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困惑的十大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论
对于家庭教育,我的看法与大多数的家长并不相同,很多的家长认为只需要让孩子不停的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事情碰也不让孩子们碰。也是受到这种心理的驱使,很多孩子的周末几乎都是被各种补习班安排的满满的,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对于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我并不认同,相反的,十分厌恶。我认为这样的教育不但不会使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反倒会适得其反,使孩子成为一个没有一点独立能力的“花瓶”。
我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只有父母给孩子做好了榜样,孩子才会真正的收到教育,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家庭是孩子人生起步的第一站,家庭教育同时也是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我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处于这种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们,不正是这个故事里的“鹰”吗?家长们将其锁在笼中,从来没有让孩子们受到任何历练,对孩子们百般呵护,可谓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们终究是要离开牢笼的苍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试想,现在的这些孩子们若是没有了父母的呵护,离开了父母的羽翼,他们会做的,能做的,有什么
现在的家长,对于分数是最重视的。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家庭中最受关心,最敏感的一个话题。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的更好,均选择考而优则奖的教育方针,“学习至上,成绩至上”这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唯一目标。
有的家长虽不是百般呵护孩子,也会让孩子做一些家务,但选择让孩子劳动的方式却是如:扫一次地一元……家长们认为,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知道了劳动才会有收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这种教育方式我并不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从小便养成势利的习惯,凡事只有有报酬才会去做,长大之后呢,孩子会只认钱。举个例子吧,如果家长如此教育孩子,以后若是家长病了,想喝口热水,只要给孩子钱,他就会给你去倒;朋友需要帮助,只要给孩子钱,孩子就会去帮。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惊骇的事情吗?这么下去,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样去关怀别人,照顾别人,为别人着想。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父母就像是手执画笔的学徒,父母的教导会对孩子起到很大的影响。各位家长们,请慎用你们手中的画笔。
和家长谈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曾经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体育……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
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开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1、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我记得有一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喜欢与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处处地管束着自己,觉得自己像那笼中鸟一般。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应该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学会宽容与约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接触大自然 接触社会生活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而且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顾成人走过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孩子更有吸引力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很多佳作都是写他的童年趣事。这些往事几乎都饱浸着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叫人难以望怀,铭刻于心。家长们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记忘了让孩子们渡过自己最喜爱的那段时代。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伦德伯格认为,人们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发展人自身潜力的需求,一种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种创立人们自己个性和性格的需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当下一些父母存在的教育问题
男孩点火烧卧室 灭火后儿子找不到竟因手机被妈妈没收
适用话题:家庭教育、沉迷、溺爱、叛逆
近日一则男孩点火烧卧室的新闻引发关注。因妈妈怕影响学习收走了他的手机。在九龙坡区金凤镇,因家长收走了手机,一名11岁的男孩竟点火烧掉卧室。据了解,九龙坡区警方此前曾多次接到手机引发的类似警情。对此,该局专家“蜀黍”特意教你如何防治“儿童手机依赖症”。
3月5日14时29分,家住九龙坡金凤镇的骆女士因与11岁的儿子闹矛盾,儿子随即离家出走。骆女士于是报警求助。金凤派出所民警接警后,立即赶到位于虎峰村钟家院子的骆女士家中了解情况。原来,骆女士的儿子李某,现年11岁,为了玩手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骆女士多次教育少玩手机,可儿子就是不听。3月4日晚,骆女士喊儿子吃饭,可儿子为了玩手机连饭都不吃。骆女士一气之下,就将儿子的手机没收了。为此,儿子和她大吵了一架,便关上了房门。第二日,骆女士一早便下地干农活去了,12点回到家中发现,儿子竟点火烧了家中的房子。灭完火后,骆女士准备找儿子“算账”,却发现儿子不见了,四处找不到人,她只好报警求助。
民警当即一边安排人员进屋对现场进行检查,消除隐患,一边安排人员寻找骆女士的儿子。最终,民警在骆女士母亲家中,找到了李某。李某表示,手机被没收后,他气愤不已,起床后便将自己的书本及床铺烧毁。起火后,因害怕被父母责骂,便跑到了外婆家躲藏。在民警批评教育和劝说下,李某最终返回家中。
提醒
父母“三条红线”碰不得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因儿童“沉迷”手机而引发的家长与儿童的警情,早已屡见不鲜。九龙坡区公安分局资深心理辅导师薛平表示,对于“手机依赖”严重的儿童,父母有“三条红线”千万触碰不得,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事态引向另外一个极端。
