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论文
民间艺术的作文
夏天的一个黄昏,太阳正缓缓西下,但这时在一处十字路口,却热闹了起来,一群身穿粉红一的表演者,带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木制鼓,后头紧跟一辆辆华丽的车,热闹的民艺表演就要开始了。
这次的民艺表演,花样百出,我最先目睹的是打鼓者,他们的鼓款式不一,有的拿鼓棒敲打,发出的声音低沉而响亮,彷佛大将军要出征般的雄伟;另一种则是以手击打,声音十分清脆,让人充满活力。这两种鼓在路上调和的演奏,为大会增添色彩。
后头的车子,样式很多,有巨鱼、恐龙…等,车上表演的女郎,每人都穿得很清凉,活力四射的跳着舞,路上的行人看得直拍手,我也是其中之一。
这次的民艺表演是我第一次参加,活动十分精彩,让人印象深刻,希望以后还能再来!
评语:
将整个嘉年华会写得这么有声有色,让人身历其境,实在佩服!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文笔流畅,文章铺陈也很有层次!真的很棒!
唯一的缺失是某些用词太“口语化”或是重复使用率太高,像口头禅似的!试着将修改过的文章再念一遍,便能感受问题所在!
文化声音作文
20世纪前期,在中西文化强烈冲撞融合的文化情境下,中国美术的发展格局大致形成以下几种势力:一是坚守本位文化立场,力图通过对传统美术的深入学习与借鉴,进而达到借古开今之目的的传统一派;二是否定传统,主张全面深入地学习西方并保持紧跟态势的西化一派;三是融合传统与西方,折中中西的融合一派。其中,画坛上传统派的最强音却是来自于发生了批判传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北京,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民国时期,金城、陈师曾等人高举“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大旗,以“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为中心,广泛联系南北画家,聚徒讲学、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形成了北京乃至全国画坛最为重要的一支传统派力量。当时,画坛上西化一派以西方科学写实精神为唯一参照,对中国绘画艺术,尤其是传统文人画予以彻底批判和全盘否定,这显然并不利于绘画艺术长远健康的发展。在此情势下,金城、陈师曾等中国画学研究会同人,力求在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中寻找资源,自觉地与否定传统的西化路线分别泾渭,在画坛有力地发出了传统一派的声音,这对主张全盘西化的艺术力量形成了有效的约束和制衡,从而使中国近代绘画艺术能够在多元格局下获得健康发展。
因此,本期我们特别延请了五位精通美术史的硕士、博士、教授和资深藏家,在民国时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画家中,选取金城、陈师曾、陈半丁、姚华等几位传统派的代表性画家,对他们的生平简历、艺术成就及艺术主张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对广大收藏者和美术爱好者有所参考和借鉴。
华亭曲子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散文
甘肃省的华亭县,山川纵横、沟壑交错、水系密布、林茂草丰,属于一个山区县。在解放前,交通、信息相对闭赛,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民间小戏曲,曲子戏的保存与传承,无论春节时分还是农闲之余,只要在华亭,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听到古朴苍劲、韵味悠长、原汁原味的华亭曲子戏。
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唱腔属于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中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节大多在正月初五至元宵节,平时婚丧以及过庙会时也演出,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乐队分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等;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自制的打击乐器,用竹板做成,类似不穿绳的快板,两手各执一副,敲击节奏,声音清脆响亮。),甩子(碰铃)敲击节奏。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则需要幽默诙谐,滑稽伶俐。地摊坐唱俗称“清唱”,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不需要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随时随地演唱。
