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幼儿早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行为规范三字经

  上学篇

  晨钟响,莫恋床。

  整被褥,盥涮洗。

  衣冠整,仪表端。

  进校门,讲礼貌。

  遇老师,行个礼。

  见同学,问声好。

  升旗篇

  升国旗,最庄严。

  身必直,礼必恭。

  唱国歌,音响亮。

  爱祖国,记心上。

  上课篇

  上课前,准备好。

  进课堂,心速静。

  勤思考,乐探究。

  善合作,会评价。

  有成果,共分享。

  勇发言,先举手。

  不发言,细心听。

  普通话,人人夸。

  站如松,坐如钟。

  写字时,三个一。

  做作业,要独立。

  不抄袭,忌偷懒。

  求工整,讲效果。

  新知识,常温习。

  课余篇

  下课时,不追打。

  阳台上,莫攀登。

  走楼梯,靠右行。

  甭挤赶,勿喧哗。

  做游戏,讲安全。

  合群体,常交流。

  零用钱,不乱花。

  废弃物,不乱扔。

  课桌椅,不乱刻。

  墙窗壁,不乱写。

  花和草,要爱护。

  校园里,洁净美。

  好环境,双手创。

  集体活动篇

  逢集合,列队走。

  比一比,快静齐。

  做两操,要认真。

  动作齐,精神好。

  活动课,齐参与。

  二课堂,兴趣高。

  饮食卫生篇

  要用餐,先洗手。

  排好队,讲秩序。

  不说话,不挑食。

  吃完饭,清桌面。

  吃瓜果,先洗净。

  讲卫生,不生病。

  惜粮食,节水电。

  放学篇

  放学后,路队行。

  不逗留,早离校。

  路途中,不乱冲。

  遇车辆,让为先。

  交叉路,看灯行。

  红灯停,绿灯走,

  黄灯亮,准备好。

  高兴出,平安归。

  校外篇

  回家中,遵教导。

  先作业,后玩耍。

  课堂外,多看书。

  天文知,地理晓。

  网吧间,切勿入。

  黄赌毒,远拒之。

  孝父母,敬长辈。

  邻里间,和睦处。

  爱劳动,会自理。

  有自信,能自律。

  爱学习,会休息。

  安全篇

  水火电,危险多。

  要游泳,父母陪。

  暴雨天,防雷电。

  大树下,切莫站。

  远电线,勿玩火。

  放鞭炮,易伤残。

  出了事,害自己。

  珍生命,惜身体。

  社会公德篇

  言必信,行必果。

  有错误,能改正。

  借人物,及时还。

  拾东西,交失主。

  损公物,要赔偿。

  有困难,不叫苦。

  帮老幼,扶病残。

  有爱心,人人夸。

  诸要求,需牢记。

  要达标,不容易。

  好习惯,早养成。

  有教养,益终身。

三字经幼儿早教

幼儿文明礼仪三字经

  1、入园: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小朋友,也问到,别父母,勿忘掉。

  2、离园:离园时,互道别,先老师,后同学,见爸妈,问声好,抱一抱,更乖巧。

  3、盥洗(如厕):如厕前,先敲门,有人在,要等待,如厕后,要冲水,整好衣,把手洗。

  4、盥洗(洗手):洗小手,不拥挤,排好队,袖卷起,洗手时,擦香皂,洗完后,水关掉。

  5、盥洗(喝水):小水杯,双手拿,接好水,慢慢回,喝水时,归原位,小心喝,不浪费。

  6、爱护公物(小椅子):小椅子,双手搬,轻放好,再坐上,人离开,椅收起,爱护它,常擦洗。

  7、爱护公物(图书):图画书,要爱护,轻轻翻,细细读,不弄脏,不损坏,书小弟,乐开怀。

  8、爱护公物(园内设施):教室内,玩具多,互谦让,不争夺,院子里,设施全,爱公物,齐动员。

  9、学习活动:学习时,要坐好,认真听,勤思考,要提问,手举起,回答时,字清晰。

  10、户外活动:在户外,做游戏,与老师,不远离,集合时,收玩具,守规则,讲秩序。

  11、睡眠礼仪(穿、脱衣服):睡觉前,先问安,按顺序,脱衣衫,叠整齐,放身边,起床后,依次穿。

  12、睡眠礼仪(睡觉):不蒙头,不趴睡,枕放正,盖好被,小手空,右卧眠,早入睡,梦香甜。

  13、睡眠礼仪(起床):起床时,要安静,去方便,步要轻,衣穿好,被叠齐,先梳洗,后游戏。

百家讲坛之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会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为什么它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

  父母都对孩子宠爱备至,但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那么,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变成自愿自觉的呢

  《三字经》作为传统教育的启蒙读本,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与人类生存相关的事物的?又是怎样告诉孩子为人处世的

  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在《三字经》中,为什么要把“仁”排在最前面

  不妨,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怀着现代人的激情,读一读《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潜心三年,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重新解读《三字经》,融汇历史,贯通现代 ,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认真、详细的梳理。精彩解读《三字经》,介绍它的文化价值,为何要讲《三字经》,以及《三字经》在当今社会的用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钱文忠先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呢?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

  【附录】

  1.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都解错了哪儿?(中华读书报 / 杨光)

  新年伊始,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放《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听过钱文忠先生精彩讲述《玄奘西游记》,这次自然不肯放过又一难得的机会。我童年上私塾读过《三字经》,包本(所谓包本,就是从头至尾背下来)过。今天听钱先生说《三字经》,大家讲小书,深入浅出,精义迭见,不由神往。重温《三字经》,勾起我童年许多美好的回忆,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馨。钱先生讲课,汩汩滔滔,如壶口飞瀑,似钱塘大潮,很有气势,很有魅力。书出版了,我立即购得一册,再细细品味。这是一本好书,可惜得很,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将我认为一些有疑义的地方提出来,向钱先生请教。

  “断机杼”不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

  第二讲:“接下来'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故事呢?……有一天,小孟子听着听着课觉得没劲儿,于是就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那个时候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孟母看见儿子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

  “断机杼”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吗

  “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子。《说文》:“杼,机之持纬者。”这种纺织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就见于记载了:《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再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木兰诗》:“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但是,《三字经》中的“断机杼”却不当解作“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里,“机杼”用的是借代,一种修辞手法,代指织机上的布。“断机杼”是把织机上的布割断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钱先生说:“'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列女传》卷一的有关记载吧:“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母以刀断其织”,哪里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呢!

