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结合工作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17发扬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每当一批又一批游客来到红旗渠,仰望太行绝壁,远眺滚滚漳河,无不为“人工天河”的奇伟而惊讶:“在那么困难的年代,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这渠,这水,正是千百年来林县人追梦圆梦的写照。自古以来,林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修渠引水的愿望早已有之。让子孙后代有足够的水、再无生存之虞,是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的梦想。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凿一条水渠让漳河水穿越巍巍太行山,工程量之大,技术难度之高,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来说,这个梦想遥不可及,但林县人知道,只有梦想实现才能彻底改变命运。

  勇于筑梦,敢于圆梦。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山河”的豪情壮志,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锤一钎地开凿,一砖一石地砌筑,10年时间,1500公里,10万人的心血和汗水,林县人民用勤劳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建成红旗渠,结束了林县水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历史。

  梦想没有终点。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80年代十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县的建筑业品牌蜚声国内;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创新创业千帆竞发;现在,“美太行”的蓝图绘就,经济转型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和谐宜居。当林县撤县建市成为了林州,这里的人民继续行进在新的圆梦征程中。

  如果说红旗渠是一个奇迹,那么奇迹还在延续。从半世纪前红旗渠引来“第一桶水”,到今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0亿元,县域经济在河南省排名位列前十;昔日纪录片《红旗渠》中看到的荒山秃岭,现在满目青翠、游人如织,成为国家级风景区,每年迎接游客400余万人次……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驱,软环境和硬实力同升,一个现代化城市正在太行山东麓拔地而起。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不利,也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来改写,安林高速、林长高速、鹤辉高速、晋鲁豫铁路,交通动脉打破了太行千年屏障,为发展拉开了骨架,打通了关节,使缺陷变为优势。

  林州的发展成就再次证明: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从上世纪60年代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发展到今天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林州人干事创业的品格特质,党员干部创新、实干、为民的生动教材,支持经济不断升级的“源代码”。

  眼前的红旗渠宛如一条漫卷的飘带,飘扬在太行山壮美的峡谷之中,真切而实在。它像一座丰碑,激励着今天的追梦人——昨天的梦,已然成为现实,今天的梦,也必将实现!

红旗渠精神结合工作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幸在党工委的组织安排下,和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于7月20日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回忆起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参观红旗渠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红旗渠的修建,迄今发挥效用造福于人类四十余年,这一工程的伟大享用于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当年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都相当落后的情形下,能够提出劈开太行引漳入林的伟大设想,体现了我们党心系群众百姓千家万户。以杨贵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为彻底改变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带领林县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不屈不挠与天斗与地斗,历尽艰辛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建起了“人工天河”,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红旗渠十几年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深刻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红旗渠的精神使我深深的被震撼,被感动,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信念,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积极发挥创造力。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征文:守护红旗渠精神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党的xx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xx年,三月的晋冀豫大地,尚有一丝料峭春寒,在三省交界的林州市任村镇牛岭山村,“中乔大三农”牛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项目正在火热启动。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董事长乔书领向全地区百姓郑重承诺:牛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要用红旗渠精神带领乡亲们圆一个绿色“中国梦”。

  乔书领掌舵的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注册资本5亿元,集团投资开发建设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太空农业、太空育种、国防教育基地、“硒硒皇后”农业品牌富硒产业、园林景观、休闲农业与旅游一体化产业。近年来,公司积极筹备组建红旗渠国家农业公园开发公司,专业运营旅游文化项目,并将绿色生态乡村旅游项目作为未来投资发展的重要方向。

  红旗渠国家农业公园以生态、养生、健康为主题,其的亮点之一是开发系列富硒有机食品:富硒粮、富硒菜、富硒水、富硒肉蛋茶的菜篮子,鼓起人民大众的钱袋子,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粮,放心菜,喝上放心水。

  公园总面积达数平方公里。园区以露水河湿地纵向发展为基础,以保护性开发皇后古村为核心,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大太行活态博物馆、红旗渠画院等设施,将建成集古村保护、建筑观赏、文化体验、花海景观、农业休闲、健康避暑胜地、养老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主题公园,并将红旗渠国家农业公园建成太行山旅游新名片、太行山文化遗产保护区、中原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典范、国家AAAAA级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这是已过天命之年的乔书领对红旗渠的又一次回馈,也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红旗渠的血脉联系,他在无声地滋润着一片片山川,造福了一方方百姓。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做为一名党务工作人员,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市直机关党工委组织的红旗渠学习考察。短短两天的“观、听、感”三位一体的学习考察,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和洗礼。

