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原文鲁迅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思考在秋夜—读鲁迅的《秋夜》有感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

《秋夜》原文鲁迅

鲁迅的秋夜阅读题解答

  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

  也是枣树出自( )

  A.《秋夜》 B.《春末闲谈》

  C.《雨前》 D.《风景谈》

  2.《秋夜》的体裁是( )

  A.散文 B.自由体诗

  C.散文诗 D.杂文

  三.双项选择题

  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 )

  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夜游的恶鸟

  E.小青虫

  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 )

  A.小的粉红花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四.多项选择题

  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

  A.天空 B.枣树

  C.蜜蜂 D.小的粉红花

  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

  A.奇怪而高的天空” B.小青虫

  C.小的粉红花 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

  A.小青虫 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 D.小的粉红花

  E.窘得发白的月亮

  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

  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 ·

  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

  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

  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

  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

  五、判断题

  1.鲁迅写作《秋夜》时,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

  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 ( )

  2.《秋夜》中的“枣树”形象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

  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 )

  3.鲁迅是在上海写成《秋夜》的。( )

  六、简答题

  1.简述《秋夜》的时代背景。

  2.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3.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野草》 1924

  2.象征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三.双项选择题

  1.C,D 2.A,B

  四.多项选择题

  1.A,B,D,E 2.A,D,E 3.A,B,D

  4.A,C,E

  五.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六、简答题

  1.《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鲁迅的苦闷彷徨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搏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产生的苦闷,战斗而引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2.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红花在夜气的侵袭下瑟缩发抖,做着春天的梦,对未来抱有希望;枣树则饱经沧桑,知晓季节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受任何蛊惑,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一意要判它的死命;小青虫则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被誉为“苍翠精致的英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肯定,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3.枣树形象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战士的品格。敌视枣树的夜空,其威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惟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他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尽管“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仍然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冷静地认识到“春后还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春天就不会久长。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赋予他非凡的韧性战斗精神。枣树的锲而不舍的战斗,将一切现存秩序的维护者搅得不得安宁,使为繁霜封锁着的秋夜,毫无生命脉息的地狱终将要换个样子了。总括来说,枣树形象既象征着一个韧性战斗者,又张扬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从而体现作者的自我思想和性格。

鲁迅的秋夜的读后感

  如果说一颗宝石封存多久,仍然会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宝石更能经得住岁月的洗涤和检验,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

  表面看,《秋夜》不过是一篇千字有余的随记,初读之,你仿佛被她那朴实无华的文风和抑扬起伏的情绪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蓝色的夜空、苍白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有两株枣树、不知名的粉红花;还有恶鸟、灯和小飞虫。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了鲁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画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发白”,“也暗暗的躲到东边去了”;“恶鸟”发出怪怪的“笑声”;而“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的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枣树”虽然仅剩“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飞虫“为了追求光明,她们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尽管遇到”昨晚新换的罩“,但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人们去”敬奠“。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虽然当时处在徘徊的状态下,却对”枣树“和”小飞虫“予以颂扬,对不知名的粉红花予以鄙视。

  现在看来,”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普通的树;”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的小青虫,也是毫不耀眼的飞虫。即使他们那么普通,那么不耀眼,却是创造世界和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今天的秋夜也不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而是灯火通明,充满安宁,充满和谐的秋夜。奔向小康社会的人们个个意气风发地工作着和喜气洋洋地生活着;美好的春天永驻于枣树的枝头,结出丰硕甜脆的硕果;追求光明的”小青虫“的后代们把热情交给太阳,踏上了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

仿鲁迅《秋夜》作文

  从我书桌正对的窗口,可以看到一排树。一种不知名的树,开着或粉红或洁白的碗口大的花,花期很长,可以从春末开到秋初。

  而现在,狂风吹着柔软的枯草,卷走面前树木脆弱的叶片。而阳光不为所动地静静照在挣扎摇晃的它们身上,这是屋外风暴中唯一宁静亘古的东西,一万年前它是这样照着,现在是,万年后依然是。阳光的本源,离我们那样遥远,无论我们的世界怎样天翻地覆,都不会打扰到她,她仿佛一个细致的姑娘,专心致志地做自己手中的事儿。我们在意她,她却不将我们放在心上;她影响着我们,但这种影响却无法逆转。

