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以历史为话题的作文
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题记
我们生活在这和平的年代里,为了追求成功,就不能总是回头看着自己走过的历史。然而,我们也不能淡漠历史,而应该吸取先人的教训,继续的奋发图强。
我认为我们应该铭记历史!
为什么
回顾一下过去的历史,自1840年6月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由封建社会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懦弱、当时我国国力不足、军事设备不先进、兵力弱。在那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同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肩负着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重任。
这段历史难道不能给予我们启示吗
假如当时的统治者专心地管理超朝政,各地大小官员忠于职守;假如当时中国兵精粮足、武器先进,侵略者哪里还敢来侵略、瓜分中国。由此,我们必须受到教训: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首先只能改变自己;只有国家兴旺,民族强盛,其他列强才不敢随意进行侵略。
最令我感到愤慨的是1937年12月的一次历史事件
当时,日军占领了上海后,分两路进攻南京,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使用了集体枪杀、刀砍、火烧、水淹、狗咬、活埋、挖心、切腹等令人发指的残忍手法。在正常人看来,杀人就是一件可怕的事,可当时,竟还有两名日本军官在开展杀人比赛!
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人民陷入了地狱般的生活,而一切皆有因果相连,造成这种悲惨事件的发生也是有原因的。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可是,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拥有政治主权的国民党政府不但对此采取不理睬政策,而且仍在大肆围剿参与革命和抗日的革命人士。
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由此,我们可吸取的教训就是:当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唯有团结一心、积极合作,才能打赢敌人,取得胜利。
历史,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人类的过去,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要知道,忘记过去的人必定会重蹈覆辙。历史,能帮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也许,那困惑以久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历史试卷中41题的解题技巧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
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测试中,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三、答题要求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
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模块二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肇庆一模]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解析:烟叶出口与国内战乱无关,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不能反映烟叶大量出口的原因,故B项错误;烟叶大量出口能够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但不是对其出口原因的表述,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大量采购中国农产品,导致烟叶等产品出口,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中学”与“西学”并不矛盾,“不会互相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排除A项;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不能从根本上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
答案:D
3.[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1896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之后,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C.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解析: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这说明清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没涉及放弃“重农抑商”政策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只能体现清政府的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排除B项;从材料我们看不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并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获得初步发展而不是制约,排除D项。
答案:C
4.[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厘金的推行
A.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B.便利了洋货的倾销
C.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D.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解析:根据材料和常识不难得知,厘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民族企业和民族工业的经营成本,其市场竞争力只会被削弱而非增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厘佥制度的推行会削弱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和弱势的窘迫境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C项错误;根据常识我们不难得知,厘金制度加重对民族工业的盘剥力度,更加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
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解析:由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可知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产生的背景而非意义,排除B项;依靠农民革命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
答案:D
6.[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下图是某一时期我国国家银行发行的一元面值纸币。这一发行货币的举措
A.巩固了苏维埃的政权B.维护了江浙金融稳定
C.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D.抵制了美国经济侵略
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发行纸币,有利于巩固政权,故选A项;该纸币是在根据地内流通,排除B项;该纸币的发行不是全国范围的,排除C项;发行范围主要在根据地内,排除D项。
答案:A
7.[2019·湖南株洲一模]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说明
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解析:题干述及1917年到1918年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事实,故选B项;题干中众多的政治社团主要介绍和传播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排除A项;“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C项;1917年到1918年期间,共产主义还没有传播到中国,排除D项。
答案:B
8.[2019·湖北武汉四月调研测试]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结合所学,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国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故选A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结合所学,我国实行“两步走”的战略,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这些概念的提出是对早些时候新民主主义的践行,排除D项。
答案:A
9.[2019·四川绵阳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共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可知中苏的结盟是由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故选C项;依据材料,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共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可以体现出中苏之间有相同的意识形态,而非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崇拜,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苏结盟的原因而非中苏结盟的影响,所以推断不出中苏结盟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中苏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推动中苏之间的结盟,但不一定会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排除D项。