红线一
一味呵斥打骂 从不倾听交流
在因自控能力欠缺而陷入“手机依赖症”的儿童面前,家长言动失控而采用“棍棒政策”,只会让孩子感觉家长喜怒无常,从而无所适从,甚至干脆封闭心灵,走向叛逆。
红线二
始终“双重标准” 大人一套孩子一套
很多父母自己整日沉迷手机,“抢红包、打游戏、看电影、刷微信”,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在孩子面前也从不规避遮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拉下脸来教育孩子,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认为这是“双重标准”。“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可以意料的事。
红线三
全家立场不一 时紧时松宽严无度
在对待儿童手机成瘾的问题上,老人往往偏向于放任,而年轻的家长则主张严管。有的家长为了“偷懒”省心,主动让孩子玩手机。这样的教育是分裂性的:不仅对儿童的手机依赖症无法缓解,还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仇视心理,甚至引发三代人的代际矛盾。
支招
五招根治儿童“手机依赖症”
根据多年的接处警经验和案例分析,薛平认为,对于儿童“手机依赖症”的根治,需要考验家长的智慧和情商。以下五种方法,值得家长借鉴。
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多花时间来陪伴、关爱自己的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
父母多为孩子安排活动
父母们应为孩子多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比如外出踏青;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报;陪孩子打球等。
了解孩子用手机玩什么
要了解孩子们使用手机玩些什么内容,看些什么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去使用手机。比如可以玩一些益智游戏、听音乐等。
给孩子买手机“约法三章”
在允许孩子玩手机的同时,还应对孩子“约法三章”,限定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等。
用手机家长应起表率作用
作为低头一族的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沉迷于玩手机。和爱人谈谈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老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主动配合孩子的父母。
家庭教育之现状分析
轰轰烈烈的家访结束了,纵观我所家访的二十九个家庭,家庭教育可谓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家访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困生的家长不一定不重视家庭教育,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班王XX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竟然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她会提前看一遍,判断适不适合孩子看。结合孩子的爱好,她给孩子报了电子琴,孩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现在,她又给孩子报了素描。我不解地问:“怎么想起让孩子学素描了呢?”她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立体感,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作铺垫。
荆XX的家长对我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了如指掌。预习三部曲,计时写作法,他们都非常赞同。以前孩子写日记都是先打一遍草稿再誊抄到日记本上。这种方法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可以,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没有必要了。我教给他们可以简单列个提纲,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气呵成。因为考试可用于写作文的时间也大抵如此。所以孩子在家看着时间写日记。家长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能完成一篇精彩的日记,倍感欣慰。
还有刘XX、耿XX、张XX、王XX等孩子的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侃侃而谈,孩子也非常让家长省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被忽略的家庭教育
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家庭教育。我从家长身上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影子。陈的妈妈每次见我都非常客气,检讨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给我们添了麻烦。据我了解,家长忙着挣钱养家,双休日、节假日不是把孩子放到小饭桌就是把孩子反锁在家。孩子也如同家长般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
我去陶子家家访时,孩子妈妈一人在家。陶XX在辅导班写完作业,孩子爸爸将孩子接回家后,先是在自己卧室里呆着,孩子妈妈召集家人坐在沙发上拍照,然后孩子爸爸又去了孩子卧室。我本来以为孩子不爱表现是因为不自信,看到孩子爸爸的表现,我恍然大悟。父子俩真是如出一辙,孩子起先也是回自己卧室,然后被妈妈叫出来,才端坐在沙发上……
陈的妈妈非常健谈,陈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总有理由。邵的爸爸实在、质朴、爱笑,邵也是如此一孩子。
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关键的还是身教。
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都大包大揽,一手包办,导致孩子丢三落四或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
有的家长还认同棍棒底下出人才,对孩子施以暴力;有的家长教孩子学习,自己学得扎实孩子却毫无印象,家长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读书不够重视。
此次家访,我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向家长作了如实汇报,听取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及困惑,也指出了孩子需要改进之处,对于家庭教育观落后的家长,我也提出了我的建议。家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纽带,我们深入家访,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了孩子,了解了家庭教育的现状,更能够对症下药,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7
家庭教育
如今已是网络时代,大多数的人都依赖网络,孩子们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不顾学习,因为一些电子产品耽误了学习。
