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小学版一年级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弟子规「谨」

  jǐn

  zhāo qǐ zǎo yè án chí lǎo yì zhì xī cǐ shí

  朝 起 早 ,夜 眠 迟, 老 易 至 ,惜 此 时

  chén bì guàn jiān shù kǒu biàn niào huí zhé jìng shǒu

  晨 必 盥 ,兼 漱 口, 便 溺 回 ,辄 净 手

  guān bì zhèng niǔ bì jié yǔ lǚ jù jǐn qiè

  冠 必 正 ,纽 必 结, 袜 与 履, 俱 紧 切

  zhì guān fú yǒu ding luàn dùn zhì huì

  置 冠 服 ,有 定 位 ,勿 乱 顿, 致 污 秽

  yī guì jié bú guì huá shàng xún fèn xià chèng jiā

  衣 贵 洁, 不 贵 华 ,上 循 分, 下 称 家

  duì yǐn shí jiǎn zé shí shì kě guò zé

  对 饮 食 ,勿 拣 择, 食 适 可, 勿 过 则

  nián fāng shào yǐn jiǔ yǐn jiǔ zuì zuì chǒu

  年 方 少, 勿 饮 酒 ,饮 酒 醉, 最 为 丑

  bù cōng róng lì duān zhèng yī shēn yuán bài gōng jìng

  步 从 容 ,立 端 正 ,揖 深 圆, 拜 恭 敬

  jiàn yù bǒ yǐ jī jù yáo bì

  勿 践 阈 ,勿 跛 倚 ,勿 箕 踞 ,勿 摇 髀

  huǎn jiē lián yǒu shēng kuān zhuǎn chù léng

  缓 揭 帘 ,勿 有 声, 宽 转 弯 ,勿 触 棱

  zhí xū qì rú zhí yíng rù xū shì rú yǒu rén

  执 虚 器 ,如 执 盈 ,入 虚 室 ,如 有 人

  shì duō cuò nán qīng lüè

  事 勿 忙, 忙 多 错, 勿 畏 难, 勿 轻 略

  dòu nào chǎng jué jìn xié pì shì jué

  斗 闹 场, 绝 勿 近,邪 僻 事, 绝 勿 问

  jiāng rù shú cún jiāng shàng táng shēng bì yáng

  将 入 门 ,问 孰 存 ,将 上 堂 ,声 必 扬

  rén shuí duì yǐ yǔ bù fēn

  人 问 谁 ,对 以 名 ,吾 与 我 ,不 分 明

  yòng rén xū qiú tǎng bù jí tōu

  用 人 物, 须 明 求 ,倘 不 问, 即 为 偷

  jiè rén jí shí huán houyouji jiebunan

  借 人 物, 及 时 还 , 后有急,借不难

  【谨】

  前面“出则弟”已经告诉我们一些礼仪,日常礼仪应该如何。接下来“谨”,它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态度,也是属于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特别的留意。请看第十二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这里就讲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阴,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来,可以说是精神最好,最抖擞的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头,他讲: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们是不是会早起?早起的家庭,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视教育子弟要爱惜时间,爱惜光阴,早上就要早早起床。

  所以这里讲“朝起早,夜眠迟”。在往昔我们可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们现在几乎到半夜凌晨还在那里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因为毕竟环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是这样子的,父母还没有睡的时候,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后他们目送父母就寝之后,把家里再打理,再看看,有没有门窗哪里没有关好,或者东西没有处理好,等检查一切没有安全顾虑之后,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觉。早上在父母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为人子女的就已经先起来问候父母。跟我们现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此地也有人会误解,晚上很晚睡,早上又这么早起床,那不是睡眠不足吗?这里的用意就是说,我们如何先让父母安心的睡觉之后,为人子女的再跟着睡觉。因为这样,如果万一父母有什么事情发生,不要说子女都已经跑去睡觉了,不晓得。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仔细,先把父母安顿好之后,做子女的再睡觉。此地最主要的精神所在,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要睡得太久,时间很宝贵,今天过了,永远不再回来。但是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他认为每天都有今天,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睡得很晚。

  也有很多家长,每到寒暑假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子女睡得很晚。曾经这样问过学生:在暑假的时候,睡到十点的请举手?差不多有一半,睡到九点的也有一些,睡到八点的也不少,睡到七点的没有。睡到六点的有两个小朋友,是兄妹,他们举手。我就问他们说:全班只有你们两个表现最优秀,为什么你们这么早起?这个哥哥就回答说:没办法,是因为妈妈帮我们报名办了晨泳,所以五点多就被叫醒,六点就去学晨泳。原来是如此。

  可见一般家长往往也忽略了,孩子在休假的时候,让他们睡得这么晚。我们想一想看,如果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吃完饭,肯定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学很多的才艺,也可以看很多书。每天你能多了两三个钟头,一个暑假六十天,他所节省出来的这些时间,可以用在很多很好的地方。但是很多家长往往都忽略了,实在是相当的可惜。

  “老易至,惜此时”。这里就讲到时光匆匆,人往往回头一看,已经好几十岁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地教导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这一条很多人从小父母就已经教得很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

  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要特别的一定要落实,才能保健牙齿。

  “便溺回,辄净手”,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老师都有教,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所以这一点一般小朋友都已经可以落实,而且做得很好。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从这一条,我们从字面上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的衣冠必须要整齐。整齐,不但自己看了欢喜,别人看了也会高兴。为什么?衣冠不整的话,给人感觉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同时也是不尊重对方,可以说是失礼。所以从小,为人父母的就要特别注意到孩子的仪容。我们都晓得出门之前,一定要先照照镜子,从头到脚都要检查一遍,免得出门出糗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朋友,他因为时间非常的匆忙,出门没有再端详一下,自己的这个衣服有没有扣好?鞋子有没有穿好?甚至袜子颜色不同,他因为一时匆忙没有注意到。所以,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从头到脚衣冠一定要整齐。

  “冠必正”,“冠”就是帽子,这里指我们戴帽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没有正。没有放正,戴得歪歪斜斜,可以说是轻率的感觉。所以这个“冠必正”,所指出的就是我们戴帽子要戴得整齐。

  “纽必结”,纽就是纽扣,没有纽扣的是拉链的,我们也要把它拉好。纽扣要扣紧,有时候我们纽扣松掉了,可能在半路掉了。所以,在平常的时候,我们也要检查自己的衣服,纽扣是不是有松的感觉;有松的话,应该把它缝好,免得穿出去之后不晓得掉在哪里。有时候参加重要的聚会,因为纽扣掉了而出糗了,这个都是很失礼的事情。所以平常我们对于自己的衣服、容貌要特别注意,穿戴整齐之后再出门,免得有很多状况,我们没有办法感觉到。

  过去从事教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学生家长匆匆忙忙来接小孩,有的甚至衣服穿反了,里头穿成外头,这个都是因为一时的匆忙没有注意到。偶尔,我们如果一疏忽的话,也有可能把纽扣扣颠倒了,很奇怪的出门,等到发觉自己这个窘态的时候,为时已晚。尤其女生,我们女生出门的话,应该要特别注意,如果你的拉链是在后头,出门一定要摸摸看是不是有拉起来,是不是有扣好,因为在后头我们没有办法注意到。所以在出门之前,即使晚了一分钟,我们都要仔细地看一看,有没有哪里不整齐?不但自己出糗,这个对别人也是不尊重、不礼貌。

  “袜与履”,袜就是指袜子,履就是鞋子。“俱紧切”,如果有鞋带的鞋子,应该要把它绑紧。袜子也要穿好,不能一脚高,一脚低,这样穿出去就非常没有礼貌。“切”就是要把它绑紧。“俱紧切”,“紧”要绑紧,要绑得牢。我们也看过很多人,上半身穿得非常的整齐,非常的端庄,非常的好看;可是你再仔细端详他的鞋子,你会觉得非常的不搭调。为什么?鞋子很脏。所以我们在出门之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有没有整齐,穿戴整齐了再出门。这个整齐并不是要穿得非常的华丽,而是没有失礼于别人,自己也会懂得尊重自己。

