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杂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药伴我行

  打我出生开始,我就经常生病,最常去的地方就里是医院,一个月有四五天我都躺在病房里,吃的药也不计其数。当时我最爱吃的药是西药,西药味道微甜,感觉不像是什么药,倒更像是小零食。

  但是在零食般的西药背后,陪伴我更多的是中药。中药那股浓烈刺鼻的味道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每一次吃中药,我都使劲在床上扑腾,感觉吃下去的并不是药,更像是咽下去了一枚毒气弹。更有一次,我因为不想喝药,将手一挥,把药碗给直接打翻了。棕褐色的药洒满了床,我不但没能不喝药,反而挨了一耳光,难受至极。我当时在想,这么难喝的药,换谁谁都喝不下去啊!于是,心底对它的抗拒更深了。

  一次,我在医院的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孩,他手里拿着一碗颜色纯黑的中药,隔着两条小路的我都能依稀闻到那股令人做呕的味道。那个小孩的脸微微发绿,但还是一扬头,果断地把那碗中药给喝了下去。

  我在旁怔怔地看着,心中对他充满了佩服,也对中药的态度有了转变。中药虽然苦,但是可以医治我的病。它可以说是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绊脚石,每一次的跨越都是如此的艰难。但艰难的原因正是因为我走走停停,细细地品味了这其中的苦处。如果我忽略了这其中的苦,一鼓作气跨越这座山峰,或许我就体会不到里面的苦了。

  从此以后,我也像那个小孩一样,一闭眼,心一横就把中药给喝了下去。“良药苦口利于病”,中药它虽然苦,但能治好我的病,让我变得更加的健康。

  中药伴我多年,它不仅仅能治我的病,更让我明白了先苦才有甜的人生道理。

中医药文化杂志

徜徉在中医文化长廊

  9月19日上午,我们在市中医院参观采访。

  来到位于门诊大楼和住院部之间的中医院文化长廊,只见它呈Z字形,下面有两排木柱支撑,顶部是透明的塑料顶棚。两侧种满了花草,有些花藤顺着木架爬上了长廊顶端,整条廊清新而淡雅。

  文化长廊两侧的木柱上,依次挂了30个展示牌,每块牌子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祖国中医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在文化长廊里,有一块展示牌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以“阴阳五行”为其哲学基础、以“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为其理想的追求目标、以“精神气学说”、“整体观念”为其根本、以“经络学说”、“辨证论治”为其特色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我们边看展示牌上的文字,边听陈主任的讲解。第一次我们对祖国中医文化历史有一个基本了解。

  在介绍中医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法——针灸牌上我看到:针是指针刺,是将针刺在穴位上,加以适当的手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是指利用艾绒间接或直接燃烧产生温热刺激穴位,道理跟针刺相同。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已流行了数千年,现在已经传到美国。一根根小小的银针,刺在不同的穴位上,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就能治疗伤病,中医真的很神奇!

  还有几块展示牌向我们介绍了市中医院的发展历史、学术成果以及未来发展的蓝图。市中医院已被列入首批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地市级中医医院和安徽省“861”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里,市中医医院将建设成本市及周边医疗服务功能完善,医疗设施及技术一流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不禁为我市中医发展的美好未来而高兴……

  徜徉在文化长廊中,犹如徜徉在祖国中医学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拿出相机,把展示牌上的文字拍下来,以便回去后再细细阅读、感受祖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中医文化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我院开展了中医学习班,以进一步学习体会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liuxue86.co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橫看成岭侧成峰吗,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医也可以治病的,像那个云南白药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这并不说在中医里就没有止血的药了。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

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同学们,你们听过中医三字经吗?你们感受过脉搏跳动时的喜悦吗?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瑞春堂中医门诊,体会中医的无限乐趣,探索神秘、奇妙的中医文化吧!

  6月29日上午,我随着福建小记者团来到了澳门路瑞春堂中医门诊二楼大厅,环境整洁亮堂,带着点古朴,闻着丝丝草药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张梅冰馆长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中医三字经》:“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中医三字经以简明歌诀形式描述了中医的起源,发展,其中还有许多的经典医籍和深奥的医理。

