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谁提出来的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
《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围绕着“想做事、肯做事、能做事、会做事、敢做事、善做事、做对事、做成事、做好事、不出事”十个主题,讲述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全书简明扼要,环环相扣,叙述的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尤其是引用的比尔盖茨、华盛顿等诸多的名人名言,让人有顿开茅塞之感,书中列举的案例鲜活贴切,既有名人事例,也有小员工事例,使人更好地去体会书中蕴含的道理。以下是我读后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自我定位。想做事、肯做事、能做事的前提是自我定位。工作中,位置的选择非常重要,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了不想做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会没事可做,碌碌无为;选择了想做事,但没有做法,也是空谈;有想法有做法、积极主动找事做、全力以赴做到位,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向着成功的方向迈进。
二、有勇气有激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就难免会有挫折,但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畏手畏脚,止步不前,应该站起来,拿出挑战极限的勇气,下更大的决心向前进,因为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没有进步,改变方向,继续前行。同时,对待工作要充满激情,激情可以释放出人的巨大潜能,使工作变
得生动有趣,使自己充满活力;激情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相促进,从而使整个团队气氛活跃、朝气蓬勃、开拓进取。
三、俯下身子做事。《把事情做到最好》中有这么一句话“会做事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沉得下心思”,的确,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机关工作者,一方面要时刻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无论遇到多麻烦的事情,都要沉下心思,耐心解决。另一方面要俯下身子,学会“低头”,因为人不能总是仰着头做事,必要的时候低头退步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所以在困难、阻碍面前,要吸取教训,审时度势,把握全局,以退为进,采用迂回和缓的方法去战胜和超越。
四、把握做事方向。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比例大概占百分之三……在过去数十年当中,我拜访了无数的商界领袖、学界骄子和国家元首等等,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这百分之三的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坚持把事情做对。”因此,在工作中不要着急做完一件事,而是要把握正确的做事方向,考虑如何将其做对、做正确。只有做对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获得成功。不然,忙忙碌碌、努力工作的结果会是穷忙瞎忙、做无用功。
五、经常自我反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德国诗人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
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我也觉得经常自省十分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每一件事都做得对,没有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有“过”而不自知,有“过”不去改,便会一错再错,永远没有进步。通过经常的自我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过失、不足和错误,吸取教训,改进方法,做成事、做好事、不出事。
总之,读完《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从中我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工作、学习、生活更有激情、更富活力。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
现在的人过的都比较浮躁,追求名利、尽享歌舞升平,很少再有一点平静,也很少能够心平气和的读一点以前我们期盼、向往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感觉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实现完美的结果应该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体验了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增长的知识、能力,在管理企业应该具备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观,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一思想是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最节约成本、最减少重复劳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我们的检验工作,“零缺陷”也应该是我们试验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零缺陷”并不是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个试验工作时,都抱定:严格合同评定流程、做好试验前的试验大纲、标准的、仪器准备,做好试验工作的计划和整体策划、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挥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的作用、提高主检报告的编写能力和水平、把好审核关和报告审批关。并在整个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设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目标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有充分的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检验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效能,并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到“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建立标准、团队协作、达到结果呢、一次做对”。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工作目标: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第三是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最后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
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未来是由企业员工决定的。在我们企业中,检测服务质量重要,每个员工的素质同样重要。有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领导或者企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觉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不认为事情的结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国际知名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几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基于此,场组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理解,不但要学习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领会书中员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如果员工不是在满意状态下进行工作,那我们的检测服务也就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具备一流的人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对企业“人”的要求,产品是人做出来的,结合到我们检测服务,检测工作也是人做出来的,质检中心的优秀的服务品牌也是人打出来的,我们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对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读过了两遍,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还要更深层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准则,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认证仔细制定要求;加强与他人的协作;避免双重标准;高度注重预防。
