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人物ppt
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在电气焊行业,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张xx。这位技艺高超的农民工,多次在全国行业技能大赛中亮相,均取得不俗的名次,如今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1991年,不满20岁的张xx进入中石化四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工。刚接触管道焊接技术,他就一下子蒙了,踏实肯干的张xx开始了自我培训、自我修炼的艰苦历程。
为了保持焊接手把的稳定性和焊接时身心合一的感觉,他按照师傅的指导,每天到了工地,就找废管段练习焊接盖面技术,每天8个小时下来,焊条头和药皮堆成个小包,工地上能找到的短管他都给焊上了一条条焊道。如今,张xx已熟练掌握氩弧焊、手工电弧焊、埋弧焊等焊接方法,并掌握了十几种材料的焊接技术,成为高级焊工技师,还通过业余学习取得大专文凭。
在工作中,张xx不断创新,攻克一道道难关,在危险作业中,展示出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优秀品质。在沙特卡扬项目施工中,他通过“黄金焊口”展示了他的高超焊接技能。只要是张xx焊接的焊道,苛刻的老外们都是一句“OK”免检过关。2007年8月,广东湛江东兴炼油厂加氢车间的高压管线出现长达45毫米裂缝,由于是高温高压,氢气油线,带压焊接,焊接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万分危险。张xx接到任务后,没有丝毫的犹豫。经过充分的准备,张xx冒着生命危险和不时冒出的两米多长的火龙,经过近4个小时的紧张拼搏,圆满完成修复任务。2007年8月,广东湛江东兴炼油厂加氢车间的高压管线出现长达45毫米裂缝,由于是高温高压,氢气油线,带压焊接,焊接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万分危险。张xx接到任务后,没有丝毫的犹豫。经过充分的准备,张xx冒着生命危险和不时冒出的两米多长的火龙,经过近4个小时的紧张拼搏,圆满完成修复任务。
2015年张xx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尽管已经荣誉多多,但张xx一如平常,仍在用焊把描绘着绚丽精彩的人生。
2020劳动标兵事迹材料
明月章,太仆寺旗草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立足企业、注重实效、求实创新、诚实守信,以良好的信用和信誉赢得了广大消费者,也赢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为企业的高效发展做出了骄人的业绩。
明月章经过钻研探索,在公司内部创建了一套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管理模式——“五系公开管理法”,此管理法于20xx年被自治区评定为“企业现代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创新高。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年生产粮白酒能力10000千升,销售收入2.75亿元,上交税金8160万元,实现利润3242万元,从业人员1000多人,在全区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主导产品“草原”牌白酒在区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公司连年被评为“自治区酿酒行业经济效益先进企业”“自治区a级纳税人”“自治区著名商标”和“自治区名牌产品”等荣誉。明月章荣获了“自治区酿酒行业优秀企业家”“锡盟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锡盟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锡盟十佳青年企业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最美劳动者先进事迹材料
袁宏同志是我公司电器车间主任,参加工作在基层岗位已有24年的时间,凭借自己刻苦钻研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做事态度,不仅熟练掌握本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业务内容,还想方设法积极调动广大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在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也帮助和提高了一线员工的劳动生产技能。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亲身实践,积极参与和配合了机床电器安装、调试的工作,为有效把控现场设备的异常状态和生产的高效安全顺利的进行,出谋划策,建言献行,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多次被相关岗位和部门吸收和采纳。其突出的工作业绩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在获得自身成长成熟的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一、具有奉公守法,团结友爱的道德风范
袁宏同志工作以来,遵章守纪,钻研业务,几乎年年被公司评为优秀职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思想健康,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牢固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作风过硬,在广大职工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公司除了带领和团结好电器车间的一帮人,同时又与公司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在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业绩,无数次得到公司领导层和员工的夸奖。
二、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超高的实践能力和扎实的学习功底
