泪流满面,心痛不已,这是我观看这部纪录片最直接最强烈的情感表现。我这个人笑点很低,但泪点还是挺高的。那些穷极煽情技巧的影视作品,那些配着悲情背景音的新闻报道,都在卖力地想赚取观众的眼泪,把一幕幕人间悲剧演给人的看,展示给人看,对于这些我非常吝惜自己的眼泪,即便同情也难有深切的痛楚,更难泪流满面。我曾怀疑自己是否过于冷漠,无动于衷于他人的人生不幸,是否这世间的不幸多到已经让我开始麻木。

  麻木,这个词在《人间世》中也出现过,是说那些每天面对生生死死的医生们,在目睹的一次次的死亡之后最初那个火热的心开始降温,对待死亡,他们变得越来越从容淡定,淡定到好似无情,最后麻木。目睹了太多不幸,人就麻木了,是这样吗?我反问他们,也反问自己。

  片中很多医生在抢救生死一线的病患时,思路清晰、话语冷静,相比于患者亲属的悲痛欲绝,焦急失措,他们冷峻得像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分析病因、解释病情、实施手术,即便安慰家属,也只是语气平静的只言片语。这能说他们麻木了吗?记得在第一集《救命》里,瑞金医院心脏重症外科的医生们在抢救海鲜中毒的朱建峰,血库的供血不够,主任打电话要血,电话这头他那句“兄弟,帮帮忙,这人只有24岁呀,太年轻了”让我感动了许久。这位医生只是无数这样的医生中的一位,见惯了生死的他们内心应该依旧是火热的,只是这份热情隐藏在了为医者所需要的那份冷静镇定之中。也许多年的从医经验,无数的看诊治病,让他们竖起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自己的情感不再那样敏感,难过也不轻易示人。对于患者的不幸,为医者怎么可能完全置身于外呢?只是他们需要懂得如何保留自己的能量和情感来面对下一个可能的不幸罢了。

  对我自己,麻木这词总是让我心惊。我害怕自己变得麻木,对世界的美好缺乏感知,对他人的不幸缺乏同情,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热情。这世界每天都有无数的不幸在发生,无数的人在死去,无数的人在承受死亡所带来的悲痛。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每天都能知道到许多人间悲剧。这样的新闻看多了,渐渐也变得无感了,那些死亡和哀嚎仅仅作为一个过去的事件去知道罢了,这世界的不幸多到让同情都疲惫了。

  而这部纪录片然我的同情之心再次敏感起来。我几乎是哭着看完了片子,从抽泣到泪流满面,到最后放心不下,去关心故事中的人过得怎么样,想知道第九集中那位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年轻妈妈有没有能够活下去,去守护着自己的儿子长大。在这些不幸面前,我投降了,我交出了我的泪水,我的同情,我的挂念,我不再去纠结自己是否已经变得麻木,因为这些泪水告诉我对于他人的不幸,我的感知是那么强烈,强烈到内心开始想要逃离这些生离死别所带来的痛苦。这就是纪录片的伟大之处吧,它把世界的真相呈现给你,即便有时事实不那么美好,你也会认真去感知,让自己毫无保留的沉浸其中。片中的人和事与我相隔千山万水,毫无关系,但因为真实,却又让人感觉触手可及。他们的悲喜透过影像感染着我这个不相干的人,我开始去理解鲁迅先生“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的生命和故事让我流泪,让我去思考生死,思考医患关系,思考这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思考独生子女对父母的意义,思考如何活得更健康更好……这是他们给我的相关,而这样的相关会通过媒介传播到很多像我一样看似无关的人那里,让他们思考。思考,也许就会有行动,行动去让一些事情变好。

  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表达和反馈方式,冷静和淡然并不是麻木。记得高中时学过关于庄子话: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冷眼热肠吧。

人世间深度影评

央视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

  电视剧善于展现日常生活,已有《平凡的世界》《金婚》《父母爱情》等珠玉在前,但《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

  《人世间》想要表达的是个人、家庭与群体、城市之间的同构命运。“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边缘棚户区,这里有木材厂、酱油厂、拖拉机厂、军工厂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家庭。这些家庭里,有如周志刚这样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也有“六小君子”这样的“工二代”,以及周楠、冯玥和周聪这样的第三代。它是光荣与梦想的同义词,也是困惑与艰难的近义词。电视剧从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乡为故事起点,逐步展开了共和国50年发展演进的宏伟画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事件,而剧中这些工人群体家庭的历史命运也就随之跌宕起伏。这样,光字片就有了极典型的意义,成为了中国城市50年发展的一只“麻雀”,而电视剧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了。

