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致良知四句话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致良知》有感

  这篇文章写于1517年,阳明先生在1510年从贵州龙场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他以心学教化加善政辅佐,在短短几年就使刁民众多的庐陵县的民风焕然一新。1516年,他被提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这里盛产土匪,山民经常暴乱,占山为王,攻城掠地,危及政权,成为一方大患。1517年,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是土匪的安乐窝,官兵来时,土匪轻易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而且民匪一家,上山做土匪的在山下都有亲人,山下亲人经常给土匪通风报信,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都收效甚微。

  王阳明推出的十家牌法,就是要求每家要把所有家人的个人信息(性别、籍贯、职业等)都写到一块木牌上,挂在家门口。十家为一牌,由指定的人当牌长,牌长手上有一份关于这十家的详细资料,这份资料甚至填写了是否有残疾人,怎么残疾等资料。牌长每天在固定时间挨家挨户巡查,先用手上的册子对照各家门口的牌子,然后对住户人口进行比对。并不时搜查,一旦发现有没有的牌子上记录过的黑户,就立即报官。倘若这个黑户来历不明,或者就是土匪,那这家和与他编在一起的其他九家都要受处罚。十家牌法的做法,非常有效,南赣地区的土匪再也不能隐藏在百姓那里,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只能龟缩在山林中了,对遏制土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循此而润色修举之,则一邑之治真可以不劳而致。

  从十家牌法制定上就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这也和他的心学理论息息相关。他认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藏匿一个亲人土匪而连累了其他九家几十号人,心里的良知就会非常愧疚,所以久不会收留土匪,甚至还会把土匪送到政府手中。

  王阳明先生仅用两年时间就剿除了猖獗数十年的赣闽湘粤著名土匪詹师富、谢志山、蓝天凤、池仲容、陈日能、高快马、龚福全等人,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平定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挽救了江山社稷的危难。他的军事天才,就是把心学转为卓越事工的实践。心学使他内心非常强大,使他迸发出超人的智慧和能量,所以称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伟人是实至名归的。

  王阳明心学对现代有很多启示,如何拓展员工心性,让员工心中良知迸发,发挥员工潜能,增强员工心力,制定更好的绩效,是每个管理者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对照十家牌法,也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王阳明致良知四句话

《致良知》读后感

  在学完《致良知》后,竟时时有被电流击中之感,真如大地惊雷,轰然惊醒梦中人。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积德有好报。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中国的古代先贤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君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说: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怎么能转手赠与他人。其实仔细想想,所有人的财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创造的,譬如一棵果树,它的茁壮成长要靠土壤的养料、水分的灌溉、园丁的照料,所以当它成材以后,它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固化土壤、锁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实回报园丁的责任,否则,当水土流失、园丁离去的时候,这棵果树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边的人,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自视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着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说工作态度却是个人成败的关键。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虽然活着却已死去。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

  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谈良知

  何谓良知?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有不学习就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

  为何要提良知?明代阳明先生(王守仁)文治武功,戎马倥偬之际,仍不忘讲学,讲的就是良知。有一次一个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用原话回答:"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说得多好!良知乃个人行走于世间的道德基础,没有良知,人同物便没有了差异;良知乃社会发展的要义,没有良知的社会只有一条出路,即消失;良知乃民族的黏合剂,没有良知的民族必定会走向灭亡。

  良知是个人行为道德的准绳。2009年5月7日晚,25岁浙大毕业生谭卓在走过斑马线时,被快速行驶的跑车撞死,肇事的胡斌是杭州某高校学生,他在接受采访时并不讳言常和朋友飙车。时隔不久,在8月4日的晚上,杭州莫干山路浙江广电集团门口,一辆保时捷车夺走了17岁女孩马芳芳的生命,肇事者魏志刚同样是开着名贵的汽车在闹市狂飙。

  纵观前后两个肇事者,无一例外都是"富二代"。拥有优越经济条件的他们是不是缺少了什么?是良知!试想,如果他们尚有良知,那么会为了寻求生理上的刺激而将他人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吗?如果他们尚有良知,那么会"前赴后继"地"争当"马路杀手吗?祖辈父辈创造的经济条件给他们带来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与此同时,精神上的教育和引导是不是就匮乏了许多呢?殊不知,优越的生活环境究竟是保证他们前程锦绣,还是让他们连"良知"---这个做人的根本都抛在了车轮之下。

  与个人相比,良知对于社会更是弥足珍贵。有一句"笑话"如是说道:"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而但凡心存良知的人看到这句话想必都笑不出来。近些年来,孔雀绿、苏丹红、落日黄等化工原料频频"走进"食品,而三鹿的"毒奶粉"更是让国人心寒。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不禁要问:企业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哪儿去了?!

  再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编造假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每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的动力往往就是良知的推动。由此,良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与时俱进的社会,笔者不禁呼吁:归来吧,良知!

