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餐桌椅厂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职工食堂的长条桌

  电子元件厂生产的磁头都销往了国外,由于产品销路好,生产规模扩大了,今年已经招工两次了。

  看着新进来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女工。因为工厂生产的产品,工序多,工艺繁杂,又是计件,所以以女工居多,只有机床上有少得可数的一些男工。刚招进来的都是十九、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提着大包小包,扛着行李卷,像是从外地来的。原来的工人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她们的师傅,交谈中才知道她们有的是从农村来的,有的是从本地招的,大学没考上,来工厂打工了。

  工厂最早的时候,工人们中午不回家吃饭,厂子里也没有食堂。从外面雇了两个打扫卫生的女工,中午兼顾把工人们带来的午饭给热了。把车间旁的一间小屋腾开,修了一个大锅灶,把饭盒都放在三个大铝笼里,到中午十二点,统一由这两个女工把热好了的饭盒送到另一个空屋里。屋里只摆了几张桌子和椅子,去早了有坐的地方,去晚了就只能站在窗台前,或者靠在墙上,抓紧时间胡乱地吃完,赶紧回车间又干活去了。

  在我的印象里,工厂一直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每个工人的产量都是定了的,不是八小时之内就能完成的,手快的也得在晚7点左右完工,手慢的也就得晚上十来点才完工,晚上车间里常常灯火通明。随着工厂订单的增加,工人们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了。自从来到这里上班,我好像没吃过一顿现做的饭菜。总是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饭菜,第二天中午带到厂子里,米饭、馒头得和菜装在一个饭盒里,热好了就成泡饭了。晚上十来点下班,家人早就吃完晚饭休息了,还得吃热了一遍的饭菜。在厂子里能吃上热饭就不错了,有时还会吃不上,我的同事杜丽和田霞有一天发现她们的饭盒不见了,也许是拿错了吧?她俩就想着拿回饭盒,可是什么也没等着。不知是谁把饭盒拿走了,把里面的饭也吃了。中午饭没吃上,时间也都耽误了,她俩饿着肚子上了一天的班。后来,又有好多次,别人的饭盒也不见了。

  渐渐地工人越来越多,大锅灶热不了那么多饭盒了,中午带饭的待遇也没有了。有的人在工厂门外的小饭馆,凑合喝一碗面,有的人泡一袋方便面。那时工资不高,一个月就几百块钱,都舍不得午饭花太多的钱,小姑娘们都爱美,发了工资也想买件漂亮的衣服,一两样化妆品。况且吃饭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生产定量完不成,会扣工资的。简单吃些就算一顿午饭了,泡面也不像现在那种桶装的,太奢华了,只有一元一袋的方便面,锅炉里的开水也不是开水,泡出的面就象女孩子的烫发,卷卷的,外面粘里面硬,一点儿也不好吃。

  曰子就在每天的面碗里打发了。工厂的产量仍在不断增加,我们每天的产量当然也就在不断地增加。我们是做电子元件的,电子产品里的一只小小的磁头,要经过四五十道工序,才能包装出厂。增加了定量,我们的吃饭时间不得不一再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决定办一个食堂。起初,我们不大愿意在食堂吃,饭菜量少又不好吃,有时还得排好长时间的队。由于经常吃不好,又吃得急,我得了胃炎。不能吃菜,一吃就胃疼,常得用手顶着胃部干活。想请假都很难,我们的工作是每个人干一道工序,十几道工序是上下连接的,十几道工序是一个组。如果我请假了,后面的工人就无法连接上了,因为每个人只会做自己的那一道工序,一个人会影响一个组一天的产量进度,组长就要被班长罚。为了全组的人不受牵连,我只好坚持。中午只能吃白开水泡馒头,大概这样吃了一个多月。有一天,食堂的刘姐看到了,问我:“你怎么不到食堂去打饭?”我说:“我得了浅表性胃炎,有时吃菜就胃疼。”她对我说:“以后早上你来了,就把饭盒放到食堂的窗台上,带点儿软乎的饭菜,我十点上班帮你拿进去热了,你中午就来吃热饭吧。”我说:“那不行吧,你给我一个人热饭盒,让别人说闲话呀。”刘姐说:“没事,你有病又不让请假,吃点热饭应该的。”临走时又回头嘱咐我:“明天一定要把饭盒放窗台上啊!”“谢谢刘姐!”我们早晨五六点钟就来上班了,而食堂的大师傅们十点才上班呢。进不去食堂,饭盒只能放窗台上。从那天开始,我又能吃上自家带的饭了,而且还是热的。似乎是享受了世界上最高级别待遇似的,心里特别高兴,是刘姐的善良挽救了我的胃—虽然吃的还是泡饭。