一些孩子的成绩逐渐下降,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一回到家就会拿起手机打游戏连饭都不吃,作业也不写。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还会把手机偷着带到学校。家长对这种事情不满,可现在的孩子脾气又很大,不敢管得太严,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长不在身边,就会让爷爷奶奶帮忙管教,可是孩子哪能听爷爷奶奶的话,反而更无法无天。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有些家长太过于溺爱孩子,一点活也不让孩子干,说是只要让孩子管好怎么学习就行了,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可我一点也不赞成,因为现在对孩子来说学习很重要,可是适当的干一些事情也是锻炼孩子,不能只顾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做,这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两个孩子,也比较溺爱他们,孩子更显得娇气,有一次我在广场上看见一个小男孩摔了一跤,他并没有立即爬起来,而是趴在地上哭,直到大人看到去,把小孩扶起来打打身上的灰尘,抱着哄哄才停止哭泣。如果是以前的小孩子发生这种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爬起来,打打身上的灰尘继续玩自己的,让人看起来觉得这个小孩很坚强,也要让家长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让现在的小孩也知道接下来应该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在我的家庭里,爸爸妈妈从来都不溺爱我。有时候我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候,我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沉迷在手机当中,还是做我应该做的事情,在家里我也很听话,爸爸妈妈有时也会给我讲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还有怎样努力,考上一个好的学校。还说只有学习好,长大后才好找工作,会有很好的收入。不好好学习就会像我们这样累死累活的干活,还要听老板的唠叨,一定要好好学习,就不会像爸爸妈妈这样,不要只有到长大后才后悔。
家庭教育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正确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在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浅谈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到现在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即只养育孩子而不好好教育孩子,便是家长的错误。的确,家庭教育很重要,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子女一辈子做人的大事。 然而在今天,不少家庭的教育,似乎走进了怪圈,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有的家长先“溺爱”后失控失望;有的家长凭自己的愿望为孩子设计一条人生道路,强迫他们学这学那,一心希望他们成名成家,出人头地;而更多的则是一定要他们考高中、考大学最好再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然而结果怎样呢?许多是适得其反、落空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这些孩子厌学、怕学,甚至弃学,更别说有成才的可能了。
每个孩子资质不一、情趣不同,况且尚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阶段,好奇好玩,缺乏经历与磨炼。在这个“学步”阶段,家长应当培养孩子学会走路,让孩子自己去迈开步子朝自己喜欢走的路去走,而不是先去为他们设计走哪条路。就是说家长与其一边为孩子指路,一边拉着他们走,不如让他们放开手脚,培养他们自己去摸索去行走。这当然有时会跌倒,甚至会有点危险,但却能使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走他们喜欢走又值得走的路。即使走得辛苦,走得曲折,但这是孩子在实践中自己选择的路,会走得越来越稳当,越来越有信心,会走得无畏、无悔。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却对科技制作有无比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不仅不反对不指责,还鼓励他,为他创造条件,给他买了不少做做玩玩的材料。我认为爱迪生的母亲是最懂得家庭教育的,可以称得上是家庭教育的模范。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在孩子有了进步时能夸夸他,做了错事时能关心他,遇到困难时能启迪他,即使碰到一再的挫折、失败时也能信任他援助他。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应当是子女永远最尊敬的老师和朋友。可是在我们周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长 —缺乏真爱,缺乏深情,或一味的宠,或担心怀疑—有点像封建时代的家长。有的只知道物质上施爱,有的总是带着不放心不信任的目光看待子女。不少家长很少鼓励、表扬孩子,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还要努力,不要骄傲”的话。著名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的父亲看到女儿取得了写作上的成就,高兴地对她说:“我为你感到骄傲!’大陆的家长们,请你们也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夸夸你们的孩子吧。你们不知道孩子听了会多么感动,其效果是干万句苍白无力的“教育”大道理无法比拟的。 愿有更多的家长,能放开孩子的手脚,鼓励他们自己去走,去跑,去飞,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以家庭教育为话题
做父母的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事业,每一年里,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这希望里面,处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做父母的表现如何
首先“年审”是不是对孩子理解,我们是不是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树立信心,支持鼓励他。孩子“不听话”,是要把这视为正常现象,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如果父母有足够的理解,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导,少一些不听话的行为。
第二“年审”自己是不是和孩子以朋友相处。随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家庭教育也将日益与时俱进了,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模式将日益发展和强化,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欧美国家的家庭里,亲子关系是很平等的。在我们国家较开明的家庭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亲子能平等相处。我希望在这一点上,自己一定要提升,改变自己的大父母观点。