致良知的读后感

  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读后感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阳明先生用这四个词概括出了一个人这一生应有的为人处世态度。有志者事竟成,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有目标就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就是立志。学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志向,这是勤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认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去完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升华,这是改过。

  与人相处我们要真诚相待,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只有互相督促才能共同进步,不好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对方,以真心才能换真心,这是责善。

致良知读后感作文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旷世圣哲

  人物导语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一是清朝曾国藩。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

  守仁格竹

  在王阳明生活的年代(明代,1472年-1529年),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道,就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间一切。如何才能悟道?朱熹说:格物致知。

  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对于朱熹的学说,天下读书人无人深究,也从不怀疑。但是王阳明偏要亲自去验证一番。

  21岁那年,读完朱圣人之著作后,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两人坐在院中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时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格了三天三夜,朋友砰一声晕倒了。格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砰一声晕倒了。苏醒之后,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素材点拔】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守仁格竹,格到晕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对抗刘瑾

  明武宗时期,太监刘瑾只手遮天,把持朝政,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起来上书反抗,可是刘瑾深受皇帝宠信,三人的权力遂被剥夺。有几个大臣为三人打抱不平,反抗者不是被关进大牢,就是直接送命。一时间,朝里朝外,人人禁若寒蝉,大家再不敢议论刘瑾。

  在大家都陷入集体沉默的危险时刻,兵部小吏王阳明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他直接上书皇帝朱厚照,为三位大臣和几个御史抱屈。结果可想而知,王阳明马上遭到了逮捕,进了大牢,被狠狠打了四十大棍,皮开肉绽,几乎死去。后来虽然勉强保住了性命,但是被发配到偏远的贵州龙场去当驿站的站长。去龙场赴任的路上,刘瑾还一路派人追杀,千钧一发之际,王阳明佯装跳江自尽才得以逃脱。

  在逃离险境的路上,王阳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这样的诗句将其英勇无畏的大丈夫豪情显露无遗,令人敬仰!

  王阳明的智慧,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这样一个明白人,他不会不清楚刘瑾的权势及他上书后的险恶处境,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他还不顾个人之安危,勇敢上书。这正体现了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

  【素材点拔】真正的勇者,总能在关键时刻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

  龙场悟道

  贵州龙场驿,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经此一役,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澄默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

  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破了夜间山谷的宁静。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生命活动,包括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就在于我们具有一个“本心”。所以说,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朱熹把世界分成两块,一块叫“理”,一块叫“欲”。他认为“理”存于万物中,但“理”有一大敌,那就是“欲”。所以“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而王阳明意识到:人之欲望,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破的是居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立的是以“人”为中心,主张人性的自由和解放,把“人”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素材点拔】欲望、情感、好恶都是人性,只有尊重欲望,正视人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知行合一

  1516年,王阳明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为何把他派往这样一个独特的地带?因为这四省交界的山区,盛产一种特产——土匪。上任后,王阳明奇计百出,猖獗数十年的山民暴乱,竟在两年内被王阳明彻底平息。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要确保一方长治久安,必须注重教化,以正人心。于是王阳明一边剿匪,一边兴办学校和书院,讲授心学,所巡抚之地,民风遂焕然一新。

  在剿匪与讲学中,王阳明意识到:懂得“理”很重要,但实际运用也很重要。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去付诸实践。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知行合一”理论,后世影响了东亚无数豪杰。2009年以来,习近平就数次提及“知行合一”。

  【素材点拔】把思想付诸行动,思想才有意义。

致良知阅读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读《王阳明全集》体悟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

  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混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去人欲,存天理,常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

  以上为本人在阅读《王阳明全集》的一些读书札记,自从开始接触阳明心学,近来越发感觉心学之路在于修心,修心就是向内求,剔除内心不洁净之物,升华自我精神,净化自我灵魂。凡事向内求,就不会被外物所迷惑。明心见性,觉悟人生,要先从自我修心开始。好好吃饭、走路、睡觉,就是修行。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时就好好吃饭,走路时就好好走路,睡觉时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修行炼心的第一步。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收心是降服心魔的开始。

  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总是手忙脚乱、越忙越紧张,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这都是因为存有得失之心,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人生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顺乎人心的态度。艰难困苦的经历,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博大境界。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动静不失其心。

  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有一种使命,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潜能充分发挥,进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让自己获得一个快乐、幸福、成功的高品质人生。而我们该如何做呢?答案就是修心,时刻保持良知在场,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做任何思想斗争,不用刻意用脑用心就能做出决断。做事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专一对待。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是矫正心态的一种方法。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往享乐上靠。这样的心灵越是贪恋舒服享乐,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变得更加浮躁、肤浅。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也是对自己人生的考验。人世复杂,诱惑众多,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学会在心性上打磨。不逾矩,不随心。

  每个人心中都是有良知的,每个人只要遵循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摒弃了利益、物欲后的最纯粹的良知,就可以看清问题的本质和真相,也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当一个人凡事只是为良心而干,他就已经是“致良知”了,要学会接受不满意的结果。

  通过阅读《王阳明全集》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内心高贵的人,是如何与这个不平静的世界相处的。我懂得了“温凊定省”、“存天理、去人欲”的真正含义,使我在王阳明的传奇故事里,读懂人生,收获力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产业发展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