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告诉我们的道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人间世观后感

  距离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之久,但是它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这部纪录片直击医患关系的重重矛盾,用一个个生命的故事去向人们展现真正的医学,让人们在面对疾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不避谈失败,不忌言生死,尊重医学,尊重生命。

  医生可能现在已经成为了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医科大学的招生并没有像前几年一样火爆,而是逐渐冷清下来,医生这个职业在当下的中国正在成为畏途。原因就在于医生背负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不光有行医救人的压力,同时也背负着病人家属的压力,这样双重的重压吓退了一些原本打算从医的人。

  “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的真相就是在高明的医生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在很多“伤医”事件的背后,是因为不少患者家属不能够接受对于自己亲人生的渴望以及现有医学水平之间的落差,这在同时也给医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疾病面前,患者家属能够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让医生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职责,尽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许这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电视剧《人世间》告诉我们的道理

《人世间》观后感

  今天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人世间》。

  纪录片讲的是一位名叫蔡弦安的骨肿瘤患者,他患了骨癌,左手臂上长出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瘤,于是被迫截了肢,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求和对生活的希望,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开始积极的面对化疗,面对厄运。这笔纪录片还讲了其他许多许多骨肿瘤患者的故事,有不满十岁的儿童,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成年人。

  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也跟着不定。当蔡弦安进行手术时,我紧张,当蔡弦安带病参加活动时,我感动,当蔡弦安平静的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几天时,我难过……

  这部纪录片告给我很多感触: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要珍惜当下和拥有的,要感恩父母及那些给予过你帮助的人们,要关爱那些被疾病所折磨的人,当你在困境中,要坚韧地面对,这样,才能渡过难关。在生活中,乐观、珍惜、感恩、关爱以及坚韧是你最大的财富。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当我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人世间》里那些像蔡弦安那样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始终用微笑迎接病痛,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病房里的笑容,你们是人世间最绚丽的风景!

《人间世》观后感

  泪流满面,心痛不已,这是我观看这部纪录片最直接最强烈的情感表现。我这个人笑点很低,但泪点还是挺高的。那些穷极煽情技巧的影视作品,那些配着悲情背景音的新闻报道,都在卖力地想赚取观众的眼泪,把一幕幕人间悲剧演给人的看,展示给人看,对于这些我非常吝惜自己的眼泪,即便同情也难有深切的痛楚,更难泪流满面。我曾怀疑自己是否过于冷漠,无动于衷于他人的人生不幸,是否这世间的不幸多到已经让我开始麻木。

  麻木,这个词在《人间世》中也出现过,是说那些每天面对生生死死的医生们,在目睹的一次次的死亡之后最初那个火热的心开始降温,对待死亡,他们变得越来越从容淡定,淡定到好似无情,最后麻木。目睹了太多不幸,人就麻木了,是这样吗?我反问他们,也反问自己。

  片中很多医生在抢救生死一线的病患时,思路清晰、话语冷静,相比于患者亲属的悲痛欲绝,焦急失措,他们冷峻得像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分析病因、解释病情、实施手术,即便安慰家属,也只是语气平静的只言片语。这能说他们麻木了吗?记得在第一集《救命》里,瑞金医院心脏重症外科的医生们在抢救海鲜中毒的朱建峰,血库的供血不够,主任打电话要血,电话这头他那句“兄弟,帮帮忙,这人只有24岁呀,太年轻了”让我感动了许久。这位医生只是无数这样的医生中的一位,见惯了生死的他们内心应该依旧是火热的,只是这份热情隐藏在了为医者所需要的那份冷静镇定之中。也许多年的从医经验,无数的看诊治病,让他们竖起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自己的情感不再那样敏感,难过也不轻易示人。对于患者的不幸,为医者怎么可能完全置身于外呢?只是他们需要懂得如何保留自己的能量和情感来面对下一个可能的不幸罢了。

