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的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感人母爱小故事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已没有多少能留下,而至今记忆犹新的,便是母亲给我织的毛衣了。

  那时候,对于小孩儿来说,没有什么比穿新衣服更让人兴奋的了。买的衣服很少,大部分人都是自家大人用布缝制的,而母亲却总是用比布更贵的毛线帮我织毛衣。同村的小孩中,我穿新毛衣的速度是其它小孩穿新衣服的好几倍。每年夏末秋初,母亲就会买来毛线,将它们绕成一团团的球,然后抽着空,在白天或晚上给我织起毛衣。而我则会兴奋地坐在她身边,盯着她的手和手上的两根织针飞快地交着叉,挑着线。每交叉一次,就预示着我的新衣服又近了一点。

  新毛衣终于打好了,但是远远没到穿毛衣的时候,便在心里暗暗着急,冬天怎么还不来呢?好不容易盼到了转北风,气温一降千里,便立马将新毛衣穿在了身上,高高兴兴地去找伙伴们玩。他们便总会带着羡慕的眼光,跟在我的屁股后面一蹦一跳,听着我的号令(那时候伙伴们在一起玩,谁有了新玩具或穿上了新衣服,他便是绝对的男主角了,所有人都会唯他马首是瞻,听任他的差谴)。我俨然成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司令了。

  曾有人问我妈妈好不好,我说好,又问哪里好,我想也没想就说会给我织很多的毛衣。在幼时的思想里,妈妈的好,便是她给自己织的毛衣,而之所以只记住母亲能给我织很多的毛衣的好,是因为有了新毛衣的直接结果便是很多的伙伴们聚在身后,听从我的指挥,满足我幼小心灵里想让别人都听我指挥的虚荣心。

  后来长大一点了,巳没有伙伴会因为你身上的一件新衣服而团团围住你转了,但每一次穿上新毛衣,仍是能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羡慕甚至或妒忌,对我的新衣服抑或那个好母亲,所以我的脚步间仍是充满着自豪与轻快的。

  及至上初中时,同班的同学巳经再没有穿那种织的毛衣了,取而代之的是街上卖的各种各样的时髦毛衫了,款式新潮,惹人注目,只有我,仍穿着母亲织的朴素的毛衣,像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这时,轮到我去羡慕别人的新衣服和他们的父母了,能够给他们那么多的漂亮的衣服。我甚至从他们的脚步里看到了我曾经也拥有过的感觉,轻盈、自豪。

  后来回到家里,就跟母亲赌气,将身上她织的毛衣脱下来扔到一边,任母亲怎么劝就是不肯再穿上。母亲没法,只得去买了件漂亮的毛衫给我。而那被我扔诸一旁的毛衣,仍被母亲握在手里,时不时地劝我穿上,说打的比买的暖和等等,企图用这种持久战软化我,让我乖乖就犯。而我却是母亲越要我穿,我就越偏不穿。

  看着我越长越高,以前的毛衣巳不能再穿了,母亲叹息着,将它们一件一件全都拆掉,绕在一团团毛线球。我暗自得意,你终于知道我不穿织的毛衣的决心了吧!然而还没得意几天,母亲又逼着给我量了量身,拿出毛线球抽着空给我打起了毛衣,而我已远没有了幼时看母亲打毛衣时的兴奋了,相反的,还有了一点烦。

  毛衣打好了,但这次母亲并没有要说服我穿上它的意思,只是将它放在我的衣柜里,默默无闻地混在一大堆衣物里,让它表现着自己特别的朴素与厚实。每次一打开衣柜就能看到它,却没有一次拿出来穿过,虽然我知道它绝对适合我的身材,也绝对够温暖,但在流行的毛衫面前,我巳经迷失了最初穿起母亲织的毛衣的那份温情。

  随着我的身体的不断成长,母亲也开始了将那些我未穿过的旧毛衣拆一遍又打一遍,依然只是默默地将它放在我的衣柜里,让我一次次看见它们,又一次次将它们塞到最角落。而母亲的所有动机,只为能碰上我偶然的心血来潮将它们穿上身。

