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中生做的研究性课题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

  1。新发展阶段论

  日本学者安彦忠彦更具个性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当代儿童个体新的发展阶段论并提出根据其规律实施的不同教育课程。

  儿童个体发展的早期,大体可分为如小三个基本阶段:

  l感觉运动时期(0-3岁),教育课程应该以游戏、生活活动为主。

  l外部语言运动时期(4-7岁),教育课程以言语的认知活动为主。

  l内部语言运动时期(9-11岁),教育课程主要以逻辑性的认知活动为主。

  学生个体发展后期,即进入青春期的11-22岁左右,是面向自我发展的阶段,可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阶段:

  l个体自我探索时期(11-15岁),它不仅仅是自己特性、适应性和个性探索的时期,而且也是进入到志向、前途、专业探索的时期。

  l自我发展时期(16-20岁),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的经验为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第一阶段,小学1-3年级,以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第二阶段,小学4年级-中学3年级,以主要表现为学问性知识学习,并逐渐出现反省性知识和自我知识。学生要通过逻辑性的思考探究活动,来实现法则概念和方法的习得。

  第三阶段,高中1年级-大学2年级,以自我知识和反省知识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面向内在知我得方面,开始关注自我的人生方向、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能力等方面,关心自己与外在的不同。这一阶段中,学校的教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自立、内省能力为中心,教育课程的内容以选择性为主,共同性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课程内容

  ㈠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关于综合性学习从它产生开始就有多种定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东北师范大学的熊梅博士,根据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作如下的概括: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性是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徐晓东,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综合性学习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结合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础,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性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学习。

  日本“教育工学事典”将综合性学习定义为:不做学科区分,对于主课题和子课题,学生进行体验活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学习。

  总结了以上各家的定义,我的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围绕某一中心主题,有意识的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有三个要素:丰富、多样、完整的人格,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寻求教学组织活动的弹性化是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它主要涉及到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组织、指导体制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本学者儿岛邦宏具体概括了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⒈学习环境的扩大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其学习环境扩大化的特点。它不可能局限在狭窄、封闭的教室空间范围内开展活动,而是需要在广阔的、开放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

  ⒉学习时间的柔软化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需要柔软而弹性的安排学习时间。应该是有学习内容来决定教学时间,而不是由教学时间决定学习内容。应该由学生们来支配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在安排时间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并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确定不同单位学习时间的长短。

  ⒊学习组织的弹性化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两方面反映了新的“个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要求通过个人与共生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学生确立具有个性的自我,以及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关系。以这种模式进行学习,主要采取的是 “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体学习”的方式。

  ⒋指导组织的弹性化

  综合性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个别发展的要求出发,强调复数以上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分担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为此人们提出了TT(合作教学)的指导体制。这样,可以满足学际学习特点需要,实现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适应个别差异,扩大协力指导范围。

  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开展综合性学习需具备三个基本理念:第一,综合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综合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第二、实践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第三、主体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适合高中生做的研究性课题

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三大方式之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可见探究是多么重要。

  实行新课程后的新高考,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十分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既可以检阅实行新课程的实绩,推动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也使语文高考自身出现了新局面。

  由于过去高考从未提过探究的要求,朦胧意识之中,有人认为“探究”是一个十分玄乎的事情。实际上,探究并非不可捉摸,其要求十分明确。

  XX年实行新课程四省市的《考试大纲》指出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要求是: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把上述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各3条要求结合起来看,不难发现是一一对应的。第1条,指的都是探究文本自身;第2条,指的都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第3条,指的则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文本本身、人文背景、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好记好懂。把两类文本的探究要求合起来表述,第1条是发掘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第2条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第3条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并发现矛盾,质疑解难。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概括又不难发现,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的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二、 阅读探究题与其他阅读题异同

  1. 不少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其实都有一定的探究色彩。例如:

  (1) XX年高考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本题探究文中所写某部分内容的作用和意义,兼顾对文句深沉而丰富的意蕴和作品形式两个方面的理解和赏析。其答案是:①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 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 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 XX年江苏卷考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本题探究文句的丰富意蕴。画线的句子是:“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句中的“它”指的是烟雨中的老牛木犁,所谓“一幅烟雨牛鹭图”。该题的答案是:① 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② 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3)XX年广东卷考题:“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 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傅雷文集》好像是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2) ‘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了它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本题探究文句的丰富意蕴及一定程度上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该题的答案要点是:(1) “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2) 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逐渐消失的忧虑和无奈。

  可以这样说,凡是不以发现、筛选、整合信息为主要考点的试题,都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离开探究,就不可能把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到位。我们在探究方面不妨更自觉,更清醒一点。

  2. 探究题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又有一定的不同。

  其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你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你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你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你熟悉《水浒传》,才能着眼于整部作品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你了解作家,才能联系作家的人生阅历、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进行探究。一个人探究能力的大小强弱,与他哲学、思想、艺术的各方面有无厚实的根基有关。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

  其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果探究题而又规定死的答案,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

  三、 阅读探究题有一个发展过程

  探究是高考中的一种新试题,试卷上的探究题起点不高,得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说,国家命题组对宁夏、海南卷的一道探究题评价很高。该题就《林冲见差拨》一文而命,是阅读该文的4道试题的最后一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 教头身份。② 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 谨慎小心。② 沉着镇静。③ 隐忍顺从。④ 顾及颜面。