  袜子跟鞋子,我们也要督促子弟,袜子一定要穿好再穿出门。有的上面的这个口已经松掉,所以一脚高一脚低,也是很不礼貌的。平时做家长的也要懂得,也要经常注意孩子的仪容,是不是有穿戴得不整齐?如果不整齐的话,我们也要告知他,该扣的应该要扣得很好,不可以给人以邋遢的感觉。

  人的容貌是我们第一眼所见面的第一个印象。不好的容貌,不好的仪表。不好的容貌没有关系,但是你有良好的仪态,你有整齐的穿着,也会让人觉得看起来很舒服,不会失礼于别人。曾经听到朋友这样讲,他们说办公室有人穿着很不得体,就是把家里的这种很轻便的衣服穿去上班。结果很多同学、很多同事很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庄严的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自己方便,然后不懂得这种衣服的穿戴的重要性。所以,仪容的整齐也是一个人的威仪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要特别谨慎小心。我们再看下一条: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这里就讲到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放。“勿乱顿”,这个“乱顿”就是随便摆置。“致污秽”,以至于衣服脏掉了。有很多小朋友,他即使到小学五六年级了,你要叫他自己整理自己的衣物,往往非常的困难。曾经在教学当中,也问了同学,会自己折自己的制服的,请举手?往往都没有人。可见在家庭里头,父母也疏于教导自己的子弟如何折叠自己的衣服。衣服自己会摆的,这样的小朋友也不多,大部分都还是家长替他来整理。我们想从小如果对自己的衣物他没有办法料理,自己整理;长大之后,他习惯没有养成,就很容易没有办法自己料理自己的衣物,不能做到很整齐,这样也不好。

  过去有一个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有一次看到她穿着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后赞美她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她就说:这一套衣服已经十几年了!我就问她:你如何保养的。她就说到,从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会自己整理,而且要会折叠,该挂好的、该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因为母亲从小就教她,母亲在做的时候都会叫她过来看,然后比较容易地就慢慢教她,样样她都会,会叠会折。她说即使要换洗的衣服,母亲都要求她要折好,放在篮子里头再去洗。所以她说从小因为得力于母亲的教诲,所以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她说也因为母亲这样教她,所以她教导她自己的小孩,喝完奶瓶,会把奶瓶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才一岁多,她说也可以训练,也可以教导。

  同时她说,母亲从小就会注意细节,她学到母亲的真传,她也告诉儿子。她说从小儿子每一次到医院打预防针的时候,其他的宝宝都哭得很大声,但是她会跟她的儿子讲:宝宝,这个打针就是要让你快快地长高,让你身体能健康。所以乖宝宝他就不怕痛,一点点痛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她这个小孩每一次打针,他都很勇敢,一点都没有哭叫声。由此可知,从小的家庭教育,从小小的一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错过教育他们的机会。

  一个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为什么?因为你懂得善用时间。一换下来的衣服,你就把它叠好,把它整理好,你就不可能堆置了一大堆。堆置了一大堆,不但衣服皱皱的不好看,同时也会减低它的寿命。所以懂得整理衣物的人,他同时也应该很善于整理这个家庭,把家里会打扫得很干净。过去这一个朋友,她就是如此,她很善于在很快的时间,就把家里整理好。后来我就赞美她:这个实在很难得,得向你学习。她很客气讲,她是得力于母亲小时候的教诲。可见家庭教育何其重要!我们再看第十五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这一条也是前面第十四条的延伸,你能懂得整理自己的衣服之外,我们穿着更要得体。所以,这里就讲到穿着打扮不应该华丽。“贵洁”,最主要是在于整齐干净。

  “不贵华”,不重视华丽,不重视流行。为什么?因为你重视流行,你要走在时代的前端,你就要花很多钱,又要花很多心思去搭配,这些都有偏颇于奢侈跟浪费。有很多人他都会觉得衣服永远少一件。我曾经就问刚刚提到的这个朋友,我说为什么你每一次都穿得这么好看?她说母亲从小就给她一个观念,衣服你在打折的时候去买,买整套的,你穿衣服时间很短,一搭上去就是一套。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你不用在那里搭配。只要端庄的衣服,我们一穿起来就会觉得很整齐、很好看。你再善于保养,你把它挂得好,把它挂得整齐,你穿起来不会皱皱的,你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奕奕,非常的靓丽。

  所以衣着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出门之前也一定要看看,我们这样的穿着打扮是不是得宜。古人很重视衣着,所以才讲到“上循分,下称家”。这个上,还有下,有两个意思:如果你是长辈,你应该怎么穿?“循分”,应该按照你的年龄、按照你的地位来穿着,不可以穿得不得体。“下称家”,如果你对待晚辈,或者晚辈的穿着,我们也要注意。年纪小小的,他不能穿得太过老成,年纪大的人也不可以。我们在家里穿着,对子女也是一种教育作用。父母穿得不得体,儿子看起来会觉得父母怎么好像很邋遢一样。

  所以,在此地特别要注意的是家庭主妇,往往都会觉得在家里没有关系,随便穿无所谓。殊不知,孩子从小就看到母亲的模样。母亲在家里如果不邋遢,穿得也不是太随便的话,从小子女就会觉得母亲相当的美丽,相当的雍容,相当的端庄。如果母亲在家里也随便穿着,头发随便梳一下,或者绑一下,这样的仪容打扮也会让子女觉得在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个不好看的妈妈。所以在此,做母亲的在家里,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典范,在家里的穿着也要适当,更不要疏于打扮。

  古人教导妇女要有四德,哪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其中就有一点叫妇容。我们对于自己的容貌要特别注意到,不要让人觉得在家里像黄脸婆一样,出门像一朵花,这样对子女的影响也很大。为什么?他们看不到母亲美的一面,这样对小孩来讲也不是很好的。

  过去在教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就问到我。他说:老师,你难道都没有漂亮的衣服吗?我一时很惊讶,因为他才五岁而已,为什么会这么注重我的穿着?因为每一次上课的时候,是上书法课,我很怕我的衣服被小朋友弄脏,几乎每一堂课,固定的一堂课都穿固定的衣服,所以学生看到老师就永远是那么一套。这个学生他因为每一次看到老师都是穿一样的,我就跟他讲:老师不是没有衣服,是因为衣服经常被你们碰脏,所以才经常穿这样的衣服,是以免把好的衣服、漂亮的衣服被你们碰脏了。但是想一想,就觉得我这样是错误的,于是后来只要上课的时候,我都注意自己的仪容、自己的容貌、自己的衣着,不光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每一次有不同的衣着,也要让他觉得老师每一次都耳目一新,精神奕奕。

  所以被小朋友教了这一课之后,也特别注意到我们的仪容。非但是大人们会注意到,连小小的五岁小学生,都会注意到大人的衣着。所以身为父母的,身为师长的,我们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容。尤其衣服不可以穿得太紧,或者太暴露,这些都不好,都是很失礼的。尤其女生方面,我们的穿着更应该特别的注意,适当的打扮会给人很好的印象,人家第一次见面,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穿着随便,给人感觉就不一样了。尤其在面对面试,或者参加重要的聚会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仪容的整齐。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里就讲到饮食不可以挑剔。为什么?均衡的营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小孩从小他就会挑剔食物,孩子的发育就很难均衡。尤其现在孩子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几乎父母还没有动手,他就先吃。所以在饮食方面,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也要告诫自己的子女,父母还没有动手,长辈还没有用餐之前,晚辈肯定不可以动手先吃。

