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一完整版
也谈读书
从古至今,在历代文人墨客中,没有一个不是饱览群书的。他们才高八斗,高谈阔论。
由此可见,读书对于一个学者是很重要的。可以说,书籍是构成人的整个灵魂。灵魂有好有坏,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正确地书籍,更应该正确地对待它们。
在读一本有益的书时,不仅要把它读透,做好各种摘记,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读一本普通的书时,可只粗粗地看一遍。因为世上书籍是无穷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书等着大家去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勿一味地信书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有位伟人说得好,完全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读书,从字面看来,当然是要把书大声地读出来。这不仅能使你感到充实,也能使你找到语感。
是读书的应用。能加以运用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而根据调查,一星期写一篇
对于读书学习是最好的。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充分地将书吸收。
名人与读书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着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着,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着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或睿语,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谈读书之道
书,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人成功的桥梁。也是古往今来,不断被谈论的话题。同样。书,丰富着人类的生活。书就是无限的宝藏。谈到书,一定就会想到“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九字!
这奇异“读好书”意思是要爱读书才能知其中的道理。这样,无论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工作上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不然怎有得罗曼罗兰的欲与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不然怎有的狄德罗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活就会停止?不然怎有的陈寿的一日无数,百事荒废?要知道,我们不仅是为了成绩而读书,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想当年,伟大的毛主席读书是真的是孜孜不倦,无论做任何事手都离不开属何必,边读边记录,记在书上的感悟甚至多于书上原有的字,正是这种好读书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伟人啊!
其二,读好书则说明了书有无数种,我们应取其精华,坚决不读违法,对我们无益的书,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读一本有益的书足矣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养,也足矣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得以充实。
这“读书好”证明了读书使人受益匪浅,高尔基不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概也源于这“读书好”三字吧!不然又怎有得人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豁达呢
胡适说过:“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无论是散步还是学习,总有所收获,左宗棠说过:“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无论是良友还是故人,都会有所信息”。冰心也曾说过:“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情,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无论是抒发情感还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写出一篇文章,都离不开书。
每每你埋身于众书籍时,不要忘记了,好读书,读好书和读书好。
谈读书
人们常说,读书要读透:把书挖掘的很深。读精:把书中的好东西都取出来,提炼出来。读杂;什么都得读。这样,知识才能博大精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考不倒之人。可今天我读了老舍的书,颇有另感,说来与君共享。
先谈读什么书,有人喜欢文学类,有人喜欢科普类,等等各不相同。他们都与很多书有深厚的交情,可老舍不同,他说和自己有交情的书不多。他不喜欢三字经一类的书,也讨厌公式类的死板书。说起来还真有一番道理,为什么要读不喜欢的书呢?书就是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可书也得对症下药。就说我吧,平常拿起些言谈轶事的讽刺小说,便爱不释手,读得孜孜不倦,可以看见那些枯燥的文字,顿时两眼无光。一篇文章多时才读进一些,就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选书读也不能拿来就读,要懂得选择,但也不能太挑剔,也要学会尝试,也许某类书慢慢地就会和你的味口了。有一次我无意中借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以前觉得这类书索然无趣,可用心读了大半,却也有那么些味道。便把这类书都翻了一遍,才心满意足。
接着,谈谈怎样读书,我经常读到一段特别好的文章会与别人共同欣赏品味一下。老舍说他读书没系统:有什么读什么,不要看的别读,读得快,也不要刻意去记,让书记住自己,读完了,别去评论······我也觉得读书得自由,要随心所欲,书中的精华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灌入我们的大脑,滋润我们的心田,强行塞下去的反而没有用,一切还是顺其自然的好。老舍先生喜欢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读书,这一点倒还真与我心有灵犀呢。
谈读书
隋有李密牛角挂书,汉有刘秀手不释卷,晋有孙康雪下苦读,明有宋濂借书抄录,古人读苦书,今人不读书,何为耶
读书乃汝吾之事,乃汝吾之智。常言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此乃经学家刘向语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此乃书法家颜真卿所言。然则今世沉迷网络魂飞魄散、不学无术者大有人在。书乃长生之果,多读多益,少读少利,不读无益。
多读书者,才华横溢。心明眼亮,此之谓中华好儿郎也。
有关谈读书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书趣之五。在于藏书,鉴于大家都是中学生,没什么钱。这点,不谈也罢。
历数了这么多书的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手痒痒,想翻开一本瞧瞧呢?书有很多种,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钻研,有的只是一种消遣,还有一些会把人诱进死胡同里,再也出不来的。既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把书当作敲门砖去扣开那名利之门,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读好书,读那些不光是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们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再比如《三国演义》,日本人从中学到了企业管理,用人之道,我们能学到什么?再比如《沙翁戏剧集》从中又能领会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至成功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但不读书,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让我们都来读书,读好书吧!
