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大名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论语十则解读翻译

  《论语》十则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

  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o(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第五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治长》)(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第六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予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第八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第九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时光。)

  第十则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十大名句

《论语十则》翻译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四)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了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流边感慨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七)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迫使他改变。”

  (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之相反。”

  (或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

  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老子》五章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由道而产生的万物,万物的本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中有,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变化的总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

  抛弃贤圣权威及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晋灵公不君》译文

  【原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原文】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译文】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原文】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译文】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原文】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译文】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译文】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原文】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文学常识之《论语》节选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 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 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伴我成长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这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学而时学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对待朋友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去完善自己的……这些都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说出来的,对于生在21世纪的我们,仍然有着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论语》这部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已成为中小学生,乃至成年人阅读的经典书籍。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言行举动纪录下来的,通过此收,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为人及其政治主张,礼节思想等等。而我从这字里行间,品味出了不平凡的语言,建立起我的个人坐标。

  以前,我遇到不懂的问题,便一天天堆积,直到考试前的那几天,才搬出来“啃”,总是弄得焦头烂额的。《论语》就像学海中的一盏明亮的灯,它告诉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从此我不耻下问、渐渐地消灭难点。

  以前,我交的朋友一群一群,有的叫我出去玩,有的叫我学习。《论语》告诉我择友的标准“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我便懂得了朋友不可乱交,要交有礼节、谦逊、诚信的朋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以前,我只顾做完作业就休息,虽然这道题会了,但遇到类似的题目,便又去问同学,其实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论语》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之。”这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便是四个字——“举一反三”,对啊,题海如此之宽,如此之广,要想在题海中解决所有的题目,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这样可以锻炼大脑,战胜题海,成为题海中的一名优秀“水手”。

  当你出门在外时,你是否会孤单,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论语》则告诉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你不必难过,不必想念,还有众多兄弟陪伴着你,我们要乐观对待发生在周边的每一件事。

  《论语》中的名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乐观,积极。我佩服孔子这位圣在两千多年前说的话,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论语》便是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如果说,学习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历程,那么,《论语》便是那扬起的帆,助你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以《论语》为坐标,将会体验出人生的酸苦辣咸,将会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之所在。

文学常识之《论语》节选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 其如予何?”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信,吾不知之矣。”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7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不灭的明灯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繁荣历史长河中,有没有一个学派流传至今依然大放光芒?有没有一位伟人被读书人尊为“圣人”?有没有一本书成为不同阶层人物研究的对象?答案是有的:儒家学派、孔子、《论语》。

  回顾一下那段历史吧: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立并兴起;秦始皇时期,发动了“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汉武帝时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由于鄙人才疏学浅,目前记住的只有这些,乞请见谅!但我知道,两千年来,它们——尤其是《论语》一书,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上至臣子帝王,下至文人墨客,有哪一个没有读过《论语》?我猜想,就连正在上私塾的黄口孺童,也一定能流利地背上一两句《论语》吧?两千多年呀!《论语》的诞生是将政治、伦理、教育、礼乐、文艺等穿插在了一起,是将文学性与实用性合二为一了:“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真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做事的真谛;“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治国的真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习的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是勇气的真谛;“仁者不扰,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是君子的真谛……一句句经典,一句句

  ,《论语》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两千多年呀!《论语》的又一大靓点在于它的创新精神。看吧,“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是对迷信的存疑;“有教无类”、“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是因材施教的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个人修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明了社会需要安宁公正……这样看来,孔子不一定是个板着面孔的“圣人”,而是个敢于创新的智者吧

  我们设想一下这样一种情景:假如你手中捧着一杯香茗,面前摆着一本《论语》,细细品味,茶香、书香、墨香,相掩成趣,淡淡的,定会令你心旷神怡。就如同《侍坐》一篇所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潇洒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出《论语》的内涵、《论语》的真谛!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论语》也不可避免地拥有一些瑕疵,但它依然是块金子,是块“无足赤”的金子!它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去走进书房读一读吧,体会一下知识的博大精深、新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这才不愧于我们的名字——中华儿女!

  心有明灯,就绝不会迷路。而你——《论语》,就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着更多的中华儿女披荆斩棘,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文学常识之《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学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国学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国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国学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国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国学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国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国学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国学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国学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国学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国学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国学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国学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国学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国学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国学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国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国学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国学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国学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国学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国学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国学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国学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国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子曰:“君子不器。”

  国学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国学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国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国学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国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国学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国学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国学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国学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国学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国学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国学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国学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国学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国学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国学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国学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国学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国学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国学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国学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国学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国学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国学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国学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国学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国学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国学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国学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国学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国学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国学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国学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国学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国学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国学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百则选读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fàn同“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6.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8.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0.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1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2.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13.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0.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21.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22.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23.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4.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5.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6.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2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8.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9.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3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3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32.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3.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34.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6 . 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7.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38.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40.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1.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42.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4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4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45.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4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47.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48.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49.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5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5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5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5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54.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5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7.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8.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59.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6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61.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6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63.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6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65.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66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8.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69.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70.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同“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71.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72.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73.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7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7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76.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77.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78.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9.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0.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81.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82.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83.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84.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8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86.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87.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88.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89.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90.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91.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92.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93.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94.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95.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96.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97.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98.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99.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100.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有过错,如日月之食,他的过错,大家都会看到,但只要改掉,大家还会尊重他,就像光明被遮盖,只是暂时,黑暗过去,大家还是仰视其明。

论语

  孔子,众所周知,是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一位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

  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

  而孔子弟子所记录的孔子言行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见解独特,不会令人乏味。

  且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仁,礼,义。

  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它里面的话语既深奥又简单。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过来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宽容大度是人的一种美德。

  它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芬芳了整个春天;像是一棵茂密的树,冰凉了整个夏日;像是一片火红的枫,点燃了整个秋季;像是一场震撼的雪,寂静了整个冬日。

  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海,包容了无数河川;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天,容纳了无数的鸟儿;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大漠,簇拥了无数沙砾。

  宽容,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宽容,是一种君子的气量,是一种君子般的大度。

  之前在学校上课讲到古诗《赤壁》时老师给我们拓展道:三国时,诸葛亮与周瑜上演了三气的故事。

  他们约定谁先攻下南郡,南郡就归谁,结果诸葛亮趁周瑜在费尽心思思考怎样攻城时,就趁其不备攻下了南郡,这是第一气。

  第二气就是着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本想用美人计留下刘备,可被诸葛亮发觉了,用计策将刘备夫妇接了回来,又在船头大声地讽刺周郎。

  第三气是因为周郎运用借途灭虢,他想取荆州,但却假说先取汉中,想趁机擒住刘备,但最后还是被诸葛亮发现了。

  最后,因为计谋屡次被诸葛亮识破,大病一场,不久便去世了,死前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最后是被气死的,他从小文武双全,但就是缺少一种胸襟,一种气量。

  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那就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他们各自的性格、追求、习惯、特长,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事方法、思维习惯。

  所以,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体谅、尊重、理解他人,就可以获得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惬意。

  《论语》五百多则,当我们选择去了解它时,你的品质思想都会大大提高。

  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巨作。

  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有些人为了夺得关注,不惜纂改它。

  我们的历史不允许被忘却,更不允许被修改。

  让人们了解历史是对的,但那种做法是极其严重的。

  没有之前的前辈,哪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不辜负这段历史。

  不让历史再次重演!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职业生涯规划500字中专

小学教师个人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