  除此之外,孩子挑食的习惯,更是从小就不应该让他养成。有一些习惯更差的,他会在菜肴里头翻来翻去,挑来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会在里头专门夹他喜欢吃的,从小就特别爱他,把他喜欢吃的,在众人之前就翻挑出来给他吃,这个也是很不对的。为什么?他会看到父母这样做的话就是疼他,所以他将来如果认为这是正常的,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这样挑。将来他长大到外头,就很容易有这种习惯毛病跑出来。

  所以,从小不好的习惯,做父母的一定要谨慎小心,要及时给他制止。还有吃饭的时候,饮食的时候,声音太大也不可以。除了吃饭不能吃过量,不能说他爱吃就尽量给他吃,吃了不节制,从小就胖嘟嘟的,这个也不好。“食适可,勿过则”,也就是说从小对孩子的饮食,我们也要告诫他要节制。不可以说今天饭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饭菜不好吃,不喜欢吃,他就少吃。从小养成他定时定量不挑食,这个孩子才能长得健康活泼,身体抵抗力才会增强。

  我们也看到很多营养不良的小朋友,仔细一打听,我们看他的饮食几乎非常的挑食。因为挑食,得不到均衡的营养,所以才会感觉抵抗力不足,经常生病。所以从饮食方面,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饮食不过量的习惯。

  小孩往往也会跟大人一道出去应酬,看到大人饮酒,有时候做父母的,看到青少年已经十来岁了,已经念了初中、高中了,往往也会斟一点酒给他喝。这也是不好的。在这里我们看到: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如果年纪轻轻,在少年的时候,他经常饮酒。我们晓得,酒喝多了会伤身。自古以来的酒,它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它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我们看以前的酒杯,它旁边有两个耳,高高的耳,你拿起来斟着喝的话,你大口就会碰到你的脸颊。所以,古人他喝酒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他不是饮酒作乐。

  我们晓得,现在人喝酒就不一样了!往往有牛饮的这种习惯,而酒后又经常乱性,酒后丑态百出。所以这里就告知,我们从小子弟在家里头,小小的年纪不要让他学会喝酒。大人喝酒,小孩在这个时候不宜给他喝,即使浅尝也不应该。为什么?因为喝酒很容易上瘾,上瘾之后要戒除就很难。

  我们晓得一旦有酒癖,他喜欢喝酒,就会有很多恶果。我们知道很多家庭会破碎,往往不是酒,就是色,就是赌。所以,既然酒的危害性有这么强,有这么高,做父母的不得不从小就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状况。尤其孩子出门,可能三五成群,他们就会去所谓的酒吧。如果去这样的地方,回来之后,你闻到酒味,应该及时地制止。因为现在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一旦养成,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都知道“饮酒醉,最为丑”。我们看到酒醉之人,他的丑态是不堪入眼,同时也伤害到身体。我们说“慎于始”,年纪轻轻的时候,做家长的在这一点也要特别的小心。尤其有些父母对酒也有相当的嗜好,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子女在旁的话,不应该饮酒过量,免得造成子女不良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看第十六条: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步从容”,就是我们走路的仪态。我们的姿势除了走路以外,我们站的姿势,我们坐的姿势,都要很从容不迫的。什么叫从容不迫?就是很缓和,很端庄,很稳重。如果走路很急,很匆忙,我们晓得,这个人的性子肯定就是很急。这样的人,我们就会觉得他是没有耐性之人。长官看到你如此,他怎么可能把重任托付于你?如果在家里性子很急,一定很容易与家人冲突。在外与朋友交往,如果你个性很急,也会得罪很多人。走路、说话、站立的姿势,都让人觉得你很赶,你很匆忙,这样都是不对的。

  我们经常听到老一辈人教导我们,人,坐要有坐相,立也要有立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这种仪容。但是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这种教育已经很少。我们也看到有人走路,头向来就是低低的,就是往前冲。走路的神态,我们也可以感受出来,有的人走路的时候不经意,嘻嘻哈哈;有人站的时候也是很难看,坐的姿势也不好看,也不端庄。这样都给人没有礼貌、没有家教的感觉,也是不好的。

  所以,“步从容,立端正”。从小在家里,我们看到子女、子弟,家里的子弟走路不好看,我们从小就要予以纠正,坐的姿态,站立的姿态,也都要特别引导他。一个人行得正,他就立得正。如果你连站都站不好,都是歪七扭八,或者一副轻浮的感觉,轻浮的样子,这都是很不好的。所以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有赖于父母好好的教诲。同时做父母的,你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你在走路时是不是也那么赶?那么急?如果你讲话也那么赶,走路也那么赶,都是很急迫,子女肯定也会跟你一样。所以,怎样教小孩?就从自身开始先做起。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来要求自己的子女,恐怕没有办法达到教育的作用。

  我们再看“揖深圆,拜恭敬”。“揖”,古人讲“打躬作揖”,这是很恭敬的一种礼节。以前的衣服,我们知道袖子很长,所以打躬作揖怎样才标准?一定要圆,不能挤在胸口,一定是圆的。“圆”,也代表圆融,代表恭敬。我们现在不讲这样的礼节,我们是以打招呼。打招呼我们也要发自内心,不要皮笑肉不笑,从内心做出你的和颜笑容,一定会让对方感受你如此的尊敬他,跟他作礼。

  “拜恭敬”,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我们参加一些聚会,有礼拜的时候,我们在行拜的这个礼节,也要特别给人有恭敬的感觉。如果我们仔细一点,从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首长,或者参加一些祭典的时候,我们从电视画面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拜法,他给人是恭敬的。有的人头只有低一点点;有的人他的腰很软,他就会稍微再弯一点点。有的人拜的速度很快;有的人很缓和。你会觉得他真的是很恭敬地在礼拜。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拜恭敬”。

  凡是碰到祭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要用虔诚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弯下去,代表我们用身体恭敬地向对方祭拜。譬如说祭拜的话,是对亡者的一种恭敬、一种礼仪、一种礼貌。我们从这样的电视上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也看过,很多人就是头轻轻地一点,很快动作就起来。虽然他没有感觉,但是我们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好像不恭敬的样子。所以,怎样是恭敬?我们可以试验看看,腰没有弯跟有弯,速度很快跟缓和,有很大的差别。在旁人看起来,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没有恭敬,你有没有从内心发出来。

  就好像我们对长者行礼一样,像蜻蜓点水那么快,我们就晓得不是真诚的恭敬。你能缓缓地把头轻轻地缓缓地点,然后再抬起来。如果你的腰没有弯跟有弯,相差很多,从旁人眼光来看,就可以感觉出你恭敬与否。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勿”就是不可以,“践”就是践踏,“阈”就是门槛。过去我们的房子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里头,每一间房间一入门都有门槛,因为要关木门,所以都有高高的门槛。我们现在房子的建筑结构大不同于前,所以门槛已经很少见到了。可是在一些寺庙或者比较传统的建筑,它还是有门槛。

  以前的人,他会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对不可以往上踏上去,然后再下来,一定是要跨过去才有礼貌。我们现在没有,如果要进房门之前,如果我们去拜访别人,当他们家里外头有一个踏垫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鞋子有没有脏掉。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这个踏垫上踏一踏再走进去,就不会让人感觉你带来了一些灰尘、脏的东西进来。所以同样,不一样的时代,但是我们同样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礼节。也有很多人说礼节是吃人的,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观念。我们与人相处都希望对方有礼貌,同理,对方也希望我们也遵守礼节,礼尚往来。所以,有节度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

  “勿践阈”,我们现在即使没有门槛,但是如果有机会到寺庙里头,我们也要告诫子女,在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爬上去践踏,然后再跳下来,这个都是很不礼貌的情形。

  “勿跛倚”,跛还可以读成“必”,就是两只脚不同时的站立,就是站一只脚,一只脚斜放着。我们这样两只脚不能同时着地,肯定身体会歪一边。所以,以前的人他就很重视,孩子很小就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自己的姿势。姿势不好看,不良的习惯,必须从小纠正。所以这里讲的“勿跛倚”,就是身体不能经常的歪斜,或者靠在墙壁上。你靠在墙壁与人讲话,多么没有礼貌!

