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冬天》原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朱自清冬天读后感

  今年的冬天真是特别的冷!几场鹅毛大雪把我们的世界装扮一新。凛冽的北风呼呼的吹着,在这个寒冷的世界里肆无忌惮的奔跑着。怕冷的我只好和孩子呆在温暖的家里,看着窗外的冰天雪地。无聊之际翻开了手边的《每周一读》,无意之间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中学时的《背影》给我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细细品读起这篇《冬天》,感受一下朱自清先生的冬天。看着看着,一股股温暖的溪流流入自己的内心。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冬天,非但没有一般人感觉中的寒冷、萧索,反而给人一种春日融融阳光般的温暖。以“冬天”为题,不是像我们想象介绍季节,也不是描写冬天的特有景物——冰雪。而是回忆发生在冬天的三件事情,用质朴的语言在平淡的叙事中展示了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品味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场景,我们仿佛和作者一样,也在寒冬里体会到了一股暖流,从而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朱自清先生在第一段开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很自然地把豆腐与冬天联系起来,然后作者描写了冬天的晚上父子们在一起吃热豆腐驱寒的情景。用纤细的笔调描写了父亲的形象:“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的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神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温馨情景:父子们围炉而坐,父亲给孩子门夹起还冒着腾腾热气的豆腐,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的那种期望的心情。无不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体会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朱先生将这种天伦之乐之情暗暗融进了叙事与描写之中,让人倍感亲情的融融。

  第二段中朱先生用清新隽永的语言描写了冬天西湖月夜的美景:“有点风,月亮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上只剩下淡淡影子,山上偶尔有一两星灯火。”淡淡的笔墨,创造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朱先生平和宁静的心境也融进了这梦境般的景象之中,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冬天的寒意了,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第三段朱自清先生写到有一回他上街回到家,看到厨房窗边“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的微笑向着我”的情景时。情不自禁地感到归来的温馨,感到“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家的温馨与浓浓的亲情都蕴含在朱先生笔下的“微笑”之中,它们仿佛温暖着“好像老在过着冬天”的台州,难怪作者也深有感触: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统观全文,朱自清先生以“冬天”为线索,将发生在冬天的三件事串联起来,用质朴的语言,说着平平常常的事,诚恳亲切,让“情”贯穿着三个平凡的场景。直到文章的最后,才直抒胸臆吐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无论怎麽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并以此来升华文章的主题。浓浓的亲情及友情,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悄然或融于叙事之中,或融于描写之中。

  放下书,看着眼前皑皑白雪,思绪飘荡起来。多么不起眼的三件小事,多么感人至深的三件小事。为什么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呢?为什么我们的心没有去体会呢?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关爱的眼神,往往不注意朋友为自己添加的茶水,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我们或许该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体会故事的蕴涵,让心田充盈真情的暖流……相信,自己做到了,自己的朋友们,我的学生们都会慢慢的随之感动,慢慢融化于真情的暖流中。

朱自清《冬天》原文

关于朱自清冬天读后有感

  文品如人品,朱自清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其中情感却需要仔细体味,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冬天》,就是这样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打动人的原因之一。第一个生活场景通过描写父亲为孩子夹豆腐的场景,抒发了对亲情的赞美和留恋。谁的父母没有给孩子夹过菜,可是有谁像作者观察得那么仔细。你看,“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在这个细节里,父亲显得那么笨拙又那么可敬,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浓浓的爱意。第二个生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往往都不是如胶似漆的,你看,“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多么平和,多么温馨。第三个场景回忆一家人住在台州时的情形,其中有甜蜜的爱情,有圣洁的亲情,你看母子三人等着“一家之主”时的镜头:“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好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想起大鸟归巢时、小鸟张大嘴等着享用美餐的情形,任何一个中年男子读到这里,总不免会想到家人的牵挂和肩头的责任。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可是,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如作家的灵活,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关爱的眼神,往往不注意朋友为自己添加的茶水,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能够想起来的都是这些原以为早该忘记的事情,当初竭力要记住的,差不多已经在记忆中消失。年轻的时候,他们多么重要啊!成绩、职称、新闻、谣言……蚕食了我们宝贵的光阴,直到老去,才知道它们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而作家的眼睛却与我们不同,他们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能够在平淡的日子中寻得感动。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在这篇短文中,三个场景、几个细节,都靠“情”这个“神”融合在一起。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间永存的主题,这三种感情使得寒冷的冬天也洋溢着暖意。文章题目叫《冬天》,似乎和主题没有关系,这个看似随意的题目却使得文章更有韵味。也许,只有在冬天——季节的或者人生的冬天,我们才会感到情谊的深挚。在冬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此之快,许多人在所谓市场大潮中忙碌得脚不沾地,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朱自清冬天读后感