袁宏同志于2004年4月份进入电器车间担任主任,在工作岗位上,他认真学习,虚心求教,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生产现场的环境,而且还熟知了各个系统的电气图纸,并加以运用,还对多个生产故障问题发表了具有自己真知灼见的看法。例如:对于产品的设计、反复推敲,能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特性功能、成本、外观及寿命,做到面面俱到。其次,耐心接受国外客户对产品的更新要求,及时拿出整改方案,设计图纸,理论论证,自己动手安装、测试,得到客户的好评。同时,不厌其烦地解决客户的售后问题,为公司节约服务成本,为客户节约生产时间。
三、具有极强的团队观念和职业操守
江苏江海机床集团2010年与太原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生产基地,近年来,该校多个科研成果在生产基地进行转化,袁宏同志凭借自己过硬的电器方面的技术技能,很快融入了研发团队的研究开发行列,并担当电器部分的主要开发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例如:《高性能智能大型液压滚剪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12年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并获资助1000万元,同时该设备也获得省重大装备首台套荣誉。
为提高一线生产员工的劳动技能,他还积极做到对岗位操作人员的传、帮、带的培训工作。对现场设备极易出现的故障潜在源,教会他们如何辨识和怎样及时排除。
最美劳动者简要事迹材料
张舆景,男,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1年7月参加工作,朔州市第一中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
从教三十多年来,他大胆创新,潜心教改,积极推行“平等参与、分组优化、人人展示、合作探究、体验成功、快乐创新、激活思维、放飞潜能、主体自发、主导驾驭”的新课堂模式,所代班级升学率高,学生中清华、北大、博士后屡见不鲜。他爱生如子,三十五年捐助山区贫困孩子三十多人,2014年为本班一名脑出血学生捐助两千元,并与学校一道发起募捐六万多元。他带队指导两名学生参加“华杯赛”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文献》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其中《课堂教学方法与设计之管见》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张舆景同志先后获得朔州市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全国最美劳动者事迹材料
默默奉献
51岁的廖明在北京市地铁公司坚守了29个年头,同时安全行车29年,成了“北京地铁90万公里安全行车里程第一人”。
2003年,北京地铁13号线使用新型列车,改变了以往列车的控制操纵模式。已经40岁的廖明,在短时间内,不仅掌握了新型列车的操纵方式和基本知识,还创造出了处理列车故障的方法。他发现司机室的车门由于开关次数多,经常产生开关出现障碍的现象,影响乘客上下车和到站时间,跑车时就随身携带一个装黄油的盒子,平时在锁舌上抹点黄油,润滑车门。这方法简便易行,很快在北京市地铁公司得到推广。
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沾河林区瞭望员朱彩芹长年扎根深山老林,是沾河林区第一个夫妻瞭望塔,又称幸福瞭望塔。1988年,只有22岁的朱彩芹和丈夫一起调到通讯瞭望队,朱彩芹是塔长。
瞭望塔建在山顶,海拔高、气温低,朱彩芹每天要在塔楼外观察瞭望上百次。瞭望塔台面积仅有8平方米,夫妻俩买一趟东西来回得三四个小时,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小河里背,有时甚至面临野兽的威胁。每次进驻,夫妻俩都要储存几个月的粮食、干菜和咸菜。工作环境艰苦,朱彩芹身患重病,但她依然奋战在森林防火的第一线。
坚持创新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试油测试大队高级技师田明,从事井下作业已经28年了。试油技术是寻找、开发油气的重要依据。在工作中,田明先后完成了技术创新成果90多项,申请专利30多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吕义聪是一名80后,通过7年的钻研,他掌握了过硬的装配和维修技能。据统计,他已经拥有5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变速器油封装配工具”“空调制冷系统效果提升装置”获国家专利。
“争第一、创优质”是另一位80后电焊高级技师易冉的工作准则。2000年,23岁的易冉成为南车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7岁成为中国企业顶尖的国际焊接技师队伍一员。易冉先后参与了澳大利亚五联平车、巴西铁矿石车、澳大利亚FMG敞车等多种国际新产品车辆的试制。
中国中铁一局五公司精密测量队技工白芝勇,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建筑施工精密测量专家。现在,无论是电子精密水准仪、光学精密水准仪,还是全球定位GPS,他样样精通。他开展的“竖井定向测量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和运用,提高了横向贯通精度,该项成果在2010年获得全国第三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
钻研
干一行,爱一行,还要钻一行。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试油测试大队高级技师田明,28年前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井下作业工人。
试油技术是寻找、认识、开发油气藏的重要依据,但在施工中一些工具不能满足工艺要求。为此,他研究发明了压力计过载保护器,使压力计的过载损坏率由16.6%降为0,测试准确率100%。
20多年来,他先后完成了技术创新成果90多项,申请专利30多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80后”吕义聪是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一名汽车装调工。通过7年踏实钻研,他已经拥有50多项改善创新成果。其中《变速器油封装配工具》《空调制冷系统效果提升装置》获国家专利。2012年,“吕义聪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
“争第一、创优质”是另一位“80后”电焊高级技师易冉的工作准则。