  我最感兴趣是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望诊,指看气色,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的病变。闻诊,指听声息,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经分析病情的虚实寒热。问诊,指询问症状,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情所在。切诊,指摸脉象,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我迫不及待地先为自已诊了诊脉,用右手指搭在左手脉搏上,咦,不跳?难道我的脉搏出了问题?我吓了一跳,急忙跑去问老师。老师笑了笑,解释说:“不对,你搭错地方了,把脉是要搭在寸口上,即从大拇指根往下到手腕最有肉肉的地方哦。”我按老师说的试了试,呀,咚咚咚……是脉搏在敲击手指,多么美妙!多么动听!这是生命的声音,属于我自己的声音!我看着时间数了数,15秒22下,老师说乘以四就是一分钟的脉搏数,我的脉搏是一分钟88下,我兴奋地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妈妈,妈妈鼓励我,让我再接再厉。学会了脉诊,我们六个人组成一组进行了互助互诊,把脉、听心跳、测血压、量体温……我们仿佛和中医融入到了一起,成为了真正的小医师。

  这次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医知识,把我国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叙事作文 中医文化之旅

  周六下午,我们一行小记者,如约来到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院的中医药博物馆,了解中医中药知识,争当一回小中医!

  一进入博物馆,一种中草药的清香立刻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我们在第一展厅,首先认识了牛头人身的神龙炎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中国医学历史的久远和博大精深!其中,“五禽戏”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五禽戏是东汉末年著名的“神医”华佗创造的一种传统健身方式。其中虎形健肝,鹿形健肾,熊形健脾,鸟形健肺,猿形健心。要是我们大家每天都来练练五禽戏,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将是棒棒的!

  走过第一展厅,来到“天人合一”第二展厅。一进展厅,头顶上的阴阳八卦阵和我们脚下踩着的地面好像融合在一起,亦云亦地,亦清亦浊。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历代著名医学家的世界。华佗制作的铜人,身上每一个小点代表着一个个穴位,人体穴位可真不少呢!张恒春药铺的创始人,原来并不叫“张恒春”,因为“恒”是永恒不变的意思,“春”则是妙手回春的意思,合起来正是这个药铺待人做事的准则……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些有趣的知识,而且是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大家都仔细聆听,记下笔记,生怕错过了哪一个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展厅——“道法自然”。小记者们个个兴趣盎然,各种中药材呈现在大家面前:龙齿,肉桂,灵芝,五灵脂,人参,何首乌……连妈妈平时做菜时用的茴香,八角也是中药哦!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其中部分都可能是药效极好的中药,真是太神奇了!我还了解了中药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原来每种中药配合使用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可不能乱搭配,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呢!最后,我们还认识了现代药盒上的各种标识,使我感受到了祖国医学的巨大进步!

  中医是咱们祖国耀眼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国医国粹,把这种传统医学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医文化随笔

  近几年喜爱中医、学习中医的朋友越来越多,有人就说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很管用。学习中医,掌握中医养生之术可以让自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来,运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应该说中医确实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那么中医的起源是什么?有人说中医既是文化又是艺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医起源于古代的哲学。

  中医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说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死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决生死的源头。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也是要遵守天地之阴阳大道,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在《说文解字》中对阴阳的解释是“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阳者,高,明也。”阜是土丘的意思。我们的祖先从阳光照射在山丘上观察到山的南面是温暖明亮的属阳,山的北面是寒冷晦暗的属阴。通过对不同事物的观察和总结得到阴阳的抽象概念。中国文化起源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从现实生活经验中提炼升华成为中国文化和哲学。

  再者,为什么是阴阳呢?我们从来都不会说阳阴呢?阴者为无形是谓“无”,是创生天地的本始,阳者为有形是谓“有”,是生育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先有“无”,后有“有”,无中生有,即无形生有形,所以是“阴阳”而不是“阳阴”。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自然阴阳变化中生活,比如吃饭用的筷子是阴阳,走路两脚是阴阳,我们每天也都在践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但很少有人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日行而不识”罢了。

  古代认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五种物质按一定次序规律运动变化产生万物。即“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伤寒杂病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行体系中,由此衍生出文化,甚至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居住、生活等各个方面。

  中国人把购物叫“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次,一位在法国教汉语的老师问我这个问题,她告诉我,她跟学生解释的是因为习惯才这么说的。看似简单习惯的语言,其实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根据五行归类,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属土。从五行上看,东西是指木金,南北是指火水。木和金是可盛受之物,是可以用于买卖的,而水火为不可盛受之物,是不可以用于买卖的。中国人在骂人时也是讲文化的,说一个人“不是东西”,那是什么呢,当然是南北了,是说这个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在居住上,中国人最传统的住宅是庭院式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民居的代表。四合院里的居住也很有讲究,这和太阳的升降有关。古代传说认为“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淮南子》)是说太阳从东方的“谷”出发,居于扶桑(郭璞注:“扶桑,木也。”),晚上落入西方的“虞渊”。所以东方是太阳升发之地,小孩子要住在东厢房,与孩子的生长生发之气相应。西方是太阳沉降之所,老人要住在西厢房。而家中的男主人和女主人要住在正堂,因为正堂是阴阳合和之所,能资助家中的男女主人精血充足,家里顶梁柱坚固了,整个家庭就稳定了。