  读朱自清的《冬天》有感《冬天》犹如一杯茶,只有细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初读《冬天》如同饮白开水,饮之无味弃之却可惜。再读《冬天》,如同饮着白糖水,加了点甜意,带着点温暖,让我有了食欲。有读《冬天》,如同品着绿茶,淡淡甜意与清香,在口中迷散,回荡。

  在《冬天》里,朱老以绵密的笔触,描写了儿时在寒冷的冬天里和父亲围坐在屋里吃白水煮豆腐,和叶圣陶冬夜泛舟西湖,以及在寒冷的台州与妻子和睦相处的情景。给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父子之情,朋友之谊,妻子之爱,于寒冷的冬天里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你的心灵,让你感受着暖如春的人情。曾几何时,坐在爸爸的肩上,用小手拨弄着爸爸的头发,摆出一个个造型;又或是趴在爸爸的背上感受着背的温暖。这只是儿时仅存的一点记忆,除此之外,父亲对我的爱显得如此模糊。

  读完朱老《冬天》父亲为孩子们夹豆腐的情景,我的爸爸又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父亲将他的精力挥洒在那无言的土地之中,早出晚归。但他从未忘记带上我,"有父亲在的地方,就有我"。黑暗中,那个穿着大人外套好像穿着戏服的小女孩,踉踉跄跄跟在父亲后面的是我;书桌旁那个握着我的小手一遍又一遍地在纸上写字的,是父亲:饭桌旁,那个坐在父亲腿上,细心听父亲教我使筷子的是我。我如一颗幼嫩的苗儿,在父爱的光芒下茁壮成长。

  感谢《冬天》让我在萧索的冬天品味着温暖的父爱。第一次踏入幼儿园时,我便与父母有了短暂的分离,如同雏鹰发面临飞翔。我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旁听着新同学的嬉闹,觉得很奇妙。于是我也加入其中,分享着相互的小秘密。寒冷的冬夜,当我为不见的自行车而伤心难过的时候,是朋友在陪伴我寻找;马路上,当我被撞躺在地上时,是朋友从围观的人群挤进来,送我去医院;当我考试考砸而难过时,是朋友默默送上手帕。朋友是我倾诉的对象,朋友是我分享秘密的对象。古代一些文人骚客聚集在一起,他们或吟诗作赋,或谈古论今,志同道合让他们成为朋友。朱自清年轻时和叶圣陶冬夜泛舟西湖的场景令我羡慕,夜半时分,约上朋友,在月光下听着船夫讲传奇的故事。我想就是江风再凉,也不会感到冷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能感受到夫妻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然而这过于表达,没有细品的意韵。而朱老却把爱妻之情表达得朴素而又感人,如淡淡的绿茶,品完后仍有余香。每天在上学习的路上,总能看见这样一个场景。身有残疾的老人坐在轮椅里,身后是推着他的老伴。两人一路默默无语。推着车的老婆婆似乎走路也不方便,每走一步都要费力地动着双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往返于家与广场。或许老公公想着日出,或许老公公陪着老婆婆做康复训练,又或是…两人的衣着朴素,却给萧条的冬天增添了一道风景,使人觉得暖意浓浓。一袭寒风,吹彻心骨;一夜冰封,万里皑皑。

  三读《冬天》让我收获温暖。

关于冬天的读后感:朱自清的冬天

  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这篇写于30年代的散文淡淡的却又充满温暖与诗意,朱自清先生是少数几个文笔细腻得能与女性媲美的男作家。文品如人品,朱先生的文风就如同他的为人,他的散文贴近生活、富涵感情,却又不瘟不火、清新自然。我们读他的文章毫不费力,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需要仔细体会、品位,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冬天的寒冷,会想起皑皑白雪和凛冽的寒风,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不是冷风飕飕、白雪漫漫的冬天,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可以微笑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互不相干的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三个场景,都是白描式的简单勾勒,寥寥几笔,意味全出。犹如三副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

  《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温馨。我们不妨关注朱先生散文中的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细节描写是这篇散文动人心扉的原因之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深切反应了先生的感情。也难怪家人们站在家里对他亲切地微笑的那幕短短的画面他会一直不忘,还有妻子在漫天风雪里自在的样子——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先生的感受吧。冬情如春。冬情如春。