  二、钱先生讲:“我经常参考顾静(金良年)先生注解的《三字经》(上海古籍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顾静先生的讲解:“孟子长大后,进了学校学习,但他不很用心,经常偷偷溜出来玩。一次,他找借口跑回家来,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当时,他们的家境很贫困,全靠孟母织布度日。孟母见到孟子无故从学校跑出来,非常恼火,当即就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了。孟子连忙跪下,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他母亲对他说:'你到学校学习,就好像我织布一样,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纺成布匹。你现在不肯专心学习,将来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我今天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就是要让你看看,半途而废的严重后果。’”这才是对“断机杼”的正解。

  三、钱先生讲:“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其实,梭子断了,布不会毁的。旧时的织布机,我小时候,家中就有,趁大人不在,常偷偷登上织机模仿大人的动作投梭玩耍。梭子坏了也无妨,换只好的就行。下面讲个“投梭折齿”的典故。东晋名士谢鲲有桩风流韵事。邻家高氏有位漂亮的女郎当窗而织,谢鲲有一次在窗口挑逗她,冷不防一只飞梭打来,打落两颗门牙。此事在士林传为笑谈,说是“任达不已,幼舆折齿”。幼舆是谢鲲的字。可他毫不介意,仍悠然自得道:“折齿算什么,又不妨碍我啸歌。”

  一个弱女子可以把梭子取下来当武器用,布哪里会毁掉呢?“切磋琢磨”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讲:“古人的切磋切磋’是什么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手工业上的用词。这四个字,全部是动词。采来一块玉石,外面可能是石头,先要把它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磋’是指把玉和石头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的器具的样子。'磨’就是打磨,把这个玉器给磨光,最终形成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产品。所以,《诗经》里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段解读令我糊涂。这和古人训诂大相径庭。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时对骨器的用料加工称切,对象牙的用料加工称磋,对玉的用料加工称琢,对石的用料加工称磨。汉王充《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用的。

  《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这种以多种事物作比的明喻,后人称之为“博喻”。又简化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讨。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琢”,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引用《诗经》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子的赞许。不知钱先生的新解有何根据

  “辕固生”与“太子”

  第五讲:“她那个时候有一个儒生叫辕固生,也是一个大儒,在教育太子。大儒教育太子当然注重给太子灌输儒家思想,这就把老太后惹着了。……窦太后就把这个老先生赶到野猪圈里,让辕固生跟野猪搏斗。把大儒逼成斗猪士了。还好,太子一看,自己上了年纪的师傅跟野猪斗怎么斗得过,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

  何来“太子”?所谓辕固生“在教育太子”、“太子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云云,于史无据,纯属杜撰。

  看《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上文既捏造出一个不曾出场的“太子”,又变父为子把“景帝”说成“太子”。这是在“戏说”历史了。皋伯通是“富商”吗

  第五讲:“后来,他们跑到了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吴中一带,就借住在当地的富商皋伯通家里。在这个家里,梁鸿天天出去给人家种地,或者给人家舂米,干点力气活,孟光则在家里纺纱织布。每天,梁鸿很劳累地回家,孟光都会给他准备好非常简单的饭菜。他们不是很富有,但是饭菜准备整理得非常整洁、规整,按照礼仪放在一个案子上。这个案子实际是带脚的小桌子,每次把它举着齐眉,这是表示一种尊敬,妻子对丈夫的尊敬。……终于有一天,被富商皋伯通发现了。……”

  这里讲的是“举案齐眉”的故事。东汉隐士梁鸿字伯鸾,其妻孟光字德曜,相敬相爱。文中一再说:“富商皋伯通”,“家贫而尚节介”的梁鸿会住在“富商”家里吗

  看《后汉书·梁鸿传》的记载:“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

  原文是“大家皋伯通”。那么:“大家”能解作“富商”吗

  看《辞海》注:“大家①旧指高门贵族;大户人家。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②古代宫中侍从对帝、后的称呼。《正字通·宀部》:'家’:'北齐、唐史宫中称太后及皇后之无太后者皆曰大家。③著名的专家。如:书法大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崇李杜始。’④众人;大伙儿。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gū)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称。如:汉代班昭(曹世叔妻)世称曹大家。⑥(gū)婆婆,夫之母。《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二'陈义郎’:'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媳)妇。’”

  “大家”何尝有“富商”义?“大家皋伯通”,“大家子”、“大家风范”、“大家闺秀”之“大家”是也。钱先生何以将皋伯通的身份改变了呢

  “情同朱张”,朱晖推荐“张堪”的儿子做官吗

  第七讲:“我在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典故:情同朱张。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朱晖在家乡是一个扶危济困、非常有公益心的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么,在古代怎么来褒扬?怎么来奖励呢?往往是一个办法,给他儿子一个当官的机会。到了这个当口,大家知道朱晖怎么做的吗?朱晖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儿子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您要让他当官的话,我看恐怕不合适。我向您推荐一个人,他是我的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儿子推荐给您,让他有一个去当官为民众服务的机会。’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好多好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情同朱张’的来历。”

  说实话,我对“情同朱张”的典故并不熟悉,第一次听钱先生这样讲。我觉得新鲜有趣,就找到原文来看。《后汉书·朱晖传》:“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颉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若此。”

  原来朱晖向南阳太守推荐去做官的并不是故友张堪的儿子,而是另一位故友陈揖的遗腹子名叫友的。如果不查考原文,这样的“硬伤”,天下之大有几人能知道呢?钱先生之读书,何其粗疏啊!

  也说“吹牛皮”

  第七讲:“我只问大家一件事情,吹牛皮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般认为吹牛皮是说大话,那牛皮能吹大吗?那么厚一张牛皮怎么把它吹大呢?为什么不吹一个更有弹性的东西呢?为什么非要去吹牛皮啊?实际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这个,而是跟八音相关。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难道去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调,就是讲那事跟这个没关系,是否夸大倒在其次。当然,我们现在都忘了,所以老说吹牛皮。”

  自问:“那牛皮能吹大吗?”自答:“牛皮不是吹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指的是西北人的一种渡河工具。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

  以上这段话摘录自《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版)。我也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吹牛皮”的来历。

  “伯牙”姓“伯”不姓“俞”

  第七讲:“知音的故事牵涉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大家应该都知道,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

  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凡粗通文墨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至于“伯牙”姓“伯”不姓“俞”,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其人名曰“伯牙”,而不是“俞伯牙”,有以下古籍为证:

  《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为世无足为鼓琴也。”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

  以上古籍记载都叫“伯牙”。

  有人会问:说他叫“俞伯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见《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这该当如何解释呢

  回答:有人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中《高山流水》一篇中说:“'三言’中写得不让元曲笔墨的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的来源只有《吕氏春秋》的《本味篇》里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一段几百字的文字。……'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几部大型辞书如《辞海》、冯其庸主编《中国艺术百科辞典》、张(扌为)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都有“伯牙”词条,这就是结论。

  赵孝争死日,非当顽童时

  第八讲:“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兄友弟恭的故事。这个故事过去的名字叫'赵孝争死’。这是一个很悲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赵孝的人争着去死。这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年,天下饥荒,社会动荡不安。有一天,兄弟两个正在家里玩耍,强盗破门而入,在家里乱翻。……兄弟俩岁数都不大,一看强盗冲进来,吓得就直往门外跑。当然,弟弟赵礼跑得比较慢,强盗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抓住了以后就打算把他给吃了。……哥哥赵孝本来已经跑得很远了,发现弟弟没跟上来。回头一看,弟弟被强盗抓了。哥哥就跑回来,跪在这些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道:'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多少肉,而且他的肉也不好吃,你们把他放了。只要你们把我弟弟放了,我身体好,我也比较胖,你们就吃我吧。’……赵礼就在旁边说:'是我先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吃我哥哥呢?’……强盗被他们兄弟友爱之情所打动,就把哥俩都放了。”

