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绑架的看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六年级议论文:道德绑架

  大家肯定都听说过道德这个词。不过,最近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词,名叫“道德绑架”。

  道德这个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人们的善良和遵守。而绑架呢就是一种迫害他人的形式。道德绑架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用善良来危害他人。但大家肯定问,善良怎么会危害他人呢?不要着急,听我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2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得了白血病,但她很幸运,她的爸爸妈妈有着足够的积蓄,而这个女孩收入也很高,因此女孩的母亲治疗费还是够用的。

  但女孩的反应并不是立即给母亲治疗,而是在各大交友网站上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求助捐款。有人因为同情创建了捐款群,并把女孩最好的朋友拉了进去,还私聊让她给女孩捐款。但她没有这么做,而是在群里发了一句“深表同情,无能为力”。随后女孩立刻怒斥道“你也是有父母的人,怎么能这么冷血”。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母亲生病,第一想到的不是给母亲治病,而是用他人的善良而博取同情心和钱财。而他人没有能力帮助她时,就在别人的身上贴上“冷血”“无情”的标签。

  大家现在能大概知道道德绑架是怎么回事了吧。这种利用善良而危害他人的人是令人可耻的。上海交大教授窦令成说过一句话:“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来源于那么一拨人,惯于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用坏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以‘道德’‘善良’的名气去强迫别人,来达成自己的私欲”。

  这就是道德绑架,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我们真的懂得道德么

  道德绑架令我们深思。也值得让那些懂得“道德”的人反省。

对道德绑架的看法

道德绑架议论文

  杨成燕的妹妹张懿小时候被父母送给别人,知道真相后不愿接受生父生母。张懿在现场一直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不料,节目主持人周立波当场指责女孩心胸狭隘,说她应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不会幸福,还说出了“在你儿子眼里你是个尖酸狭隘的女人”的言论。

  张懿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养父母伤心;二是与亲生父母并无感情,她信奉“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认还是不认,张懿已成人,她有权利作出判断。而周立波一再诘问,甚至逼迫,出言不逊,哪怕初衷良好,也有道德绑架之嫌。

  从法律上说,如果当初张懿的亲生父母遗弃了她,已涉嫌违法;如果将其送养给别人,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她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换言之,张懿可以不认亲生父母,也不必赡养亲生父母。本来一件很纯粹的事,却因周立波的“好心”而变得复杂。

  据杨成燕称,其妹妹张懿属于超生,要上交罚款。无奈家里条件太差,杨成燕的父母实在拿不出罚款,只能将仅有1个多月大的女儿送走。更接近真相的细节应该是,杨成燕的父母重男轻女,因为在生了张懿之后,又生了一女一子,即包括张懿在内,杨家共有四个孩子,直到生了儿子才罢休。在笔者老家,有太多类似的情况,一些家庭连生了几个女儿,直到生了儿子才满足,孩子多养不起就把女儿送人。

  不认亲生父母,总有原因。作为旁观者,我们自然不能勉强,更不能道德绑架。他们与养父母建立良好感情,不愿让养父母难受,已尽孝道。他们认亲有时也容易受到阻力,比如被养父母劝阻,张懿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养父母的做法,同样值得理解。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大棒,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明显不合适,可能遮蔽真相,伤害法律,掩藏了社会问题。少一些泛道德化,回归到法律命题,并深思道德泛化背后的社会问题,也许强过动辄上纲上线,拿道德说事。

没有如果,这就是道德绑架

  最近有两则新闻比较吸引我的眼球,一则是周立波在节目里,让一个女孩子跟亲生父母相认;一则自然就是天津灾区,需要多位有钱人来捐款救灾!

  两则新闻看上去都情理之中,孩子与亲生父母相认那是认祖归宗,捐款救灾那是人之常情,但这两则新闻都被批上了中国数千年来,最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道德绑架!

  当然这两则新闻大家肯定都很清楚,或许也知道了里面的一些内幕,但确实也需要拿出来说一下!

  女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请上台,并被周立波一次一次用语言攻击,甚至动用道德,亲情,看似合情合理,但为何女孩子却并不想与亲生父母相认,这自然也就造成了不一样的分歧!

