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的7本经典教育书籍
家长教育读本的读后感
孩子她从入学以来,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很快地适应了学校生活,渐渐地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在此,我对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氛围会造就孩子良好学习习惯。而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习惯,它将使人终身受益。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
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他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带孩子去运动,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她检查一遍。发现她字写得潦草,会要求她擦了重写。有时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她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负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认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现在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她去做。有时也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她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强迫她学她不喜欢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干她喜欢的事。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在她旁边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务,当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发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孩子的成长还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还希望老师对所有孩子都悉心呵护,使孩子的明天更美好!
教育专著书籍读书笔记
为了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希望自己在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结合教学实际,提高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朋友,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做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五个话题的内容,联系教师的教学实际,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
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一条适合于一线教师的快乐科研、幸福科研、有效科研的道路,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着“幸福科研路”的教育生活。
结合研读内容,我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拟定研究的小课题,希望自己在脚踏实地中有所发现,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理性思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教育青春励志书籍
1.《平地而起》
约翰*库缇斯
该书向我们展示这位天生的强者是如何在一次次接踵而至的挑战中,无视艰苦阻难,是自己的生活接近完美。
2.《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史蒂芬*柯维——“人类潜能的导师”
3.《一生的计划》
格莱恩*布兰德
白手起家,开创自己的事业
4.《积极思考的力量》
诺曼*文森特*皮尔——“心灵卫士”
帮助那些曾经失败和挫折的人,是使们确信生活的真正秘诀就是正面的思考并对生活充满信心。
5.《思考致富》拿破仑*希尔
指导个人取得成就方面,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明家爱迪生等都从中获益匪浅。
6.《人性的弱点全集》
本书汇集了“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7.《人性的优点:如何克服忧虑开启新的人生》
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学到:克服忧虑的准则;分析忧虑的基本技巧;如何培养消除忧虑的习惯;保持平安快乐的7大办法;不要为批评而烦恼;保持精力旺盛的6种方法。
8.《一生的资本》
美国最受欢迎的财富人生启蒙图书众多投资大师推崇的财富励志读本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百年10大财富教育经典“一无所有的青年人,靠什么获得财富?”马登告诉你答案。
9.《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0.《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奥格*曼狄诺
摒弃世人心中的黑暗,影响了亿万渴望幸福和成功的人
11.《邮差弗雷德》
马克*桑布恩——“杰出的激励演说大师”、全球“五位金麦克风大师”之一
此书一出版即成为亚马逊图书排行榜上商业累的最佳畅销书,同时也是全球500强企业和许多正在成长的中小企业员工人手一册的必读书。
12.《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
博恩*崔西
个人职业发展。此书被誉为21世纪最新、最具震撼力的巨著。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家庭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儿子读三年级了,读的书越来越多了,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看书的时候有点囫囵吞枣,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境理解比较肤浅,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比较深刻,年纪尚小的他确实无法理解。其实,说来也惭愧,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这些年来不断地要求所教的孩子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但自己却很少看书,那么多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只是了解书名、作者,其他一无所知。
从儿子、从自身角度考虑,半个月前,加入了儿子的阅读行列。我们会各自选择一本书,挑选一个时间段,坐在一起静静地看,看到有趣处,也可以停下来先讨论一下。等各自看完以后进行交换。当两本书都阅读结束后,利用一起骑车上下学的路途或者空余时间一起聊聊书中的故事、人物,谈谈自己的体会、收获。孩子的理解或许有些肤浅、孩子的语言或许有点稚嫩,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经历、感悟去帮助他理解,丰富他的语言。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查反馈的过程,能让我清楚地了解孩子阅读是否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夜晚,温馨的灯光下,母子俩头凑在一起,各自翻看着一本好书,彼此间的情感更近了,心贴得更紧了。
希望每天都能让我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
有关教育类的书籍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经典教育类书籍
1.《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尹建莉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上榜理由: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是一本用通俗语言写成的家庭教育专著。她是用一个妈妈的爱心、一个教师的真诚和一个学者的良知及专业写成的。
这本书语言优美,逻辑严密,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好,也是中西方教育理念完美的结合,教育效果立竿见影,能很好地提高教师和父母的家庭教育认知水平,是教师和父母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和自己的孩子。
上榜感言:
这本书是我在第一部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获得超乎寻常的社会反响的情况下,远离喧闹,潜心研究,历时5年创作的心血之作。