  所以,我们读到这样的字眼,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这个跛倚的情形可以说经常的发生。有时候会觉得先站一只脚,一只脚休息,或者靠在墙壁舒服一些。殊不知,给人感觉是相当失礼的。

  “勿箕踞,勿摇髀”。为人父母的更是经常犯。过去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小,大概五岁多,末学就教他《弟子规》。他读到“勿箕踞,勿摇髀”的时候,他就问我,什么叫“勿摇髀”?我就跟他讲,摇髀就是坐在椅子上面,把两只脚跷起来,然后大腿一直抖动。他说原来是如此。五岁的小朋友,当他会背《弟子规》的时候,他读到这里,问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他懂了之后,有一次他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面,跷起腿来,然后就在那里抖抖抖。小朋友一进门,他看到父亲这样,他就跟他讲:杨老师说“勿摇髀”,就是说坐的时候,大腿不能这样一直摇,这样是不好看的。结果爸爸笑得很开心,马上把两条腿摆好。由此可见,小孩子在还没有受到外界环境污染的时候,我们教他什么,他完全的吸收什么。他看到父亲这种举动,他就想到《弟子规》里头教我们“勿摇髀”。

  什么叫“勿箕踞”?箕踞,就是这两条腿坐的时候是张开的,像过去的畚箕一样。畚箕,因为它的弧度是这样出去的。所以,两条腿不能坐得像畚箕一样,开开的,很难看。尤其是女生,从小做母亲的、做父母的看到子女的坐姿不良,我们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予以纠正。不然等他习惯养成,这个姿态将来会经常出糗的。自己不晓得这种毛病习气,对于将来会有很大负面的影响。为什么?人家不喜欢你,人家看你一副轻浮的样子,谁会喜欢你?对自己来讲,也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无论是在声誉方面,在礼仪方面,都得不到别人的敬重。所以“勿箕踞,勿摇髀”,可以说为人父母的,他不经意当中可能就会犯了。

  也有很多人,他会认为《弟子规》就是教教家里的小孩。如果有这种心态的话,那就完全错误了。因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会向我反映,他说:我爸爸,《弟子规》里头他完全没有做到。老师在这里讲给他听,他觉得很好。回到家里,看到父母他们是这样的态度,他们就会怀疑到底爸爸的对,还是老师的对?所以,做父母的,当我们有这些习气毛病的时候,自己应该要及时的改正,不要让子女觉得父母都做不到,为什么我要这样做?这样就太可惜了。所以《弟子规》,不但子女我们要把他教好,做父母的更应该落实,这样才能以身作则好好的教育他们。我们再看

  第十七条: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我们都晓得,我们现在的建筑几乎很少有帘子,几乎都是用窗帘,没有用帘子。古时候的建筑,它往往每一间的间隔,它不是用门,可能就是用帘子。所以古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小在掀开这个帘子的时候,要“勿有声”,不可以很大声,不可以一拨,后面刚好有人走进去,就打到后面的人。我们现在没有帘子,我们有窗帘,就要教导子女,拉窗帘的时候,不可以很粗鲁,应该要轻轻地拉。窗帘也是一种比较细致的东西,如果你用力很猛,或者拉得不好,它上面的钩环都有可能掉下来。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动作要细腻,不可以很粗鲁。细腻的动作就从窗帘做起。并不是只有这个帘子重要,包括其他的事情,譬如说整理家务、搬东西,我们都不可以很大声。如果你很大声,动作很大,那就表示你的行为非常的粗鄙,不用心,不专心。所以,此地只有指“缓揭帘”,不能有声音,其实其他的也都不应该出很大的声音。尤其是椅子,有些时候大人也会偷懒,拉椅子,靠近桌子一点,往往是用拉的,然后就发出很大的声音,吱吱地叫。因为图一时的方便,却没有感受到周遭可能人家在休息,可能很安静,你这样的动作就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从“缓揭帘”开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谨慎,不应该很粗鲁,动作不应该很大;细心的人,它的声音往往微乎其微。

  “宽转弯,勿触棱”。这个也讲到走路的时候,遇到有角的地方,我们要稍微让它有空隙一点,不要距离得太近,撞到桌脚。有时候,我们也看到有人莽莽撞撞的,不是碰到椅子,就是碰到桌子,有时候难免也会撞到墙角,受伤。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小时候我们就要学到走路要小心,做事情要轻盈,步伐不但要轻盈,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轻盈。

  我们讲到“勿触棱”,我们都晓得这个棱角很危险。走路是如此,开车碰到棱角的地方,碰到转弯的地方,我们更要注意。如果平时我们懂得任何环境都要小心,都要注意的话,有很多灾祸都可以避免。此地只有举到“缓揭帘”,还有“宽转弯”,这里都在告诉我们,从家庭生活当中,我们就要学习动作、态度都要轻盈,不可以很粗鄙,很粗鲁,动作很大,也就是说从小就要培养仔细的心、恭敬之心。

  在《礼记》上有这样一句话,“曲礼日,毋不敬”。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用恭敬心去做。恭敬心,用简单的字眼来讲就是专心,心不在焉来做任何事情,肯定都做不好,而且你会碰撞得很大声。除了“缓揭帘”跟“宽转弯”之外,我们拿东西也是要特别的注意。所以这

  章有讲: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执”就是拿的意思。我们拿空的东西,拿空的器皿,就要感觉好像我拿很满的东西。为什么?如果你没有很专心的端这个东西,有可能你不专心,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不就很可惜吗

  “入虚室,如有人”。到没有人的房间里头,也不可以随便。为什么不可以随便?因为那是别人的东西,也要感觉有人在。有很多人对于别人的东西,他都很随便。所以这里也在告诉我们,拿东西都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拿不好就碎掉。或者你端菜,母亲叫你端菜,你端不好,碎掉了。所以这种细心的行为,这种细心的精神、专注的精神,从小就要养成。在没有人的地方,也更应该要教导子女懂得尊敬别人,即使没有人看到,我们也要教他“慎独”。没有人的地方,更应该谨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起了偷盗之心?是不是起了不应该起的念头?随便碰别人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态度,所以要特别的小心。今天时间已到,我们就讲到这里,再会!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我们先看“事勿忙,忙多错”。我想每一个人,他都能亲身体会到,当自己很忙的时候,就会愈来愈紧张,紧张得到最后可以说是没有头绪,所以就会错误百出。所以这一段话“事勿忙,忙多错”,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心里都要先有一个计划。什么是优先次序?我们都要明了,哪一个应该先做,哪些比较重要我们应该要先做。千万不可以等到时间非常紧迫的时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紧张地来把它完成。结果事与愿违,往往会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错,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团体。如果是团体行动的话,你的紧张、你的忙乱都会让人家情绪整个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乱得没有头绪。

  为人父母的在家里头,教导自己的子女,我们平常也要有让他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找机会教育,要让他做家事,或者做家里的一些事情,请小孩也一起来参与,让他有历事炼心的这种磨炼机会。