  记得是在那年的冬天,中午我急匆匆地赶到食堂去吃饭,一进门就看见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嘴里叼着个烟斗,蹲在食室里间的门口,是谁家来了亲戚?不对呀,他也穿了一个白围裙,和食堂里那几个女同志穿的一样。我也没顾上想,就拿上我的饭盒吃完饭走了。

  第二天,那个老头还在。叫他老头,是因为他脸上皱纹挺多,也不知他姓什么。他肯定是来食堂工作的,只是都是女同志,突然来了个老头挺显眼的,而他却不在意。正当我们吃完饭,得去锅炉房打水喝的时候,食堂里是不供应开水的,那个老头突然站在窗囗前大声说:“孩子们,都到这儿来喝碗米汤吧。热乎乎的,是免费的。”工人们正要走,这时都迟疑地停了下来,老头看大家都没过来,只是站在原地观望着,他就把那一大铝盆米汤,吃力地搬了出来,放在饭厅里的长条桌上。工人们相互对视着,有一个人走了过去,他马上递过去一个盛汤的大勺,亲切地说:"喝吧,喝吧,自己盛上,米汤也顶水喝,还有营养呢。"接着又有人走了过去,一会儿工夫,一大盆米汤见底了,他始终在旁边笑着、看着…

  饭厅的长条桌上从那天开始,有时有米汤,有时有一大铁壶开水,工人们每天不用嘴里边嚼着饭,边往锅炉房走了。食堂里的饭菜不好吃,不是炒土豆丝夹生的,就是豆芽炒粉条过火了粘乎乎的。工人们工资不高,饭菜成本高了,食堂还得亏本,只能做些便宜的饭菜。最近隔三差五地还能吃上咸菜,不少去外面小饭馆吃饭的工人也回食堂吃饭了。原来,食堂有时采购回来的大白菜、圆白菜的菜帮子要扔掉,老头就把它们攒在一起,洗干净,认真地切好,拌好,专等中午我们来吃饭时,把它们搬出来放在饭厅的长条桌上,这就是我们的咸菜,不知老头怎么做的,还挺好吃,大家叫它"食堂里的小菜",吃得有滋有味的。我不经常吃,因为我的晚饭可以在家吃,比她们吃得好。农村来的和外地来的,不能经常回家,只有过春节时才能回去短暂的几天。我不舍得吃食堂里的小菜,也不舍得喝米汤,这样她们可以多喝点儿,多吃点儿,都年纪小小的出门在外不容易。

  有一天我忘了送饭盒,九点了才想起来,老头在院子里择菜。我说:“师傅来得真早。”他抬起头来:“不早,不早,我老了,没那么多觉儿,早来一会儿,把这菜叶儿腌上点儿,孩子们爱吃,没有别的调济的,放把盐放点儿味精就成了。这里人多米饭做得多,得在大锅里用水煮几滚儿,捞出来再蒸,剩下的米汤就都倒掉了。我看挺可惜的,就给孩子们熬上米汤喝。有时不做米饭没有米汤了,我闲着也是闲着,就烧一大壶开水,放在桌上你们随便喝。我有时间,也没别的事做。”我听了顿了一下,说:“师傅真好!”他憨厚地笑了笑。

  夏天到了,饭厅的长条桌上又摆上了一大铝盆绿豆汤。虽然汤的颜色很浅,显然是绿豆没有多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老头给熬的,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大家看到绿豆汤,都不由得用眼睛去找老头,这时准能看到老头蹲到角落里,正抽着他的烟斗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总是躲得远远的,生怕我们哪一个不好意思去那个长条桌前。他真是善解人意呀!食堂里的那几个女师傅依旧是和从前一样的面孔和态度。我们私下里都在议论着、高兴着、幸福着,这是老头带给我们的一种情绪。