华亭曲子戏表演集中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它活动的范围很广,由县城的机关单位到大街小巷,农村的村社到家庭院落。这种演唱艺术形式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内容以具有华亭地方风情的念唱,秧歌小调,狮子旱船,民间舞蹈为主。包括吹拉弹唱,说春遛丑等一些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一旦行动起来,真是演唱的、遛丑的、跑场子的、划旱船的、舞狮子的、弹三弦的、拉胡琴的、吹唢呐的、敲锣打鼓的、生老净丑,文武场面与大戏不相上下,表演风格独特,很是吸引观众。
小曲小调是曲子戏的主要内容,狮子锣鼓是为演出打开场面和助长气氛的;遛丑、快板在曲子戏中起烘托和配合作用。春官是专门在演出始末为人们奉送风趣幽默的吉祥词语,而做工精致,造型逼真的旱船则作用于社火要从甲地转往乙地时出现在现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更够跟随他们的队伍继续观看,同时为演出人员乘隙做转移收拾行头打掩护,等到旱船舞毕,下一场的演出已经准备的水稳鱼安了。华亭人常说的“出场的旱船,入场的狮子,垫场的秧歌,背本(主要的意思)的曲子”就是这个意思了。
华亭曲子戏大致有三种演唱形式。一是大场子,如《李彦贵卖水》、《双官诰》、《闹酒馆》等一些曲子,一个曲调接着一个曲调唱,演出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伴奏文乐有板胡、三弦、二胡,其中以板胡为主体;武乐有四页瓦,甩子,还有助长气氛和伴奏秧歌舞动时的大鼓,铙钹和手锣,充分体现了唱、吟、做、打四大功底。二是小场子。小场子是以小曲、小调或秧歌舞等为主,当地人习惯称作“小曲子”。这种小曲子正如民歌中唱的“樱桃好吃树难栽,小曲好唱口难开”。这里的小曲子就是指曲子戏而言。我听过的最有趣的一段丑角的唱词是这样的:“言正语顺味不长,笑语才能唱在人心上,碌碡烂了麻线绑,鸡蛋破了钉马鍠,苍蝇踏得锅盖响,牛犊子跳在鸡架上.谁说我把小曲子颠倒唱,关节炎害在他嘴皮子上”。还有小调《小放牛》中的一段更加诙谐有趣:“去了一趟安口窑,买了个烂砂锅,儿子女子多,抢着去舀饭,就把个锅打了,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好像我.”类似这种小曲小调地方特色性强,再加上表演者活泼风趣,因此拥有的观众数量相当可观,足可与秦腔大戏抗衡。三是跑场子。跑场子以其习惯性的演唱方式多是由不化妆的人夹杂几个相同数量的丑角,先是围个圆场面对面的一边横步、踏步,一边唱,可以不配弦索,只等唱完一段后便都来个向后转,一个跟着一个绕着圆场转圈,偶尔变换几个“缠绵花”的队形,其间伴以大鼓和铙钹助长气氛,有时当表演者唱到上气不接下气时便穿插一段随口快板来调节一下观众的胃口,同时也让演唱人员喘口气。
华亭曲子戏,不论唱词或念白,都包含着华亭人民的特质和智慧。它质朴无华,外俗内雅,浅淡又不失神秘;它简洁明快,生动上口,姿态秀美而韵味浓郁;它承汇了民间口语的精华,是劳动人民的语言集锦;它生活化、口语化、性格化的特点赢得了华亭大地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它有着极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所以在20xx年5月20日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大年初三,每个村社的曲子戏班就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这些农忙时节的农人,放弃了春节期间走亲串友,甚至家里来了拜年的亲戚也无暇应酬,专心排练。可以说这些民间艺人对曲子戏的热爱超过了对节日的期盼。大年初四,曲子戏班已经做好了走乡串户的准备,在正式开始演唱之前,他们会带着所有的演出人员和演奏人员,去祭将,也就是祭拜关羽。过了元宵,大概正月十六,曲子戏整个展演结束,所有人员会再一次来到关帝庙谢将,鸣炮、舞狮、挂红、焚香,叩谢关老爷的护佑。
华亭曲子戏因为多在正月里表演,所以早已经与社火表演融为一体。社火表演自古有之,是春节期间进行的民间传统迎春、逐疫、腊祭等活动形成的变异礼俗。华亭曲子戏集中展演时间多为春节期间,走乡串户为了消灾驱邪常与社火一起表演,演出曲子戏之前,都会先来一段红红火火的舞狮表演,表演前后春官都会和着锣鼓说春,保佑、祝福一家人健康发财,来年五谷丰登。所以说,现在的社火,已经包含了曲子戏。亘古幽远的曲子戏,已经在社火表演里面占着主要位置,也已经被新一代民间艺人赋予新的内容,达到了古韵新唱的奇妙结合。