  到现在,外出打工巳有几年了。母亲为我织的毛衣似乎成了我的历史,只有在偶尔的记忆中闪动,给记忆中童年的岁月抹上一层透着暖暖母爱的温馨色彩。每年临近冬天,母亲总会打电话来询问这边的天气情况,叮嘱着多加点衣服,未了总要问一句要不要帮你打件毛衣寄过来,打的总比买的要暖和。而我总是拒绝,说南方的冬天是很暖和的,连毛衫都用不上,更不要说毛衣了。电话那头母亲没有作声,然后便默默地挂断了。

  眼看今年就快要过完了,特地请了个长假想早点回家陪陪父母。估计了一下家乡的天气,遂备了几件厚外衣就登上了回家的列车。

  南方的天气一直是温暖如春,刚上车时都觉得有了点热意,随着列车北移,气温越降越低,及至下车正是凌晨三点,前后之差犹如从火炉边跳进了冰窟。天空忽忽地飘着雪,我己是穿上了最厚的外套似能感觉出阵寒意从底下往上钻,嘴唇冻得酱紫,手脚都有点不听使唤了。一回到家里,尚未来得及向父母招呼一声,就扑到火炉上去烤火,方才感觉到一点暖意。

  “来,把这个穿上吧!”母亲不知从哪里拿了件织的毛衣递给我。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它穿在了身上,竟刚好合身,这才感到一股踏踏实实的温暖像冬日里的一枚太阳,紧紧包围了全身。然后,母亲又拿出好几件五颜六色的新毛衣交给我说:“这都是给你打的,看一下合不合身。本来想寄给你的,又怕你不肯要,现在你回来刚好可以穿了。”这才明白,身上的毛衣原来是母亲专为我而打的。我默默地接过毛衣,用手轻轻抚摸着,有丝丝暖意从手心传上来。

  看着这些由母亲一针一线织起来的毛衣,原以为它只是我的历史中的一个片断了,却想不到仍时时刻刻就在我身边,不管我曾远离天涯,还是近在咫尺,中间所隔的距离从没有超出过母亲的视线。

  此刻,我似乎真真切切地又体验到了属于儿时的那份穿着母亲织的毛衣才有温暖,如一口温泉般,丝丝缕缕的将我的每一个细胞都浸在了其中。蓦然回首,发现母亲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脸,眼里的关爱流水般源源而出,全洒在我的身上,才发觉包围在自己身边的其实就是母亲的爱,是那所有情感全都寄托在一根长长的毛线而后又将其千绕百绕成一件毛衣只为温暖儿女一身的爱子之情,是那并不要求你能发觉去回报却随时随地都存在的母爱。

关于母爱的小故事

有关母爱的感人小故事

  这天,位于市郊的一家大型化工厂突然发生了液氨气体泄漏事件,公安、消防等部门挨家挨户通知化工厂附近的住户赶快撤离,以确保安全。

  住户很快疏散完了,大家正要松口气的时候,有人发现,离化工厂最近的一幢家属楼上还有人。几名干警上去一看,是位老太太。她眼睛不太好使,有白内障,看不清东西。等干警耐心地向她解释要撤走的原因后,她一个劲儿地摇头,说:“我不能走,我要等我的儿子回来!”几名干警想了想,悄悄从外面叫来一个人,让他装成老太太的儿子,亲热地上去喊“妈”,要老太太赶快离开。老太太眼睛虽然看不清,听得却很仔细,她坚决地摇头,说这人根本不是她的儿子。

  泄漏的气体即将造成重大危害,这里已经越来越危险。这可怎么办呢? 干警决定分头找老太太的儿子。通过询问社区工作人员,终于查出了老太太儿子的下落,于是赶忙开车去接老太太的儿子。

  半个小时后,老太太的儿子被接来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上前一握手,老太太便立刻感觉出来了。老太太没再说什么,顺从地让儿子把她背下了楼。

  在儿子背上,老太太轻轻地说:“好孩子,妈妈一定会等你回来!”

  一听这话,儿子腿一打战,差点没摔倒。这个家,他已经七年没回来过了,因为他参与贩毒被判了刑。妈妈的这句话,为已心如死灰的他又一次注入了一股力量。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妈妈都会等他回来。

伟大的母爱故事

  母爱,多么平凡的字眼,但她又是多么的不平凡!