  对我自己,麻木这词总是让我心惊。我害怕自己变得麻木,对世界的美好缺乏感知,对他人的不幸缺乏同情,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热情。这世界每天都有无数的不幸在发生,无数的人在死去,无数的人在承受死亡所带来的悲痛。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每天都能知道到许多人间悲剧。这样的新闻看多了,渐渐也变得无感了,那些死亡和哀嚎仅仅作为一个过去的事件去知道罢了,这世界的不幸多到让同情都疲惫了。

  而这部纪录片然我的同情之心再次敏感起来。我几乎是哭着看完了片子,从抽泣到泪流满面,到最后放心不下,去关心故事中的人过得怎么样,想知道第九集中那位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年轻妈妈有没有能够活下去,去守护着自己的儿子长大。在这些不幸面前,我投降了,我交出了我的泪水,我的同情,我的挂念,我不再去纠结自己是否已经变得麻木,因为这些泪水告诉我对于他人的不幸,我的感知是那么强烈,强烈到内心开始想要逃离这些生离死别所带来的痛苦。这就是纪录片的伟大之处吧,它把世界的真相呈现给你,即便有时事实不那么美好,你也会认真去感知,让自己毫无保留的沉浸其中。片中的人和事与我相隔千山万水,毫无关系,但因为真实,却又让人感觉触手可及。他们的悲喜透过影像感染着我这个不相干的人,我开始去理解鲁迅先生“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相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的生命和故事让我流泪,让我去思考生死,思考医患关系,思考这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思考独生子女对父母的意义,思考如何活得更健康更好……这是他们给我的相关,而这样的相关会通过媒介传播到很多像我一样看似无关的人那里,让他们思考。思考,也许就会有行动,行动去让一些事情变好。

  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表达和反馈方式,冷静和淡然并不是麻木。记得高中时学过关于庄子话: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很多人,就是这样的冷眼热肠吧。

人间世观后感

  看第四集临终关怀就想起黑镜某一季中某一集,要是以后科技发展到人死后可以选择性地将人生前美好的意识储存到云端的大数据里,让人的意识永久驻留在那段时光里,何尝不是灵魂永生,要是科技进步到那种阶段,直面死亡或许再不是一件让亲人感到哀恸的事。

  黑镜除了是一部黑科技英剧外,也是一部逻辑性很强的道德伦理剧,每集看完剧终让人感到内心微微打颤,唏嘘科技进步不见得是件好事。

  我在想,按现在前沿科技的发展速度,如果我活得足够久,应该能看到这种技术的诞生。

  《人间世》是一部优秀的记录片,它平实地记录了平凡人史诗般的命运。

《人间世》观后感

  人间就是我们说的地球。我间有人,有动物、植物等。人间既是复杂的,又是美好的。复杂的是,人与人之间会争吵,会打架,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也会发生战争,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美好的是有山也有水,有花还有草,更还有很多好人。人间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的人的嘴巴虽然很会说甜言蜜语,但心却如很坏,简直就是口蜜腹剑。有的人却很宽容,就算是对待和自己有过节的人,还是那么热情,真是“宰相肚里好撑船”。真应了一句话“人貌不可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确,有些人虽然外表长得好看,但心里却很坏,而有些人外表虽然不好看,但心地善良。还有一种人,不管是外表还是心灵,全都不好,同时人间也有一种人,他们的外表和心灵都很美。人间常常会让人留下一些后悔的事,比如一个干农活的青年,他也许在后悔自己小时候为什么不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个年过半白的穷光蛋也许在后悔自己小时候为什么要浪费青春,在年青时没有好好把握机遇……

  人间常常会留下些快乐难忘悲伤的事,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接触过的人和事也许都不一样,真可以说是各有不同。

  面对这个复杂而美好又多变的世界,我只能提醒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好好把握时机,世上没有后悔药。