  从这一道探究题来看,其实也还是一个人物身份和性格把握的问题。

  宁夏、海南卷另一道关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探究题是:“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 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 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 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从这一道探究题来看,连文言文阅读的“全都表现人物某一特点的一项是”这种试题,都可以说是探究题了,只是在文言文阅读那里,是列出四项让你选择,这里是要自我发现。

  有人说,XX年四省的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中的探究题,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还有一个颇大的距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四、 提高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怎样加强探究训练,逐步适应已经开始出现并有可能不断提高要求,真正像考纲所说的那种探究测试呢?如前所说,探究题探究的主要就是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并发现矛盾,质疑解难。这些都不是临阵磨枪就能收效,不可认为探究只是一种技艺。探究之功,非一日之功;培养探究能力,功在平时。

  1. 现在的课文,人文性一般说来都很强,注重课文阅读探究,会使语文学习显出一点活力。高三语文学习,必须开发课文资源,在真正提高人文修养和语文素养方面下功夫。探究的重点,根据前面所述,自然是文本本身、文本背景、特有解读等三个方面。

  下面,试就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略举数例说明。

  例1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课文相关内容:熵是根据热力学能量守衡和能量可以转化两个定律而提出的,它是不能再被转化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探究题:本文作者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还曾说过:熵定律“实质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向混乱和荒废发展”。有人据此认为熵律适用于孤立封闭系统的一切过程,小到一个生命体,大到整个宇宙。相对于进化论而言,这种观点可称为退化史观。你对进化论与退化史观持什么看法?试结合本文,说说你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本题要求探究发掘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并形成关于世界观的认识。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也许一般人(包括笔者在内)都会断然否认退化史观,但读了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有一点新的看法。诚然,地球能量总值不变,能量可以转化,但转化后的能量并不可能再做功,比如煤燃烧后二氧化碳散发到空中,就不可能再为人类利用,因而,可利用的资源只会愈来愈少,如果达到“能量平均状态”就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退化”不能不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该题的具体答案可以因人而异,只要有道理就行。

  例2路

  课文相关内容:一种文明类型与道路的形态密切相关,而道路的类型取决于代步的技术。决定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是这种文明有无开辟新路的能力。外国人曾经恭维我们的长城,说长城是世界上最早的“信息高速公路”——借助于一个个烽火台,边关将士能将敌军来犯的消息在一天之内传到几千里外。其实,长城到底是墙而不是路,我们的民族在修墙上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在修路上投入的精力。文章末段说:(明清)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之所以要实行海禁,就是为了“固守住疆界,笼络住人口”。世界上最大的洋在他们眼中,与西南面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一样,不过是老天赐予的免费的长城。他们想不到或不愿想到,那是一条宽广无垠的路,直到坚船利炮逼近的时候,他们才猛然意识到这大洋原来是路——当然只是洋人的而非自己的路。

  探究题:从末段看,实行海禁的明、清统治者是怎样看待大洋的?由此,你对古代“长江天堑”的说法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要求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作者否认“长城是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墙,批判了中华文明中缺乏进取精神的一面。实行海禁的明、清统治者认为大洋并不是通向世界各地的宽广无垠的路,而是阻遏对方进入的天然的长城,都反映了一种封闭、保守的态度。由此,我们对古代“长江天堑”的说法也就应该有所否定,应看到这种说法也是把长江视为防守的壁垒,而不是视为进取的通道,同样是封闭和保守的反映。

  例3英雄的舞蹈(小说) 路 翎

  课文相关内容:小说主人公张小赖是镇上的一个说书艺人,十几年来抽着鸦片,衰老、病弱,仅剩下一副干瘪而可怕的躯体。后来,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尖利地唱着《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把听众都吸引了过去。愤怒的张小赖更加起劲地说起三国故事,仿佛自己就是替天行道的吕布、关公,拾起地上的竹棍在台上拼命挥舞,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死了。

  探究题:你觉得这篇小说有什么风格?试以绘画为喻,说说这篇小说是像油画、国画或漫画,从而阐明它的风格。

  本题要求发掘作品自身深沉而丰富的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时代精神。这篇小说像是一幅漫画,具有夸张的讽刺的特点,如对张小赖外形的描写,说书时声音、动作的描写等都是这样。特别是“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出人意料地一下子就“死了”,这个结局无疑具有夸张色彩,仿佛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守旧的主人公被女友一推就死的结局一样,漫画式地突出了守旧人物的虚空无力,不堪一击。

  2. 即使从初中所学课本中选择某些课文作探究,也很有意义,便于入手,若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得,其中乐趣不可言喻。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一般人都把重点放在一个“讽”字上,指出“讽”不是讽刺,而是借助比喻、故事等方式委婉地劝谏,于是着重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其实,邹忌的可贵特点并不仅仅是善谏的问题,善谏只是一点技术,邹忌还有许多可贵品质。例如:① 力求自知。为了自知,他广为调查研究,问妻、问妾、问客“孰视”徐公,还要再“窥镜自视”,终于有了自知之明:远不及徐公美。② 善于反思。明明自己不及徐公美,为什么妻、妾、客都不讲真话呢?邹忌“暮寝而思之”,原来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他们皆有私心,怎能讲真话呢?③ 推己及人。邹忌由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由想到了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更该有多少人想从他那里得到好处,能不受蒙骗吗?④ 敢于进谏。想到了齐王受蒙骗,邹忌可没有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而是当即入朝进谏,确有勇气。这以后才是⑤ ——善于“讽谏”的问题,邹忌现身说法,以己为喻,终使齐王顿悟自己受蔽之深,下令群臣和全国,“面刺寡人之过”,即使在外议论,“闻寡人之耳”亦可受赏,“纳谏”的决心的确很大,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如能探索到这一步,显然走进了人物的深处,走进了人文的深处。