  妈妈对我的严厉,曾经被我无数次地记恨,虽然我没有胆量与她大喊大叫,但我却常常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偷懒,做一些妈妈不允许做的事,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平平,生活上一直马马乎乎,妈妈为此伤透了心。

  自从我上初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渐渐明白:妈妈的严厉,也是一种爱。这种爱,有时看起来非常残酷,不近人情,但是这种爱,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在学习上取得了一次次令人羡慕的成绩。

  记得有一次,晚饭刚过,我便嚷嚷着玩电脑,妈妈被我“死缠烂打”得没了办法,只好说:“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我检查一下,如果做得好,就可以玩电脑。”虽然不能立刻就去玩电脑,但我玩电脑的希望还在,因为我早把所有作业作完。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所有作业一块做完了,却发现妈妈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你看看你做的数学题,书写潦草,步骤不全,还做错了这么多题……”最后一口气把我的数学作业撕了精光,“重做!”望着妈妈生气的脸,虽然我心中极为不乐意,但我知道:妈妈这么做,确实是为我好。因此,我认认真真地把数学作业重新做了一遍,妈妈把我不会做的题详细地讲了一遍。

  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进行了数学测验,第二天,就如我所预料的一样,在全班同学都投来的羡慕目光中,在他们的热烈掌声里,我如愿以偿地领回了我的那份满分试卷。那种感觉简直是“棒极了!”

  妈妈对我的严厉,不只在我的的学习上,在我生活的任何方面,妈妈对我的要求都很高。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妈妈教会了我洗脸、刷牙、整理自己的房子……并且都要做得很好,稍一懈怠,就会被妈妈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有时候还会受一些皮肉之苦。尽管当时并不理解,但我还是把一些同龄人不会做的事,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现在才知道,妈妈是想让我做任何事都要有个认真的态度,无论自己有什么理由,都不能马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感谢妈妈对我的严厉,您的这份爱会给我战胜任何困难的无穷力量,指引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拼搏向前,永不言弃。

关于母爱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中国西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这里的居民用水全都是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用军车运来,每人每天限定只能用3斤水。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

  有一天,一头一向忠实憨厚的母牛渴极了,她挣脱缰绳,强行跑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等待军车的到来。终于,当运水军车到来的时候,母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嘎然而止。

  母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喝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5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母牛这般倔犟。

  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司机用尽各种办法试图驱赶母牛,可母牛就是不肯离去。后来,母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母牛,母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母牛的凄厉哞叫,在寂静的沙漠中显得分外悲壮。

  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前面。出人意料的是,母牛并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

  此时,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母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母牛的眼睛。

  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牛和小牛眼中的泪水,在场的很多人也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没等牛的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地往回走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黄海边。在那里,吃鱼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一位老乡从集市上买回来几条活鲶鱼,照例放在大锅里烧水活煮鱼,眼看着鱼在沸水中狂蹦乱跳,绝望地探出头来,大口地呼吸着空气。

  但其中有一条鱼与众不同,她没有挣扎,也没有本能地探头出水,而是将头和尾贴在烧热的锅底,并极力把腹部露出水面。

  老乡好奇地观察着这一切,心里很纳闷。他试着用筷子帮助一下那条自讨苦吃的鲶鱼,让它的脑袋浮出水面,但是她很快又回复原状。水渐渐滚开了,那条鲶鱼的头部和尾巴已经被高温的铁锅烫得焦糊,但肚子基本没变样。

  把鱼捞出锅后,老乡迫不及待地把那条“笨鱼”破开,想看看她到底是什么毛病。雪白的肚皮象窗帘似的拉开,里面露出一团团大米粒一般透明的鱼籽。

  老乡全家都傻眼了,那一锅鱼据说他们没敢吃一口,而是象出殡一样送进了大海。事情传开去,乡亲们啧啧称奇,有的甚至唏嘘不已。从那以后,煮活鱼的做法在那里绝迹了。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

