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十大劳模事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劳模事迹材料

  劳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每一位劳模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倾注了十二分的精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郝建秀,女,汉族,1935年11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崂山大翁村,全国纺织工业全国劳动模范,团中央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历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山东省总工会副主任,省妇联主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全国政协九届常务委员。

  1935年11月,郝建秀出生于青岛的一个贫苦家庭。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青岛,郝建秀想到纺织厂当工人,可到工厂去了好多次,都被拒之门外。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各纺织厂都要招收一批工人。年仅13岁的郝建秀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报了名,当时就被录用。同年9月,郝建秀来到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上班,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中的一员。

  郝建秀在工作中掌握细纱操作规律,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节约的工作法。郝建秀摸索出的细纱工作法,创造了七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的新记录。这个记录为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的六分之一。郝建秀接线好、浪费少、清洁棒的好技术最终引起原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领导人的重视。1951年,中国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总结了她的操作方法,并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典范。郝建秀工作法不是加强劳动紧张程度,而是合理地安排操作,提高操作水平。她的工作法很快在全国纺织厂推广,对全国纺织工业增加生产、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重大的作用,不但直接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且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51年郝建秀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这年的10月1日,郝建秀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是她第一次到首都并登上国庆观礼台,真是兴奋极了。郝建秀激动地对记者说:“像我这样一个赶大车人的女儿,能够有今天,而且能够站在观礼台上,感到无比幸福。我从内心里感激党对我的教育培养。”1951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嘱托中央办公厅复信表扬了郝建秀:“由于积极工作和学习,创造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个成绩是值得表扬的。”10月5日,青岛团市委发出通报,号召“全市青年团员向郝建秀同志学习、看齐”。10月13日,团中央授予郝建秀“优秀共青团员”称号。随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地接见了她。第二年(1952年)的“五一”节,郝建秀又以新中国的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的身份出现在莫斯科红场观礼台上。国际友人称她为“新中国的花朵”,并在她的胸前挂上了光荣花。

  1952年,根据形势的需要,中央决定在全国重点大学成立工农速成中学(以后改为工农预科),让一些工厂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优秀的工农干部,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完成高中学业,然后再进入大学深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郝建秀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劳模和先进人物,于1952年9月进入山大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郝建秀等这批学员进入山大工农速中学以后,学校给予多方面的关心与照顾,但在学习期间郝建秀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学员,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拒绝了学校领导安排的单身宿舍,坚持自己吃、住、学都和同学们在一起,不搞特殊化,率先垂范,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华岗校长亲自主持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速中的办学问题,并配备较强的速中领导班子,同时抽调部分优秀教师任教。罗竹风、张惠等军代表靠上去做工作,其中包括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生活安排,并经常深入班级找学员谈话,帮助解决问题。为搞好这批特殊学员的学习,学校特地从文学院、理工学院选拔一些优秀学生来速中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在帮助速中学员的思想文化进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郝建秀原先文化底子很薄,但她有一股顽强的学习毅力。每天下班后不管多么劳累,也一定要学习政治与文化。根据陈少敏大姐的提议,全总和团中央特地派来教员帮助郝建秀学习,厂里也派优秀技术人员,帮助她学习知识和提高技术。所以郝建秀进步很快,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修完初中的全部课程。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进入山大速中后已是完全脱产学习,她就把全部时间用在自己的学业上。在这期间,台旭多次在校园内采访她,并向全国报道她和其他优秀学员如何克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事迹。郝建秀所在的宿舍有一位来自陕西的全国劳模张秀英,她们两个结成对子,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并且一起取得突出的学习成绩。为此,台旭还写了一篇她们共同学习成长的长篇通讯向全国介绍。

  郝建秀成名后,往往要参加全国的一些活动。为了方便起见,经陈大姐提议,1953年底郝建秀转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中学习。在人大修业期满后,组织上即保送郝建秀进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深造。1959年秋,郝建秀这名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工人出身的新型大学生在华东纺院毕业,进入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开始了她的新的人生旅程。如今,几十年已过去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她,仍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国家计委副主任,仍不懈地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繁荣富强而努力工作着。

2022全国十大劳模事迹

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丹心执守三尺讲台

  一颗爱心,传授知识,点燃智慧,润泽生命……这是李建东从教29年的真实写照。在李建东的教育生涯中,从事班主任工作21年,做教研组长16年。几十年,打造了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魅力,炼就了她循循善诱、技艺精湛的教学技能,形成了她宽严有度、润物无声的教育风格。她用自己的学识,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家长的信任、同事的钦佩。而这背后,则是她的付出和奉献。

  在班级管理上,李建东全心奉献。即使母亲身患重病期间她也从未耽误过工作,无论多疲惫,只要跨进学校,她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她班里曾经有个学生对学习方向非常迷茫。李建东发现了他的思想波动,便帮助他挖掘生物方面的潜质,为他的学习提供了动力。最终,这名学生以644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她带的班多次被评为市区级先进班集体,她本人也被授予北京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紫禁杯”特等奖。

  李建东坚持进行教学反思。经过多角度反思,她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科研积淀了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素材。2012年,她主持区级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同年,她与北京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受到专家好评。作为北京市数学骨干教师,她主持的“整体把握函数主线教学”研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李建东时刻关注着国际教学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几年来,她做了上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她撰写的百余篇论文,多次荣获国家级、市级一等奖。五十载春秋风华,三十年丹心执守。如今,李建东虽已有丝丝白发,但她依然奋战在挚爱的三尺讲台。

全国劳模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不待扬鞭自奋蹄

  ——许兴龙同志主要事迹介绍

  许兴龙同志1975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分配到经济不发达的常山,在常山一中默默工作了20多年。根据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讨价还价。相继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副书记等职务。兼任衢州市中学数学研究会副会长、衢州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常山县数理化协会会长、常山县教育学会数学分会副会长、常山县科技协会委员,常山县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2003年6月调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涉及普通教育的各层次岗位上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许兴龙同志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一整套数学教学、数学竞赛和指导高考复习的成功经验。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所任教的班级参加省会考、全国高考,其学科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二人获省三等奖,多人次获衢州市赛区一、二、三等奖。在优质搞好数学课教学的同时,他广泛从事教材教法、解题技巧、复习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多篇论文在市、县学会上交流,其中有1篇论文获衢州市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多篇获优秀奖。他致力于教学创新,探索数学课教学的最佳途径,勇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大胆推行开放型教学,使教育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主编的《初中代数解题方法与同步测试》、参与编写的《中学数学单元知识和能力自测》等书均由贵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编写的《高中会考题型分析与研究》一书由华东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一文在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上发表。

