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阅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读后感·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范文

  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

  我们从书中了解到,三十之前是“庸人”三十之后是“圣人”,三十以前的曾国藩在官场处处碰壁,三十以后在官场左右逢源。那么是什么使曾国藩在官场发生如此改变?我认为关键就是在于他情商的转变。今天,我想以情商为主线,谈谈自己的感受。

  百度对于情商的解释是: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我认为,情商是一个似褒似贬的词汇,因为说别人情商低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但情商也不是判断人唯一的衡量因素,不可能什么事都只谈感情,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只要别人能够提供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交易就可以达成。毋庸置疑我们都喜欢和相处更舒服的人作,可是不管一个人多么难交往,只要能够真正的创造价值,那么就总会有人愿意付出更多的‘交流成本’与其取得合作。社会的现实是人们更愿意与牛人或是强者交往,因为他们能解决具体问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往往只要能获得物质上的绝对利益,人们宁愿放弃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情商只是整体价值链中的一小环。

  关于智商还是情商更重要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人对于情商不屑一顾,甚至觉得其压根就没有必要,因为如果智商不够,也就是同别人共事的资格都没有,那么‘情商’也就无从谈起。而我认为,智商固然重要,情商也很重要。等到自己成为某一个阶层的一员,大家的智商都相差不多,也各自有着明确的分工,此时若想要与人产生合作,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情商只是智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前一阶段,智商用来解决事务问题,后一阶段,工作能力已经得到认可,智商则需要用来解决关系问题,换了场景,处在不同的位置,智商所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就不一样。

  后期的曾国藩可谓是‘高情商’的代表。关于他为人处事的心法至今也仍旧为大多数人所推崇。可是曾国藩的‘通达’离不开前期底层的摸爬滚打和官场浮沉的经验。曾国藩在中了进士之后,独自去拜访商家大户,筹集进京的开支,因为进士之身,所以曾国藩拜访的主家往往大摆筵席,同时也乐的支助他一定的钱财。可是在这之前,曾国藩一家只是普通的小地主,并不会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可是一中进士,身价百倍。曾国藩升迁的同时也带动了曾氏一族的地位。曾国藩的父祖和兄弟因此也摇身一变成为处理地方事务的领头乡绅,大小事宜只要曾家出面往往都能得到解决。这就证明了一个人是什么身份,也就决定了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乞丐纵使情商再高,人们也不会抱着结交的心态去和他交往,皇帝纵使情商再低,世人也会争相谄媚迎合,高情商的表现莫过于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适的反应。清楚自己的身份,便会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如此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自然也就能够接受,同时自己也能知道对方的边界和需求在哪里。承认现实认清自我的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说这就是知己知彼。曾国藩知道如何应对各色人物,能处理好鱼龙混杂的关系,所以后续无论是上级、同事、下属还是家人,他都能以极高明的手段与别人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度。然而曾国藩一族与其同辈的人物即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却也终究没能达到曾国藩的高度。

  情商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究其本质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能把事做好,同时能满足对方的需求,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首要第一点便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别人要什么,找到自己的所处位置便是重中之重。

  今天结合我自身的角色,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认为情商尤为重要。在机关工作十年,我也见证了自己情商一步步的转变。刚才加工作的时候,不太懂情商为何物,说话直来直去,不太估计他人感受,喜怒形于色,很像年轻时愚钝的“曾国藩”,因为情商不高也经常碰壁,不但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心情,还影响到工作的效率。经过几年的工作和他人的指点,我渐渐了解到情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共事,后来我发现,情商的转变给自己和他人甚至单位带来的益处都是很大的,不仅能让自己舒坦,让他人觉得和你相处舒服,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最终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正如大清王朝的许多事一样,机关单位的为人处世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每个人对情商高的定义也不一样,但究其根本,我认为所谓的情商高实际上就是自身修养和格局的不断提高,正如曾国藩三十岁后给自己立下的圣人标准:所谓圣人,就是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万物运行的规律。因此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明并日月,化行若行”。通过“圣人”修行,改掉了性格的弊端、人性的缺点,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自己,要忍得了一时之气,要刹得住口舌之快、容得下厌恶之人、要认得清自身之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情商的修炼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人生的和谐与开心是我始终的追求。最后分享一句我很赞同的话: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这本书,去年读过一段,不知何故就放下了。今年又想起我们敬爱的曾国藩来了,翻出来再读了一遍。先前读书不写笔记,读过就算读过,似乎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前两日读《复盘》,终于下定决心,不能光顾着读快乐,必须慢下来,好好总结,这样才会有进步,否则读过一遍的书,留下的印象是极少的,好书要总结,反复读的。这一本算一本好书。

