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十六字家训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平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国藩平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时还是崭新崭新的。
曾国藩在南京任两江总督时把家眷都接过来了,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家的女眷吃饭,这时曾家两个女儿还没出嫁,听到请客的消息都很高兴,但发愁的是两人只有一条绸缎裤子,这条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那谁穿这条裤子去赴宴呢?姐妹俩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没争羸就大哭起来。于是曾国藩就做小女儿的工作,说等明年如果我还做两江总督的话我就给你做一条更漂亮的裤子,小妹听了才破泣为笑。
曾国藩名言: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
谁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甚至是小吵小闹。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家庭中,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为人子女,又应该怎样孝顺父母?一个家族如何才能绵延兴旺地传承下去?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中,慢慢体悟出很多治家的智慧。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氏后裔却能历经百余年而不衰,这与其严谨的家训、家教都是紧密相联的。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六集《小家里的大智慧》。)
曾国藩如此重视家训,第一是因为他是一代大儒、理学传人。第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家、非常重家的好男人,可以算是“我爱我家”的典型男人。有一个证明,他说过一句名言,说什么呢?说“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从家庭小事来破解一下。33岁时,他发了一笔横财,但是物极必反,引发了他的家庭危机。他在翰林院当翰林。工资不高。再加上他出身一农民家庭,本来就穷。花了血本上了学,端了铁饭碗了,得往家里寄钱,他家人多,兄弟九个呀。欠了一屁股的债。
他自己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京城居大不易呀。他非常拮据。终于时来运转,开心极了,上半年升官了,侍讲,工资高点。下半年来了肥差,去四川乡试做主考官,这是肥差。他多年前就盼着呢。这是出公差。另有差旅费与资助。考中的得谢师宴呀。没见过这么多钱呀。一下收入一千几百两呀。真高兴呀。立刻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写一封长长的家书。汇报一下这个快乐的人生际遇。最后还提了一下一千两的用法。“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为馈戚族之用。”拿出六百还债,剩下四百分给亲戚族人,这个想法不说怎么样,钱是寄回去的,本应有发言权,寄给父亲的,应该是父亲决定怎么花。但他一高兴忘了。郑重地提出了四六分的计划。结果,父亲看过没生气,没觉得过分,就这样划分了。不代表别人没意见,弟弟们意见大。六九弟气愤之下,两人写信给大哥强烈抗议。甚至说他是沽名钓誉。主要有三条:一是寄钱回来是曾家的钱,不是来路不明,凭什么给别人?二,六百两还债,你知道欠多少吗
刚好一千两。三,寄钱回来,老爸还在,得他说了算,你这样是不是太不把老爸放在眼里?这几个弟弟是他带大的,常训他们,看到信,本会写信教训他们,可是这时他写了更长的家书。这是他有名的一篇。“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先引用弟弟的话,想作秀,没必要做这种事呀。这话重了,尤其在兄弟间。但他说这两句话,觉得你们说得太好了,我立刻反省,当时想法有没有作秀,好象没有。虽然没有,对我也是重要的鞭策与提醒。所以我感谢你们提醒我。下边列举了他听说的亲戚的窘迫生活。所以资助也不是不对。还说,我确实失察了,没想到欠了那么多。就改成二八分好了。还不同意,就听父亲的。最后还有好长,写看到你们的信,好高兴呀。文风与字都有进步。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又上了一堂课。还说,我最近的修身养性,可以跟你们交流一下。一封长长的家书,出人意料。他在这封家书里是长兄的风采。弟弟们羞愧难当,财务危机安然度过。还有两点疑问。
不宽裕时,为什么要坚持拿出一部分来资助族人?倔强的他为什么如此温良?他是标准的儒生,号称朱熹之后理学唯一传人,修身与平天下间不是断裂的,最现实的是齐家。家国天下,中国人对家非常重视。家这个字,文化信息丰富。上边是房子,下边为什么是一头猪呢?宝盖是阳宅,最早的房子,不是给人住的,一是部落会议场所一是部落祭祀的地方。祭祀时,远古最重要的是猪。那时都是野猪,不容易得到。当时家祭,所以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这个家自然无与伦比的重视。他的家观念是:
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他有名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一个人能否有成就,有没有高尚的人格,百分之四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所以他看得更清楚,决定的小环境就是家庭环境,所以给他们曾家的老屋起了个名字,叫什么呢?叫八本堂。他们曾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屋子盖完之后要题个门匾,现在你去湖南,已经改名叫富厚堂了,后来他儿子曾纪泽改的这名字,原来曾国藩起的叫什么?八本堂。为什么呢?他说人生有八件根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是从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方面说过去的,说了人生的八条根本。
但是,这个房子为什么叫八本堂呢?就是这八条根本的根本了,都在这个牌匾上。也就是说,人生有八件根本,但家才是所有根本的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其他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生难得成就。所以,曾国藩认为家是人生的根据地。
