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最有人气的茶楼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茶馆

  淡然了盛世

  居隐了凡尘

  风也旧

  茶更香

  一尊平淡

  一尊取舍

  一尊回味

  人生几度轮回

  逝然又尽

  梦之缘

  是谓居小儿意无尽

  色清而味更珍

  留念的味道在于意境

  离别的味道在于苦涩

  重逢的味道又在于细品之后的甘润

  无比的馨香

  如此的绵缠

  思念意至深

  日尽谁与归

附近最有人气的茶楼

花园茶楼的早茶

  早就听说扬州的早茶是华夏一绝。到扬州办事有幸到花园茶楼新城店一尝这知名的早茶。

  花园茶楼新城店位于扬州市开发区,若从市区过来,沿维扬路向南,左转进入花园路,往里走300米。店就在路的北边,并不难找,即便是我这样的路盲也能轻易找到。早茶店并不是很高大雄伟,装饰亦不富丽堂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二层小楼。进门便是柜台,柜台并不大,约莫三个平方,稍显促狭。北面便是客人喝茶的地方,店主又将北面隔开,东面隔成七八个雅间,每间放一张很简陋的圆桌,十张普通的木椅子;西面就敞开着沿西墙壁放十来张条桌,每张条桌四张凳子,可供四人对座。二楼格局亦大致如此,只是少了柜台罢了。

  花园茶楼的早茶的确不错,每天早晨顾客盈门,二楼雅间更是一室难求,据说要提前两天才能定到。

  早茶菜品种并不丰富,约有七八样罢。烫干丝,水煮干丝,主要食材相同,做法不同,而风味迥异。干丝切得很精细。烫干丝就是将切好的干丝用开水焯过,装入白瓷盘中,再浇上配好的汤汁再洒上点熟虾米仁、花生仁和些许香菜。嫩白且细柔的干丝,配上青绿的香菜,再加上红红的花生仁,不说那嫩滑绵软的口味和直钻鼻孔的清新的香味,只是这一种色彩的组合,就足可勾出你的馋虫来。水煮干丝就是将切好的干丝配上小黑木耳、切成薄片的小白菇和白嫩的虾仁在配好的汤汁里烧煮,装盘后洒上切碎的香葱即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据说孔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我倒觉得,在此尝一口以致“三月而不知肉味”更直接些。

  花园茶楼的双黄咸蛋亦别具特色,两个蛋黄几乎占满了蛋壳的空间,只剩下少许填充着蛋白,蛋黄色泽如紫铜。切开的蛋黄渗出暗红的油渍,令人胃口大开。据说这种双黄蛋在全中国仅此一家。此店的肴肉肥瘦相宜柔嫩爽口,食多而不腻,与镇江肴肉相较,似乎略胜一筹。还有自腌的小子黄瓜、香菇鸽蛋亦很有特色,令人看一眼而难忘。

  包子,当属此店之最主要之特色,亦是早茶之主食。早些年曾有富春包子甲天下之说,不过,近些年来富春包子渐渐式微,此后花园包子便甲扬州了。

  包子用笼屉端上餐桌,每一屉装六只,包子按馅的不同分为三丁包子,荠菜包子,蟹黄包子,猪肉包子,芹菜包子,白菜包子……三丁包子的馅有鸡肉丁香菇丁和一种蔬菜丁,是一种荤素搭配的包子,营养丰富,香味诱人。荠菜包子则属纯素类,油也不多,是三高人群的所爱。蟹黄包子则因馅中有蟹黄而得名,吃这种包子有一种特别的方法:轻轻移,慢慢提,先开一天窗,再吸包中汤,最后一扫光。包子皮薄汤多,若是不小心导致汤计泄漏,则必是一大憾事,蟹黄包的鲜美将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固食用蟹黄汤包必小心奕奕,用筷子夹住汤包的下半部,慢慢地送到唇边,从上部小心地咬开一个小缺口,同时试试汤包的温度是否适宜,若温度过高则稍等片刻或用嘴吹气降温,否则有烫伤口腔的危险,若是温度适宜则呲溜一声将其中汤汁一吸而尽,此时必定满口芬芳,蟹黄的鲜味充斥着你的每一个味蕾,人间美味必不过于此,然后可以一扫而光大快朵颐了。