  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优点让读者感动。如今,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脆弱的心里也需要抚慰。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的关爱,往往不注意朋友的叮咛,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短文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略微停一停忙碌的脚步,来发现身边美丽的故事,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一如你的名字。有人说它们“清丽”,有人说它们“清秀”,也有人说它们“清幽”,可都离不开一个“清”字,朱自清的“清”。炎炎夏日,我乐意坐在安静的书吧里,吮着冷饮,和着优美的古典乐,轻声细读你的文字,细细品味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读你,读一个洒脱的你,淡泊的你。

  读你,真是一种享受!

  这篇关于冬天的高一读后感,语言精练,文辞优美有自己的感受很好。

朱自清的冬天课堂

  20XX年X月XX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学生朗读。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就讲《冬天》。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学生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我必须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探讨这篇文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经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稍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这叫读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师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过没有

  学生们纷纷答道:看过!

  大家看的时候流泪没有?流泪的同学请举手。我一边问一边注意清点举手的学生, 嗯,流泪的同学很少。但是,李老师看的时候流泪了!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师的童年时代!你们看的时候,只是把它当电影看,而我却看得流泪,因为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

  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会意点头,便接着说: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读懂了,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学习《冬天》。

  然后,我问大家:这篇文章,同学们以前读过没有

  学生们回答:没有。

  没有读过?哦。李老师却特别喜欢这篇文章。这样,对于这篇文章,我先不忙读,而由你们先读一遍。不要齐读,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同学们也许会读出些味道的。好,现在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们开始朗读。我来回巡视,不时提醒没有大声朗读的学生读起来。

  我看到一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勾画,便走到他身旁表扬他:这位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他一边读一边勾。大家要向他学习!

  五分钟过去了,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渐渐小了,显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朗读完毕。于是我说:好,刚才同学们读了一遍。下面,李老师也给大家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刚才我听有同学读,我就感到他没有读进去,他只是在发音。其实,当你在读的时候,就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并加进了你的感情。同样,下面李老师的朗读,也体现了李老师的理解并加进了我的感情。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拿起笔,把课文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语句勾画一下。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开始朗读。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经给我历届学生读过多次,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朱自清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着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学生。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读完这最后一句,我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们也没有任何声息,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营造的爱的氛围里

  我终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师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好,我们现在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先看读出自己。邻近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现出活跃的气氛

  好,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谈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好吗?我对全体学生说道。当一位女学生举起手时,我对她说:好,先请这位女同学说说。

  她站了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我读到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亲一起吃豆腐,屋子虽然很暗,但亲情却很浓。我想起了我父亲给我讲过的他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种亲情很能引起我的联想和共鸣。

  好,请坐。当她坐下后,我对全班学生说道,她说她父亲给她讲过类似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共鸣。我不禁感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好,哪位同学再说说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说道。学生们和全场听课的老师们都大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也特别喜欢这一句!好,咱们握过手吧!我走向前去,和这位同学紧紧握手:这叫共享!全场鼓掌。

  这位女同学继续分析道:虽然是在冬天,他们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却,却可能因为紧张,这位女同学竟然说不下去了。

  好,请坐下,你不用说了。我充满理解的对她说,有时,感动是难以言说的!

  可是她居然并没有坐下,而是补充道:还有一句,我也很感动: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屋子虽然简朴,但很温暖!

  我鼓励她说:很好很好!这位同学非常会鉴赏!

  另一位学生发言说:我最喜欢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我读出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是多么慈祥地为孩子夹豆腐。还有孩子饿了的时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着那锅。这一细节特别形象,特别

  特别传神!是吧?我补充道,聊聊数语,却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态写得非常形象。

  她使劲地点头:对对。还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就这么淡淡的一句,写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怅,多年前的好朋友没有了消息。冬天总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怅。

  很好!请坐。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请说!我又抽了一位学生。

  我觉得第一段很好,这一段与我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很像。这部电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兰故事片。写了一个家庭非常温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温馨,所以我对这一段感触颇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写一篇以你家温馨生活为内容的《冬天》!我说,这位同学由这篇散文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电影,进而又联想到自己的家庭。这也是一种读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

  她又说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着她那流泪的脸庞,全场的人都感动了,鼓掌响了起来!