曾经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不止一次听说过哥哥因为看社火被丢了的事,只是不明白社火为何物,更不明白它有多大的吸引力,会把一个九岁的娃娃吸引到走丢的程度。到八十年代初期,传统的艺术逐渐苏醒解冻,我便有机会了解社火,甚至参与社火了。
那是八十年代初的几年,邻近的村社都有了社火队,唯独我们村没有。看了几次人家的社火,羡慕之余也觉着没啥了不起,便和几个要好的伙伴谋划着组建自己的社火队。那时的生活还比较艰难,但是人的精神劲头却很高涨,我的父母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父亲帮我们扎好了狮子头,母亲帮我们糊好了旱船,村子里给我们买来了锣鼓铙钹,三弦二胡。一切准备停当之后,突然才发现社火里面最重要的地摊子没有人会唱。这下急坏了我们几个,碌碡拉到半山上了,却弄得进退两难。最后有人出主意说,要我到晏家湾的老王跟前去学唱地摊子,因为老王年轻的时候是“社火母子”,肚子里装的戏多着呢。
我买了两盒二毛钱的“宝成牌”香烟,很虔诚地到北山上的晏家湾去找老王学艺。老王以前和我的交情还不错,因为他爱看闲书,不止一次地在我跟前借过书,所以对我的请求还算爽快,答应教我几个曲子,但是有一个条件,时间只有两天,不能耽搁他太多的时间。老王拉着他的那把很沧桑的破二胡,摇头晃脑地自拉自唱了一遍,问好听不好听,我说好听,他那张硕大的脸盘就布满了兴奋的红晕。老王不识曲谱却会拉一手好二胡,这是怎么回事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老王对我采取的传授方法是先灌耳音,再一句一句的教,效果还算不错。两天结束之后,我在老王那学会了《李彦贵卖水》、《推磨》、《张琏买布》、《花子拾金》和《下四川》等五首曲子戏。我们的社火队终于可以走村串户的表演了。
就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这个当时只有十八岁的愣头青,硬是当了三年的社火头,唱了三年的地摊子戏。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了,但是一些曲子戏的唱词我还是耳熟能详,随口吟唱的。在那三年时间里,我们通过和邻村的交流演出,学会了更多的曲子戏,到后来,我们演唱曲子戏的演员大多是一些十四五岁的学生娃娃,形象俊秀飘逸,唱腔字正腔圆,深受周边村社的赞赏。也是通过那三年时间,我体会到了曲子戏的真正美妙之处,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幽远古朴,雅俗共赏的剧种。
家住进城里之后,每年正月里最忙碌的就是看社火、看曲子戏了。自从华亭的曲子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每年的正月里,县上都要举行曲子戏调演,那些名气较大的曲子戏班,都会精心准备,积极参演,如此以来,像我一样的曲子戏爱好者就可以借机好好过过瘾了。
在正月十五之前,县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机关大院还是店铺门面,都能够看到曲子戏的表演。这些爱好曲子戏的农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不计酬劳,不辞辛苦地穿行在一个又一个单位或是一家又一家店铺,给别人送去欢乐的同时也欢乐了自己,这种精神已经超出了爱好的范畴,令人肃然起敬。不是么,你看那些参与曲子戏表演的上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下有十多岁的娃娃,在寒风刺骨的正月里,心甘情愿地,十分投入的进行表演。有时候从早上演到晚上,赶六七家场子,不要说吃饭,就连一口热水都不能美美喝一顿。他们那粗糙的脸上涂抹上油彩,穿上简单的服装,拿上简单的道具,就一下子进入了角色,物我两忘,全身心投入地表演了。
因为喜欢看曲子戏,所以也就结识了几位民间艺人,混熟了,彼此间也就无话不谈了。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唱曲子戏耍社火是为了挣钱,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半个月时间下来,每个人挣到的钱也不过四五百元,如果单纯是为了钱的话,那还不如在平时多打两天工就能挣个四五百块钱呢!因为热爱,所以不计名利,因为痴迷,所以甘愿身受冷冻,所以当我在欣赏曲子戏精彩表演的时候,心里就会对那些民间艺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爱好当做一种事业来做,这样的人,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啊!