  这个故事是一个老农民自述的亲身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个老农民一家缺乏粮食。于是,他经常下夹子捕捉野兽,夹子有时会捕到狐狸、黄鼠狼之类的小动物。一天清晨,他去收夹子时,看到夹子上夹到了一只黄鼠狼,拿起一看,他大吃一惊,手里只是一张黄鼠狼的皮。显然,黄鼠狼被夹子夹住之后,依靠着强烈的求生本能而忍痛脱皮逃跑了。他想,没有皮的黄鼠狼肯定死在不远的什么地方。于是,他沿着血迹寻去,在河沟里发现黄鼠狼藏身的地洞。

  挖开一看,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窝还未睁眼的小黄鼠狼,正趴在脱了皮的已经僵硬了的母黄鼠狼身上,不断地吸吮着母黄鼠狼的乳汁。

  这位农民看着这个悲壮的场景,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久久地沉浸在自责的痛苦之中。最后,他将那张黄鼠狼的皮盖在了母黄鼠狼身上,用土隐藏好地洞,才含悲离去。

  从此之后,这位老农再也不下夹子捕捉野兽了。

  第四个故事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

  一对母子被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可是却竭尽全力地维护着怀中七个月大的婴儿。

  几天后,救护人员挖洞发现他们时,母亲已经死亡,而那婴儿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就咬断自己的指头,用自己的鲜血让孩子活了下来,而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第五个故事发生在某地游览区的一次缆车坠毁事故中。

  缆车的钢缆突然断了,缆车从110米高的空中坠下。

  在缆车落地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母亲本能地用她的双臂死命地托着两岁的儿子,任凭自己的身体受着强烈的撞击,她用自己双臂的缓冲来保护着儿子。当救护人员赶到时,母亲已经死去,但她的双臂仍然托着大声哭喊的儿子。

  这感人肺腑的一幕令所有的在场人员泪如雨下。

  第六个故事发生在东欧。

  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虽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

  2002年2月,母亲为了让女儿开心,带女儿一起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途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道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

  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为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的滑雪装而未被发现。

  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母亲用生命救了她。

  原来,为了让直升飞机能够看到她们,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片白雪。最后,母亲的尝试成功了,直升机因此而发现了她们。这六个故事表面上是在讲别的动物和人,而实际上是在展示着我们每个人的过去。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曾经无数次地在六道中投生,做子女时,无数的母亲——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曾经像这六个故事中的母亲一样,奋不顾身地用生命来关心和呵护过我们。

感人的母爱小故事

  前段日子从昆明发往泸州的客车发生车祸后,某报社的记者用镜头拍下了令人潸然泪下的珍贵一幕……车祸中,为护子而受重伤的母亲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忍着剧痛哺乳连死神也不忍掠走的婴儿。饥饿的孩子那得到满足、却又对异样气氛充满疑惑的眼神,令我们不由得为之一震:车祸是如此可恶,母爱是如此伟大……

  看过这个震憾人心的故事的人,读者朋友你有何感想

  该日9时40分,一辆从昆明方向驶往泸州的卧铺车在嵩待路待补收费站被一辆货车撞翻,致使15人死亡,19人受伤。在幸存者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未满一岁的婴儿。

  “哇哇”直叫的孩子躺在一直昏迷不醒的母亲身边哭了将近一个小时了,护士们用手轻轻抚摩着孩子冰凉的小手,细声细语地说:“她可能是饿了。”除此之外,便是氧气通过净化水时发出“突突”的响声。

  两个小时过去了,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好像被孩子的哭声“闹”醒了。但不能说话更动弹不得,滚烫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无声地流下来。她眼睁睁地望着记者,好像想说什么。

  记者看着还在不停哭闹的孩子,突然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在护士的帮助下,把头上插着输液管的女婴抱到了母亲的身边。孩子果然是饿了,她迫不及待地将小嘴伸到了母亲的怀里,咬住乳头吸吮起来,哭声戛然而停。此时,母亲焦虑的表情也缓和了下来。

  站在一旁的记者、护士无不为此情景黯然泪下。这是发生事故的第二天,在县人民医院的一幕。

  这母女俩分别是此次车祸18名幸运者中,年龄最小的伤者和伤势最重的人,母亲张红敏因在事故中腹部受到重力挤压,腹腔内淤积了600毫升淤血,至今还未脱离危险。而孩子阳阳由于在撞车时被母亲紧紧护住,伤势较轻。