人世间观后感

  最近看了《人世间》电视剧,感触很深,虽然个人感觉后半段剧情有点拉跨。

  最欣赏的角色是郑娟,殷桃演的也很好,个人认为她应该是最幸福的状态,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在这人世间谁又不会经历点东西呢,让我最有感动的不是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而是,我感觉郑娟是内心最安定的一个状态,也正是这样坚韧、安定的状态,孩子都很出色。她是有自己的,看似她为别人而活,为丈夫周秉坤而活,秉坤是她的一切,但也同样秉坤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给了她这种安全感,她不矫情、不造作,顾全大局,为家人、为孩子、为邻居、为朋友都做到了最好。

  相比其他人,周蓉是有些自我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只考虑自己,简单说,她有自己,没有别人,但她也在改变。

  秉义给人的状态是有些拧巴的,虽然做到了市委书记,做了很多实事,但他没有自己,不洒脱,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一直是一种被动的感觉。

  冬梅,很理解她,她付出了很多,有的时候很无能为力,爱自己的老公,因为老公的身份,这种爱需要隐忍,到了后半生,失去了父母,没有孩子,丈夫不在身边并且得了癌症,工作也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是有些悲哀和凄惨的。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作为一个女人,结婚生子后,才越发的感受到这人世间的真真切切。有时候想想,工作可能才是自己唯一能抓的住的东西,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老公总有不理解的时候,还可以工作,和自己对话,在工作和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长,相对应的有一份自己可以支配的收入,这可能就是还有自己吧。也只有自己有了这份安定和平和,才会影响孩子更自信更强大。有时候经常会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不自信而苦恼,想想可能还是心态不够平和,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需要好好改变。看到郑娟和秉坤主动去春燕家,还是很感慨的,朋友即使对自己做过不好的事情,最后还是会原谅他,主动去拉一下,感觉自己是完全做不到的,这种宽阔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每个人物都很鲜活,仿佛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就是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却折射出了这人世间太多的人性。每一个人都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和压力,对个人来说,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是一生的功课。

电视剧《人世间》告诉我们的道理

《人世间》观后感

  电视剧开篇,带着史诗感的俯瞰镜头切入了1969年东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亲去西南“大三线”,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都要“上山下乡”,只留母亲和小儿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随周秉昆的视角,随他走进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边事。

  主创花了大力气营造准确的时代风貌。画面扫过林海雪原、国企车床、集体林场、国营饭店……大工业时代东北的冷冽粗粝扑面而来。镜头一推入“平民窝子”光字片,则是另一种气息。屋檐叠着屋檐,街道变窄成了巷。外人会迷路的光字片里,从院角的鸡笼、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头、门帘、锅碗瓢盆,都透着浓浓烟火气。但对《人世间》而言,物理层面的讲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让长辈忆往昔、年轻人知过去的,不止于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而是绵密的服务于人的细节。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视听细节,对上了观众心里对年代和人的认知,让“我们”代入了他们的情感和命运。

  描画亲情,细节时而诙谐。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胜在本分孝顺。母亲不识字,他理所当然担下读信、写信的任务。母亲大晚上兴起要给父亲写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还是钻出被窝拿起纸笔,顺带还跟母亲撒个娇,求她给自己织条新毛裤。小儿子身上紧绷绷的,正是姐姐穿过的毛裤。父亲寄来长长家书,整整十页,周秉昆慢条斯理地读,一边揣摩父亲潜台词,夹叙夹议的节奏急坏了等下文的母亲。母子温情、家人的牵挂,悉数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读与听。后来,周秉昆同父亲怄气,郑娟接过纸笔,牵起父子间东北与西南的往来。一样是写信,多了分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欲语还休。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