我认识一位学生家长,是秦安人到华亭做生意的。这个做窗帘生意的秦安人,除过给顾客安装、悬挂窗帘之外,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花费在了对曲子戏的钻研上。他是拉二胡的,每年的正月初四就回到华亭了,为的是能够给唱曲子戏的拉二胡。他还请人为自己录制了华亭曲子戏独奏,刻录了一套三张光盘,为此花去了好几千块钱,他说这钱花得值。更加难得的是,他的妻子也是个曲子戏迷,对于丈夫的行为不仅不反对,还全力支持。他曾经送我一张二胡独奏的曲子戏光盘,每到身心疲惫的时候,我就静下心来欣赏,那拙朴、苍劲、悲凉的旋律会濯洗我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很快安静下来,处于一种婴儿酣睡般的惬意之中。
多年的历史沉积和文化蓄养使曲子与华亭人民群众之间结成了骨肉难分的深厚情缘,这种深厚感情也成了曲子戏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我们尤其不能忘记已故的朱栋苍先生,这个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民间艺术的老人,历尽坎坷,矢志不渝,为华亭县曲子戏的挖掘、整理、形成理论上的论证,最终走向全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栋苍先生编著的《华亭曲子戏研究》,收录民间优秀传统段子40出、曲调46支,从根本上解决了华亭曲子戏零星、散乱,无据可查的问题。从20xx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华亭曲子戏开始了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地方走向全国的征程。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县曲子戏演出班子从当时的20多家增长为100多家,20多个熟稔曲子戏艺术的老艺人培养出了1000多名表演新秀,艺人队伍也早已不是清一色的“泥腿子”,一些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商人、学生也纷纷投身其中。文化、旅游部门和部分民间文化传媒机构还将一些曲子戏经典剧目演出视频刻录成光盘,或作为礼品馈赠,或上市销售,深受人们欢迎。
民谣的散文随笔
随着一曲张磊版的南山南火遍大江南北后,人们对于民谣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所谓民谣,以我的理解,就是一把破木吉他,一嗓子唱出最直击人心的真性情。它很糙,没有流行音乐的柔美,也没有经典老歌的经久不衰,但它却是最朴实无华的一类音乐。
大多数民谣都是用极简的歌词道出一曲最动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是和现实相差无几,所以对于情感细腻的人来说,这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终于有人懂我了啊,终于有人和我同病相怜了啊,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感动到喜极而泣。
这种类似毒药的小众音乐深受一部分人喜欢,一方面源于歌者和听者之间有着最为真实的相似,大多数歌者都是类似我们一样的穷逼,他们所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正在经受的,一方面由于现实的压迫,使得这些人不得不选择一些可以宣泄的方式,于是就把这些所谓的理想浪漫主义都写进了歌里,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实现不了,但做做白日梦还是可以的。
听民谣两年了,时间证明,它的确是个很不错的东西,记得听的第一首是赵雷的《南方姑娘》,那时初到北方不满一年,各种不习惯,天气有些冷的初冬,一句“南方姑娘,你是否习惯北方的秋凉”把自己唱的泪流满面,从那时起,算是开始接触这些小众音乐了,时间长了,口味也就改不了了,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总爱听听民谣,静下心来,它总会给我解决办法。
