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乡愁》原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乡愁席慕容与余光中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席慕容概况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乡愁》

席慕容《乡愁》原文

席慕容《乡愁》读后感

  从小吟咏着余光中的《乡愁》长大,相望着的那一方的土地,满溢着我们的思念,更回荡着忧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们何时才能举杯共邀明月,言欢共饮长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边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在哀痛与悲伤面前,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血脉亲情,那是一种发自心灵的统一。

  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难面前,愈加强烈。从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灾区以及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台湾同胞们都红着泪眼互问:“我们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台胞们的捐赠救灾行动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画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国,为中国的每颗受伤的心,滴血的翅膀带来一份慰藉与抚慰。来自台胞们急切的捐款的电话系着这一头,在那一头,成千上万的那一头也在急切地等待着,系着这头,系着那头,而电话服务的这一头,恨着自己为什么就只有两只手!此刻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在这一刻他们决不计较着生命的豪华奢侈的投资,在生命的礼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严致敬。

  平凡人的爱心,则从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汇聚而来,在阴霾里化作缕缕温暖的阳光,轻抚着大陆同胞的心坎。20多位台湾的飞行员,舍小家顾大家,纷纷主动请缨上阵,一个坚定的信念是鹰的誓言,要驰骋昨天的废墟。回旋的气流,记录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线。红十字会的爱心团队也在第一时间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青铜的光辉下,在奔跑,再争夺,这片黄土地上每个人生的权力。放飞着一只鸽子的心,带上温暖与祝福,去寻找那一颗颗恐惧又胆小的心,一路陪着天使来到天堂,在纯净与美丽中寻找快乐。

  从不放弃过自己的诺言,从不背弃过自己的信念-将爱传播下去。在地狱边上,中国的战士不孤独。在浸染着阴霾与红色的世界里,有无数条黄色的丝带潇洒的飘扬,有着那一条条不屈的铮铮铁骨汉子,一根根不弯的凛冽的脊梁。同一个信念,同一个誓言: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乡愁 席慕容阅读理解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乡愁》席慕容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为什么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地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怎样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参考答案:

  1、月亮是思念的寄托物,比如抬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合适,这里的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只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模糊一次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故乡的面貌不知已有什么变化。而怅惘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惆怅。

  3、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

席慕容的有关乡愁和战争的散文

  一九四○年的夏末,在法国一个叫做拉斯格(LASCAUX)的小地方,四个从十一岁到十七岁的男孩子奔跑在丘陵起伏的田野上,到处搜寻他们走失了的小狗。其中有个小男孩忽发奇想,要钻到岩石中的一个隙洞里去看看。他们滑下一个深有六、七公尺的狭窄通道,进入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洞里,果然,小狗在里面,又叫又跳地迎接它的主人,孩子们都很高兴,其中有一个,一面笑、一面划火柴准备找出路。

  他划的火柴带我们所有的现代人回到了一万五千年以前的世界!

  火柴的微光闪起时,一万五牛年以前初民的艺术作品就在岩洞的四壁甚至洞顶上俯视着他们,在火光的照耀下,色彩鲜艳,所画的兽类栩栩如生。

  其实,在那样原始的世界里,就已经满布着战争的阴影了。人要与天争,要与兽争,最后,也要与人争。墙上的绘画,有人说是狩猎之前他们总要聚在一起祈祷,然后由祭司把预定猎物画在墙上,视民深信这样能控制野兽,在猎人与猎物相峙之时,能产生出勇气,加强了征服对方的可能性。

  这些壁画给我们一种证明,远自穴居时代,绘画就能带给人类以安慰和希望。

  不是吗?一万五千年以来,在这地球上何时没有战争呢?不管用的是很简单的或者极复杂的武器,不管是因为任何的藉口,这么多年来,战争何尝有一日止息过?人类何曾度过一天绝对平静的日子呢

  对现代人来说,面对死亡的威协,也许不会像如民那样频繁和直接,文化也因此才能逐渐变得繁富与精致。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是两次浩劫,浩劫过后,人类才忽然发现,原来生命可以变得这样荒谬与脆弱,廿世纪的人因此而失掉了对人类价值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曾是十九世纪的人类所引以为荣的一切的基础。

乡愁席慕容经典诵读

  原文: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拓展:没有见过的故乡

  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就尽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有时候是一股汹涌的暗流,突然冲向你,让你无法招架。有时却又缥缥缈缈地挨过来,在你心里打上一个结。你却找不出这个结结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是为了哪一个人。

  三年以前,在瑞士过了一个夏天,认识了好几个当地的朋友,常常一起爬山。有一天,其中一个男孩子请我们去他家玩。他家座落在有着大片果园的山坡上,从后门出去,就可以看到后山下一大块树林围着一个深深的湖。这个男孩子指着他家院墙外的一棵大樱桃树说: “你看见那个从下面数左边第五枝的枝子了吗?那根技子歪得很特别的,看见没有?那是我爸爸七岁时候的事了,他爬到树上采樱桃,也是这样一个夏天,被我祖父看见了,罚他就在那根枝子上坐了一个下午,不准下来。那根枝子从此就歪了。”

  也许是他在唬我,也许是他父亲唬了他。可是他对家的眷恋,对儿时的追怀,对时光逝去的否认,都可以由这一棵大树,甚至由这棵大树上的一根歪歪的枝干上获得满足了。因此,他说话时甚至带了一点骄傲。而我呢?我给他看我的拖鞋吗?我或许可以给他唱那支儿歌,但是他听得懂吗?就算他终于懂了,那份量能抵得住就在眼前的这一棵他曾祖母手植的庞然大物吗?能抵得住他立足于上的这块生他又有他的土地吗