  花园茶楼的早茶,其实并非喝茶,说成吃早点好像更确切些。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我想更多的是体现扬州人的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和清新淡雅的心境。我真的喜欢上了花园茶楼的早茶了。

  张建林

  2015年8月2日于扬州

茶楼会友

  初秋的下午,细雨初停,天气微凉,像往常一样,闲来无事静坐御茶楼品茶,茶楼画四壁,古筝清幽,茶香淡淡,茶客们或轻声闲聊或安然品茶,整个茶楼充满着和平和祥瑞,优雅的气息,这样的气息……

  与朋友同餐共茶,的确是件惬意的事。在闲暇之余,梦琪被叫到御茶楼品茶。

  “梦琪,怎么才来,当然参观一下啦!别见怪嘛!”梦琪坏笑道。

  “呵呵!我们好久不见,你最近在干什么?”

  “唉……还是在家做宅女啦!对了,你问我,这么长时间你去哪啦

  “和你差不多,我在家写小说,发到博客上了!”

  “你的博客叫什么?”

  “草莓小妹!呵呵!很平易近人吧!”

  “没想到你起的名字这么可爱啊!记得有稿费,别忘了我哦!”

  短短半年,梦琪好像变了很多,以前梦琪从不和我提小说的,这次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升起了?也许这是梦琪的世界吧。

  “服务员呢?怎么还没来。”我疑问道。

  “不是没叫服务员吗?”梦琪摸了我一下头,我推开了她,难道我想呆了?唉,不管了。

  “我又没发烧,别摸我头啦!”

  “哦,哦。”梦琪小声嘀咕道。

  “我去给你点一杯茶,我先走一步了!”

  “恩呢,ok!”

  我下了楼,推开了门,接着想回家……

去茶馆

  古香古色的小巷里悬挂着这样的匾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这真是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人们都好奇地猜测这块匾牌的来历,有人说这里曾经一定有一座茶楼,一天一个赶京赴考的书生路过,便在这里驻足,叫店小二上茶,品尝过后,顿被茶的清香,滋味的醇厚所吸引,于是连品三壶,犹感神清气爽,便拿出文房四宝,提了这句诗,赠给了茶楼的老板……

  正在老三听得起劲时,突然身后有人轻蔑地笑了笑,便吟出了“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这样几句诗。老三倍感惊异,转过头一看,这是一个捧着一沓书的小伙子,书皮上赫然出现了“高考xx”,老三心里不禁感慨道:又是一届“赶京赴考”的同道中人啊!一阵嘀咕打断了老三的思绪,“这不过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汉寄新茶》至于那么大惊小怪么?”老三再一往回看,这小伙已经离开了人群,走到了巷子的尽头啦。

  真是奇人啊!老三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转身回校,屁股还没做热,班主任就走了进来,班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只听见挂在墙上的钟滴答滴答的走着,同学们都在埋头苦干,在卷子堆里翱翔。“咚咚咚”一阵不紧不忙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这使得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的集中在一个捧着一沓书的小伙子身上,他那一双傲气十足的眼睛透出那么些不屑,与之他目光很不相符的是,他用很平和的语气向大家解释了他的突如其来,老三一惊,“我跟这插班生还这有缘啊!”

