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民情日记100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20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

  早晨起来,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下午,天气转晴,但路很泥泞。

  白天,来访群众不断,几乎没有干几件事。晚上,因为要推选第五队的村民代表,我们按时赶到村支部,那里空无一人,我们静静地等待村民的到来。

  等了一段时间后,才有村民赶到。突然,我们接到村支书电话,“有村民家里着火了!”我们立即赶到失火现场,大火已被扑灭,消防战士和村民们正在揭开屋顶的砖瓦清除隐藏火点。经了解,该村民家中无人,所以没有人员伤亡,但屋里生活用品、电器、家具等全部损毁。待房顶上的人员拆除完毕,我们与*长见面沟通了情况后,又让村干部安排好人员做好后续的防范工作,紧急赶回村支部。

  这时村民仍然没来几个,或许是路太泥泞,村支书感到后又用喇叭通知了几遍。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推选会即将开始,这时来了一个的“犀利哥”,蓬头垢面,酒气熏天,话语不清,想借着酒劲向我们反映邻居数目影响车辆出行的问题,村民们见状都劝他离开。而我们处长却向前握住他的手,冷静地说:“有话您尽管说。”他毫不客气地说了一通后,处长送他时却因为给他拍了照片而误解,大发雷霆,执意要求我们将照片删除。最后,我们处长又向他道歉,众人连拖带拉将他劝走。

  正当大家填写选票时,一位老大爷来到了推选现场,手里拿着《推选票》嘴里唠叨着“以前的干部喝了甜水,让老百姓吃了苦水,你们工作组可要记住了。”几位村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向前劝说,而这位老大爷恼火了,反而又骂了起来:“五队的社员还没有浇完地呢,井能借给外处用吗?”大家好不容易将其劝走。我们处长始终十分冷静坐地在那里,因为他心里明白。

  推选票刚要统计完,有一村民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高声说:“请村干部或工作组带着全村的浇地电表去校校,校完后加盖公章,想办法防止有人再在电表上偷做手脚,还老百姓一个公道!”我们处长说:“今天天不早了,明后我们随时等着你,到我们驻地说说这事,咱们一块研究个好方法。”话音刚落,又有几位村民将我们处长拉到一边,待别人走后才说:“我们五队菜地的事您得帮我们解决,租用的人想霸占为宅基地,并找各种借口不拿租金,我们架线都没有钱,我们本来准备往乡里或县里去反映呢,你们来了正好。”话还没说完,那位“犀利哥”又来到了支部,真让我们出乎意料,只好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才勉强离开了村支部。

  我们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百姓百姓,百人百性”,“宁带一军不领一村“。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其中内涵。然而,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三人都感到了肩上的压力!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2022民情日记100篇

2020社区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

  今天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久违的太阳终于露出了笑容。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走在乡村的田埂小道,处处闻闻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中午时分,正是中饭时间,我来到了谢英朋家。他还没回来,他老母亲在家,听老人家说谢英朋夫妇一大早就去车步圩卖豆腐去了,要等片刻才会回来,每天都这样。老人家热情地端茶倒水,招呼我们坐下了来,还要我们在她家边吃中饭边等。我们就一边和老人家聊着家长里短,一边等他们夫妇回来。

  十二点半左右,谢英朋夫妇回来了。一辆摩托车载着妻子,后面货架上高高的一垒豆腐架足足有十多个,妻子肩上还挑着一担箩,没有较高的骑车水平还真骑不了呢。看着夫妻俩满脸的喜悦和高兴,我知道他们今天的生意很好,这么早就卖完了全部豆腐。

  一停下来,老谢就赶忙热情地招呼我们,并和我们聊起了他的生意和他们忙碌而有滋有味的一天的生活。他们每天都凌晨四点钟左右要起来磨豆腐,早上六七点夫妻俩就载着几十斤豆腐出发赶到车步圩,逢圩日就在圩上卖,不是圩日就要走村窜户卖,一般平时每天要磨四五十斤,过节日的时候就要多些。他说,因为现在整个车步磨豆腐卖的只有一两家了,所以生意好做些,一般每天都在十一二点就可以卖完,中午回家吃中饭,下午就是妻子收拾一下家里,干一些农活,种菜浇地,他自己为第二天磨豆腐做一些准备工作,磨豆皮、浸豆子、处理豆腐渣、搞卫生等等,就这样忙忙碌碌就忙到了天黑。

