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202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正式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这又是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与此同时,企业在人才市场上也不断出现招聘难的问题,就业难与招聘难无疑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毕业生就业压力凸显出深层次的个人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就业困难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的稳定。
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使得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求职择业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根据调查,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障碍一直排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压力。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结合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所发现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出发,总结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三个:
1自我认知的偏差
大学时期是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这段时期的关键任务是学会客观的评价自我、理智的分析自我、真实的感受自我,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才能发展与完善自我的个性。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却有大部分人处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生活迷茫失落、没有计划、没有规划的状态,这一切应是源于对自己认识的不够,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甚至不知道“我”是谁,普遍存在眼高手低、自视甚高的情况,不能客观理智的评价自我。
自我认知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而形成的。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是学生自我认知形成的主要方面。首先,大学生有限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单一的成长背景等等都限制了他们对自我充分、客观的了解;其次,当代中国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生活与职业环境的关注与了解;以本人所在的大学为例(湖南工业大学),抽样调查显示,34%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了解较少,高达68%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主要行业不了解。由此,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的过程中对自我和外部环境都存在认识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这种模糊的认识最终会导致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自我认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2情绪心理的困扰(悲观、不满、焦虑)
从大学步入社会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而高校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一个个的“最难就业季”等等问题,让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到了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这种压力使得他们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焦虑、抑郁、愤怒、高度紧张等情绪反应,而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理性的疏导,就会发展过度从而破坏个体的心理平衡,损害认知功能,使个体无法对环境或者事物做成正确的评价与反应,甚至能引起生理、心理的疾病乃至出现生命危险。
3不适当的行为模式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认知与情绪方面,更体现在个体不适当的行为模式上。首先,高校是企业人才储备“基地”,对于企业来说应届毕业生相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人才更忠诚、更容易对企业产生同一感、更易于培养企业专才,所以校园招聘是“先就业,再择业”的最佳时期。而多数的大学生没有准确的了解就业形势,认为暂时回避毕业季不仅能减缓高压的心理应激,还能有利的应对就业高峰期。虽然回避可以暂缓心理应激,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反应方式,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使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错过了最合适的就业时期。其次,一些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客观的判断与主观的思考,盲目的从众。比如出国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等。盲目从众所作出的决定往往不适合自己,这种决定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巨大,客观上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的不平衡。第三,大学生就业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诚信”,随意的毁约最终原因也是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客观的比较、攀比的结果。看到别人找到比自己好的工作就心理不平衡,不考虑这些“好”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只会盲目的攀比,最后不仅自己心理失衡而且也会错过自己的就业机会。最后,面对社会上的压力和竞争,有些学生过于被动的依赖他人,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但是主要的几个方面还是相对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的良好疏导与处理,不仅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由过去的“统包统分”,逐步过渡到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棘手问题,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美国和欧洲各国企业纷纷裁员,预计明年全世界有2000万个岗位流失。在这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环境中,中国就业者的生存环境同样遭遇大挑战。作为我国就业的主要群体,2009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种就业困境主要表现在各行业签约率不平衡,就业岗位需求有限,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毕业生择业存在区域偏见和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等方面。
1.各行业签约率不平衡。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就业岗位需求变得不平衡。据调查,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比其他行业高,占据着签约率的前五位,但水产、畜牧和地质等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2.就业岗位需求有限。
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待业人数与市场提供就业岗位的矛盾日益激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时间相对集中和选择职业周期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约611万,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毕业生数量创新高。而就业需求在短期内提高不大,就业岗位有限,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今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倒闭或裁员,用人单位在选择人员方面余地较大,因此高筑门槛,不断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占优势,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相反,综合素质低者过剩,被列入“就业困难户”。
4.毕业生择业存在地域偏见。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而冷落中西部地区。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异,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突出现象。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但自愿参加服务工作的大学生人数不多。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数量剧增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历程。(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到2009年迅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新的社会问题。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突破了611万的新高峰,加上以往积压的待业毕业生人数,今年准备参与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达850万之多。
2.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许多高校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对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很少设置;第二,专业和课程设置盲目性及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第三,人才观及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称;第四,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
3.政府就业政策壁垒。
一是政府监督与管理脱节,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阻碍毕业生就业;二是户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三是“就业保护主义”阻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在就业保护主义政策下,外地生源很难跨地区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弱,缺乏工作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尤其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企业录用后需要进行再培训,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加大了就业难度。第二,升学时定位模糊,升学后专业不专。第三,就业定位不切实际。主要表现在:个人期望值过高;眼光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待遇高不高,用人单位是不是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很少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能力的发挥空间;“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严重,没有跳出自己所设置的有限的择业空间;不愿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建议
1.社会层面,有效促进就业。
从社会层面上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在就业政策上、用人单位在用人理念上、家庭在物质与精神支持上必须做到政策行之有效、理念与时俱进和支持切实到位。