谈读书
傍晚,吾神游之时忽想起那个夸夸其谈的赵括来。“故书不厌百回读”此人自幼熟读兵书,但却毫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白白断送了四十万大军的性命。
时至今日,错误还在继续。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下,哪一位少年朋友不是自幼熟读诸子百家、古今中外名著。盲目的读书使众多“满腹经纶的学子”成为平庸之辈。原因便在于这些人总是在追求读书的速度,往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另一本书已经读了大半了,这样就像在填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没有一丝是融会贯通的。如此读书,纵然才学满腹亦是枉然。难道读书就无益处了么?其实不然,读书的益处甚多,但是需要“精读”。所谓精读就像羊吃草,不断咀嚼、倒嚼直至完全消化,并在不断的品尝中得到什么有毒,什么没毒,那一片草丛更适合我品玩,从而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恍惚间,战国人苏秦锥刺骨苦读治国之道的宏章伟略映入眼帘。他的说客路坎坷艰难,但是他在四处碰壁的窘况下,不断积累经验,最后终于顿悟治国经略,提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最终肩挎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思绪飞扬,又把我带到八年抗战时期。毛主席雄章伟略,带领中央红军打了一个个漂亮的阻击战。但是,在这紧张的革命时期,毛主席仍然不论寒暑,不论身体好坏坚持挤时间读书。毋庸置疑这些书籍对于毛主席融古今之战役,将用兵之道灵活多变有极其重要的关系。汉朝时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中“善读”二字可谓发人深省。如书可精读自然如对症下药,如书只可泛读则反其症而行令人徒增烦恼祸患。饮水当思源,当我们翻开《论语》《老子》《周易》等一部部惊世巨作之时,不难想像他们的作者当年灯下苦修时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些书籍得到启示。假如当年周文王可以看到孔子因为他的作品从而悟得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假如孔子可以看到宋代赵普以自己所著的论语治国平天下,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哗啦”暴雨倾盆,提前结束了我的神游之旅。“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轻轻吟诵了这般诗,通论古今从书成名者皆精读、善用之。
谈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只有读书,才能去探知书中的乐趣,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书是贫穷的财富。宋濂从小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只要借到书就会日以继夜的赶抄,即使是寒冬腊月依旧如此。遇到困难他就会长途跋涉寻访名师,最终取得成就。正因为宋濂从小爱读书、勤读书,他才会从贫穷中走出来。知识是宋濂走向成功的法宝,而书,是他从贫穷走向财富的魔杖。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为了谋生当过数种下级工人,甚至流浪俄国南方,但他酷爱读书,就算要忍受老板娘的毒打,他也不会放弃,反倒更加勤奋读书。正是因为高尔基处在这样一个逆境之中,他才会更加发愤读书,最终写成《人间》、《童年》等著作。如果高尔基不是处在这种逆境,我想,他也不会成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好书不怕翻,我们只有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去“啃食”它,我们才会收获不同的精彩。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而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就是图书馆。书是人类的益友,我们应广交。
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变得强大。只有去读不同的书,能获得更多不同并只属于自己的知识。
年轻时读书就像在走朝阳的道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趁现在我们还有时间可以挥霍,就去读更多的书吧!
名人名家谈“读书”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
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对我来说,三日不读书,则头脑麻木。有人不解: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那是他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巨大乐趣。只有当读书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甚至不是为了学业,你才能深刻体味到这种乐趣。这种乐趣让我至今读书不倦,而且兴趣越来越浓。
——中科院院士王梓坤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现代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往往只关心结果。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会使人们阅读的兴趣降低,我觉得,其实这是对阅读的尊敬程度不够。如果你乘国际航班,就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看书。我在很多发达国家也看到,人们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不少国人应该检讨一下,买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时毫不犹豫,却没有买书看书的愿望,这是很不好的。
——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
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但为什么学了都一定要用,一定要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呢?其实,我们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来阅读吧。当你进入到这个境界,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
我也不大主张大家去赶阅读的时髦。倒不是一味地排斥畅销书,而是要对所谓的“时尚阅读”保持警惕。与其跟风,不如找几本符合自己性情爱好的、真正启发人思考的书来读,可能更有收获。
今天,年轻人工作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诱惑也很多,更需要保持心灵的一块净土。哪怕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或者读几句话也行,只要养成习惯,阅读就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到处找书去读。现如今书多了,但“读什么”却成了一个问题,难题是要筛选信息,淘汰信息。选择“正经书”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就是读经典著作。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风吹不昏,沙打不迷”。
经典该怎么读?第一,要相信前人的话,不要总是怀疑前人。第二,要读你专业所需。第三,适当地读一点热门书,对完善知识结构有好处。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
世界少儿读物联盟有句话叫“阅读的人,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如今儿童阅读量的减少令人担忧。
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很功利,觉得看
书的效果明显,就只让孩子读
书,这不是阅读。其实,
书仅仅是工具书,它只教给孩子“切”蛋糕,而阅读就像“做”蛋糕,适当读点闲书,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快餐式的、通俗的、艺术低下的少儿读物在市场上时有风行。儿童的内心仿佛一个容器,如果先装进完整优质的东西,以后哪怕有些杂芜,也不过是增加了多样性;而如果一开始放进去的就是趣味低下的碎片和杂芜,那就不仅影响审美趣味,优秀的东西也很难装进去了。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
名人谈读书
于丹
“今天是一个图书爆炸的时代,但是我们读书的心越来越不静了,我们读书的行为可以说有点急功近利了。人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一种是无用的,一种是为知识的阅读,另外一种是为生命的阅读。有用的阅读提供了我们一些生存的底线,这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阅读的全部。”