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秋天的节气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立秋节气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因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也相应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立了秋,凉飕飕。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了秋,把扇丢。

  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秋旱如刀刮。

  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三伏有雨好种麦。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马吃夜里草,麦收七月墒。

  秋不凉,粒不黄。

  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麦到芒种,稻(早稻)到立秋。

  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三日遍地红。

  立秋三日见秫头。

  立秋三日见秫秸。

  七月七,掐着吃(早谷)。

  立秋十日割早黍,处暑三日无青穆。

  立秋温度高,红蜘蛛少不了。

  遍地喷农药,火龙不见少,一场凉风没事了。

  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

  水面如镜,招来蝗虫。

  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

  精耕细作除蝗害,荒地开垦能免灾。

  高粱扛了枪,不怕水汪汪。

  高粱不没头,就能获丰收。

  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风倒伏就坏了。

  玉米天穗出,管理莫疏忽,追施攻粒肥,粒大棒子粗。

  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晚田晚田,三日两遍。

  高粱扛了枪,一锄一成粮。

  打了老叶耪一遍,高粱粒子眼瞪圆。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像鸡蛋。

  立了秋,把头揪。

  立秋才去头,晚了两三候。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温高霜晚收棉花,温低霜早就白搭。

  秋旱接伏旱,棉田还得灌。

  棉田再旱,不能漫灌。

  大背开沟,细水慢流。

  追肥日期到下限,再向后拖不沾贤(指棉)。

  氮肥追得多,贪青晚熟光发棵。

  杈耳继续抹,边心统统掐。

  边心全部捋,四门落上锁。

  立秋管葱,快把土壅。

  要吃葱,高里封。

  吃辣葱,炕洞壅。

  要想吃辣葱,得使炕洞壅。

  六有壅,七月上,八月再看葱发旺。

  草里的冬瓜,屋脊上的葫芦。

  姜在地里长,土里要干爽。

  立秋前,三四天,白菜下种莫迟延。

  中伏萝卜末伏菜,立秋前后大白菜。

  立秋种,处暑移,十年就有九不离。

  立秋播种,处暑移栽,白露晒盘,秋分拢帮,寒露平口,霜降灌心,立冬砍菜。

  立秋摘花椒,立冬打软枣。

  七月七,生瓜梨枣都中吃。

  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

  果树保好叶,明年多结果。

  立秋温还高,肥料大积造。

  牲畜细心管,预防牛流感。

  牲口棚里勤打扫,一年四季疾病少。

  喂牲口,没有巧,牛栏马棚勤打扫。

  立秋处暑温度高,喂鱼注意多投草(料)。

  发现鱼病药早用,增产增收有保证。

  七月菱角八月藕,九月才吃老鸡头(米)。

二十四节气秋天的节气

常用的立秋谚语(二十四节气)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

24节气立秋的由来及习俗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的主要习俗有:立秋节、摸秋、啃秋、贴秋膘、咬秋等。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常用的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谚语

  麦到芒种,稻(早稻)到立秋。

  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三日遍地红。

  立秋三日见秫头。

  立秋三日见秫秸。

  七月七,掐着吃(早谷)。

  立秋十日割早黍,处暑三日无青穆。

  立秋温度高,红蜘蛛少不了。

  遍地喷农药,火龙不见少,一场凉风没事了。

  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

  水面如镜,招来蝗虫。

  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

  精耕细作除蝗害,荒地开垦能免灾。

  高粱扛了枪,不怕水汪汪。

  高粱不没头,就能获丰收。

  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风倒伏就坏了。

  玉米天穗出,管理莫疏忽,追施攻粒肥,粒大棒子粗。

  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晚田晚田,三日两遍。

  高粱扛了枪,一锄一成粮。

  打了老叶耪一遍,高粱粒子眼瞪圆。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像鸡蛋。

  立了秋,把头揪。

  立秋才去头,晚了两三候。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温高霜晚收棉花,温低霜早就白搭。

  秋旱接伏旱,棉田还得灌。

  棉田再旱,不能漫灌。

  大背开沟,细水慢流。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立了秋,凉飕飕。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了秋,把扇丢。

  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秋旱如刀刮。

  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三伏有雨好种麦。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马吃夜里草,麦收七月墒。

  秋不凉,粒不黄。

  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有关二十四节气立秋的谚语

  立秋三天,遍地红。

  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七月七,生瓜梨枣都中吃。

  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

  果树保好叶,明年多结果。

  立秋温还高,肥料大积造。

  牲畜细心管,预防牛流感。

  牲口棚里勤打扫,一年四季疾病少。

  喂牲口,没有巧,牛栏马棚勤打扫。

  立秋处暑温度高,喂鱼注意多投草(料)。

  发现鱼病药早用,增产增收有保证。

  七月菱角八月藕,九月才吃老鸡头(米)。

中国传统节气之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8月7-9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35°。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这天,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也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备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二十四节气立秋习俗之养生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的养生食谱: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黄精煨肘:

  [配方] 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 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 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由为适宜。

  立秋的养生食谱:醋椒鱼

  [配料] 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 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谚语:秋分节气