  再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送行》,写一般人在朋友远行的时候,既在头天晚上举行饯别宴会,又在第二天早上到车站送行,而内心里却巴望火车快点开出,以结束尴尬的局面。但有些人通过“社交处”受雇于被送者,在车站却尽显依依不舍的情感。文中所写的勒罗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认为勒罗有真情,甚至连教材编写者都有这样的看法。这样就可以展开探究:勒罗的车站送别是真情吗?从本质上看问题,而把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其一,勒罗在车站送别,他“的确有感情”,眼中有的是泪水。但这里的“感情”不等于“真情”,只是出于“演戏”的需要而培养起来,“没有感情演不成戏嘛”。“演戏”,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其二,进一步看,勒罗“演戏”还只是一个现象,他与被送行者不是合作演出的关系,也不是一方欣赏另一方演出的关系,而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许多美国人,在英国交不上‘朋友’,但完全可以雇人送行。”借以避免孤独,博得车警尊重,在旅伴中显示身份地位。由此诞生了“英美社交处”,明码标价,毫不含糊。在这样的赤裸裸的雇佣关系面前,勒罗出于谋生的目的而受雇“演戏”,会有“真情”吗?其三,再从整个英国的社会背景看,亲朋好友之间,都以到车站送行为苦,寻求“摆脱”;主客之间,“英国人是那么不好客”,以致成千上万美国人带来的介绍信形如废纸。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确要呼唤真情,但绝不会以“雇佣”的“演戏”作为一条出路,“雇佣”的“演戏”只能是一种夸张、幽默和讽刺,以奇特的想象深刻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助,给了无情的现实一笔更深的讽刺!从过去所学的课文中选择某些文章让学生作一点探究,深化过去所思所悟,确实是一个办法,可以使学生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受到探究的乐趣。

  3. 关注报刊上对某些问题的探究和质疑的文章,善于思考某些人文色彩浓厚的话题。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认为,自从“资本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阵营”的冷战结束之后,原有的两半划分已不存在,世界需要新的划分法,应该从固有文明来划分,在众多的文明中,新世纪将会由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唱主角,构成21世纪世界的冲突图谱。这让不少中国文化人产生了一种愉快感。很多年轻人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参与21世纪“三岔口”式的打斗,而且信心满满地预计中华文明极有可能成为擂主。对此,学者余秋雨从一开始就十分怀疑。他认为,世界各大文明间,融合的事实远远超过冲突的事实。只要是文明,互相之间一定有共同的语言,也有共同的敌人。人类不能放过必须一起面对的灾难,而掉过头来自相冲突。亨廷顿把中华文明在冲突中的地位大大抬高,实际上是把中华文明看作主要对手。余秋雨借用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的话,指出这个理论背后隐藏着两个基本词汇,那就是“我们”和“他们”,“我们”要防范“他们”,人类历史上一切简单化的理论总是会让人们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最后才会让人们摆脱。作为一个高中学生,也可联系当今的时代背景,对这种“文明冲突论”探究一番,认清不同文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明确自己对不同文明的应有态度。这不但对于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写作水平,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都大有意义。关注现实,关注热点,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和新高考的要求。

  如果说,为迎接语文高考而进行的其他方面的复习都可以在某一个或长或短的阶段完成的话,探究能力的培养却不能限以时日,应该渗透在平时的学习之中,渗透在现代文阅读各道简答题的训练之中,甚至还可渗透在古代诗文的阅读鉴赏之中。

《学生近视状况调查》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昔阳中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高一学生近视状况调查

  高一·336班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及确定

  眼睛是面部五官中最重要的器官,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及心灵的镜子。明亮、清晰、有神的眼睛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美感。眼睛的结构如此复杂,因此需要有良好的营养来维持,而且要各种营养素全面,如果饮食调养得不好,而且由于眼周围皮肤特别薄脆,平时如不注意保护,就会导致眼睛无神、近视、眼皮肿泡、眼袋下垂、眼周黑圈、眼角出现皱纹,会给人一种萎靡、苍老、病态的感觉,影响到面部及整体的美观。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靠视觉,可以说人类外界信息的90%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同时也是最脆弱娇嫩的,一双健康的眼睛有赖于人们的爱眼意识,为了光明美好的每一天,请关注您的视力。

  学生视力下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用眼不卫生是导致这种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令人忧虑。资料显示,城市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与国内资料基本一致。其原因与学业负担有明显的关系,学业负担愈重,视力下降愈严重。资料还显示,城市中学生每天户外活动包括上学、放学路上等,绝大多数不超过2h,近视的学生一般在lh左右,时间低于农村中学学生。有资料显示,女:男为1,0.965,经丫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文献报道稍有差异[a1。农村地区中学生视力状况较城市中学生好的另一个原因是:空气清新、建筑密度较低、远眺机会多、视力能有充分的调整和休息。农村中学的校舍近些年来有较大的改善,但照度还与城市平均相差42lx,采光系数小于城市,采光角稍大于城市,但农村中学生的近视人数少于城市,近视程度也低,这与户外活动时间长有密切关系。

