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石壕吏续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原文

  续写:

  时如箭出弦,日似雁南飞。往复三五载,老妇日思归。

  大唐得天佑,安史乱终平。九死得一生,满腹归乡情。饥寒两不顾,思忆促归心。归路数千里,好似一朝尽。

  趋步至城门,双木撑病体。窗内灯火暗,檐上鸦声凄。推门门未闭,儿媳独抽泣。失声唤爷娘,泪水落满膝。老妇轻声应,孙儿惊梦起。六眼皆溅泪,三人共相依。

  老妇力本衰,又经旅途苦。久病未相医,于事已无补。好景将逝去,噩梦终到来。但求安入土,共与老翁眠。儿媳如何哭,幼孙如何啼。老妇已长眠,阴阳两相间。

  战争是何物?只叫人分离!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扩写)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是战乱的岁月。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住店,只好投宿石壕村了。村中断壁残埂,蓬篙满地,十室九空,杜甫望见村东一户人家冒着炊烟,便直奔而去。

  房主是一对年逾花甲的老夫妇,还有一个媳妇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大人小孩都面黄肌瘦。

  由于一天的奔波,诗人和衣躺在炕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摸二更时分,村中一犬吠,随着街上响起了急促的打门声和叫骂声。杜甫被惊醒,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听着外面的叫骂声和哭喊声,他知道又是抓壮士的来了。

  这时,诗人看见房东老头儿披着衣服,翻过院墙逃走了。接着破旧的大门被拍得叭叭乱响,“开门!开门!人都睡死了吗?”凶狠的叫骂声使人心惊肉跳。老太太哆哆嗦嗦走到门口,颤抖着双手拉开了门栓。

  差吏们进来了。他们凶暴地向老太太吼着:“你们家的男人呢?叫他快出来!”老太太哭泣着向差吏们哀求道:“长官,我家里原有三个儿子,现在都到邺城当兵去了。最近小儿子梢来信说,他的两个哥哥都死在战场上了。唉死了的,也就完了,不再受罪了。我活着的,先混吧!说不上哪一天也。您可怜可怜我这……”

  “老东西,罗嗦什么!我问你,你家还有什么人?”一个差吏打断她的哭诉,怒喝道。

  “就剩下吃奶的孙子了。儿媳因此忍苦守寡,为的就是这一根苗……”

  一个差吏没听老太太说完,就挥动鞭子要往西屋里闯。

杜甫《石壕吏》的文学常识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石壕吏》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白话文

  乾元二年。

  夜。残月疏星。

  迷蒙的黑雾静静地流淌,黏稠、冰冷。仿佛游离不知归途的魂灵。

  杜甫无来由地感到一阵冷意,紧了紧外袍。入了夜,这刚打春的年月便是一片冬日的光景,而今夜的风尤其砭骨。一路上披星戴月赶往华州任所的他奈何正值壮年,亦感到了些许疲乏,便在路边有意无意地觅着烟火人家。

  路边出现了几点赤黄的火光,似是有个村庄。他便走上前去,站在木门前,犹豫了片刻,终是叩响了房门。

  木门片刻后方缓缓打开。

  “还当是差役来了……快快请进。”屋内形如枯槁的老妇絮絮地念着,将他迎了入室。

  杜甫一笑,道了谢,下榻于此。

  入夜三更,杜甫为一阵嘈乱的蹄声惊醒,耳畔一阵粗暴的敲门声后,便是老妇那微跛的脚步声响起。后院又响起了重物摔在草垛上的响动,怕是那老翁在匆忙翻墙逃离。

  事出如何,尽在不言中。

  他起身,借着迷离的火光,探头而观。

  不待老妇开门,门便被一脚踹开,正是石壕的差役站在门外。

  “为何不速速开门?还劳本官亲自动手!”

  差役带着些许不耐,咆哮道,“征兵!交一个壮丁去服役!”