答案:C
10.[2019·湖北元月高考模拟调研考试,32]195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中,工矿产品占18%,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28%。这部分工矿产品包括棉布、针织品、自行车、缝纫机、暖水壶、啤酒其他各种名酒、罐头、纸烟金笔、纸张、钢材、玻璃、水泥等。这表明了当时我国
A.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B.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需要
C.根本扭转了经济发展困难
D.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
解析:据所学1952~1957年我国推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中出口产品“棉布、针织品、自行车……”都是轻工业产品,结合所学可知是为工业发展筹措资金,故选B项;据材料“我国出口贸易额”可知涉及出口产品不是国家关系,排除A项;工矿产品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展困难,排除C项;工矿产品不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排除D项。
答案:B
11.[2019·甘肃一模]“民工潮”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促成了“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这反映了“民工潮”的出现
A.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B.引发了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
C.为体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D.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解析:由材料“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可知民工潮为中国制度创新提供了持续推动力,故选C项;材料强调民工潮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而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制度变革”范围广泛,包含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答案:C
12.[201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10]下图是1988年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台湾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C.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D.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台湾同胞可以回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促成这一因素的是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故选B项;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由敌视对峙走向和平,而上图台胞证签发日期是1988年,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排除C项;两岸“三通”最终实现是指2008年12月15日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排除D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商口岸一般都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城市。在一些大的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还租地建屋,演变发展成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商战”舆论思潮与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清王朝从1898年起,主动对外开放了三十几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1899年4月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通商口岸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该处商民将来所立之工程,征收房捐,管理街道一切事宜,只应统设一局,不应分国立局。内应有该省委派管理商埠之官员,并该口之税务司,督同局中董事,办理一切。”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到清末为止,中国自开商埠应为36个。这36个商埠依地域分布,可分为沿海型、沿江(湖)型、内陆型和“关外”(东北三省)型等四种类型;若依照所在城市的行政级别划分,又可分为省会级、府厅州县级和乡镇级三类;再根据自开商埠自身的特征,还可分为普通自开商埠,免税自开商埠和临时起下货物的“招呼口岸”(又称“过口埠”“访问口埠”)三类。
——摘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与“约开商埠”相比,“自开商埠”具有怎样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一从“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说明清政府主动开埠的特点,第(2)问,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维护主权,推动城市化建设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
答案:(1)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抵制“约开商埠”的需要;受晚清“商战”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特点:政府主动开放;政府掌握商埠内的主权;设置机构,统一管辖;适应中国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7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扩张,有利于维护主权;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开埠东北为代表,是重要的实边要政,有利于边疆开发;有利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客观上会加速口岸城市的社会风俗变革,加速中国近代化。(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现代化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过去时代的相关变数相对来说要少一些,那么今后世界相互依存性的增长将要使相关变数更多更复杂,发展的方式将是多线的,现代化是多模式的。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与发展”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探讨的是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学生首先要将现代化的模式进行分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与之对应的国家,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现代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2分)政治上,现代中国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民主政治逐渐完善;在经济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思想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10分。任选一例进行分析即可)
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历史主观题命题方式的发展演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试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关图表,构成一种新的问题情景,充满一股生气,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总之,主观性试题的这种命题方式,变以往的单纯性材料解析题和单纯性问答题为材料、图表、文字结合型综合问答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致力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克服猜题押题倾向,有利于选拔学习能力出类拔萃的人才。
那么,怎样解答这种新型的历史学科主观性综合题呢
第一,要认真审“材”,读懂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为例(这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最典型、构思最好、结构最佳的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问答题),这道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两段文字材料均为文言文,四幅砖壁画画像均标以名称(“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透露出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有展示史实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
一切为我所用”。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为下一步解题做好了重要铺垫。
历史政治答题纸
东台市十一校联谊考试初三综合Ⅱ试卷
题号(历史)434445积分人得分题号(政治)464748积分人得分
一、选择题:(共42题计45分。其中1-35题每小题1分,在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下面的表格里,计35分;第36-39题每题1分,第40-42题每题2分,计10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在另附的答题卡上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43小题7分,第44小题9分,第45题9分,第46题8分,第47题8分,第48题14分,计55分)
