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支教故事
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支月英
35年来,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
35年来,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
35年来,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
35年来,她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个孩子……,做一棵大树、守望那片深山。今天,她做到了,用35年的坚守做到了。
她就是2010年度“感动奉新士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楷模,2013年张丽莉式优秀教师,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龚全珍式好干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的女教师支月英。
一、山村讲台,默默地坚守
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的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象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家长们不但是看到支月英硬是坚持下来,还看到她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一个个送孩子回家,跟他们聊聊,像自己亲弟弟、妹妹一般对待,他们才信任这位姑娘了,于是议论开了,“嗨,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风言冷语说的,莫想啊,你看咯,顶多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的姑娘啊!
二、孱弱身躯,为山村孩子遮风挡雨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当然,这个“好”不是短暂一两天、一月或是一年的,更不是一个、两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要得到长久的口碑并非这么简单。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老师总是自己为学生垫付,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两年后,她被提拔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既要承担比别的老师还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做好下面两个教学点的管理工作。
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
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有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老师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还是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把深深的爱藏在心里,客观现实没让她有这个机会。
三、忘记自我,心系山里娃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住院几天,她心里想着学生,刚从医院出来,支老师又出现在教室里。
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四、更苦环境,彰显着本色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到中心小学任教。就在此时,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山村——白洋村村民也是她当年的学生联名请求支老师到白洋村任教。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三十多年都干过来了,何苦还要打退堂鼓呢?”她还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担起白洋教学点全部工作。
2月的山村,久雨低温,支老师除了教学工作,还经常在泥泞的山路上接送学生,孩子们进步很快,令家长们赞叹不已。
2012年暑假前,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2014年领导看到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决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再一次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家长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2013年春节,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着村里人述说支老师为学校为孩子做的点点滴滴,主动捐钱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凳。
五、潜心学习,认真教书
为了教好书,支月英老师除了自学外,她每年都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近几年,她一人一校,为了提高效率,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她采用了动静搭配的教学方法,即一个班级上课,另一个班级做作业。支月英老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她认为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六、不灭红烛,大山的女儿
支老师现已年过半百,家人都希望她退休,好好休息,但村民们有许多的不舍,有的村民甚至问她,支老师,你退休后我们还要求你继续到这任教。她感动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