第三“年审”沟通。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份调查,100名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发现大多数人的时间都很短,其中的一父亲只有15秒。“功课做完了吗?”“做完了。”“睡觉吧。”“嗯。”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却又似曾相似。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听不到彼此的心声,于是家庭教育生出许多问题。教育专家说过最好的教育不是批评斥责和强制惩罚(当然这也是教育不可避免的形式)而是让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受到教育。因此可以说,沟通是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经常进行交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两代人就会情连着情,心连着心,家庭教育就会多几分顺利。这点,我感觉与孩子做的很好,我们经常谈心或小纸条来交流。
还要“年审”心理换位。在理解、平等、沟通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支思考、理解和处理。这样我们与孩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相容。
“年审”自己的家庭教育,绝不是强词夺理,也不是巴掌,是反省,是忏悔,是审视自己,是防微杜渐,更是自己对家庭教育的一次大检阅。当你发现家庭教育这艘大船需要修补的时候,你就不会让它一烂再烂下去。
以后每一年里,我都要盘点一下自己花费多少时间陪孩子?有没有自己的私心、面子、梦想,逼迫孩子爬书山游题海,以“为你好”为借口去剥夺孩子的快乐?在出人头地与健康快乐之间,如何选择
好吗?学习怎样?陈海青他们也都好吗?我很想念你们。
英语现在学的如何?是不是有很大的进步呢?我想应该是不错吧!
在这里的日子总是会有紧张感。既然新鲜度已逝去,现在的也就剩下紧张吧?亲人们都把我送上书山,让我独立生存,把我扔到卷海里让我以打鱼为活口。但是我如果想反抗,将会被嘲笑,所以我只能一一顺从。考上十二中的日子,虽然平淡如水,但会更加紧张万分,快乐对我来说是什么?是大人们排斥之外的一种东西,我想要把它找回来,但是不、可、能。
那些什么所谓的十二中、一中,我的前途,我的未来,只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它们有什么意义
像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我的日子在哪里?如果它们离开了我,它们会不会孤独?会不会害怕?会不会冷?会不会饿?我又要如何去寻找呢
几颗星星伴随着月亮,而我一无所有,只有孤独。所以,我希望有人来陪我,一个动物也足够了,假设在哪一天,你在咱们大院看到了我的猫咪,能不能喂些食物给它呢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为目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因教育的场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特征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行为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导致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的主要原因。我国有3.67亿未成年人,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用科学的方法、艺术性的手段实现孩子的顺利成长、成才,许多家长知之甚少。因此,造成无数家庭的家长在习惯了的教育盲区里以“爱”的名义折磨着自己和孩子,家长尖酸刻薄的语言就如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跳动在孩子原本和谐、健康的生命乐章中,许多父母以爱的本意却导演出一幕幕家庭教育失败的悲剧。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对子女的过高期望,他们不顾其子女成民规律和实际承受能力,把考分作为衡量其子女能力的唯一标准。为追求高分不遗余力地给子女施加压力,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以致变得自卑、狭隘、悲观,为子女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在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也很普遍。这些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的父母们往往视孩子如掌上明珠,即只重视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而忽视做人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上的缺点不但不重视、不教育,反而认为无关紧要而加以袒护。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就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物质享乐、以自我中心的独占型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性。其日常行为表现在不孝敬父母,不懂得感恩,没有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溺爱骄惯的结果是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三)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大多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够好时,往往“恨铁不成钢”,习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训斥、谩骂,甚至信奉“棒打出孝子”。这种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使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尊心、爱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摧残,父子之间、母子之间亲情距离拉大,心理隔阂增加,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尖刻的惩罚中失去了同情心、爱心和宽容心,进而产生了排他性的暴力攻击行为。惩罚式的教育行为是青少年暴力倾向增强的重要原因。
(四)对子女缺乏情感的交流
有些家长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错误的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物质生活予以满足就算尽到了责任,对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忽视了对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培养和教育。殊不知,孩子更渴求的是得到父母温暖的关爱、深深的理解和平等的交流。堪忧的是,有的家长感到孩子“无可救药”时就放任自流,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缺陷家庭的增多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闹纠纷,导致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被破坏,子女教育被忽略。丧父、丧母或父母离异,使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心理上失衡,精神上变态或误入歧途。而父母一旦离异,对孩子来说是重大的家庭变故,心理上会受到很大创伤。加之离异家庭在经济、思想、情感等方而形成的巨大落差,年幼的孩子难免因不适应而形成孤僻性格,给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六)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往往只顾宠爱孩子,忽视家庭教育;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家长常常为生活奔波而顾不上对子女进行教育;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因贫困承受不了沉重的“教育投资”,为度日、为生存,不得让孩子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