  中国传统婚礼的喜服是红色的,红色属火,在五脏中,心属火,所以红色可以愉快心情,振奋心气。结婚吹奏的《百鸟朝凤》为徵音,属火,以sōu为主音,音乐活泼喜庆,欣欣向荣。中国帝王从隋唐开始穿黄色的衣服,这也是有文化的。五行可以衍生出五德,中国人尚土德,崇尚重情厚义,忠孝至诚,度量宽厚。黄属土,且土居五方之中,这也体现了皇帝的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所以帝王身着黄色衣服。了解秦汉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秦汉时期皇帝身着黑色衣服,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是崇尚水德,黑色属水,所以皇帝要着黑色的衣服。当然现在讲自由平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五行在运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五行中相互滋生的关系叫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中相互制约的关系叫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应用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养生,有一次,一位病人因为和家人生气出现胸闷、腹胀、不思饮食的症状,这是典型的情志致病,音乐可以调畅情志,调和气血,舒通经络,调整阴阳。这一点古人比我们认识得深刻。“药”的繁体字是“药”,“乐”的繁体字是“乐”,此二字为来源相同,可以理解为音乐可以作为药来治疗疾病的。古人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就有音乐疗法。这位病人是因为生气而致病,肝在志为怒,属木,金克木,而肺在志为悲,属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我让病人听忧伤委婉的音乐,因为忧伤委婉的音乐为商音,以ruē音为主,属金,可以胜怒。而我国西北民乐多为此音,建议病人每天听《走西口》,几天后,病人痊愈。

  作为一名中医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运用整体观的方法论,认识宇宙自然,洞察生命规律。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而我们人体也有十二条经脉,看似巧合,其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掌握了因天之序可以调理脏腑、平整阴阳。中医养生强调要睡“子午觉”,为什么呢?子时(23点-1点)是足少阳胆经当令之时,“子时一阳生”,胆气开始升发,胆气主升发属阳。此时要入睡才有利于胆气的升发,否则会伤阳气,白天就神疲乏力,时间一长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午时(11点-13点)是手少阴心经当令之时,“午时一阴生”,此时是养心的关键时间,养心重在静养,午时饭后最好小憩一会儿,即使不能睡觉也要闭目养神一小会儿,否则就会伤心阴,下午就会出现心慌,夜晚容易心烦失眠。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应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也会出现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春天主生发,养生的重点在于“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不要睡得太早,但是不要晚于子时。太阳升起就要起床了,要顺应自然生发之机。但生气也不要生发太急,所以要踱着步子慢慢地在院子里散步。为了不约束生机,在春天要披着头发,穿宽松的衣服,“以使志生”,“志”是什么呢?志是一个人的志向、意志。肾藏志。一个人肾精充足,其志就强。小孩子往往会在人前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当政治家等等。这是小孩子肾精足的表现,而长大成人后就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了,这说明长大后不如小孩子时的肾精充足。春天重视养生气有利于肾精的生发,否则就会约束生发之机。现在有些爱美的女孩子一到春天就穿上塑形内衣,当时看形体美了,但损伤了养生之气。

  夏天要怎样养长气呢?“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晚上晚点睡,同样还是不能晚于23点,早上早点起床。“厌”是满足的意思。“无厌于日”,是不要怕热,夏天就是应该外散,接受阳气,夏天是要出汗。现在夏天都在用空调,该出的汗出不出来,就会生出病来,最常见的是一到秋天就咳嗽。

  秋天是气机收敛的季节,养生调理在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天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所以要早点睡,听到鸡叫就起床了。鸡叫一般在卯时(5点-7点),此时天门开,人之气也随之而开,此时就要起床了。“使志安宁”,其中“志”仍指志向、意志,因为肾藏志,所以我们以后看到“志”就是中医在讲肾精了。秋天要收敛肾精,就是要收敛性生活了。秋天有肃杀之气,古代就是杀人也是讲文化的,不是有“秋后问斩”吗?到了秋天,人情志上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甚至厌世的情绪,一年当中秋天是抑郁症的高发期。所以秋天要保持情志的平和,减少“悲秋”的情绪。

  冬天是阴气最盛的季节,要养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点睡做好收藏,晚点起避免耗散,等到太阳升起来了再起床。冬天人的阳气收敛到体内,穿厚些,有利于保藏阳气。不要过分开泄皮肤,冬天锻炼是不能出汗的。