2000年,23岁的易冉成为中国南车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7岁成为中国企业顶尖的国际焊接技师队伍一员。易冉先后参与了澳大利亚五联平车、巴西铁矿石车、澳大利亚FMG敞车等多种国际新产品车辆的试制。
中国中铁一局五公司精密测量队技工白芝勇,凭着不懈钻研这股劲,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建筑施工精密测量专家。
现在,无论是电子精密水准仪、光学精密水准仪、全站仪、还是全球定位GPS,他样样精通,还能对这些精密的仪器进行常规检校。他在武广客专浏阳河隧道开展了“竖井定向测量系统应用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提高了横向贯通精度。该成果2010年获全国第三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
劳动模范事迹范文
杨光菊,女,44岁,中共共产党党员,白云乡红云村妇联主任。她出生在武隆县白云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家庭出身非常贫困。
多年来,他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赤诚之心,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通过自身捐款、社会筹款等多种途径融资,为贫困家庭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援助,为党分忧、为困难群体解难,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3年在水泥厂被评为优秀工作者。1999年,2007年,2011年被白云乡评为优秀党员。
他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爱心,想方设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十几年如一日。他不光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还多方呼吁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共同回报社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之手。
杨光菊不仅仅助学,关心公益事业,还长期的照顾身边的老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敬老爱幼的公益事业中,身体力行,为敬老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此外,他还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善款,救助贫困老人。
他无私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大爱情怀、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先进事迹感染了很多人,她常说大爱无边。让我用自己的一丝微薄之力,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她不光是一个助人为乐的模范,也是一个孝敬的人。不光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她是党员的表率,社会的雷锋,是妇女中的佼佼者。
劳动模范的故事
俗语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这句话用在韦朝群身上无疑恰如其分。作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城环卫站的一名班长,在脏、苦、累、忙的岗位上,韦朝群无怨无悔走过了十二个春秋。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她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了解环卫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年到头,环卫工人早出晚归,在大街小巷上清扫垃圾,风里来,雨里去。每逢节假日,更是环卫工人最忙碌的时候。来自农村的韦朝群,对此却平静地说:“忙怕什么,最怕没工作做。”韦朝群1994年3月从事环卫工作,在县城48.6万平方米的20条街道上,用五尺扫帚谱写了不悔的青春。
去年除夕晚八时,正当县城华灯初上,万家团聚之时,韦朝群却还在车站忙碌打扫卫生。家里上有80岁的家婆,下有两名未成年的幼子。而丈夫在车场打散工。在这个特别的时候,韦朝群只好内疚地打电话给侄子来家帮忙杀鸡做饭。她说:“一年到晚,谁不愿意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但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家里的事就只能少管了,没有办法啊。”她的家婆体谅说:“十几年来,每年都是这样,晚点就晚点吧,无所谓了。”
人,自然有生病的时候。同样,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韦朝群也不例外,但她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对付生病。她自嘲说:“平时感冒发烧当运动,扫扫街出出汗就没事了。”在她的记忆中,十二年来,只有两次需要卧床休息的。一次是2003年,她手上生了囊肿需要动手术;另一次是去年患了急性盆腔炎。但这两次均没有请病假,而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治病,做完手术几天后就上班了。她的班有7人,一天有六个时间段上班。即从早上3时到晚上9时都有人上班。
环卫工作的辛苦、肮脏众所周知,但环卫工人受到的委屈却鲜为人知。韦朝群说,有一次凌晨3时,她拉着满满一车垃圾上斜坡,刚好路中间有一台小车,她好声好气要求司机让一让。但该车司机没有避开的意思,实在没办法后,韦朝群只好小心翼翼拉车过去,在经过时扫帚毛轻微扫了一下车门,虽然没有丝毫刮花,但那位司机还是暴跳如雷,对着韦朝群大骂。另外,晚上还经常遇到醉酒人破坏果皮箱。对此,韦朝群总是耐心好言规劝,但往往被无事生非的醉酒人辱骂。又如一些精神病患者将果皮箱背到很远的地方,这时只好也跟着背回来,与这些精神病患者打起“游击战”。
韦朝群就是这样十二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还是晴天雨天,都要坚守岗位。
2002年9月,她所在的县城吉田镇被评为“省卫生镇”称号;去年还通过了省检查组的复检;2003年,她所在的单位被评为“清远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集体”。这些荣誉,都浸透着她的一份汗水。