我不仅剖析问题,同时积极地给出建议,提供许多可操作的方法,这样的思考路线和专业素养贯穿始终。
2.《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大卫•苏泽等著,方彤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上榜理由:
21世纪的教学与育儿理论以神经心理学为基础,一门称作“教育神经系统学”的学科已经确立,探索“与人脑契合的教与学”在全球蔚然成风。美国是该领域研究领先的国家,而该书选录了美国该领域8位声名显赫的学者各自专著中的精彩章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了如何将神经系统学研究成果用于不同的教学场合,帮助教师通过反思新的科研成果来改进教学实践、课程和评价手段。
该书对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大脑的变革者,指明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提供了便于操作的方法。凡欲了解和运用“与人脑契合的教学”的教师,读了此书一定会获益匪浅,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上榜感言:
MP3播放器、手机、手提电脑、电视,在多媒体触手可及的环境中,学生已经很难安分地静坐45分钟听教师上课。诚然,教学正在改变,教师也在尝试使用高科技,但是教学变革还不够快,不够深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慎地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对大脑的新知来恰到好处地改变学校、改变课堂,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成长潜能。
同时,让教师自身也越容易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译者方彤)
3.《学校会伤人》,[美]柯尔斯滕•奥尔森著,孙玫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上榜理由: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艺,但学校也正伤害着我们。这里说的是一种隐藏很深、持续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伤害的结果,是我们用以组织和评价学习的方式中所固有的。它的伤害范围非常广。
我们该怎样去认识由于过时的学校教育政策而带来的“伤害”呢?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在这本令人瞩目的书中,美国教育学者柯尔斯滕·奥尔森揭示了某种教育方式的灾难性后果——这种教育鼓励从众统一,而不重视创造力的价值,抹杀学生们的兴趣,无视学习者的多样性;好奇心被遮蔽,创造力被限制,想象力被窒息,并且最终有可能坠入惰性和沮丧的深渊。
奥尔森通过解读感性的故事,理性地说明现在的教育制度不能生产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心灵与思想。与此相反,这个体系常常给许多学习者造成羞辱,降低他们的能力并使他们感到厌烦。
幸运的是,其实奥尔森的文字出人意料地饱含希望。你手中的这本书能够帮助父母、教师、学校以及孩子们,让四者都能够从中为自己找到一条疗伤的道路,一种从来不会伤人的教育。
上榜感言:
《学校会伤人》是写给学生的,当你感到自己好像是被学校伤害了,或是开始变得不太乐意在学校学习,你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原因。本书也是写给教师的,当对工作中全无改变或过多改变的状况感到困惑,你可以从中寻找到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进行思考的同行。这本书也是写给家长的,当你们拷问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们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通过阅读本书,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用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培育我们的孩子。(策划编辑彭呈军)
4.《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美]萨尔曼•可汗著, 刘婧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上榜理由: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问题:当前的教学方法没有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学得快的学生不得不听教师讲那些他们已经完全理解的内容,而学得慢的学生又不得不跟其他学生一起听新课。
有没有一种好办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他从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转行当了一名教师,创立了可汗学院,致力于从教育入手改变世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他把他的教学方法、在美国中学的试点情况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展望,都写入了他的新书——《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这本书在中国一经出版,就受到老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欢迎与好评,公认这是一本深刻影响中国教育改革进程的里程碑式著作。
上榜感言:
我们的教育制度本意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无数学生的创造力。萨尔曼·可汗的全部教育变革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创造力”。他认为,发现并培养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爱好,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
创造力是非常难于教导和传授的。萨尔曼·可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以自己的好奇心为导向,沿着兴趣之路一直向前,那么,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这本书,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打开了一扇窗。
(策划编辑简学)
5.《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上榜理由:
本书是探索中国学校“新常态”的时代之作。作为全国瞩目的教育改革示范校,北京十一学校在学校治理结构、课程体系、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构建出适合中国当下国情、体现现代教育价值观、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新型学校,为中国学校提供了“新常态”的“十一”范本。
这本书是这场学校变革的思想记录,集中体现了改革发起者李希贵校长的实践智慧。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策略,对于中国教育的顽疾无疑是对症良药。其中,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和成长空间,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起点,鼓励学生的想法和自主规划,构建领导型的组织结构等,都是中国学校改革的未来方向。书中以“鼓励先进,允许落后”为代表的改革智慧,更是中国学校变革的宝贵财富。
上榜感言:
本书是李希贵校长近几年的随笔结集。文章大多不长,这是李希贵校长的一贯写作风格。虽然李希贵校长的阅读量惊人,但他很少在文章中旁征博引。他把理论化为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真知,正如他一直倡导的: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之于行动。
建议读者,慢慢读这本书,它会使你产生更多“想法”。(策划编辑吴法源)
6.《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郭初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上榜理由:
在这本书里,郭初阳再三提到了“越界”。起初,他从语文越界;继而,他从课堂越界;而后,他从学校越界……这个词语仿佛一卷胶带,光荣地记录着他10多年的教师生涯。
追求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堂的郭初阳,在这本书里,记载了他抵达此种课堂的思考与行动。他的课堂超越了传统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程式化壁垒,他的思考超越了中小学教师的僵化教条,他的方法超越了中小学教师的简单遵从……
他娴熟而又恰如其分地运用着知识考古学、新批评主义、文化比较等学术方法,提升了语文教育的品位;他真切地认知到:师生是幸运的同路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课堂是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他把这一切思考,都化入书中。