  这个故事很悲壮,很感人。但是谁会想到人物年龄以及主要情节都是不真实的呢?请看:

  《后汉书·赵孝传》:“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每告归,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还,欲止邮亭。亭长先时闻孝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之。孝既至,不自名,长不肯内,因问曰:'闻田禾将军子当从长安来,何时至乎?’孝曰:'寻到矣。’于是遂去。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糒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亨。众异之,遂不害。”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而在钱先生笔下,除人物姓名之外,有哪一点是真实的呢

  尴尬的“下雨天留客”

  第八讲:讲有关句读的有趣故事。有一个穷秀才到一个富有的朋友家做客。富人想赶穷秀才走,留下字条:“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古人没有标点。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意思是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秀才的断句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秀才说:“我怎么好意思走,你那么客气。”

  上面的断句,无论是富人的还是秀才的,都是讲不通的。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下雨天”自然是“留客天”,为什么要用问号呢?秀才的断句:“天留人不?留!”“天留人”而不是“人留人”,秀才为什么厚着脸皮不走呢

  问题出在哪里呢?字条原本10个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富人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钱先生却写作11个字,错就错在多出个“天”字。一字之差,扞格难通了。

  坐在电视机前听钱先生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我心里却是“无趣”的。

  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是谁?年龄最小的弟子是谁

  第九讲:“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是孔门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九岁。……年龄最小的弟子则是子张,比孔子要小四十多岁。”

  此说不能成立。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弟子中最大的秦商,最小的是公孙龙,一说是叔仲会。

  秦商字子丕。《索隐》:“《家语》:'鲁人,字丕慈,少孔子四岁。其父堇,与孔子父纥俱以力闻也。’”他的父亲秦堇父,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都是以勇力闻名。《论语》无秦商。再说,颜回的父亲颜无繇(《论语·先进》作“颜路”)比孔子小六岁,冉耕(《论论·雍也》作“伯牛”,《论语·先进》作“冉伯牛”)比孔子小七岁,他们都比子路的年龄大。

  叔仲会字子期。《索隐》:“郑玄云晋人。《家语》'鲁人,少孔子五十四岁。与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执笔迭侍于夫子,孟武伯见而放之’是也。”叔仲会与孔璇年龄相仿,孔子将他俩当做小孩子看待。他俩在孔子身边负责抄写记事,轮流侍立左右。孟武伯见到孔子询问过这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论语》无叔仲会。

  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此人与作“坚白之谈”的公孙龙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索隐》、《正义》以为同人误。《论语》无公孙龙。

  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他不是孔子年龄最小的学生。

  “易之失,贼”,“贼”是“贼头贼脑”吗

  第十一讲:先引《礼记·经解》:“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对《易经》的解读是:“'易之失,贼’。《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可是,有些人的路数经常会有点问题,什么路数呢?过分地看重、机械地认识《易经》里面神秘的算卦。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而是讲传统中国有这么一种思想,贼头贼脑肯定没有什么用。”

  “易之失,贼。”“贼”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贼,败也。”用作动词,是残害、伤害、败坏的意思。如《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特指残害、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易之失,贼。”“贼”是动词,解作“害”,这句是说“《易经》的流弊在于迷信害人”。而“贼头贼脑”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易之失,贼”的“贼”如何能这般解释呢

  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管叔”是周公的哥哥

  第十二讲:“虽然周公如此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佐自己的侄子成王,可是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出于嫉妒心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就在外边散布谣言,说周公暗藏野心,觊觎王位。……”

  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弟弟吗

  周公平定武庚及管蔡叛乱,《史记》的《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都有记载。至于武王的同母兄弟,见于《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乃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皆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文王长子伯邑考,质于商,为纣御。纣囚文王于羑里,烹伯邑考为羹,赐文王食。武王立,他此前已死了。

  上文提到的三兄弟:

  管叔:文王第三子;名鲜,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封于管。

  周公:文王第四子,名旦,辅助文王、武王成大业,成王初期摄政当国。

  蔡叔:文王第五子,名度,武王、周公之弟。封于蔡。

  “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周礼》吗

  第十二讲:“随便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都挂在嘴上,今天还经常可以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就出自于《周礼》,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本意是什么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该排斥平民,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但是,我们后来理解这句话时,把它理解成为对老百姓不用讲礼法,对官员不可用刑法,把这个'下’和'上’这两个动词理解错了。”

  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的解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这句话并不出自《周礼》,而出自《礼记·曲礼上》。钱先生弄错了“平时都挂在嘴上”的这句话的出处。

  “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是描写墨者的吗

  第十五讲:“在《庄子》里面有一句描写墨子的话,非常有趣而有名,庄子盯着墨者的腿看,看了大腿再看小腿,发现只要是墨子的门徒,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经常卷着裤腿,要么抗击洪水,要么就在从事农业,这样的人腿上的毛自然都没了。”

  《庄子》里有两篇记“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都不是描写墨者的。

  一篇是《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股无胈,胫无毛”是用来描写尧、舜治理天下时的劳苦。

  一篇是《天下》:“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腓无胈,胫无毛”出自墨子之口,墨者也都以大禹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它究竟是用来描写禹治理洪水时的劳苦的。

  邓析是被谁杀死的

  第十五讲:“邓析是郑国的大夫,这个人经常好辩明概念,常跟子产这样非常重要的大官辩论。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邓析没有什么学问传下来。”

  这段话说邓析被子产杀死,不十分可信。

  邓析之死有两说:一说被驷歂杀死。《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杜预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刑,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一说被子产杀死。《荀子·宥坐》、《吕氏春秋·离谓》、《淮南子·汜论训》、《说苑·指武》、《列子·力命》皆言子产杀邓析。此说人多疑之。张湛注《列子》云:“此传云子产诛邓析,《左传》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卒后二十年而邓析死也。”邓析与子产并不同时。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奇猷案:《左传》定九年云'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乎不忠’,则子然为驷歂之字。疑此上文'子产’皆当作'子然’。”《辞海》“邓析”条说他“为执政者驷颛所杀”。(“驷颛”当作“驷歂”)怎么能断定邓析是被子产杀害的呢

  再说,子产杀邓析,仅仅“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看看,作为郑国执政的子产,不毁乡校,作风开明,因而受到孔子称赞,他能这样胡乱地杀人吗?要是这样,子产就不是子产了。

  错认“母嚚”作“母嚣”