  许兴龙同志如醉如痴地爱他的事业、爱他的学生,把全部心血都抛洒在教书育人上,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以火热的激情感召学生,以真挚的爱心滋润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出各类合格人才。在形成良好班集体,培养优秀学生班干部、转化后进生等方面都总结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并多次在市、县介绍,得以普遍推广。当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不但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给学生以帮助,还组织学生互助给以解决,许多接受过他捐助和关怀的学生在来信中说:“许老师您比父母还亲,我将永远怀念您”。

  许兴龙同志是一个乐于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经常为全市、全县数学教师讲学、辅导,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多次参与衢州市数学学会组织的《高三数学复习与测试》教材编写工作,负责研究的课题《中学生数学科研意识的培养研究》获衢州市三等奖。目前,他正在负责市级立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和参与省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并获得阶段性成果,对提高常山县和衢州市数学课教学质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兴龙同志在担任常山一中教务主任、副校长、副书记期间,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校长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相继出台了10多个管理制度和评比条例,使学校的教学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大幅度提高和顺利通过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验收立下汗马功劳,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集体。他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使青年教师很快适应教学,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小发明、小创作等科技活动和其他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辅导学生参加省小发明比赛有三项获省三等奖,学校已连续15年荣获县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许兴龙同志因工作需要,调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工作后,他深知全面提高常山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和难度。积极主张确立教学中心意识、教学质量意识、教学效益意识和教学改革意识。把教研工作定位在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按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为师生服务三个层面,紧紧围绕教法、学法、考法进行改革探索。在工作中坚持调查研究,做求真务实的楷模。每学期直接调研和进行教学视导的学校都在20所以上,听课不少于60节。此外,还经常与外地教研部门和学校加强联系,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如到义乌新课改实验区学习培训时,曾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到义乌稠州中学考察调研,从早上五点半学生起床,到晚上九点三十分熄灯,每个环节都细心观察,不肯放过,回来后在多次会议上进行汇报,引起领导的重视,为加强常山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借鉴经验。目前又承担着常山县高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分析、常山县职业技术教育情况调研和常山县初中毕业生外流情况调研分析等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许兴龙同志情系常山,扎根常山。常山县属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义乌老家相比,差距很大,当初与他一同来常山的近30多位老乡都陆续离开常山,到杭州、义乌等发达地区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多次为他在发达地区找到工作条件优越、经济收入丰厚的单位,但他并不为此所动摇,带着他对常山教育事业的热爱,带着对常山人民的深厚感情,毅然把根紧紧扎在常山的土地上。从教近30年,没有搞过有偿家教,没有从事过第二职业,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因私事请假,既使结婚也放在周末举行,不请婚假。脚受伤,打着石膏达半个月,拄着拐杖照常坚持上班。

  许兴龙同志的工作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深得家长、学生的信任。被评为常山县首批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多次被评为常山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获常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评为衢州市新时期好形象教师,两次评为浙江省教育系统单项先进工作者,被衢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衢州市劳动模范,被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会授予浙江省第十五届“春蚕奖”。目前,被省总工会推荐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选。

  不待扬鞭自奋蹄。他常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自勉,自强不息,勇于开拓,为实现常山教育的美好明天而不断追求。

全国劳模事迹材料

  在年轻职工心中,他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领导眼里,他是辛勤工作的“老周”;而在同行看来,他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高级专家,国家粮食学术会议现场经常出现他的身影。他就是全国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所长周xx同志。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

  周xx,男,194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他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到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工作,至今过去了23个年头,当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个人谦逊和勤奋的品格,加上扎实的专业功底,周xx在短时间内便脱颖而出,成长为技术骨干。20年的时间里,周xx始终忙碌在科研第一线,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这一点,他的司机姜师傅最有感受,“周所长经常是早上提前一个多小时进入办公室,晚上更是没点”。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很少有人能够潜心钻研,更多地是频繁出没于社交场所。曾经有人对周xx说:“你就是个傻老土,当着所长还这么辛苦,值当吗?”他的回答却掷地有声:“科研就是我的生命,值。”周xx的刻苦钻研,换来的是丰硕的研究成果,至今他还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名粮油质检专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两次入选“北京市高级专家数据库”。

  1998年,北京市市场销售的面粉出现滥用添加剂现象,消费者反映强烈,市政府要求对此问题进行调查。北京市粮食局决定由周xx同志主持“面粉改良剂过氧化苯甲酰测定方法的研究”科研项目。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课题,他不停地学习、研讨、试验,再学习、再研讨、再试验。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翻阅了多少本中外专业书籍,组织、协调、参与了多少次研制技术论证工作,更不清楚多少个节假日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圆满解决了面粉中增白剂没有相应检验标准的问题,并对北京市销售的面粉增白剂含量进行了监督检测,对全国10个省市销售的面粉增白剂含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根据抽查结果,市政府果断采取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该项研究已被转化为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1998年,周xx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粮食局的委托,主持起草了《粮食陈化管理办法》,并参与了《粮食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起草论证工作,这两个文件现已作为全国陈化粮处理的规范性文件。1999年,周xx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粮食局的委托,主持起草“小麦”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他不辞辛劳,多次组织人员了解农业部门的品种发展种植现状和面粉加工企业、食品行业的需求,平衡各省要求。国家标准的出台为农业调整种植结构,保护国家、农民和企业利益,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标准公布后,他又亲自主持起草贯彻新粮食标准培训教材,并对部分省市粮食收储企业质检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标准宣传和技术培训。2002年,为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周xx两次参加国家粮食局十五攻关课题技术论证会,参与研究国家粮食局十五攻关课题“粮食定等感官检验辅助系统的研制”项目,担任了十省小麦组组长,组织完成小麦感官检验辅助系统的研制工作。2003年,为配合国家储备粮库重点工程建设,解决粮食检测设备技术落后、品种不全、陈旧老化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问题,作为课题组和专家组成员,他又率领粮检所技术人员与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共同承担十五攻关课题“粮食质量检测仪器调研测评优化定型研究”调研工作,根据质检工作需要对仪器设备生产企业、省级质检部门进行考察,提出仪器设备配置方案,并组织对仪器的型号、生产企业技术标准进行汇集整理,起草了政府采购标书的技术文本,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该项目的完成,实现了粮食质量检测仪器关键技术装备集成、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的预期目标,对提高粮食收购检测技术水平、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稳定粮食质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粮油质检专家,周xx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还有很多。面对这样一位将科研视为生命又收获颇丰的学者,同行们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辞,“周xx,我佩服”。