(七)爱慕虚荣、逼子受累型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直接导致许多家长的功利和浮躁。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辉煌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无数的家长错误的以为“学习好”“多才多艺”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家长每天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逼孩子做题、画画、练琴。然而,他们不知道,孩子也是人,他们需要休息;孩子更是孩子,他们更需要玩耍,需要童年。没有玩耍的童年是痛苦的岁月,结果现今的许多孩子的童年是在不断补习、做题、画画、练琴中度过的。这些超载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承载力的畸形爱,使原本快乐的学习变得讨厌和恐怖了,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厌恶学习。是社会激烈竞争在逼家长们,以爱的幌子折磨孩子,是家长们在用出人头地的虚荣心在逼孩子们越来越厌学。没有自己的选择和爱好,没有人生的幸福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现状。如此不懂得孩子心理承受力的爱;不懂得孩子心理需求的爱;不懂得家庭教育科学和艺术的爱所能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厌学、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甚至自杀等。先厌学,后厌世,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和谐的音符。
(八)道德失范,消极影响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孩子出生以后,最初接触的世界便是身边的父母。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都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不重视自身品行修养的家长,生活中长期缺乏诚信,经常用欺骗、欺诈的手段实现目的,有些还参与黄赌毒等不法行为活动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葬送了无数少年,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在毁灭家庭希望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家庭教育的对策,是针对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的优化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家庭教育的对策应该根据其特点、目的和原则的不同而适时变化。
(一)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说,家庭教育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融洽、平等的关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家庭教育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作为父母要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同时,家民要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掌握好爱和严的尺度,尽量避免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比如家民的期望过高,过早为子女定向,当期望和现实产生距离时,家长就会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甚至放弃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失去信心,不求上进。相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百般顺从,会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缺乏责任感。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是保证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家长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家民要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帮助孩子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促进其发展。其次,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这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教育子女讲文明讲礼貌,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子女诚实正直,不说谎。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以及坚强的意志。最后,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孩子心理健康不仅对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而且对提高学习和上作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也要多加关注,孩子出现消极情绪,要及时疏导交流,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教育还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所接受的完整统一的教育,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积极有力的支持。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家庭教育内容集中于“知识灌输”和“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而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另一方面,社会也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合理的平台,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注重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文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家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家庭精神文化是指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心理、人际关系等。良好的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教育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理想,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当然,物质文化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这里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设施等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环境塑造人格。”因此,家长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有利因素,为孩子创造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居室应有适合的空间留给孩子。在这些空间中,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材料,可供他们游戏、操作、画画写写。这些材料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教育性,而且要有其内在的价值,能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切实实现手脑并用,玩中学到知识,玩中开发智力。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正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