上榜感言:
有一个故事总是让人难忘——
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要抬进去放在神面前,却因人多进不去,就上了房顶,从瓦间把他连褥子缒到当中,正在神面前。神有感于他们的诚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那人当着众人的面,立刻起来,拿着褥子回家去了……
得知本书获得了此项殊荣,我忽然想起了这个故事,觉得这本书有点像那床褥子,本不起眼,忽然被展开、提上了房顶;而自己呢,仿佛那个瘫子,殊不知,一切全凭抬褥子的朋友们在挥汗出力。是呀,一切都是恩典。
在目录中,我借用了皎然的诗《九月十日》,只引了前六句,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未曾出现的尾联——悠然南望意,自有岘山情——岘山在湖州之南,当年的诗人,不知独自立了多久,不知于何处起行,开始了他的野步之旅。一切都引人猜想。
(作者郭初阳)
7.《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德]卢安克著,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上榜理由: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有其内在价值。错过这一关键时期,人的肢体与头脑发育、意识与意志的形成都可能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人生全程发展。
该书是到中国志愿支教的德国教师卢安克,历经10余年教学实践的呕心之作,较完整地反映了他在一所山村小学——板烈小学的教育教学历程。这是目前在偏远山村小学进行中长期教育跟踪的比较少见的研究。全书不仅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真实状况,而且探索了乡村教育问题的未来之路与乡村儿童的内在教育规律,具有十分宝贵的参考价值。作者的教育态度无私、严谨,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其关爱每一位儿童的教育理念也将引起读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
上榜感言:
卢安克是德国汉堡人,199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1999年开始在广西做志愿教师,2003年起在板烈小学支教10年。这期间,他一面设计课程,一面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书籍、撰写文章,工作非常勤奋。卢安克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是在德国自然主义教育背景与在中国10年基层乡村教师生涯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的。两种条件兼具,使这本书具有一种独特深入的视角、非同寻常的阅读价值。
(责任编辑邓雪梅)
8.《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美]尼尔森等著,梁帅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5月出版
上榜理由: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将不惩罚、不骄纵的正面管教方法运用于教室中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式。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其长期效果都是使学生丧失信心。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提供的一系列方法,比如建立情感联结、让学生参与、专注于解决方案、有限制的选择、启发式问题、积极的暂停、班会等,都是为了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消除学生们的“错误目的”并有效地鼓励他们,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方式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形成理想的班级氛围,培养孩子们具有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进而成为具有优秀品格并掌握人生技能的人。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无疑为我们思考并解决师生关系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困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角度和可操作的详细方法。
上榜感言:
本书的两位作者均是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既有很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又有几十年在实践中与父母、孩子、教师打交道的经验。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全世界的父母、教师在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都是一样的。《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已经给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教师和孩子们带来了喜悦,希望能给处于苦苦探索中的中国教师带来同样的喜悦。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策划编辑甄煜炜)
9.《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美]丹尼尔•西格尔、[美]玛丽•哈策尔著,李昂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上榜理由:
《由内而外的教养》是一本彻底颠覆教师和父母教育观念的著作,是一本有深厚科学研究依据的教师、家长成长手册,是教师、父母提升自我修养的第一必读书。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是美国顶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家,他从脑科学的角度、从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着手,破解种种教育、教养难题。
作者认为,父母做好自己,是最好的教育。通过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是怎样教育自己的,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父母,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改进自己为人父母的行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
上榜感言:
在当下的教育、教养环境中,教师、父母们常常焦虑,这种焦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者及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相信《由内而外的教养》可以帮助教育者及父母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策划编辑李阳)
10.《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边玉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上榜理由: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如何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是众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重要内容。
该书作者边玉芳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作者多年来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掌握了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又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经验。该套书是她在总结百年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我国青少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丰富实践写作而成的。
阅读本书,能让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自己的孩子。
上榜感言:
