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课件免费下载的网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小石潭记ppt免费课件

  《小石潭记》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怎样来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 ; 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思考:作者围绕小石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小石潭(景)——幽静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3、问题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 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ppt课件免费下载的网站

鲁迅的故乡ppt课件

  学习鲁迅的《故乡》可以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第二课时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5、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6、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7、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山河。

  8、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

  9、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1、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四、关注社会

  1、话题链接: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于是作者写道:(课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3、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建设: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4、.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5、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教学)

  6、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从所编的故事当中,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附:

  板书设计(略)

  《故乡》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雪ppt课件

  雪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件类型:ppt

  内容简介:

  雪课件

  本文是什么文体

  散文诗

  出自哪里

  散文诗集《野草》

  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

  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鲁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

  先阅读课文再回答

  阅读答问

  朗读: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滋润美艳之至

  哪些文句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的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于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轻柔而和缓。

  朗读: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朗读: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睛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鲁迅哪篇文章还有关于塑雪罗汉的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朗读:

  ……

  “朔方的雪”的抗争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献身,在当时情况下,这种抗争也是孤独的。

  归纳复习

  鲁迅赞扬“朔方的雪”,却为什么把“江南的雪”也写得那么美好

  用“江南的雪”衬托“朔方的雪”,使“朔方的雪”更加突出。

  这是正衬还是反衬

  正衬

《望岳》ppt课件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提供了《望岳》ppt,一起来看看吧!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鉴赏:

  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拓展阅读:

  《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科学海底世界ppt课件

  海地都生活着那些小动物?他们都长什么样子呢?他们都吃些什么?根据幼儿的需要,我结合省编教材《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中班《科学—探索》设计了海底世界这个主题。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以及探索观察去了解神秘的大海。而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这几种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一些海底动物。(鱼、海星、水母、螃蟹、海龟)能够引导幼儿说出并掌握它们的外部特征。

  2、通过学习本课使幼儿简单了结部分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进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海底的兴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每位幼儿具有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了结部分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挂图、蓝色染料、自制魔法棒、动物卡片、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幼互动)两颗小绿豆。

  二、教学活动

  (1)导语激趣,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呀!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呀!离我们很远很远。那么,我们怎样去呢?瞧,这就是我们的长江号火车,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坐好了。火车要出发了。呜呜……,小朋友们请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描述:那里有软软的沙滩,蓝蓝的水、凉凉的风……那么谁能根据老师的描述,猜出这是哪里呢?(幼儿举手回答问题)大海边,教师适时给与表扬。 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大海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板书课题,幼儿大声朗读)

  (2)巧设提问,导出重点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海底世界都有哪些动物呢?(幼儿自由回答:大鲨鱼、乌龟、鲸鱼、刀鱼、海星……)

  2、出示挂图:

  (1)观察图片: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在这块海域里游来了哪几只小动物呢?幼儿答:(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们想不想呢?(想)那么请小朋友们坐好了。睁大眼睛,老师要像魔术师那样把它们变出来(教师事先用白色蜡笔在纸板上画出鱼、海星、水母、螃蟹、海龟这几只小动物。用蓝色染料涂颜色。)看老师都能变出哪些小动物

  (2)教师用魔法棒神秘的变出鱼这只小动物,(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小鱼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身上有许多鳞片、有鱼鳍、没有眼脸、睁着眼睛睡觉、腮呼吸。食物:小鱼、水藻。

  (3)小朋友们小点声!小点声!别把他们吓跑了。我们再来看看在这块海域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呢?和老师一起喊:魔法棒变!变!变!变出海星。(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海星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身体扁扁的、样子像星星、无眼睛、用皮肤呼吸。食物:贝类、螃蟹等。

  (4)看!又游来了哪只小动物呢?(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海龟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壳很硬、生活在河、湖、海水库中,有时上岸。食物:螺类、小鱼虾。也吃植物的茎叶。

  (5)小朋友们,我们再来一起喊:魔法棒变!变!变!变出水母。(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幼儿仔细观察水母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外形像伞、有许多触角、无眼睛;身体主要成分是水。食物:浮游动植物。

  (6)最后呀!一只横着走路的小动物也来了。我们猜猜看它是谁呢?(涂颜色)贴上动物图片。原来是……(幼儿仔细观察螃蟹图片,并说出它的外部特征。)

  教师顺势小结特点:壳很硬、八条腿、一对大钳子、横着走路。腮呼吸。食物:小鱼虾。

  (三)课间律动:十指游戏

  (四)复习巩固:找朋友游戏。(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是幼儿欢快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活动总结:教师总结性提问,结束课程。

  (六)活动延伸:

  环境创设:布置海底世界的墙饰。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可以让幼儿画海底你最喜欢的小动物。

  家园共育:请孩子回家给家长讲一个海底世界里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们的故事,和家长一起分享海底世界的神秘。

丑小鸭课件ppt

  教学目标

  1.理解“欺负、讥笑、羡慕”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交流作者安徒生的有关知识

  1.根据学生课下所搜集的资料,找3-5名学生介绍安徒生的生平。

  2.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生平后出示课件1: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家。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贫民区。他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代表作:《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二、导入新课

  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2.出示课件2检查学生识记生词的情况:

  暖烘烘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欺负 篱笆 讥笑 芦苇 冻僵 木屐

  3.出示课件3让学生把四幅插图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好顺序。

  4.按照课件3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记叙丑小鸭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体会它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请你和你的小伙伴合作一下,每人读一个部分,把丑小鸭悲惨的命运读出来,把我们对丑小鸭的爱与同情读出来吧!