全国劳模事迹材料杨爱华

  20年前,当打工潮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人们在走出大山、打工致富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会成为社会无法承受之痛。

  13年前,亲眼目睹因父母无法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学习成长都成了很大的难题后,杨爱华将自己的家建成了毛坝镇蓝天儿童托管中心,“要专门有个人有个地方帮忙把这些娃娃管一管。”

  为了让改善“明明们”的生活条件,杨爱华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当两分钱用,连阳台、屋顶都种上了蔬菜;为了教育好“明明们”,杨爱华温习各年级不同的课程,鼓励他们发挥特长……让“明明们”找到家的感觉,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童年,身边没有缺少爱。

  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抱着“遇到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心态,杨爱华与留守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我们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这个数字清晰地勾勒出这一群体的规模,他们应该怎样成长?已经身为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人大代表的杨爱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社会,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超越托管中心的更高平台来协同解决。——编者“孃孃!”(湖北方言,意为姑姑、婶婶)

  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大山环绕,透着冬末的寒气。听到这亲切的喊声,杨爱华停下手里的活儿,回头一看,一个帅气的小伙子正站在自家门口。

  “孃孃!”小伙子又亲热地喊了一声。

  “明明?你是明明!”杨爱华又惊讶又高兴,“你几时回来的?”

  “昨天回来的,我专门来看看你,你还好吗?” 原来,明明(化名)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现役军官,一直在省外服役。

  其实,今年48岁的全国劳模杨爱华和24岁的明明并没有亲缘关系,可眼下,熟络地唠着家常的两个人,俨然久别重逢的亲人。

  “孃孃,我得走了,部队上有任务,要赶回去!”当明明起身离开时,杨爱华眼中充满了慈爱与不舍,在这眼神里,明明的背影幻化成13年前那个背着书包的青涩少年。

  留守儿童的亲情修复

  2003年8月的一天,明明在父母的带领下,第一次见到杨爱华,快喊“孃孃”,从此,明明成为了杨爱华家庭中的一员。正是这一年,托管,这个一直隶属于大城市的名词,第一次在大山深处安了家。杨爱华将自己的家建成了毛坝镇蓝天儿童托管中心,由此开启了她与大山里留守儿童的这段“不了情”。

  在这之前,杨爱华与留守儿童并没有交集,1968年出生的她,高中毕业后进入供销社工作,一直到2002年下岗回家。虽然下岗了,因为家中有房屋出租,在学校任教的丈夫又有稳定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倒也无忧。

  当时正处本世纪初,山里的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但孩子却留下来了。当时,当地一些学校撤并,周边十里八乡的孩子都涌进了杨爱华爱人工作的毛坝小学。尽管毛坝小学是镇上最大的一所寄宿学校,可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学校的容量瞬间就成了问题。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周末、寒暑假等学校老师无法监管的时候,安全、学习、生活都成了很大的难题。

  原本品学兼优的小学生晓龙(化名),因父母外出打工将他留给奶奶照管,由于失去了父母之爱,奶奶代管力不从心,他便开始逃学、旷课,还染上了小偷小摸的行为,老师一批评,孩子就闹着要寻死,学校拿这个孩子毫无办法。

  “要专门有个人有个地方帮忙把这些娃娃管一管就好了。”杨爱华跟丈夫商量办一个托管中心,把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管起来。最初,面对她的热情,丈夫抛出的是一连串的“怎么办”:孩子的安全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孩子们一来,这么多人吃喝拉撒,忙不过来怎么办?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得到保证怎么办……

  面对这一连串“怎么办”,杨爱华没有想太多也想不了太多,“只能遇到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一步一步向前走。”抱着这样的心态,她找到双方的老人商量,父亲和公公都赞成她的想法,这样,一张小广告贴在了杨爱华家门口,明明就这样被父母送到了这里,后来,明明的妹妹也在这里度过小学时光。

  至今让明明感触很深的是,孃孃每天晚上给他们上的家庭课。每天晚上,孩子们完成作业之后,杨爱华会组织他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杨爱华精心准备的励志、行为规范、道德故事,给孩子们讲在外面务工的父母的辛苦,教导孩子们孝顺、勤俭、自强、努力……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他们好像树苗,枝干长歪了,我们看到了就要去扶扶正,帮助他们长正长直!”杨爱华这样描述一直坚持到今天的每晚家庭课的初衷和意义。曾在这里托管的学生小成(化名)学习成绩不好,又爱惹事,还把家里给的生活费拿去结交校外“朋友”,得知情况后,杨爱华没有责怪他,而是每天晚上都和他谈心,与他交朋友,给他讲爱听的故事,陪他看动画,帮他补习功课,渐渐地他与“朋友”没了联系,离开托管中心的那天,他就像离开自己的家一样,站在房间里久久不愿离去。

  忙碌而美丽的“爱心妈妈”

  初到杨爱华家,明明有着各种不适应。已经读五年级的他,是因为学校撤并才来到镇上的,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还有这个陌生的托管中心。不过,很快,他就喜欢上了这位原本陌生的孃孃。

  每天天不亮,孃孃就起床了,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开始张罗明明他们几十个孩子的早餐,清晨7点,她又一一把孩子们叫起床,还要帮年幼的孩子穿衣服穿鞋,张罗完孩子们洗漱后,又招呼他们坐下吃早饭,直到看着他们一个个背上书包离开家门走向学校,她又开始收拾孩子的碗筷,整理好凌乱的床铺,打扫卫生之后,已经接近上午10点,她又得马不停蹄地赶去买菜,赶回家准备孩子们的午饭了。