  这小伙子也在人群中搜索到了老三,便大步向那走去,成为了老三的同桌,此时同学们的目光又聚焦回那永远都做不完的试卷上去了。这时老三小声的问道:“你叫?”“老七”,还没等老三问完他就回答到。老三张口又想说些什么,老七边拿出他的试卷边说道,“我们下课再说吧?”老三怔了怔,默许了,便开始回到了他的习题上。

  久违的下课铃声终于响起了,死气沉沉的课室又恢复了生机,老七边收拾东西边对老三说,“我们现在就去茶馆。”

茶楼聚会

  “饮茶粤海未能忘”,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南国广州,茶楼处处,名闻海内外。广州人一向有上茶楼饮茶的习惯,每逢节假日,相邀几位亲朋好友,或者全家老少一块儿上附近的茶楼饮茶聚会,乐趣自在其中。

  广州的许多茶楼装修典雅,清洁明亮,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成珠茶楼的大厅,点心和食品的浓郁香味扑鼻而来。当我们坐定之后,热情的服务员微笑着主动走过来问一声:“先生,您喝什么茶?”然后摆上茶具,斟上杯热气腾腾的香茶。食品小车在桌间穿梭似的,一会儿停停,一会儿走走,大盘小碟、各式点心任君选择。到此“品茶”真是一番享受啊!

  大厅里早已坐满了人。靠墙的那张桌子边围坐着几位老人,看样子他们来得很早。他们当中有的带着花镜看着报纸,议论着国家大事;有把小型收音机贴在耳边聚精会神地收听着广播;他们悠然自得地品尝着“一盅茶两件(点心)”欢度晚年的退休生活。大厅中间几个青年人围成一桌,正在高谈阔论,谈笑风生。他们大口大口地喝着啤酒,桌上摆着不少食品,看样子这些小伙子可能是生意人吧。我们旁边那桌“全家福”祖孙三代有五个人。那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在大厅里跑来跑去,东瞧瞧、西望望,围着食品车转来转去,见到有好吃的,就跑回去告诉爸爸妈妈:“我要有小伞的啫喱糕,我要……”

  茶楼大厅熙熙攘攘,一片喧闹。服务员:“牛肉丸、叉烧包、虾饺、肠粉……”的叫卖声,小朋友的嘻笑声,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和谐的音乐。

介绍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

  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现有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又一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创造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馆。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享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

  老舍茶馆地处前门,是寸土寸金之地。内部的装饰格调以传统的中式装饰为主,颜色较深,宫灯、红木桌椅及舞台古色古香,营业面积及茶桌数都有相当规模,在这里,可以饮茶也可以点菜,还有烤鸭供应,提供的服务品种较齐。老舍茶馆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佛教的色彩较浓,进门及各层平台均有佛像供奉。

  上老舍茶馆饮茶要到三楼,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的特色。

  老舍茶馆的客人以外国游客和旅游者为多,在每周的一、三、五下午有戏迷乐活动及京剧演唱,晚上的戏曲及杂技表演17:40开始,票价40元人—130元人,内容有双簧、单弦、京剧彩唱等,精彩热闹,家里要是来了外国朋友或是外地亲戚,老舍茶馆不失为一个招待的好去处。

  集品茶、饮食、赏戏、表演等经营内容为一身的老舍茶馆,现如今已是中外宾客旅游的一处新名胜,并且成为享誉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壶中天”茶楼

  今天我和外公、哥哥到玉茗路“壶中天”茶楼喝茶,当我走到茶楼门前时,就闻到了一股香香的茶味,我便迫不及待走了进去。

  呀!古色古香的门和窗,还有那博古架,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厅堂中央有一个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长方形水池,清清的水池,有几条红红的鲤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美丽极了。

  哥哥一边喝茶,一边和李老师下棋,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他们是那么认真地下着棋,一开始李老师战上峰,下呀下呀!最后哥哥反败为胜,我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

优雅的茶楼

  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老年人饭后之余,总要找一个合适的茶楼,喝茶聊天,回味往事;年轻人也喜欢找一个茶楼,谈情说爱,展望未来;公司商人喜欢在茶楼洽谈业务;文化名人喜欢在清静,优雅的地方吟诗弈棋。抚州茶楼虽多,但想找一家适合这些人群的茶楼却十分困难,让我来向你们推荐独一无二的茶楼——“壶中天”,不信你可以信步玉茗路地税局对面参观。