  3.哪些同学可以用朗读展示丑小鸭可怜的命运?同学们,请你也在心里默默地读吧!

  4.学生讨论,丑小鸭在这些打击面前,抱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追求

  然后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白天鹅

  5.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终天来了,丑小鸭也长大了。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第39-47自然段。

  6.学生讨论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意。

  (1)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2)它感到非常难为情。它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它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骄傲的。

  五、联系生活,小结延伸

  (1)这只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总要想到些什么,不知道大家读完了这一课,会想些什么呢?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学习不好,或是在一些方面有不足,他们应该怎么做

沁园春长沙说课ppt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小班科学ppt课件

  小班科学课件一:美丽的花

  重点难点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认识常见的花,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目标

  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知道一些常见的花的名字,如:菊花,一串红。

  激发幼儿对花朵的好奇心,喜欢花朵,能在教师的感染下表现出关 心、爱护花草树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园内的菊花和一串红花坛看一看、闻一闻,观赏花朵。知道它们的名字。

  1.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去看一些漂亮的小伙伴,大家想不想去看看是谁?"

  2.看一看、闻一闻。

  师:"用你们的小眼睛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伙伴呢?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

  3.说一说花的名字。

  师:"有没有小朋友认识这些小伙伴,知道它们的名字?"(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提问:像什么?进行猜一猜。在猜过或者想过之后告诉它们答案,更容易记住。)

  二、知道花是多种多样的。

  1.带领幼儿回教室。

  师:"还有更多漂亮的小伙伴在教室里等着我们呢,我们回教室去看看吧。"

  2.出示梅花的图片。

  师:"我们来听一听这朵花在说什么?"师:"大家好,我叫梅花,我生活在冬天。"提问:它的名字叫什么?生活在哪个季节

  3.出示水仙花的图片。

  师:"大家好,我叫水仙花。我生活在水里。"提问:它叫什么名字?它生活在哪里

  4.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看!好多好多漂亮的花。"提问:你们觉得这些花一样么

  颜色一样么?形状一样么?(不一样)师:"他们是各种各样的,他们和小朋友一样,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

  三、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关心、爱护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花儿把幼儿园装饰的美不美

  如果没有了这些漂亮的花幼儿园还美吗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总结:如果我们把花儿采下来的话,花宝宝会疼,会伤心的。我们的幼儿园也就不美了。所以我们要关心、爱护花草树木,不去采摘。

  四、拓展延伸激发幼儿对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出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花叫什么名字呢?课后可以和老师来说一说,也可以去看看其他的花儿,看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花。

  小班科学课件二:神奇的纸船

  设计意图: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他们有着极强的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有意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通过“如何使纸船不被打湿”的实验,让幼儿们初步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让幼儿体验乐趣。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油画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油画棒每组一盒、毛巾、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激发幼儿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纸船可以在哪里玩?玩久了纸船会怎么样

  二、教师出示纸船设疑,引发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老师这里有两艘纸船,我们看看,哪一艘湿得比较快。

  2.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幼儿大胆猜想结果。

  三、师幼共同实验,了解油画棒的排水性

  1.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提问:为什么涂了油画棒的纸船没打湿,没涂油画棒的纸船打湿了呢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将水滴在涂了油画棒和没有涂油画棒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油画棒的纸吸水快,涂油画棒的纸吸水慢。

  2.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油画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画棒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四、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五、自由在水中玩蜡船,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蜗牛ppt课件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本课将对它的身体构造、运动、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学习中,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潮湿的草丛里,菜地里等)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口。

  2、将蜗牛放在观察盒里,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适时用放大镜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3、投影出示蜗牛身体结构图

  4、在观察的过程中,把自己观察的蜗牛画在上面,标上名称。播放《蜗牛与黄鹂鸟》歌曲。

  5、生:交流汇报。

  6、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师:你们观察过蜗牛怎样运动的吗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仔细观察。(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爬过的地方有什么痕迹)

  *用手指轻轻触碰蜗牛,观察它的反应。

  3、小组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缩到壳里)。

  5、欣赏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的图片

  6、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备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三年级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坚持饲养,平时多到班内去交流饲养心得。)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五、课堂小结

  1、在这节课里,我们观察了蜗牛,知道了它的一些什么

  2、课后坚持饲养蜗牛,同学之间多多交流心得。

  3、我们要爱护小动物,爱护它们的生命!

乡愁ppt免费课件

  《乡愁》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正规的调价通知函模板

支委会会议记录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