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六尺巷的故事启示

  “六尺巷”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两邻居争地建房,互不相让,其中有一人写信给京城做官的兄长,要求出面干预。但其兄长的回信只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弟听从兄长的劝说,建房时退让三尺,结果感动对方,也退让三尺建房,两家从此和睦如初,“六尺巷”于是便成典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礼让是我们的生活中的一种美德。

  位居高位的张英无疑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和主导,是他的豁达大度和对家人的教育,才给后人留下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他当时依仗自己的权势,压服对方,为自家争得三尺土地,相信他也是能做到的。能为而不为,这就更有启示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你该如何用权?人们都要豁达大度,更不要“以权谋私”和“以势压人”。

  这个故事里的吴家人也是值得称颂的,当他们在和张家争宅基地时,他们应该知道对方的背景,但是他们并不畏惧。而当对方作出高姿态时,他们并没有“把别人的客气当成自己的福气”,而同样以高姿态来回应,也作出了令人感动的举动。

  由此可见,人与人相处,只要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在矛盾面前,只要心胸宽阔,很多干戈都能化为玉帛,和谐局面就能出现。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

  旅外多年,前些天到家乡桐城一游,感触颇多,诉诸于笔端。

  到桐城北门,北门矗立一个偌大的广告牌“黄梅飘香酒”,我感觉似乎多了一条向西延伸的路,按照指示牌,选择了直行。

  凭着感觉,找到了梦萦多年的故居六尺巷,亲切之余多了几分遗憾,政府将巷子进行了整修,这让人亲切,故居已非,让人遗憾。

  拍了几张相片,在巷一角,看到了“六尺巷酒”的招牌,真在打量着,随行的同志讲解到“桐城人民为了弘扬六尺巷和谐、礼让文化,打造出了六尺巷酒品牌,是政府招待指定用酒呢!”

  我提议到龙眠河去看看,随行同志提醒道“张教授,我们吃饭后再去嘛”。盛情难却,一起吃饭,上的是六尺巷酒,厂方送过来的,我摩挲酒许久,白盒黑屋檐的包装,地道得亲切。相互介绍坐定后,大家开始敬酒,边喝边介绍边聊天,酒还可以,醇香绵柔,这让我有了去参观六尺巷酒厂的意愿,把这个意愿刚说出口,司机小吴就拿出一张纸说“张教授,有参观六尺巷酒厂的行程安排”。都说我是个老顽童,午饭在我的倡议下很快就结束了,小吴没喝酒,驱车跟随着到了大关镇。

  刚下车就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还没有等酒厂解说人开口,我就问“怎么酒厂搬到这里来,应该在六尺巷旁边嘛”。讲解员是个四川的,急着说“大关的水好噻,大关水碗出名也有水好的原因嘛,水是酒的神”。“哦,原来如此,是呀,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水环境受到了恶化,内地算是保护好的了”。参观了酒厂的原粮、窖池,还聆听了六尺巷酿酒师全国劳模、评酒大师邓明对酿酒的讲解“选料、碎料、蒸煮、发酵、蒸酒”。

  在酒厂举行了一个小规模的茶话会,会上,六尺巷酒营销部咨询“张教授是研究文字的,对营销上也有独到的见解,能否请教桐城有了一个六尺巷地产酒之外又有了一个黄梅飘香酒酒我们该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呢,因为黄梅飘香酒广告力度好像比较大”。

  我潜思解答:六尺巷应该从桐城特产上下功夫,酒质要保证好,要联系上大关的水,中午喝过的白盒的酒就不错,要把全国劳模、评酒大师宣传出去,要多宣传六尺巷的典故。黄梅飘香,我不了解,北门的广告我见到了,但从营销和名称的角度出发有点可以提示,黄梅飘香的寓意不及六尺巷,六尺巷和谐、礼让,黄梅飘香四个字,去掉修饰语后有“梅香”二字,梅香苦寒来,寓意没有六尺巷吉祥。如果单单从字面理解,“梅”这个字让吉庆时刻难被接受。若从黄梅戏角度出发,黄梅飘香酒也有他的优势。让他三尺又何妨,都是桐城酒嘛!互相学习,互相发展,走出桐城。

  茶话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茶是绿茶,是小花茶,蛮好的。茶话会结束后,到了龙眠河,龙眠河正在改造,这说明了人民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旅外多年还改变不了桐城心,沿着水库车行几里,我执意下车到祖坟上去拜拜,一拜,祝福桐城人民多文采,二拜,祝福家乡人民多安康,三拜,祝福六尺巷人永兴旺!