  读此书最大的感想和收获是看到曾国藩怎样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通过自己的笨功夫成为一个成功的读书人,又怎样从一个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成为一个和光同尘做实事的圣人。曾国藩年青时也意气风发,也是个愤青,按照儒家至刚至猛的方式去待人处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极差,经过痛定思痛,从老庄哲学里吸取营养,领悟到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通常,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曾国藩通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改变了自己的认识,通过真实的行动实践,变得和气,谦虚,周到,能在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让自己也成为马群的中斑马,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学会了打太极拳,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仅凭忠义相激,是不可能的,真正的抱道之士并不多,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之英才。认识到人性,而不是光光感叹人性,而是要去利用人性,做成自己的大事。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在中国是再正常不过了,治军也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对官场有更深的认识,洞彻”不生不灭“的秒处,熟练运用”展“字诀。李秀成被俘虏后,曾国藩对他进行攻心,态度谦和,言语体贴,表达出真实不欺,推心置腹的神态,对李的才华表示欣赏。拿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提早在南京杀了李秀成,在向朝廷抄录李秀成的自述时多处作伪。曾国藩遇到挫折,甚至羞辱,能打掉牙和血吞,有坚韧的意志,自己总结,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打仗的方法也值得后人学习,”结硬寨,打呆账“,打仗第一要求是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也是天赋不高之人的稳妥的办法,值得学习,世人往往自认聪明,却反被聪明误。

  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往,可以看出曾国藩极好的修养功夫和胸怀,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宗棠的一句坏话,私下里也不怎么对人谈起于左宗棠的是非长短,真正做到了想往于江湖,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晚年左宗棠西征新疆仍全力支持,达到了看破功名,跻身圣域的境界,处理天津教案,以自己的名声换得了国家的平安。

  曾国藩年轻时也心性浮躁,坐不住,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三十岁是曾国藩的重要分水岭。他以自己的时间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人类的巨大潜力人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英雄伟人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的潜力发挥的比较充分。而圣人,或者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几乎极致。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首先是立坚韧不拔之之志,接下来要有实行力,每天都认真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言行,深刻反省。人是被决定物,有人监督着自己,战斗力会大涨。曾国藩戒烟,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要在紧要关头,撑得住,挺得起。做事从无恒到有恒,经历了无数的心灵磨难。

  看曾国藩最大的意义就是革除自己的坏习惯,让自己意志更坚定,做事更圆通,做人更柔软,和光同尘,不要再愤青,更好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中国的历史,再艰难的社会都有能做事的人,不要抱怨,比比曾国藩一生的磨难和他的艰苦,自己实在是太舒服了,好好看书,好好思考,好好做事。

读《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有感

  看这本书,我几乎全程都是惊讶,惊讶有三:

  1.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曾国藩的五次耻辱,是他人生五次重大改变的转机。

  2.改变曾国藩的12条日课,对自己之严厉,以及坚持的毅力与恒心,着实让人佩服。

  3.曾国藩40字识人术,不仅说明他学识渊博,更是善于观察与总结。

  下面我再来详细的说一下,曾国藩的5,12和40.

  一.曾国藩的五次耻辱。

  1.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五次考秀才不过,第六次考被公示半个秀才,觉得奇耻大辱,回家后奋发努力,第七次再考终于中了秀才,接着他中了没个人,又四年中了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2.“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曾国藩建议日讲,加强学习,扭转官场作风。皇帝命令他详细解释。于是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并画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由于画得太难看,被大家当成笑话。官场的人笑的不是他的图,而是因为他的作风太盛而对他不满。

  3.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上书《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言批评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原本曾国藩希望自己的这道奏折,能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没想到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4.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讲的是曾国藩到长沙后,看不惯官场现状,处事断案果断,引起了当地官场的不满。于是大家团结起来,给了曾国藩一个下马威。

  这次事件后,曾国藩带着自己招募来的湘军,独自去了衡阳,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十战十捷。

  5.曾国藩的江西之困。这是现实对曾国藩的又一次打击,江西的官场是长沙的翻板,再次被孤立;他申请回家守孝三年,居然得到了批复。

  在家的两年,被他称为『大悔大悟』之年,整个思维方式得到了重大转变。从愤青成了『老奸巨滑』!