  第十九讲:“他的父亲叫瞽叟,就是眼睛瞎了的老人,所以舜的父亲是个盲人。而舜的亲生母亲很早去世,这个瞽叟又娶了老婆。这个继母,又生了儿子叫象。舜生活的环境,按照古籍的说法叫'父顽、母嚣、象傲’。父亲非常顽劣,脾气不太好;继母非常嚣张,非常暴烈;异母弟弟非常悖傲,非常狂傲。”

  “母嚣”?不对。

  请看古籍的说法。《书·尧典》:“父顽,母嚚,象傲”。《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两书的记载都是“母嚚”。

  “嚚”读yín,愚,恶。《广雅·释诂》:“嚚,愚也。”《一切经音义》二二引《苍颉》:“嚚,恶也。”“父顽,母嚚,象傲”,是说舜的父亲顽固不化,继母愚蠢蛮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也借着父母的威势,傲慢无礼。

  “'母嚣’,继母非常嚣张。”此解,字错了,读错了,也讲错了。

  错读“妺喜”作“妹喜”

  钱文忠先生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上多次读错字音,也就是念白字。就先从误读“妺喜”说起吧。

  今年3月28日播放第二十讲:“夏桀宠爱一个妃子,名字叫妺喜。”“妺喜”却误读作“妹喜”。“妺喜”在这一讲和下一讲中共出现7次,统统都读错了。

  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妺,莫葛切。妺喜,桀妻也。”妺喜,有施氏之女。夏桀攻有施氏,有施氏就把妺喜嫁给桀,为桀所宠。见《国语·晋语一》。《楚辞·天问》作妺嬉,《吕氏春秋·慎大》作末嬉,《荀子·解蔽》、《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作末喜。“妺”只在“妺喜”中作人名用字,仅此一见,常被人们误认作“妹”,也就不足为怪了。

  3月29日,播放第二十一讲,讲商纣王“活剖比干”。把“比干(gān)”误读作“比干(gàn)”。“比干”的“干”不是简化字,只读gān。“幹”简化作“干”,才读gàn。

  2月15日,播放第九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的“论”读lún,一律误读作lùn。

  2月22日,播放第十一讲,讲《周易》时,举例说孔子的学生问老师:“您也相信这个占卜啊?”“占(zhān)卜”误读作“占(zhàn)卜”。“占卜”、“占卦”、“占课”、“占梦”、“占星”的“占”都读zhān。

  2月28日,播放第十二讲,讲周公说服召公站在自己这一边,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召(shào)公”误读作“召(zhào)公”。召,音shào,古地名。周初召公奭的封地。

  走上中央台,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读错字。(平时上讲台也不能读错字)要不读错字,就要常翻翻字典。

  从“不耻”与“不齿”说起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中尚有一些错字。先看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第52页:“在过去,如果老太太跟着女儿住,假如有儿子的话,这个儿子是抬不起头的,这个儿子是不耻于人类的。”这里该用“不齿”,而误用“不耻”,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了。“不耻”与“不齿”,记住两个要点,就可辨析清楚:一是词义不同。“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耻”。“耻”,意动用法。“不齿”常见的意思是“不与同列”,表示鄙视。“齿”,并列,引为同类,为引申义。二是感情色彩不同。“不耻下问”是不认为向比自己学问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这是褒扬。常见的词语有“不耻相师”、“不耻最后”、“不耻禄之不夥”。“不齿于人类”是说不与人类同列,甚至说“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这是贬斥。

  下面再略举一些例子。第9—10页,三次出现“人之出,性本善”,“出”系“初”之误。第36页,“黄香,字文”,“文”后脱“强”字。第54页,“十一岁的小吉翂,为了救父亲,赶到京城,不顾生死,到皇宫门口击鼓鸣冤。”吉翂,母亲死时十一岁,击鼓救父时已十五岁。见《梁书·吉翂传》。第138页,“腹有诗出气自华”,“出”系“书”之误。第149页,周幽王,“姓姬,名宫湦”。“湦”系“涅”之误。第179页,“王通,写成一部书,叫《续诗》。”《续诗》当作“《续六经》”。王通作《续诗》、《续书》、《礼论》、《乐论》、《易赞》、《元经》,合称《续六经》。《续诗》仅是其中一种。第182页,“《三字经》中的五子,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先秦”两字应删。五子中的扬雄是汉朝人,王通是隋朝人。第185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乐”系“说”之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记住上句用“说(悦)”,下句用“乐”,就不致错了。

  “无错不成书。”这再一次得到证明。当然,上面有些错误出版社亦有责任,不能全怪钱文忠先生。

  《三字经》是国学初级读本,过去是儿童的必读书,今天仍不失为青少年的优秀课外读物。这本书言简而意丰,文约而义奥,儿童琅琅成诵,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完全读懂。时代的呼唤,青少年的需要,于是《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横空出世了。这本书在中央台热播,便受到普遍而热烈的欢迎。然书中却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不自量力,为文加以评析,管窥蠡测之见,或有偏颇不当之处。如能对广大读者阅读这本书有些须帮助,对钱文忠先生修订这本书有些须帮助,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泓水之战”中宋国的大司马是“公孙固”还是“子鱼”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第二十三讲:“楚兵开始过河,宋襄公这边在河对岸等着,宋襄公身边有个叫公孙固的大臣就跟他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等楚军已经渡过来布阵的时候,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主公啊,他们河都渡过来了,……’”

  这里讲的是春秋时宋楚之间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坚持“仁义”,不听大臣劝谏,导致大败。可他身边劝谏的大臣是公孙固吗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杜预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司马”下注:“子鱼也。”杜注“大司马”、“司马”分别为公孙固、子鱼。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大司马”、“司马”同为公孙固一人。

  郑天挺主编《左传选》则认为“大司马”、“司马”同为子鱼一人。他在“大司马固谏”文后注曰:“固谏,劝阻切至。”“固”不是人名。而是副词,坚决。此注甚确。这与司马迁的记载相同。《史记·宋微子世家》:“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人大败,襄公伤股。……”子鱼,名目夷,时任大司马。《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子鱼”词条,都注他是“泓水之战”中的人物。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公孙固取子鱼而代之,既不出自《左传》(杜注二人),更不出自《史记》(无公孙固),而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所谓“公孙固”,所谓制一面绣着“仁义”二字的大旗,都在这部小说里。人们要问:小说家之言,可信吗

  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的是公子挚吗

  第二十四讲:讲秦穆公羊皮换贤。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挚到晋国代自己求婚。晋献公把大女儿许配给秦穆公,陪嫁奴仆中有一个人叫百里奚。百里奚是一个被灭掉的国家的大夫。途中,百里奚逃跑了。公子挚也不当回事,心想一个奴隶看那么重干什么?百里奚跑到楚国给人养牛,楚成王知道了又派他到很远的南海去牧马。后来,秦穆公派使者带五张上等的黑羊皮到楚国把百里奚赎回来。秦穆公拜他为相国。