《六尺巷的故事》读书笔记

  我喜爱的一则故事是“六尺巷”。“六尺巷”这则故事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六尺巷”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将自家的墙后退三尺筑好了。叶府看到张家把墙后移了三尺很受感动,也命家人也把自家的院墙后移了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结成通家之谊。“六尺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我很喜欢这则故事,因为张、叶两家做到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也让我懂得了“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处世道理。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

  我们离开了黄山,就去了桐城的六尺巷。六尺巷是一个狭长的小巷子,外表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我和妈妈用手比了比,还没有我们两个手臂加起来长呢。为什么叫六尺巷呢?这是有一个传说的:古时候有两家人想自家的花园变大,要把围墙伸到别家的花园去,于是就吵起来。其中有一家写信给京城的张英。张英是一个宰相,他回信说,没有必要吵的,我们避让三尺又何妨?另一家受了感动,也让出了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大家都退一步就好了。很有意思的一条巷子啊!

  编辑推荐:

  更多写事作文进入写事作文大全:

六尺巷的由来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是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也就是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而这种例子,在周遭仔细观察有太多、太多了。朋友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

  在安徽安庆,有个地方叫桐城,古城“文都”。那里文风盛行,除了很多名人,比如张廷玉、张英父子俩。提到张英,不得不提到桐城的六尺巷。

  六尺巷乍一看,只是一条不起眼的肖像,宽只容两人并行通过,长只有一百米左右。小巷的入口有个大牌坊,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礼让。小巷两边是徽派建筑的墙,青色的砖,灰白相间的檐。右边墙上还有块汉白玉做的“六尺巷”三个字。走在青石板铺的小路上,让你有一种幽深的感觉。在这条小巷里,还有一个流传百年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京城做官。他的父母打算把自家院子砌起来。可墙刚砌好,邻居吴家闹意见,认为张家把墙砌到他们家的地盘了。张家听了不信,说着说着两家吵起来了,到县官拿去,县官也劝不了他们。张家于是传信给张英,想靠他的官位摆平吴家。张英收到信,笑了笑,写道:“千里传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收到回信,看到儿子让他们退让,非常扫兴,但这也是让两家和好的唯一办法,只好把墙后退了三尺。吴家见张家让了三尺,非常感动,于是自己也让出三尺。

国旗下的表演-六尺巷的故事

  国旗下的表扬——六尺巷的故事 生:老师,平时都是你给我们讲故事,今天,我讲故事,你来听,好吗

  师:好啊。不过,我不仅要自己听,还要邀请站在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听,可不可以

  生:可以呀。台下的老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想听)那么,开讲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六尺巷》。

  师:六尺巷?有点意思。

  生: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师:哎呀,父子两人都是大官呢。

  生: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这个吴家呀,也是大官,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是县官的顶头上司。

  师:这可不好办呢。

  生:是呀。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带来杀身之祸。

  师:为了一条通道,一个县官被逼得要辞职,这可真是冤枉。再说,这两家闹到这个地步,以后,可怎么做邻居呀

  生:老师,你别着急。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县官没有辞职,这两家还成了好朋友呢

  师:哎,这个很好,不过是怎么解决的

  生: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京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交给来人,要他快快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才是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六尺巷由此而来。 师: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呢。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们在于人相处时,总是会有一些小摩擦,小争执,甚至会像故事中的张吴两家,闹得要打官司,其实只要大家让一让,事情哪有那么难解决。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尺巷”的故事

  事例内容

  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英在朝为大官,其老家的家人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双方聚讼不休,争执不下。

  张家人飞书北京,想请张英向当地县衙发句话搞定纠纷。但张英毕竟高瞻远瞩,思考问题与家人不同。他回书一首打油诗“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书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遂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吴氏见张家先让三尺,也向后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平等待人,包容忍让,是中华传统美德。恃强凌弱虽然能占一时的上风,但谦和礼让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六尺巷的故事作文

  今天我给大家要分享的是“宽容”二字。这个故事是今天去合肥的路上,无意间听到广播,觉得十分有道理。

  说的是从前有两户人家,互不相让,两栋房子中间没有办法行走,给居民带来了不便。可是有一家的家人儿子寄了一封信,劝说家人礼让,于是这一家主动的往后退了三尺。处于礼貌,更是出于做人的道德,另一家也往后退了三尺。于是这个地方就叫做六尺巷。从那以后,居民们也都方便多了。

  这条巷子虽然只有六尺宽,但是行走不紧张,还装下了大功无私的大爱,和海阔天空的宽容。我虽然没去过这条巷子,可是就离千里都能闻到那股浓浓的宽容。

  我想不仅仅是这条巷子,在生活中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都各退一步,生活就会变得十分舒适,今后就都做一个宽容的人吧。

六尺巷的故事

  张紫倩

  在我的家乡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叫作“六尺巷”。它长百米,宽两米,高两米五,墙是用青砖砌成,地面铺上了一层鹅卵石,漂亮极了!

  关于六尺巷,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一封家书,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了纠纷,家人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微微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信中,他没有答应帮家人与邻居打官司,而是附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了信以后,即命家人退后三尺筑墙,准备修一个三尺宽的宅子为两家共用。邻居得知后,也让出了三尺宅基地。就这样,两家之间的巷道变成了六尺宽。这在当地被百姓传为佳话。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礼让”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所以就让我们去撒播“礼让”的种子,让这一美好品质长青在我们心中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学生创新创业

午睡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