  二.曾国藩日课12条心法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人,从他考秀才考了7次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一句不通不读下句,一书不通不读下一本。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日知其所无,每天记录心得,很难得;更难得的是,他还将自己的心得请朋友批复。如此开阔,坦诚,大写的赞!

  三.最最难得的是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术。

  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察人本质的眼力。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读后感.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流传甚广的曾国藩八句相人口诀,可以说是曾国藩对相人术的总结,有的内容也显然超出传统相人术的范围,而融入一些新的考察、观察人的方法。

  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话讲的眼斜鼻歪,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人肯定心术不正。

  第二句是“真假看嘴唇”。口以方、广、厚为贵。又有“开欲大而合欲小”之说。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场把所有的人都带动起来,像谈恋爱的时候也有一见钟情,被对方的一种气质所慑服,有一种追随的感觉。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五句是“主意看指爪”。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手以厚、软为贵。手指纤长,其人聪颖,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鲁。曾国藩说,“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这个心定就是主意定,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3》的读书笔记

  作者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曾国藩是一个被现代人过度“开发”的历史人物,满大街有关他的书,百分之九十都是“成功学”或“厚黑学”一类的。

  张宏杰写了三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三本书出版时间相差近十年,作者的文笔、思路、观点也更加的成熟宏大,从带兵打仗、从政为官到生活百态。让我们更加接近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也对纷繁复杂的晚清社会有更多认识和解读。

  他让我们看到的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还是个人,是一个生活在家长里短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是一个迷信风水、算卦占卜的人,也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兄长与父亲。

  曾国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自我调节,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来的犹豫与坚定、拘泥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体会他的“拙”与“诚”,真切地领略他的做事原则与人格魅力。

  这本书集中写曾国藩与他的战友同僚们。

  今天这篇文章讲讲他与胡林翼搭档生涯。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

  曾国藩是科举京官,是农家子弟,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能保证自己的气节,但是对家庭利益、集团利益,却看得很重。而胡林翼早年是贵族公子,父亲是朝廷高官,又是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所以他遇事,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胡林翼的心胸更大,手段更直,曾国藩则更持慎保守,顾虑多多。

  曾、胡同是湖南老乡且翰林院同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出身、门第、性格、为人大不相同。胡林翼年轻时平步青云,曾国藩年轻时材大难用。太平天国的兴起、壮大,危及清廷,让两个性情迥异的年轻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从疏远到欣赏

  胡林翼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世家子弟,父亲胡达源探花出身,岳父陶澍更是一代名臣。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年轻时恣意声色,放诞不羁,但天资聪颖,胸有大志。利用父亲与岳父的官场基础,胡林翼一入翰林就显出一副势不可挡的“红翰林”之势。连接被任命为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及江南乡试副主考,蒸蒸日上的势头令所有同僚羡慕不已。

  胡林翼看似平步青云的仕途,在人人羡慕的副主考任上,使他的人生发上了极大的转变。本可以一路加官进爵、封侯拜相,因主考官徇私而被牵连,受到撤职处分。这对于已经患病的胡父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年后父亲去世,黯然南归,挂冠回乡,守孝近七年。

  胡林翼不在京城的几年,曾国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国藩出身普通农民,家道清贫、谨言慎行,到京为官后,发誓要精进理学,做圣贤之人,谢绝一切应酬,刻苦修身,发愤图强。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开始了“十年七迁”。