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掌握了:我们将恪守自己的工作准则;我们清楚的知道,互相协作是达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做我们所承诺的,说到做到;我们不去抱怨,也不去辩解或寻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复了太多的工作。
总结起来,主要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就是,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鲜明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确有莫大的触动。此外,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应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我还将继续读下去,不断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位关心我的老教师就教育我-----上课要力求一次到位,要尽量少“炒冷饭”。这“炒冷饭”是指:在新授课上,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教师课后找时间再来补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今天,读完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发现,那位老教师的话,居然和国际管理大师在一直研究的管理经典十分相似。作者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通过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第一次就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现在施行有效教学的第一原则。
读了《菲利浦·克劳士比的故事(1)》这一节,联系自己的职业,我感触很深,教师第一次就该做对的事不仅仅是上课,还应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到“第一次做对”,这样才对得起每一位孩子、每一个家长。
菲利浦·克劳士比介绍说:
在年青时代,我曾当过医生,所以我总是喜欢用医生的眼光来审视世间的一切事物。后来,我曾在生产美国海军用的TALOS导弹的本迪克斯公司担任一名工程师。不久,我就来到了著名的马丁·玛瑞埃塔公司。这是一家美国国防部认可的专门生产导弹与战斗机的军工企业。我曾经先后担任了‘潘兴导弹计划’主管及公司质量部经理。佛州卡纳维拉尔角是国防部的导弹实验基地。那时经常出现故障,导致导弹发射失败。人们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那么复杂的玩意儿,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装配在一起,出错是难免的事。
有一次,又一枚导弹发射失败了。我坐在参加发射仪式的政府要员和嘉宾们身旁,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立即立即找条地缝钻进去……主持发射的将军大为光火,对我和我的老板大声喝斥:‘都是一群废物!你们难道拿不出没有缺陷的东西吗?’
那是在1962年秋天,我们心情沉痛地回到公司。老板安慰我说:‘不要往心里去。想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
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把导弹的装配和测试过程画了一张流程图,在图中,他对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类。分类表很快做出来了,我为自己的发现倍感惊奇:
所有错误的分类:
·工人操作失误
·设计问题
·配件问题
·组装过程本身不合理
也就是说,如果克服了以上几大类错误出现的机会,就应该没有一个错误可以发生。换句话说,导弹发射失败既不是概率规律的必然,也不是统计规律的必然,它只是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的错误,只要一改正就可以!
我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如果我们在错误发生之前一一检查这些错误或者能预防这些错误的发生,我们就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我走出办公室,围着工厂漫无目的地转圈,边走边思考,转了一圈又一圈。突然,我停下脚步,一个清晰的概念闪现在脑海中——‘为什么我们第一次就不能做对?’:我胸中涌起一股热浪,飞快地跑回办公室,奋笔疾书……当我再次站在老板面前,向他阐述自己的概念时,老板拍案而起,激动地说:‘菲尔,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个理念第一次被系统地发现的过程。
其实,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错误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难乎其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
几乎每一个医院都对婴儿接生死亡率做出了规定为百分之一,即使是这样,我想请问: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容忍一个护士接生婴儿的差错率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乘客,有谁能容忍一个司机每行驶多少公里可以发生一次车祸的机率正好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飞行员家属,有谁会允许航空公司每年飞行事故的发生机率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
谁都不会允许!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了我:认真做对我们的工作很重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付出代价最小,取得的效果最好,还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报,如满足感、从容不迫、信任、口碑等。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杨钢老师老师的作品,去年有幸误打误撞接触到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才晓得了国内质量界大神级的人物。
杨钢(Free),中国“零缺陷之父”,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国家质检总局),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的感受,书一开始就采用故事导入,采用了培训场景,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讨论的形式,运动生动有趣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和价值。
书中一开篇就讲了一个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来吸引了我,设置了三个人:克鲁斯、德普、李,他们误打误撞进入了斯芬克斯岛,然后进入一段奇幻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最后收获了不同的结局,通过科幻故事引出了本书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刚开始听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觉得这怎么可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这种想法,才会让缺陷得以存在,因为从意识上就允许存在缺陷,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于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而改变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在软件行业,质量保证比较多的活动就是评审活动,曾经我一直觉得评审活动发现的缺陷越多越好,当一位领导告诉我:为什么你写出来的东西等着其他人给你评审呢?为什么你自己不能保证质量呢
也是,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尴尬。他的一句反问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从源头上保证质量是明智之举,不浪费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考虑问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吗?为什么不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最近在写云市场退订的文案的时候,可能因为我自己对业务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只能凭借业务系统去体验、去尝试,当时为了尽快完成,第一稿写出来的时候思路乱,别人说看不懂,说实话,我自己都没理清,当被人否定的时候,我没有辩解,我接纳,我再来修改,堪称是改动次数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仅适应于工作中,也适合在生活中。我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作业、考试都能第一次就做对,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渐渐地明白这一非常有用的哲学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做的事作文
今天晚上,亲戚朋友们为了庆祝“五一”节,特地到酒家撮一顿。
晚宴开始了,服务员上了许多菜,都是我喜欢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姜牛肉了。咬上一口,啊!脆、香,好细腻,咸中带甜,多么美味啊!