  在注重长时间跨度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同时,《人世间》还从空间的角度拓展了故事的宽度。光字片犹如蒲公英的花托,随着光字片的人从这里出发,像种子向外飘散。随着周志刚,我们来到了四川三线建设前线的起伏大山中;随着周秉义,我们看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的雪山农场;随着周蓉,我们见到了贵州的青绿山水;随着骆士宾和水自流,我们见证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多样化的空间通过人物关系的牵连为电视剧构造了一个蒲公英般的辐射与漂移状的故事世界,强化了电视剧容纳社会历史的能量级。从北方到南方的对角线既画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命运,也画出了国家发展的变奏曲线和强弱声调。但最后,这些从光字片飘散在外的人们又都回到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去见证光字片的消失——这既是光字片老百姓几代人的期盼,也是以郝省长与周秉义两代共产党干部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百姓美好生活庄严的兑现。

  《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世间》热播之后,其中蕴含的“恩”与“情”固然引发了观众的思考,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也同样令人感触良多。随着生育政策的改变,多子女家庭渐成常态。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观意愿上,父母当然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由于每个孩子禀赋习性的不同,面对客观存在的差异,父母想真的做到一碗水端平,并非易事。尤其是当孩子之间的“出息”程度相差较大之时,如何对待孩子更是对父母的严峻考验。

  风物长宜放眼量,父母要立足长远辩证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为自己争光,没什么“出息”但只要品性良好,也不是一桩坏事。《人世间》里,大哥、二姐双双考上了北大,一个娶了省长的女儿,一个嫁给了知名诗人,忙得常年回不来。而老三周秉昆是家里最普通的那个孩子,但也是看起来最没出息的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担负其照顾父母的重任。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很多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父母子女一场,是人世间最难得的缘分。父母要抱着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无论孩子出息也好,普通也罢,都是自己的骄傲,都是自己心中的宝。

人世间观后感

  最近看了《人世间》电视剧,感触很深,虽然个人感觉后半段剧情有点拉跨。

  最欣赏的角色是郑娟,殷桃演的也很好,个人认为她应该是最幸福的状态,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在这人世间谁又不会经历点东西呢,让我最有感动的不是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而是,我感觉郑娟是内心最安定的一个状态,也正是这样坚韧、安定的状态,孩子都很出色。她是有自己的,看似她为别人而活,为丈夫周秉坤而活,秉坤是她的一切,但也同样秉坤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给了她这种安全感,她不矫情、不造作,顾全大局,为家人、为孩子、为邻居、为朋友都做到了最好。

  相比其他人,周蓉是有些自我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只考虑自己,简单说,她有自己,没有别人,但她也在改变。

  秉义给人的状态是有些拧巴的,虽然做到了市委书记,做了很多实事,但他没有自己,不洒脱,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一直是一种被动的感觉。

  冬梅,很理解她,她付出了很多,有的时候很无能为力,爱自己的老公,因为老公的身份,这种爱需要隐忍,到了后半生,失去了父母,没有孩子,丈夫不在身边并且得了癌症,工作也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是有些悲哀和凄惨的。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作为一个女人,结婚生子后,才越发的感受到这人世间的真真切切。有时候想想,工作可能才是自己唯一能抓的住的东西,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老公总有不理解的时候,还可以工作,和自己对话,在工作和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长,相对应的有一份自己可以支配的收入,这可能就是还有自己吧。也只有自己有了这份安定和平和,才会影响孩子更自信更强大。有时候经常会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不自信而苦恼,想想可能还是心态不够平和,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需要好好改变。看到郑娟和秉坤主动去春燕家,还是很感慨的,朋友即使对自己做过不好的事情,最后还是会原谅他,主动去拉一下,感觉自己是完全做不到的,这种宽阔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每个人物都很鲜活,仿佛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就是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却折射出了这人世间太多的人性。每一个人都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和压力,对个人来说,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是一生的功课。

《人世间》观后感

  那是在上海的华山医院,一个年仅24岁的名叫焦俞的年轻人,刚刚被医生断定脑死亡,无法再活过来。面对这个噩耗,家属们悲痛欲绝,而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却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捐献器官。要知道,分别亲人是非常痛苦的,更何况还要让亲人捐献器官。