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文献标识码:A
通化市XX局,XX局关工委于2009年4月份,对通化市直15所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含普通学校、重点校、特殊学校、民族学校等),采取与老师、家长、学生座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平时不关心孩子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即便老师主动与其联系,也得不到积极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脱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些家长整天忙于生意、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或其他一些琐事,没有时间教育孩子。这部分家长或者让孩子放任自流,或者把孩子推给老人。学生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在这次调查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朝鲜族中学,有很多朝鲜族学生家长到国外或国内其他大城市打工,导致学校出现了很多留守生,2008年学校留守生人数占到学生总数的54%,有的学生七八年没有见过父母。由于常年的亲情和家教缺位,留守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不良嗜好多,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二)一些家长教育观念有失偏颇
1重身体,忽略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了孩子有一个好身体,许多家长舍得投入,买来各种保健品。相反,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却长期忽略,致使很多孩子心理脆弱,禁不起挫折或者我行我素,惟我独尊,横行霸道,这种过于重视身体发育而忽略孩子心理发展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2一味溺爱孩子,忽视对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他们没有劳动的体验,不懂得自己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往往不能理解父母的难处,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自私狭隘,不能融入集体。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给予孩子的爱越多越好,而过度的爱心会让孩子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但会毫无责任感,而且还会自私自利,一旦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
3重分数,忽视品德培养。有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无所谓。他们向孩子灌输只有成绩好,将来才能出人头地的观念。这种教育观念最终只能是毁了孩子。
(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1家长教育子女不能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言传,不重身教,总是以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而自己则无所谓。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往往违反规则,在孩子眼中成为一个言行不一的人。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导致孩子人格分裂,出现更多成长的困惑。
2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调查显示,76%的家长在孩子成绩不好时,采取打和骂的态度,有60%的家长在孩子表现令其不满意时采取讽刺、体罚和不理睬的态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也许在短期内有作用,但对孩子心灵伤害极大。孩子因为没有话语权,不能申辩,或者即使申辩也不起作用,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攻击性强,将来走上社会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而当孩子心理问题积攒到一定程度,一旦爆发,后果将是不可挽回的。
3重物质奖励,忽略精神鼓励。有一些家长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试考多少名,我就给你买”,这种通过物质奖励所给予孩子的学习动力并不持久,一旦孩子觉得不需要,就不会发挥作用,而且过分的物质刺激,容易引起孩子不良的学习动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给予精神鼓励,使孩子获得永久的精神动力。
4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有75%的家长经常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使孩子常觉得自卑,不如别人,缺乏自信,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要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并及时给与鼓励和赞美,使孩子获得自信。
5家长不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和理解,有74%的学生不愿和父母沟通,有85%的学生想换家长,学生认为家长总给自己施加压力,不体谅自己,有的孩子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四)家庭教育内容缺失
1缺乏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在与家长座谈时,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成大器”、“做栋梁”,却少有人认可孩子将来做个普通劳动者。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多是:当官、经理、检察官、外交官、建筑师、节目主持人、艺术家、工程师、教师、医生等,只有一个人表示将来考医考不上去当战士,有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不想或不太想选择去技工、职业学校学技术,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家庭理想前途教育的缺失。