  而我就越发怀念那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故乡了。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

  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

席慕容:在诗歌中说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狂风沙》……22日晚的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里,诗人席

  慕容一首首诵读自己关于故乡的作品,时而哽咽。

  这场以“诗歌中的乡愁”为名的“文人沙龙”,是她参加本届香港书展以来,第二次当众朗诵诗歌。对于诗歌写作,她认为,诗是有生命的,有时靠外貌,有时靠内心,有时则靠着笨拙的渴望。

  作为席慕容多年诗歌创作的核心意象,“乡愁”更被频频提起。1943年出生于重庆的席慕容祖籍内蒙古,父母皆为蒙古族,草原文化对其写作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沙龙现场,她展示着自己拍摄的一张张照片,从草原上的牧羊人和湿地,到草原沙漠中的湖泊,席慕容说,草原是我的故乡。

  “我父亲不舍得回来,而我没有对草原的记忆。”席慕容回忆说,“所以我就回来帮父亲看。”46岁之前,她从未到过蒙古高原,而现在,她希望自己可以冬天时在台湾,夏天时回到故乡。

  谈到儿女是否能明白自己的乡愁时,席慕容记得,此前完全不理解她情绪的女儿,在留学时听到蒙古音乐的唱片,会突然懂得妈妈为什么会流泪,“歌里的孤独和寂寞她明白了”。

  “生命在成长,有一个时间,故乡会来找他。”席慕容说。

  【席慕容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乡愁席慕容鉴赏

  席慕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在于诗人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下面为大家分享乡愁席慕容的赏析,欢迎欣赏!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鉴赏: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狂风沙》……22日晚的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里,诗人席慕容一首首诵读自己关于故乡的作品,时而哽咽。

  这场以“诗歌中的乡愁”为名的“文人沙龙”,是她参加本届香港书展以来,第二次当众朗诵诗歌。对于诗歌写作,她认为,诗是有生命的,有时靠外貌,有时靠内心,有时则靠着笨拙的渴望。

  作为席慕容多年诗歌创作的核心意象,“乡愁”更被频频提起。1943年出生于重庆的席慕容祖籍内蒙古,父母皆为蒙古族,草原文化对其写作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沙龙现场,她展示着自己拍摄的一张张照片,从草原上的牧羊人和湿地,到草原沙漠中的湖泊,席慕容说,草原是我的故乡。

  “我父亲不舍得回来,而我没有对草原的记忆。”席慕容回忆说,“所以我就回来帮父亲看。”46岁之前,她从未到过蒙古高原,而现在,她希望自己可以冬天时在台湾,夏天时回到故乡。

  谈到儿女是否能明白自己的乡愁时,席慕容记得,此前完全不理解她情绪的女儿,在留学时听到蒙古音乐的唱片,会突然懂得妈妈为什么会流泪,“歌里的孤独和寂寞她明白了”。

  “生命在成长,有一个时间,故乡会来找他。”席慕容说。

席慕容的乡愁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

  Al sounded the night the

  The face of ho is a vague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 is a tree rings

  Never to gro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席慕容诗集选段

  年轻的心

  不再回头的

  不再是古老的辰光

  也不只是那些个夜晚的

  星群和月亮

  尽管 每个清晨仍然会

  开窗探望

  每个夏季

  仍然   会有茉莉的清香

  可是 是有些什么

  已经失落了

  在拥挤的市街前

  在仓皇下降的暮色中

  我年轻的心啊

  会有茉莉的清香

  可是 是有些什么

  已经失落了

  在拥挤的市街前

  在仓皇下降的暮色中

  我年轻的心啊

  永不再重逢

  泪·月华

  忘不了的 是你眼中的泪

  映影着云间的月华

  昨夜 下了雨

  雨丝侵入远山的荒冢

  那小小的相思木的树林

  遮盖在你坟山的是青色的荫

  今晨 天晴了

  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

  那轻轻的山谷里的野风

  佛拭在你坟上的是白头的草

  黄昏时

  谁会到坟间去辨认残破的墓碑

  已经忘了埋葬时的方位

  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

  随便吧

  选一座青草最多的

  放下一束风信子

  我本不该流泪

  明知地下长眠的不一定是你

  又何必效世俗人的啼泣

  是几百年了啊

  这悠长的梦 还没有醒

  但愿现实变成古老的童话

  你只是长睡一百年 我也陪你

  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

  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

  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

  转瞬间就过了一个世纪   但是  这只是梦而已

  远山的山影吞没了你

  也吞没了我忧郁的心

  回去了 穿过那松林

  林中有模糊的鹿影

  幽径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夜夜总是带泪的月华

席慕容的《乡愁》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席慕容乡愁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作品风格

  写作情感

  席慕容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容诗歌的第一主题。而在这些爱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忧愁。席慕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视角,来体验着生命中的温存。

  写作技巧

  席慕蓉的诗作一直颇受瞩目,其中亦有异于诗作的特色,评论其诗作的文章颇多,散文作品较特殊之处,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论席慕蓉的写作技巧,如颜色的搭配、问句的运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特色——重覆的句型及问句的使用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现,事实上,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尤其,当席慕蓉在使用问句时,通常不会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运用,连接而下,营造出一股沉重的气氛将全文笼罩。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沉默与发声议论文素材

2020时代楷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