  与此同时,等待了好久的三个病人都有了重生的希望。他们的病情都非常严重,本来已经走向了“鬼门关”,现在因为焦俞家人的善举,三人的生命就有了希望。

  焦俞被推进了手术室,他的父母亲一边流泪,一边摸着孩子的额头,作了最后的告别。之后,医生摘除了焦俞体内可用的器官,共捐献了七样器官:一个心脏、一个肝脏、一个肺、两个眼角膜和两个肾脏。等待了好几年的肾脏病人和肝脏病人也被推进了手术室,开始进行器官移植。他们都很幸运,移植手术都非常成功。在八月十六那天,他们开开心心地跟家人团圆过中秋。

  尽管焦俞过世了,但是他的器官像一颗种子,在别人的生命里生根发芽,这就是人间的真情,伟大的、令人敬佩的。

人间世观后感

  距离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之久,但是它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这部纪录片直击医患关系的重重矛盾,用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去向人们展现真正的医学,让人们在面对疾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不避谈失败,不忌言生死,尊重医学,尊重生命。

  医生可能现在已经成为了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医科大学的招生并没有像前几年一样火爆,而是逐渐冷清下来,医生这个职业在当下的中国正在成为畏途。原因就在于医生背负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不光有行医救人的压力,同时也背负着病人家属的压力,这样双重的重压吓退了一些原本打算从医的人。

  “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的真相就是在高明的医生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在很多“伤医”事件的背后,是因为不少患者家属不能够接受对于自己亲人生的渴望以及现有医学水平之间的落差,这在同时也给医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疾病面前,患者家属能够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让医生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职责,尽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许这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人间世》观后感

  最近看了这个关于医院的纪录片,一开始感觉有些抵触。抵触的原因是对于谈论死亡是比较隐晦的。直到有一位医生说出一句话,自己才有所释然。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既然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那还有什么所忌讳的。总结来说,忌讳是我们害怕死亡,对生的留恋,才会有对死的恐惧。

  理解和信任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的医患之间缺少理解和信任,很多亲人之间都缺少必要的理解和信任。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过大的生活压力使人们变的更加孤单,甚至是孤立。把自己封闭在很小的圈子里,进行自己的生态系统,不接纳,不去主动的沟通。所导致的恶性循环,越来越糟糕。

  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医病,更重要的是医心,只有心有所往,心有所向才能勇往直前,不惧艰险。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由(用户整理)分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世间》热播之后,其中蕴含的“恩”与“情”固然引发了观众的思考,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也同样令人感触良多!

  勾勒时代,细节多是举重若轻的。多数时候,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戏份不算多,但前后呼应的戏剧“扣子”丰满了父亲的形象。他极重道义,终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儿,见女婿第一面便明确,周家祖训做人要懂报恩。一个“恩”字后来成了他接受“寡妇”郑娟成为周家一分子的驱动,因他瞧见了与美丽容颜不相符的布满茧子的手,瞧见了干干净净、脸色红润全然不似昏迷两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没在郝冬梅家“落难”时劝长子分手,也能在时移世易后常常体谅儿媳的难;可他偶尔又不那么通情,带儿女三对夫妻串门拜年,跟邻里乡亲念叨周家走出两名北大学子的荣光,却忽视了为周全哥哥姐姐岁月静好、替全家扛过艰难光景的小儿子夫妻。

  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是不一样的,作为周家长子的周秉义,应该算是周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在他这一代完成了光宗耀祖的任务,头顶着国家的公职干部、省长的女婿、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的头衔,只是再辉煌的人生也不能十全十美。周蓉骨子里非常追求浪漫自由的人,任性果敢,有自己的理想,有着比较先锋的女性意识,而且特立独行。周蓉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要有信仰!在周蓉的世界观里,爱情至上,一个女人只有拥有爱情才有活下去的快乐!再看周秉昆,周家老三周秉昆,是家的守望者周家小疙瘩将所有的温暖都放在对家的守护上,坚守平凡的幸福是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体现出中国人历尽时空而不变的对“家”的信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为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生活着,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要敢于接受挑战,不畏惧困难,才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个人,必定要经历风雨,苦过、甜过、品过、笑过,才是真正的《人世间》。

观看人间世电影观后感

  很多片段都是含泪看完的,医患关系是现在常常上头条的新闻,在纪录片中,医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救死扶伤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施救,但人有旦夕祸福,医学也有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时候,第一集中有急救室实施抢救的片段,各个医生轮班做心脏复苏,最后抢救无效时,有一个医生直接摘掉口罩走掉了,或许这个抢救是他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寻常的一个,或许这个病人是他看尽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是在他摘下口罩低头走掉的时候,我想他的心中还是有惆怅,毕竟那个患者才24岁,

