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的格式是怎样的
学写书评
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一篇好的书评: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
2.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做一下笔记,问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姓名和书名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书的印象。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
摘要
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简要点出部分情节。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可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结论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简要的总结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
书评范文
我们翻看一本杂志时所获取的知识,有时并不在于论文,而在书评,这是和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相关联的。
一本介绍比喻知识的好书——评袁晖《比喻》
这是一本专门介绍比喻修辞的书,它有三个特点:周详、新颖、使用。
先说周详。语文报刊、资料上有关比喻的文章不少,但不是一星半点,零零碎碎,便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比喻》一书将这一辞格铺展论述,周到详尽。凡与比喻有关的知识和运用中的问题,方方面面,几乎无不论及。全书共分九节,对比喻的定义、类型、表达方式、作用和要求,对比喻与词汇、语法和其他辞格的关系,对比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都做了介绍。每节内容,又条分缕析,细致入微。读后,你不仅了解到比喻知识的轮廓和总貌,而且对每个知识点都能获得透彻的理解。
次说新颖。作者的观点新,很多见解不同凡响,高人一筹。比如,比喻必须由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构成,这是人们的共识。可是什么叫“本质不同”?一般人都认为,如果两个事物同属一类,就是本质相同,也无法构成比喻。可作者一反众论,认为即使“同属于一个大门类的两个事物,由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的不之处”。比如,拿“大姑娘”来比喻腼腆的小伙子,就应允许它成立,而不能把它排斥在比喻的大门之外。书中介绍的知识也新。比如一般书上只讲明喻、暗喻、借喻,而这本书则补充了较喻、引喻、事喻、物喻等新的喻类。至于比喻在运用时那灵活变化、姿态各异的表达方式的介绍,更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再有,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新,不是孤立、静止地就比喻说比喻,而是独辟蹊径,把比喻放到运动中来考察,与词汇、语法、其他修辞格联系起来研究,使我们看到了比喻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趋势。
再说实用。有些理论著作往往从理论到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读后使人觉得隔靴搔痒。 《比喻》一书绝无此弊。它紧紧联系人们在学习和运用比喻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十分“管用”。如作者谈“运用比喻的要求”是,就正反对照,既举范例,也举病例,使我们从中明白什么事好的比喻,什么是坏的比喻。而我们学生作文,就正需要这样具体、切实的指导。载入,比喻和象征,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故事来说理,是类比论证还是比喻论证?这些问题我一直很糊涂。学了“事喻”和“物喻”,我终于明白了:像高尔基的《海燕》和矛盾的《白杨礼赞》就是既使用了“象征”手法,又使用了“物喻”的修辞;《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用“南郭吹竽”的故事进行论证,就不是类比论证,而是比喻论证,因为这故事在这文章里属于“事喻”的修辞。
总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它实在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