  “五羖大夫”的故事脍炙人口。但是,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的是公子挚吗

  《史记·秦本纪》:“[缪公]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随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吕氏春秋·慎人》:“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通“转”)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悦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请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文选·陆士衡〈演连珠〉》“禽息碎首”注引《韩诗外传》曰:“禽息,秦人,知百里奚之贤,荐之于穆公,为私而加刑焉。公后知百里之贤,乃召禽息谢之。禽息对曰:'臣闻忠臣进贤不私显,烈士忧国不丧志。奚陷刑,臣之罪也。’乃对使者以首触楹而死。以上卿之礼葬之。”

  《史记》讲了“五羖大夫”的传奇故事。《吕氏春秋》说是公孙枝推荐的,《韩诗外传》则说是禽息以死推荐的,都没有提到公子挚。公子挚之说是没有根据的。再者,《吕氏春秋》记百里奚饭牛而秦以五羊皮赎之,《史记·商君列传》又载穆公举之牛口之下,那么,楚成王派他到南海牧马之说,也是没有根据的。

  项羽“就在垓下拔剑自刎”吗

  第二十六讲:“公元前203年底,楚汉重新开战,此时,刘邦兵力已十分强大,他率军将项羽重重包围在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一听,四面楚歌,以为自己的江山都被刘邦攻下了,实际上那个时候并没有。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在垓下拔剑自刎。”

  这段话有两个问题。先说第一个问题:垓下在什么地方?这像是明知故问。人尽皆知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我经过认真研读《史记》,有了新的看法,愿借此机会提出来,供史家研究。《史记·项羽本纪》:“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城父”,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注:“父音甫。寿州寿春县也。城父,亳州县也。屠谓多刑杀也。刘贾入围寿州,引兵过淮北,屠杀亳州,城父,而东北至垓下。”“垓下”,《正义》注:“按:垓下是高岗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这两条注解可作为坐标,确是“垓下”的地理位置。今安徽涡阳西北四十里之义门镇,即唐之真源县。《涡阳县志》:“玄帝庙在县西北四十里义门集北,今废。有明亳州同知李先芳撰记。李先芳《重修玄帝庙记》:据旧志,义门集即唐之真源县,以近老子天静宫故也。”《辞海》(1999年版)“老子”条注:“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具体地点即老君庙(今已重修)。我们来看,韩信、刘贾军并行屠城父,东北至垓下。亳州东七十里即城父,城父东十里即真源(今义门),真源东十里即垓下,东与老君庙相接。与《正义》两条注解悉相符合者,只有安徽涡阳西北。提出新说,不是我要标新立异,康代的《史记正义》注释如此,只是未为世人重视罢了。

  第二个问题:项羽在什么地方自刎?根据《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于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说项羽“就在垓下拔剑自刎”,明显是错误的。

  王莽“是被汉兵杀了”吗

  第二十七讲:“以绿林军为主体,刘秀也在其中,乘胜攻入长安,放火烧了未央宫的大门。王莽逃到了宫里的渐台,所谓渐台就是四面环水的台,但是最后还是被汉兵杀了。”

  王莽被杀,《汉书·王莽传》记载甚详。这里姑举《后汉书·天文志上》的记载来看:“是时莽遣二公之兵至昆阳,已为光武所破。莽又拜九人为将军,皆以虎为号。九虎将军至华阴,皆为汉将邓晔、李松所破。进攻京师,仓将军韩臣至长门。十月戊申,汉兵自宣平城门入。二月己酉,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数千人起兵攻莽,烧作室门,斧敬法闼。商人杜吴杀莽渐台之上,校尉公宾就斩莽首。大兵蹈藉宫廷之中。”

  公元23年,汉将邓晔、李松率军自宣平城门攻入长安。这个时候,城中市民朱弟、张鱼两个青年担心众人家室被抢,他们数千人先行组织起来,和进城的汉兵联手攻打皇宫。他们放火烧了未央宫的便门,王莽在大火中逃到未央宫沧池中的渐台上。商人杜吴首先上前,一刀刺死了王莽,一校尉名叫公宾就的抢上前去割下王莽的脑袋邀功请赏去了。这次汉兵攻入长安,刘秀并不在其中,杀死王莽的也不是汉兵,而是商人杜吴。

  始末颠倒的“八王之乱”

  第二十八讲:“公元306年,傻皇帝吃饼中毒而死。各地的诸侯王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了残酷厮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这里说,晋惠帝之死,引起“八王之乱”。这符合历史事实吗

  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变乱。晋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握有军政大权。朝小野大,为祸乱之源。晋惠帝是个十足的白痴,皇后贾南风与辅政的外戚杨骏争权。永平元年(291年)贾后杀骏,以汝南王亮辅政,复使楚王玮杀亮,旋又杀玮。元康九年(299年)贾后害死太子,群情怨愤。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起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激起诸王反对。齐王冏起兵讨伦,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举兵响应。赵王伦被杀,惠帝复位,齐王冏以大司马辅政专权。不久长沙王乂攻杀冏,河间王颙又与成都王颖攻杀乂,颖镇邺,专断朝政。东海王越奉惠帝北上攻颖,败于荡阴,颖俘惠帝至邺。幽州刺史王浚与并州刺史司马腾讨颖,颖败,挟惠帝投颙于长安,颙独占朝政。东海王越再起兵攻颙,克长安,颙、颖相继被杀,迎惠帝返洛阳。光熙元年(306年),越毒死惠帝,另立怀帝,掌握大权。

  “八王之乱”从永平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前后十六年。钱先生却说,公元306年,傻皇帝被毒死,为了争夺帝位,引起“八王之乱”。这不是始末颠倒吗

  齐后主如此“性开放”吗

  第二十九讲:“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北齐》,就形象地描写了齐后主和冯小怜的荒淫无耻:'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由此可见,齐后主宠幸冯小怜,直至不理朝政、国无政令是北齐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诗中的玉体横陈’又是怎么回事呢?齐后主在朝廷上跟大臣议事的时候,居然经常让冯小怜公开坐在他的腿上,或者躺在他的怀里,弄得大臣们满面通红,语无伦次。他还下令,让冯小怜裸体躺在朝堂上,让大臣们同来观赏。这就是'玉体横陈’这一成语的来源。”

  今国人常谈论西人的“性开放”,要是西人读了这段文字,知道早在一千四百三十多年前的齐后主让宠妃“裸体朝堂”,怕是会瞠乎其后的。

  但这是误读。“玉体横陈”是用典,找到这个典故的出处,才能真正弄懂它的意思。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北齐二首》集注:“朱注:宋玉《讽赋》:'主人之女为臣歌曰:内怵惕兮徂玉床,横自陈兮君之旁。’释德洪《楞严合论》引司马相如《好色赋》曰:'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极写高纬宠爱冯小怜的猥亵丑恶。此为内丑,内丑不可外扬。《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中冓,宫闱,宫廷内部。而“裸体朝堂”之说太离谱了,一个头脑正常的人能让自己的妻子赤裸裸的让众人观赏吗?回答只能是:不可能。