知乎上说喜欢民谣的都是穷逼,这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富人都是精神穷,民谣是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音乐,它所赋予的生命就是我们这些穷逼想要实现却没法给予组合起来的灵魂,或许它有些理想主义的嫌疑,但它唱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今晚参与了一个话题讨论,题目是关于文艺青年的逼格和民谣有何关系之说。随着文艺青年的备受瞩目,伪文艺也越来越多,民谣也被打上文艺青年的标签,只是我觉得,所谓的听不听民谣,跟文艺青年其实关系并不太大,文艺青年只是比较喜欢一些格调较高的东西,其实,这只是一个价值爱好而已,无所谓逼格高低,听民谣也是一样,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能说喜欢的人就逼格高,不喜欢的人就显得品味低。民谣听的是自己的心情,找的是歌词里面的那一句感同身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一个人插着耳机在安静的环境下慢慢体会,这种前所未有的心安宁静是无与伦比的。
民谣,就是这么毒的一种东西。
故乡民歌拾贝散文
民歌,历来是诗词歌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诗词歌曲创作的源头或直接的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民歌。在我的故乡皖南山区,一些即兴之作或口头流传的民歌,俯拾皆是,且每首诗歌乡土气息浓郁,泥土汁味芳香。它们是那么的自然纯正,原生原态,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值得好好地珍藏。
故乡的民歌,数量众多,如春天里的山花一般烂漫。她们种类繁杂,特色迥异,因此在收集整理时,常常不得不忍痛割爱而只拾其一二。这种取舍,如同在海边拾贝,专拣五彩斑斓或有特别者了,但时间一长便也拾得满满一筐。故乡的民歌大致可分五大类,即爱情、劳动、门歌、小调、忧愤。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故乡的人们也如其它劳动人民一样,纯朴善良,向往美好的生活与自由自在的爱情。如果说,闺女小妹盼情郎,男儿憨厚开口难,是最常见的情歌内容,那么巧借隐喻随手用,暗把真情传眉间则是令人赞叹了。比如,在《我俩个有心怕什么》的歌儿里便唱道:“……豇豆花小结角长,哥哥人好痴心肠;他也忙,我也忙,我不说,他不讲;看看西山落太阳。”在《条条丝丝系妹心》中又唱道:“千万条丝数不清,条条丝丝系妹心。河水呀清见底,哥妹哟情意深;丝线绣起鸳鸯图,直等哥聘把礼行。丝丝线线当彩虹,牛郎早会织女星。”这两首歌中所唱的爱情,便十分地浪漫缠绵,它们分别在一九五六年参加的安徽省民间音乐歌舞会演、安庆地区民间音乐歌舞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梳头歌》则展现了另一种爱情的格调:“……三月里梳头戴垂柳,小郎蹲在屋沿头;女儿对娘说句谎,日晒绫纱还未收……八月里梳头秋风凉,院落桂花满树黄;郎摘桂枝给我戴,迎风吹来阵阵香。”则显得生动谐趣,乐观昂扬。但爱情不总是浪漫与甜蜜的,也有许多忧伤之叹。比如在《四季歌》中,则表现了故乡的人们饱含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内心的绵绵悱恻,“……夏季里来农活忙,闺女河边洗衣衫;清清河水波连波,鱼儿戏水戏成双……冬季里来雪茫茫,闺女房中做衣裳;不量身材不合格,不见郎回泪汪汪”情窦初开的闺房小姐,盼了一年的情郎,可是到了大雪茫茫的时候,仍未回到家乡,来到自己的身边,她一边做着衣裳,一边想着在异乡漂泊的情郎,怎能不眼泪汪汪!
是呵,爱情总是让人缠绵牵挂,劳动则显示出山区的故乡人们,在田间劳作时忙中取乐的情趣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栽了蚕桑又插秧”,这是诗人描写农业生产进入繁忙季节时的情形。诚然,在故乡的四月天里,正是插秧护秧等大忙的时节,春天阳光明媚,又逢晴空万里,无边的绿野上不时地传来悦耳动听的《耕田山歌》,田的这边唱道:“风吹稻棵绿油油,手中耘耙田中游;清除杂草护秧棵,金秋迎盼庆丰收。”那边和道:“走下田来哟就唱歌,口唱山歌开心窝;好歌不唱呵不响亮,做活唱歌劲头多”最后同声唱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日晒辣椒呀红彤彤,田禾耘完该收工;时人不识呀农家乐,青山绿水映山红”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山村耕耘图,气氛热烈,歌声欢快而悠扬。诚然,如果说这是男人们的快乐,而《采桑小调》则反映了故乡女儿们采桑时的愉悦的心情与大胆的主人翁精神了:“三月天气暖洋洋,穿戴打扮去采桑;左手拿把采桑勾,右手拿个采桑筐。嫩绿桑叶长满树,桑树下面叶转黄;手拿勾子去采撷,忽听有人大声喊;骂声丫头好大胆,不问明白就采桑;别当桑树是野生,我栽桑树要换粮……大哥说话休莽撞,小女有言听端详;你家桑叶我不采,何必恶语把人伤!呀,大哥笑脸把姐挡,我有话语对你讲;今日有缘来相会,桑场正好配鸳鸯……大哥说话欠思量……敢动小妹叫你惨。”呵呵,真个开朗的小妹呵,显英姿,好飒爽。