  什么叫历事炼心?在做事情的当中,教导他如何来观看你的心。过去末学经常举办家族性的夏令营。每当暑假的时候,所有的家亲眷属,这些小朋友就会聚集在这个家里头,就会教他们。从哪里开始教起?从擦桌子,教他们怎么擦,摆碗筷怎么摆。吃饱之后,教他们怎么收拾;收拾完以后,要教导他们如何洗碗。像这一套,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学习的机会全部剥夺了;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很多,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让他没有机会来做。你没有机会让他做事情,他就没有做事的这种经验;没有经验,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难料理,往往都会忙成一团。别的不说,我们就光看孩子的功课。如果他没有养成“今日事,今日毕”,功课累积了很多,一旦要考试,匆匆忙忙地在那里临时抱佛脚,像这些都是平常做父母的疏于对孩子的观察。所以“事勿忙,忙多错”,做事情我们不要给人感觉就是匆匆忙忙的,因为忙乱当中很容易出差错。所以古人告诉我们“欲速不达”,做任何事情,应该从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时间去稍微计划,我们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免得事到临头,挤在一起忙,乱在一堆,这个都很不好;而且个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犯这种错。

  我们再往下看,“勿畏难,勿轻略”。“勿畏难”也是在说我们做事或者学习,在课业也好,或者在处理事情也好,我们要有不畏困难的这种心态。人往往都会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难的大部分都会畏缩,不敢前进。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当大的困难。我们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对他的课业,尤其是理科、数学这一方面,还没有算就先投降,说:我不会,然后就把题目推到父母那里,请父母或者请哥哥姐姐教他。碰到这种情形,我通常都会先告诉学生,要先把自己怕困难的这种心去除掉。这种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气来克服它。为什么?碰到困难的事情,我们冷静一点,头脑冷静一点,能反复再三的学习,肯定可以做好。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他的数学也不太好。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当他背到《中庸》里头的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他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就问我是什么意思。

  我就举例跟他讲:当别人的聪明智慧比我们好很多的时候,可能他一次就会了;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百次的工夫来反复地训练,自己也可以达到,也可以像他一样的行。如果人家用十次工夫就会做到,就能达到,我们如果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就不要怕困难,我们用一千次,说不定就可以完成。这个小朋友豁然开朗,他说:我终于明白了,我的数学为什么都考得不好?就是我很害怕它,我做得太少。我说:你很聪明,你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就会运用;碰到任何困难,没有办法突破的地方,你能多学习,你就会了。

  所以“勿畏难”,也是我们做人处世相当重要的一种鼓励,要鼓励自己不要怕困难,要经常勉励自己,向自己挑战。果能如此,经常向自己挑战,你的才学都会慢慢地进步,更为提升。

  但是也不可以有骄慢的心态。“勿轻略”,这个“轻略”就是轻视、忽略。有很多小朋友从小父母就给他上才艺班,或者其他语言班,所以他因为已经事前学习了,每当学校再有上同样的课的时候,他往往就会比较傲慢,因为他已经都会了。这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慢,轻慢的态度,不能谦虚,不能谦虚就不会努力用功去学习。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对于世间的任何事情或者学业,我们不能有轻慢、有忽视的这种心态,我们都要用恭敬心求教于别人。看到别人做任何事情,我们应该要敬重他,千万不能轻视,认为别人做的事情就是比较差,就是比较不好。所以这个轻视的心态,往往很多做父母的也都会忽略掉。所以,子女从小也会向着父母学习,对于任何事情,他不在乎,不看在眼里。这些都是不好的示范,我们应该要特别的注意。接下来我们再看: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个“斗闹场”,在过去,在古时候,有一些竞技的地方,譬如说有斗鸡的地方,斗一些小动物的地方。“闹”就是非常热闹,很繁华的地方。“绝勿近”,从小我们要告知自己的子女,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要接近?因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这里,它会经常发生斗殴的现象,有斗殴的情形发生,可以说是是非之地。我们看现在社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地方,譬如说声色场所,歌厅、舞厅这一类的。这一类的场所,它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不是那个年龄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违法的。

  如果子女经常去这种地方,我们晓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往往就在这里,因为这里去的人三教九流统统有,可以说出入的分子非常的复杂。自己的子弟如果经常到这种地方,为人父母的应该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声色场所很容易令人堕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在这里所学到、所污染到的。所以为人父母不得不注意,自己小孩出入场所的这种地方,应该要好好的注意。

  我们都晓得孟母,她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孟母有三迁。搬迁到最后一个地方,学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会跟这些学生学习,所以环境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居家环境,是不是很接近这些斗闹环境,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环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晓得。有道是“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所以环境对一个人,可以说非常的有影响力,我们不可以不对环境重视。

  “邪僻事,绝勿问”。从小,父母如果有讲一些比较怪异孩子不应该听的话,也不应该在自己子弟面前讲这些话。所谓怪力乱神这些,或者是有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较奇怪的、比较偏颇的、比较偏激的这种言论,我们都应该告诫孩子们不要接触;不仅不要接触,更不要去问它。如果孩子很好奇,我们应该跟他讲:你听了这些话,晚上会做噩梦,你睡不着,你会怕;你听了之后,半夜不敢起来上厕所,所以对你来讲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从小有好奇心,对不好的这种行为言论,我们都要告诫他,千万不要去了解,了解之后对他身心都有严重的污染,反而是不好的事情。

  我们看完十七条可以清楚地了解,从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还有他的内心精神方面,都已经一一的陈述出来。尤其“事勿忙,忙多错”,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我们看到现代人工作压力很重,事业非常的忙碌,所以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内心也经常的惶恐不安。当我们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无论你是家长或者是社会人士,我们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我们就可以改正自己这些忙碌紧张的这种习惯。请看第十八条: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这一条也告诉我们生活礼仪,有很多孩子他曾经跟我抱怨,他说:每一次妈妈到我房间,她都不敲门。我就问他说:为什么不敲门?他说:她会偷偷进来,突击检查我有没有在看书。我就跟他说:一定你有曾经不在里头看书,看其他漫画故事,看其他课本,所以妈妈才会突击。他就跟我说:我之后就把门锁起来,让妈妈无法进来。这件事有位妈妈也跟我投诉说:我女儿一进房间就把门锁起来,不让我进去,我怎么敲门,女儿就是不让我进去。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亲子当中沟通不良的现象。

  我们如果读《弟子规》,我们就晓得,不管我们到任何房间,有没有人都应该先要敲门,敲一下,轻轻叩门,叩一下,让里头的人了解外头有人。轻敲之后,里头有答话之后,我们再进去。

  所以这里就告诉我们,凡是进入房间的时候,不论任何房间,或者公家单位办公室也好,我们都要先敲门,敲门还要问里头有没有人。“问孰存”,为什么?我们晓得,如果当我们在门外看到里头,我们从外头可以看到很多双鞋子在里头,我们就晓得有很多人在里头,说不定人家在开秘密的会议。如果我们很鲁莽地门一开就进去,可能会妨害到别人。如果人家在开秘密、机密的会议,你一进来也会被误以为你是不良之人,故意来当间谍,来破坏,所以难免也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养成习惯,不管你到什么样的房间,都要先敲门;一定要养成习惯,不论里头有没有人,一定先敲门。我们也经常在公共场所,尤其我们在洗手间的时候,往往有的人非常粗鲁,如果加上门锁坏掉,可能因为你的鲁莽,彼此就会发生很尴尬很困窘的事情。所以我们无论做长辈或者晚辈,对于子女房间,我们要入门,也应该跟子女告知一下,先轻轻地敲门,然后再进去,不要让里头的人吓一跳。尤其有时候办公室非常的静,如果这样轻轻走进去,可能人家会吓一跳。所以“将入门,问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在此我们提出来,作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则,从家里做起。