  朱全忠称帝前就被喊作“陛下”了吗

  第三十三讲:“有一年的六月,天都很热了,朱温就带着一群幕僚——里边当然有不少读书人,到一棵柳树底下去乘凉。朱温抬头望了望柳树,说:'这棵柳树长得真好啊,正好用来做车毂。’什么叫车毂?就是车轮中间圆的,当中连着车轴的东西叫车毂。”旁边有几个读书人直拍皇帝的马屁:'对对对,您说得真对,陛下,正好做车毂。’没想到朱温勃然变色:'你们这些书生,随口戏弄人,什么东西,你以为我不懂啊,车毂要用榆木做,怎么可以用柳木做?来人,把这几个书生乱刀砍死。’一幕惨剧又发生了。朱温最后是在病中,被儿子朱有贵带人刺杀身亡的。”

  这段话有自相矛盾处:说朱温是皇帝吧,他带着一群幕僚,将帅手下称“幕僚”;说朱温不是皇帝吧,有人拍他的马屁,称他为“陛下”。

  还是看看史书上的记载吧。《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全忠尝与僚佐及游客坐于大柳之下,全忠独言曰:'此柳宜为车毂。’众莫应。有游客数人起应曰:'宜为车毂。’全忠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顾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数十人,捽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朱温,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背黄巢归唐,赐名全忠。天祐四年(907年)代唐称帝,改名晃。国号梁,史称后梁。此时朱全忠不是皇帝,怎么能说他是“皇帝”,称他为“陛下”呢?他杀的也不是幕僚中的读书人,而是同在柳树下乘凉的游客。朱温只做五年皇帝,912年被儿子朱友珪带人刺死。史载“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腹,刃出于背”,死得很惨。上文说他的儿子叫朱有贵,名字错了。

  周世宗灭佛在历史上只是被诟病吗

  第三十四讲:“周世宗柴荣做了许多好事,人们一般都不记得,却记得周世宗灭佛。他的灭佛被人牢记在心,进而在历史上被诟病了整整1000年。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历史上称之为'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将柴荣跟'三武’并列,客观地说有点不公。……柴荣灭佛主要是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一种战略的考量。他发现僧人太多,寺院占的土地太多,而国家的土地就减少了,免税的人口增多了,国家的兵源也少了。必须把寺院减少,让僧人还俗,他是从政治、军事角度去考量的。”

  柴荣灭佛,历史上是怎样记载和评价的呢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世宗显德二年(955)》:“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周世宗灭佛,乃毁佛铸钱,和钱先生的说法不同。这样做,正是佛法教义所提倡的;这样做,有利于国计民生。司马光对此极为赞赏,给予高度评价:“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周世宗灭佛“在历史上被诟病了整整1000年”吗

  “烛影斧声”的出处

  第三十五讲:“宋朝有个僧人叫文莹,他写了一部流传很广的笔记叫《湘山野录》,曾经记载了烛影斧声的故事。笔记里讲,赵匡胤听了一位算命人的话,觉得自己气数已尽,没有几天可活了,就把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请进宫,安排后事。当时赵匡胤患病已久,他把宦官和宫女撤走,单独与赵光义谈论后事。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就拿出一把玉斧。皇帝身边的斧子一般都是起礼仪的作用,但是也可以砍死人。赵匡胤拿玉斧就在地上砍,嘴里说着'好做好做’,不知道什么意思。……当夜赵光义留宿在宫中,而第二天天刚亮,就发现赵匡胤死了。那么,赵光义就受了遗诏,在灵前继位。”

  “烛影斧声”不出自《湘山野录》,而出自《续湘山野录》:“上谓生(指道士)”:'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止数日不见。帝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晴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后人因以“烛影斧声”指帝位传授不正常的疑案。

  《湘山野录》与《续湘山野录》是宋释文莹所作记载北宋见闻杂事的一部随笔。上文有些关键性的细节,如“但遥见烛影下”、“帝引柱斧戳雪”,没有讲或没有讲清楚。关系到赵匡胤生死的天气变化一点没讲。“柱斧”误作“玉斧”。“柱斧”不是玉斧,而是水晶制的小斧。《朱子语类》卷一二八:“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

  岳飞冤狱何时昭雪

  第三十五讲:“秦桧诬岳飞谋反,把岳飞下了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142年1月27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在临安风波亭,当时岳飞还不到40岁。岳飞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时被害。一直到宋宁宗的时候,岳飞冤案才得以昭雪,被追谥'武穆’。”

  岳飞冤案昭雪的时间,所记不实。

  《宋史·岳飞传》:“桧死,议复飞官。万俟禼谓金方愿和,一旦录故将,疑天下心,不可。及绍兴末,金益猖獗,太学生程宏图上书讼飞冤,诏飞家自便。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至是仍旧。中丞汪澈宣抚荆、襄,故部曲合辞讼之,哭声雷震。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直到高宗死后,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

  上文所讲岳飞冤案的昭雪,全都错了。

  贺人龙是“李自成的叛将”吗

  第三十九讲:“崇祯三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但是,崇祯皇帝居然密令,在崇祯十五年杀了贺人龙。贺人龙不仅跟李自成是同乡,两人还有点亲戚关系。他是李自成的叛将,对李自成的情况很了解,他投靠官兵,对李自成的打击是很大的。”

  贺人龙(?-1642)明陕西米脂人。初以守备隶属延绥巡抚洪承畴,镇压农民军,累迁至总兵。崇祯九年,从孙传庭擒闯王高迎祥。十三年,从左良玉破张献忠于玛瑙山。初督师杨嗣昌许贺人龙进平贼将军,既而食言。人龙大失望,遂不奉约束。崇祯怒,诏夺职,戴罪视事,不久授意督师孙传庭以计杀之。《明史·贺人龙传》:“贺人龙,米脂人。初以守备隶延绥巡抚洪承畴麾下。”说贺人龙“是李自成的叛将”,那是钱先生记错了。

  李自成的叛将另有其人。见《明史·高杰传》:“高杰,米脂人。与李自成同邑,同起为盗。崇祯七年闰八月,总督陈奇瑜遣参将贺人龙救陇州,被围大困。自成令杰遗书约人龙反,不报。使者归,先见杰,后见自成。比围城两月不拔,自成心疑杰,遣别部将往代,杰归守营。自成妻邢氏掌军资,每日支粮仗。杰过氏营,分合符验。氏伟杰貌,与之通,恐自成觉,谋归降。次年八月遂窃邢氏来归。洪承畴以付人龙,使其游击孙守法挟以破贼,取立效为信,自是杰常隶人龙麾下。”李自成的叛将正是高杰。他拐走了李自成的老婆邢氏降明。如果是说他与李自成“两人还有点亲戚关系”,这是什么亲戚关系呀!高杰南明弘光帝时封兴平伯,为江北四镇之一,驻瓜洲,受史可法节制。此是后话。