劳作之余,遇有阴寒雨雪时,故乡的人们则往往或待在家里,自娱自乐;或走村串户,徜徉在乡间小道,随口哼出《道花名》:“正月里,什么花?桐草花,人人爱,同学三载呀,梁山伯与祝英台;三月里,什么花,小桃花,满园红,结拜兄弟刘关张;……九月里,什么花,菊花黄,遍山岭,黄飞虎过五关哟,显威灵;十月里,什么花,扁豆花,霜打死,哭倒万里长城哟,孟姜女送寒衣……腊月里,什么花,蜡烛花,星火照,看佛念经哟,黄氏女子坐金堂”。
是的,秋去冬来,腊月临近,春节到了,辛苦一年的人们终于可歇一歇,听听门歌儿了。门歌儿有《春歌》、《门歌》之分,前者是故乡民间艺人们的即兴之歌,即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要有一定的口才与文学历史知识,通常是两到三人配合默契,拿道具,见物唱物,见人唱人。比如,当他们进门见到黄狗狂吠不止时,便唱:“你家黄狗胖墩墩,翻穿皮袍守家门,来往熟人你不叫,专咬我们送春人。”此句一唱,主人自然出来斥退黄狗,热情招呼请进门。进门后,倘看到长者二老在堂,便唱道:“椿萱开茂坐高堂,膝前儿孙挤满堂,健康长寿多福气,福如东海寿南山。”倘见到小孩,便唱道:“毛毛胖胖脸拐红,好像当年赵子龙,单枪匹马救阿斗,百万军中逞英雄”。倘见到怀孕女子,便献上《十月怀胎送春歌》“……七月怀胎秋风凉,五谷丰登家家忙,三餐茶饭难进嘴,一心只想上牙床……十月怀胎临月生,肚子疼痛阵阵紧;左手撩开青丝发,右手解开紫罗裙”等等。《门歌》与《春歌》相比,则显得粗俗一些,甚至有阿谀献媚之嫌,但也有一些“劝世良言”,如“什么东西大似天,什么东西圆又圆;什么东西甜如蜜,什么东西苦黄连。高堂父母大似天,恩爱夫妻圆又圆;中年得子甜如蜜,老来无儿苦黄连”等等皆是不错的。这些道理看似平常简单,但倘你正当人到中年,而你的年高父母坐中堂,你是多么地幸福与满足;倘加上你夫妻恩爱,又是多么地甜蜜而快乐!
可是,生活不如意者还是十之八九,而六十多年前,故乡的人们更是才去愁后又到忧。那些吃不饱穿不暧的平民,过着怎样的生活,有《长工苦》为证:“正月里长呵正月空,打方豆腐请祖宗;神堂古庙烧支香,年年岁岁又上工……六月里长呵六月空,太阳好似赛火龙;老板打伞田埂上站,伙计背晒红彤彤……十月里长呵十月空,肩背水车到塘中;大鱼好肉老板吃,小鱼臭虾糊长工……”再有《劳动号子·舂米歌》中唱道:“小小碓窝四方方,一窝糙米装中间,两位′将军‵对面站,一舂米来二舂糠,千碓白米养老板,我吃粗粮夹菜糠。白米舂了千万担,只得了过年一点粮,千窝万碓舂不尽,呼喊号子排忧肠!”这是为地主(老板)们舂米人,面对辛辛苦苦地舂出来的白花花的大米,而自己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一点糠米时,是如何地忧愤!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可不能忘记过去的痛苦与忧伤呀。
好了,故乡的民歌千千万,天天唱呀唱不完。从爱情到劳动,从小调到忧愤,如一串串珍珠贝壳,已经挂满了我们的颈项。它是故乡人的生动写真,更是故乡人长期生活的史诗,她们是那样的绚丽而多姿,更是那样的耀眼而灿烂。
艺术—芦笙作文
艺术,是知识的大门,艺术是复杂多样的。在我们多彩的贵州,艺术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如:剪纸、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对歌、板凳舞……
最出名的,就是我们的芦笙和芦笙舞。只要是贵州人,应该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同是贵州人,但不同区县的人,吹出的芦笙调子还是不同的。
懂芦笙的人,会听出芦笙的喜怒悲乐。
在老人去世后,要办丧事,老人的女儿们会各自带着自己的一支芦笙队前来。不同的芦笙队,吹奏的调子和舞蹈的形式往往是不同的。但女儿带着芦笙队来的原因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出于一颗“孝心”。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嘛。
悦耳的芦笙乐音响起,热爱民族舞蹈的人们早已按捺不住了,伴着那乐音,人们也翩翩起舞了。悦耳的芦笙乐音,加上人们的脚步声,听出来的,是一种滋味。而没了人们的脚步声,听出来的,又是另一种滋味。
芦笙舞者,男士穿的上衣一般只长到腰;裤子宽宽的,松松的;头上,一般没什么饰物。
而女士的穿着,上衣长到腰;下装,也是裤子。但是,她们的头上,分别都有一到二枝银针和一朵红花。
男女舞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腰上都系着一条长长的红布。
芦笙呢,朝上的顶端,往往会或系或插有或长或短的野鸡尾,同时往往会系有不同辨色的布。据说这是表示对芦笙神的尊重。