43、⑴
(2分)
⑵
(2分)
⑶
(1分)
⑷
(2分)
44、⑴
(2分)
(1分)
⑵
(2分)
(2分)
⑶
(1分)
45、⑴
(2分)
⑵
(2分)
⑶
(2分)
⑷
(2分)
⑸
(1分)
46、⑴
(4分)
⑵
(4分)
47、⑴
(2分)
⑵
(6分)
48、⑴
(2分)
(4分)
⑵
(4分)
⑶(4分)①主题:
②活动形式:
③活动步骤:
近代史考试题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1号题:根据如下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新时期中日关系对中国、日本、东亚及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1:2007年是"卢沟桥事变"70周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温家宝总理应邀于4月中旬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在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中,确认双方将继续遵循《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温总理在日本国会众议院发表的演讲中,引用日本的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形容中日关系,引起日本国会议员们的广泛共鸣。日本防卫大臣石破茂在为中国军舰"深圳"号访日举行的招待会上致词说,实现两国军舰互访,必将促进两国防务领域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推进双方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
材料2: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就职后明确表示,他作为首相不会支参拜靖国神社,他在就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致温家宝的贺信中说:"日中两国在地理上是无法迁移的"一衣带水"的邻邦,不论今后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日中关系对两国而言乃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却是不会改变的,我愿意致力于构筑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曾480余次访华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认为,发展日中战略互惠关系,除了要"政治、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之外,还应特别注重扩大日中民间关系,这样才能夯实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石。
据日本海关统计,2007年1月-9月,日中双边贸易额为171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786.3亿美元,增长17.8%,日本自中国进口929.0亿美元,增长7.7%,日本贸易逆差142.7亿美元,减少26.7%,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材料3:2011年5月21日至2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前往宫城县名取市和福岛县福岛市慰问受灾民众,察看灾情。
温总理此行是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及次生灾害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在短短两天内,温总理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走访两个灾区、同日韩领导人分别会见,同三国工商界人士、媒体和日各界民众坦诚交流。
在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就三国合作提出建议:积极支持日本灾后重建工作,在双边和三边层面开展合作;高度重视核电安全问题,建立中日韩核电安全交流与合作机制;切实推进防灾减灾合作,今年下半年举办东亚地震研讨会,中方出资启动东北亚地震、海啸和火山研究项目;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争取明年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努力在今年内完成三国投资协定谈判;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合作,成立中日韩“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快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人文交流,争取实现2015年三国人员往来达到2600万的目标,促进三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2号题: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可以从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方面作答或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承和发展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角度作答)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
1949年10月1日。
下午15时整,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广场沸腾了!震天的欢呼直冲云霄,帽子、围巾甚至报纸在空中飞舞……
身着深色旗袍的宋庆龄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涌动的人潮,看着广场上矗立的孙中山画像,不禁热泪盈眶。8天后,她这样向世人讲述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
“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实践,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摘自200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3号题:根据如下材料,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失误与今天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1: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时期,手工业的改造曾出现过一些失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这四"过"的缺点,在手工业改造高潮中的主要表现是:
过分追求改造速度,生产上盲目集中,组织形式上一律合作,管理上统一核算。据当时统计,石家庄市将88个社合并为31个社,其中人数最多的社员达1400人。广东省有的综合社包括14个行业,有的跨地区的社纵横60华里。四川省眉山县五金社把13个乡的烘炉、制秤、自行车、钟表修理等行业组织在一起,发一次工资骑自行车要走7天。上海修理自行车行业原有1808个服务点,改造高潮一开始就撤掉450个。沈阳北市区原有103户个体服装店,改造高潮时组成一个缝纫合作社,只设10个门市部。有些特种手工艺,比如雕刻也组成合作社,每礼拜开一次会,进货、销路都是统一的。
盲目集中,一律合作,统一核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群众生活和生产不方便;原来分散经营的供销关系割断了,而合作社的统一经营一时又建立不起来,致使生产停顿;吃"大锅饭",出"大路货",产品品种减少,质量降低,某些传统名牌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合作化后,师徒都成了社员,原有的师徒关系淡薄了甚至割断了,这对技术传授是不利的;由于盲目集中,缺乏厂房和生活服务设施,一时造成混乱,使手工业者本来就不多的财产受到损失。
手工业合作社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在一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以为生产关系越高级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不正确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社会变革。它把本来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手工业者或手工业合作组织中的绝大部分纳入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体系,抑制了手工业生产经营的活力,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在经济困难时期,更成为国家的一个包袱。在农村里,手工业合作社的升级过渡后来实际上变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部分。这一步骤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总的说,没有也不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材料2: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42%。换句话说,我国已提前6至7年实现原定城市化的目标。权威部门提出,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5%,再进而达到75%。
笔者的疑问之一是,我们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仅用10年,不说加快,即使用这样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达到60%,2035年以前就能达到7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只用英国的一半时间,法国和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过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些区别