  观——“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在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险滩峡谷之间历时十年建成的“人工天河”,这项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走在红旗渠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不禁为当年建设者们的超凡智慧、卓越胆识和顽强毅力所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绝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插在太行之巅的一面精神旗帜。

  听——党校老师全面解读。林州市委党校老师用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为我们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短短十六字的红旗渠精神,字字千斤重,那是林县党和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结晶,那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历久弥新。我们不仅要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坚定理想、激发热情、锤炼品格、苦干实干,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色业绩。

  感——党员群众齐心筑梦。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感人至深的顺口溜是林县党员群众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就会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县委书记论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很小就听过红旗渠的故事,当时懵懵懂懂,一知半解,感受也不真切。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红旗渠故事发生的地方,心情颇不一样。

  为了学习红旗渠精神,我们一早5:30起床,6:30就驱车前往林州了。

  路上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果真是第一批到达的参观者。随着讲解员的叙述,把我们缓缓拉回到过去的林县。

  这里是被太行山包裹的一个小盆地,常年缺水,靠天吃饭。解放前,林县发生的灾荒,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干旱,最残忍的是还发生过三次人吃人的悲剧。前后因为干旱饿死的人多达1650人,林县人祖祖辈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喝上水,改变水贵如油的生存困境。

  展厅里面有一幅画,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汉在大年三十这天挑着水桶,到几十里外的村庄去取水。排了一天的队,终于挑回一担子水,老汉一路小心翼翼,生怕把一桶比油还金贵的水洒落一滴,因为家里人就指望这桶水过年哪!可是,快进家的门槛时,刚刚过门不久的儿媳妇好心去接公公手里的水,一不小心滑倒了,连人带水一起都翻倒在地上,水撒得一滴不剩。公公和儿媳欲哭无泪!

  公公和一家人也没责备儿媳妇,跟邻居借了一盆水,勉强煮了锅饺子,算是把这个年过掉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大年初一早上,儿媳妇在自己房间上吊自缢,她觉得对不起一家老小,无法原谅自己。只有一死了之,算是了却自己的愧疚吧!

  可见那时一桶水的金贵,甚至让人不惜舍命换水。

  这样的类似悲剧在林县上演了很多很多!

  1954年,林县人民的希望终于来了!26岁的县委书记杨贵自从到任的第一天就下决心要带领人民筑渠蓄水,彻底改变林县为水所困,民不聊生的落后局面。

  展厅里这样一张图片映入眼帘,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扛着工具,走在队伍的最全列,后面跟着林县的青壮年劳力,大家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山西漳河的源头,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红旗渠工程。

  这一工程从1960_1969年,历经十个年头;跨越山西、河南两省,路线长达1500公里;干渠多大2000多条;修成以后灌溉林县74母土地;哺育这里近70人口。在这个工程中,牺牲的人多大84人,包括工程的吴设计师,他当时年仅27岁。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但从此,林县人民彻底不再为水犯愁,过上了有水喝的滋润生活;农田水利也得到大力发展,为林县成为河南的农业大县打下了基础。

  参观红旗渠和青年洞,给我们一行带来深深的震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领人民真抓实干。

  那时的领导干部没有特权,跟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而且,跟民众一起拼搏,同吃同住同战斗。

  杨贵在修建红旗渠前立下军令状:如果修不好,我对林县人民有罪,是林县的千古罪人,我愿从太行山最顶端跳下,以示谢罪。

  这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如今的官员学习。如今的林县人,只要一提起杨贵都是连连称赞,称他为林县的救星和恩人。百姓的口碑就是最高的褒奖,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荣誉哪!

  二是发扬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的精神。

  三是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红旗渠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中国的发展还是需要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这才是中华民族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外敌不敢入侵,国内繁荣昌盛的法宝。唯如此,中华民族才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值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红旗渠精神引我成长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爷爷谈论红旗渠,但总是听的我一片模糊。

  随着时间的走动,六岁那年第一次看到了红旗渠,八岁那年与爸爸一起读了《坚守精神高地,当好精神传人》这篇文章,脑海里渐渐清楚我们就是红旗渠的传人,就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我们林州的今天是几代人对红旗渠精神的笃定和坚守,今天的林州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拿出了修红旗渠的态度,把任何一件事都当作是修红旗渠,正是修红旗渠这件事不停的重演,才成就了林州发展、林州自信和林州今天。