  四季阴阳是变化着的,是紧密联系着的,是整体的。春天没养好生,会影响到夏天养长,夏天不注意,会影响秋天养收气,秋天没养好,就会冬天不藏,当然,冬天没藏好,春天哪来的生发之根呢?这就是因果关系,没有因哪来的果

中草药文化

  中草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次的科技节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非常荣幸地来到了海宁卫校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中草药标本馆中,这里有数不胜数的中草药。刚走进标本馆,一股草药味迎面扑来。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尽是中草药,用浸泡和炮制两种方式存放着。突然,我看到了一些开花处是蓝色的植物。走近一看,原来这植物叫延胡索,可以活血、行气、止痛、治跌扑肿痛。我不禁感叹道:“仅一种植物就有这么多的功效啊!”我还看见了忍冬。“忍冬是什么东西?”我产生了疑惑。看简介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忍冬就是常喝的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等

  功效。这里除了植物,还有动物。原来动物身上也有宝,如:鹿身上的鹿茸可以强健筋骨,虎的骨头泡的酒可治风湿、关节炎,牛体内的牛黄可以降火。

  接着,我们还在百草园中,看见了一丛丛薄荷。听说可以尝,我便摘下一片薄荷叶,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十分清爽。放进嘴中含着,一股又冰又清凉的味道顿时溢满了嘴巴,深吸一口气,顿时感到神清气爽。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把我们的暑气都消散了。

  在这里,我认识了浙八味:忍冬、白木、杭白菊、浙贝母、延胡索、温郁金、麦冬、玄参。我国的中草药散布各地,光是浙江,就有几百种。在中国,还有许多中草药等着人们去发现。

  中草药,真是我们身边的宝贝!

中医与传统文化

  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它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在我国使用。

  我们的祖先选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身边的各种疾病,保护人的身体健康,防治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可以使人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作各种外科手术,而且病人在做完手术醒来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作完了手术。中医的这种麻醉剂比西医的麻醉剂要早整整一千年。只可惜,麻沸散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只能从书上找到这种记载。

  华佗不仅发明了麻沸散,他还独创了五禽戏,来锻炼身体。五禽戏是通过模仿鹤、猴、虎、鹿、蛇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达到活动身体各部位,使人体始终保持一种活力,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体育锻炼。

  中医文化十分丰富,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

中医药杂文随笔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说明西方人开始承认接受中国古老的中医药了,只有中国的日益强大,西方人才会另眼相看,诺贝尔奖才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前几天,看了中央台《梦在中国》第二集《机会之城》,一个瑞士的小伙子何傲杰,在中国武汉中医药大学苦读七年,获得了中医博士文凭。

  结局,我不喜欢,何傲杰毕业后却无所事事,在上海找了一个上海姑娘,何傲杰没有从事他的中医事业,而是在武汉汉正街卖起上海的生煎包子。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从事他在学校学习的专业,选择从事什么工作,是个人根据就业市场和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关键是何傲杰是一个外国人,是来学习中国的国粹,而且是一个就连中国人自己都羡慕的博士生。他不仅仅是大学生,他也不仅仅是研究生,他是数量不多的博士生,而且是一个极其稀缺的中医博士生。

  如果何傲杰是一个中国人,他去从事其他行业还有情可原,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不是也有卖肉,摆地摊的吗。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人自己就要淡忘的国粹,何熬杰说:“作为洋中医,我是一个外国人,外国医生给中国人看中医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医院不要洋中医,难道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培养的博士就从此埋进历史的博物馆里。

  是的,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关键是放在哪里最合适,放在哪里才能产生最大的能量。不是现在已经黄金遍地,少一块,多一块,无所谓。现在中国刚刚起步,人们的生活刚刚好起来,人们已经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身体,不是等到疾病缠身,而是一边工作一边锻炼自己的身体。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

  中国每年要外派那么多中医去国外,去宣扬中国的古老文明,用中国的中医中药去医治挽救无数外国人。现成的外国洋中医博士,放着不用,又去国外重新培养当地的医生,那不是在舍近求远吗,国家的投入就这样打了水漂。不是现在的医生人满为患,现在很多边远地方缺医少药,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更是稀缺资源,一个中医博士,可以医治多少病患,又可以挽救多少人的生命,又可以延续多少中国的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它医治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西洋文化的流入,大部分国人都已经忘记了中医也可以看病,去医院就是消炎,打点滴。是的,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西医,西医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的角角落落。现在还有几个人看病还记得中医,没有几个人会想去用中医药去调整自己身体的平衡,把疾病挡在没有发生以前。