  视力下降与学龄呈正相关关系,这在城市和农村均有相同的相关系数。提示长时间用眼,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则会加重视力的下降。特别是初三年级与高三年级,视力不良率均显著增高,说明学生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时间长,负担重致使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分别与低年级比较,初中部r=128.71,p0.001),高中部,X2=10.78,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此外,尚有诸如遗传因素、大气污染等。由此再次提醒校医、教师与家长,减轻学生负担,增泌体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在校小学生的近视率和产生近视的原因,以及近视的矫正方法、近视的预防措施,增强小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预防和减少近视的发生。

  三、课题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2、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

  3、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

  4、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四、方案设计

  (1)做好子课题的确定及分工

  1、什么是近视

  2、怎样保护视力

  3、学生患近视莫陷“五大误区”

  4、什么是近视眼手术

  5、全国爱眼日:6月6日

  (2)具体方案设计

  :①自由结合分组,明确各自目标

  ②分组调查,搜集资料

  ③汇报交流,成果展示

  五、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找资料。本课题成员带子课题分头去查找有关冰雪运动方面的资料,若遇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子课题内容,也收集过来,及时提供给其他同学,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第二阶段:在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70份调查问卷,又在其他学校发放3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我们希望信息来源尽量的全面、完整、充实,并采访了一些同学、老师。

  第三阶段:小组成员开会,指导教师参加。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筛选有用信息,确定不够、不全的资料。继续查找资料,补充资料。对资料进行仔细分析、整理、寻找子课题的答案。

  第四阶段:写文章或撰写论文,成果汇总与展示。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什么是近视

  近视是指眼睛在不用调节的情况下,五米远的平等光线经屈光系统屈折后,聚集在视网膜前,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因此,近视眼患者看清远方的物体,需要缩短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比如将物体移近,移动身体,或者配戴凹透镜。

  近视眼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看远处物体不清楚,即所谓远视力减退。这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常看见近视的人喜欢眯眼视物,这是为了减少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的程度。但持续眯眼,眼肌紧张可以引起眼疲劳,而出现视物模糊,眼球酸胀,甚至头痛等症状。近视患者还喜欢将书本离眼很近,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后,会使眼的调节功能失去平衡,亦会出现明显的视疲劳。如果眼肌持续过度紧张,则会使近视程度加深,形成恶性循环。

  (2)怎样保护视力

  保护视力的4种锻炼方法:

  一、转眼法

  选一安静场所,或坐或站,全身放松,清除杂念,二目睁开,头颈不动,独转眼球。先将眼睛凝视正下方,缓慢转至左方,再转至凝视正上方,至右方,最后回到凝视正下方,这样,先顺时针转9圈。再让眼睛由凝视下方,转至右方,至上方,至左方,再回到下方,这样,再逆时针方向转6圈。总共做4次。每次转动,眼球都应尽可能地达到极限。这种转眼法可以锻炼眼肌,改善营养,使眼灵活自如,炯炯有神。

  二、眼呼吸凝神法

  选空气清新处,或坐或立,全身放松,二目平视前方,徐徐将气吸足,眼睛随之睁大,稍停片刻,然后将气徐徐呼出,眼睛也随之慢慢微闭,连续做9次。

  三、熨眼法

  此法最好坐着做,全身放松,闭上双眼,然后快速相互摩擦两掌,使之生热,趁热用双手捂住双眼,热散后两手猛然拿开,两眼也同时用劲一睁,如此3~5次,能促进眼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

  四、洗眼法

  先将脸盆消毒后,倒入温水,调节好水温,把脸放入水里,在水中睁开眼睛,使眼球上下左右各移动9次,然后再顺时针、逆时针旋转9次。刚开始,水进入眼里,眼睛难受无比,但随着眼球的转动,眼睛会慢慢觉得非常舒服。在做这一动作时,若感到呼吸困难,不妨从脸盆中抬起脸来,在外深呼吸一下。此法,能洗去眼中的有害物质和灰尘,还对轻度白内障有效,并能改善散光、远视、近视的屈光不正程度。

  (3)学生患近视莫陷“五大误区”

  误区一:治疗仪肯定能够治愈眼疾

  治疗仪虽能短期内解决假性近视问题,但不能治疗已经存在的近视眼。一些家长把提高孩子视力的迫切愿望寄托在“视力仪”等产品上,短期内也许会有些效果,但长期使用却收效甚微,有的还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眼球发育。

  误区二:患近视能不戴眼镜尽量不戴

  患近视的眼睛如果没有及时佩戴眼镜予以矫正,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看清物体而长期处于一种疲劳状态,长此以往,近视度数会加深得更快。

  误区三:眼镜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掉

  首先应明确近视是真性还是假性,真性近视很难恢复,假性近视有可能恢复。但假性近视恢复程度要看假性近视在近视中的比例,比如100度近视,其中可能有50度是假性近视,如是这样,戴眼镜也很难恢复,只有100%的假性近视才有可能恢复。

  误区四:看近物无需戴眼镜

  眼镜何时戴、何时不戴,主要取决于近视度数和用眼情况。裸眼视力为0.6左右的近视眼,如果不是职业司机或特别需要清晰视力的,在看近物时可以不戴眼镜。但裸眼视力在0.5左右的还是应该常戴眼镜,并且戴眼镜后读写姿势一定要特别注意。