  明明所经历的这一切,在过去13年里,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而在年幼的明明眼中,这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感觉,“叔叔是学校的老师,孃孃督促,叔叔辅导,和跟着爷爷奶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明明至今都还记得,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的写作业时光。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把这里当成家,杨爱华没有少操心。托管中心最高峰的时候,孩子超过50人,杨爱华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当两分钱用,连阳台、屋顶都种上了蔬菜。

  为了教育好孩子,杨爱华利用晚上或者假期时间学电脑,温习各个年级不同课程,研究营养菜谱,还抽空学上了心理学。她经常鼓励孩子们发挥特长,为孩子们编排节目,为每个孩子准备节日小礼品;不定期举行集体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忘记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在集体中找到家的感觉。

  不过,杨爱华知道,自己这里这个像家的地方毕竟不是家。“孩子们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家庭!”杨爱华很注意引导孩子处理好和父母、家庭之间的关系,从托管中心开办之时,她就定期安排孩子和家长通话。互联网普及后,她又让孩子们在网上和父母交流。当个别孩子不愿意同父母交流时,她会耐心地询问原因,同孩子及其父母沟通,让双方重建信任和亲情。

  然而,在明明和所有孩子心里,她这位不是妈妈的孃孃更像妈妈,让他们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童年,身边没有缺少爱!

  “晴天洗衣服,雨天烘鞋子,晚上很晚了,孃孃还披着衣服给我们压被子,轻声喊我们起夜,我们幼年的记忆里,只有妈妈才是这样子的!”明明回忆起这些,眼眶有些潮红。

  “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你!”

  开办留守儿童中心,杨爱华和家人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杨爱华的初衷从未想过盈利,只要够孩子们的生活成本就好了,每个孩子每个月仅收取110元的生活费。可是,在大山里,有些家庭却连110元也拿不出来,不少孩子都是杨爱华义务在照顾。曾经,一个就读五年级的男孩子,母亲忍受不了贫困,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外出打工又杳无音信。年老多病的爷爷压根就管不了他,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差,还染上了一些不良行为。杨爱华知道后,主动把孩子接到托管中心,并从来不提收托管费的事,让孩子安心地住下,同其他孩子一样,仅1个多月时间,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都与之前判若两人。

  2005年春季开学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马晓君走进托管中心,为照顾好这个让人怜爱的孩子,杨爱华特地找医生咨询这类病的注意事项,并记在心里:给她单独安排了一个床位,饮食上常开小灶,夜晚多盖几回被子防止感冒,时刻注意让她有一个良好的心情,并且经常留心她的情绪变化。

  马晓君抵抗能力差,稍微不注意就会感冒。有一次晓君感冒比较严重,杨爱华天天送她到卫生院输液。怕她的心脏受不了,在路上不能走得太快,只能背着她走走歇歇,那条并不太远的路走了近1个小时。“孃孃,就是我的亲妈也没你这样好!”在输液回家的路上,趴在杨爱华背上的马晓君在孃孃的耳边喃喃地低语。

  孩子们的父母打工回来了,看到孩子的变化,把家里的腊肉、鸡蛋拎到她这里,“我们没有什么能感谢你!只能叫娃娃们永远记得他们的孃孃,永远感你的恩!”山里人朴实的话语,让她收获了认可。

  杨爱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我得到的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也是任何物质都换不来的真情!”

  “孃孃,我长大了,一辈子都会记得你!”

  “孃孃,虽然你像妈妈一样严厉,可是你也像妈妈一样爱我们!”

  杨爱华收藏了很多孩子们写给她的小卡片,每当疲惫的时候,每当孩子们不听话的时候,杨爱华常常会翻出这些卡片看一看。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动过大手术的她精力也越来越差,可每当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从卡片上浮现时,她的激情就再次点燃,“就像有一股磁力,在深深地吸引我,鼓励我不能放弃!”

  如今,托管中心的孩子已经少了很多,“现在家长们的观念转变了,国家的政策也好了,有的人打工就把孩子带在身边,有的人回家务工,这些都让孩子们和家长越来越近了!”杨爱华说,“不过,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蓝天儿童托管中心就会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片蓝天!”

全国劳模个人先进事迹简介

  ——真诚服务情系顾客 平凡岗位奉献爱心

  马小静今年35岁,中共党员,从2004年开始就是呼伦贝尔步森百货大楼电脑商场的一名营业员,2007年被评为单位的优秀服务员,2008年被评为单位的服务标兵,2011年她又光荣的入了党组织。她思想进步,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她常说:“世上没有永远忠诚的客户,只有以优于竞争对手服务和产品品质赢得客户。”为此,她总是以真诚和热情的服务,以及优质的商品诠释着她的职业。正是靠着这种“思于客户之先,完美服务”的理念和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

  超值服务换来顾客信赖

  2014年入夏以来,北方频频遭遇大范围高温天气袭击,呼伦贝尔也不例外,车内是阵阵闷热,车外是烈日炎炎,但马晓静依然顶着烈日上门为顾客服务。有一次上午9点多她来到天润花园某客户处送显示器。按照惯例,这种货物通电试机即可交付,但客户不太会使用显示器,马晓静立即细心地教他开机关机,每个按钮都讲一遍使用法和功能。4个小时过去了,顾客终于自己会调试显示器了,满意的露出了笑容,而挥汗如雨的马晓静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当日下午两点多马晓静又敲开了一位老顾客的家门。询问电脑的使用情况,帮顾客清理灰尘。下载一些软件,在她结束工作时,这位顾客又说需要个路由器。马晓静赶回单位拿了路由器给他送去,然后又帮着调试,直到暮色降临她才踏上回家的路。

  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马晓静刚打扫完卫生,就有几位气冲冲的顾客拿着电脑向她的柜组走来。“你这电脑啥质量,我才玩了几天就蓝屏,打不开了呢?”您好,欢迎光临!这时马晓静赶快迎了上去。“好啥,你这破电脑,给我换台!”马晓静说您别着急,我帮您看看!经过检查,原来不是机器的质量问题,而是使用不当造成的故障,她帮顾客重做了系统,维修好了电脑。弄气冲冲的顾客脸上露出了笑容,满意地走了,后来,这位顾客成了马晓静的老顾客,并介绍许多朋友来她这里购买电脑。在马晓静看来,唯有用多一份的责任与全心细致的服务,才能换来客户最衷心的认可。谈起几年来的电脑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工作,马晓静感慨道,只要为客户全心服务就会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客户感受到自己的诚意。