  当你闲庭信步到茶楼时,远远就会被一阵阵茶香所吸引,便会情不自禁的走进去。呀!古色古乡的独特装璜,花格窗,古铜色木门,灰色的油漆。茶桌各式各样,有圆有方,还有椭圆……。茶器更加特色,有闻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壶、瓷杯,有河南的陶壶、陶杯,还有五花八门的玻璃杯, 任 君选用。博古架上有各种各样的名茶,有红茶、绿茶、花茶……品种多多,其中有全国闻名的“铁观音”,闻名遐迩的“乌龙茶”……开水一冲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一边喝茶一边弈棋,快乐无比。当然,有的商人、文人喜欢宁静,便会选择包箱,那墙上贴着文人字画,坐在那里会使你心旷神怡,诗兴大作。喝上一杯乌龙茶洽谈业务,在这浓浓的气氛中必定能成功。

  当你在这优雅的茶楼中,浓浓的茶香中,高尚的服务享受中度过时,你会流连忘返。

茶楼文化

  现代广州的饮茶习惯通称为三茶,即早茶、下午茶和晚茶,三茶的时间不同,消费人群也不同,老一辈茶客保留了早茶的习惯,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时间饮早茶,早茶便是广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饮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闲、交友和工作为主要目的。礼节上,两个基本的礼节是茶楼每个饮茶者都知道的:即叩礼和续水,可见广州人饮茶的习惯和礼节构成了广州茶俗文化的主体。

  以指叩桌

  这是在广州妇幼皆知的一个典故:

  乾隆皇帝微服私下羊城,和周日清来到泮溏村口“享顺楼”的小茶楼,一个伙计右手提着一只大铜水煲,先到乾隆面前,右手往上一提,顿时滚水从高处泻下,势如青龙吐水,由铜煲嘴直注茶盅中,非常好看。

  乾隆立刻自己取过铜壶来,站起来,学着伙计的模样,向周日清的茶盅冲起茶来。周日清受宠若惊,欲行大礼,又恐暴露天子行藏,情急之下,以双指弯曲叩桌,聊代屈膝。民间由此效仿,遂成茶俗。

  有闲诗云:“一盅两件上茶楼,茶礼笃台扣指头,传说乾隆周日清,臣谢君恩当叩首”。

  作家曾鹏在《功夫茶话》中写道:广东兴起的以指叩桌表示为自己倒茶者的谢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别人为你倒茶时,曲指轻敲桌面,既表示注意到了热茶正倾入茶杯,“但倒无妨”,又含有致谢之意,相当于说“这厢有礼了”。而与此同时,宾主尽可以谈笑自若,话该说什么就继续说什么,不会因倒茶的客套而打断话题。

  以指叩桌,后来细化到叩单指和叩双指,有人解释说长辈对晚辈叩单指,反之叩双指,也有谓叩双指代表已婚,叩单指代表未婚云云。

  校茶师傅

  广州茶楼业老行尊冯明泉曾撰文说:茶楼对茶叶的质量非常重视,买货手要有鉴别茶种的知识,这功夫很不简单。不仅要懂得区分各种茶,而且还要懂得区分各种副品茶,包括青茶,茶骨,以及不发酵的半发酵的和发酵的各种品类繁多的茶。所以每家茶楼几乎都有一名“校”茶师傅(多是买货手、或仓管员兼),把同类型的不同产地或不同价格的高、中低档茶,混合达到具有色、香、味和耐“冲”(泡)等性能,既适应茶客要求,又降低了成本,这确实是不容易的。笔者曾亲眼见到他们品评各种同类茶叶,以同量的茶叶同时泡在若干茶盅里、逐一品评,即时可说出茶叶的产区,特点和采摘季节。