  误区五:眼镜随意配一副,验光不重要

  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眼镜是直接作用于眼睛上的矫正工具,眼镜的好坏直接影响眼球的健康状况,而验光是配镜的前提和基础,光验得准不准直接决定了眼镜的好与坏,是配镜最关键的一步。

  (5)什么是近视眼手术

  手术治疗近视眼是近几年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一种矫正近视的方法,通过手术调整角膜的弧度,从而使视物时的焦点能落在或近视网膜,以达到清除或贴减小近视状况的目的。

  近视眼作激光手术的注意事项:

  术前注意:

  1、选择正规的眼科医院

  2、买保险

  术后注意:

  1、保持并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保护眼睛不受外伤例如:打篮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了激光手术眼睛的的抗力变的很脆弱

  3、每天滴眼药水,防止沙眼或结膜炎的病症

  4、现在的手术技术虽然说已经成熟了,可是还是不很安全,并发症也能在多年后出现,

  5、如果不是特别需要,还是不做的

  (6)全国爱眼日:6月6日

  2004年6月6日是第九届“全国爱眼日”,为深入贯彻防盲政策,宣传防盲知识,结合“视觉2020,全球行动,消灭可避免盲,享有看见的权利”(简称“视觉2020”)行动计划的要求,今年“爱眼日”活动主题定为“防治屈光不正及低视力,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眼保健水平”。人人都应为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的眼睛,为2020年将消灭消灭可避免盲、人人享有看的权利而努力。

  2005年6月6日是第十届全国“爱眼日”。为深入宣传眼保健和防盲知识,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防盲工作,今年“爱眼日”活动主题定为“预防近视,珍爱光明”。

  爱眼日宣传口号

  “加强全民爱眼意识,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人们的眼睛”

  第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学生:在这一次的调查中,最有感触的就是同学们相互帮助,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而且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就是人做事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团结,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微小的细节。在这过程中,我们虽然经过几次失败,而且非常辛苦,但在我们的坚强意志下,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坚持到底的重要性。

  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的是传统的学习习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让我们拥有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开拓了我们学习的视野。我们觉得这种体会才是最大的收获,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

  通过这次充满科学研究气氛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我们运用物理课中学到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指导实践,使我们研究问题有条理,解决问题有方法。我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开阔的眼界,拓展了知识,培养了探索和创新意识,看到自己的能力,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老师: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有很多想法,相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我非常赞同以下观点:

  1.师生角色应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执教的,学生的角色是向教师求教的,师生的关系是教与学、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进入研究性学习,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的局限使教师是“居高临下”的地位,而是一种平等关系。在很多问题上,教师不一定经学生懂得更多,恩此,教师也得加强学习。

  2.教与学方式应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机械地讲解,学生机械的接受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充分注重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主体特征,而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特征。

  3.评价方式应转变

  在传统的的评价方式中,作业和考试是最主要的两种评价方式,但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不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的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我认为大致可分两种形式:一是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如课题的选题是否适合初中学生来做,是否具有新颖性,成果表述是否严谨等。二是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和质量,在初中阶段应以二为重点,研究性学习十分生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初中阶段把重心放在二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们现在推理能力还不够,能够用口头交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相当不错了,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较以前有所进步,那么就算成功了。

  附件(调查问卷)

  高中近视知识了解问卷

  各位兄弟姐妹,对不起,占用一下你们的时间,请帮忙填一下以下关于近视的内容,我们感激不尽,Thanks!

  Ⅰ.你现在是否近视

  A:是B:否

  Ⅱ.你什么时候近视

  A:小学以前B:小学C:初中D:高中

  Ⅲ.你现在近视几度

  A:200以下B:200--400C:400--600D:600以上

  Ⅳ.戴眼镜感觉如何

  A:不舒服B:还好C:没感觉

  Ⅴ.你为什么近视?(多选)

  A:看书B:看电视C:玩电脑D:其它

  感谢大家!

学生研究问题的策略

  帮助与会学校握命题趋势、踏上备考捷径!握科学方法、迅速有效增分!合各种资源、提高备考效率!学愉快备考、获得最大收益!

  ——中考试题分析

  ——如何研读考试说明

  ——2011中考数学预测

  1.整体稳定,局部调整(满分120分)2008年试卷选择题10×2分=20分;填空题8×3分=24分;解答题8个小题共76分2009年试卷在保证整体格局稳定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调整:选择题12×2分=24分;填空题6分×3=18分;解答题依然是8个小题,共78分.各题型的分值和部分试题的考查重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整体提高.2010年的结构和2009年的结构一样。

  2.全面考查,突出重点试卷从支撑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面命制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这一学段所必须掌握的通性通法,特别关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淡化繁杂的运算和技巧性很强的方法.