  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

  有一天下着雨,我们跑着去食堂,食堂里却冷冷清清的,没有了往日里的热气腾腾,而且饭厅里的长条桌上是空空的。我说不上怎么了,心里有种烦燥,工人们互相之间也少了打招呼,吃完了饭都急急地走了。怎么了?怎么了?不知道,都急燥。雨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还下着小雨,我们都穿着雨披,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脸。好不容易捱到中午的饭点儿,我们迫不及待地都往食堂跑,咦,长条桌上仍然是空空的。所有的眼睛穿过打饭的窗口,寻找那个大铝盆,它在锅台旁放着,没有了往曰的热气,那里曾有热乎乎的米汤,浅绿色的绿豆汤…所有的眼睛在寻找角落里的那个烟斗,没有,都没有。我们一下子失落了,可没有一个人去问窗口里的那几个女师傅们。这一天似乎很漫长,工休时竟没人说笑了,到晚上下班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默默地回家了。

  又一个早晨来临了,我们像往常一样走进车间,当上班铃声响起,第一件事是开早班会,班长简短地安排了一天的生产任务,散会了。班长却破例地坐在我们旁边,说:“李师傅去世了。下雨的前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李师傅骑着自行车出了车祸。”大家一下子怔住了,那么长时间直到他离去,我们竟然不知他姓什么,总是私下里叫他老头。中午又到吃饭时间了,没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往食堂跑了,大家走进食堂,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走到饭厅的长条桌前,虽然没有了大铝盆、大铁壶,但我们却看到了抽着烟斗的李师傅——那个被我们叫作“老头”的,远远地在角落里抽着烟斗笑着、看着……

  李师傅的事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只要一想起那个工厂,那个车间,那个食堂,那个饭厅的长条桌,那个大铝盆,那个大铁壶……就想起那个抽着烟斗的普通的“老头”,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李师傅。让我们终生难忘的一位老人,一段往事。

饭店餐桌椅厂家

买餐桌

  一天,我们一家人一起去买餐桌,我一听就一大早起了床,真想开开眼界,桌子的各种各样花纹,顺便让我选一种买回家。

  我们先去小一点的店里会便宜点,看过了好几家店便宜是便宜,但是,有的花纹不好看;有的颜色搭配不好;有的花纹和颜色配不上……我们选来选去小店基本上都不行,我们就去找大店里的餐桌,后来我看上了一台餐桌,妈妈看上了2台,爸爸也看上了两台。妈妈看中的第一台就是我的那一台,爸爸看中的一台是妈妈看中的另外一台。

  最后我们精心挑选终于决定买我选的那一台,然后付了钱,就回家整理一下,等待餐桌搬回来,擦一下,晚饭就在餐桌上吃了!

  我细细欣赏着不是把我投入到吃大餐的感觉中去。

小餐桌,大文明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吃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临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以礼示人,以文化人,更应从点滴中彰显她的文明形象。我们每位市民都应自觉做到传承“礼仪之邦”的美德,共同参加到文明餐桌行动中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但大多数人逐渐抛弃了节俭的传统美德。餐桌浪费是当下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家只“爱面子”不“重实情”,点起菜来是只“讲排场”不“求健康”。有的人认为在吃饭上节约是丢面子,剩菜打包就是让人看笑话;有的人点起菜来是“贪得无厌”,所以总导致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人重排场,觉得高档餐馆、饭菜、烟酒等都是身份的象征,请客要是不大手笔就会让人觉得小气,所以总是可以看到一桌子山珍海味也仅是凑合几个人的口。

  众所周知,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我们要倡导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需点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到不剩饭不剩菜,吃不完打包。倡导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不肆意喧哗,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时刻注意他人的用餐感受;讲究用餐卫生,不带宠物进餐厅,不随意造成用餐环境污染;低碳环保,使用“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讲究科学饮食。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改变吃饱、吃好等不良的饮食习惯,达成人和食物的和谐,从寻常食物中吃出健康和营养。

  文明餐桌倡导的是一种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将环保、低碳进行到底,让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在全社会风行。

一举两得的餐桌

  人是铁,饭是钢,有了饭吃也得有桌子放,可是我们家连餐桌都是茶几啊,这餐桌也得自己设计啊!