  有人认为那是自己的亲生父母,那是血溶于水的亲情,但又有人认为,父母有生她之恩,却没有养育之恩,甚至有爆料是将该女孩卖出!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女孩最终不肯与父母相认,必然有她的难言之隐,而根据播出的节目来看,女孩现在养父母的家庭条件似乎远远要优于女孩的生父母,这也是一个原因!

  其他信息大家都能在网上看到,但为何道德绑架却流传了出来,而且还是在如此公开的节目!

  没错,亲生父母确实最大,但作为一个主持人有没有想过女孩子的感受呢?而周立波却只是一次次的用道德,用亲情来逼迫女孩与父母相认!

  甚至还有很多网友说女孩没有人性,如果是自己,哪怕不愿意也会叫一声!

  接着就是天津灾难,当我们还没有从灾难中缓过神来的时候,我们已经被英雄和逼捐的新闻炸翻了天!

  报道英雄事迹自然没错,但在前几日还没有捐款新闻的时候,绝大多数网友要的是真相,现在捐款出来了,当看到那些明星没有捐款的时候,众多网友便开始逼捐,在网络上并不少见!

  我们不得不看清一下自己的位置,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用自己的道德去抹杀别人做的事,就好像我们整天喊着如果打美国我们捐多少,如果打日本我们第一个上前线,但看到小偷就缩了嘴,在网络上我们天不怕地不怕,骂人从来不怕闪到舌头,但真正做起事来,哪里都找不到我们的名字!

  作为名人,做为公众人物作为表率捐款那是情有可原,但是就像帮忙一样,帮你情分,不帮你是本分,难不成不捐就变成了道德低下了

  甚至无数的网友评论,如果我是谁我肯定捐的比他多,你看看人家捐了多少,你再看看你捐了多少,一问到自己的时候,我没有啊,我怎么捐,如果我有的话我肯定捐啊!

  这就是我们中国现在的道德观念,不捐,不帮,不助就得骂你,谁让你是公众人物呢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职责别人做的不好,骂他人,如果自己在肯定会怎么样,做的肯定比他好,然后一个劲的说自己是好人,自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只是因为自己不在现场,只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如果自己是他的话肯定做的比他更好!

  从周立波这样一个公众人物用道德绑架女孩与父母相认,再到众多网友用道德绑架逼迫名人捐款,甚至很多网友认为这是合理的,既然合理为什么你不做,其实在我看来,只要自己不做,一切都是合理的,反正不是自己的事,自己的钱!

道德绑架究竟有多可怕?

  前段时间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梗“当我抛弃了道德,就没人能绑架的了我。”一开始只觉得好笑,到后来一想,道德绑架,实在是太可怕了。

  道德绑架是什么?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公交车,想必大家都做过吧,公交车出行方便,绿色环保,价格实惠,是很多人的交通工具首选,我们也经常能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孕妇,怀抱儿童者,其他乘客应该为其让座。”这确实是应该的,身强体健的青年人,当然不忍心看着老人吃力地站着了,但是这也成为了一些人道德绑架的点——一位老人上了公交车,车上没有空位了,而且没有什么年轻人,前排的座位只能看到一个,还是个孕妇,这位老人指着孕妇说“我是老人,你要给我让座,赶紧起来”孕妇有些难为情,因为自己的身体实在是受不了,没有站起来,老人就开始扯孕妇的衣服,站在她旁边的年轻人看不下去了“你没看见人家是孕妇啊?仗着一斤老了不起啊?”话虽然不好听,但是句句在理,老人一听,一屁股摊坐在地上,破口大骂他们不懂得尊老爱幼,欺负老人,年轻人和孕妇有没有欺负老人,车上的人都心知肚明,老人见车上没有为她说话的,刚到下一个站点,就下车走了。