  2.全面考查,突出重点查核心内容有:代数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统计与概率、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与四边形等,查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与随机意识等数学思想,以及特殊与一般、运动与变化、矛盾与转化等数学观念查的能力有:学生研究问题的策略,也就是平时学习中形成的思路和方法的考查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旅游在我们身边—研究性学习南澳旅游课题研究报告

  一)前言

  短途旅游,在现代社会受到许多人的青睐。汕头附近,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不错的地方不少。这些地方有的有着一些适宜旅游的景点,有的有许多历史遗迹。如果算得上是全部具备的,应该非南澳莫属。

  关于南澳旅游的研究,是我们锻炼自我的一次好的机会。所以在高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里,我们选择了南澳旅游这个课题。我们准备运用我们对于南澳旅游的了解和研究,让南澳旅游进入我们的生活。旅游在我们身边,美丽的南澳等着你的到来。

  (二)

  南澳适合旅游条件的具体介绍

  在研究南澳旅游前我们制定好了计划,发放了调查问卷,收集了大量的有效资料,这些条件,也为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研究南澳旅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息。

  经过大半年关于南澳旅游的研究,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得出来的成果,南澳旅游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特殊的地理位置

  南澳是汕头市六区一县中的南澳县,是粤东的第一大岛。南澳距离几个重要的城

  市都十分近,距厦门96海里,距高雄160余海里,距香港180海里,处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背靠汕头经济特区,距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有7海里,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予了南澳源源不断的旅游资源。

  2.优美的生态环境

  南澳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小岛,所以,山地多给予了大面积的绿化,山地面积占80%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93.8%。大量的森林面积,海陆风的流通,使得这里的空气总是保持较为清新的状态。为大量开发过的南澳,海水澄澈,总体上水资源良好,每年都有海豚等生物出现在南澳水域上。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南澳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南澳大量吸取客源的主要原因。

  3.悠久的历史文化

  南澳虽然是一个小岛,却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早在8000年前,在这里出现了象山遗址。当年文天祥兵败后来到南澳。留有宋井。明朝时在潮汕一带有名的海盗吴平,因抵抗明朝兵马失败,在南澳留下金银财宝并置于金银岛。还留下一句“水浅淹三尺,水深淹不着”的俗语。明朝中期,在南澳附近下沉的“南澳一号”,近年来打捞出了许多的铜币,瓷碗,瓷器等物品。明朝时,郑成功发兵攻打荷兰,在南澳和厦门出兵,留有“总兵府”遗址。

  4.南澳的风土人情

  说到南澳,就不得不提到它特别的风土人情。因为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生死也只在瞬息之间,所以到了每年正月初五后,渔船要出海捕鱼时,当地渔民必会到海滩祭拜海神,以祈求出入平安,今年有个好丰收。建造新船,必先择日,然后在船坞上安上龙骨。安龙骨之后,要取银制女人头鬃插上银花,放在龙骨上,称“压槽母”,象征“金银头罾”。具有浓烈南澳特色的风土人情还有许多,这一点也吸引了不少对民俗习惯的研究爱好者的到来。

  5.多样的活动

  南澳具有优质的海水资源,所以,那里的青澳湾等海域总是吸引大批的游泳爱好者前往。在南澳,有着有“汕头第一峰”之称的黄花山,适合旅行者爬山。南澳不仅景色优美,当地特产也名扬天下。海鲜,海产品各式各样。例如著名的小吃:蚝烙,鱿鱼丝,紫菜,小鱼干等。当地的工艺品也有浓重的小岛特色:珍珠饰品,海珊瑚配成的小景。

  6.价格的实惠

  南澳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所需费用不高。一般来说,南澳一天来回,费用控制在200元至300元之间。价格实惠,成为大多数家庭能够接受的原因。实惠的价格使得南澳在物价高涨的现在,旅游业仍迅速发展,引入客源越来越多。

  (三)南澳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南澳的影响

  南澳旅游的确给南澳创造了不少财富,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改造。

  1.落后的生产力

  落后的生产力是南澳发展的阻碍之一。现在,南澳的大部分工艺品仍是由人工制造的。虽然手工制造的工艺品更加精致,但是这种生产方式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很高。

  2.交通问题

  南澳整个岛屿只有一条长约六十八公里的环岛公路,环岛公路也因此成为南澳的一大特色。但目前通往南澳岛只有轮渡这一途径,且每天轮渡班次较少。随着南澳大桥的建设,南澳岛的交通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南澳岛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卫生问题

  虽然南澳的条件使得客源源源不断,但接踵而至的却是街道卫生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都认为南澳的街道卫生没有落到实处。例如,从渡口刚进环岛公路,公路上沙土满地,海风一吹飞沙走石。除此之外,在清澈的海面上总有垃圾漂浮。

  4.海水养殖问题

  南澳主要从事渔业,过分的海水养殖已经造成部分海域的水质被破坏,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将会影响整个南澳岛的发展。

  不便的交通,落后的生产力,街道的不卫生,严重影响了南澳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对于南澳旅游未来的发展的看法和南澳旅游研究的下一步计划

  关于南澳的未来,希望大桥通车后,引进一些先进的生产力,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使得南澳更上一层楼。在工艺品方面,可以扩大南澳特产的生产,印上南澳标签,使本土产品名牌化,提高产业知名度,继而提高南澳知名度。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不忘保护南澳生态环境,并开辟多条道路,多方面发展才能促使南澳的根本发展。

  我们小组仅仅通过收集资料,发放问卷的总结和自身对于南澳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难免会有许多疏漏之处。而且只有短短半年时间,要对南澳有一个特别深入的了解是很困难的。虽然高一的研究性学习结束了,但我们对于南澳旅游的研究绝不会停止,本论文也仅仅是阶段性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南澳旅游的信息,为南澳旅游做出贡献!

高中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1、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按考证两个概念都不正确。应试教育应该说是传统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应是素养教育,都应归于教育这个概念的外延内。“素质教育”由于长期应用就约定俗成了。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正所谓“见多识广,经多见广”。

  3、关于什么是课程?既然课程是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材和其他材料组成的,有教师和学生及教学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除了教师的备课,讲义,教学案外,学生的所作所为也是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作业,就是学生做的,也就是了!