  隔着窗,我能听见屋外的怒吼,却听不见她的声音,她是冷淡的旁观者;我也听不见树木的尖叫,它们是无力反抗的弱者。身旁的阳光正给予它们对我来说无形,对它们来说或许有形的力量,可惜,它们已经没有绿色的手掌去接收。她是给予者,也是夺取者,也是旁观者。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她,她设计好一切后,看着万物按照她的预想运转,是否得意?我们都是她手下的棋子,她是我们的根源。

  抬头看看四方高楼中间的一小块天,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我却好像看见她的脸,出现在天空中,睥睨地一笑。

  终于风平浪静了。流浪的猫儿,在饥寒交迫时仍不忘记那一份优雅地走过它们的身旁。舒缓的节奏在耳边响起,心中一动,才发现原来不知何时,握着鼠标的手点开了《秋日私语》。落叶伴着旋律在地面上低低地旋舞,它们强自站稳了,站住了,却无法抑制住手臂枝桠的颤抖。不,现在已经不可以被称为枝桠了,那上面光秃秃的,却又柔弱,称为木棍都勉强。犹记得春天的它们,嫩芽有着明亮青葱的光泽;转眼,花朵绽放,红花艳丽夺目,白花皎洁可人,开遍整个夏季;直到那个西风残照的季节到来……颓败,枯槁,它们是老去的仙女,没有动人心魄的魅力,仅余残枝败叶。

  除了自然之外,谁还会记住夏天它们的美丽,在意它们,也是一棵棵开过花的令人怜惜的树呢

  我深深地凝视它们,凝视蓝天,透过她们,我好像看到了时光之轮的转动,看到了,我们自己。

读鲁迅的《秋夜》有感

  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

鲁迅《秋夜》读后感

  《秋夜》收录 于鲁迅先生的《野草》中,全文十分简短,却饱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性颇多。

  《秋夜》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全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人物, 鲁迅先生巧妙地用秋夜下的枣树,野花,天空,月亮,小飞虫等涵蓄而 又强烈地表达出对虚伪,欺善怕恶的人的讽刺以及对无畏的革命者和默默无闻的人的称颂。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夜的天空,月亮和星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他们高高在上便自认为高人一等,“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草上。”这些句子都带有鲁迅先生对他们尖锐的讽刺。而在另一方面鲁迅又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懦弱,胆小,当枣树用最长最直的几枝,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时,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而月亮“窘得发白”,“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不仅仅是怯懦,他们还自私,天空想将月亮留下,孰不知月亮早以躲到东边去了。

  至于枣树,无名的野花草以及小飞虫,它们象征的形象是正义的,勇敢的。那些无名的野花草代表着默默无闻却一直等待着光明到来的人们。虽然他们仍然遭受着封建社会的压迫,但他们心中的那一股信念之火从未熄灭,那便是对光明必然会到来的信心。虽然他们在“冷的夜色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然而他们一直坚信“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他们是乐观的,也是坚定的,虽然现实中仍充斥着黑暗的阴霾,但他们一直微笑着、等待着。而这一天也终会到来。枣树象征着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反抗者,“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苦难并不能使他彷徨,反而使他更加顽强,他在上下求索中寻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不为自己单剩干子而一蹶不正,反而“欠伸地很舒服”。“ 它用自己最直最长的几枝,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他是黑暗势力下的反抗者,怀着满腔的悲愤,直指黑暗。虽然有夜游的恶鸟飞过,但阻止不了先行者的脚步。那一只只小飞虫,在玻璃上丁丁地响,试图冲进来。他们代表革命者.不畏恶势力、身先士卒,没有什么可以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祭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表现出“我”对革命者的尊敬与认可。

  鲁迅先生对“枣树”、“无名的野花草”、“小飞虫”充满了钦佩与尊敬。他在半夜吃吃地笑,我想他也许是在嘲笑封建势力的虚伪与自以为是,也许是在为光明即将到来而欢喜,也许-----不管是为什么,我们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光明的渴望,而他自己也正是一名战士,在黑暗中求索,也在黑暗中战斗,是为光明而战。

鲁迅散文秋夜读后感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鲁迅的《秋夜》向来是文坛中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让人琢磨了几代。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往着自由婚姻的诗人。“他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鲁迅渴望爱情。“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鲁迅对“小青虫”充满了怜惜和爱意,这种感觉是爱情产生后的感觉。可是小青虫“老”了,怜惜感觉出了“火”却没有看到希望,他看到的是小青虫的死亡,看到的仅仅是无希望的爱情。“他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敬佩为爱而牺牲性命的英雄,看到了他们不可能的前途,是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鲁迅《秋夜有感》