  还有刘翔,因为伤病退赛,也被道德绑架,说他不爱国,不以大局为重,赢得了无数辉煌的刘翔,就因为伤病退了一场比赛,就被骂的体无完肤。

  钟南山院士,已经八十四岁高龄,同龄人已经安享晚年,但是他奔赴一线,抗击疫情,可笑的是,钟南山爷爷辛苦奋斗因为体力不支倒下回家休息,网上的骂声就传开了“这么危机的时刻,你还好意思回家休息?”“就是,你就不能为别人想想吗?”钟南山爷爷的家很普通,他回家这几天都是边点点滴,边想办法,家里朴素的不行,却被人说成炫富。

  奔赴一线的女医生,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头发传播,剪去了心爱的长发,却被说是应该的,必须要剪,凭什么不剪

  看到这些,我笑了,你有时间去道德绑架别人,不如多读几年书,找个好工作,别在网上当键盘侠,别来伤仁者的心了,我求您,夸人的脱口而出,伤人的三思而后行,别再以在网上道德绑架别人来寻求快乐了,你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别再做无聊的网瘾少年了,也别在生活中蛮不讲理,道德绑架了,都是成年人了,不觉得这样做很可笑吗

道德绑架

  在一个无道德社会,道德却成了最吓人的标签和棍棒,这恐怕才是中国大陆的怪诞之处。年度刺痛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在水落石出之后,让人感受到几分凌冽的寒意。

  两岁女孩死在朗朗乾坤下,先后被两辆货车碾压而亡,路过十八人陷入被拷问的悲惨境地。他们如果承认有错,大众就立马获得了胜利;如果不认罪,那就一直盯着,反复折磨,直到他们垂下高傲的头颅。

  我们轻易便可宽恕自己的恶行,但却绝对不能原谅别人的污点。而似乎必然的逻辑是,因为自身的诸多缺陷,对他人的攻击便异常凶猛无情——好像在完成一次人生的伟大冲锋,全然忘记了这是杀戮,会刺疼更多人的心。

  支撑我们的伦理基石是:任何别人都应该是道德完善的人,以此要求他们承担其道德义务,是无可指责的高尚行为。仔细想来,我们只是借此把不忍目睹的血淋淋场面,貌似高尚地化作自己的伦理点心而已。那些无辜的人——《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非常好地复原了现场,证明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看见了血泊中的小悦悦——仅仅因为与悲惨的事件相关,就被迫成了大众肆意蹂躏的对象。我们知道这种杀戮的有效性,对方根本无从反抗,也无力反抗。我们愈义愤,杀声愈响,就愈有效果,去除了自身嫌疑,又获得了道德优越感,可谓完胜。不幸的是,我们杀死了一大堆无辜的同类。当然,在我们眼里,本来就没有什么无辜的人,问题仅仅在于谁会被我们逮住而已。

  审判往往具有戏剧性的效果,似乎教育了全社会,维护了某种德行,又卸掉了自身良知包袱。

  不仅仅如此,江苏溧阳一低级官员的微博偷情以及资本达人王功权私奔事件,都带有道德审讯的意味。官员,一旦和性发生关联,整个社会就立即莫名地亢奋起来,好像发现了肥美的猎物,可以一展绝技,于此获得巨大的满足。大众有追逐施虐的快感的本能,这毫不奇怪,问题在于,媒体乐于鼓动这种本能,并从中收获“影响力”:我可以拔掉任何人的一张皮,只要我想——当然是没有毒牙的人,不会影响媒体饭碗的人。

  现在看来,律师张显在药家鑫一案上,也有故意制造道德审判之嫌。一个冷酷大学生人头落地了,正义貌似得到伸张,越界的道德涂污却令人不安:我们真的不得不采取夸张的道德手段致人于死地吗?处于中国当下情景中的人们,当然理解这种无奈的司法现实,为求公正和正义,反而丢掉了良知和德行,当事人很难不为自己的计谋付出代价。他是否真的会心生不安?如果没有,这种正义便是有毒的,它将更加让人堕落。

  道德拷问者如此之众,照例说我们应该看到更多道德的影子才是。事实上,满街触目可见不道德的行为。这只有一个解释:当我们用道德追问别人时,自己骄傲地站在高处;而当我们混入生活海洋中时,也随行就市成为不道德的人。