芦笙,会一代传一代,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看吧,每逢过节,人们听到了芦笙的声音,就纷纷聚拢来。不同的芦笙调子,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不同的舞蹈形式,有着不同的精彩。
黔南有一种芦笙舞,也许已被一些人遗忘了,那就是“板凳舞”。恐怕有些人连“板凳舞”这名称都忘了。
是的,确实有一些民间艺术已被人遗忘。让我们努力把现存的芦笙舞的种种形式,种种调子,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吧。
因为,芦笙舞是一种艺术,不一样的艺术!指导教师:李长文
永远的二胡作文
若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是马头琴的摇篮,大风起兮尘飞扬的黄土高坡是安塞腰鼓的世界,那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便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
二胡,一个中国民间的精灵。它如江南一样,长弓拉出的每一个音符都那么诗意和绵长。
第一次听的二胡曲是二泉映月。那时爸爸很喜欢听中国乐曲,总是买许多影碟来听,于是我便有幸认识了这支曲子。我痴痴地听着,心里溢出一种哀伤,一种缠绵。从此,我看见别人家的二胡时,总觉得似有悠悠的泉水在二弦之间潺潺地流淌着。
当时并不知道这首曲子,后来才从爸爸口中得志,这就是著名的二泉映月,是一个盲艺人华彦钧所作,人称瞎子阿炳。之后我又听了许多二胡曲,比如赛马空山鸟语,但是都没有很深的感觉。因此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二泉映月是最好的,是最自然、和谐、动人的曲子,是最伟大的、永不凋零的音乐之花。
当二胡遇上阿炳时,它就得到了发展。这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以更动人的姿态站在艺术舞台上。
虽然我也喜欢流行音乐,甚至是震撼人心的摇滚乐,但我对二泉映月的喜爱也丝毫不减。在烦恼时,听听它,长弓与两弦会描绘出猿声啼白的枫岸,描绘出轻纱笼月、寒浪飞泻,可以用心灵感受到天与地的同和、血和泪的交融……这时的心是最宁静的。
尽管作这支曲子的人早已远离我们,但从他身上淌出了一道清泉,带着不朽的文化艺术,流向全中国。
诺大的中国有许多文化艺术,但二胡——这江南的精灵是我最崇拜与喜爱的。
至今,我还浸润在二胡诗意的音符中,徜徉在二泉月下的溪流中。
二胡,永远的二胡……
水乡二胡声初中作文
偶然间来到水乡同里,听到小巷中回荡着幽幽的二胡声。细细品赏,虽没有西洋钢琴的华美,也没有小提琴的轻盈,更没有管弦乐器的惊心动魄,可是当二胡声盘旋在江南水乡的上空时,却是别有一番韵味。
我不禁深深喜欢上了二胡这种乐器和江南朴素典雅的景色。
江南的二胡,琴声湿润,哀怨如泣,使人联想起江南那晃晃悠悠的水路穿街而过,小镇一分为二。一架拱形的石桥,像温暖的手,连接分离的街道。沿岸青石砌的护围堤上生出了点点的苔鲜,随着年代的久远变得陈旧。石缝中固执地钻出几丝嫩绿的小草,绿得刺眼,极不协调地穿插在这黑白的水墨画中,却也为古老的水乡抹上一缕生机。岸上青瓦白墙的房子,鱼鳞似的瓦片,细而密的雨丝散落在瓦片上,水珠沿着屋檐滴落,墙壁洞开黝黑的窗口,似乎终年敞开着。经历沧桑的老人坐在桌前,慢慢地品茶,细细地倾听,深深地回忆。青色的石板路被脚步磨得光滑,纹理中储存着时间的尘埃。有人一边走,一边拉着二胡……
琴声诉说着人世的悲欢离合,亦表现了琴师的情感。忧伤的琴声贴着倒映着小镇的水面划过,泛起了记忆的波纹。一层又一层的涟漪缓缓地荡漾,连同着悠扬的二胡雾一般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小镇,如河水一样,晃晃悠悠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小巷。
我想这时一定会有迷一样的乌篷船,轻盈地滑动,和着水面上咿咿呀呀的槽声荡入云水。
水乡,赋予了二胡柔静、湿润的韵味;二胡,为水乡勾勒出梦一般雾气朦胧、湿润的背影。
中华传统艺术戏曲作文
戏曲是我国的一大文化,它历史渊源,在汉代出现了戏曲的原型,叫“角抵戏”;在唐代,民间舞蹈得以入宫,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又出现了“瓦舍”和“勾栏”;金朝时,南方出现了“南戏”,北方出现了“北杂剧”,之后,南方的“南戏”逐渐发展起来,戏曲的雏形形成。