  贮存茶叶也十分讲究,特别青茶要严防失味,所用盛茶器皿均用锡制品。一般茶楼柜架所陈列的、标上茶叶名称的大罐,是没有装进茶叶的,因它的贮量少,如果频繁取、存、罐子容易凹陷,所以这些罐子只是一种标志。

  茶楼对普洱茶的贮存也是十分讲究的,因为这种茶越陈越好。据说存这种茶好过把钱存入银行,因为靓茶可以招徠茶客,因此,巧心、太如、莲香等老字号茶楼,存贮普洱之多,一般可供用六、七年。

  “睇数”与“埋单”

  “睇数”与“埋单”,粤语里都是结帐的意思。

  茶楼里熙熙攘攘,茶点琳琅满目,但最让我好奇的,就是“先食后睇数”的规矩:进了茶楼,择座落坐,“企堂”(即服务员)给你开了茶单,送上茶来,装满各种茶点的小车推到面前,想要哪件,动手拿就是了。茶足肚满,招呼“企堂”过来“睇数”,“企堂”用手拨拉着各种碟子和小笼屉,口念心算,很快就报出价来。父亲告诉我,不同价钱的茶点,用的是不同的碟子。

  当时除了广东茶楼外,其他的饮食业都是先交钱后吃饭的。譬如北京,挤进一个小饭馆,在柜台前排队,大声向服务员汇报自己想吃什么,服务员开好票后,反问一句:“有座儿没有?”好不容易找到座儿,苦熬苦等,跑堂的举着一碟菜出来:“谁的肝?”这也不能怪他,谁让你没找好座儿就开票?客人太多时,你还得自己去拿菜。那时候不懂管理这个概念,只觉得在广东饮早茶,舒坦。

  茶客里有贪小便宜的。有的茶楼靠珠江边,有人专拣临江窗座,吃了一桌茶点,乘人不注意,将盘儿碟儿扔一些进珠江。每年清淤,都能捞起不少。还有更损的,上茶楼时带个公文包,吃饱喝足后悄悄将几个碟子塞进公文包,“睇数”后夹起包走人,像个绅士。茶楼生意火爆,人来人往,免不了有人吃完后悄悄溜了,广东人谓之“走单”。即使偶有“走单”,“先食后睇数”的规矩一直没变,让人不得不敬佩广东饮食业主的大度与宽容。

  大约在八十年代,“埋单”这个词代替了“睇数”,“睇数”太直白,“埋单”显得文雅一些。“埋单”时,“企堂”变成了小姐,小姐们也不再数碟,茶客要茶点时,小姐就在茶单上做好标记,“埋单”更方便了。

  “一厘馆”和“二厘馆”

  广东人喝早茶的风气兴起于清代,咸丰同治间有一种“一厘馆”,多在街边巷口开档,架构粗简,只有竹棚遮头。它的设备很简陋,木桌板凳,供应糕点,开口挂一个木牌子,写着“茶话”两个字。茶资仅一厘,故名“一厘馆”。 “一厘馆”后来发展到“二厘馆”,仍为低矮简陋的茶肆。民谣曰:“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抵食”是划算的意思,“顶肚”是吃得很饱的意思,“不花假”是实惠的意思。

  广州的茶楼,是在“二厘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茶楼的设备、环境和服务都上了档次,茶资升到三分六厘。

  从“企堂”到“靓女”

  过去广州茶楼的服务生叫“企堂”,粤语“企”是站立的意思,“企堂”就是指在茶楼大堂工作的员工。“企堂”各有不同的职务,分为茶炉、地喱、执盆、楼面杂工等。

  广州茶楼讲究茶靓水滚,开水被视为茶楼的“命脉”。茶楼的开水是双重保沸的,除设有专用的开水炉外,每个厅均设一个座炉,座炉多烧煤球,炉面用厚铁板盖上,铁板有孔如炉口大,可放四个铜吊煲。“企堂”在开水炉取水后,用座炉保温、加温。如今的服务更精致了,在档次比较高的茶楼,茶客可以使用一套完整的茶具,包括小水壶和小炉子,保证茶客可以用滚烫的开水冲茶。