支老师常常思量人生的价值,得失两衡,她觉得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宝马,但她感到自己活着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当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有多少人能够品味到,这才是价值无限的享受,这才是涌动心弦的韵律,这才是青春奉献的报偿!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支老师虽然因身体状况有时力不从心,但她还是坚守自己岗位,夜晚还在灯下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做梦、圆梦,做一个智慧性的好老师,支老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是在山旮旯的小学平平凡凡地工作三十多个春秋,人的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多年,而且是青春焕发的三十多年,她的故事感动了学生、同事和家长。
支老师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党和人民也看到了她的付出。近十年来,她连续十年被澡下镇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镇、县优秀老师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支月英励志故事
她是大山的女儿,像一支燃烧的蜡烛,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照亮了深山孩子的梦想,她和千千万万山村教师一道,努力实践着中国山村的教育梦。36年来,支月英老师坚守岗位,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
——题记
36年来,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
36年来,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
36年来,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
36年来,她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个孩子,做一棵大树,守望这片深山,为这片贫瘠带来希望。她就是2010年度“感动奉新十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楷模,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女教师支月英。
山村讲台,用守望践行承诺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白洋,她发现这里条件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学校地处江西省奉新县和靖安县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要20多里地,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月英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但过了一年又一年,乡亲们不但看到支月英坚持了下来,还看到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像自己亲人一般对待。于是乡亲们议论开了:“这位老师靠得住,肯定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不同声音,“莫想啊,顶多再过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老师啊!”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这位外乡的女教师,用自己35年的倾心守望,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孱弱身躯,为贫瘠山村撑起绿色希望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劝她赶紧离开,她总是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后来,支月英被任命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她既要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好教学点的管理服务工作。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材料,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月英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更愿意把爱意播撒在这青山绿水,让这份爱生根发芽,承载起贫瘠山村的绿色希望。
忘记自我,彰显教师本色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支月英除了自学外,每年都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学生学习效率,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月英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正常。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并马上进行了手术。住院的几天,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学生。刚刚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学校。
2012年暑假,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教育部门决定新建校舍。支月英就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乡亲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扎根山村,从“支姐姐”到“支妈妈”