  我们边聊边询问他家的收入和打算,他们夫妻俩说虽然每天都起早贪黑,从早忙到晚,虽然苦点累点,但收入还不错。我们明白从他们的言语间和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和自豪,也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不知不觉,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走出他家庭门,看着和煦的春光,真的感到很欣慰:“三送干部全覆盖、为民服务零距离”是期间党和政府为民做出的一件实事,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举措,让人民群众真正感觉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

  民情日记范文:把党的政策“送”到实处

  一大早,我就从历市镇政府骑着摩托车赶赴神仙岭以北的车步村开展帮促工作。经过近半个小时的颠簸水泥路,于9:00整到达该村。

  到达车步村后,我首先走访了田间地头、新屋下组及部分村民。随后,来到村办公室,和村支两委、村民代表进行交谈。在座的村干部、群众代表积极发言,共话发展。据村党支部书记钟有良同志介绍,车步村属江西省规划省级贫困村,现有人口1886人,外流人口625人, 19个村民组,总户数422户。村民长期以来以种植禾笋、养殖生猪为主,近年来受自然灾害以及土地贫瘠,缺少创业致富带头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5.7洪灾以来坡上的农作物基本绝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积贫、返贫现象比较多。

  经过一个多小时二十分钟的交流,我感觉到全村上下创业致富的欲望很强烈,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寻求发展的好载体。针对该村自然灾害多、土地贫瘠、劳动力富余的现状,我建议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力发展、尽快发展、提速发展。一是鼓励村干部发动群众连片种植禾笋,形成规模,以便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形成产业;二是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双带”作用,鼓励农户大力养殖生猪,与大世界、万家惠大超市形成产销链条;三是协助该村与历市镇政府和定南县水利部门联系,抢抓今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全力扩宽河道;四是建议认真监督实施好村组公路硬化工程,使之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下一步打算历市镇民政所协调适当给村里解决部分低保户、五保户物资,并向镇领导请示在七.一之际多慰问几名参与抗战的老党员。

  临近端午,但烈日灼热。顶着火热的太阳,经过热情的交谈、走访、询问,对该村群众愿望、观念、思想,对村级经济状况、发展思路、发展难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经意间太阳已开始偏西,拖着满身的汗水、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开始颠簸在离开“差别人一步”的车步村。一路上,怎样帮助群众领会精神、理清村级发展思路,解决村民实际难题、化解农户扯皮纠纷,如何促进统一思想、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增比进位、促进和谐稳定,时时在大脑中回荡……

  民情日记范文:感触成功的喜悦

  今天是车步赶圩的日子,也是中圳村的“圩日”,因为这一天,中圳新的村部就要正式启用了!这真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20xx年,在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工作组主要以群众关注的焦点为“三送”工作的突破口,办实事,惠民生。通过筹资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我们在中圳村建设新村部的问题上也积极表示会尽力量帮助中圳村一年内完成新村部主体建设。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为尽快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就建设新村部事宜进行了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构想是如此美好,但过程却总如此艰辛。在新村部建设预算中,除了上级配套的几万元资金,仍差20余万元资金缺口,20万的资金筹措任务,我相信对任何一个部门而言,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尽早启动工程,工作组和村干部想尽了一切办法,带头捐一点、通过私人感情向老板讨一点,向社会募集一点……在筹资的过程中,我们碰过壁、遇到过冷脸,但我们最终坚持下来了。今天,终于看到了累累硕果。

  为了向村里表示祝贺,我们选派了5名干部赶赴中圳。刚一进村,就听到了喜庆的歌声,远远地还看见了新村部楼顶飘扬的彩旗,大门口还聚集很不少群众,都是帮村里招呼客人的。从他们的笑容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希望,是整个中圳村的希望。远远地望着这栋办公楼,还有这群质朴的人们,那时的心情,欣喜与感动并存。

  望着大门前自己选定的对联,我凝视良久。不光是欣赏书法者潇洒的笔锋,更是在体会联中的含义。正如此联所书:中华锦绣育千秋人杰,圳成水流润万栽物丰。

  愿中圳的明天更美好!