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迄今为止对城市化意义的认识。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对城市化的标准的认识正在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里办公,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同样可以开会,同样可以交易,同样可以完成许许多多事情,而且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都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挤。于是,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开始出现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区向市郊分散化的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一点也不会降低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在21世纪推进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而走弯路。
4号题:根据如下材料,对比两种侵略,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论据准确;3、字数不少于1000字)
材料一: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给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图中一个是熊,有横霸无忌的样子,占东三省地方,是譬喻沙皇俄国;一个是虎,有守住不放的样子,占长江一带地方,是譬喻英国;一个是肠,有贪得无厌的样子,占山东地方,是譬喻德国;一个是蛤蟆,有任意收揽的样子,占广东、广西、云南地方,是譬喻法国;一个是太阳,他的光线到福建地方,是譬喻日本;一个是鹰,飞来分食,是譬喻美国。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时局图》,除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用虎、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图上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
备注:题后附图
材料二:
2010年,我国利用外资所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8%,已远远超过许多经济外向型国家的外资比重。截至2005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国资金额为6224.05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高达16%~18%,由此估算,2005年外商就从中国赚走了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世界银行根据发展中国家的一般利润率计算出的这个数字,显然和实际数字相差甚远,因为外资在中国享有的免税、廉价土地、超低价劳动力,以及各种收益,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中国的外资利润率有多高,这是中国官方和外资公司都列为高度机密的数字,我们只能从各种渠道进行比较测算。中国垄断行业的利润率是100%至2000%,外资经济的利润率一般不会低于国内垄断行业,许多外资公司也印证了这个推断。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由于内讧,爆出的内幕是在中国的利润率达900%。我们权且按照垄断行业最低100%的利润率计算,外资经济每年在中国获取的利润应该在4万亿人民币以上,这相当于全国2年以上的工资总额。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历史下学期一模试题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4分)
1.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2019年)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A.时间早
B.一元化
C.独特性
D.多元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可以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故答案为D项。ABC项,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并未完全取代雕版,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题目中只是说明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效率比雕版印刷时提高了很多,并未提到对宗教的作用,故D项错误。
3.柏拉图强调(雅典)民主政治是由穷人或平民掌权的,而在当时雅典的现实中穷人或平民是一些没有闲暇时间的人们,没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意味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慧,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当时雅典民主出现的问题是
A.破坏了“轮番而治”
B.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
C.不能真实反映民意
D.易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也就意味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慧,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体现破坏了“轮番而治”,雅典民主是实行轮番而治的,此项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不是论述其是否符合真实,此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
4.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由此推知,麦迪逊认为美国应该
A.限制总统权力过大以保障民主
B.实行联邦制以强化中央集权
C.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
D.实行民主原则选举国家元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A;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多数人民专制……是一样的可怕”表明,麦迪逊主张限制民主的范围,防范“多数人民专制”,故选C。
5.1850年代的英国(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倚赖一种不可或缺的进口原物料。这原物料大部分由美国供应,而那地区政治局势不稳。趁着局势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英国开始着手开发替代来源,英国人的主要目标锁定印度。由此可知,这种原物料是指
A.煤
B.石油
C.鸦片
D.棉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故答案为D项。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煤炭作为主要原料被广泛应用,但不是主要依靠于进口,排除;B项,石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主要原料,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范畴,排除;C项,鸦片英国主要是用来出口,而不是用来进口,排除。
6.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传统观点”、后来的研究者以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东南互保”的认识研究角度不断扩大,认识也逐渐全面。故答案为C项。A项,后来的研究者对“东南互保”的认识是肯定的,排除;B项,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的表述不符合后来的研究者的观点,排除;D项,后来学者研究仍然带有主观性,不能说明其可信度的高低,排除。
7.下图为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东北角成立的官银号(后改组为直隶省官银号),由银号向工厂拨借资本,成为北洋实业与直隶早期近代工业创兴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
A.重视对天津地区经济开发
B.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
C.全力扶持民族企业的发展
D.保护民营银行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由银号向工厂拨借资本,成为北洋实业与直隶早期近代工业创兴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表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未体现重视对天津地区经济开发、全力扶持民族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民营银行的地位不是“主导”地位,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8.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孙中山则认为曾国藩“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这说明
A.完整的历史人物是通过历史评价呈现
B.社会环境与评价者主观动机影响评价
C.只有基于详实的史实才能有正确评价
D.综合多种历史评价就能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对曾国藩是赞誉的态度,孙中山对曾国藩是批判的态度,结合二人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立场可知,社会环境与评价者主观动机影响评价。故答案为B项。ACD项,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9.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两个时期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实行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指的是对农业的改造,“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明二者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同。故答案为D项。ABC项,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冷战早期,美国不断发生种族危机,这引起国际舆论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批评,这迫使联邦政府不断推进民权改革。同时,美国政府也利用改革的成果,向国外讲述了美国种族和民主的故事,宣扬民主是解决美国种族问题的唯一方法。美国进行民权改革的目的不包括
A.捍卫美国国家形象
B.宣扬民主制度优越