  其实我觉得餐桌不一定是只能吃饭的,还可以写作业啊,但要是都在一个位置也不太好,比如说是,刚刚吃过饭就要写作业。桌子就算是刚刚擦过,也还是湿漉漉的,作业放在上面肯定会弄脏得了。所以不能放在餐桌上写作业,那还能在哪儿写呢。所以我就要设计一个一举两得的餐桌。

  我这个餐桌表面与平常的桌子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纯白色的桌子,上面带了点亮晶晶。可是下面就不一样了,它的下面与许多钩子,是用来放抹布的,而最前面那可以做一个人的地方下面不是钩子,而是一个桌子。它是一块木板,镶嵌在那里面,可以来回拉动,稍下面,也是一块木板,不过是圆形的。那就是写字桌的椅子了,它唯一不好的就是坐像有些难看,腿是叉开的,因为那个圆形木板必须有一个支持点。那就只有拿一根直棍子将它扣在餐桌的木板上,同样它也是伸缩的,若是坐向想要好看些的话,那就要盘着腿坐,但那样不舒服。

  看看自己身边缺少了什么,快点自己设计哦,人都要开动脑筋哦。

  六年级:杨卉鑫

  美中不足的是:语言叙述上有些欠缺,未能使读者清晰地想象出所描绘餐桌的样子。

  作者可将文章进行细小的分段,使结构看起来更加立体,更加方便读者的想象。

  点评老师:苏璐璐

餐桌

  餐桌餐桌是极旧的,老式的四角长桌,颇为笨重的木板,棕黄的漆印,衬着家里的布置,倒也算得上是协调。普通人家的一日三餐,便从这里开始。

  母亲常上白班,所以会通知我在学校吃饭,但有一日我因有事,便与母亲说好在家里解决。我照常地间家,钥匙却转了三圈,了然清楚家中无人,暗黄的门带着点点的黯然徐徐打开,却惊讶地发现桌子上竟已放好了饭菜。也许是冬日的缘故,饭菜正热腾腾地冒着暖气,白雾如柔白的云烟,淡淡晕晕地上扬。我心中不禁一热,快步走到桌前,却见棕黄的桌上放着半片白纸,上面是母亲清秀的字迹——汤在微波炉里,用抹布拿,当心烫。餐桌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晕出柔柔和和的光华来,犹如母亲的眼,温馨而安宁。不知是因为暖阳照射还是其他原因,一时间心里仿佛汇了浓浓的温汤,也不知是甜是咸,总之,它是暖的。

  母亲的心是暖的,她通过这一桌子的温情,将这股暖意传给了我,直达心底。

  家里不常聚餐,因为父亲终日繁忙,早上走得最早,晚上回得最晚。于是在记忆里,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光颇为珍贵。我少时亦常向母亲抱怨父亲的忙碌,母亲却不说什么,只是敲敲我的碗,示意里面还有颇多的剩饭,“吃饭。”日子如斯过,我有一天却惊讶地发现父亲在家里做饭,母亲在一旁打打下手,神态如常。

  “爸,在家吃饭?”母亲在一旁笑笑,道:“是做饭,也是吃饭。”说着将切好的青菜递给父亲,眼边的纹温和地泛起来。我于是等到了最为期待的一顿饭,碗筷摆在木制的棕黄桌面上,似是在翘首期盼热菜上桌。父亲的菜味道颇重,在口舌间停留了许久才咽下肚去,然看到父亲坐在左侧,母亲坐在右侧时,忽觉得浓烈的亲情扑面而来。这是我爸,这是我妈,他们是我最亲的人。他们生我育我,伴我爱我,已经走过了十余载的风雨。如今,一家人聚在这餐桌边,在心的律动下,一点一滴,我敛起记忆的碎片,卷起过往的画卷。

  我的心,父亲母亲的心,都是暖的,温热了这张桌子,温热了整个家。

  后来因为搬家,这张桌子被长久闲置在旧房子里。忽有一日,我回到旧家,看到那张桌子依稀留有的因高温而烫出的圆印时,不禁有些淡淡怅惘,便轻问父亲能否将桌子一起搬走。父亲轻轻道:“搬什么,三个人都在,便可以了。”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永恒的暖意与亲情不是来自这张熟识的桌子,而是来自我们这个家。