  旱涝荒蝗紧相连。

  先涝后旱,蚂蚱成片。

  杈多株矮心皱肿,玉米得了病毒病。

  苹果梨子早疏果,密度适当产果多。

  三三见九少,二五一十多。

  枣步曲,危害大,防治不能过立夏。

  种地要三壮:人壮、地壮、牲口壮。

  畜是农家宝,全凭饲养好。

  人凭饭养,畜凭草养。

  没有砖瓦难盖楼,没有草料难喂牛。

  够不够,三千六(一头牲口一年吃3600斤干草)。

  青草、格荛,强似喂料。

  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

  草细如加料。

  把草把料,牲口欢跳。

  把草把料马没饱,草料半槽顶住了。

  先草后料,四角拌到。

  勤添少给,无料也肥。

  先草后料,少给勤添,一直吃到亮了天。

  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马无夜草不肥。

  同样草,同样料,不同喂法不同膘。

  牲口喂花草,无料也上膘。

  饲料多样,定时定量。

  马吃寸草牛吃屑,猪吃糟糠能上膘。

  牲口越肥越顶戗。

  若要牲口把膘保,千万莫喂霉烂草。

  牛猪细草料,骡马囫囵粮。

  喂豆饼,两得利,肥了牲口壮了地。

  忙时喂嘴,闲时喂腿。

  马无夜草不胖,牛不足饮不壮。

  牛喝一个大肚子,就能抵挡一阵子。

  常喂喂在腿上,现喂喂在嘴上。

  饮马三提缰。

  草膘、料力、水精神。

  年驴月马十天看老牛。

  客守货,船掌舵,喂牛看着牛倒沫。

  有病无病,倒沫为证。

  干完活,驴打滚,牛倒沫。

  只要牛出满鼻汗,不倒沫也能接着干。

  养牛要知牛脾气,喂养使活要仔细。

  勤刷毛,膘头好,舒筋活血疾病少。

  一日三挠,等于加料。

  一日刷三刷,强如喂芝麻。

  好喂不如好使。

  饥无劲,饱无劲,不饥不饱才有劲。

  小毛驴,真格靠,黑白轴转疾病少。

  长拉套,短驾辕。

  长犁、短耙、高吊磙。

  不怕使十天,就怕猛三赶。

  马骑前,驴骑后,骡子骑当中。

  老马识途。

  能驮千斤,不驮偏沉。

  毛驴脾气怪,骑着倒比牵着快。

  懒驴上套屎尿多。

  一个槽上拴不住两个叫驴。

  饲料多样,猪体肥壮。

  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

  猪吃百样草,发酵喂更好。

  猪菜切得细,如同加白米。

  熟食焖烂,一天斤半。

  先稀后稠,猪大如牛。

  有了水浮莲,养猪不赔钱。

  猪喂一盆食,牛喂一把草。

  人下饭桌猪上槽。

  糟糠出猪,粪草出鱼。

  一个猪娃不吃糠,两个猪娃吃得香。

  槽内无食猪拱猪。

  老母猪护崽十八天,豁出命来和狼干。

  小猪崽,十八天,吃食不吃奶。

  猪要肥,吃饱睡。

  猪困长肉。

  牛栏要通风,猪圈要软松。

  猪要喂好,窝干食饱。

  圈干槽净,猪不生病。

  养猪无巧,圈干食饱。

  温食暖圈,一天斤半。

  冬天暖,夏天凉,伏天不要晒太阳。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养生

  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在食与药的一体营养观中,强调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某些性质,特别是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本来就是相通的,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古代医者把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视为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谱和菜肴中,又不难发现有很多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当药食调配得当时,可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数千年来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求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量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饮和食之间的合理搭配。主张食而不偏,量不可过。对于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过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李时珍曾讲:“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告诉我们要想延年益寿,就应该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饮食的作用。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食物的性能归纳为三大类,即寒凉类、平性类、温热类。其中以常见的三百多中食物统计数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就其作用而言,寒凉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这类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苹果、梨、柿子、荸荠、菱角、桑葚、番茄、黄瓜、苦瓜、冬瓜、白萝卜、丝瓜、莲藕、茭白、竹笋、慈姑、厥菜、马齿苋、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带、螃蟹等等。

  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鳟鱼等为热性食物,樱桃、荔枝、龙眼、杏、石榴、栗子、大枣、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葱、姜、韭菜、小茴香、鳝鱼、鲢鱼、淡菜、虾、海参、鸡肉、羊肉、鹿肉、火腿、鹅蛋等为温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无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莲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黄花菜、洋葱、土豆、黑、赤、黄豆、扁豆、豇豆、圆白菜、芋头、胡萝卜、白菜、香椿、青蒿、大头菜、海蜇、黄鱼、鲤鱼、猪肉、猪蹄、牛肉、甲鱼、鹅肉、鹌鹑、鸡蛋、鹌鹑蛋、鸽蛋、蜂蜜、牛奶等等。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关于二十四节气立秋的习俗我想大家应该都是并不太熟悉的,我也不太熟悉,但是因为想要了解所以我去看了一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liuxue86.co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