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经典美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朗读者作文

  看一场姹紫嫣红的春光,读一卷赏心悦目的诗词,行走在盛世的你我,可愿做个朗读者,做个古今过客

  ——题记

  书页轻卷,流转着的是古今多少佳话。清朗明净的月下,我是朗读者,读岁月,读过往人心。

  李白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子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那遥挂在中天的那轮满月,是否真的可以守住古老的誓约?缓缓开口,轻声诵读,读中增添了些许关于那轮满月的一点思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历史的血雨腥风没有消沉了他的心,雨中拾捡起的仍是那惶惶岁月里?的背影。“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不由自主地开口,便想到了他,想到了这阙词,辛弃疾不也愿做闲云野鹤,在淙淙潺潺的光阴里,与草木随遇而安

  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禁为她而叹。她只想做个洗尽铅华的女子,看尘土飞扬,听草木呼吸,愿清风帘幕,明月枕头,与衣袂飘然的他一起,渡山长水远。可曾想?李清照想要的幸福和安稳,就那样交付给了铮铮作响的年代,只得看那满地黄花堆积,守着窗儿,独自踏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

  读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中泛过一阵酸楚。海子,你的满颜笑容隐匿着什么?你说,明天…明天…可你的明天,为何就那么在铿锵中化为泡沫?烟岚雾霭间,我读不懂你的心,只愿你安好,去面朝大海,看属于你的春暖花开。

  在古人的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我愿用一首诗换一壶佳酿,用一阙词换一盏香茗。我是朗读者,我淡品唐诗的风雅,静守宋词的清韵,于月下轻捻古人的思绪…...

朗读者经典美文

朗读者

  前一阵子看了个央视的节目,由董卿主持,叫做《朗读者》。

  看了两期,我就被这个好节目的用心以及高端所吸引。

  节目是以邀请知名演员,主持人,运动员,企业家以及教育者等等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上进的人物来做客,先是董卿对嘉宾做一段简单的采访,而这段简单的采访基本上就能点到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者曾经,现在的成就,然后让他们就此选择一段文,或者一个篇章来朗读,来致意他们感恩的人或者想献给某些人。

  节目真的是很用心。

  第一期,董卿的服是一套浅粉的时尚套装,当大门打开时,她满怀自信的走过来,高挑的身材,得体的妆容,考究的服饰,真的是很惊艳,她的服装让我想到中国人信仰的开门红,而她一开口,那流利而又充满智慧的台词,让我想起她因中华诗词大会受到的褒奖,她的身上真的是体现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董卿说,这个节目整整筹划了一年,而接下来节目的高质量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用心的成果,真的很棒。

  第一位嘉宾是演员濮存昕,那是一位我从小就知道的演员,记忆中演的角色很正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濮老师讲的是人生中要感谢的人,当然人的一生中要感谢的人当然很多,但他提到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一个在他小时候治好他瘸脚毛病的医生,让他走出自卑,也就有了后来当演员的可能。

  他朗读的是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

  这节目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然后在采访嘉宾时,几次我和嘉宾一起落泪,人生的起伏在那一篇篇他们选读的文章中体现,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知识的匮乏。

  朗读者,真的是个很好的节目。

《朗读者》作文

  如果说遇见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缘分,那么陪伴就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挚爱。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朗读者》这档节目真的很值得看,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也是《朗读者》最有大的魅力。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者经典美文

朗读者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朗读者观后感。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作文

  今天,春光和煦,真是个好天气。小鸟在枝头开演唱会,我们班同学也要在教室里举行“朗读者”比赛。

  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了有的同学正专注地看着书本,嘴里不停地念着什么;有的坐在座位上,闭着眼睛沉思默想;有的一脸兴奋,好像希望比赛快快到来。只见黑板上写着三个大字“朗读者”,老师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比赛开始了,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我有点紧张,手中紧握着书本。“有请一号同学!”老师喊道。一号同学上台了,他朗诵的是《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一号同学读得抑扬顿挫,很有感情。你听,他的语调缓慢,多像一首优美的歌呀!同学们都闭着眼睛静静聆听,有的竟跟着节奏一起摇动起了身子。外面的绿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好像也在他的朗读声中陶醉了。二号同学上台,读起了一首现代诗歌。他激情澎湃,声音洪亮,捧着诗稿的双手微微颤抖着,脸庞涨得通红。同学们都被他逗笑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轮到我了,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生怕读错一个字。我走上讲台,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鼓励了我,我读起了《城南旧事》里面的一个章节,是英子写给过世祖父的一封信,有忧伤,也有深深的思念。这一篇我很喜欢,可是由于紧张,我读得太快了,没读好。时间到了,我走下台听着别人读,感觉他们一个个都读得比我好。窗外,小鸟欢快地叫着。教室内,同学们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

  我没进前十名,可是我不伤心。同学们精彩的朗读让我领略到了朗读的魅力,我更喜欢朗读了!