  不是桌在家在,而是家在,桌便在。

  每一张桌子都有我的回忆,而回忆,填充在我浓浓的亲情里。

原创优秀作文:餐桌

  我的小家一直缺一张餐桌,每天坐在客厅的茶几边吃饭办公,矮矮的茶几,坐久了会不舒服。于是下定决心买一张舒服些的餐桌。我可以在餐桌上吃饭,在餐桌上上网,在餐桌上学习。在淘宝上选了很久,比较了好多家,终于选好了一张质量好,我也很喜欢的餐桌。

  过了大概一周,网上买的餐桌就到了。两个安装工人来家里帮忙把餐桌组装好,他们的态度很好,工作效率很快,半个小时左右,餐桌就组装好了。高高的白色的餐桌,简洁大方,是我很喜欢的风格。很开心,终于有了餐桌了,兴奋的我,吃完饭还一直坐在餐桌旁。安装的工人说,我选的餐桌质量很好,是实木的,在店里买差不多都要用四五千块钱,在淘宝上只花了不到两千元。有了新餐桌,我的小家里缺的东西就快购置全了。接下来,我还需要一个平底锅和烤箱。平时休息时,可以自己在家烤面包,做披萨,享受惬意的自己的小日子。我相信我的小家会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我还会有自己的第二个房子,第二个家,我相信我会越来越幸福!

家的餐桌作文

  一转眼十几年了,我们家的餐桌可谓是为数不多的“先驱者”了:它见证了家里的家具一批批的更新换代,有的甚至换过不止一次,唯独饱经风霜的它,依然陪伴着家人,每天至少打三次交道。

  餐桌桌面是两厘米左右厚,两平米左右大小的钢化玻璃,下面四条铁腿,桌腿间还有一块薄一些的钢化玻璃。正常放着些看过的报纸,用过的草稿纸,广告传单之类,待吃饭时,便可随手抽出作为吐碟,用来放置食物残渣,也算废物利用。

  七八年前,每次在餐桌吃饭对我而言就是过家家。我用各种菜装饰饭团,在饭碗里栽上西兰花,当做大树。又或者将饭集中到碗的一侧当做大山,在另一侧倒入菜汤当做大海。随后便是各种“填海造陆,地形改造”了。

  我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妈妈会趁我不注意,将我不喜欢吃的鱼虾夹到我的作文碗里。我将这些鱼虾埋到“大山”的最底部,像孙悟空一样镇压起来,准备拖到“500年”后再吃。妈妈看到后,便向爸爸使眼色。爸爸讲桌子使劲一拍,吼道:不吃就到外面去!我的小秘密被发现,只能乖乖就范,“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将鱼肉虾肉挖出来,闭眼吞咽下去。

  上小学,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夏天的时候,从厨房抱出对半切的半个西瓜,放在餐桌上用瓢子边挖边吃。从中间向四周挖个大坑,从四周向中间挖个孤岛,螺旋式下挖个楼梯,各种吃法,一种甘甜。大快朵颐的最后,将一天的臭汗和疲惫都甩到九霄云外。餐桌承载了我太多舒适自由的回忆。

  不知什么时候起,生活的重心从餐桌转移到书桌上了。

  周六的一个早上,看到弟弟正和爸爸妈妈进行要不要吃粥的斗争,仿佛又看到当年自己倔强的模样。

餐桌作文

  餐桌是我们忙碌了一天的家人交流见闻,沟通思想的好地方,每天的谈话都能让大家增长见识,统一思想。这不,昨天的谈话就让全家人就帮助邻居张阿姨达成了共识。

  张阿姨是个苦命的女人,婆婆出院不久,男人就去世了,她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挣钱养家,真得很不容易。

  话题是奶奶先提出来的,“我们和她张阿姨街里街坊的住着,看着她这样辛苦我真想帮帮她。”

  “那咱就帮帮她呗!”正在给大家盛饭的妈妈说。

  “我不同意,”我将一口鱼咽下肚说,“昨天他家小二儿还将我的气门塞给拔了呢,害得我不得不跑步上学,险些迟到了。”

  “这才更需要帮助他们呢,”爷爷放下筷子说,“俗话说‘小树得撺,小孩得管’,如果我们不帮助她教育孩子,她的孩子长大了学坏就无法挽救了。”