  有一位买电脑的刘先生说:“干电脑这么多年我一直是马晓静忠实的客户,其实电脑的质量都差不多,我就是看中她的服务和待人的真诚。我们不太熟悉,我们单位的电脑出了问题,我让她帮忙看看,她二话没说就来了,这份责任心很让人感动。”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电脑销售人员,马晓静一直坚持做好新员工的“传、帮、代”工作,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经验与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共享,为步森百货电脑行业发展默默奉献。

  炎炎烈日下,有马晓静为客户服务的身影;深夜的灯光下,有她对顾客不断回访。马晓静就是这样,在风雨中走过了十一载寒暑,无悔付出,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着新时代电脑人,对工作孜孜不倦的追求。

  奉献爱心乐于助人为乐

  在生活中,马晓静也是一个大爱无边的人。临近冬季,马晓静娘家的邻居刘大娘该买煤了。刘大娘家儿子在外地工作,老伴也去世了好几年,从妈妈口里知道这回事儿后,马晓静两口子第二天天没亮就到了刘大娘家,找了辆大车到宝矿帮着拉煤。由于天气冷买煤的人特别多,排了半天的队才买上,卸完煤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刘大娘留她们吃饭,他们说啥也没吃。

  在单位,马晓静可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事儿她都第一时间去,春天由于天气不稳定,感冒是经常事儿,和她相邻柜组的小田,就得了感冒,马晓静忙先忙后为她买药打水,中午又帮着买饭,下班还陪着一起到公交站点,小田激动地说,“你就是我亲姐啊!”

  自所在企业成立爱心基金会开始,生活并不富裕的她年年都主动捐款。但生活中除了给孩子买些新衣服和有营养的食品外,自己花销很少。在2011年,公司三楼鞋城的一名营业员的爱人不幸溺水而亡。听到这个消息后,马晓静赶紧给她送去了慰问金,并鼓励她坚强起来。在马晓静的关心下沉浸在悲痛中的同事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2014年公司成立红十字会,她又主动献血,并号召大家奉献爱心。

  好事善事,马晓静做了很多,但她总是说这是她应该做的。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马晓静用她的真诚和爱心,诠释着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应有的责任。青春无悔,继续前行!

全国劳模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忘我工作努力打造脱贫致富文明村

  刘信同志出生于1958年4月,1998年任八角岭垦殖场沙丰分场场长,到2010年7月开始任八角岭垦殖场沙丰分场书记。作为一名分场党支部书记,努力学习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带领全场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在发展本场农业,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改善分场经济状况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以来,刘信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上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认可,2010年被八角岭评为“先进个人”,2011年度获得“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2012、2013及2014年被连续评为永修县“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13年被评为八角岭“优秀党务工作者”及获得永修县“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

  一、抓党建、促发展、筑和谐

  1、抓班子、强队伍;抓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支部成员凝聚力。刘信同志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分场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场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

  2、按照场党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刘信及班子成员在总场督导组的重视和指导下,行动迅速,认真研究部署,统一组织实施,完成了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多个环节的各项工作,教育实践活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明显。在这次活动中全场共收集群众民生意见、建议7条,分场已帮助解决办理了5条,另外两条也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立项。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刘信将带领全场班子和广大党员,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新的起点,坚定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增强党性修养,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沙丰分场发展再上新台阶。

  3、进一步打造“三培两带两服务”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发展:我场为了发展沙丰产业,今年刘信带领班子从上争取大棚项目资金70多万元对我场的致富带头党员罗兵等进行蔬菜产业扶持,共扶持蔬菜大棚160个、喷灌180亩。

  二、改观村貌,强力打造新农村建设

  抓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出行问题、住房问题。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刘信同志担任沙丰书记以来,多方筹措资金,修筑硬化村级主干道5.7公里,组级公路5.3公里,确保户户可通车,惠及了全场百姓。在他的指领下沙丰分场2012、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永修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建设点”。如今的沙丰新村已焕然一新,可谓是:“白墙红瓦映新房,花草树木绕村寨,水泥便道处处通,文娱生活乐融融”。

  三、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

  1、为了解决沙丰群众无建房基地困难,刘信与班子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在沙丰新村组硬化了一条长300米,宽6米的水泥路,路两边可以规划建房30多户,目前村民已开始陆续建房20多户。既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又整改了村容村貌。

  2、由于修河河床下降,使得村民家中水井无水,严重影响到村民的生计问题,年初刘信立刻向上级反映,同时与军山水厂取得联系,在总场党委的关怀下及时帮助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最终解决了大家的饮水困难。

  3、沙丰七、八组有水田路长700多米,由于原路基仅有2米宽左右,平时连农用车都无法通行,所以农民的春种与秋收都成问题,多数村民向刘书记反应分场能否帮助想办法修建此路。于是今年刘信多次与县包村单位沟通,希望领导给予帮助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在刘书记的不懈努力下,县包村单位帮助分场解决一半资金,分场自筹一半资金将这条路硬化修通,终于解决了群众多年行路难的大问题。

  四、抓民心树新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刘信书记工作严格自律,以身作则,数年来,在他的眼里,钱可以花,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只有为全场百姓办事花钱值。充分利用村民活动中心搞各种活动,比如:电教室、投影室、图书室等,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使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分场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和睦,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五、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时刻关注关心并深入本场所有五保、低保户生活状况,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时,亲临现场,排查险情。春节期间,代表组织关心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家庭,对本场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解,把任何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刘信同志长期以来牢记党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赢得了群众的支持的拥护,如今,他正以百倍的努力,为把沙丰分场打造成为一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文明村,而忘我的工作着,一步一个脚印地书写着一位共产党员的美好人生。

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把群众放在心上

  ——“全国劳动模范”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先进事迹

  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理想应该怎样实现?全国劳动模范——打安镇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同志,用他29年的党龄为群众办事,带群众致富,脚踏实地,无私奉献,连声称赞的群众呼声、连年出栏的乐华土鸡、连届当选的全数高票,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

  憨厚的微笑,就能让你对他充满信任;朴实的话语,就能让你感受到他的真诚。羊风极,为了一个理想,干了17年的田表村党支部书记。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为民办事、带民致富之中,把群众放在心上,是他干事创业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村民选我当村官,我当村官为村民”