(1)政府。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力度促进就业;加强就业市场引导,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经济,据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情况调整招生人数;完善管理模式,破除就业壁垒;改变人事管理体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或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
(2)企业。企业应进行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尽量摒弃各种求高、求奇和性别歧视等错误的用人观念,合理招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就业。
(3)家庭。家长应安抚子女在就业中不可避免的焦虑情绪;帮助子女消除就业压力和困扰;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动用相关社会人际关系有效帮助子女就业。
2.高校层面,突出人才培养位置。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培养目标。高校应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为发展方向,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知识和市场经济,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未知领域,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答案,更要鼓励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第二,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以人才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目标体系。找准高校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教育目标,树立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变化,及时宣传,教育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预期目标。
第三,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建立起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实现高等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升值。形成政府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和个人自觉追求三者统一,在此基础上由高等教育成功向终身教育转型。
3.大学生层面,全面服务就业。
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要多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但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增强自身的技能水平。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为自己制定比较明确的就业生涯计划。
(2)消除焦虑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难的局面时,不能过于急躁,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认清社会形势,不但要就业,还要力求就好业。
(3)找准定位,积极自主创业。大学生应该清楚,就业不是唯一出路,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自己也可以创业。大学生要积极寻求各种机会为自主创业准备,如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参加成功人士创业交流会等。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在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难之后,高校必须对大学生就业前进行全面指导,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得到长期有效的顺利发展。
大学生就业解析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就会成为一大难题。知识贬值成为事实。我们在如此不容乐观的形势下,应该怎样生存,成为大学生最大的阻碍。导致大学业生就业难有很多原因。现在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秘价值都受都影响。官本思想与拜金主义成为主观影响大学生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多,而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就业面又相对狭窄。
最有关专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一,受用人越少越好的减员风潮的影响。二,农民工大量拥入劳动市场受到冲击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威胁所致。三,大学生与“读书做官”传统观念相关。四,用人机制的不公平有关。五,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
主要这五点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新闻上每天都能看到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且奇闻不断。什么清华出来,卖猪肉。还有是清淘化粪池业务员。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改变。大学生应该理性的分析自身的原因。把社会实践与交际关系打好基础。这是内因。要有积极的心态。等等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面。面对金融危机许多的大学生通过“考研”来避过“就业寒冬”。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南方许多企业纷纷破产。大量的企业由于经济困难,减少招聘计划,裁员不少。党中央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温家宝说,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他强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冬天不好过呀。
但有一点市场永远是个竟争场。你要是有能力,有本领还怕找不到工作。尽管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还有基层人员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总体看,我们应该抱一个积极的态度来认清自己,总有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
从上图看到一名大学生面对如此的就业环境。竟然喘不过气来。温家宝在北航与重庆大学之间走访。以此来安抚当前的大学生。从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同比增长52万人层。许多的大学生的春节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自己的工作。《南方周未》指出大学生找工作要像许三多。要努力不放弃。2008是一个大悲与大喜交织的年岁。地震,雪灾.金融危机.重庆的哥罢车事件.山西的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奶粉事件等等。这些有关政治敏感话题都证明08年是一个多灾的一年,我们不知道2009年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但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一个快乐与和谐的中国。看到一个绚丽与梦想交融的中国。从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一些招聘现场,人山人海。过路口都站满人。从他们的表情上能看到他们的无奈与期盼。
国家在鼓励大学生西部就业。或到基层下面工作。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到底为什么?这是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中国人才市场会有怎样的好转。其实这里面存在一种“多元幻觉”。其意在说明人们的认识在于市场的多元化能为就业有一定的缓冲。但是我发现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一直在往城市挤。这就是所谓的“一元”。从大方面来看,人才市场并没有任何的个人空间。也就是说,不存在完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也是少数。就业压力一直是我国存在的重大问题。但是从高校到就业单位似乎存在着不平等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完全与市场环境不和谐。所以说,从根本上可以看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价值的不平衡。
这个冬天对于许多的人来说,不是一个轻松的新年。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不均衡。据近几年统计,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数据来源于20XX年,近几年有升高趋势),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XX、XX、XX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甚至更低。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3000至5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教育机制的弊端突出。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除了以上四点现象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和联系马克思主要的哲学思想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缘由。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知道,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那么我通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这个问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供求关系的体现。目前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但是,真正的高端人才却是供不应求。造成这种比例失衡的原因便是社会用人结构不平衡。从以上列出的几点原因可以看出,由于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很多企业的工作仅仅需要中等人才就可以胜任,却因为大学生数量多而提高了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素质人才的浪费。企业在雇佣大学生是必然会考虑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企业希望用最少的劳动力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存在问题。一般来说,社会的人才需求主要呈金字塔形,需要量最大的还是初级人才,中级和高级人才的需要量不是太大,这种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就导致我国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不均衡,不利于社会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除此之外,由于教育机构盲目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且扩招数量的增加幅度超过了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长幅度,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另外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能从社会实际的用人需求出发,只是一味地继承原有专业,忽视了设置专业的实用性。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地方决策者出台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总体上来说是供过于求以及少数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如果从更大的角度上看,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就业政策选择。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策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如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背景。因此在增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将存在更多的压力。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那么身为处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发展观,把中国创造成一个创新型国家。这与我们现在的努力使分不开的,我们需要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身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只有处理好自己的情商,才能把你的技术尽可能发挥。其次,加强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环节,我们可以了利用假期实践去支教,去实习,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个方面对改善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初步的探索。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整体状况