  她平息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还有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一句,也逼真地写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还有一句我很感动。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还有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每当我放学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

  她的发言让我也很感动:非常好!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只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爱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给自己夹菜。可是我们有的同学也许就不是这样想的,面对饭桌上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会埋怨父母:烦不烦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在阳台上张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这位同学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声音:让我们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声再次响起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上面几位同学就叫读进去了!他们所说的,都不是我分析出来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心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摆进去,就会发现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鸣的。――还有没有同学要说呀?好,请这位男同学发表看法。

  一男生:我读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动我: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因为我由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级生活,也是充满温暖的;我还想到过去初中的同学,虽然现在我已经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级生活,想起来就感到温暖。

  好,这位同学由文中的语句想到了班级生活。这也叫读出了自己。我刚评论完,就看到又有许多手举了起来,我说:是呀,这篇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举手想发言的同学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听更多的同学谈他们的感受,但仅以上同学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处,就足以让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体会到的更多的美,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

  刚才举手的学生带着遗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这是一个自由论坛,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或者有同学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总之,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好,有同学举手了。请!

  一位男生说: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我觉得这渐渐和快叠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顺。

  嗯,我渐渐地快睡着了。你觉得不太通顺。那么其他同学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呢?我没有急于解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体学生,呵呵,同学们提出问题,不要都等着我来解答,你们也可以动脑筋,你们也可以解答的。嗯,没有不同意见,那说明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质疑。那我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认为,这句话按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渐渐与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规范。但是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写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还不是很成熟的时候。类似的语言现象,我们在读鲁迅的文章时,读冰心早期的作品时,都可以发现。因此,我认为,似乎不必苛求。好,还有啥问题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

  嗯,这位同学认为本文通篇都没有写冬天,文不对题。我认为,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我笑着这样评价他的提问。

  全场大笑,这位男生也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认真地说: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请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没有读进去,没有读出自己。

  全场又大笑。

  但她继续说:朱自清主要是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同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张扬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样的文章,而是酒样的文章!

  我说:好,这是你的看法。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举手发言说:《冬天》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单纯写冬天,我觉得朱自清写冬天是为了写出对过去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好,我认为她说得非常好!就是说,这几件事情都是发生在冬天。我一边评价她的发言,一边看了看刚才提问那个男生,他摇了摇头,哦,好像刚才题问的那位同学还是不同意,好,你说吧!

  他反驳道: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得好像有点不太对吧!所谓含蓄并不等于不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呀!比如你到珠宝行去,一个劲地说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买还是不想买呀!

  我问他:那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为题,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不要紧的,你实话实说,我非常欣赏你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这不叫固执,没有想通就是没有想通嘛!

  还是不同意。他说。

  我问:为什么

  因为即使这些事都发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为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写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认为还是应该直接写冬天,就像《济南的冬天》一样,是吧?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冬天没有呢

  多数学生纷纷说:写了。而且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学要反驳你了。好,那位穿红衣服的同学说。

  被叫的女生发言说:我想说,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之类的,而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

  我又抽一位举手的学生发表看法,她说:我想补充的是,作者以《冬天》为题,是因为这几件事不但都发生在冬天,而且这几件事都给作者以温暖的感觉。

  因为这些亲情友情令作者怀念,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来就特别温暖。这种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种衬托。

  我点头道:嗯,她又说出一个理由:以冬天为题不仅仅是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而且更因为以冬天为背景,更能反衬出这些小事的温馨。

  我转身问那位提出问题的同学:请问这位同学,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以冬天的寒冷,反衬出家庭和友情的温馨

  他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仅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碰撞,同学之间也可以碰撞。我还想补充一点: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没有写到冬天,其实,文章是写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济南的冬天》那样直接描写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时都在提到冬天:说起冬天又是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你们看,这几天有大风大雪吗?呵呵,没有。所以,这篇文章是写到了冬天的,只不过是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我继续问: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吗?好,这位男同学请说。

  一男生说:作者这样写,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这话是什么意思

  好,请问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无人解答?我忍不住开了个玩笑,嗯,关键是同学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啊!