  以前那个让胡林翼没怎么放在眼里的湖南老乡,让他刮目相看,曾国藩已经不是那个木讷、无趣的道学士,而是举世浑浊中,朝廷给予大望的一颗明星。

  几年后的胡林翼,得力于胡家官场的渊源及朝廷对人才的爱惜,挂冠七年之久,在朋友们的相助下,捐得贵州安顺知府一职。

  在贵州他做到“不取官中一钱自肥”。亲自带兵剿匪,出入高山深谷,废寝忘食。每到一地,匪患顿息,也凭此举再次得到朝廷的认可。

  从欣赏到合作

  胡林翼从浪荡公子转变成吃苦耐劳地方官之际,曾国藩也完成从文人到武官的转变,咸丰二年,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因太平军席卷两湖,墨絰出山,创办湘军。

  咸丰三年年底,胡林翼带领六百贵州练勇,离开奋斗八年的贵州,成为湘军的一部分。

  是年,四十三岁的曾国藩与四十二岁的胡林翼,都已步入中年,终年劳瘁之下尘满面、鬓如霜,不复年轻时的风华正茂。

  这时候的他们,一个是经数年边远地区政务磨炼,年少轻狂褪去,励精图治,待人诚恳。一个是早年拘谨谦让中更多了沉稳踏实、干练自信。

  这种相互的转变,给曾、胡以后的军事合作中团结协作、相互信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九江、梅家洲之战中,胡林翼与曾国藩部下配合良好,屡立战功。

  咸丰五年三月,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但是湖北还在太平军手中,为尽快拿下湖北,胡林翼向曾国藩请求救援。此时,在九江自身难保的曾国藩在手下能用之将、可用之兵只剩下罗泽南一部的情况下,同意罗泽南另剿湖北。

  曾国藩从天下大局看,虽然他坐困江西,一筹莫展、惊险万分。但是武汉更重要,自己的安危次之。胡林翼得精兵后,夺取湖北、江西、安徽等,屡建大功。

  曾国藩关键时刻的自我牺牲,危急时刻全力支援对方,使得曾、胡二人的情谊在危难之中日渐加深。

  从合作到生死之交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拙诚”。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拙诚可能一时效率不高,但是持久,没有后患。而胡林翼以“权术”为用,注重的是高效率。为了迅速达到目的,他绞尽脑汁,需要用权术的时候毫不犹豫。所以他做人做事很主动,力求占尽先机。

  曾国藩持重谨慎,黏滞拘泥,做事四平八稳;胡林翼明快胆大,敢冒风险,擅于权术。老成持重再进一步就是贻误战机,明快进取也容易一着不慎,得不偿失。曾国藩的持缓在胡林翼的促动下没有坚持到底,胡林翼的求速也在曾国藩的中和下没有形成风险。两个人性格的互补,对事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

  虽然曾、胡二人性格、为人迥异,但彼此都能坦诚相待、顾全大局。在多次的战斗中互相支援、协助,急救于危难之中。

  在越来越深入的合作中,两人的友谊不断加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欣赏,更相互砥砺,达到孔子的“友直、友谅”的境界,相互规劝而不相互奖饰。

  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七月死于热河行宫,八月二十六日,积劳成疾,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焦灼中,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时年五十岁。

  曾国藩得知胡林翼病逝,伤痛不已,彻夜难眠,惘惘若有所失。

  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一个是为国效忠,达到孔子所说的圣贤境界;另一个是发扬光大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心中,国家、家族的分量同样重要,甚至没有了国家,家族还要继续延续。而在胡林翼心中,国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虑及家族和亲人,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身处不同的家族中:曾国藩家族庞大,兄弟姊妹众多,上有老下有小;而胡林翼是独生子,又膝下无儿,领兵之时父亲也已经去世,没有太多的家族事务挂念,他可以一心一意效忠国家。

  胡林翼的早逝,对于曾国藩来说是祸是福,不可一概而论。就胡林翼的才具、权术、极高的情商,资质平平的曾国藩是很难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最后位列晚清权臣之首。

  曾国藩的悲伤,是壮士断腕的悲伤,除了失去一个并肩战斗的战友、一个心有灵犀的友人、一个极其合拍的伙伴外,他还悲伤于腐朽软弱、不堪一击的清廷中,今后无人能与他携手并进,同舟共济。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望着天花板的夜,是那么难熬……