  车祸发生后的第三天早上,记者再次来到医院,刚刚能张口说话的张红敏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记者,她家是云南昭通大关人,丈夫在一年前外出打工,不慎摔死。现在家有3个孩子,最大的男孩刚满4岁。而那个最小的孩子正是躺在她怀里不谙世事的女婴,当天正好是阳阳的周岁生日。

母爱

  关于母亲是怎样含辛茹苦的养大孩子的故事,上网一搜比比皆是,我要说的虽然没有特别之处,但我明白,总有一处会感动你……

  安娜是一个农村人,十几岁离开家外出打工。一个人孤孤单单,每天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三餐让她备受煎熬,但是为了生活,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时间如流水,一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安娜也有了自己的固定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从小懂得节俭的她多少有了一些积蓄。家里给介绍对象的开始多了,但是她都给推了,她离家太远了,回一趟家要花去她近一个月的薪水,她舍不得。她甚至有让家人不可思议的想法:在外地成家。起初家人不太同意,嫁出去的女儿割下来的心头肉,况且还要嫁那么远。后来安娜一直没回家,家人也了解她的拧脾气,慢慢的就不再干预安娜的婚事,而且让她自己决定。

  安娜24岁那年出嫁了,嫁给一个比她大十二岁的年轻人,他在港务局工作。因为工作忙,丈夫总是早出晚归,一天天也在不停的忙碌着……直到婚后5年他们才决定要个孩子,就这样安娜29岁的时候,筱梦出世了。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安娜平淡的生活开始悄悄变化了。

  原来不会抽烟的丈夫学会了抽烟,经常借故不去上班而且回家时都喝的烂醉如泥。安娜慢慢的发现,丈夫突然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她给丈夫生了个女孩,但是生孩子不像生产商品,不合适再回炉。安娜知道这些,但跟丈夫依然是敢怒不敢言。可是,慢慢的,丈夫又开始借故大骂安娜,总是说安娜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安娜也曾好好的跟丈夫说过,可丈夫不但不听,反而出手更重了。而安娜,则在默默忍受着……

  安娜回了一次老家之后,终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婚!她将这个消息悄悄告诉了她的姐姐安丽,她的姐姐却反对她这样做,原因是,孩子怎么办?安娜没有回答姐姐的问题,而是把她最近几年的生活全部告诉了姐姐,临走,她对姐姐说:姐,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处境,这事先别告诉爸妈。就这样,安娜又回到了丈夫身边,她想:离婚前最起码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父亲。那时筱梦还不到一岁。

  又过了三年,筱梦已经会跑会跳了,成了一个很天真很活泼的小天使。安娜在又忍受了三年的打骂之后,最后决定离婚了。

  她回到老家,姐姐不再反对她离婚了,只是在为她的将来担忧,在为渐渐长大的筱梦担忧。

  而安娜好像看出了姐姐的心思,不紧不慢的说出自己未来的打算:

  八年了,我过够了,离婚是迟早的事,姐可能担心孩子在没爸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会受到影响,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在我俩整天的打骂环境中会不会受影响。离婚后我也不想再为她找后爸,我想一个人把它抚养成人,她没有父爱,也许就是命中注定。但我会把她培养成最优秀的孩子,等她长大了,如果想找她的爸爸,想跟爸爸一起生活,我也不反对,毕竟是我离婚才让孩子少了一些她该有的幸福……当然,希望筱梦不要像我当初那样犯了那么多的错,最后让自己痛苦一辈子……姐,不要为我担心了,如果姐真的疼我,那就在我离婚以后,替我照顾着筱梦,我自己出去打几年工,攒够了她上学的钱再接她走,把她带在身边,我们娘俩也互相有

体现母爱伟大的故事

  老友相见,觥筹交错,我一面笑对酒局,一面偷偷看表——每过两个钟头,我就要打个电话回家报平安,电话那头不是我的爱人,而是我的母亲,在家里随着时钟的滴答声而越来越惦记我是否平安的母亲。

  电话接通,母亲欣喜而急切的声音传来:“在哪儿?和谁在一起?几点回来?和谁一起回来?喝酒没有?打车吗?打车要坐后面,东西要拿好,手机没放桌上吧?”