  “将上堂,声必扬”。这里也讲到“上堂”,大厅或办公室比较大的,往往要进去之前,譬如,敲门说:我是谁,我来了;或者说:大家好,让里头的人了解有人,出声一下。“声必扬”,一定要让对方知道有人进来。譬如说我们求学的阶段,进了办公室一定说“报告”,然后才进去,让里头的老师、师长知道有学生进来,这是一种礼貌,同时也告知里头的人,知道有人将要进来。千万不可以很隐秘的这样走进去,万一人家丢了东西,我们就有可能变成嫌疑人。所以“将上堂”,要记住,一定要出声音。声音也应该要出得和缓,不可以很急,不可以很急地答应,这都是不好的。我们敲门进去之后,或者还没有进去,当别人问你:你是谁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当里头的人回答说:你是谁?我们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份表露出来。譬如说,我姓什么?名字叫什么?我是谁?我将找谁?一定要报告清楚,让对方明了。

  “吾与我,不分明”。这里是讲,如果你说“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说:是我、我啦。“我”是谁?别人不晓得。尤其现代家庭都有电铃,我们按了电铃,对方拿起听筒一定会问:你是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具名以告:我是谁,我要找谁,要让对方相信我们是谁之后,表明来意之后,他肯定就会开门。千万不可以很鲁莽,电铃拼命地按。我们按电铃也是要轻轻缓缓的,不可以很猛很用力拼命地按。有很多小朋友每一次去上课,有时候他那个电铃按得非常急,很难听,往往我都会告诫学生,按电铃也要有气质,不可以拼命一直按。我跟他们说:你按完电铃一定要停一下,让里头的人,譬如说他在房间、在客厅、在厨房,他听到以后,一定要走路过来,才能为你开门,回答你。千万不可以认为你按了人家马上就要回答,这是很不礼貌的,因为不可能每一个人他都守在电铃的旁边。

  这样告诫学生之后,学生也能遵守这样的礼貌,按了以后稍微停一下。如果停了差不多二十秒、一分钟,没有人,我们再按一下,说不定在阳台后面没听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再按。千万不可以很用力地很快速地这样按,非常的吵,也会吵到别人。

  “吾与我,不分明”,除了入门之外,我们在这里也附带说一下,每一次到了教师节,总会收到学生很多的卡片,问候的卡片。有很多学生以前在一起的时候,跟他很熟,现在长大了,他已经没有办法上课了,他怀念老师,就会写个卡片送给老师,顺便问候老师。可是往往他们都没有具姓,只有写名叫某某,事隔那么久,学生又那么多,做老师的实在很难想起这个人姓什么。所以“吾与我,不分明”,对方知道我自己对老师的一种礼貌,要写信问候老师,可是老师他没有办法记住那么多的学生。

  所以在此,我们也告诉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学生,如果五年十年以后,你还相当怀念你的老师,写信给老师,写卡片送给老师,一定要具姓跟名,把姓名完全写得清清楚楚,让老师清楚你是几年前的学生。千万不要只写名字,写名字有时候又有很多同名的学生。所以这里也附带提出来,没有具姓就“不分明”,没有办法辨别你是哪一位学生。我们再往下

  看下一句: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这里也讲到一般人的习气毛病,往往手先拿着对方的东西,说:请借我用一下。不是先问,问了人家已经同意了,再动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后再讲,这个也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这里就告诫我们,当你需要跟别人借东西,要使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没有这样东西,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对方。“须”就是必须,一定要先让对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

  “倘不问,即为偷”。如果你没有问,你拿了就用,就好像是小偷一样。曾经一位母亲跟我讲,她说:这个《弟子规》很好用。我就问她:何以说?她说今天她的一双女儿,老大大概小学二年级,老二大概四五岁左右,两个人吵架。妹妹就哭得很伤心,过来跟妈妈说,姐姐骂她凶她,所以她很难过,她就哭了,请妈妈替她出气。妈妈很明理,她就问小女儿说:你到底有犯了哪些错误,所以才会骂你?这个妹妹就跟妈妈说:我只不过拿了姐姐的玩具而已,姐姐就不让我玩,就骂我,就凶我。

  妈妈就跟她讲:好,我们来背《弟子规》第十八条“用人物”。然后下来就接着让她念,这个小女生说:“须明求。”妈妈说:接着呢?她就说:“倘不问。”最后一句,“即为偷”,让这个妹妹讲。结果妹妹就哭得更大声:妈妈我不愿意当小偷,我知道我错了,我不应该乘姐姐去上学的时候,我偷偷地去拿她的玩具来玩,又没有把姐姐的玩具放好。所以,当这个五岁的女生她读“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她就晓得她的行为是错误的。

  母亲看到小女生,她读到这里更为伤心,就跟妈妈讲“我不是小偷”。妈妈就安慰她:你当然不是小偷,做错事情,“过能改,归于无”。所以她就跟妹妹说:你知道你的错误,赶快去跟姐姐道歉,道歉之后,你以后不再犯,你就没有罪过了。所以,由这个小小的故事里头,我们可以晓得,我们千万不要看小小年纪她不懂,她熟透以后,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五岁的小女生,她读到这一条,她知道她自己的行为错误。我们做大人的更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在用别人的东西,是不是会犯这种很急躁的毛病,先拿了再说,拿了之后再向他报告,或者手上先拿着:借我一下!然后掉头就跑。我们在团体里头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人,这个都是很不尊重别人的一种态度,我们也要特别的注意到。

  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小朋友,年纪大概在小班左右。每一次我上完课,我都会请小朋友吃一点小东西,吃酸梅。这个小朋友她每到下课时候,她就自己会去拿一包,拿到我的面前,拿一颗起来,就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吃?因为以前都是我请他们,有时候我很忙,这个小朋友会按捺不住,她知道酸梅放在哪里,所以她就自己去拿。拿了之后,到我面前,我就跟她说:《弟子规》里头,有一句话说,没有经过同意,你拿了就好像是小偷一样。她就说:对不起,我错了。

  我就跟她说:凡是你要吃东西,吃老师的东西,虽然每一次上课你们都可以吃,但是首先一定要先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吃,在家里也一样。我就跟这个小朋友讲:在家里,你要吃任何的东西,你也要问妈妈或者爸爸,我可不可以吃?而且吃的时候要从长辈先请,请到最后你自己才吃。这位小朋友经过我这样一次教诲之后,每一次她就先来问,她会说:老师下课了,请问我可不可以吃酸梅?我就说:可以。她去拿了一包酸梅来以后,就拿一颗先送我,先请我吃。吃了以后,我已经有交代,如果有看到其他家长,一定要称呼什么妈妈好,请吃,到最后自己再吃,果然她也是如此。过了不久之后,这个小朋友的母亲告诉我说:我女儿最近特别有礼貌。我说:为什么?最近她一反常态,就是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先请家人吃,大家都吃了以后,自己才吃,这个《弟子规》的功效还真不小!

  所以我们听到以上这两则,我们在家里头,的的确确应当告诫我们的子女,随时随地无处不是教他的时候。《弟子规》里头的所有这些规范,可以说普遍运用得很广,就看贤明的家长,你如何来教导。我们再看下一条: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上一条说你要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明白地告知对方,让对方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讲你借人家的东西,“及时还”。“及时”就是有时间性,譬如你跟人家讲:我借完之后,我马上还。你就要记住,马上。你如果说:我跟你借三天、借一个礼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个礼拜之内,要还给人家。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记了,千万不可以。人最怕没有信用,你没有信用以后,你以后还想再借,因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会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难。反之,就是这里讲的“后有急,借不难”。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时还人家,在一定时间内要还给别人。千万不要让人来催缴,他说:你欠我的东西,还没有还给我。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了,这更是要不得的。“后有急,借不难”,所以这里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借人家物品,千万要记得一定要有信用;没有信用的话,将来要再借就非常困难了。

  尤其成年人借钱这一方面,可以说很多人最忌讳也最怕,借了以后就不闻不问,就好像假装没有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声名为什么会败坏,就是借了以后很皮,就好像完全不当一回事,这不但非常没有礼貌,而且也相当不应该。

弟子规小学版一年级

传统弟子规

  《弟子规》(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孝经》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论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菩萨本愿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已即到