  茶点在厨房里制作好,就由“地喱” 送到大堂供客人选用。以前茶楼蒸点心用的是小竹笼,每笼两件,五六摞小竹笼放在一个大竹笼里头蒸熟,“地喱”有男有女,一般都备有一根绳子,两端系于大蒸笼底部,然后挂在脖子之上,穿梭于茶桌与厢座之间。如今许多餐厅都有“递理间”,我推测“递理”源于“地喱”。

  “执盆”就是收拾碗碟的意思。粤语“盘”、“盆”不分,广州话没有盘子一词。

  现今你如果在茶楼里大喊“企堂”,是不会有人理你的。如今的“企堂”都是眉清目秀的小姑娘,犯难的是现在不知道怎样称呼她们,叫“小姐”吧,“小姐”似乎已经成了专用名词,不好用于良家,叫“大姐” 吧,有点不尊敬人家,叫“姐姐” 吧,涉嫌肉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许多茶客用了“靓女”一词,透着几分亲热和随意。

中山北路的茶楼作文

  这是茶楼,不是茶馆,没有嘈杂的广播和拍着桌子讨论时事的老人;不是酒楼,没有花生茴香豆和孔乙己。这是茶楼,中山北路的茶楼,清末光绪年间建。

  它就站在这里,青灰的泥墙青灰的瓦,木质雕花的窗户里嵌了厚重灰暗的玻璃,西南角曲木的柜台,沉木的大柜子,东南角的棋桌,东北角的吱吱作响的楼梯,还有二楼安静的七张桌子在这里站了一年又一年。

  在中山北路这样的地方,断不会有穿西装打领带戴金丝眼镜的人来,这样的人去的是星巴克,来茶楼的,是花白了头发的人,自提了一只小茶壶,走到熟悉的桌边坐下,道一声“九月菊”,端着青釉的茶杯,偏头看着窗外翩然的时光,悠悠地坐它一下午。

  也有来下棋的。东南的棋桌边总是有人。一人白子,一人黑子,食指和中指在三百六十一个交错间指挥方遒。下棋人不言,观棋者不语。若是输了,也不见恼,做一个佩服的手势,站起身来到一边去喝一盏茶。茶馆里的人,一个个来,一个个去。他们先是穿着粗布短褂,把辫子盘在头顶。后来拿着《人民日报》,看学生在上面热热闹闹地闹。现在带一个红泥的小茶壶,或什么也不带,来茶楼看一局棋,或喝一下午茶,彼此点点头,打个招呼。

  朝代更了又更,年代换了又换,岁月转了又转,茶楼就静静地站在这儿,看街上的人热热闹闹地来,热热闹闹地去,它像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午后摇着摇椅看报纸一样看世界变迁。那不是它的事。来茶楼的也是老人。他们和老茶楼一起,隔着灰蒙蒙的玻璃看一眼外面,又转眼看向棋盘,抬手再加上一壶热水。他们老了。外面的事儿让年轻人闹去吧,他们老了。

  在这样静的地方,心便静了。一代代人来了又去,茶楼不急,来了总会走的,走了也总会来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约的,定不会在半夜,也就不会有灯花可落。这里约的,是清晨,午后和傍晚;这里落的,是清亮的茶水,水入杯中的清澈的音响。

  中山北路的茶楼站在这里,时光荏苒,岁月飞逝,它看着时间从它身边手边眼角眉梢滑过,看着昨天的老人走出茶楼,今天的老人走进茶楼。它站在中山北路上,宁静而安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附近喝茶休闲地方

逆境有利于人成长二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