  学生们开怀地大笑起来。

  一女生举手发言说:我理解,朱自清是刚搬到这里的,他这里是想说明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为这样,一家人才显得很温馨。

  我问:你的意思是说,朱自清这里写寂寞都是为了铺垫,正是在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是吗

  是的。她点点头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那时候,他们不象我们现在有许多消遣,他们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玩――那时的社会背景就是那样,所以他们一家人只能团坐在火炉旁,心贴得更紧了,彼此互相温暖着。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们的理解。看,我想说的话都被你们说完了。

  一男生举手问:第二自然段说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我想问,他们醒的是哪一场梦

  好呀,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场梦。是怎么回事呢?谁能回答

  沉默。学生们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举手了:前面写的环境一直非常安静,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静,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杂,还有佛婆念佛的声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场梦醒了。

  我补充道:是的,刚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经陶醉了,快睡着了。现在一下来到这喧嚣的地方,好像梦被吵醒了。这里是个对比。是吗?好,请坐。

  又一位男生提问: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我不明白,她们母子三个为什么要对着我笑。

  是呀,为什么要对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学生们也笑了起来。

  我首先表扬这位提问的学生:我很赞赏这位同学,他有问就提,他不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就不提。谁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呀

  一女生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亲情,因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会对我笑:回来了

  是呀!我对那位提问的男生说,你回家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没有对你笑?笑不笑呀

  众笑。那位提问的男生点头,小声说:也笑的。

  这就对了!你爸爸妈妈对你的笑和朱自清这里写到的笑是一样的――看到自己的亲人回来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会洋溢在脸上。

  学生们大笑。

  好,那位举手男同学还要提什么问题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觉得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当。还有这一段最后一句: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这里的掉字,我感觉也不太恰当。

  我说:白狐大衣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当然是可以讨论的。我理解,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当然我也没有穿过白狐大衣。(众笑)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关于这个掉字,应该说这里写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筷子上掉下来,当然是不是还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还可以研究。大家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

  举手的人越来越多。

  哟!想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问了,(众笑)因为快下课了。不过,我看到你们那么多的人举手想提问,我就感觉我这堂课上的特别成功。呵呵!(众笑)为什么呢?你们读进去了嘛!尽管问题越来越多,但我的任务并不是把你们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也不可能都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许多问题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务是开启你们思想的闸门,点燃你们思想的火炬!让你们真正读进去。其实,你们问我的问题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刚才有同学私下问我: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众笑)我真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不过,我这里想顺便问问,在座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听课的老师知道,帮助我解答一下

  没有人举手,我正想结束教学,突然一位男生举手了。

  好,请这位男同学回答。

  他站起来大声说: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问他的依据何在,却看到他刚才是在读文中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嗯?啊,对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话: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这不就是答案吗

  全场鼓掌!

  哎呀,你这个回答提醒了李老师:我读得是多么粗心啊!在这一点上,你超过李老师了!同学们,陶行知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现在我就崇拜他!

  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最后还有几分钟――啊,其实没有几分钟了――我简单谈谈我的体会。同学们应该注意这篇文章中的细节,要善于关注细节!吃豆腐,眼巴巴地望着那锅是细节;划船,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是细节;还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也是细节;打动人的总是细节!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这是细节本来我还准备了另外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我和我学生的故事,主要写我和我学生之间的互相思念;还有一篇是写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岁时一次迷路后怎样被一群红领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过许多细节来表现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不给大家讲了,但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认真读读。当然,关注细节,决不仅仅是写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父亲给自己夹菜时忍不住流泪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便很感动,这些都是通过细节来感受的。所以,无论作人还是作文,请从关注细节做起!――下课!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0XX年X月XX日根据实况录像整理

  整理后记:

  这是一次突然袭击的公开课,事前一点准备都没有。但上下来不但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很好,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错(教师也需要自我欣赏和自我鼓励的)。细细想来,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对话是新课程理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儿之一。但对话并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所谓把自己的心摆进去,或者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当然,教师也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收获,共享美文。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何在?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我始终提醒自己: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领悟出了5分,也比老师灌给他10分强!

  而事实上,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大开,思想的火炬被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精彩和独到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自主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当那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亲夹豆腐想到自己父亲给自己夹菜而流下眼泪时,当学生们围绕文章题为《冬天》是否文不对题而争鸣时,当最后一位发言的那位学生说出关于阿弥陀佛生日的答案时我由衷地感到:任何人为导演的高潮、亮点都不及学生感情激荡、思想喷涌时所自然而然绽放的心灵花朵更为灿烂夺目!

  永远不要自以为是,永远不是低估学生的智慧,做一个学生心灵海洋的推波助澜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这次执教《冬天》,我再次这样提醒自己。我的成功也在于此。

朱自清《冬天》欣赏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 “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带来的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一大景观。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画面跳出了喧嚣的尘缘,进入松风鸟影的情境。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的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江西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立冬节气养生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