《朗读者》作文

  《朗读者》是董卿的一次华丽转身,有观众说:“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两部分都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未来节目一定不仅仅是朗读,你首先看到的还是人,人生命之中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所以,《朗读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和一段文字间的关系。

  这些东西不哗众取宠,被遗忘在角落,我们今天就是要把它们打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们有多好。我觉得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审美。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忘了,央视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大家就觉得特别满足,因为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如果大家能安安静静地看完这期节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我就特别满足。如果在节目中这段没听够,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其实,这本书可能就在你的书架上,只是你很久没翻它了。

朗读者经典美文

朗读者

  01、“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茨威格

  02、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开场白

  03、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的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开场白

  04、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海桑《给我的孩子》

  05、有信心就会有勇气,有梦想就会有冲动。——李宁

  06、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的武器是他的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巴金《做一个战士》

  07、勇气是让你能够走出家门,也希望你每一次都能够平安回来。——董卿

  08、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我们今天真的是一位老人(樊锦诗),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感谢这世界所有的勇气,正是这些勇气在改变着历史,创造着奇迹!——董卿

  09、相恋在未名湖,相守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樊锦诗

《朗读者》优秀范文

  20**年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朗读亭迎来了一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朗诵者——交大留学生。

  “你说你爱上了一个地方,于是你背离了家乡。道路曲折而幽长,一路西行,风云朔怆”南草坪上,来自俄罗斯留学生妮琳的声音温柔婉转,她与其他五位外国留学生一起,接力朗诵着这首校庆诗《你说你爱上了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国的声音用朗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交大的爱,“朗读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我们因为诗歌聚在一起。”她说道,“我们的语言不同,诗歌散文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但是朗读是一样的,都是将自己的故事大声读出来。”

  在人群中,一位热爱创作的来自赞比亚的医学院留学生林圭同学引人瞩目,他在朗读亭里朗读的是他自己创作的散文《与青春不止遇见》,追忆他来到中国的留学时光。林圭曾在学校的朗诵比赛里担任主持人,而也正是这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经历,给予了他写作的灵感。林圭谈到,“主持人的经历让我在中国、在交大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段时光令人难忘也令人回味,所以我希望能够用文字来记录生活,用汉语来讲述我在中国的故事。”他希望把这次朗读送给自己、送给交大、送给中国。

  无论是否肤色相同,诗歌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自建筑31的刘露在手臂受伤打着石膏的情况下仍然来到了朗读亭参加这次活动,她说“朗读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内心的向往,不同的声音就是对经典不同的诠释和演绎,在朗读中,作品有了新的生命。”

朗读者经典文章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病了。这个女人帮了我,她叫汉娜・施密茨,是一名有轨电车售票员。当时我吐了一地,她走过来,掬起一捧清水给我洗脸。我看着脚边的污秽羞愧难当,禁不住哭了。她吃了一惊,紧紧地抱住我。“小家伙”,她这么叫我,轻柔地,混合着她温暖的体温。

  我叫米夏,那年夏天,我只有15岁。她一只手帮我拿着书包,另一只手搀着我,带着点坚决果断的气势,领着我踏上了回家的路。从车站路到鲜花街,我在心里不断祈祷着,这条路永无尽头。

  病好些时,我买了束鲜花去拜访她。我紧张极了,像背书似的吐出几句感谢的话。汉娜正在熨衣服,动作优雅,她高高的额头、浅蓝色的眼睛、丰满的嘴唇,勾勒出一张美丽的脸庞。我静静地望着她,按捺不住剧烈的心跳。

  为了与汉娜见面,我开始逃课,回家时假装迷路。父亲总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你母亲为你担心极了。”我明白,父亲是在提醒我,这个家庭为我付出了多少,而我理应感到羞愧。我的确是个不怎么样的孩子,长相平平,一团拖把似的头发,成绩不好不坏。但是就像所有在少年时代充满野心的孩子一样,我那时坚信:有朝一日我会从这个憋闷的家里逃走,我会变得英俊潇洒、聪明有为、令人惊叹。