  我需要认真而明确地回答以上问题。因为一旦含糊其辞,电话那头就会传来母亲略带埋怨的声音:“烦了吧?”这时,需要我马上予以否认,同时说些温柔软语加以安慰。我不愿意母亲不高兴,不愿意她在无数个可怕的设想中煎熬地等我。尽管,那些可怕的设想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只有万千分之一。

  但有时,我还是感到自己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有一次,我试图和母亲探讨这个问题。我说:“妈,我现在已经成家了,不是需要保护的少女,而是一个要担起责任的女人。”

  母亲说:“我不管,我就觉得你是个孩子。唉,什么时候我闭眼了,也就不会烦你了。”说完,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我赶紧住了嘴,人老了,心也变得脆弱了。张爱玲曾在文章里感叹:“人年纪大了,就会有点儿怕自己的儿女。”我想,这应该不是怕而是爱得更深、更投入、更全心全意、更孤注一掷。

  爱是分等级的,太深的爱,副作用就是累。在有自己的孩子之前,我不明白这一点。我享受来自父母的、爱人的以及哥哥姐姐的爱,同时也轻松地回报给他们我的爱。但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对这个不谙世事的小毛头,我不由自主地给出的这份爱竟然那么重,重到我自己也无法承受。

  短短几天,我由一个一沾枕头便睡着,一睡便是十几个小时的懒女人,变成了迟迟不能入睡,孩子的一个响屁都会被惊醒的机警妈妈。因为睡眠不足,我头昏脑涨,但还是会因为不放心而拒绝丈夫帮忙冲奶粉。累得不行,还是不愿意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怕万一有什么闪失。

  我被汹涌而出的母爱折磨得苦不堪言。丈夫说:“你应该学学人家‘老外’,让孩子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努力学着放开。晚上,狠心一个人去睡,结果一躺在床上,无数个担心便涌上心头:担心孩子蹬被子着凉,担心丈夫翻身压着孩子,担心孩子掉到床下……最后蹑手蹑脚地从熟睡的丈夫身边把儿子抱走了,才算踏实。

  我不得不爱,因此我不得不累。累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份负累将伴我终生。一位同事曾这样描述她初当母亲时的感受:心被一根铁链套住了,而且永远不会解锁。那根铁链就是爱,不可自控的爱。

  去年,单位里有一个女同事自杀了。起因是保姆不小心摔伤了她两岁儿子的后脑,孩子当晚做了开颅手术,使孩子的大脑发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半年后,这位母亲终于承受不了心里的愧疚,留下少不更事的孩子撒手人寰。她做出弃世决定时,必然没想到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对她的爱丝毫不比她对自己儿子的爱少。这位丧女的可怜母亲,在女儿的追悼会上哭得肝肠寸断,她拼命抓着女儿冰冷的手不肯松开……

  那个场面深深刺激了我,从此,我更加小心地看护儿子。夜里常常做噩梦,醒来摸着身旁儿子的小手,心情才能慢慢平复。一次,儿子得了急性支周炎,我彻底崩溃了,在医院走廊里哭个不停,一连3个晚上不能入睡。丈夫看我急速消瘦,要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我拗不过他,就去了。

  心理医生直接甩给我一个问题:“假如世界末日到来,只有你有一个机会逃生,你会撇下亲人逃生吗?”

  “不会!”我回答得斩钉截铁。

  “好。”他又甩出了一个词,“‘末日心态’懂吗?以后,每天都抱着‘末日心态’过日子就可以了。”接着,他补充了一句:“末日到来前最重要的就是珍惜当下。”

  这剂药方很有效。后来的日子,我一旦想到“末日”二字,再看看身边的亲人,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心态也慢慢平和起来。

  母亲看出了我的变化,悄悄问原因。我和她说出了心理医生给出的“药方”。她沉默一会儿,说:“你姥姥在世时,总想和我拉着手聊聊天,可那时上班累啊,下了班我就想歇会儿,老是对她不耐烦。我总想,等我清闲了,就好好陪她聊,这样想着想着,你姥姥就走了……”说着说着,母亲的眼圈红了:“所以,闺女,我觉得自己挺幸福的,遇上了你这样懂事的女儿。”