  【解释】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孙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现解:不论骑车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若方便停车,应下车问候,并询问是否需要搭便车。若长辈要离去,则目视长辈离去约百步之遥,才可以离开。这是敬老尊贤的表现。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着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如堂兄姐、表兄姐,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解释】早上要早点起床,晚上也别很早就睡觉。因为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早晨起床后,必须先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让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防止肠病毒,要学会洗手,手心、手背、指缝间都要仔细搓洗)

  (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解释】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倒,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主,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

  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身体的负担,危害健康。

  饮酒有害健康,要守法,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试看醉汉疯言疯语,丑态毕露,会惹出多少是非

  (《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口目。当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多为营养过多,与营养失衡所造成。应该注意到那些过分加工、太精致的食品,都含有化学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解释】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解释】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拿东西时要注意,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不要冒冒失失就跑进去。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内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我!我!”让人无法分辨我是谁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身边的弟子规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弟子规》——我的经典启蒙老师

  《弟子规》——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儿时的记忆中,总有一种儿歌般的旋律萦绕耳边。

  六岁的一天,妈妈手捧一本宝贝似的书来到我身边,拉起我的小手,走出玩具堆。我们坐在沙发上,妈妈一本正经地把一本《弟子规》交到我手中。已经可以借助拼音读书的我,开始磕磕绊绊地小声读起来。才发现,这是一篇类似于三字经的古文,虽然读不太懂,但还很上口。就这样,这本书成了与我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让我读这书?”妈妈眨眨眼,只轻声说了一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它成为你的老师,教你做人吧!”“老师?书?”我一脸疑惑,还想询问下去,看妈妈没有再解释的意思,我又捧起书,读开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敬承。”说来奇怪,在我反复的诵读中,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似乎明白了什么是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诚实守信、勤奋学习。

  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讲述了世间的生活规则,让每个人牢记处世之道。难道不是《做人宝典》,不是良师益友,不是一剂良药?它是我最珍贵的启蒙书籍,我会把这字字句句铭记在心,努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弟子规就在我们身边作文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认识了它一一《弟子规》。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它竟然会对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现在想来,缘分还真是奇妙。小学时,不止一次的从托管阿姨口中听到它的名字。那时的我并未在意,甚至心里对它有着那么一丝抵触心理。

  直到我步入初中,开学不久后,校长便公布了每晚看《弟子规》的消息。我心里对这本启蒙读物产生了那么一点兴趣,但抵触却依然没有消失。第一天,老师说我们应该好好向这本书学习,我的心里闪过一丝疑惑,一本启蒙读物有什么好学习的?一个星期后,我对它不禁改变了看法。

  《弟子归》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闺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则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具体到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弟子规》分为八个部分: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艾。《弟子规》,弟子规,顾名思义,这里的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

  一开始读它的时候,听到它的经历。不赞为它曲折的历程所哀叹。也惊奇于一部小小的启蒙读物竟这样来之不易。一个星期后,对它,我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从一开始对它的抵触和烦躁,到后来每天期待它每晚七点的到来。这些事情,现在仔细想想,真得很奇妙。读完它,不禁向古人那"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所感动,试问今天的青少年们,有谁做到了?恐怕做到的人是少之甚少吧。

  面对《弟子规》,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人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现在的"寸草心"有古人付出得多吗?没有。既然古人都知道父母对我们付出的爱是报答不了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些新世纪的人明明懂这个道理,却总是不付出行动呢?现在的青少年们,请问在你们心中父母是什么?保姆?司机?还是。。。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请你去认真的读读《弟子规》吧。也许你无法成为一位圣人,但是也请你试着去体谅理解父母的心吧。去认真的为父母奉献那对自己微不足道,但是对父母却是巨大"恩典"的寸草心吧。读完它,不禁为它"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的认真精神所折服。

  这句话讲的是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放到今天,恐怕会有人说,做这种事的人,脑袋一定不怎么正常。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则故事:一所医院里,一群人在乘坐电梯时,中途有一位小伙子抱着一束花从即将关闭的电梯口路过,嘴里喃喃的说道."住院部是不是在五楼呢?"电梯内一位红衣服少女对小伙子说:"住院部确实在五楼。"说完后,怕小伙子不知道在哪。于是她,转过身去抱歉的对电梯内的人们说:"请稍等一下,我一会就回来。"电梯内的人们默许了。少女把小伙子带到住院部后返回电梯。到了2楼,电梯门开后,一位一只手提补品,一只手捧着鲜花的女孩因为电梯内人们的拥挤,不慎将花掉到电梯外面。红衣服的少女急忙将鲜花捡起还给女孩。这时电梯内一名女子问她身边的一位男同志."怎么搞得,这女的怎么回事"."这女的好像脑袋不正常"于是电梯内的人们便了然的将电梯门关上了。其实那位红衣服少女是一位革命战士,他不仅头脑没毛病,身体也很健康。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禁想问."我们这是怎么了。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什么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素质连古人都比不上。读完它,我不禁怀念起那"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的时代。现在我们开始追求个性,希望自己的服装标新立异。

  于是,帽子开始有了不同的戴法,鞋子要两只不一样的鞋,纽扣故意解开几个。这就是个性吗?这就是我们说的酷吗?也许我们真的该好好看看《弟子归》了。也许你会说没时间,其实你只要把你看泡沫剧的时间,让出来一点点。你的情操就会上升一个阶次。《弟子规》,一本让我恋上的启蒙读物。你,可不要小瞧它哦。

  与书为伴——亲子共读《弟子规》有感

  可能是受爸爸妈妈的熏陶吧,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报纸到杂志,书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带字的我就喜欢看。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是《弟子规》,这本书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天睡觉前是我最开心的时间,因为我又可以和妈妈一起读《弟子规》了。今天,我很早就做完作业,拿着书来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会背诵《余力学文》了,我背诵给你听好吗?”“好啊!”妈妈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拉着我坐下,示意我可以背诵了。“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一口气把《余力学文》背下来了。妈妈开心得把我拥入怀里说:“这么长的一段话,你是怎样记的?”我自豪地说:“《余力学文》里不是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吗?我读书的时候注意到眼看、心记、口念,这样真的很快就记下来。”妈妈笑着说:“我的女儿真聪明,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你要好好学习,知道吗?”“父母命,行勿懒,我知道了。”我再一次把《入则孝》也搬出来了。“妈妈,平时我任性,爱发脾气,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没有听从爸爸、妈妈正确的教导,以后我会改了。”妈妈激动地说:“《弟子规》一下子让我的宝贝女儿长大了。”

  正如妈妈说的:《弟子规》让我长大了。可是,我知道光说是不行的,还要学会做,今后在我成长过程中一定会以《弟子规》来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健康成长。

  读《弟子规》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当读到这两个训示的时候,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做为兄长要爱护小弟,做为小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兄弟之间只要和睦相处、互相礼让,家庭就会其乐融融。这让我想起《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它记叙了孔融小时候,有一天,父亲买来了梨子,让孔融先拿,可是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这就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孔融就知道尊长敬小,把最大的梨子留给哥哥弟弟。但往往人都不知道兄弟之间怎样和睦相处、互相礼让。就拿小时候的我来说吧,每当奶奶给孙子吃糖果时,嘴谗的我第一个跑到奶奶身边把全部糖果通通拿走。奶奶见了就制止我:“你怎能全部拿走,就不留一些给你的姐姐呢?”我冲着奶奶做了一个鬼脸:“姐姐不爱吃,她怕肥胖!”其实姐姐很爱吃糖果,只是我找借口罢了。现在想来,真为自己感到脸红。所以朋友们你不要像我一样不知道怎样互相礼让,做出后悔的事情来。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读了这本《弟子规》,真是受益匪浅呀!