  1998年,羊风极当选上了田表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当时的田表村比较落后,人均收入仅500多元。改变贫困面貌,是村民的共同心愿。“党员和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带领村民致富,就要为他们造福。”作为最先尝到了橡胶带来的甜头的羊风极,认为目前橡胶产业发展正当时,便带领支部班子成员走村串户,号召村民腾出土地大量种植橡胶,并邀请热科院专家前来为村民培训橡胶管理和割胶技术。在他的广泛宣传和示范带动下,田表村人吃下了“定心丸”,跟着他种植橡胶。如今田表村人都尝到了橡胶带来的经济甜头,全村橡胶总数达到18万株,亩数达到5100亩,橡胶收入达715万元,人均收入达6500元/年。

  正当群众满足于橡胶带来的经济甜头时,羊风极意识到单一的橡胶产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旦价格下跌,村民追求小康生活的步伐就会大大放缓。因此,他又开始寻找调整产业结构的新路子。2007年,经过考察,羊风极与乐华村回乡创业的黄金芳一起利用橡胶林下空闲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起初,由于掌握的技术及资金有限,规模并不大,效益也一般。2008年全年出栏7000只,收益仅达到2万元。

  面对困境,羊风极没有放弃。2009年,结合我县正开展的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活动,羊风极和黄金芳两人一边积极与镇里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林下种养殖技术;一边通过观看远程教育系统学习和钻研有关鸡病、鸡害的防治方法和养殖技术。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乐华的土鸡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效益非常好,林下养殖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在林下养鸡渐成规模之际,羊风极尝试以建立林下养殖合作社为试点来覆盖全村养殖业的发展,组建了养鸡、养猪等5个专业合作社,吸引周边村民加入林下养殖发展经济的队伍,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如今的田表村,一改以前单一的水稻种植,家家户户田里有水稻、地里有橡胶、林里有土鸡、院里有家猪,不仅产业结构丰富,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长。而带领村民组建合作社的羊风极,在看到群众收获效益后主动退出,将名额让给了其他贫困农户。

  “村里有了领头雁,天翻地覆换新颜”

  “田表村以前没有办公场所,晴天开会就在大榕树底下,雨天开会就挤在书记家。”田表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有川与羊风极共事近18年,说起田表村的过去,他感概地说,“田表村党支部有了羊风极书记这只领头雁,村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看得见的改变,从村级活动场所开始。“村级活动场所是我们党员的一个‘家’,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为了改善办公条件,羊风极想方设法筹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资金,他从家里拿出了1万元积蓄,用自己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用于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当时家人极力反对,妻子因此还和他争吵过几次。“因为我是村党支部书记,大家都在看着我,我带头了大家才会跟着干。”他耐心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党员群众,党员群众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2001年,村民自筹资金14多万元、建设面积10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建成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有了学习、议事和活动场所,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

  2013年,全县组织实施“2013—2015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升级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投入3000多万元,分批分次对全县82个村(社区)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升级。羊风极积极东奔西跑,争取项目落地田表村。2014年底,一栋3层楼高、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集办公、文化、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经落成使用,还配套建设了灯光球场。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了村里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每天晚上,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聚集到这里打球、锻炼、下棋、看书,非常热闹。

  看得见的改变,从农民的居住环境开始。为了村民能住上舒适的房子,羊风极抓住全县建设“美丽乡村”的机遇,积极为田表村争取“美丽乡村”的建设名额,同时,他又考虑到村民们手头资金有限,多方寻找建设成本最低又负责任的承包商来建设田表村的“美丽乡村”。在田表村“美丽乡村”建设期间,村民因土地少,遇到贷款难和贷款金额少等问题,羊风极又多方积极与白沙银行行长沟通。最终,白沙银行答应为田表村民放宽贷款条件,并且提高了贷款金额,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头号难题。如今,田表村村民大部分都住进了新建的房子里,村里的面貌也从矮小的瓦房变成了两层的小洋楼,泥泞的泥土路也变成了坚硬的水泥路。

  就是凭着羊风极一股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劲,田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如今的田表村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环境优化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只有干部真带头,群众才会真满意”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羊风极一干就是17年。这17年里,田表村综治、计生等工作都走在镇的前列。田表村党支部也多次荣获镇、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县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综治、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这与羊风极书记这个好“班长”不无关系。他讲原则也讲风格,严以律人也严以律己。在带好班子的同时,他经常利用农闲、业务时间组织党员学习,沟通思想和工作。他要求党员开展工作要带好头,利益面前要让一让。“时刻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夏日炎炎,总能在地里田间看到他帮别人收甘蔗、割稻谷的背影;夜雨如注,他为疏散出危房的农户送去棉被和热汤;寒冷冬季,他从村头走到村尾为老党员、困难农户送去过年的慰问。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群众路线,在他的示范引领下,田表村的党员干部纷纷向他看齐。2014年“威马逊”超强台风来袭,羊风极率领党员干部连夜转移群众100多人,及时把村民被刮倒的橡胶扶正,却顾不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等台风过后仔细盘点损失,全村被刮倒橡胶1000多株,其中党员干部的橡胶被刮倒的比普通农户的多。今年以来遭遇持续干旱,田表村93名党员全体动手清理水利,仅用1天半时间,将长约3公里的灌溉渠碎石泥沙清理完毕。为解决村民农田灌溉抽水难题,村两委干部临时架设用电线路,从村党支部拉电线抽水灌溉农田。自发组成“党员服务队”,帮助家里中青年劳动力在外打工的农户灌溉农田。在惠农资金、物资分配、低保指标等面前,党员干部主动让给群众。村民都深有同感地说:“我们村的党员就是不一样”。

  “只有干部真带头,群众才会真满意”,羊风极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3年9月田表村换届选举的时候,全体党员一致推选羊风极为党支部书记,绝大多数村民继续将信任票投给他,他连续第五次连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用群众的话说,“羊风极书记干事实在,公道正派,他心里装着我们,为了我们整天东奔西跑,是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天道酬勤,羊风极的亲民爱民、辛勤劳动,不仅换来田表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的无私奉献也收获了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的沉甸荣誉。其事迹被海南日报、南海网等多家媒体争先报道。他表示,会将荣誉转化为动力和责任,用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为党、为民尽全力,发热量。

  从羊风极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的农民本色,看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宽广胸襟,更看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朴实情怀。