C.维护联邦政府权威
D.巩固世界领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维护联邦政府权威不是美国进行民权改革的目的,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美国进行民权改革的目的是捍卫美国国家形象,宣扬民主制度优越,巩固世界领导地位,此三项表述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
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11.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这段论述表明作者
A.追求客观的史学
B.反对一切推论与联想
C.重视史料的分类
D.倡导“二重证据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可以看出,作者主张追求客观的史学,反对推论和假设。故答案为A项。B项,“一切”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史料的分类,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二重证据法”,排除。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将“五四运动”做狭义与广义两种区分,并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或者将两者替换使用,或者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词来代称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针对时代难局而产生的救亡运动,但是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刘新庆,尚贺兵《时代的救赎:两种不同的时代救亡方式——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辨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事件的性质角度看,你如何理解“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材料二:文艺复兴完全是个“洋名词”,胡适在1917年正式把这一名号安在“五四”头上。(编者注:这里的“五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从1915到1923年。)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大家在撰文时,也有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就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数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1949年以后,海外学界还在沿用“中国文艺复兴”的说法,但在中国大陆,它却较少被使用。……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运动(广义)在对待古代文化上的主要差异。
材料三: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说:“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以纪念“五四”为契机,毛泽东深刻地思考了自“五四”以来20年的革命发展道路,特别是总结了两次国内战争的经验,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充分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并把它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联系起来观察……“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彭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5)简要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理解。
(6)综上,你认为影响对历史事件解读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动荡;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新思潮不断涌动);先进知识分子乐于接受新思想以改造社会。
(3)差异:文艺复兴借助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思想,五四运动则反对、批判旧文化。
(4)地位: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理解: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青年中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6)因素:时代背景、政治立场、认识问题的角度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两者都是针对时代难局而产生的救亡运动”,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性质解答即可。
(2)依据材料二中“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数民众和之”,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解答即可。
(3)紧扣设问要求“对待古代文化”,结合文艺复兴和五四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解答即可。
(4)依据材料三中“充分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并把它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联系起来观察”“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本问实际上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紧扣设问中“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回答五四运动对于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作答即可。
(6)依据材料,结合前几问的回答可以看出因素有时代背景、政治立场、认识问题的角度等。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随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轴心国阵营,情况变得日益明显:西方列强必须和苏联联合起来,以便制止进一步的侵略。……3月21日,苏联政府提议召开六国(英国、法国、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会议,商讨对付以后侵略的措施。伦敦答复说这一建议“为时过早”,因此,它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落实。……1939年4月15日,张伯伦与苏联人谈判。但斯大林的疑虑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不断增长。他越来越怀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国转而向东方扩张,反对苏联……1939年夏,苏联与西欧两大强国的谈判破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前西方列强与苏联未能实现联合的原因。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中国政府早在一九五五年就公开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同美国政府谈判,这是我们一贯奉行的方针。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编者注:1972年2月21日上午9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这是周恩来当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如何才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中美两国间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3)综上,你认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祸水东引”的企图,斯大林的疑虑心理。
(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3)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家间的信任度、国际局势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为时过早”“斯大林的疑虑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不断增长”得出原因:西方列强“祸水东引”的企图,斯大林的疑虑心理。
(2)根据材料中“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3)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家间的信任度、国际局势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观点一: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
论证: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观点二: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的这一否定的,悲观的观点。
论证: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物化的技术环境来根除的。
(以上两个观点任选其一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据材料“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例如: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巨大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加以说明。注意史论结合。
2019年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母题来源一】2019年江苏卷