劳动模范先进事迹选登:创业者之歌
勇攀信息技术高峰
——记安徽省劳动模范、省邮政信息技术局俞晓虎
他曾主持过多个工程项目为安徽邮政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他也曾多次参与国家局项目的研发、建设和推广,为推动邮政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成绩突出,他先后被评XX年度“安徽省邮政系统优秀人才”、XX年度“安徽省邮政系统劳动模范”、XX年度“安徽省职工技术能手”、XX年度“安徽省邮储统一版本工程先进工作者”。今年4月底,他又被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就是安徽省邮政信息技术局技术拓展部主任俞晓虎:一名不断攀登在信息技术高峰上的技术尖兵。
为创业百炼成钢
XX年4月,俞晓虎被调任省邮政信息技术局技术拓展部主任,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和技术协调等工作。那时,技术拓展部刚刚成立,人员紧、底子薄,在系统维护和项目开发上还缺乏经验,又适逢全国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工程启动,这对刚上任的俞晓虎来说无疑是种双重压力。然而,俞晓虎立志不服输,通过分析,他认为“统版”工作开展的“瓶颈”主要在于缺少核心技术。为尽快掌握先进的技术,打破以往合作开发依赖厂家的被动局面,他率领工作人员前往上海,向厂家学习先进技术,了解源代码,吃透综合平台……经过积累、摸索和实践,队伍中开始涌现出一批技术过硬的业务人员,他们与俞晓虎一起并肩作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XX年8月26日,在技术战线同志们的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下,安徽邮政统版工程正式切换上线对外营业。
为了进一步摆脱技术被动,提高业务响应的速度,俞晓虎带领同事们通过自学不断地夯实基础、更新技术,使省邮政技术部门逐渐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目前,该部门已独立搭建全省数据集中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中间业务种类18大类69个小类,实现电话、自助设备、网点、互联网等多手段接入,建立现金、卡折、at费多种手段交易的中间业务处理系统……
为发展创新求变
俞晓虎善于钻研又敢于创新,在项目的开发运作上常常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省邮储系统进行省内数据大集中时,他经过大量的实验,提出合理、高效的邮储网络设计方案和ip地址段的划分,提高了数据集中的效率,有力地支撑了邮储的发展;“版本”工程中,为降低外围系统改造的难度,他与相关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讨论,首度提出中间业务剥离方案和省内配套工程多个子系统的技术方案,后经国家局统版工作组的审批,这些方案成为了工程实施的指导文件;在省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他立足长远,又联系实际地提出“数据集中、分散接入、共同开发、掌握核心”的建设意见,既节约了工程投资,又迎合了国家局的长远规划。“二次创业”开始了,俞晓虎他们又在筹划新一轮项目开发,积极打造电子化中间业务平台,预计平台建设后的邮政系统将更趋完善。
为事业无私奉献
在旁人看来,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的工作是十分枯燥乏味的。然而,俞晓虎却能乐在其中,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常常以单位为家.为了工作,熬夜加班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当系统工程进展到关键时期,为赶进度、保质量,他基本上吃住都在单位,每天的工作接近次日凌晨;到了工程冲刺阶段,他甚至可以几天几夜不合眼,直到亲眼看到系统正式投产……
因为俞晓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他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统版”上线不久,国家局统版工作组便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支持云南、甘肃、新疆等6省的“统版”工作。而此时他的妻子正患病在家,无人照料。面对妻子期待的眼神,俞晓虎犹豫了,但转念一想,自己是代表安徽邮政的,自己带去的是安徽邮政的先进技术……于是,他满心愧疚地离开了妻子,马不停蹄地赶赴云南等偏远地区,支持那里的统版上线工作,一干就是3个月。
岁月的犁铧耕耘着他的人生,也检阅着他的事业。多年来,俞晓虎同志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他用十年的青春向企业递上优秀答卷的同时,也为芬芳5月献上了一曲无悔的创业者之歌。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劳动模范事迹
张绍勇于2007年进入混凝土公司,他首先驾驶的是自编号25号搅拌运输车。25号车是自2000年混凝土公司成立开始就为公司服役的老车。使用了近7年的25号车,车辆老化,设备隐患较大,车辆清洁差。到岗接到25号车后,张绍勇坚持每天早到一点、多检查一下、多清洁一下,减少设备隐患,提升设备清洁靓丽度。对待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张绍勇勤查细看,防患未然。常年的驾驶生涯,让张绍勇积累了许多保养车辆的好经验,他养成了每次出车返回搅拌机楼装载混凝土就绕车辆转一圈的习惯,仔细检查车辆,看车是否漏油、滴水,轮胎胎压是否正常,听罐体运转是否有异响,摸轮毂等部位温度是否正常……25号老车在张绍勇的精心调理下焕发了新的活力。调整到43号、86号、103号车时,他总能提升所驾车辆的车况与运载效率,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单方油耗、单方综合运输成本总能在同比环比中排在第一。
“车子是公司的脸面,也是我自己的脸面,整洁的仪表是必须的。”“罐车是我们工作的工具,就像战士的枪,不爱惜保养好,临时出故障,影响工作效率不说,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爱车、护车、懂车,是我们驾驶员的基本素质。”张绍勇说。
娴熟的技能、对设备的爱护,让他所操作的设备每季度都被评为公司的红旗设备,年年被评为公司的标兵设备。“爱车模范”更是同事们送给张绍勇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