  我卖掉了自己珍爱的集邮册,用这笔钱筹划一次旅行。我和汉娜骑着自行车在阳光明媚的田野间飞驰,在绿树成荫的莱茵河谷野餐。汉娜任由我去安排一切,她总是说:“小家伙,你搞出来的错不了。”

  一天,汉娜突然想知道我在学校里都读什么书,我漫不经心地讲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她明亮的眼睛里顿时充满了兴奋与好奇。从那天起,朗读成为我们幽会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汉娜说我声音特别好听,她会嫣然一笑地推开我塞到她手里的书,用鼓励的眼神央求我为她朗读。她完全沉醉在故事中,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愤怒难当,一会儿又出神地微笑。在汉娜身边,我渐渐忘了自己还是个15岁的孩子。我是与她相称的,我是如此骄傲,因为我是只属于她的、最优秀的朗读者。

  因为汉娜,读书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我很快就补上了生病期间落下的全部功课,老师对我刮目相看,女孩们也都喜欢我与她们相处时的洒脱从容。汉娜带给我这么多的自信,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那一天还是不期而至,汉娜消失了。电车公司本想培训她做司机,她却提出辞职。

  我后悔极了,汉娜前一天还来学校找我,当时我正和朋友们在游泳池里打闹。她站在离我二三十米的地方,向我张望。就在我犹豫要不要跑过去的瞬间,汉娜已经消失在人群中。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四处找她,见到书就习惯性地去想,该选哪本读给她才好。但我知道,我已经永远失去了她。

朗读者经典文章

  再次见到汉娜,已经是在法庭上了。那时我在大学学法律,加入了一个审判纳粹集中营罪行的研讨班。一天,我与教授旁听审判,立刻认出她来:挺得笔直的身体,宽阔的肩膀,头高高仰起。认为法官对自己不公正时,她挣扎着反驳,脖颈上肌肉抽动。她的一绺秀发从紧束的发髻里溜出来,在微风里飘动,像针尖般刺痛着我记忆深处早已麻木的感情。

  汉娜曾经对我隐瞒的过去,在这几个星期的审讯里被无情揭开。她在二战时加入党卫军,与其他四名被告曾是一所小集中营的女看守。她们面临两项指控,第一项是每月挑选六十名妇女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二项是在纳粹德国战败前的轰炸之夜,还把几百名女囚关在一个教堂里。炮弹落在教堂尖塔上时,她们本可以把大门打开却没那么做,最终锁在教堂里的人被活活烧死。只有一对母女死里逃生,女儿的回忆录成了这项指控的证据。

  整个审判过程中,我的心都在痛苦地抽搐着。汉娜一遍遍笨拙地解释这是她唯一的选择―她是看守,这是她的责任。我在心里像其他人一样愤怒地谴责她,为她竟然对自己参与屠杀的行为浑然不觉而感到惊愕。我又竭尽全力想去理解她,因为我曾经爱过汉娜,如果我不去试着理解她,那就等于又一次背叛了她。

  审判进入了高潮,另外几名被告为了减轻罪责,一致指认汉娜是女看守中掌权的那个。她们还说汉娜经常挑选年轻女孩,让她们给自己朗读书本,之后再把她们送到奥斯维辛去。对这种怪癖的恶意渲染显然激怒了所有人,几名被告最后指认,关于教堂大火的报告是由汉娜撰写的。

  “没有!我没有写。”

  当审判长、检察官和辩护律师开始讨论是否要验明汉娜的笔迹时,她愈来愈坐立不安,我看到一种深受伤害、绝望而疲惫的眼神。最后,汉娜不再争辩,她黯然低头,“是的,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

  那个眼神是多么熟悉啊,那些记忆中残缺不全的片段,在我脑海里迅速拼接。我想起复活节假期的最后一个礼拜,父母全都出去了,我邀请汉娜到家里。她在父亲书房里待了很久,食指轻轻划过书架上的一排排书籍,出神地望着窗玻璃上自己的倒影。我告诉她,其中有些书是我父亲写的,她转过身,轻盈地一个回眸,“那么,你总有一天也会写这样的书么?”

  汉娜那时忧郁的眼神就同现在一样,我突然明白,汉娜根本不会读,也不会写!我懂了,她为什么总是让我朗读,为什么拒绝被培养成司机,因为只有当售票员可以掩盖她的缺陷。而她为了保守自己不会读写的秘密,宁愿离我而去。

  作为主谋,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我没有去找审判长说明汉娜是文盲的隐情,我不能破坏她竭力守护的这份尊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强国有我手抄报文字素材

1一6年级勤俭节约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