  雕塑奋斗,让我们汲取拼搏的滋养。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美好是拼搏出来的。人如此,家如此,国如此。这种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贵,只是一种精神的蝶变与升华,生活的充实与厚重;这种美好,也不一定是人间奇绝,或许,只是做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功,虽然没有光彩夺目,但也在人生征程熠熠生辉。《人世间》里的人物非常平实,主人公们没有光环,踏踏实实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在人间烟火里,我们看到的是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创作者共同抒写的是情义和正直。这正是我们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和美好,这正是普通大众的精神质感。

  平凡人平凡事,彰显宽广温厚,昂扬拼搏坚强。我们在《人世间》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而这恰恰是培根铸魂、化人养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人世间》的人气“破圈”,源于内容的入心坎,源于贴心的温暖,源于跟普通人牵手一起向前行。这恰恰是艺术作品应该追求的价值。艺术应该是普通大众的,应该是反映时代奔腾的,应该是释放生活澎湃正能量的。

央视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

  电视剧善于展现日常生活,已有《平凡的世界》《金婚》《父母爱情》等珠玉在前,但《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

  《人世间》想要表达的是个人、家庭与群体、城市之间的同构命运。“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边缘棚户区,这里有木材厂、酱油厂、拖拉机厂、军工厂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家庭。这些家庭里,有如周志刚这样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也有“六小君子”这样的“工二代”,以及周楠、冯玥和周聪这样的第三代。它是光荣与梦想的同义词,也是困惑与艰难的近义词。电视剧从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乡为故事起点,逐步展开了共和国50年发展演进的宏伟画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事件,而剧中这些工人群体家庭的历史命运也就随之跌宕起伏。这样,光字片就有了极典型的意义,成为了中国城市50年发展的一只“麻雀”,而电视剧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了。

  在注重长时间跨度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同时,《人世间》还从空间的角度拓展了故事的宽度。光字片犹如蒲公英的花托,随着光字片的人从这里出发,像种子向外飘散。随着周志刚,我们来到了四川三线建设前线的起伏大山中;随着周秉义,我们看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的雪山农场;随着周蓉,我们见到了贵州的青绿山水;随着骆士宾和水自流,我们见证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多样化的空间通过人物关系的牵连为电视剧构造了一个蒲公英般的辐射与漂移状的故事世界,强化了电视剧容纳社会历史的能量级。从北方到南方的对角线既画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命运,也画出了国家发展的变奏曲线和强弱声调。但最后,这些从光字片飘散在外的人们又都回到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去见证光字片的消失——这既是光字片老百姓几代人的期盼,也是以郝省长与周秉义两代共产党干部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百姓美好生活庄严的兑现。

  《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看了《人世间》第五集买肉那一段,好真实啊!四毛八分一斤的猪肉那应该是哪一年呢?你们知道吗?哦,恐怕要我妈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结婚以前,猪肉卖多少钱一斤我还真不知道,因为还太小。主要是我从小不会当家不会管钱,对钱没概念。保姆走了以后父母把买菜的大权直接交给大妹也不交给我,我一点都不冤。

  不过半夜排队买猪肉,买猪板油我参与过。印象中夏天有过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两次吧?保姆带着我或者妹妹去9贸易公司”卖肉的地方排队。

  夏天有人支个门板或者竹凉板,再搬两条长凳,就睡在卖肉的地方,哪管蚊虫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还能弄个小木炭钵子,里面放几块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冻着跺脚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开始早早排队,买猪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悬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后面的就只能碰运气了,所以不少人只放个破篮子在那排着。不等卖肉的来开铺门,排队的人们早已你挤我我挤你的干上了,等到屠夫师傅一到那就看谁家好本事。我也不记得个子矮小的张姨,怎么就有那能耐凑上去买到猪板油

  那时候我们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还不是钱,毕竟父母工资还算可以。但我们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资,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钱也买不着啊!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情节能想象得到吗?当年缺吃到何种程度。电视里周妈妈跟秉昆吃的那馍馍,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馒头从来就没吃饱过。所以看了《人世间》以后,你们要理解,父母为什么会那么舍不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七峰山景点介绍

人世间精辟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