2020简单的民情日记

  申西是洽川镇申东村的一个自然村,相传在明末时期,秦驿山下,一申姓督军曾在此驻军打仗,故取名申督村,解放后更名为申东村,沿用至今。

  刚进巷子,第三家就是贫困低保户李三民的家,他正在门口收拾捡回来的废旧纸箱和蛇皮袋,我说去家里坐坐,他赶紧把废品豁到一边,腾出地方让我过去,进门左手边是一个灶台,锅盖上布满灰尘,旁边不锈钢盆里放着几个已经熟透的西红柿。住的是过去生产队的饲养室,已经破旧不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物什,一个土炕占了大半个屋子,炕上摆着十几个馒头,两块砖当作枕头,被子已经旧得发黑,揉成一团,白色的蚊帐经过烟熏也已成了灰黑色,一张三屉旧桌子上,摆着一台14英寸的老式电视机,一个电壶也是有皮无胆,已经不能使用,电饭锅旧得不成样子,加上北边靠墙一个无腿水泥柜,房子里基本没有立足之地,抬头看着已经被熏黑的屋顶,听着塑料纸糊的窗户呼呼作响,感觉家里已经穷到底了。聊天得知,老人曾生养过一个孩子,但不幸因病夭折,如今老两口依靠国家低保、残疾补助和捡拾破烂维持生计。我问每个月捡破烂能收入多少钱?老人面露难色,说没多少钱,就一百多块。走进院子,中间堆了不少柴禾,旁边栽了几行葱,后院搭个简陋的草棚,里面养着一只奶山羊。李三民告诉我这只羊是村上扶贫送给他的,羊奶卖不出去,自己就喝了,并没有经济收入,但把身体补得还不错。我问老人愿不愿意搬进敬老院,老人说愿意,但又放不下村上发的羊,还盼望冬季多下几个羊羔,养大发羊财。走时,我再次建议住到敬老院更好一些,他表示乐意,并想听取村支书的意见。聊天中,老人时不时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对帮扶干部王建锋(洽管委)和第一书记孙素霞的工作非常满意,说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

  同一条巷子的胡建英也是低保贫困户,51岁,没有成过家,没有上过学,一个人吃住在家。据他讲,五间旧厦房属于他和弟弟的共同财产,自己住门口一间半,里面三间半是他兄弟一家四口的,弟弟拖家带口在县城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家里仅有的1.6亩地全种着麦子,自己也偶尔挖莲菜打点零工增加收入。我问为什么不种些菜,卖了好增加收入。他说自己不认识称,不会骑车,也算不清帐,对大额人民币也没有概念,只认识1元和5元面额的人民币。我问每月低保金怎么领取?他说有弟弟帮他,低保存折交给弟弟保管,没有钱他弟弟会给他。看来胡建英虽没有文化,但却与家人相处和谐,住的房屋虽然有些破旧,个别地方偶有漏雨,但尚且安全能住,就是家里没有女人帮忙打理,显得有些凌乱。看到脱贫明白卡上的帮扶干部是种有完(村妇女主任),问他干部平时来家里不?他说经常来,每个月都来好几次,翻看工作纪实发现记写的次数确实不少,但可能文化程度不高,记写相对比较简单,胡建英不会写字,大都摁着手印。问他有什么困难?他乐观地说没有什么困难。

  拐到另一条巷道,看到李海民家的房子修建得还可以,家里有电视空调,挂着低保贫困户的牌子我还有些纳闷。聊天后才知道,房子是在外工作的三弟帮忙建的,电视和空调也是三弟给买的。李海民65岁,患有腰病和腿疾,说话结巴不利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是个聋子,但会说话,与人也很少交流,家里的4亩地都栽种着花椒,已经开始挂果,树下套种点蔬菜自给,平时都靠妻子打理,今年花椒结得比较好,收入可能会不错。我问儿女情况?他痛苦并结巴地说,有个儿子,31岁了,跟着亲戚在外面打零工,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都还没有成家。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家里穷,没有人介绍,也娶不起媳妇。我问干部帮扶情况,他说种有完经常来家里关心生活,很负责任,对帮扶工作表示满意。问他有什么困难和困惑?他说,现在的政策都好着呢,全家愿望就是能给儿子娶个媳妇。

  在村委会,村干部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村主任康红涛说起村上的情况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也熟记于心,对答如流,看来平日里工作还是很扎实的。了解到申东村有9个村民小组,524户2079人,贫困户69户229人,贫困比例11%,虽然村里人均仅有三分耕地,但黄河边有2万多亩水地种莲养鱼,产业有特色,收入很不错,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挖莲打工,收入也不菲。看来这个村脱贫产业好,支部主动抓、干部真实帮、贫困户埋头干,脱贫有指望。虽说洽川镇在20xx年已经整体脱贫,但村与村之间还很不平衡,就在一个村里,依然有个别贫困户生活困难,有的还极为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精准的落实“一户一法”,把扶贫工作进行到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3年级日记200字左右

英语日记格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