我学习弟子规的故事

  这学期开学,老师发新书时顺带发了一本“弟子规”。一开始我看不明白,后来在老师和妈妈的引导下我渐渐看懂了。特别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印象深刻,而且我觉得还真的是学有所用。不信?你看——“五一”小长假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节。在外婆家,有一个爱生气的姐姐,有事没事总喜欢生气闹事。

  记得那晚要吃饭了,姐姐还在看电视,外婆随口说了她一句,这下,姐姐可不干了!又是吵又是闹,还冲外婆发火呢。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问姐姐:“你弟子规是怎么学的?”姐姐气呼呼地说:“我没学过弟子规!”妈妈说:“让妹妹教教你!”于是,我就大声背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听到我背诵弟子规,姐姐仍然不服气地说:“那是说的父母,不是外婆!”

  我看姐姐还是不承认错误,就大声说:“老师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外婆也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对父母的话要听从,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应该尊敬!”听我说完后,姐姐终于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看到姐姐能承认错误,我很高兴!

  学习《弟子规》不但让我懂得了孝敬长辈的道理,也让我当了一回小老师!我会继续学下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弟子规

  《弟子规》中有许多传统美德,告诉我们孝乃做人之本,教会我们许多为人处事之道理。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孝,感天动地。王祥是晋朝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过世了。继母对他非常不好,曾多次在他的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以次来破坏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他的继母患病了,王祥衣不解带的侍侯着,继母非常想吃新鲜的活鲤鱼,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江河的水全都冻冰了,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冰融化了跃出两条鲤鱼。继母吃了鲤鱼后病就好了。继母还让王祥去捉黄雀,烤给她吃,因为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最后,好多的黄雀都飞到王祥的帐篷里面。王祥家院子里有一棵果树,在果实成熟时,继母就吩咐王祥守着树,不准让一颗果子掉下来。每到有风有雨的时候,王祥就会跑到树下抱着树放声大哭,祈求果实不要落下来,最后果子真的没有落下来。

  继母看到王祥这样孝敬,最终受到了感化,对他同亲生儿子一样。

读书作文《弟子规》在石磷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首先,学校将《弟子规》开发成校本教材,印制在读书笔记本里。

  其次,学校要求语文老师利用读书活动时间向孩子们讲解《弟子规》。

  再次,学校要求孩子们读后要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要学以致用。

  自从《弟子规》进石磷以后,石磷的家长反映孩子们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石磷的老师反映孩子们在校比以前爱学习多了,社会上的群众反映石磷的孩子比以前文明多了。

  我们相信:《弟子规》将在石磷生根、开花、结果。

弟子规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这本书以后,我从中受到了很多的教育和启发,这本书是古人在教育他们的子孙后代,要学会和懂得谦让好学,知书答礼,懂得做人的规矩,做人的道理,要爱护自己的亲人和兄弟姐妹,要懂得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对待自己的父母要以孝为首,对待朋友要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

  通过学习弟子规以后,我一定要以此书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今后的一言一行,和仪容仪表,敬重自己的老总和服从各个主管工作中的安排,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同事们和谐相处,和谐工作,以礼相让,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好一个合格标准的员工,因为它代表和树立了我们单位的整体形象,也代表着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在工作当中,我不会的和不懂的,我都应该虚心请教同行,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自己有多么的忙,我都应该常回家看看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让父母高兴的同时,也让父母不必在担心和牵挂着自己,更加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和疼爱温暖自己的孩子。

  更加懂得尊敬自己的师长,尊老爱幼,更加真诚的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做一个懂道理懂理节的人。

弟子规伴我成长作文

  我有一个私人“加油站”——书柜,《红楼梦》、《淘气包马小跳》、《获奖作文大全》……各种各样的书填满了它的肚子。其中有一本《弟子规》,那是我的最爱,因为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首孝悌,次谨信……出必告,反必面……。诵读着它,我知晓了为人处事之理。不信,你看!

  一天放学后,我应同学之邀去她家玩,却忘了事先跟爸爸妈妈打个招呼。在同学家,我们先完成了作业,然后谈天说地,吃零食,听音乐……玩个不亦乐乎!完全把“出必告”抛之脑后了。5点,6点……时间在悄悄地流逝。

  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习惯性地叫着:“囡囡,我们回来了!肚子饿了吗?”连喊了好几遍,都得不到我的回应。

  “别躲猫猫了,妈妈都看到你了哦!”妈妈还以为我在和他们玩捉迷藏呢!

  她找遍了家里的所有房间,都不见我的踪影,这下可把她急坏了:“都6点多了,囡囡会在哪里呢?”

  她立马吩咐爸爸打电话到亲戚家寻找,自己则联系我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不一会儿,找人队伍就庞大了起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朋好友都出动了。

  而作为当事人的我,却和同学悠闲地边听着音乐,边哼哼:“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直到爸爸妈妈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面前,一把紧紧地抱住我时,我惊呆了!只见妈妈脸色苍白,头发散乱,两眼通红,这还是平时大方得体的妈妈吗

  “囡囡,你要吓死爸爸妈妈呀!放学了不回家,爸爸妈妈有多担心,你知道吗?呜呜……”坚强的妈妈竟然小孩子一般哭了起来。

  “爸爸妈妈,我……我错了,对不起!‘出必告,反必面’,我一定会牢牢记在心里的!”看着妈妈的样子,我好心疼,也更加痛恨自己了。

  后来,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电话手表,我天天带在身边。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不忘给妈妈打个电话,或在家庭群聊里留个言。我要时时践行“出必告”,这样爸爸妈妈就随时知道我的行踪了。

  《弟子规》,你是我成长的坐标,为我的健康成长导航;你是我无声的良师,默默地孕育我正人君子的品行。《弟子规》,My love!

我爱弟子规

  俗话说孔子讲学、讲学。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立私塾,招收学生。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基础之学;更高的学问则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行,陶冶情,以便成为君子,担负起济世救民的重任。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他坚持“不愤不启”、“有教无类”的宗旨。在战国时期,他的弟子以及后学,秉承“六经”但在人人都强调“六经”中最重要的道德礼乐,所以形成了战国时期的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学派。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仍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意义。董遇巧用“三余”董遇是三国时期的人,从小家里就穷,不得不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坐下来认真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后来,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都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那么好。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一般很少有事做,为一天余;雨天不能做什么事,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来提高自己水平的。这就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一遍遍诵读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谆谆教诲,心中的那盏灯渐渐明了。

  “入则孝,出则悌”告诉我们友爱兄弟,孝敬长辈,“孝”字也就从此铭刻于我们心间,使我们在关心长辈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谨而信”为我们谱写着一支思想升华的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伴随着我们进入更高的阶梯。“泛爱众,而亲仁”的做人守则成为人生起步的扉页,也是一个转折点。更是那“有余力,则学文”的学习手册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规》之所以被称为弟子规,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龙的博士,有学问的人给后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诸葛亮为阿斗写的《出师表》一样。古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古中国,也一定离不开好书的启蒙。上千个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学童在不停的翻着这本书,实践着这本书中的任何一个字。《弟子规》就是这么一本好书。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子,还是儿童,少年,甚至壮年,老年都耳熟能详,熟读成诵。《弟子规》早已成为历史的篇章,成为华夏儿女成长的脚印。

  的确如此,《弟子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至真,至纯;《弟子规》是引领孩子步入规范殿堂的老师,它至善,至美!《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让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便是读书人;如果说《弟子规》是一条河流,我便是鱼儿;如果说《弟子规》是一片蓝天,我便是翱翔的雏鹰;如果说《弟子规》……《弟子规》熏陶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文明上,礼节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让《弟子规》点燃我们心灵的火把,在烈火的让少中点燃那盏不灭的灯。让《弟子规》永恒,让经典永恒,让爱永恒!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业务员培训与管理

保险营销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