  器官捐献,这个听起来就有千金重的话题,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死后又有灵魂转世的说法,关于火化都需要国家普及推广,更何况人死后将所有器官捐献,生者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忍受多么大的悲恸,焦的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程序中需要监护人手写放弃治疗,这四个字,亲笔写下就好像是亲手放弃最爱的儿子,这个时候父亲犹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异常冷静,儿子的生命已经留不住了,就让他成为其他优秀的人的一部分,活在这世上,这一集的最后,有一个器官捐献的纪念碑,这个碑不仅仅是在告诉活着的人,这世上有这些人他们的亲人在忍受丧亲之痛的时候还想着其他无血缘却忍受病痛的人,也是在记录着我们社会的进步,绿叶枯萎不是结束,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是否有想过未来,自己的生命会怎样结束,临终关怀医院,如果有一天需忍受病痛的折磨,如何有尊严的死去,选择自杀也是需要有勇气的,有时候还没有鼓足勇气,却也连这个选择也失去了,因为那时候你已经没有力气了,到那时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是在小小的床上,透过四方的窗子看春夏秋冬的痛苦,这是每个人不得不去想,却又万万不愿想的未来。重病的老人离开时,她的老伴乘坐出租车送她最后一程的时候,在车上忍不住落泪的场景,这一生两人携手,却有一人先走,这其中苦痛无论年纪老少、身体建康与否都是一样的。

  26岁的年轻妈妈,这一集是最感动的,新婚夫妻的恩爱,怀孕母亲为了孩子坚持到最后一刻,勇敢、乐观地面对病痛,疾病总是突然地降临,没有理由没有凭什么,无人可分担替代,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一天你都有充实无虚度么

观《人间世》有感

  我见过城市的灯火,没见过手术台上的灯光;我有过等待的急躁,没有过抢救时的心急如焚;我看过聚散离合的故事,没看过急诊室里的悲欢。

  在看《人间世》之前。

  可我当我看过了24小时待命,24小时辗转奔波的救护车;当我看过了一台手术的艰辛不易,所有医生的心忧,所有医生的不眠,不放弃;当我看过一个家庭对生命的期待,每个生命对延续的渴求;当我看过医生忍受饥饿、疲惫、苦痛、悲伤,可是却少有抱怨的言语;当我看到敢于扼住死神喉咙的战士,被不理智的家属扼住了他们的喉咙;当我看到手术失败后他们的不甘与遗憾,他们的悲伤和不言;当我看到收到病人家属的节日祝福的医生,他们意外,面容却波澜不惊,可心中满是动容……

  当我看过这些,我被感动被震撼,我悬着心,我感受到沉默里的伤痛,我分享成功与理解的喜悦,我愤慨对医生的伤害和不理智的报复,我心疼他们的劳累,我敬佩他们的精神。

  在充满来苏味道的走廊,在担架和病床,在手术台边,在心电图旁。我没看见身披圣光,拯救世人的神,我只看见了医生,各种各样的医生,外科的内科的,主刀的医学专用的,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却又都一样,他们都坚强,坚强到48小时不眠不休,敢从死神的刀下抢回一个又一个生命,坚强到每一天与各种病魔斗智斗勇,不死不休;他们也脆弱,脆弱到堂堂七尺男儿只能靠信仰支撑,脆弱到无法在没能挽救一个生命后面对镜头表达惋惜和遗憾,还有不甘。

  我将会成为这样。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在专业名词和常人理解仍不能完全统一的今天,想到这里的时候说不头疼绝对是假的。可即使这样我也没后悔走上这人人说是不归路的学医道路。

  因为我虽看见了黑暗,可也看见了光。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活在世界的表面,但这世上有两种人,他们不活在表面,而是扎根在人间。一种是作家,一种是医生。前者创造抽象的生命,后者拯救具化的生命。所有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其生命的拓展。所有医生拯救的生命,都是其生命的延伸。前者探索人类的情感,后者钻研生命的构造。前者是天空之眼,后者是大地之灯。一个审视,一个守护。

  有朝一日我也将成为大地的灯火,重新点亮无数的生命。我将和我的先辈们一样,我不求歌功颂德的石碑,不求著书立说的赞誉,不求千世万世的不灭。我只想做这人间世里的,大地之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

人世间告诉我们五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