全国劳模事迹材料范文

  强化管理,崇尚团队是他抓好班组建设的理念。张雅东作为一班之长,在工作中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他除了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班组成员学习,相互交流思想外,还经常互相切磋业务技能,他对后来的青工更为关心,常把自己在工作中碰到问题和体会说给这些年轻同事听。作为党小组长,他在工作中还循循善诱,引导班组的同志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在他的引导下,班组成员人人争先,已成为分厂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一张王牌。

  他关心班组青工的成长,经常读报、上网、看杂志,了解煤机行业各方面的信息,并在工作中将这些信息与青工进行交流,既培养了青年人的兴趣爱好,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提高了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张雅东数控班”多次受到北京煤机公司和上级的表彰。继2005年他的班组被国务院国资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后,2006年又一次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学习型班组标杆”。

  为了提高徒弟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他们尽快成长成才,他把那些好干而且工时又高的活,分给徒弟干,这样一来,他的工时和收入都下来了,有人笑他傻,也有朋友劝他留点绝活,可他说:“我一个人再好,充其量也就是明星闪耀,但如果大家都好了,那可是群星璀璨呀!企业的发展需要是技术先进的群星,需要的是素质优良的团队!我很愿意为他们铺路搭桥。”

  从平凡到优秀,再从优秀到卓越,是他心灵的飞跃和自我革命,更是艰难的自我蜕变。卓越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所需要的人才,是打造百年基业的保障,更是国家建设的产业大军支柱。张雅东同志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立足于数控车床,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各项生产任务,为打造“国际名牌,国内王牌”的煤机旗舰,实现中煤集团“22255”目标做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企业、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全国劳模事迹材料

  周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金陵石化炼油运行三部副主任,2003年南京市劳模、2004年中石化劳模、2004年中央企业劳模、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年全国劳模。

  熟悉周敏的人都知道,周敏今天的成绩,是实实在在从基层“干”出来的。

  1985年参加工作的周敏,在1994年刚当班长那会儿,就是靠的一股干劲,很快就“冒了尖”:具体工作带头干,苦活累活抢着干,不管份内份外之事全都干。他在干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他提出的“四看”工作法,即“进班时看脸色、工作时看情绪、吃饭时看胃口、说话时看神态”,可以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很快在全公司班组中推广。在他的倡导下,班组修改了民管会章程,做到职工过生日必访,家庭有纠纷必访,职工有伤病必访,真心诚意地关心、爱护班组的每个成员。一个以前与先进无缘的班组走进了“优胜杯”单位的行列,连续6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班组,4次被评为公司标杆班组。他本人也因为成绩显著,于2002年出任公司管理体制调整后的班组长联谊会的首任会长。他所管理的班组,2003年和2004年又分别被省总工会授予“江苏省文明班组”和“创新示范岗”荣誉称号。

  2005年,周敏走上原加氢裂化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的岗位,在此期间,党的先进性教育在公司开展,装置检修任务照样繁重,他继续发扬当班长期间的优良作风,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忙于先进性教育的日常开展工作以及车间的日常生产管理,晚上同车间职工一起装填催化剂。在旁人看来,他们的“周书记”一点都不像领导,仍然是他们的老大哥,老班长。他结合自己数年来在基层积累的工作经验、管理心得,协助行政,出谋划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该车间团支部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和“南京市优秀团支部”,车间工会也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模范职工小家”。而他本人,也因为工作特别突出,于2006年,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7年,周敏被调至公司原综合利用车间担任主任。当时的综合利用车间是刚从非上市部分划入上市的分公司管理,情况比较复杂。在很多人看来是个是非之地,甚至有人劝他换个单位任职。然而,周敏觉得,把一个相对落后的队伍带成先进,这不仅是对企业负责,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而且,只有这样挑战性的工作,才有工作的快乐。于是,他很快投入了角色。一上任,他就先给职工鼓劲打气,同时,从抓职工培训开始,从细化管理制度入手,强化考核,加大对职工思想工作的教育,使车间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工作干劲越来越足。不到两年,车间的各项工作发生明显变化,在分公司组织的季度岗检中多次受到肯定和表扬。在生产、现场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因成绩突出,多次得到了公司相关部门的认可和好评。车间碱渣库存总量从当初的3000多吨,到仅生产7个月就将上游装置全年产生的碱渣处理完毕,为确保上游装置满负荷生产,最大限度的创造效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009年4月,公司成立炼油三部,周敏担任该部副主任,主管三工区(原综合利用车间和新建乳化沥青装置)全面工作。当年年底,三工区乳化沥青装置肩负着为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生产乳化沥青的重任。乳化沥青的生产在中石化系统也是头一遭,总公司和分公司都对它的生产极为重视。为此,周敏在该装置建设的过程中,提前介入,带领各工程技术人员,跑工地、跟施工,提前掌握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为日后的生产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同时会同研发单位加强生产人员的培训,要求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大家刻苦学习,不仅熟练掌握了生产的关键技术,而且发现并整改多项设计缺陷和设备故障,为乳化沥青生产的保质、保量、保安全、保效益打下良好基础。

  新的工作岗位总是能给周敏带来新的激情和新的收获。对于他来说,从事乳化沥青生产管理,他又“赚”了,他又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艺。这对于一名复合技能型的干部那可是宝贵的财富。尝到甜头的周敏,总是乐于在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观测比较,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劳模感言」一个人一生能奋斗的时间并不长,一直奋斗,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出色成绩的人也不多,而我就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以干为基础,从小处干起,努力做到“干好人生平凡事,奉献青春在基层”。

  把群众放在心上

  ——“全国劳动模范”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先进事迹

  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理想应该怎样实现?全国劳动模范——打安镇田表村党支部书记羊风极同志,用他29年的党龄为群众办事,带群众致富,脚踏实地,无私奉献,连声称赞的群众呼声、连年出栏的乐华土鸡、连届当选的全数高票,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

  憨厚的微笑,就能让你对他充满信任;朴实的话语,就能让你感受到他的真诚。羊风极,为了一个理想,干了17年的田表村党支部书记。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为民办事、带民致富之中,把群众放在心上,是他干事创业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村民选我当村官,我当村官为村民”