  我看了爷爷一眼,赞同地点了点头。

  “那我们如何帮助她呢?”爸爸撕了一块饼一边往嘴里送一边说。

  “我看这样,”叔叔喝了一口汤说,“爸妈年纪大了,可以帮她照看照看生病的婆婆,看看家;哥哥嫂嫂是人民教师可以给他俩孩子辅导辅导功课;小硕可以上学与他家大小子结伴,这样有个照应,而且也可以帮他辅导功课。我在电视台工作正做一期民间小吃栏目,张嫂的咯吱盒味道很不错我可以借机给宣传一下,打一打知名度。”

  “老二的主意很不错,”爷爷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放下酒杯说,“我看就这么办了,咱们明天就分头行动。”

  那次餐桌上的谈话后的第二天大家真的行动起来,没过多久,张阿姨原本忧郁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当然我也没少吃到张阿姨送来的又香又脆的咯吱盒,伙伴们,你们说这是不是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呢

饭桌

  新年又要到来了,大家围在餐桌旁吃着团圆饭,有说有笑.

  一扫桌上的饭菜还真是琳琅满目:麻婆豆腐、椒盐排骨、糖醋带鱼.还有松松软软的椰子球,看得都眼馋。

  “今年倡导‘光盘’行动是吧?菜那么多怎么吃得完?”坐在一旁的阿姨先开了口,“是啊,那么多菜,吃不完!”一旁的大家也随声附和。

  “那不行,得全吃完,那么好的菜怎么吃不完!”主持团圆饭的大厨——大伯,笑着说道“快吃快吃!”.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红烧竹笋和红枣已经吃完了,见了盘子底,可是糖醋带鱼则依旧满满,大伯也发现了这点:“这鱼怎么不吃,快吃快吃呀!”这时,弟弟夹起的一大块糖醋带鱼,一滑,掉到了地上,他看看地上的鱼不知如何是好,坐在上头的奶奶开话了:“没事,捡起来给猫咪吃,过年了猫也要吃好的,来,拿去放到猫咪的碗里!”弟弟弯下腰,捡起带鱼,放进小猫的食盆里,小猫一见自己的碗里有动静,飞快跑来,“嘎吱嘎吱”地咀嚼起来,大家不由地笑了起来。

  渐渐的,团圆饭接近了尾声,却仍有几个菜剩下,但也不能难为大家,让大家吃饱了还吃,叔叔想出了一法子:“平常划拳不是罚喝酒吗?今年划拳罚吃菜,当然,吃不下要说!怎么样?”“好好!”一旁的大伯、小外公、姑父.应和道。

  这顿团圆饭,伴随着“光盘”这个话题,在欢笑声中度过。

餐桌

  ----祖国在变化

  郎溪实验小学六(1)陈婕颖

  岁月如歌,转瞬间,祖国已经经历了60年的沧桑,60年的辉煌,60年的发展,60年的腾飞。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随处可见,不信,你就看看那餐桌吧!

  瞧,那张木头桌子。它不过是用一块大木板和四根木棍子组成的,还有些摇摇晃晃,表面十分粗糙,摸起来还有点儿刺手,这就是很久以前的餐桌。桌子上的饭菜只是一小盘野菜,一群营养不良、面呈菜色的人围坐在一起,个个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不知道该怎样分吃这一小盘野菜。再看看那桌子,也是用木头做的方桌,表面涂上了一层白漆,四平八稳。上面放了一些青菜、咸菜、小野鱼,几个闷闷不乐的人端着碗筷,盯着早已厌倦的饭菜不知该如何下咽。哇!最后一张桌子最精致了,它的身价可真高,是用钢化玻璃和上等的木料制成的。周身刻着精妙绝伦的花纹,真是别具一格,挺会梳妆打扮的吗!呵,它头上的饭菜更是丰富多样,有脆皮鸭、糖醋排骨、小肥牛排-------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三尺。一群神采奕奕的人们谈笑风生,打趣道:“以前人们吃饭要拉紧皮带,因为饭菜不够;现在人们吃饭更要拉紧皮带,因为吃得太好,要减肥了。”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捧腹大笑。

  看,六十年,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就是在这六十年里,餐桌边的风景焕然一新,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差到优,从贫穷到富裕,中国人民的生活渐渐从落后走向发达,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一条东方巨龙令世界注目。龙的传人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他们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也不会成为屠夫,他们会如一条巨龙一般,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诚实的开头和结尾优美

中餐的基本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