  下行的爱,总是这样,让你甜蜜着,负累着。

关于母亲伟大的爱的故事

  母亲的牙齿一向不太好。70岁那年,她来城与我们同住,口中的牙齿几乎掉光,稍硬一点儿的食物就难以下咽。看她扁着嘴进餐时难受的样子,我决定帮她置一副假牙。

  母亲知道了我的想法,起初坚决不依。我知道,她怕我为此花钱。当时,一副假牙要600元。而我的工资每月才100多元。但而立之年的我,人生第一次想到帮母亲做一点儿事情。于是,我“骗”她说,牙医是我的熟人,价格可以便宜很多。母亲在半信半疑中被我拉到了医院。

  牙医对母亲的口腔进行了检查,说必须拔掉几颗残存的半截牙齿。我们犹豫不决,一是因为母亲仍靠这几颗牙齿进食;二是古稀之年的母亲能否承受住拔牙的痛苦。在医生的劝说和承诺下,也是为了彻底根除后患,母亲同意拔牙。忙了几个小时,打了两针麻醉针,弄得母亲满口是血,医生才将残存的牙齿清除。走出医院时,母亲的两腮都肿了,其痛苦可见一斑。

  口中的炎症消除了,母亲去医院清理、修整、石膏取模,前后反复跑了多次,等了两个多月,终于取回了梦寐以求的假牙。然而,母亲戴上假牙后,腮帮变形,牙床疼痛难忍,更不用说吃饭了。假牙完全不合格,我们忙又跑到医院。牙医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都这样,慢慢来矫正。我很气愤,和他们理论。但牙医借口说母亲口腔特殊,只能慢慢地矫正,没有别的办法了。

  多次的修整矫正,假牙仍无大的改进。直到1年后,母亲要回老家独居,戴上假牙稍用力就顶的牙龈痛,根本无法咀嚼进食。拔掉残存的半截牙齿后,她只能依靠牙床吃更软的食物。但临走时,母亲特地用手帕细心地包好假牙。我见了,沮丧地说,扔掉吧,这还有什么用?母亲连连说,有用,有用。看她将假牙像宝贝似的放入袋中,我哭笑不得。

  不久,我回老家看望母亲。村里竟有很多人知道母亲装了假牙,夸我是孝子,并向我打听做假牙的医院。我直犯嘀咕,那副假牙不是不能戴吗,怎么他们都知道呢?渐渐地,我发现也母亲的秘密:每逢有村人来家时,母亲多半戴上假牙,人走后,就立即摘下它……那一夜,我在老屋里久久不能入睡。

  普天下的母亲,总是把光鲜和荣耀给也子女,却独自咽下不为人知的痛苦。村人都知道我孝敬了母亲。但我知道,直到母亲几年后临终,假牙都未能帮她咀嚼过一次食物,但仍被她初见为珍宝,并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反复地向人讲起,无数次地向人炫耀-------是她的儿子,帮她装上了假牙。

关于母爱伟大的故事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宝贝回家”,点击后跳出300多万条信息,“关爱儿童我们共同的责任”几个字映入眼帘。“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建于2007年,专门帮助被拐卖的、被遗弃和走失的、流浪乞讨儿童回家,网站的创建人是张宝艳和她的丈夫秦艳友。

  创办“宝贝回家”网站,是因为张宝艳自身曾遇见的一件事情:张宝艳的儿子跟着外婆外出玩,不小心走散了。几个小时的寻找,张宝艳一家人度日如年。所幸只是虚惊一场,儿子最终安全地回到了家人身边。

  但这件事依然给张宝艳极大的触动,最深的感受是,如果儿子丢了,那她也没法活。从那时起,张宝艳就开始关注有儿童被拐的不幸家庭。有时看到电线杆上贴满寻亲启事,张宝艳说:“除了痛心外,也感到忧虑。这样的寻找方式不仅费力,效果也不好。”直到2002年她接触到网络,意识到这是寻亲最好的途径。

  2006年,张宝艳辞去工作,专职做起了“宝贝回家”。创建初期,面临很多困扰。不仅没有工资,每月打电话都要花上千块钱。随着网站知名度提高,陆续有四名志愿者无偿加入,他们每天要在网上发布寻亲资料,还要随时跟进寻亲进展,并且与警方联络。他们没有周末,甚至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五六个小时。

  网站成立多年,帮助过许许多多寻亲者,但顺利的寻亲经历并不常见,张宝艳和志愿者遇到的冷遇往往更多。张宝艳说,“宝贝回家”网站一路曾受到了很多质疑,她甚至在半夜三更遭到过辱骂。但是,在每次泪水之后,她依然会坚强起来,只因为“还有那么多找不到亲人的家庭需要我帮忙!”