  世事的诡异在于,做好事的拾荒婆,也被媒体反复追问救人动机,得到表彰后又遭乡亲诋毁和盘剥——当她是一个卑微的拾荒婆时,没有人会正眼看她一眼,当她做好事出名后,所有的人和官员都要来占便宜,如果占不到便宜,比如借不到钱,乡亲们转身就会把审判的冷箭射向这个感动中国的人。

  小悦悦死了,一番严厉地道德审判后,什么也不会改变。我们既是审判者,也是冷漠者,甚至也常常成为作恶者。这就是国情和人心。套用梁漱溟先生晚年的著名句式,我要弱弱地问一句:2012年,世道人心会好吗

拒绝道德绑架

  以队长的身份带领球队赢得赛季冠军,在与俱乐部合同到期后为实现自我更高的人生价值到转会至竞争对手之处,此举或许有人不解,批评指责,也能理解,但令我我想到的是,球迷们的责骂铺天盖地而来,甚至以“白眼狼”的攻击伤人。因此,我不得已以文章回应,希望大家保持冷静,莫再对此事进行道德绑架,损人伤己。

  我自觉问心无愧。带领全队顺利夺冠,我在合同期内尽己所能把球队带上巅峰,若我之前不尽力招致骂声或许情有可原,但我既已履行自己合同期内的义务,在合同终止后加盟他队又有什么错?北兴俱乐部多年栽培之恩,我很感激,也以此冠军报答,但若要以此作挟,束缚我走向更高的阶段,恕我无法答应。我的离开或许让俱乐部有所损失,但仍有许多优秀球员的,它不会元气大伤,而于我,一个球员就是一个向往更多挑战、更多磨砺的战士!目光若只浮于眼前情义,而忘却使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断超越自我的目标,这又何曾不是一种勉强?身为队长,顺利夺冠且恩已报,身为球员,追求超越而意不改,我认为我已尽力平衡二者并努力做到最好。

  球迷们的责骂,我可以理解,无非是因喜爱而感到遭到“背叛”而产生的愤慨。但其中言语不禁令我想到“道德绑架”四字。曾有富豪未捐巨款被网友围攻,补捐后却又冷嘲热讽:“现在晚了”。曾有明星晒娃被怒批“不爱国”,曾有名人未及时为受灾人民祈福惹来一群键盘侠问,“你有没有同情心”,如此种种,和我如今处境岂无相似之处

  道德绑架是对别人的行为提高到道德层面进而批判的行为,也许有人认为我如此定义心有不诚,但道德绑架处理对被指责者本人造成心理阴影外,对社会也有不容忽视的危害,强制的捐款,祈福不仅使本出自内心本善的行为套上生硬的枷锁,还使这样应称赞的善意举动被视为理所应当而不加重视,而这种动不动道德绑架的行为也会使严戾之气散播在社会上,人人自危,以道德制高点批人自己却不反省,最终不利于社会和谐。

  我知道仍有许多人不赞同我的做法,但请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我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与否定。世上很多事情不分对错,不涉高尚险恶,只是立场不同而有了分歧。我自认自己并不辜负北兴俱乐部,也不负自己,也请你们冷静下来,站在我的立场想想,不要横加指责,忘记了一个队长带领队伍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以及一个球员对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渴望。

道德拒绝绑架

  天津港爆炸事件牵动人心,而事后马云被“逼捐”同样令人唏嘘。如今“道德绑架”比比皆是,以道德的名义胁迫他人,便不再是正义。道德,从来都只是用来律己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道德义务、责任不是什么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一种要这样行动而不要那样行动的内在需要。”马云参加公益活动,是其自身担负社会责任的表现。不参加,别人无可厚非。参加公益活动不是法定义务,最多算是道德上的升华。由此看来,“道德绑架”实在是无理取闹。

  很多人以“缺乏界限感”来解释“道德绑架”这一行为,不懂尊重他人的生活和选择。也有人认为“道德绑架”的人是圣母,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用错了方式。但直击“道德绑架”后的真实心理,是缺乏者对拥有者的妒忌,是人性丑恶的一面裹上的糖衣。一个向上的社会不能容忍这种“恶意”肆意传播。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首先树立好自己的是非观,谨慎参与,不盲从。庄子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然后才能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在自身都不能做好的情况下何能督促他人?正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再言“道德绑架”非一人之举,一个巴掌拍不响。就算有人作祟,却无人响应,这种“恶意”自然寸步难行。