  人名之误何其多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编校不精,错字较多。

  这里只说人名错误。人名,特别是古代的人名,今人多不熟悉,如果写错了,不经过查考,很难发现。如第75-76页,“拓跋成”凡三见,当作“拓跋澄”。见《魏书·任城王澄传》。第78页,“北周武帝宇文邕,……小名叫弥罗突”,“弥”系“祢”之误。见《周书·武帝纪》:“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第85页,“隋文帝还有一个鲜卑族的名字,叫普六茹”,“普六茹”不是名字,是姓氏。见《隋书·高祖纪》:“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他应该叫普六茹坚。第90页,“隋文帝的罪恶,也是深重的。”“隋文帝”系“隋炀帝”之误。第103页,“魏征,字直成”,“直成”系“玄成”之误。第113页,“驸马陈昌义”,“陈昌义”系“程昌裔”之误。第115页,“王献芝”当作“王仙芝”。第117页,“[朱温]随母亲投到萧县叫刘从的地主豪强家里”,“刘从”当作“刘崇”。见《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昆仲三人,俱未冠而孤,母携养寄于萧县人刘崇之家。”第129-130页,“王普”凡四见,系“王朴”之误。见《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第143页,“建康留守杜冲不战而降”,“杜冲”系“杜充”之误。见《宋史·杜充传》。第172页,“刘三武”系“刘三吾”之误。见《明史·刘三吾传》:“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

  其他方面的错字尚有,这里就从略了。

  这是一本主要写给孩子们读的书。内容兼具真实性、故事性、趣味性,孩子们才爱读。这本书的故事性与趣味性,不用说是非常出色的。而列在第一位的真实性则相对较差,讲史多有失实处,这是这本书的致命伤。我自知学力不逮,勉力为文指出,不为贤者讳,钱文忠先生该不会责怪吧?“玉不琢,不成器。”我们相信,这部书经多方“琢磨”后,将更加焕发光彩。

大字三字经

  经典儿童蒙学读本

  增长知识规范道德

  启蒙诵读早识汉字

  5序言

  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既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又是一部展示民族历史兴衰、伦理道德的文学长廊。

  《三字经》形式精巧,三字一句,极富韵律,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诵读能力,而且读起来就像在唱歌,让人身心愉悦。文中还蕴含着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大量典故,让我们一边快乐诵读一边轻松浏览历史。

  《三字经》像一位温厚长者,用质朴的语言进行深刻的说理。我们可以从中反省自己,也可以比照学习,潜移默化之中,使自己的人格和性情得到完善。

  6目录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日春夏 日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日南北 日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日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日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日喜怒 日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教学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二)人文自然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人文自然篇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四)经典篇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五)历史篇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六)勤学篇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七)劝学篇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语文三字经

  自盘古 开新宇 我华夏 立天地 播文明 讲礼义

  汉文化 创奇迹 前代终 后朝起 汉语文 承相继

  方块字 通用语 传千秋 显神奇 刻龟甲 书牍简

  文字史 三千年 品诗经 习孔孟 读子曰 领骚风

  步雅韵 吟唐宋 读明清 章回诵 五四始 白话兴

  新思想 西传东 文学史 何繁荣 学语文 无捷径

  实和活 牢记心 读和写 说和听 习和练 知和行

  眼要到 心要灵 笔不辍 口不停 学海中 忌漫浪

  前辈人 是榜样 锥刺股 头悬梁 萤作灯 壁偷光

  好传统 应发扬 多读书 最重要 长见识 知奥妙

  书明志 书传道 书陶情 书开窍 读名著 品位高

  读美文 有格调 中和外 今和古 好作品 不胜数

  广涉猎 不知足 开卷益 莫浮躁 会质疑 善思考

  圈点画 摘评抄 做笔记 悟精妙 外行读 凑热闹

  内行读 入门道 品其情 领其要 寻思路 学技巧

  遇难题 莫绕道 查字典 阅资料 诵读时 心要到

  不错漏 不添倒 读准音 拿稳调 语气顺 表情好

  名言句 耐推敲 品出味 悟出道 多背诵 记得牢

  好记忆 趁年少 练写作 无秘笈 好文章 出勤笔

  独立写 题自拟 身边事 皆为题 勤观察 广收集

  材料多 要精取 敢创新 不拘泥 化平凡 为神奇

  抒真情 不空虚 写见闻 有情趣 可模仿 可引据

  视抄袭 为大忌 思路清 结构好 列提纲 打腹稿

  中心明 构思巧 好文章 几成了 记人事 要具体

  善描写 出新意 说事理 有头绪 忌杂乱 与无序

  立论点 有论据 论证语 要严密 字词句 组成文

  句句妙 字字精 学语法 去语病 学修辞 语鲜明

  书写美 标点清 洋洋文 爽人心 写成后 改几遍

  自己诵 自己听 读得顺 听得明 好习作 八九成

  读和写 要努力 听和说 不可弃 用耳听 用心记

  听其声 辨其意 回答前 先分析 学说话 儿时起

  善表达 实不易 一表情 二达义 三连贯 四得体

  普通话 文明语 悦人耳 利交际 老师教 十来年

  自己学 在一生 授我鱼 用一阵 我善渔 利终身

  师举一 我反三 师范讲 我求深 师引路 我前奔

  师为导 我为本 学无涯 知无边 时时学 处处练

  课内外 衔接紧 两渠道 不可偏 生活中 学语文

  活其源 归其本 听广播 读报纸 上网络 看电视

  启尔智 敏尔思 世界事 顷刻知 学科齐 门类细

  文与理 不偏弃 学有法 善处理 为基础 当母语

  汉语文 奠好基 其它科 有效率 审题目 知其道

  读定理 通其义 既有学 就有考 学得活 考得巧

  学得精 考不倒 何须用 抱佛脚 追其源 寻其根

  学语文 最为本 孔子始 二千年 汉文化 何精深

  劝尔辈 早发愤 好年华 莫等闲 今不学 明悔恨

  白了头 空悲怨 三字经 已吟毕 信不信 全由你

  拓展:

  读三字经有感

  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悠久。这个文明古国有着许多充满着文化的诗文,就像《三字经》、《论语》等。历史像一条韧带一样,穿着一颗颗文化的珍珠。让历史的文明古国璀璨夺目。这几天,学校让我们接近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大家背诵《三字经》。这是我们班级的第一次接触。同学们兴致大发,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着。看完了三字经,我有许多的感触,我的感触是:三字经似儿歌又似歌谣,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是每三字一句,每四句一组而且每句表达的意思都不同。这些简洁明了的词语竟保存着中国千古年来璀璨的历史文化,含意深刻,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细看三字经的时候,我被三字经那种博大精深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三字经启迪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轻松的进入了三字经的深刻含义。《三字经》的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等,三字经还可以劝学、提高品德方面、教做人的方面等等。一句话就被分成了几组,简洁明了,我们一读就懂,而且含义十分深刻,使我们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懂得了人生哲理,讲文明,懂礼貌。让我们少年时代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还使我们的知识面又扩大了。三字经的句子里包含着深刻的的意义,让我们受益匪浅。文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等。我来讲讲古人好学的故事吧: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免。意思是路漫把文字抄在蒲草上,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片上。他们买不起书,还勤奋的学习。想想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还有老师来领进人生的道路,古代没有钱上学,他们还挤时间看书,想法抄书。我们的条件优越,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三字经还教我们一些典故。我还知道了,一个人在少年时代要奋发图强才能长大成才,报效国家。