【母题题文】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以《卖宁波脚带》的劝诫歌谣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解读。由材料中的“啥好看”“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可以看出,材料是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女子缠足现象的一种否定和劝诫,说明这一现象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1.(2019届甘肃省兰州一中高考模拟)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
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
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
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交通不变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
2.(2019届安徽省蚌埠市三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
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
B.伦理纲常思想开始被抛弃
C.政治变革影响社会生活
D.中西方服饰风格差异较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民国时期女子服装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女子服饰变化也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崇洋媚外,故排除A选项;伦理纲常思想被抛弃的时间应为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故排除B选项;材料并没有将中西方服饰风格进行比较,故排除D选项。
3.(2019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1924年,四川成都的电线杆、街旁树木及墙壁上陆续贴出许多标语,如“禁止妇女缠足”“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等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行为”等。这一举措
A.是国民革命运动在四川省的积极响应
B.终于开启了四川近代化步伐
C.对革新社会上的陋习有积极作用
D.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禁止妇女缠足”、“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等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行为”可知这一举措对革新社会上的陋习有积极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国民革命运动在四川省的积极响应,A选项排除。仅从标语来看,不能得出终于开启了四川近代化步伐的结论,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破除陋习的作用,与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说法无关,D选项排除。
4.(2019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诊断性大联考)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A.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等信息可知,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理学,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价值观转变,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D错误。
5.(2019届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等七校联合体冲刺模拟)晚清政府自主修建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几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到张家口)卢汉铁路(卢沟桥到汉口)京奉铁路(北京到东北奉天)京绥铁路(北京到绥远)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主要反映了晚清的铁路建设
A.适应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
B.体现了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倾向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自主修筑的几条铁路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体现了清政府通过铁路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修建铁路,不能说明这是为列强侵略服务的;C选项错误,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与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无关;D选项错误,这些铁路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与洋务运动的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得分训练)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可知政府通过规范自行车检验登记以加强对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故A项正确。使用自行车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排除B项。自行车已普遍使用说法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事实,排除C。题干没有反映出民众对西方文明进行抑制,排除D。
7.(2019届江西师大附中三模)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创办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刊物,与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宣传变法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报纸刊物的创办显然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之前,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故才会利用报纸提出相应的政治诉求,排除C;近代报纸的创办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排除D。
8.(2019届广西南宁、梧州等八市高三下学期联合调研考试)“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历史因果类论证类大题答题方法
历史大题的方法很重要,找好答题的角度才是关键,本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全面的了解高考历史的角度,也可以帮助你将通史联系起来,对因果类历史大题尤其有效。
角度: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
政治:制度、整体、政策
思想:社会思想
技术:(科学)
民族:广义(国家间)、狭义(国内)
地理环境
古代史
经济:中国:先进性:农业:铁力牛耕、精工细作
手工工商业:市民阶层扩大、士人群体扩大(资本主义萌芽)
古希腊:海外贸易、多种经济形态并存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整体
l阶级是重点
思想:中国:儒家:孔子(仁)、孟子(仁政)、董仲舒(罢百尊儒)、朱熹(理学)、明清民主思想
法家: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秦律》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科技:中国:进步性:四大发明、农业、手工业
落后性:总结类
民族:狭义:民族歧视→战争→国家分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民族平等【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广义:国际:战争、外交
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山地文明
大河文明→草原文明
文明差异→民族性、经济、思想差异
近代史
经济:世界: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殖民掠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厂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经济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商主义、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干预经济)
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
外商经济的冲击
洋务企业(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世界:资本主义民主→人文主义、理性之光→
民主法律、法制、选举、代议制、内阁制、
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苏联)
中国:西方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双办社会)
思想:世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实质是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天主教神学、天主教会、罗马教皇
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顽固派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科技:世界:近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
民族:广义:国际关系: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
和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对抗
高中历史探寻“公式法”答题模式
提供一篇学习方法,为您提供帮助!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