  绮罗幕后送飞光,

  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

  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

  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

  起然烟卷觉新凉。

  作于:(1934年) 九月二十九日《鲁迅日记》1934年9月29日:“午后,……又为梓生书一幅云:(略)。”梓生,张梓生,曾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①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②《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望帝: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春末悲啼时,众芳零落。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④《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迷阳是一种有刺的草。⑤《唐书·杨再思传》:“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六郎指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此处指梅兰芳。当时班禅在杭州启建“时轮金刚法会”,曾邀梅兰芳等人在会期内表演。⑥《诗·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何不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

鲁迅《秋夜》品鉴的杂文随笔

  《秋夜》全篇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十分完美。

  在现代文学大师那里,对秋的描写,可能再没有人能超过鲁迅了。秋的肃杀、秋的清冽、秋的萧瑟、秋的节操……统统可以在鲁迅的笔下找到。而秋的意境之高远、繁富,在鲁迅的笔下,也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有的作家失之于温婉,有的作家则过分渲染了凌厉,还有的则又缺失了意象与深幽的意境。

  《秋夜》也许最能说明这一点。这是鲁迅写秋天的一篇著名作品,也是一篇极具社会内涵的散文诗。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文章一开头所定下来的基调是非常复杂的,第一,它沉郁异常,从语言节奏里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其二,它表现出一种执着与坚定,一种与鲁迅那种执拗的战斗精神相匹配的格调: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怎么样?我就这样,你能奈我何

  字里行间,既保持了鲁迅一贯的战斗风格,同时还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枣树无疑有着极浓的象征色彩。

  枣树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其特点是:清醒,沉著,孤独,疾恶如仇,坚强不屈。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夜空于是“不安了”,“避开枣树”,暴露了色厉内荏的另一面;月亮也被枣树刺得“窘得发白”,“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写完了枣树,“我”的视点继续游移到“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它奇怪而高,非常之蓝,闪着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给人以高远、冷漠、险恶的黑暗感觉。而那些小粉红花,开得极细小,冻得红惨惨的,可还做着春天的梦。他们弱小,虽然受害,但是纯真,盲目乐观,它们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

  贯穿全篇的“我”,是以抒情主人公身份出现的,他是一个孤独而愤懑的探索者的形象。文章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达“我”的观感。写枣树,隐隐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而夜的天空阴冷、阴险、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这是“我”在向读者暗示夜空是加害于生灵的恶势力的总代表,他对它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在“我”的眼里,小粉红花在死亡临近的时刻,还“瑟缩地做梦”,“我”对她的同情与怜爱隐然可感;枣树不顾自身的伤痛和危险,矢志不渝地与制造黑暗与寒冷的夜空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我”对他怀有敬意;小青虫追求光明,却不慎自投灯火,“我”对它既怜悯、同情,又赞叹不已。

  “我”的外在形象,于开篇之时,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怀着沉重而愤懑的心情的孤独者形象;行文至最后,则让读者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形象跃然纸上。

  “我”又是一个线索人物,本文写秋夜的景物,看似很散,难以把握,但由于有“我”的感情线索,散乱的景物就有机地组成一体了。

  《秋夜》在艺术性上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文章营造了一种冷寂而深邃的独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鲁迅为这个秋夜所选定的景物,均具有冷峻、清寂、肃穆的特点,它们以静态居多,其间往往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其次是贯串文章始终的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这种复杂情绪,通过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等方法表现了出来,更巧妙的是借客体的氛围传达主体的心绪。文中那脱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树”,那知道“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那夜游的恶鸟,那夜半的笑声,还有那“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的小青虫,它们和那冷漠、高远、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具有独特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正是由于象征性的意蕴,使本文升华一首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诗章。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鲁迅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鲁迅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文化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同时显得更加博大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野草》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这种关系,在《秋夜》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鲁迅毫不讳言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希望在这里被悬置起来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现实。《秋夜》中的枣树,便赋予了这样的社会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这里写到了小粉红花做着的“梦”。《野草》的深刻哲思与美学意蕴,很多都是通过“梦”来表现的,一般说来,象征往往经由梦境的创造来完成,读者可以在梦幻中思考它精确而又众多的歧义,摸索它同现实的对应性联系,探测作者的灵魂的深度。

  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曾经讲过:“作为一部灵魂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置于同时产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现代文学经典之列,一样卓然不凡。”而《秋夜》作为这本书的开篇之作,她的美学价值无疑是极其珍贵的。

鲁迅的作品《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有志者事竟成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