  “官老爷,我家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戍守了……一个儿子刚托人捎了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我看,他也是活一天算一天了……大人,您可怜可怜我吧,我家里着实是没有人了。”老妇跪在地上,哀哀地泣着。

  差役紧皱着眉头,似在思索什么。老妇见此情景,暗想此事或能就此揭过,心中稍安。

  不料,忽的一阵婴儿的哭声响起,差役遥指着屋内哭声发源之处,怒道:“大胆刁民,竟戏弄本官?若室中无人,这孩子莫不是凭空蹦了出来?”

  “不瞒官老爷……这幼童尚未断乳,只有寡母照看。她连件完好的衣服都不着身子,您行行好,放过他们母子吧。再不济,我老婆子也可去顶差,你们此时把我带走,我还能烧好晨炊。”老妇脸上,早已失了怔忪之色,只余认命的绝望。

  差役犹疑之际,杜甫走出屋子,蹙眉冷哼:“如今的官府连这孤儿寡母都要征,是何道理?”

  差役神情一变,却丝毫不惧,立刻堆上满面笑意道:“这位可是杜工部大人?大人有所不知,小的只是奉命行事。既然如此……那便不征那孤儿寡母了罢。”

  杜甫只片刻一怔,却见那两差役相互使了个眼色,拱手一礼,左右挟着老妇远去。

  三人身影渐渐被黑雾吞噬,只余一片令人胆颤的沉寂。旷野中隐约传来幽幽悲声。如若黑雾中氤氲的游魂,喑哑低泣。

  杜甫立于门前,喟然长叹。

  次日晨。

  天际倾泻出缕缕微光,杜甫只赠了些许碎银给那犹自老泪纵横的老翁,默然片刻,动身离去。

  时初春三月,战火犹燃。

  角色畸形了……

  某日作业。

《石壕吏》鉴赏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杜甫《石壕吏》鉴赏“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

  安史之乱后的一个早晨,杜甫走出大门,泣不成声地于老翁道了别,走上了尸横遍野的大道,继续出发。

  故事发生在前一个晚上,杜甫劳累地赶了一天的路,匆忙来到石壕村,只见这里残阳如血、荒无人烟。临近傍晚,他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希望能借宿一晚。

  “咚咚”杜甫叩响了门,好一会儿,一个悲凉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畔,“有什么事?”说着老人走出了家门,只见老妇人眉头紧锁,皱纹爬满了她的额头。“老妇人,”杜甫恭恭敬敬地问,“可否借宿一宿?”“唉,这年头,这世道,唉,进来吧”

  “咚”只听大门一阵巨响,“快,进去搜!”只见官吏带着一群兵冲了进来,老翁一见立刻爬墙逃走了,老妇人连忙起身拦住,“官爷,您这是要……”,只见那官吏凶神恶煞,怒气冲天大声吆喝到:“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交出来!”官吏又一次让士兵拿着火把,带着狗,准备进去搜查。

  妇人快步赶上,失声痛哭:“我们家的男人都已经去打仗了,家里已经没男人了,前几天我的小儿子捎来了信,说他们三个在守城时二哥和大哥都战死沙场死去的人们长眠于地下,活着的也不知还能再侥幸活几日!”突然,房内传来一阵哭嚎声,官吏直径走上,妇人连忙解释,那是我还未断奶的小孙子,他妈还没走,但是她已经穷到没一套完整的衣服了,我虽然年老,但我希望能与官爷一起离去,紧急地应对河阳战役,现在去还能做顿早饭,希……”

  “咚”大门猛地关上了,火光渐渐微弱,最后消失在了那长长的道路上。

  过了好些个时辰,也不见老妇人,也听不见老妇人的叹息、言语,一切都格外凄凉,格外冷清,格外得冷漠。

  天蒙蒙亮,杜甫与老翁告了别,走上大道,继续赶路前进了。

  安史之乱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让无数的人们遭遇了迫害,多少人,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其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这是战乱的岁月,太平只是一种奢侈罢了。