2缺乏适当的青春期教育。现在的孩子由于青春期提前,开始对异性感兴趣,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他们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然而现实是很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不知道如何告诉孩子必要的知识,有的家长对孩子交异性朋友视如洪水猛兽。可以说由于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或者讳莫如深或者遮遮掩掩,增加了孩子的神秘感,使一些孩子产生畸形心理,过早接触一些不健康的杂志或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3缺乏生命及价值观教育。调查中有60%的家长没与孩子谈过生命的意义。实际上对孩子进行生命及价值观教育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不是积极面对,而是回避,还有的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采取极端的态度,自杀或者报复他人,仇视社会,后果堪忧。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让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要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怨天尤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也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用好的人生态度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对策与建议
(一)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1创办《家教天地》报,为家长科学育儿作好指导。
2通过开办网站,教给家长育儿的方法,并提供交流的平台,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困惑。
3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可以采取函授(请专家讲学)和自学的形式,使家长掌握家教的科学知识。使家长依照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争取学校的配合,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老师的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做好沟通,相互理解,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合力。
(三)动员一切力量,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既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未来。要充分发挥机关团体、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创造就业机会,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育儿困惑
俗语说:孩子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家宝宝已经三岁半多了,现在在我看来是问题比较多,所以我确实担心,现在帮助孩子改掉一些坏毛病,培养好习惯和好心态是否来得及?如何才能快速有效调整?我把我一直以来的育儿困惑和难题求助老师,希望能够帮我制定详尽的解决方案,我也会调动家里一切力量全力、逐步落实,并跟老师及时反馈进度及效果。
困惑一:为什么我感觉我家宝宝在家里很强势,在外面不够自信,即使是在幼儿园比较熟悉的环境中依然会羞于表现自己,跟在家里截然不同
我跟我先生的性格都是属于沉静、内敛的,我家宝宝在家里的表现会非常活跃、自由度很高,即使家里来了外人,稍微熟悉后也会很友好,会主动表演节目、并带领客人一起模仿幼儿园的一些行为,角色扮演等游戏,很放松很自然;但是我发现到了外面,她就会变得拘谨和警觉,会一直跟着我,似乎让妈妈领着更有安全感,尤其是见到陌生的男人,她就会低下头(一直对青壮男比较害怕,对女性没问题)很害怕的样子。
在幼儿园的表现也不如在家里放松,一是早上上学跟老师打招呼有些拘谨;二是当众表演会有问题,扭捏,而在家里特别大方;三是当老师制止她做什么事,她就会低下头很委屈不说话了,但是在家,当我说她做什么不对时,她就皱着眉头、有点暴躁跟我对着说,一会说扣我小粘贴,一会又说不跟妈妈好了,强烈表现出她的不满意;四是我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跟老师有很好的互动,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但我感觉她在幼儿园表现不够积极,不愿意主动接近老师,是不是因为有老师的管理和秩序的要求,不如在家随心所欲,让她很局促呢?如何提高宝宝的自信,不受环境改变的限制,让宝宝内心放松、不焦虑是我很大的问题,也希望老师帮助我们分析,也恳请老师在幼儿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困惑二:宝宝的脾气比较大,性格比较急躁,有时会无理取闹,一直哭闹。
这个问题不得不承认,我们做家长的有很大责任,我本人脾气确实有些急,孩子犯错时难免对孩子会有不好的态度,把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了孩子,有时也训斥孩子,事情过后自己非常后悔,但是孩子现在确实有了这样不好的情况。我自己一直在有意识地改毛病,想给孩子重新树立正确的榜样,但是确实非常担心,现在这样还来不来得及,如果来得及,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快速调整呢
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不想妥协,但是以前的某次,曾经跟孩子妥协过,孩子有了先入为主的意识"妈妈曾经顺从过我",这时候如何才能安抚住孩子,并让她记住呢?我试过严厉地说孩子,但是不管用,也试过温柔地跟她讲道理,也不管用,很纠结。
比如:早起喝牛奶,非得说牛奶没味,但是其实每天都是一样的,就开始在床上打滚,反复说没味没味,让她自己去冲也不去,不让她喝了他就更厉害地打滚来抗议,后来冒出一句"让爷爷冲",然后抱她出去不久也就好了。
困惑三:因为我曾经对她错误的行为作了严厉的批评,可能态度不太好,导致现在她一犯错,我的眼神一变,一叫她的名字,她就意识到我要说他,她反而先发制人,先用严厉的态度说我,很大声地说"妈妈—",意思是"提醒我,你应该好好跟我说话".但是有时候,我的态度已经很好了,根本没严厉地说她,他还是在那不依不饶的说"妈妈你好好说话",我感觉对待批评不能平静的接受,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反面的话会很大程度影响她,可是跟年龄这么小的孩子又无法说通,这个时候我就很无奈,左右为难。
困惑四:遇到挫折容易放弃,不能坚持,甚至气急败坏地摔东西,一走了之。
有时宝宝玩玩具拼东西,费了半天劲没弄好,就扔在一边,嘴里还振振有词:"一点也不好玩,再也不玩了",就走开了,有时甚至气急败坏地摔东西。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和意志力呢
困惑五:如何能克服宝宝把东西随意放嘴里、抠鼻子等生活小毛病呢?还有坚持刷牙的问题
看似小毛病,但是确实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东西放嘴里难道是口腔敏感期没有过渡好导致的吗,那我现在是让她放嘴里还是不让放呢,有的说法是如果现在仍然阻止,上小学后就会咬铅笔;抠鼻子有时是鼻子不舒服,但是孩子本能的反应就要去抠,如何制止并让她知道是不好的行为呢;刷牙的问题,每天是我家的一个大工程,一提起让她刷牙,她就抗拒,找出各种理由不刷,以前曾经因为她不愿意配合刷牙,我也说过她,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阴影,怎么才能让孩子快乐刷牙呢
张舒涵家长
20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