汤中最美味的要数苦螺羹了。你瞧!红色的火锅料,银色的纯正美味的鱼翅,绿色的香菜,还有先苦后甜的苦螺,新鲜的海蛎??色香味俱全,看了就让人垂涎三尺。我们几个小孩大吃特吃。
吃饱了,喝够了,我和姐姐妹妹闲着没事干,姐姐提议:“不如你们来当酒家门前的迎宾服务员,我来训练你们。”我们都觉得有意思就同意了。“要是有客人来了,你们就说‘欢迎光临’,要是客人要离开了,你们就说‘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姐姐好像很有经验似的,说的一套一套的。
我和妹妹笔直地站着。过了一会儿,恰巧来了一位客人,我们俩连忙整齐地鞠了一躬,齐声说:“欢迎光临,请进!”客人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嘿,真可爱。”我们也跟着嘻嘻地笑了。
接着,有两位客人用完餐要回去了,我们礼貌地点了一下头,说:“欢迎下次再来!”“哈哈,好!好!”一位老奶奶笑呵呵地说。“嘿,这俩个小家伙真有意思!”一位叔叔说。站了一会儿,妹妹有点坚持不住了。“哎呀!太累了。姐姐,我们的工资是多少?”“一年一元。”“啊!”我们异口同声地叫道,“一年一人才一元?”“不,不,是一个人五角,合起来就是一元了。”“呼,我们要罢工了。”“哈,哈??”
第一次当服务员真好玩!
努力做好所有的第一次日记
暑假,姨姨带我去焦作游泳。我非常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游泳,我心里想象着游泳时的样子。
换好衣服,我就急忙进了游泳馆,游泳池可真大呀!好像能容纳一百个人似的。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泳衣穿梭在泳池里,看得我眼花潦乱。会游泳的人在水里自由穿梭,不会游的则在努力学习。我迫不及待地跳进水里,但我腿刚放到水时,就感觉到一股冷气袭来,于是就打了退堂鼓,不想学了。但又一想,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我把冷忘在脑后,勇敢地下了水,我在水里活蹦乱跳,不一会儿就不冷了。
刚开始先学憋气,在憋气的时候,我像是不存在这个世界似的非常难受,但是练多了,就可以水里憋十六秒了,是不是非常厉害呢
学会了憋气,接下来开始学自由泳,自由泳主要是把身体浮在水面上。我先开始练习把双手放在池壁上,头伸到水里,让身体浮在水面上,可是我一直浮不起来,经过我的反复练习,我终于学会了。
这一次游泳,让我充分理解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第一次做的事优秀作文
其实,我经历过许多第一次,第一次洗碗,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服……但是,它们都没有第一次切土豆片好玩。
有一天,妈妈正在做饭,我看见厨房里的几个肥肥大大的土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来切土豆片吧!”
“好哇!”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拿着几个大大的土豆,真忍不住想咬一口。我拿着土豆在水龙头下冲洗,不一会儿。几个干干净净的土豆就出现了。我一手抓着土豆,拿着削皮刀在土豆上胡乱地削,差一点儿就把手削到。再一看,才削了一点皮呢!
终于把三个土豆削完了,仔细一看,土豆上还有“雀斑”呢!我把土豆放在菜板上,拿起一把菜刀,看到没看,用力地切了下去。土豆在菜板上滚来滚去,害得我把菜板上的一根葱切断了。“可恶,今天我不把你切成片,我就不吃饭了!”