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这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三年来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人。虽然有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但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大,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理想就业。今天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有着重大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一)社会总的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深入,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但是并没有为社会提供数量充分的就业岗位。国企职工下岗失业,大批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它们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而且大学毕业生就业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和大中城市,致使这些地方人才饱和,供需失衡,人才供求分布不均匀,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同时,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例在降低,这就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政府方面的原因
2002年之后,高校扩招后的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以国务院《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为标志,确立了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双向选择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模式。但由于转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处在不断完善阶段,主要依靠“市场主导”模式来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其面临不少问题。但政府方面在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改革不够完善,许多用人单位,如中小私营企业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给通往基层、西部农村、艰苦行业、非公有制组织、私营个体等中小企业的毕业生制造了阻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企事业单位,军队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构成的公共部门,将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但是政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少,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三)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对大学生一直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大学生被当做稀缺资源,毕业后马上由国家安排进入工作岗位。近年来,分配制度改革已稳步推进,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没跟得上改革和时代的步伐。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对职位期望和薪资期望有所降低,但思想意识中仍然存在只有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到大城市或沿海城市才算真正就业的就业观念,没有意识到毕业生就业已从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化层面,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不努力,虚度大学时光,没学到真正的本领,造成自身竞争力不强,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高校方面的因素
因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总量大、增幅高,但是市场岗位只是小幅度增长,这就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同时,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即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市场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上的偏差。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职责
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得靠发展来解决。国家和政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改善大学生就业,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1.扩大就业总量
一是采取区域协调政策以平衡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二是要推广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就业总量。只有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起来了,大学生在得到相对同等的生活待遇后,大学生就业才不会集中到东部沿海和大城市;三是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提高就业总量。
2.完善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保障就业政策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劳动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竞争性、积极性、创造性。我国的人才市场招聘和网络招聘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所以政府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市场,加强和规范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努力搭建起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保障就业政策。
3.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下乡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加强国际劳务输出工作建设。
(二)高校方面
1.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1)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应该及时调查研究社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预测市场经济发展中各行业未来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更新专业建设观念。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观充实大学生,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增加就业指导课时端正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3)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严把高等教育质量关。
2.要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高等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增强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高职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尽可能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高校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反而降低了,中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例子。因此,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培养一些以技工为主的人才,从而分流,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一种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分析
1.端正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就得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中,从自己的能力、性格、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适应社会的整合,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主,兼顾自我价值的实现。高学历人才将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乡镇以上的国家公务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农村种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很多职业的技术含量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高,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的舞台。这样,在工作单位上,既可以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工作区域上,既可以在大都市,也可以在边远地区和乡镇。大学生就业在整个就业队伍中本来就占有优势,这样适当降低要求,找准实际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就容易了。
2.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素质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修养,吸取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之中,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2)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大学生毕业生发展的机遇很多,可能会在一生中从事多种工作岗位,而且知识时代要求专业岗位的人员要懂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3)同时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辨别能力。大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和辨别力,才能克服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而不随波逐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使自己的事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