后来在各朝各代出现了许多戏曲形式,列如元杂剧,还有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是在元代,第二个繁盛期则出现在明清时代,在明代还出现了四大唱腔,分别是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在清代,戏曲转型,向民间化、通俗化转变,后来由于徽班和湖北汉调艺人同台表演,后来逐渐融合,成为了现在大家最熟悉的戏曲形式——京剧。
后来在地方又不断的出现许多戏曲种类,诸如越剧、评剧、黄梅戏之类的,戏曲有许许多多的形式就不一一阐述了。
我国的戏曲是我国的国粹,从1400多年就出现了,是我国无形的财富,属于非物质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戏曲这一辉煌的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戏曲的舞台被现代的歌舞给抢占,戏曲表演的地方在现在可谓是少之又少,比如我们这里,我就不知道哪里有看戏曲的地方,所以说现在我们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得非常不好,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传承并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以及精神,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精神、智慧、文化的结晶体,而现在随着时代在向着科技化,现代化发展,戏曲这一千多年前的东西,不受现在人们的喜爱,自然而然没有了市场,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除了中央电视台在播出以外,其它的地方我们很难找到戏曲的影子。戏曲这一伟大的民族结晶体不能就这样埋没,我们应该将它延续下去。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也应该进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大众而变化,不然古板、死板的东西是一定会退居二线或者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当然戏曲也是中国几千年前的文化,有人会说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想问:现在在以后不也将成为历史吗?改变是必然的,不然戏曲非但不能表现现在、以后的历史,却将会在历史的河流长流中无奈的被埋没。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接受戏曲,而戏曲也应该做改革,以适应现在的潮流。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这是我国豫剧著名《花木兰》选段。我国还有很多剧种,例如:京剧,黄梅戏、越剧……
中华民族数百年的文化,戏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有自己独到的地域文化风情。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戏曲。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戏剧不同,戏曲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特点,比如:几个跑龙套的人代表千军万马,舞台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动作来表现。
戏曲中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所以它该留下。可是要靠什么方式将它永远留在世界文坛上呢?靠我们来把它们传承下去。戏曲,有着民族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华人,外国公民来中国欣赏戏曲,学习戏曲文化,体会戏曲带给他们的独特快乐。如果戏曲文化丢失了,那么我们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声望不是也失去了?所以,一定要把戏曲传承下去,让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世界上独一无二呃呃戏曲!”
让我们放下一些电影,电视剧,去传承中国文化精髓——戏曲吧!让我们放下一些歌星,影星,去崇拜戏曲,成为一个戏迷吧!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要尊敬它,向它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