支月英现已年过半百,当乡亲们问她:“支老师,你退休后我们还请你继续到这任教”。她感动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支月英常说: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汽车,但她感到自己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当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才是人生最美的享受,才是青春奉献的美好报偿!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支老师虽然因身体状况有时力不从心,但她还是坚守自己岗位。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是在山旮旯的小学平凡工作了35个春秋。支月英老师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她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好人,省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她是大山的女儿,像一支燃烧的蜡烛,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照亮了深山娃儿的梦想,她和千千万万山村教师一道,正努力实践着中国山村的教育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支月英事迹范文
她,我们都不陌生。她曾经也是大学生,她也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她不是去照顾自己的女儿,而是去照顾另一些孩子。她就是支月英。
支月英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她毕业后去参加教师考试,但是她毅然放弃城里的学校,选择去了扎根山区教学,那里很偏僻,下了车还要走好几百公里的山路,但是她知道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她,因为一股爱,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了下来。一留就是36年,她把她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她整整影响了两代人的童年。她的学生涂莎的理想也是成为支月英一样的好老师。记得涂莎说过:“那时候的我们,渴望知识,有老师给我们上课,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她的女儿说:“妈妈,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听到这,我感觉鼻子酸酸的,她的博爱深深感染着我,她放弃了对女儿的陪伴,但是她的学生也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希望啊!她用她的博爱,影响了几千几万个家庭的孩子,让他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让他们受到教育,从而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她的学生也受到她的影响,试想如果她的学生能把她的博爱接力下去,那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栋梁之才的!
中国的贫富差距现在还是较大,一个老师能够选择放弃优越的条件,而选择艰苦的地方,如果不是一种爱的力量支撑着她,她何以在那里整整36年!支老师,她用自己的微薄收入给学生添置学习用品,用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学生改善教学条件,无私地教育学生知识,这深沉的爱让我感动不已。这样的老师,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真的如诗句所赞美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想到我自己,现在有如此优越的生活环境,有爸妈的宠爱,有温柔的老师,每天坐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积极进取,希望长大以后也能成为支老师那样伟大的老师。
描写感动人的支教故事
韦翯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2级本科生,现任清华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目前正在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进行支教工作。
在这里,许多人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多年辛苦工作的老教师,老藏干部,和我们一样刚从象牙塔出来的年轻教师和志愿者,还有正处于花季年华的学生们。每个人都在认真勤恳地工作,或在细心地学习。而这其中的每一天,都有许多事发生,而感动,就在细微之处迸发。
丹增多吉,我曾经的学生:虽然他并不是那种非常乖巧,非常听话,学习非常刻苦的学生,事实上,以一般的眼光看来,他是一个十足的“差生”。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见到丹增多吉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历史教师,他很瘦小,很精神,不知道他那身体里边哪里来的如此巨大的能量,一整节课都在胡闹。我几乎是立即就将他划入了问题学生列表,那时的我满腔热血,充满激情,希望能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能改变些什么。我用了整整一节晚自习来和他聊,人生、理想、学习……也不知道他听懂了多少,只看着他不停的点头。从那以后,至少在我的课上,他收敛了一些,虽然还是经常胡闹,可是偶尔还会看些书,听会儿课,有时还不管对不对,大声吼着回答我提的问题。