第二,既然家这么重要,怎么维持家庭环境呢?这是曾国藩家庭观中重要的一点,是和以治家。他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字,孝悌。兄弟间要和睦。尊敬父母容易做到,兄弟间容易有矛盾。咸丰七年时,他背,仗打不赢,官运差。他的湘军也让了出去,朝廷也打压他,他烦着呢。天天训弟弟。几个弟弟跟他吵架。第二年时来运转,他复出,六弟率兵冒进,死了。他收到噩耗时,打击大。痛自反省,他觉得是去年跟弟弟吵架导致的。后悔莫及。他的日记让人看出他心灵超透彻。反悔后,写道,贵兄弟和睦。跟弟弟妹妹说,我有错,骂我。我保准不翻脸。弟弟死正是因为去年不和导致的。和是和气致祥。和是一团气,能感觉到,是吉祥之气。家就会兴盛。少了,家就会衰败。他有著名的理论:官宦之家,兴旺不过一代;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有点创业精神;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孝友之家,即有孝悌精神的家庭,一般可以兴旺八到十代。我们曾家要想兴旺,一定要维护这团和气,大女婿叫袁榆生,让他恼火,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他悔之莫及,没办法离婚,教育呀。
后来亲家那边家道衰落,接回女儿,女婿不成才,还是这样。曾国藩在外边带兵,他给曾纪泽写信,说到袁榆生时说:“我家内外大小,于袁婿处,礼貌均不可疏忽。”虽然不成器,但是,一定要提醒家人,不能鄙视他。分析说,一个人只有在一个人和善家庭中才有向善之心,恶劣环境中,本是好的,也会滑向恶的方向。所以,一定要和以待他。实在不像话,送来我处,我来请老师教他。后来真去了,到了眼前,更是气歪了鼻子。还是不像话,贪污军饷,他也没办法。是不是他的家庭理念错了吗?不是,他家的都是品行高洁的。事实上,客观地说,他的理论没错,袁榆生不是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了恶习,终身难改。反例也说明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要有温暖充满温情的家庭中。
第三是勤以持家,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勤;二是家长要勤,要言传身教。他提了八宝饭。曾国藩在他的治家理论中,还提到了一个“八宝饭”的家训,那么这个“八宝饭”是指哪八宝?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家里人都得读书;要种菜,自己种;养鱼;养猪;早起床;扫地;考是祭祀祖先,要有敬畏;宝是与领里间亲戚间要和气。家族兴旺家庭才能更兴旺。这是大局观。这八个字是要他们身体力行,才当得起一个勤字。但是第二点,做家长的要带头起,这些他自己全能做得到,除此之外,还表现在两江总督,总能从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不懂时,只要孩子喜欢也会努力研究,学一点。这更难能可贵。到儿子曾纪泽身上更突出,他是外交家,虽然请了家教,还总是亲自教孩子,练书法,音乐,陪聊天画画,郊游,他说:“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简单但又是深刻,正因为这样的家风,代代皆有英才。家风的传承起了作用。他自己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与实践让人钦佩。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内容简介: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本书以郦波一贯的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这正是曾国藩家训的智慧精华所在。让我们随着郦波老师的娓娓道来,去切身感受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曾国藩家训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家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很有影响。从解读他的家书入手来解读这个人物,角度选得好,值得一读。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但是,曾国藩的家书却受到争议各方的一致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曾氏家书在曾氏子孙的培养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1.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2.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3. 好谈己长只是浅。
4.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5.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6.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7.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8.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9. 侍亲以得欢为本。
10.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1. 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12.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13.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14. 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15. 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16.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7.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8.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9.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20. 甘苦自得。
21. 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22.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3. 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家训》,对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为官的经历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对其子嗣的教诲篇章,细读书卷才知,作者黄西华利用曾国藩的毕生经历解释着“曾国藩家训”的内涵。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更让我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