  4、有关“教学目标”的设计,课改十年来,我第二次听阚主任如此透彻的解读,就是一个“实”字,实际、实用!不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隐性的目标就是隐性的,是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

  5、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仍处于“形态”阶段,我们应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临帖、磨帖、入帖”,然后根据我们的探索“破帖”,成为我们“个人”的、“个性”的成功模式。

  6、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我们也进行过一系列探索,如“促弱推边”包保制、分层评价等,但我们还没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没有做好的原因是这项工作实在是太麻烦,没有形成确保制度落实的机制。

  7、讲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时,阚主任讲“升学率的高低就代表推进素质教育的高低”,这对我们讲,就是思想认识再解放。推进素质教育,从来没有人讲就是不要质量!分数是衡量差异的标志,该精确的要精确,该模糊的必须模糊!

高中生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培根用这句名言道出了读书的快乐与哲理。因为读书,全民族的修养才得以提高。

  说起提高素质,不得不提《范仲淹断齑划粥》《司马光警枕励志》,这两则故事道尽了人间读书开启心灵之窗,演绎了读书提高素质的楷模。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他们都在向后人传递了读书提高全民族素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如果是死读书,失去了人性该有的道德观,那是多么可悲的现实啊!杭州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让全民共读书、共分享读书的快乐,却偏偏有读者向馆长投诉。“允许乞丐和拾荒者是对其他读者不尊重”。这些投诉的读者是多么没有人性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读书是毫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都不懂,却挂着羊头,卖狗肉地在图书馆里鄙视他人。

  让我们齐齐参与:好读书,做高尚人吧!在书籍中品味知识的博大精神,在书籍中开拓视野看大千世界,在书籍中学做人处事的方法道理吧!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一、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的撰写

  在前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读书笔记》中已我已经讲过,心得体会是读书笔记中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批注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中的一种,这里就不再进行讲解。

  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论文报告后,将你在研究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你最大的收获、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喜悦,我们都可以把它写出来,让所有的同学一起分享。

  二、课题研究心得撰写举例

  现以20xx年荣获四川省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高20xx年荣获巴中市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初20xx年荣获四川省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

  活动体会之一:知识+实践=能力

  平昌中学高20xx级17班李飞

  作为一名高中生,身上肩负着升大学的重任,成天总是与题,与课本打交道,于是总想: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却没有深入实践中运用,不知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有时我们也会反思:难道我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吗?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在于考试才是唯一的素质和能力的测评手段,实践应该才是最好的明证。如果等将来出身社会才来证明自己的话,也许许多人都有太多的悲哀和遗憾,所以我们何不从现在起,就随时检验自身,这是一种警钟,也是催发我们上进的号角。有时我真想和许多同学一样大声疾呼:“我们不需要做考试的机器!”

  幸运的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和关注下,我们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些计划付诸行动,鼓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都得到了培养自己能力和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在英语老师何老师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和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这次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活动。

  在何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我们自己很快自选了研究课题,是有关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对比研究,因为我们觉得这个选题比较贴近新教材,而且能培养我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课题组成员对此课题都感兴趣。我们原以为搞好这个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活动是很容易的,不过是进行几次访谈,查查资料罢了。但我们想错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有多差,才发现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牢,这些能力和知识的欠缺使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就如那次我们采访外籍教师,事前我们把采访必备的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到了采访地点正要提问时,大家却手忙脚乱,不小心把话筒给弄坏了,害得好心的外教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修好。当时一位同学悄悄对我说:“唉!这一天外教肯定很难忘喽!”其实,在消除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后,我们很快进入了角色,语言也不那么迟钝了。

  采访外籍教师是训练我们在面对陌生人,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交流有一定障碍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也是个训练英语口语的机会,所以一开始我们难免跟他们闲扯。事后回想,我发现有那么多的错误,而且这些错误是我们平时做题时决不容许犯,也决不可能犯的。比如在采访交流中我时不时把“he”说成“she”,把“her”说成“his”,也不知当时外教是怎样竭尽全力忍住不笑出声的。

  而且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我们真正懂得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了“不唯书、不唯师”,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帮助我们树立了自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人都有无限的创造潜能,书本上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的验证,更能体现其价值,更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且在这次课题研究活动中,在何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不管是对本民族母语文化作了些了解,了解了许多以前书本从未学到的人文知识,也包括目的语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人文现象。它们涉及有本学科知识,也涉及一些跨学科知识,比如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比如:《周礼》、《仪礼》与《礼记》中一些句子“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这是我们以前在一般的语文课本的古文中也难得见到的材料,我们请教了指导老师和语文老师。这个研究过程使我们既了解了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甚至也扩大和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强了我们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且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亲身经历中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都说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共同认识到:知识是基础,实践是过程,培养能力是目的。所以,知识+实践=能力。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了高中校园,因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而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开展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因研究性学习占用课时及耗时过多而对传统教学产生的冲击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三年来,我们二十三中生物组的全体教师就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课堂教学相整合展开了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

  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和办学形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它是教育改革的原点,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具体作法,必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落实和体现。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探究问题的产生,研究问题的发展,预测结果,验证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可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两者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拓展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与生物教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将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使之便于与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使学生看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自主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从学校以外的众多渠道中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双双获益。