  经过3年探索,张宝艳跟公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她提出“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的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张宝艳和丈夫秦艳友,同时代表着他们身后的千千万万默默行动的寻亲志愿者们,在这条通往希望的道路上,失望与希望交相往复着,他们以别人无法企及的坚韧一路执着前行,他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关于母爱的故事有那些

  80天,九死一生,穿越两市五省,34岁的农民郭永山为了见病重的母亲最后一面,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硬是从山东烟台市走回了黑龙江省依兰县洪克力镇,拥抱了令他魂牵梦绕的病危的母亲。从他好消瘦的脸庞和忧郁的神态中,怎么也抹不掉那惊魂落魄的80天!思绪、情感,就像那一丝丝长线,把他牵到了令其胆战心惊的日日夜夜。

  讨钱,我要回去见病重的母亲

  不知道是第几次站在老板面前了。为讨要自己应得的那份工资时,郭永山才后悔自己这么没日没夜,卖命地努力干活。想想初来工地时老板承诺的每月800元工资,还有年底的红包,他觉得眼前这张财大气粗的脸是多么的可恶。

  为了帮母亲治病,他晚上还到附近的大酒店当清洁员,为一晚上5元钱的收入忙碌着。可半年多了,干活的工资他一分钱也没拿过。要不是这回妈妈病重打电话叫他回家,他也许想不到要来要这笔钱。

  “老板,我妈妈真的病重了,你就行行好吧!”郭永山苦苦哀求,对方却始终横着脸,说他没有钱,要等几天。郭永山在酒店打工一共攒了300元钱,除去给妈妈买药,他的衣兜里只有2元钱了。这怎么回家呢?拿什么钱坐车?拿什么钱给妈妈治病?一着急,郭永山病倒了。

  强撑着身体来到工地干活,由于身体虚弱,工人们让他操纵搅拌机。机器的轰鸣,嘈杂的声音,使得郭永山的内心烦燥得很。他身子一软,一下子跌倒在飞速旋转的电动机旁,他的左手搭在了搅拌机上。只听“哎呀”一声,他的左手食指,立时被搅拌机制钢丝绳绞掉了,鲜血一滴一滴地流淌着。他眼前一黑,就昏过去了。老板吩咐工人将郭送到医院,交了100元处置费,转身就走了。当郭永山和工友们找老板理论时,老板身边几个打手般的人物用拳头把他们挡在了外面。

  没有办法了,伤势稍好,郭永山乘着夜黑风高,逃离了工地。他把给妈妈买的药里三层、外三层地拿塑料袋包好,除此以外,所有的家当就是两个馒头。望着天上的北头七星,他心里默默地呼喊:妈妈,我现在就回家了!妈妈,你等着我回去!妈妈,我等着我给你唱歌啊!

  没钱,沿着铁路走一步是一步

  2004年2月2日一个漆黑的夜,郭永山从山东省烟台市珠玑火车站出发,沿着漫长的铁路线,徒步踏上了艰难的归乡之路。累了,在路基上歇一歇;渴了,趴在河沿上喝几口水;饿了,就把馒头拿出来啃几口。腿肿胀了,就蹲下来用手揉搓;脚磨出大泡,他把鞋脱下,找根细木条,挑开放血,接着再走。

  当他通过一座一里多长的铁桥时,一列呼啸而过的火车带起的强大冲击波冲得他连摔了三个大跟头,险些掉进滚滚的大河里去。他一手抓住铁栏杆,另一只手紧紧地护住妈妈的药品,心里不断地喊:站起来,别趴下,向前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名句

名人小故事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