  我带上行李,准备从洛阳着兵荒马乱之地到华州去。今日来到了石壕村,可是天色已经昏暗,不好赶路了,而且客栈也已关门,只有在这的人家里投宿一晚了。

  我敲了敲屋门,好久,一位老脸色惨白的老妇人出来了,看到只是个外乡人,脸色缓和不少。我简单说明来意,老妇人便邀我进屋,欣喜的说:“老头子,出来吧,不是差吏来抓人!”在这种年代,我自然懂得他们在担心些什么。

  一天的劳累奔波使我很快进入了梦乡。大约半夜,一阵犬吠声,叫喊声,敲门声吵醒了我,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看去,原来是差吏又来抓人了。只见老翁急忙爬过屋后的矮墙,向村外跑去,老妇人战战兢兢的开了门。

  “这么这么久才来开门,不想活了,把你家男人叫出来!”差吏怒吼道。老妇人颤抖着说:“长官,我就有三个儿子,都去服役了,前些日子一个儿子写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屋里实在是没人了。”

  “哇——”孩子的哭声从屋里传来。

  “你还说没人,那是谁哭啊?”

  老妇人哽咽着:“那是我还未满月的孙子啊,儿媳得照顾他啊,现在家里连穿的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您就可怜可怜我们吧!”

  差吏更生气了,“你怎么就不可怜我,要是抓不到人,我们可是吃不了兜着着走的!”“长官,如果你们硬是要抓人的话,那么就把我带走吧。虽然我没力气打战,但是现在与你们去服役,也能做做早饭啊。”于是差吏骂骂咧咧的拖着老妇人走了。

  村子再次恢复宁静了,只有月光仍然清冷的映照着夜空中飘荡的幽咽声……

  我一夜未眠,天色蒙亮,便收拾好行李与老翁告别了,我想安慰他,又不知从何开口,现实是残酷的,我又能改变什么呢?唉 ……

望岳春望石壕吏翻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人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译文

  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人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诗人听到老妇人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人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人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人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翻译

  唐肃宗乾元二年,我已经四十八岁了,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出发,经新安、潼关之处,一天到达了石壕村,在一户人家中借宿,这户人家有四口人,一对老夫妇,都已年过半百,有三个儿子去参军,家中还有儿媳,还有一个仍在吃奶的孙子,我谢过他们之后,因旅途劳顿,便沉沉睡去。

  半夜,我昏昏沉沉的醒来,忽然发现我的房间里有个人,是那个老翁,他简单的跟我说明了情况,差役来抓壮丁了,然后便翻墙逃走,老妇人似乎出去跟差役对话了,差役很凶残,老妇人诉说、哭泣的声音让人不禁感到悲哀。

  只听那差役凶残的问:“老太婆,你家里男人呢?”,老妇人为了保全丈夫安全,哭着说说:“老妇我家中本有三个孩子,都已被抓去守护邺城,有一个孩子寄回书信,说另外两个兄弟刚刚战死不久。”差役又问:“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老妇人说:“没了我的几个孩子,家里就更没有人了,还有一个孙子在吃奶,儿媳虽然没有离去,但是衣物吃食也不保,另外还有一个来这里投诉的外乡人,不过有官职在身。”,随即,老妇人好像是怕差役不高兴,连忙补充上:“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无法作战,但是希望官差大人能带我去,如果会去的早的话,说不定还可以赶得上帮军中人做一顿饭呢!”声音中透着凄苦,那差役似乎没有听出老妇人的无奈,凶残的说:“死老太婆算你识相,跟我走吧”我在屋内多么想出来阻止,但是我现在情况也不是很好,出去了,反而可能会害了这一家人。我只能无奈的看着那差役带走老妇人,对老妇人怒骂,催促她快点。

  我在床上暗暗叹息,夜深了,各种声响仿佛都消失了,隐隐约约中,仿佛听见老翁和儿媳在低声啜泣,悲伤无比。第二天清晨起来,向老翁辞别离去,想到昨天来时这家人还是和和美美,今天却缺了一人,不由心中悲伤。

杜甫《石壕吏》的翻译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感恩父母的句子

单田芳评书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