  卫生部门要求安排人们去检查身体,也只是要西医去检查已经发生的病变,从来没有一个人会想到,检查身体是不是让中医看一看,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已经到了亚健康,是不是已经要抵抗不了细菌的入侵,是不是要用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来调理一下身体,使我们的身体重新强壮起来,使我们的身体恢复活力。

  少生一点病,少吃一点药,少打一点针。这样自己可以少痛苦一点,自己不要为看病吃药心疼自己口袋里的钞票,自己的子女要不用为自己病病歪歪而不能安心工作。

  中医有自己的不足,诊断,配药,凭医生的经验,凭医生的感觉。西医对每一种药的成分,剂量,所对应的症状,副作用,都细致的说明。中草药,在外国人眼里就是草根树皮,医生开出的中草药,它的成分是什么,是那些成分在起作用,那些成分是没有用的,不同的青蒿里面的青蒿素的含量是多少,所以用量是不可控的。

  虽然西药也有从草根树皮中提取,但是他们已经把里面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成分,可以起什么作用,做了药物试验。

  青蒿素就是一个例子,同样是中草药,一个是草,一个是提纯的晶体。青蒿,西方人不屑一顾,青蒿只不过是一棵青草。青蒿素却被西方人崇拜,因为它可以看到用于治病的晶体,可以知道它的分子结构,可以测算出它的用量,可以准确统计出它的治病效果,用它已经挽救了千千万万面临死亡的人。

  中国不是没有能力,上万公里的卫星就可以检测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用仪器检测不能实现吗?那么复杂的天气要素可以做出数学模型,中医诊断,处方,中草药的配方,就不能做出数学模型吗?每一种草药就不能提纯,分析出它的成分和相对应疾病症状的用药用量,把古人流传数千年的名方,变成现代人的治病救人的名药。到那时候,西方人就不会再说,中草药只能是保健品了,堂堂正正的成为世界各国人治病用药。

  当然,我是门外汉,我做不出来。只要有政策引导,中国的能人有的是,一年不行,两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总有一天中医会重新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想起中国的古老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西方文明又是另外一种文明,中医和西医是完全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上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且二者各有所长。西医不会离开我们,西医将和中医一起永远维系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

神奇的中医药文化

  周六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芜湖市中医药高专,因为今天我可以参观中药博物馆了。一路上,我哼着小调,心里琢磨着中药到底长什么样,它有哪些用途呢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庄严高大的图书馆,绿树环绕,美丽而优雅。集合后,老师就带领我们小记者们乘着电梯来到了图书馆五楼的中医药博物馆。到了博物馆门口,他向我们大致介绍了中药的文化以及博物馆的秘密,此时的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看个究竟,想去揭开博物馆里中药那神秘的面纱。

  刚进馆,一位大学生哥哥指着墙上的几个大字,告诉我们要做医生,不管病人是美是丑,我们都要尽力为他们治病,救死扶伤;往里面走,我看到了一些外形类似于锅的用来熬药的器皿以及用来抓药的小秤;再往里走,有一扇门,穿过门后,四个大字“天人合一”映入眼帘,中药标本馆到了。只见橱窗和瓶子里陈设了各种各样名贵的中药材,如肉桂、藏红花、人参等等,尤其是馆里珍藏的千年大参,它长长的、粗粗的,分了很多叉,它居然还隐含着一个小故事呢!这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接下来,大学生哥哥不仅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每种中药材的特性和功效,而且还教我们如何去辨别中药,带着我们去闻、去看,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好奇地闻着,真有趣。后来,我们又参观了动物标本馆,那里有许多动物标本,如蛇、鸭嘴兽、鹿、玳瑁等,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这才知道动物的身上浑身是宝,居然也是中药的来源之一。

  走出博物馆,我们进入了这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蒙眼猜中药游戏环节。老师早已把八种中药(大麦、决明子、枸杞、山楂、甘草、当归、柠檬和菊花)分别放在两张桌子上,并把我们分成了两组。坐下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八种中药的特性、功效及辨别的方法,如:枸杞味甜明目、菊花清香解毒、当归苦涩补血等等,我们认真地边听边记。轮到个人尝试了,我把每种中药都闻了一遍,时不时还亲自尝一尝,有苦的、有酸的、有甜的、有涩的……游戏正式开始,老师介绍了游戏规则:每个人要把眼睛蒙起来通过闻、尝来辨别到底是哪一种药材。很有幸我是第一个猜,我闻了闻又尝了尝,仔细回忆着,居然全猜中了,我开心极了。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活动结束了,我觉得中药很神奇也很有趣。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而且还学到了很多有关中药的知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生科技作品制作视频

青年学生使命担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