时间流逝,由于学校的教学要求,我成了英语教师,英语更是这边教学的重灾区,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第三语言是难之又难,历史课我还可以用讲故事一般的方式来吸引他们,可英语却无能为力。其间又找丹增多吉聊了几次,也很严厉,效果却不甚了了。巨大的落差使我开始怀疑,使我对自己的存在起了疑问,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站起来,我忽然会觉得自己身处在浆糊之中,连呼吸都感到困难;“放弃”这个词语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就如同恶魔的细语一般充满了诱惑力。
这一天,走进教室,打开课本,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不过也许是冥冥中注定的事情,这一单元的标题Unforgettable Experience会让我如此铭记。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记住这两个复杂的单词,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活动,每个同学都站起来,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Unforgettable Experience,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再平常不过了,可孩子们都很高兴,一个接一个,有雪顿节,有藏历年,还有个孩子说他小时候打架的事情……不过,说的最多的,还是他们初三那年毕业的记忆。丹增多吉也是回忆了初三的故事,还特别提到了他的班主任,是一个善良的老师,忽然,他大声地说:“老师,你和他很像,都很善良……”我心中咯噔一下,从来没有想过他会冒出这样一句来。更没有想到偏偏在我就要放弃的这个档口,这让我很是羞愧。感谢他,这一句话拯救了我,成为我继续站起前行的最大动力。
从那以后,虽然孩子们在英语上还是没有多大的进步,可是对我来说,教学的重点已然不在教会他们多少课文,多少单词;我最大的希望是使他们重新拾起对英语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培养出他们自学的能力。一份希望,一份责任,一份信念,还有孩子们的期待支持着我不断前行。 我在他们身上投入的时间也更多了;我喜欢在课间和他们谈笑,在晚自习上和他们说说清华的生活,和他们讲讲英文中美丽的诗歌,有时候甚至是少年心性,和他们比比弹跳力什么的;丹增多吉也变了一些,不再是那样地吵闹了,可是做些什么课外活动时还是一如既往地积极。
在持续的忙碌工作中,时间流逝总是很快,期末很快就到了。最后一天的晚上,忽然就停电了,伴随着摇曳的烛光,孩子们用藏语哼起了不知名的小调,悠扬而婉转。本该阻止他们的我,心中一软,挥挥手,走到门外,看着深沉而延绵起伏的峰峦出神。
不想这时,去买蜡烛的丹增多吉回来,他跑到我身边说:“老师,今天是我在二高的最后一个晚上了,下个学期我就转学去拉中了。老师,谢谢你,你很善良。”又是这一句话,我忽然觉得有些悲伤,不想离别的这一天来得如此匆忙。“好好学吧,拉中有很多好老师;那里也有从北大来的老师,他们都认识我,他们都很出色,只要你认真学,不会学不好的。”已经想不出什么离别的寄语了,只能用最朴素的话语来表达。“嗯,我会好好学的。”也许真正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我,感谢他那一句朴实的话让我拥有了从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恒心,感谢这些与我朝夕相处的孩子们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表的责任。
也许对于孩子们来说,我这一年的存在只是过眼云烟,我很难给他们带来什么;可是,他们在细微之处给我留下的记忆却会使我铭记。
感动人的支教故事
支教前交代身后事
2006年1月份,朱敏才、孙丽娜回到了贵阳,在当地租了一套房子,继续寻找支教机会。
那时候,朱敏才退休金每月1400元,孙丽娜每月1600元,除去每人每月各自留下1000元给孩子,两人可支配的资金加起来不到1000元。在如此拮据的情况下,二人尽量节省用度,将省下来的钱捐给家庭贫困的学生。就在这时,得知父亲患上了肺癌,孙丽娜暂时中断支教计划,返回北京,陪伴父亲。而就在安顿好父亲后事后不久,不幸再次发生,孙丽娜年仅55岁的哥哥猝死。
孙丽娜家族有高血压遗传病史,极易发生猝死。孙丽娜本人更是体弱多病,她身上做过多次手术,乳腺、子宫、卵巢、阑尾等都被切除。
回到北京后,孙丽娜没有急于离开,选择留下照顾子女。2007年,孙丽娜儿子、女儿先后完婚,她决定再次南下。因为知道自己支教吉凶难料,孙丽娜事先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保险,受益人是子女,也算为孩子们做了一点儿事情。临行时候,孙丽娜还把女儿叫到身边,嘱咐着家里钥匙在哪里放着,户口在哪里放着,银行卡在哪里放着。按她的话说,那就算是交代后事了。
险些猝死在尖山
2008年,孙丽娜南下贵州与丈夫会合,再次重启支教行动。6月9日,孙丽娜在贵阳报纸上看到一位老师在大山深处一所学校内苦撑了六年的新闻,朱敏才决定,就去这里支教。6月16日凌晨4点多,朱敏才、孙丽娜冒着蒙蒙细雨,背着行李,直向尖山。
支教的学校坐落在贵州兴义州马岭镇尖山苗寨,学校有100多个孩子和一位老师。房子是由村民们背了7000斤石头砌成的,一共两间屋,一间用作教室,另一间是办公室。
朱敏才和孙丽娜将办公室隔开,一半办公,一半当卧室。教室由几个年级共用,一个年级在上课的时候,其他学生就蹲在操场上做自习。
孙丽娜曾无数次设想过尖山苦,但她没想到会是这么苦。这也算是学校吗
朱敏才夫妇住的地方,紧挨着公共厕所。夏天的时候,满屋散发着恶臭,孙丽娜戴上两层口罩,仍然难以入睡。在山上取水不便,孙丽娜他们的饮用水是在厕所旁边的一个水泥池子里收集的。要是赶上雨季,厕所内的蛆虫就会漂进水泥池子里,孙丽娜汲水的时候,水壶里常常爬着那些厕所里的蛆虫。
山路崎岖,进出山里一趟要用两天时间。孙丽娜回忆,她和朱敏才第一次下山采购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当日往回返时,刚刚走到山口,天色就全黑了。夫妇二人手脚并用,摸着山壁往上爬,摔得鼻青脸肿,非常危险。因为长时间承受紫外线照射,吃不到绿色蔬菜,孙丽娜的右眼渐渐模糊,最后达到全盲的程度。而最惊险的一次,孙丽娜险些猝死在尖山。有一天,孙丽娜在教室备课的时候,突然觉得头晕,血压骤升,高烧发到近40度,心跳急速,一度昏厥。幸亏朱敏才贮备了速效救心丸,孙丽娜才在鬼门关里硬闯了出来。
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突发脑淤血,终身瘫痪,最终累倒在支教事业中。虽然朱敏才僵卧在病床上,言语不清,但是只要有人问他:“你想干什么?”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给孩子们上课!”