  1998年,羊风极当选上了田表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当时的田表村比较落后,人均收入仅500多元。改变贫困面貌,是村民的共同心愿。“党员和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带领村民致富,就要为他们造福。”作为最先尝到了橡胶带来的甜头的羊风极,认为目前橡胶产业发展正当时,便带领支部班子成员走村串户,号召村民腾出土地大量种植橡胶,并邀请热科院专家前来为村民培训橡胶管理和割胶技术。在他的广泛宣传和示范带动下,田表村人吃下了“定心丸”,跟着他种植橡胶。如今田表村人都尝到了橡胶带来的经济甜头,全村橡胶总数达到18万株,亩数达到5100亩,橡胶收入达715万元,人均收入达6500元/年。

  正当群众满足于橡胶带来的经济甜头时,羊风极意识到单一的橡胶产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旦价格下跌,村民追求小康生活的步伐就会大大放缓。因此,他又开始寻找调整产业结构的新路子。2007年,经过考察,羊风极与乐华村回乡创业的黄金芳一起利用橡胶林下空闲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起初,由于掌握的技术及资金有限,规模并不大,效益也一般。2008年全年出栏7000只,收益仅达到2万元。

  面对困境,羊风极没有放弃。2009年,结合我县正开展的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活动,羊风极和黄金芳两人一边积极与镇里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林下种养殖技术;一边通过观看远程教育系统学习和钻研有关鸡病、鸡害的防治方法和养殖技术。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乐华的土鸡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效益非常好,林下养殖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在林下养鸡渐成规模之际,羊风极尝试以建立林下养殖合作社为试点来覆盖全村养殖业的发展,组建了养鸡、养猪等5个专业合作社,吸引周边村民加入林下养殖发展经济的队伍,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如今的田表村,一改以前单一的水稻种植,家家户户田里有水稻、地里有橡胶、林里有土鸡、院里有家猪,不仅产业结构丰富,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长。而带领村民组建合作社的羊风极,在看到群众收获效益后主动退出,将名额让给了其他贫困农户。

  “村里有了领头雁,天翻地覆换新颜”

  “田表村以前没有办公场所,晴天开会就在大榕树底下,雨天开会就挤在书记家。”田表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有川与羊风极共事近18年,说起田表村的过去,他感概地说,“田表村党支部有了羊风极书记这只领头雁,村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看得见的改变,从村级活动场所开始。“村级活动场所是我们党员的一个‘家’,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为了改善办公条件,羊风极想方设法筹措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资金,他从家里拿出了1万元积蓄,用自己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5万元,用于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当时家人极力反对,妻子因此还和他争吵过几次。“因为我是村党支部书记,大家都在看着我,我带头了大家才会跟着干。”他耐心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党员群众,党员群众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2001年,村民自筹资金14多万元、建设面积10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建成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有了学习、议事和活动场所,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

  2013年,全县组织实施“2013—2015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升级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投入3000多万元,分批分次对全县82个村(社区)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升级。羊风极积极东奔西跑,争取项目落地田表村。2014年底,一栋3层楼高、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集办公、文化、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经落成使用,还配套建设了灯光球场。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了村里最热闹、最有人气的地方。每天晚上,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聚集到这里打球、锻炼、下棋、看书,非常热闹。

  看得见的改变,从农民的居住环境开始。为了村民能住上舒适的房子,羊风极抓住全县建设“美丽乡村”的机遇,积极为田表村争取“美丽乡村”的建设名额,同时,他又考虑到村民们手头资金有限,多方寻找建设成本最低又负责任的承包商来建设田表村的“美丽乡村”。在田表村“美丽乡村”建设期间,村民因土地少,遇到贷款难和贷款金额少等问题,羊风极又多方积极与白沙银行行长沟通。最终,白沙银行答应为田表村民放宽贷款条件,并且提高了贷款金额,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头号难题。如今,田表村村民大部分都住进了新建的房子里,村里的面貌也从矮小的瓦房变成了两层的小洋楼,泥泞的泥土路也变成了坚硬的水泥路。

  就是凭着羊风极一股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劲,田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如今的田表村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环境优化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只有干部真带头,群众才会真满意”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羊风极一干就是17年。这17年里,田表村综治、计生等工作都走在镇的前列。田表村党支部也多次荣获镇、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县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综治、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这与羊风极书记这个好“班长”不无关系。他讲原则也讲风格,严以律人也严以律己。在带好班子的同时,他经常利用农闲、业务时间组织党员学习,沟通思想和工作。他要求党员开展工作要带好头,利益面前要让一让。“时刻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夏日炎炎,总能在地里田间看到他帮别人收甘蔗、割稻谷的背影;夜雨如注,他为疏散出危房的农户送去棉被和热汤;寒冷冬季,他从村头走到村尾为老党员、困难农户送去过年的慰问。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群众路线,在他的示范引领下,田表村的党员干部纷纷向他看齐。2014年“威马逊”超强台风来袭,羊风极率领党员干部连夜转移群众100多人,及时把村民被刮倒的橡胶扶正,却顾不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等台风过后仔细盘点损失,全村被刮倒橡胶1000多株,其中党员干部的橡胶被刮倒的比普通农户的多。今年以来遭遇持续干旱,田表村93名党员全体动手清理水利,仅用1天半时间,将长约3公里的灌溉渠碎石泥沙清理完毕。为解决村民农田灌溉抽水难题,村两委干部临时架设用电线路,从村党支部拉电线抽水灌溉农田。自发组成“党员服务队”,帮助家里中青年劳动力在外打工的农户灌溉农田。在惠农资金、物资分配、低保指标等面前,党员干部主动让给群众。村民都深有同感地说:“我们村的党员就是不一样”。

  “只有干部真带头,群众才会真满意”,羊风极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3年9月田表村换届选举的时候,全体党员一致推选羊风极为党支部书记,绝大多数村民继续将信任票投给他,他连续第五次连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用群众的话说,“羊风极书记干事实在,公道正派,他心里装着我们,为了我们整天东奔西跑,是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天道酬勤,羊风极的亲民爱民、辛勤劳动,不仅换来田表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的无私奉献也收获了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的沉甸荣誉。其事迹被海南日报、南海网等多家媒体争先报道。他表示,会将荣誉转化为动力和责任,用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为党、为民尽全力,发热量。

  从羊风极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的农民本色,看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宽广胸襟,更看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朴实情怀。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白事主持人讲话

个人事迹简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