  自古常言,经天纬地。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矩和道理。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以法制国,以法治人。当道德强行升到治人的高度时,自然是破规逾矩,有违经纬之事。

  古有“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隐士拒唐尧。”道德自然不可一跃齐身法律之位来治人。外有苏格拉底陶片放逐,内有药家鑫判以死刑。可见,道德如果出了规,秩序必然会荡然无存。

  马云捐与不捐,全凭其自身意志。捐是份心意,不捐也是合理,轮不到道德制裁。把握好法律这条线,剩下的凭心而行。这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吧。”

  拒绝道德绑架,以身作则,请勿越俎代庖!

关于道德绑架

  随着时代进步,一个新型的词语进入了我们是的视野——道德绑架。通俗来说便是一些“弱者”仗着舆论的风浪,用道德的绳索捆帮他人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事件还真不少,许多所谓的“弱势群体”以为自己受帮助是应该的。经常仗着自己的“弱”到处“绑架”他人。在别人帮助了他们之后,往往会倒打一耙,而那些遇上的人要么是担心麻烦,要么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只有极少数人会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名誉,并打击这种日益猖狂的行为。

  还有一句话说:“不是老人坏了,是坏人老了。”老人在社会中应当是受尊敬和礼让的人群。但有不少老人“倚老卖老”,也是十分让人头痛的。曾经看到一个视频:火车上的一位大妈无票乘车,年轻的男列车员要求其补票,没想到遭到大妈的“口水暴击”,不仅一口一个“我是老人”,还运用粗俗的语言攻击列车员,惹人唏嘘。列车员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将监控上传给法院,合理处理了这场闹剧。列车员的行为不禁让人称赞。他们不是不敬老,不让弱,相反他们都有一颗体谅弱者的心。但当他们的名誉受到侵害时,运用合理的手段,反抗这种不良的邪恶风气。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时不时就会有这样的新闻被爆出,或是哪里又有“碰瓷”啦、或是哪里又“逼迫让座”啦。面临这样的道德绑架,身为拥有知识的文化青年,我们不应该沉默,应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运用合理的方法“报复”他们。身边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时,也不该“自认倒霉”。我们应该鼓励他人和我们一起打击这些道德绑架,向文中的列车员学习,面对道德绑架时、面对翻脸不认人时,勇敢地站起来说“不”!

  面对道德绑架时、面对攻击伤害时不要害怕、不要沉默,有底气地站起来“报复”、有底气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底气地抵制这种行为。

道德绑架

  “一个女学生坐在座位上看书,一对老夫妻上车后,老太表示老伴身体不好,希望女生让个座,谁知女生来了句:‘我要复习功课’……”日前,一名网友将自己在轨交上目睹的一幕发到网上,还将不让座的女生照片公诸于众。“复习女拒让座”事件立即引来大量网友关注,不少网友纷纷效仿,将拒绝让座的乘客照片发至网上。

  “让座”问题似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因为这里面包含了道德观、是非观、权力观等等内容。也许我们可以对让座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乘坐公交车,是一种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才乘上车,从法理上讲,也就享有了同等的“权利”,不存在一些人“理应”为另一些人让座、“理应”为另一些人做出牺牲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以规定的价格购买了乘车权,他就有“权利”不给他人让座,他就没有必须为他人让座的“义务”。如果他把本来可以坐下去的位置让给别人,他就是做了本来可以不做的小善事,他就应当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和赞美,至少应该得到被让座者的一声感谢。