家庭是孩子在漫漫人生中汲取爱和力量的第一站,也是孩子成长的终生课堂,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最先要做的是什么?读懂孩子。许多家长“求招若渴”,总希望能获得一张“万能的药方”。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家长只有读懂了孩子,理解了孩子,才如同手握一把万能钥匙,才可以打开不同的锁、解开不同的结。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爱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最不同的地方,是这种教育一定要有情感的投入。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利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这种情感联结,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当然,也要警惕无原则、无理性的爱。好的家庭教育是理性和情感的平衡。
家庭教育类书籍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推荐理由:第一本书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第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第三本书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 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接触过不少教育类的书籍,国内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样让我喜欢的图书还是不多的。
2、《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
推荐理由:当我们埋头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技术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作为过程哲学家的怀特海敏锐地把握住了教育的基本节奏,即"浪漫-精确-综合"以及"自由-纪律"。虽然怀特海尽可能通俗易懂地阐释了自己非常重要的思想,但是要真正理解怀特海的思想,仍然有一个过程,不过一旦真正理解和掌握, 这些思想便为成为非常有用的力量,成为我们家长思考教育问题的基石之一。3、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推荐理由: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 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需要细品,越品越有味道。幼儿父母必读书目。
4、《发现母亲》王东华
推荐理由: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原创家教力作之一。为解决中国空前的"母亲危机",作者殚精竭虑砺炼十年而成的一本母教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 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等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为人父母者不可不读!
5、《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推荐理由: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为家长,想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走进孩子的心灵,此书不可不读! 作者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在西方公认的三大家教经典《教育漫话》(洛克)、《爱弥儿》(卢梭)、《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三本书中,洛克的观点比较"理性",卢梭的观点比较"浪漫",蒙台梭利则承接了卢梭的"浪漫"却又比较"理性"的为儿童的自主活动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延伸阅读:《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
6、《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
推荐理由: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作者木村久一,一生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研究,日本皇室在给他授勋时盛赞道:木村先生成功提升了一代日本国民的素质。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著作颇丰,其《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更是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圣经",虽然出版已时隔近百年,但至今仍是年轻父母们的教育子女的首选书 籍。在中国图书市场超过"百万"的三本家教图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发现母亲》、《哈佛女孩刘亦婷》无一不受《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的影响。本书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适合所有家长阅读。 延伸阅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卡尔.威特)、《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日铃木镇一)、《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美斯特娜)、《俗物与天才》(美塞德兹)等。
7、《爱弥儿论教育》[法]卢梭
推荐理由: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是世界三大教育著作之一(另两本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被歌德称颂为"教育的自然福音"。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 来反对旧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尊循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 保持自然的习惯。
8、《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入浅出、生动感人、深刻影响后世、不朽的教育经典,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必读之书。 在西方公认的三大家教经典《教育漫话》、《爱弥儿》、《童年的秘密》三本书中, 洛克的《教育漫话》发表的时间最早,也最清晰明了:他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身体、德行和智力训练,并把身体训练放在首位。洛克在此书的开篇写道:"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与"磨练身体"相似,洛克建议家长以"严格管教"的方式训练儿童的德行。
9、《斯波克育儿经》[美]斯波克
推荐理由:此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可信的育儿手册。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译成39种文字,全球销量高达5千万册。 在《斯波克育儿经》这本中,被誉为"育儿之父"的斯波克医生为0~12岁孩子的父母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的育儿技巧,强调父母应该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贯穿在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本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等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想和生活的10本书之一。
10、《爱的艺术》[美]弗洛姆
推荐理由: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爱只是一种姿态,还是一门需要加以学习的能力或者说艺术?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便是从心理学、伦理学角度对这些问题最通俗但又最深刻精辟的解答。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爱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弗洛姆的许多精辟论述都是理解教育的很好的工具,比如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的阐述,就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重要秘密,是我们理解儿童以及解决儿童问题的基本武器之一。 对这本书的反复阅读,不但可以用来真正理解爱,也可以用来理解教育,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