原来曾国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聪明,他原来是个典型的“笨小孩”,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优缺点,曾经也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但遇到良师后,坚持写并反省自己的行为,才有了后来出众的曾国藩。毛泽东同志很佩服曾国藩,这让我想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是就源于此呀
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是坚持写日记,一日不落;二是戒烟成功,虽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还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戒烟成功;三是每天读书,没有一日不读书,即使晚年视力几乎丧失也没有间断。
读到为学篇之教子读书成大器,也是本书最后的章节,提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这也是我要学习之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家训》,对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为官的经历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对其子嗣的教诲篇章,细读书卷才知,作者黄西华利用曾国藩的毕生经历解释着“曾国藩家训”的内涵。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更让我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
原来曾国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聪明,他原来是个典型的“笨小孩”,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优缺点,曾经也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但遇到良师后,坚持写日记并反省自己的行为,才有了后来出众的曾国藩。毛泽东同志很佩服曾国藩,这让我想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是就源于此呀
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是坚持写日记,一日不落;二是戒烟成功,虽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还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戒烟成功;三是每天读书,没有一日不读书,即使晚年视力几乎丧失也没有间断。
读到为学篇之教子读书成大器,也是本书最后的章节,提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这也是我要学习之处。
听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
有一天在爸爸车上听广播,有一个女主播说了一句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今天在蜻蜓FM上看到了百家讲坛---郦波教授读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小时候是个笨小孩,一个小偷路过曾国藩家,打算曾国藩背诵课文,关灯睡觉之后,再去他们家偷东西,结果,曾国藩特别笨,吭哧半天背不下来,小偷都困了,等的不耐烦了,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急死小偷了。没想到他长大之后成就很大,伟人毛泽东,蒋介石都很崇拜他。曾国藩的爹也是私塾先生,教自己的儿子到十九岁,觉得教不出来,让自己的私塾朋友去教自己的儿子,结果,朋友也很认同他爹,确实是个笨小孩,气的老师说你要是,有发展我给你当书童,给你打伞结果曾国藩,发愤图强,考取了个进士,他要去老师家报告成绩他特意带了一把伞,随意的放在了老师家门口,寒暄了几句准备回家,烈日当天和老师说哎呀我忘了拿伞,结果老师去取伞给他,曾国藩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哈哈哈。虽然气量很小,但是确实让自己找回了自信。
曾国藩的父亲考学十七年才刚过秀才,父亲放弃继续考学,这时候曾国藩都已经二十多岁了,他的考试很是顺利,秀才,进士,乡试一步一步很顺利的考下来了,平时小考不顺利,大考很畅通,但是会试没有通过,第二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增加会试考试一次,带了半年的盘缠,在北京呆了一年半,没想到两次高考落榜,决定去东南散散心,曾国藩是个书痴晚年读书把左眼读瞎了,当时游山玩水在南京把借来的一百两都花光了,就是因为读书,花了一百两买了二十三史。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真的是让人钦佩。
曾国藩给子孙后辈写的书训值得我们学习,曾国藩爱写日记,一生之中只是断过很少的次数,剩下的时间都是每天写日记,回想一天犯过的错误,需要如何改正,每天都是在做了错事,自己纠正修改,再犯错误,再修正修改,日复一日,觉得自己归根的问题是浮躁,后来就开始禅坐,让自己安静下来思考,遇到事情冷静处理。曾国藩一生都很节俭,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临死的时候衣服还是崭新的,不舍得穿,一生只做了这么一件昂贵的衣服,重要的场合才会去穿,他不止自己节俭,他的家人和他一起生活也都很节俭,给他的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曾国藩操练湘军向明朝的戚继光学习,严于律己,每天早早起床操练,一起早餐,对待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是如此,但是李鸿章爱睡懒觉,经常找借口请假不早起,后来曾国藩教训一番再也没有出过差错,但是曾国藩对自己过于苛刻,严格,积劳成疾,一生都很努力,六十二岁就因为疾病离去。
有关曾国藩家训的范文
世人都知道做事之前要立志,立志是成事的根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但能坚持走下去的却很少。立志不光是青少年的志向,也是作为人生各个时期、不同年龄段的主导方向。前一段时间看了百家讲坛郦波教授讲的曾国藩家训。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像毛泽东主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曾国藩的家境虽然不太富足,但也不是一贫如洗,他在家中是老大,所以无论家中再穷,也让曾国藩上了私塾,尽管曾国藩很努力,但是他实在“太笨了”,背诗文词句总是说了上句记不起下句,为此气的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在公元18xx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