  她的精神,永不过时……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老祖辈们在巍巍太行悬崖绝壁上苦战10年,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红旗渠。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走进学校,走廊、楼梯,还有好些地方都张贴着有关红旗渠的手抄报,最引人瞩目的是西三楼,处处都展示着红旗渠的各种风采,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感人肺腑的故事,无一不让我震撼,令我感动。红旗渠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地标。不仅是我们林州的、河南的,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每次来到渠岸边,看一条蓝飘带缠绕太行,总有种“重整林县河山”的召唤。作为一名红旗渠的传人,从小受着红旗渠精神哺育,喝着红旗渠水成长,它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去发扬、去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敢于担当、学以致用,让红旗渠精神时刻支撑、指导、指引着我,让自己更加积极努力,拼搏向上。

传承红旗渠精神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杨贵,是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更是林州人眼里英武豪迈的大英雄!而就在今天,0点48分,91岁的杨贵老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经常听太老爷说,当时林州水源奇缺,再加上常年干旱,水贵如油!人们都是靠天吃饭,老天爷不下雨就沒有粮食,没有收成!就是有水,人们也用的不能再用时,才舍得拿来浇菜!幸好杨贵来了……

  我曾经见识过红旗渠的伟大壮观,但他们是怎么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在这悬崖峭壁间,修筑好这长达1100多米的人工天河呢

  原来,是杨贵书记带领众人,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在太行山间奋斗!自力更生!用普普通通的大锤、锄头、小推车,坚持苦干了10个春秋!硬是把林州和山西的漳河水连接!让林县人喝上了清水!吃上了一顿饱饭!直到今天,历经四十多载的红旗渠仍在造福着林州人民!

  杨贵爷爷您虽然离开人世,但是您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您是我们林州人的骄傲!我们会牢记您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学习,把林州建设的更美丽!

红旗渠的精神

  分水堰,将脚下的浊漳河水分成两条,潺潺流淌,低头看看脚下,这哪里是水啊!这分明是一代人的血汗,一代人的希望,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啊!

  走进展厅,林县曾经的缺水呈现在眼前,土地干裂,寸草不长,民不聊生,无奈的人们只有拜佛求雨,然而一年又能有几次上天显灵呢

  一桶水,一条人命。年迈的老公公为了一家人过年能吃上一顿饺子,一大早起来从遥远的村子里挑来了一桶水。很晚才回家。等在家门口的儿媳妇迎接上来,接过了担子,可是过门槛的时候,她一不小心,摔倒了,一家人过年的水,洒了个精光。老公公急忙安慰她说,没关系,我明天再去挑一桶水,一家人好好过个年。可是眼睛里,却止不住那悲伤的泪水,这正是林县人民对水的痛啊!当天晚上,儿媳妇想不开,在后院上吊自杀了。在这里,水真是比金银甚至是人命都珍贵。林县人民怎甘心世世代代如此!他们自发组织,从千里之外引来上和漳河水,一路上,见山开山,遇岭跃岭。路程的遥远,工程的浩大,开凿的艰辛,统统被他们踩在脚下。这一切都是为了水!水!水!

  辛苦的工作,只为那一天啊!渠要通水了。两岸插满了红旗,人民欢呼雀跃,来视察的领导在高处看到这两岸红旗,高兴得说,这。就叫红旗渠吧!

  缺水以是过去如今的林县以建筑业闻名全国.林县的发展正是见证了中国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红旗渠精神力量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习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习,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精神立市”是林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弘扬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给红旗渠精神赋予更多更典型的新时代内涵是每一个林州人的义务,热爱林州,建设林州,让林州红旗渠精神如万泉湖里的水一样永不断流。我是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林州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多么希望我的家乡能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太生这样的高端人才,涌现出更多像李广元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更多像张福根这样的好干部,涌现出更多像王生英这样的好老师,涌现出更多像万福生这样的大慈善家。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勤劳朴实的林州人民,让我们团结起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努力奋斗!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可谓是人间建筑之奇迹,天下之水利之奇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边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

  由此,红旗渠精神诞生了。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当作规范的典型精神。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长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吗,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

  开拓创新,生物进步的写照,不仅仅是人类,就连动物也是如此。多少种动物为了生存,找出了新的觅食方式。在太古时代,又有多少的发明创造,让我们人类成为无愧与天地的万灵之长,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

  团结协作,更始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虽然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多了,但又有多少人为了或做间的蝇头小利勾心斗角,最后不成,情谊也不在了。

  无私奉献,这便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包含了一切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你愿意为祖国无私奉献时,你会去好好的学习

  红旗渠,让我记住的并不是修成前,当地的落魄,也不是修成后当地的富饶,使我们安于现在的幸福状况,而是让我们记住,他的落差,正是因为有了红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打懂得落差。当我们拥有了红旗渠的精神后,我们便能让我们现在原本幸福的生活更幸福,快乐的生活更快乐!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小学教育期刊

德育故事大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