“哟,大厨师,遇到麻烦了。”妈妈幸灾乐祸地说。
妈妈说完,从我手里夺过菜刀,一手按住土豆,用力切下去,嘿,土豆终于肯分身了!
我拿起一半土豆,拿起菜刀,切起片来。我切的土豆有的都有一寸厚了:有的薄得不能在薄;还有的半边厚,半边薄。我终于切了几片均匀的土豆片,我顿时仰头大笑三声(无声的)。
我终于把土豆切完了。我刚切完,妈妈就把其他菜做好了,拿起我的土豆就来炒。
土豆片很快炒好了,我闻到香味,口水直流三千尺,这可是我的最爱。我吃了一口,闭上眼睛慢回味:“自己切的土豆片就是不一样!”
第一次做的事情的作文
星期日的早晨,暖洋洋的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照在我脸上,我睁开朦胧的眼睛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哟,已经八点钟了,“咕咕”直叫的肚子提醒了我,走到厨房一看,炉子还没生火,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已经上班去了,奶奶还在暖和和的被窝里睡大觉呢!不如趁奶奶没起来,我把炉子生好,给奶奶一个惊喜。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那只又笨又重的煤炉子拎到厨房外,又找来一张旧报纸,学着奶奶的样儿,先把纸点燃,然后放上大块柴禾,一手捂着鼻子,一手拿着扇子,使劲扇起来,淡淡的白烟冉冉升起。我得意洋洋地想:生炉子并不难嘛。可没过多久,烟越来越少,最后不冒烟了。我取出柴禾才知道:原来柴禾没烧着,报纸却烧光了。怎么办呢?我一转头,看到墙角下的一捆晒干的枝条,不禁想起奶奶在给炉子生火时,还要放点小枝条。我只好拿出一张废纸,放进炉膛,重新点燃,这次,特意给加了许多小枝条,炉膛内再次浓烟滚滚。我用扇子又对着炉门使劲扇了几下,火又灭了。急得我又是摔扇子,又是踢炉子。
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奶奶起床了,她看见我的狼狈相,一点也不着急,反而哈哈大笑。我气急败坏地说:“笑、笑、笑,我再也不生炉子了。”奶奶说:“你想想,刚才炉子为什么不着?”我冷静地想了想,终于明白了:我放足了小枝条,却没有放大柴禾,所以底火不足。这次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汲取教训。在奶奶的指导下,先点纸,再放上小枝条,接着加大柴禾,最后加煤,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炉子生着了。奶奶边笑边说:“我的小乖乖,快过来,奶奶给你擦汗。”我对奶奶做了个鬼脸:“让我自己来。”我对着镜子擦去脸上的汗水,镜子中的我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看来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就得讲究方法。
第一次做的事情的作文
人的一生有许多的第一次,我对第一次养花牢记在心。
那时我看着外公在阳台上弄花草,我便想自己也养那么几盆吧。由于家里有了几盆花草,从此我平静地生活便被打断。
早晨起床,就要先把它们端到阳台上,让它们呼吸一下空气。凉风习习中,我给花草们浇浇水、施施肥,然后让它们享受太阳的温暖和滋润……阳光炙烤着大地,我又要把花草搬回家里,傍晚,等太阳要下山时,我又要把它们搬出来,给它们松土、浇水,有时,半夜赶上下雨,我还要爬起来,把花草搬回来。如此反复,爸妈惊叹不已:我们家家的宝贝女儿怎么了?几盆花草让她如此上心,这么一改,比以前勤快多了。
一晃十天过去了,一天,我浇水时,突然发现其中的月季花的花枝上冒出了一个小花苞,小花苞红红的、绒绒的,好像一颗红宝石。我犹如太开心了,我盯了一天,可花苞一些也没体会到我急切的心情。爸妈看见了,语重心长地说:“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耐心,才一天,花苞哪能这么快就开啊。”
爸妈说得一点也没错,第三天,早上,我便看到花苞绽开了,虽然小,但那种骄嫩,那种妩媚,那种鲜艳,那种充满生命力的芬芳,多么让人兴奋啊!
第一次养花,让我尝试到成功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