  但是,长期以来,把本属于“个人权利”、“个人品质”范围的让座纳入“社会公德”的范围,就使人们普遍有着心理上的别扭和错位。有人之所以不愿让座,或许出于一种不服气的心理:我也是花钱乘车的,我忙了一天也快累趴下了,凭什么说我不把座位让出来就是“缺德”,就应该受到谴责?在给老弱病残孕这一面,固然大多数会对让座者或冷或热的道一声谢,但也有人视他人让座为理所当然者。有的人在别人为其让座后,连正眼都不瞧人一眼就坐下了,有的人坐上别人让出座位,就像收回被别人借去的东西。更有甚者,上车后见无人让座便发牢骚、恶语伤人。而把让座看作“社会公德”,这些人的做法亦无可厚非。因为让座了,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用不着感谢;而不让座,则“缺德”,理应受到责骂。

  把干涉他人的权利当作一种没有社会公德心来谩骂、侮辱,甚至将照片发布到网上公开谴责,无疑是一种将自己所谓的道德绑架了另外的道德,甚至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这种行为已经越过道德、触犯了法律。

  让座本身是一种美德,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是强迫的,对肯为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者,变谴责为劝导。不再声色俱厉地说,你们不肯让座是“缺德”,是不讲“公德”,是良心让狗吃了!而应当对他们说,你本来可以不让,但如果让了,就是在行善,虽然是小善,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对老弱病残孕,也应该提醒他们在别人让座时别忘了报以一个微笑、一声谢谢,这种冲突也许会少一些。

拒绝道德绑架

  在一次电视电话会上,一位首长语重心长地说:“领导干部要学会拒绝。”闻后深有同感。拒绝是一种本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素质。身处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学会拒绝。

  拒绝有本能的,也有理性的。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人们往往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而对自己心仪的事,要想说“不”就比较困难了。《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锋利的钓钩裸露在水中,池鱼避而远之;而一旦挂上美丽的钓饵,便能诱使成群的鱼儿上钩。世上有许许多多诱惑人心的东西,都有着华丽的外表;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因此而走向诱惑,坠入了深渊。这都是不会拒绝、不去拒绝的结果。

  面对诱惑,会不会拒绝、能不能拒绝,反映出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强弱,也是对党员干部人品官德的考验。党员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权力,现实生活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别人的种种请求或“好意”,此时,选择了接受,就等于丢弃了党性;选择了拒绝,才能避免滑向无底的深渊。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要多问一问:“他是谁?为何而来?他找我是不是要达到个人目的?我该怎么办?”然后,自觉拿党性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下,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应该拒绝。对于那些违背原则的问题,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事情,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说“不”。特别是对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擦边球”、“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更要谨小慎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不姑息迁就,确保党性观念永不褪色。

  做一名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修好“拒绝”这门课。具体讲,就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的理想情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经常审视自己的思想道德,看有没有不健康的苗头;经常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看有没有庸俗的倾向;经常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看有没有越轨的地方。耐得住寂寞、抗得住干扰,坚守精神上的一片净土。

  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我们象久旱的土地渴望甘霖,象饥饿的幼儿渴望乳汁,渴望着,吸收着大千世界眼花缭乱的一切的一切,有时候,是否可能甚至连郁金香,还是罂花都分不清、辨不明?朋友,你不觉得在这异常精彩的有时也很无奈的现实中,我们还非常需要学会一样特殊的本领吗?那就是---------学会拒绝!!!

  当你还是一个莘莘学子,又常常看到某一些平时学习不努力,但考试时却通过投机取巧从而获得比你刻苦学习还要好的成绩的时候;当你正巧在某个考试时某道题冥思苦想也做不出来有人向你表示可以“帮帮你”的时候,你是否也曾经想过向那些人学学?!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你作为一个被相声中戏称为“冒号”的人物,手里有了某方面签字的权利,许多人有求于你,有的人还会悄悄给你递个“信封”的时候,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你和朋友一起去卡厅唱歌,在时明时暗的灯光里,在杯碟交错的嘻戏中,在陪舞小姐的娇声邀请下,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现代人的时髦问候语,已经从“好久不见了,你吃饭了吗?”演变成为“好久不见了,老婆还是她吗?”的时候;当麻将牌中的“换教”已被赋予现实中的关于婚变的特定含义的时候,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当你沉陷于网络中,迷恋于聊天室,被网上的“哥哥妹妹”神魂颠倒,置身边的亲戚朋友于不顾的时候,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拒绝!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等待的名人故事

鬼故事600字超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