所行动。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就是这样一个笨小孩,凭着自己的立志,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成为了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实人不在聪明笨拙,而在与人的立志、专一。曾国藩曾说过: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二号皇帝” 、“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带着对曾国藩的好奇我拿起了《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就拿他的读书之道来说,在今天仍可为指导、借鉴之法。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他还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尤其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
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在这本《曾国藩家训》中值得一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难怪毛泽东主席曾说其在近代人中独服曾国藩。
曾国藩家训
清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其在家的四弟曾国潢写信,信中写道,他曾经与九弟曾国荃论治家之道,一切以其祖父曾星冈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前四字为书、蔬、鱼、猪,后四字为早、扫、考、宝。对这八个字,曾国藩自己作了简单的解释。“早,起早也;扫,扫屋也;考,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便是曾国藩的八字家训。
曾国藩的八字家训,初看起来,卑之无甚高论,稀松平常到很多人一看就会忽略过去。然而,作为一代名儒、治家有方的楷模,曾国藩为何要选择这八个平淡无奇的字作为家训呢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味,确能发现其奥秘。
先看“早”。早,就是早起。曾国藩认为,早起能使人强打精神。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早起!古人不是有闻鸡起舞的故事吗?鲁迅还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李鸿章年轻时候喜欢睡懒觉,曾国藩为了改变他,就立下一条规矩:自己要和身边的幕僚一起同时吃饭。因为曾国藩本人是起得很早的,这样就逼迫那些年轻幕僚跟他一同起早。有一天早上,曾国藩和其幕僚们已经坐在餐桌上准备吃饭了,一看,李鸿章没来,就打发人去叫他。这一天早上,李鸿章实在想睡一个懒觉,就跟那人说,你去告诉我老师,就说我生病了,今天早上就不吃早饭了。没有想到,曾国藩一听,放下筷子,对身边人说:少荃不来,我们大家都不吃啊。
这还了得!那人马上跑去告诉李鸿章。李鸿章一听,吓得马上从床上爬起来。他刚刚来到餐桌上坐定,曾国藩就站了起来,用手敲了敲桌子,说了一句话:少荃,在我这里,就一个字:诚!说完,饭也不吃了,拂袖而去。李鸿章当众挨了一顿批,从此以后,再不敢睡懒觉。李鸿章后来经常跟身边人回忆,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多亏了我老师当年在营中教我早起。这可是肺腑之言啊。
再看“扫”字。这一字当来自于曾国藩的祖父。其祖父到死都在田间地头劳动,他虽然干不动什么了,但很注意将田间地头、家里面、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自言,这是一个家庭的气象。如果一个人家里乱七八糟的,那一定是败家之兆。我们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的就是一种气象。
“考”字,就是家中厅堂上方那个祖宗牌位上的“考妣”二字的简称,意思就是要重视祭祀祖先。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对祖先都没有感情,他对天下百姓会有感情吗?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祖先是跟我们有着血脉亲情的,是关系最密切的一类人,如果对他们都没有感情,对那些陌生人何来的感情?在曾国藩看来,祭祀祖先就能培养一种家族亲情,是孝道的具体化。在用人方面,曾国藩也瞧不起那种不讲孝道的人。
第四个字是“宝”字。曾国藩明确指出,宝是指亲族邻里。他是为了押韵而简称,取“人待人无价之宝”之意,也就是要邻里和睦。曾国藩对邻里关系很看重,他多次在信中告诫家人要善待邻里,为的就是给曾家求得一个和睦的安宁的家庭外部环境。因为邻里也是与我们关系很密切的一类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远亲不如近邻。如果一个人的邻居不安宁,那多少也会影响到自家。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就是例子。
第五个字是“书”。读书始终是曾国藩摆在第一位的。他认为家中一定要藏书,要读书,要有书香氛围,这事关一个家庭的气象。他找亲家,都坚持找书香门第,在他看来,那样才算门当户对。事实上如果一个家庭中只听到麻将声,不闻读书声,那也就不难想象这家成员的个人修养了。如今,曾国藩的家乡依然有“三日不读书,人就变成猪”的俗话。
最后三个字是“蔬”、“鱼”、“猪”。就是一个家中一定要种蔬菜、养鱼、喂猪。这在当今社会已不多见,但在农耕时代,这三样是一个农家是否勤俭的标志。曾国藩认为,这事关一个家庭的气象。你看,家中种了蔬菜,绿油油的,充满生机;池中养的鱼,栏中喂的猪,活蹦乱跳,充满生机。所以即使今天不能喂猪了,养个小宠物可不可以?种不了蔬菜了,种一盆花可不可以?都可以使家中充满一股生气。
因而,曾国藩还总结道: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早扫考宝,一人之生气。
前四样可以培养一个家庭的生气;后四样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生气。在他看来,一个人再苦再累都要每天强打精神,自我振作。他还说,精神越打越有,阳气越提越盛。他一生多病,能活到62岁,就是靠自己强打精神。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像霜打的茄子那样,不仅不大可能有成绩,恐怕也不大可能长寿。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团队,也要有一股生机勃勃向上的活力,不能是暮气沉沉,那样大家都没有好处,没有战斗力。
曾国藩衡量湘军各营是不是有战斗力,就看其是不是有一股生气,一旦发现军中暮气,就会迅速解散这一支队伍。
可见,曾国藩的八字家训,隐含的文化密码就是“生气”二字:生机勃勃,活力向上。这是曾国藩之所以选择这八个字的奥秘所在。这八个字既好理解,又易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