  ②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品格。学生收集的素材大都与社会生活有关,且很多是社会热点,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可使他们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必然为基础教育改革开辟一片新天地。

  二、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同中学的其它学科相比,生物学科具有文理交融、情智结合、可拓展性强、开放性强、自然与人文并重、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定性与定量互补等特点,是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要回归的一门终级学科,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人本身既是研究的主体,也可以是被研究的客体,围绕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有很多奥秘值得探究,例如,人为什么会有头皮屑?人为什么会衰老?人为什么会得癌症?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什么?等等。生命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生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生物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这一切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都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因此,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选题广、可操作性强、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课内课外联系紧密等诸多优点。另外。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诸多生物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使生物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产生了美感,生物进化理论隐含了丰富的哲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而众多科学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可贵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更留给中学生们无价的精神财富。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人文品质。

  面对教育革新,生物教学应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如何挖掘诗歌中的研究性课题

  "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吟诗作诗是历代文人的必修课,上下五千年,洋洋上万卷的诗集成为了中国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可诗歌发展到现在,似乎已失去了它的霸主地位,学生不爱读诗,老师不喜讲诗。可高中语文第一册和第三册中都有不少的诗词,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带领他们走进诗歌鉴赏的大门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即怎样挖掘诗歌中的研究性课题。

  一 同一作者同一手法在不同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提起徐志摩,人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他的《再别康桥》,那轻缓柔和的节奏仍回旋在耳际,尤其是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时,脑海中就会很自然的浮现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清清的河水,宁静的堤岸,飘拂的柳条,金色的夕阳,有一位多情的诗人久久地凝视着这一切,那随风飘曳的柳条仿佛成了披着霞光的娇美的新娘……

  在这里比喻的新颖贴切,使语言的魅力张扬到极致,由此,我联想到了他的《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并要求学生谈谈“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究竟美在何处

  经过讨论,学生们认为:日本女子的“温婉细腻、柔美多情、娇羞妩媚”一如微风中袅娜的水莲花,在形似的同时,作者赋予了它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令人浮想联翩。

  比喻在诗词中的神奇作用通过这么一比较,就让学生们看得更为真切,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得以进一步发展。课余我要求学生继续寻找,在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中的那些典型的范例,借此让他们懂得比喻是诗歌的灵魂,而联想和想象则是连接读者和作者心灵的纽带。

  二 同一题材在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表现

  高中语文第一册选录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篇章《我愿意是急流》,那种为了爱甘愿牺牲自己付出一切的爱情誓言曾在一代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在电影《人到中年》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能找到最好的注脚。

  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脓诗派的开路先锋舒婷女士的《致橡树》、《神女峰》等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时代的女性不再满足于做“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她们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平等真挚的爱情,她们吟唱着“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恋人的肩头痛哭一夜”,牢牢地牵住爱情的手。谁能说舒婷的诗歌没有给她们以深深的震撼呢

  借助这种同题材比较的方式,我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死水》、《赞美》等放在一起研究,看它们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的,这样能更深刻地让学生了解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和诗歌主题的深刻性。

  三 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中国人很讲究“知人论世”,要深入地了解一个作家,就有必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处世态度,而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又往往会在他的作品中不经意的流露出来,只要细细品尝同一作家在同一时期的作品就能看出他在那一特定年代的思想轨迹。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一系列作品,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二)、《饮酒》(其五)等无不流露出作者逃出牢笼的喜悦与洒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堪称隐士高人的当首推陶渊明,他的诗作也成了后世文人纷纷仿效的对象。

  四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作家经历了时代的变乱,思想也日渐成熟,有目的地去赏析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作家的情感变化,更好地去关注时代的变迁,更透彻更全面地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如《如梦令》、《醉花阴》等,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个性的才女形象;反观她南渡以后的作品,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无不流露出国破、家亡、夫死的种种苦难与不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峻成熟的李清照。

  同样我们不妨来审视一下李煜被掳前与被掳后的作品,他前期的作品多写自己对宫廷豪华生活的迷恋,后期的作品如《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则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哀怨与痛楚。

  五 引进歌谣诠释诗歌的表现手法

  我们讲《诗经》时,总不忘提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光把概念教给学生,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可一旦引进歌谣,却往往能让学生豁然开朗。

  赋,即前人所说的“直书其事”、“体悟写志”,也就是铺陈开来描写客观事物,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我们不妨先来欣赏王洛宾的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毡房,都要回头留念地张望……”就是很典型的“赋”的方式。同样的类型,我们还可以在《阿拉木汗》、《大阪城的姑娘》等优美动人的歌曲中去进一步感受“赋”的独特魅力。

  比,也就是打比方,像《还珠格格》里的唱词“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精妙的比喻,学生一听就懂。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像《敖包相会》里唱道“十五的月儿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只要哥哥你耐心的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将会跑过来哟嘿。”先说“月儿旁边没有云彩”,再引出翩翩少年身边的心上人还没有出现,如此一比较,“兴”的含义与作用便一下子把握住了。

  古典诗词往往离我们较远,而现代歌谣却离我们较近,也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这样以近知远,从自己喜爱的歌曲着手,去诠释诗歌的表现手法,能收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诗歌鉴赏是一门艺术,若能以意逆志,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以自己的心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就一定能把握住诗歌的精髓,感受到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从而步入诗歌鉴赏的艺术殿堂。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考试考100分的秘诀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