  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的瑰宝。现在也是一本启迪我们的好书。是我们学到了许多做人之道,这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好书。

三字经

  一

  小学生 早起床 单拉平 被叠方 紧收拾 快着装 刷牙齿 牙疾防

  常晨练 身体棒 莫错过 好时光 读好书 储食粮 早餐前 桌椅放

  盛好饭 放桌上 请长辈 坐中央 长主位 幼坐旁 吃饱饭 保健康

  要珍惜 每粒粮 用餐后 收拾忙 快洗刷 替爹娘 上学前 禀家长

  路途中 手莫狂 遵法纪 循规章

  二

  进校门 整衣裳 是队员 巾系上 知礼节 待师长 校园内 莫疯狂

  常自省 树榜样 严律己 勿逞强 文明语 经常讲 过楼梯 轻轻上

  靠右走 不违章

幼儿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三字经

  新世纪 好儿童 懂礼仪 讲文明

  见师长 要鞠躬 问声好 口齿清

  升国旗 要庄重 穿校服 要整洁

  昂起头 挺起胸 齐肃立 怀崇敬

  旗色红 血染成 好传统 要继承

  唱国歌 气势雄 爱国心 油然生

  进校门 整仪容 与年龄 要适应

  穿衣服 求洁净 切莫留 怪发型

  集会时 注意听 该鼓掌 莫懈松

  办公室 师办公 轻敲门 恐扰惊

  上课前 听铃声 进教室 应肃静

  听讲课 要聚精 提问题 要谦恭

  同学间 情意浓 是伙伴 是友朋

  应互助 莫嘲讽 齐努力 同用功

  下课后 多活动 踢踢毽 跳跳绳

  打打球 吹吹风 笑呵呵 乐融融

三字经幼儿早教

  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三字经》算是最浅显易懂的读物之一了。

  《三字经》的内容取材包含广泛,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儿童的传统启蒙教材。孩子们通过学习《三字经》不仅能了解常识、国学知识和历史故事,还能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xī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jiào zǐ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x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zhī shù shí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jīn tǔ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cǐ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

  cǐ cháng bù róng

  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shǔ jì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 ,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 曰 哀 惧.

  ài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 七 情 具.

  páo tǔ gé shí jīn

  匏 土 革 , 木 石 金.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 , 父 而 身.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 ,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 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 ,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 , 夫 妇 从.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fán xùn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jù dò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 记 善 言.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 , 说 仁 义.

  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 庸 不 易.

  大 小 戴 , 注 礼 记.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 , 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曰 国 风 ,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 当 讽 咏.

  shī jì chūn qiū zuò

  诗 既 亡 ,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 ,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 有 谷 梁.

  jīng jì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 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 , 记 其 事.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 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 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 , 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 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唐 有 虞 ,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 ,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 , 商 有 汤.

  zhōu chēng sān

  周 文 武 , 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 ,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 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六 百 载 , 至 纣 亡.

  zhōu shǐ zhū zhòu

  周 武 王 , 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 最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 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 ,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 , 终 战 国.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 , 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嬴 秦 氏 , 始 兼 并.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 , 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 , 汉 业 建.

  zhì xiào ping cuàn

  至 孝 平 , 王 莽 篡.

  guāng xīng dōng hàn

  光 武 兴 , 为 东 汉.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 , 终 于 献.

  shǔ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 , 争 汉 鼎.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 , 迄 两 晋.

  so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宋 齐 继 , 梁 陈 承.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 , 都 金 陵.

  běi yuán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 , 分 东 西.

  yǔ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 , 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迨 至 隋 , 一 土 宇.

  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 , 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 , 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 , 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 , 三 百 载.

  liáng 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 , 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 , 及 汉 周.

  chēng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 , 皆 有 由.

  yán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 , 受 周 禅.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 , 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 , 帝 号 纷.

  dài è liáo sòng yóu cún

  迨 灭 辽 , 宋 犹 存.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 金 绪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 金 绪 歇.

  yǒu sòng shì yì tong è

  有 宋 世 , 一 同 灭.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 , 兼 戎 狄.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 , 久 亲 师.

  chuán jià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 , 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 , 永 乐 嗣.

  dài chóng zhēn shān shì

  迨 崇 祯 , 煤 山 逝.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清 太 祖 , 膺 景 命.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 , 克 大 定.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 , 乃 大 同.

  shí èr shì qīng zuò zhōng

  十 二 世 , 清 祚 终.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 , 考 实 录.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通 古 今 , 若 亲 目.

  kǒu ér song xīn ér

  口 而 诵 , 心 而 维.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 , 夕 于 斯.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 , 师 项 橐.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 ,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 , 读 鲁 论.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 , 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 , 削 竹 简.

  bǐ shū qiě zhī ǎn

  彼 无 书 , 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 囊 萤 , 如 映 雪.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家 虽 贫 , 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 如 挂 角.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 ,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 , 二 十 七.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始 发 奋 , 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 , 犹 悔 迟.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 , 宜 早 思.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灏 , 八 十 二.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 , 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彼 既 成 , 众 称 异.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 , 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 , 能 咏 诗.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 , 能 赋 棋.

  bǐ yǐng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 , 人 称 奇.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 , 当 效 之.

  cài jī néng biàn qín

  蔡 文 姬 , 能 辨 琴.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 , 能 咏 吟.

  bǐ nǚ zǐ qiě cōng

  彼 女 子 , 且 聪 敏.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 , 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 , 方 七 岁.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举 神 童 , 作 正 字.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彼 虽 幼 , 身 已 仕.

  ěr yòu xué ǎn ér zhì

  尔 幼 学 , 勉 而 致.

  yǒu zhě yì ruò shì

  有 为 者 , 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 , 鸡 司 晨.

  gǒu bù xué hé rén

  苟 不 学 , 曷 为 人.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蚕 吐 丝 , 蜂 酿 蜜.

  rén bù xué bù rú

  人 不 学 , 不 如 物.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 , 壮 而 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上 致 君 , 下 泽 民.

  yáng shēng xiǎn fù

  扬 名 声 , 显 父 母.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光 于 前 , 裕 于 后.

  rén yí zǐ jīn yíng

  人 遗 子 , 金 满 赢.

  jiào zǐ yì jīng

  我 教 子 , 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yì

  勤 有 功 , 戏 无 益.

  jiè zhī zāi yí ǎn lì

  戒 之 哉 , 宜 勉 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灭火及疏散预案演练记录

跑步正能量句子励志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