  面对困难、挫折,一般你会怎么做

  是逃避退缩,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埋在沙土之中;是陷入痛苦,任由情绪狂轰滥炸将自己掩埋;还是怼天怼地怼空气,归咎于他人,一直扮演受害者角色

  有句老话讲得很好,你所逃避的事,永远会以你最无法接受的方式出现在你面前。

  没有未来会出现的东西,而现在没有萌芽的。事出有因,如果不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永远只能停留在自怨自艾的死循环之中。一帆风顺的生活往往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磨灭着我们的意志。

  所以,遇到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他曾坦言,“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本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1.科举考试被公开批责

  “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之前五次考秀才都落榜了,道光十二年这次考试,仍未考中,被湖南省学政责学问太浅,以佾生,相当于半个秀才的身份,被选取充当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这次他认为的耻辱令他更加发奋,转年终于中了秀才,再转年中举,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2.画图丑陋遭讥笑

  晚清的政治背景:外部,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遭到了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官官相护已经深入骨髓。自从做了京官,虽然升迁至副部级官员,但是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觉得自己很没用,既不能直言劝谏,又不甘趋顔媚世。仅凭他一己之力想推动改革是徒劳的。

  3.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道光帝去世后,咸丰皇帝登机,血气方刚,下昭“求言”。曾国藩经过精心准备,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颟顸敷衍的官场现状,没人关心他写的什么,以及他的衷心,却都在讥笑他画图难看。他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和木秀于林当然会招致其他官员的排挤。庸弱的咸丰皇帝也只是摆摆形式,对曾国藩的折子不再回应。于是曾国藩上了一道《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书》,直言批评皇帝,咸丰大发雷霆,欲罪之,但在大臣的劝说下作罢。

  4.长沙受辱

  曾国藩在老家自己的公馆里设了一个“审案局”,专门审理社会治安案件,打击太平军走后趁乱作案的会党、土匪,他雷厉风行,处理方法一是立刻砍头、二是活活打死、三是施以鞭刑,被冠以“曾剃头”的外号。但是他动了官员们的奶酪,审案权是名利与金钱的来源,断了别人的财路当然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长沙副将清德带头闹事,抵制会操,四处动摇军心,曾国藩弹劾清德,并发文书要求鲍起豹逮捕带头闹事的绿营兵。清德被革职,但是鲍起豹借机鼓动绿营兵游行示威。曾国藩一再不累积人品,没有人出来替他说话。绿营兵围攻曾国藩的公馆,差点就把曾国藩刺伤。巡抚骆秉章对此事的处理是把鲍起豹送来的几个绿营兵释放,丝毫没有理会曾国藩受到的损失。

  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借住在一户祠堂里。没有名位,就照旧用长沙时用过的“湖南审案局”;没有经验,就自己不断探索试错,他坚持“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实行厚响和长夫制度,为湘军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制度基础;没钱,他就到处找乡绅“劝捐”,一年募集了一万九千多两银子,却因此得罪了皇帝官位降为三品。终于连成了一万七千人的湘军,在湘潭之战中大胜三万之众的太平军。

  5.江西之困

  咸丰皇帝再派曾国藩支援困境中的江西。但是湘潭之战胜利之后,咸丰皇帝怕曾国藩拥兵自重,依然没有赋予实权,湘军粮饷上的困难一如既往。江西巡抚陈启迈心胸狭隘、寸权必争,对曾国藩多方掣肘,动不动就不给粮饷。曾国藩只好就地筹响,但是侵犯了陈启迈的财政权,任用地方绅士,地方官就扣住不放,甚至对绅士打击报复。他上书弹劾陈启迈,没想到又重蹈覆辙,成为江西的众矢之的。此时父亲去世,曾国藩上书向皇帝诉说自己的困难痛苦,并威胁皇帝如果不给他督抚职位,就不复出山,然后不等皇帝回复抛下湘军直接打道回府守孝。

  天京内讧,太平军内部分裂,于是皇帝顺水推舟,准许他回家守孝三年,实际上是杯酒释兵权。

  经过反复回忆,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四人算不如天算。曾国藩本以为平定太平天国之战与自己没有关系了。不想在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天国势力又回光返照,攻破了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曾国藩。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31省份新增本土疫情

曾国藩十六字家训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