难忘的歌声
到尖山苗寨的第二天,孙丽娜和朱敏才就开始上课了。“那时候已经是六月下旬了,眼看着快放暑假了,可是孩子们的教材还没学到一半。”孙丽娜回忆。为了把课程赶回来,孙丽娜给自己一周排了30多节课。
朱敏才没当过老师,每周只安排了六节课。在课堂上,朱敏才慈眉善目,当过外交官的他笑意盈盈、风度翩翩,但是学生们却根本不吃这一套,课堂乱成一片。有的孩子趁机跑出教室,在外面玩耍,玩够了再跑回来,随意出入;更有甚者,偷偷爬上讲台,摸摸朱敏才的肚子,然后再爬回来继续大喊大叫……朱敏才并不生气,跟着孙丽娜学经验,渐渐掌握了控制课堂的方法,授课也越发游刃有余。
山里的孩子非常渴望学习知识,但是他们连基本的普通话都不会说。在孙丽娜的教导下,苗寨里的孩子们第一次讲普通话、第一次查字典、第一次写日记,甚至第一次喝到了开水,因为在尖山苗寨,孩子们基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他们口渴的时候,就跑到灌溉农田的机井旁,拎起水管子便往口里塞。喝完水以后,把水管扔在地上,另一个孩子再捡起来,用手擦一下,再跟着喝,非常不卫生。为此,朱敏才买了一个饮水器,并为每个学生买来不锈钢杯子,培养他们的喝水习惯,如今,每当下课,学生们排队打热水的场面,成为了苗寨上一道另类的风景。
苗族孩子不会唱汉语歌曲,孙丽娜特意开了音乐课,不但教中文歌,而且教英文歌曲……一年多的时间匆匆过去,由于村民移民,学生减少了,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全部被安置到新学校,朱敏才夫妇也不得已离开了苗寨。孙丽娜告诉记者,在她和丈夫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跑出来送行,一边哭一边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歌声和哭声在大山里回荡,孙丽娜说:“我永生都难忘那天的离别。”
用黑泥水生活了一年
孙丽娜一直向往革命老区遵义,2010年5月,她和丈夫来到遵义支教。
和第一次支教一样,他们没有明确的支教地点,随便坐上一路巴士,然后对司机说:“你把我们带到最穷的村子里就行,我们是去支教的老师。” 司机非常惊诧,将信将疑,在一个叫做“龙坪镇”的地方停下车来:“我就觉得这里最苦。”孙丽娜、朱敏才找到了当地的教抚站(现称中心小学),把随身携带的资料展示给值班老师,表示希望可以留到学校里教英语。恰好当地一所育民小学急缺英语教师,朱敏才最合适不过,于是,他幸运地留了下来。
住进村子里的第一夜是在黑暗里度过的,因为住所没电,两人背靠着背,在屋子里静坐了一夜,直到第二天,电工过来,总算可以正常生活了。那一年遵义大旱,为了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当地政府打了一口机井,但是抽出来的水是浓浓的黑泥汤,根本不能用。
孙丽娜住所不远处有一个水塘,朱敏才买了两个桶,与老伴一起去挑水,结果第一次去挑的时候就发生了意外,孙丽娜把腰扭伤了,腰椎滑脱。持续的天旱让家禽也受到影响,为了解渴,猪、鸭整日泡在水塘里,粪便、鸭毛等漂满池塘,池塘里的水越来越脏。
无奈之下,朱敏才只得买来白矾,往机井里打出的黑水里撒,然后将这种水沉淀一夜,第二天,黑水变成了黄褐色,朱敏才夫妇才用。就这样他们喝着发黄的水坚持了一年。
为学生四处募钱
2013年,孙丽娜的右眼瞳孔上长了一块斑,她只得再去北京看病。在北京,她听女儿说,有一位企业家想捐一批书给山区的孩子。孙丽娜想,山区里的学生连电脑都没见过,能否请这个老板捐一批电脑呢。经过一番游说,对方为龙坪镇中心小学捐了20台电脑。
电脑很快被送到了学校,但是电脑课却一直没能开起来。略带愤怒的孙丽娜去找校长询问情况,校长却把孙丽娜带到了食堂:“孩子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我哪有能力去建电脑教室呢?”食堂顶棚已经露天了,支撑房顶的铁架锈迹斑斑,偶尔掉落下铁屑。孩子们打完菜,转身就跑,防止铁屑掉进碗里,寒风中,他们只能蹲在操场上吃饭。看到这样的场景,孙丽娜转过身,红着眼离开……她开始为学生们四处募钱。
孙丽娜又联系上了记者何星辉。何星辉帮助她联系了几位企业家,希望可以资助一下学校。2014年3月15日,那是一个灰暗的日子,因为眼疾加剧,孙丽娜再次回到北京治疗。医生告诉她:“你的右眼已经彻底瞎了,不用再继续治了。”孙丽娜摸着黑走出医院的走廊,爬上天桥,这时候,手机铃声突然响起,脑袋里一片空白的孙丽娜直接挂断了电话,此时,她的心碎了。坐上公交车,车轮开始晃动,孙丽娜稍稍稳定了情绪,电话又响了起来:“是孙老师吗?我是何星辉记者介绍的,我们公司决定捐给你十万元。”孙丽娜脑袋嗡了一下,等公交靠站她立刻下车,再次确认,对方明确表示,钱是捐给她和朱敏才个人的,可以随便用。挂了捐款人的电话,孙丽娜想都没想,直接给贵州遵义龙坪镇中心小学校长打了电话:“有人给咱们学校捐了十万元,这些钱可以给学生建食堂和电脑教室。”
孙丽娜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把钱转捐给了学校。而当时,她的女儿正准备去加拿大,缺十万元作押金,孙丽娜没有管自己的女儿,她选择了帮助山村里的孩子。
住进新宿舍第一天,朱敏才瘫痪
孙丽娜捐款的事情很快被媒体报道出来,外交官支教十年的事迹轰动整个贵州。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龙坪镇小学盖起了崭新的校舍、食堂、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学校还新设置了多功能教室、会议室、电脑室等。
2014年10月25日,朱敏才、孙丽娜第一次搬进新建好的教师公寓。住进新居的当晚,朱敏才看着热水器发起愣来,回想起这支教的十年里,他甚至几个月都不能洗一次澡,现在竟然可以用上热水了。过去十年的辛酸,历历在目。朱敏才与孙丽娜越聊越动情,可突然一阵眩晕,朱敏才昏倒在地上。
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朱敏才生命垂危,急需送到遵义市去抢救。交警部门立即为朱敏才开通一条绿色通道,警车开道,50米一个警察指挥,一路绿灯,原本几个小时的路程,仅用几十分钟到达市医院。经诊断,朱敏才系急性脑出血,遵义医学院教授全力为他做引流手术,经过各方努力,朱敏才的生命保住,但却终身瘫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支教的路上,老两口饱尝辛苦却不改初心。2015年初,孙丽娜、朱敏才夫妇当选“感动中国人物”,孙丽娜说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当地的老百姓,感谢贵州的领导,是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